曝书亭集
八十卷。《附录》一卷。清朱彝尊撰。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称小长庐钓鱼师。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擅长诗、古文。词宗姜夔、张炎,风格清丽。为浙派词的创始者。所作咏物词和集句词,偏重形式。诗与王士祯齐名,称“南北两大宗”。作品清峭而好用僻典。有 《经义考》三百卷、《月下旧闻》 四十二卷及《曝书亭集》、《明诗综》、《词综》等。是集凡赋一卷,诗二十二卷,皆编年为次。始于顺治二年(1645),迄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凡六十五年之作。其纪年皆用《尔雅》岁阳岁阴之名,从古例。词七卷:有《江湖载酒集》、《茶烟閤体物集》、《蕃锦集》等杂文五十卷,分二十六体。附录《叶儿乐府》一卷,则所作小令。朱彝尊未入翰林时,尝编其行稿为《竹垞文类》。王士祯为作序,极称其永嘉诗中 “南亭”,“西射堂”,“孤屿”、“瞿溪”诸篇。然是时仅规模王、孟,未尽所长。至其中岁以还,则学问愈博,风骨愈壮。长篇险韵,出奇无穷。赵执信《谈龙录》论:“国朝之诗,以彝尊及王士祯为大家。王的才高,而朱的学博”,亦公论。暮年老笔纵横,天真烂漫,随意所造,颇乏翦裁。他的古文写作,根底也很深厚。题跋诸作,订讹辨异,考证源本,见出其作为经学家本事。诗以《风怀诗》为世所称,小诗如《上谷道中》也浑厚可读,有盛唐边塞诗气象。《水龙吟·谒张子房祠》一词,似有对明亡的遗恨寄托。作为浙派词领袖,他的词崇尚空灵,以清丽高秀见长。但过于追求形式,有时不免流于碎巧。《曝书亭集》初有康熙间刻本。后有乾隆间刻本。近代有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清康熙五十三年本影印《四部丛刊》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中华书局辑《四部备要》排印本,民国二十五年 (1936) 上海中华书局辑《四部备要》缩印本。
曹月川集
一卷。明曹端(1376—1434)撰。曹端,字正夫,学者称月川先生,渑池(今属河南)人。做过霍州学正。学宗朱熹。提出 “理驭气”说,主张“事事都于心上做工夫”。从维护儒学正统出发,反对佛、老,认为“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明史》本传)。著有《太极图说述解》、《四书详说》、《儒宗统谱》等。明初理学,以曹端与薛瑄为最醇。《薛瑄诗文集》、《读书录》等传于世。而曹端之遗书散佚几尽,其集亦不复存。此本为清仪封(今河南兰考)张伯行裒辑而成。首以夜行烛,次为家规辑略,再次为语录、录粹、序篇、诗。其中,序为七篇,诗为十五首。夜行烛、家规二序不冠本书,而别载于后诗之中,间以太极图赞一篇,皆非体例。盖编次者之误。末附诸儒评语及张信民所纂年谱。曹端诗皆击壤派,却殊不入格。文亦质直朴素,不以章句为工。然其人品既已醇正,学问又复笃实。直抒所见,皆根理要,不可仅以音律绳之。况且是集属残编断帙,更不应求之过严。是集收入《四库全书》。另有《曹月川先生文集》 (二卷) 收入 《续中州名贤文表》。
白云稿
元末明初文别集。朱右著。今存有明初刻本,计11卷。卷1骚赋,卷2、卷3杂著,卷4、卷5序,卷6、卷7记,卷8、卷9铭赞题跋,卷10哀诔,卷11樱宁子传。首有题序7篇,除宋濂序外,其余皆作于元季,有至元五年的李孝光序,至正四年的危素序,至正十四年的倪中序,至正二十年的刘仁本、杨翮序以及未署年代的张天英序。《四库全书》所收《白云稿》仅5卷,《四库全书总目》说:“《白云稿》本十卷,今世所传仅存五卷,杂文之后仅有琴操而无诗,检勘诸本并同,无可校补。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谓后五卷尝得内阁本一过眼,恨未抄成足本,则彝尊家所藏亦非完帙也。”由此可知,明初刻本四库馆臣亦未见。《白云稿》原本11卷,非10卷,且11卷本亦无诗。魏仲远《敦交集》、曹学佺《明兴诗选》录有朱右一些诗作。《四库全书总目》评朱右为文特点尚较为公允:“不矫语秦汉,惟以唐、宋为宗,尝选韩柳欧阳曾三苏为八先生文集,八家之目,实权舆于此。其格律渊源,悉出于是。故所作类多修洁自好,不为支蔓之词,亦不为艰深之语,虽谨守规程,罕能变化,未免意言并尽,而较诸野调芜词,驰骋自喜,终不知先民矩矱为何物者,有上下床之别矣。”
大复集
明何景明撰。何景明,明代文学家、诗人,明“前七子”之一,地位仅次李梦阳。主张文宗秦汉,古诗宗汉魏,近体诗宗盛唐,提倡复古,在反对明代前期盛行的台阁体诗文及八股文上,有一定积极作用。其诗如《赠王文熙》说:“行子夜中起,月没星尚烂,天明出城去,暮薄长河岸。草际人独归,烟中鸟初散,解缆忽以遥,川光夕凌乱”。《怀沈子》说:“沈生南国去,别我独凄然。落日清江树,旧人何处船?”《十四夜》说:“水际浮云起,孤城日暮阴。万山秋叶下,独坐一灯深”。风格淡远,有盛唐风趣。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说何景明“他的《大复集》,论者的评价,乃在李梦阳《空同集》之上。他不复有空同之‘霆惊电煜,骇日振心’的气魄,却以‘清远为趣,俊逸为宗’有如‘落日明霞,余晕映远’”。清《四库全书总目》也说:“正嘉之间,景明与李梦阳俱倡为复古之学,天下翕然从之,文体一变。然二人天分各殊,取径稍异,故集中与梦阳论诗诸书,反复诘难,断断然然两不相下。平心而论,摹似蹊径,二人之所短略同,至梦阳雄迈之气,与景明谐雅之音,亦各有所长”,但所作诗文亦有限于形式,内容失之平庸之不足,带有明代中期前后七子的共同弊病。该书为作者的文集,共38卷。其中赋3卷,诗26卷,文9卷,别附录传志行状1卷。书前有王廷相、康诲、唐龙、王世贞等人所作序文。版本有明万历年间刻本,清《四库全书》本。又明万历年间李三才辑有《李何二先生诗集》本的《何仲默先生诗集》15卷,清光绪年间张祖同辑有《弘正四杰诗集》本的《何大复诗集》26卷,1989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点校本。可并参考。
宋元学案
《宋元学案》,共100卷,最早为明末清初黄宗羲整理。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宗羲完成《明儒学案》后续修此书,仅成17卷并序而卒,其子黄百家续作,又成8卷,后由弟子全祖望、杨开沅、顾諟等人于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年(1747年—1755年)补述,全祖望于逝世前一年完成,未刊刻而卒,后来底稿归鄞县卢氏抱经堂的门人卢镐(月船)保管,残本归宿愿蒋氏。宗羲六世孙黄征、七世孙黄直垕又补充为86卷,道光年间流入浙江学政陈少宗手。道光十八年(1838年)王梓材、冯云濠受督学何凌汉委托,整认讹钟,始成《宋元学案补遗》100卷,共补遗约有七、八百条。王梓材《宋元学案补遗》序云:“余与五桥广辑《宋元学案》之遗,凡得四十有二卷……五桥笃信好学,家有醉经阁,经史子集四部各归其伍,宋元儒文集不下百数十家,藉是以详校《学案》,无待旁借,即《补遗》之辑,亦是阁有以成也。”稿成之后存于屠用锡家中。《宋元学案》共分87个学案和2个学略(《荆公新学略》、《苏氏蜀学略》),以及2个党案(《元祐党案》﹑《庆元党案》),全书以安定、泰山两学案开篇,至卷九五以萧同诸学案为殿,共记宋元学者超过2000人,其中以司马光为首的《涑水学案》、邵雍的《百源学案》、周敦颐的《濂溪学案》、程颢的《明道学案》、程颐的《伊川学案》、张载的《横渠学案》、朱熹的《晦翁学案》、叶适的《水心学案》等都用2卷的篇幅详述。道光十八年(1838年)刊于浙江,却毁于鸦片战争。光绪五年(1879年)张汝霖再次主导,翻刻于长沙,成通行的100卷《宋元学案》,从草创到成书、刊印、通行,前后历经200余年。胡适撰写“《宋元学案补遗》四十二卷本跋”。此书为初步了解宋、元二代理学家、哲学家的生平,思想大要,全书首冠《考略》,历叙成书始末,次《序录》,次学案正文。并节录了宋、元二代诸儒思想的文章。
古画品录
又称《古今画品》或《画品》。 画评、 画品。南朝齐谢赫。 南朝齐梁画家谢赫著。共一卷。成书于梁武帝中大通四年至太清三年(532~549)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品评画家绘画的论著。 有《津逮》本、《说郛》本、《百川学海》本、《书画谱》本、《学津讨原》本、《美术丛书》本。评论自三国吴到萧梁三百年间二十七个名画家的绘画作品。根据他们的艺术造诣, 分成六品: 第一品陆探微、曹不兴、卫协、张墨、荀勖。第二品顾骏之、陆绥、袁茜。第三品姚昙度、顾恺之、毛惠远、夏瞻、戴逵、 江僧宝、 吴暕、 张则、陆杲。第四品蘧道愍、章继伯、顾宝光、王微、史道硕。第五品刘顼、晋明帝、刘绍祖。第六品宗炳、 丁光。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六法论”,作为人物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指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为“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品评绘画的重要著作。树立了绘画批评的典范,成为后世论画和鉴赏批评的标准, 以致“六法”一词,后来引伸成为中国画的代称,或理论、技法的总称。
日讲春秋解义
六十四卷。此书为康熙皇帝经筵旧稿。由着名宋学家,康熙经学老师李光地主持编定,雍正时由大臣张廷玉、方苞修订定稿,乾隆三年(1738)锓版。宋代由于重《春秋》之慎赏罚、当功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之用,特别重视《春秋》一书,治《春秋》者甚众,据《宋史·艺文志》所着录的《春秋》学专着即有二百四十部左右。其中亦有经筵讲义,如王葆《春秋讲义》、张九成《春秋讲义》、戴溪《春秋讲义》。这些讲义,“大抵皆演绎经文,指陈正理,与章句之学迥殊”。(《四库提要》)此书即是采宋人讲义之体裁以阐发《春秋》“微言大义”。每条经文之下先例《左传》记事,次列《公》、《穀》之义例,反复演绎,大旨归于尊王。据康熙《御序》云:“惟宋康侯胡氏,潜心二十年,事本《左氏》,义取《公》、《穀》,萃诸家之长,勒成一家之书,虽持论过激,扶隐太严,未必当日圣心皆然。要其本三纲、奉九法、明王道、正人心,于《春秋》大旨常得六七,较之汉唐以后诸家优矣。”因而此书“大约以胡氏为宗,而去其论之太甚者,无传经文则博采诸儒论注以补之,亦时有所折衷。”是此书初稿尚推崇胡传。但据乾隆二年《御序》,则云雍正时鉴于康熙皇帝己对“胡氏之说多所驳正”,但当时廷臣“所进讲义一遵胡氏之旧者,于圣心自多未洽”,所以久久不予“宣布”。至雍正七年才命张廷玉、方苞详细校订。乾隆御制序文时又“反复循览,于胡氏穿凿之说旷若发蒙,笔削之旨阐明者亦过半焉。”可知此书之攻驳胡传之说当在张、方“校订”之时。而其攻驳之重点,则在于胡传因激于时弊而托《春秋》大义生发的讽时讥世,尊王攘夷之论,代之以尊尊卑卑、君君臣臣之价值体系。其书之体例是,于经下先列《左传》、《公羊》、《穀梁》之文,再附以讲解。卷首为《总说》,有纲领、通论、经传源流、传注得失四篇,皆引诸儒之语要者。现存康熙六十年内府刻本。
医旨绪余
二卷。明孙一奎撰。此书约于万历元年 (1573)撰成。是孙氏以《内经》、《难经》理论为基础,结合自己体会撰写而成。上卷共四十四篇,下卷共二十六篇。书中大旨发明论述阴阳五行、脏腑气血、三焦包络、命门相火、经络腧穴以及内伤杂病的诊断与治疗,并对张仲景、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等各家作了恰切的评论。如“仲景不徒以伤寒擅长,守真不独以治火要誉,戴人不当以攻击蒙讥,东垣不专以内伤树绩,阳有余阴不足之谈不可以疵丹溪,而樱宁生(指滑伯仁)之长技,亦将与诸公并称不朽。”孙氏主张对古代医家进行全面分析,并博采众家之长。此书汇集了作者学医体会与见解,并择要节录《内经》原文编成。其中杂论脉象、诊法、病机、药性及医案。有关咳、哮、喘鉴别诊断及治疗颇多可取之处。《郑堂读书记》曰:“钩素灵之隐,察变病之因,辨证名之异同,明经络之逆顺,畅往哲已发所未尽,摭前贤遗漏所未言。简册虽约,而其远宗之正,近取之周,考核之精,谦冲之度,一集而四善具焉。”此书对后世影响颇大,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梓潼帝君化书
撰人不详。约出于元代。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此书为梓潼文昌帝君传记,乃文昌帝君降坛自述。卷首序文称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加封梓潼神号「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赐庙额。帝君「裨益公道,辅治皇元」,故述此书以为报答。全书分九十七化,每化一节,每节各有一品题,并列有七言诗一首,次用散文敍事,述说文昌帝君历世显灵神化九十七化的事迹。《梓潼帝君化书》说梓潼帝君屡次化生为不同历史人物,下降人间拯救苦难。道教的梓潼神化生说,赋予梓潼神赏善罚恶、救度世难的品格,通过梓潼神化生所宣扬的尽忠、孝亲、恤孤、荐贤等伦理观念,来体现道教济世度人的教义思想。内称帝君生于周初,名张善勋,为周朝医官。周宣王时又托生为大夫张忠嗣,汉初托生为汉王如意,后又托生为清河令张勋,西晋时托生为张亚,最后于元初托生为天师张宗演。所述托形显化故事,多为编造之神话,其内容有孝亲、敦宗、尽忠、荐贤、卹孤、悯世、明经、获圣,以及饵丹、显灵等等。大旨以宣扬忠孝伦理,善恶报应为主,融合儒释道三家教义。
道德指归论
六卷。汉严遵撰。严遵 (原名庄遵),字君平,蜀人,成帝时,常卜筮于成都市,为人言说吉凶利害,日得百钱够自养,便闭门读《老子》。西汉扬雄,少年时曾从严遵学。严遵一生不愿做官,隐居著述十余万言,传说他卒年九十余岁。撰有《道德指归论》十四卷,今所传已不全。《道德指归论》,原称《老子指归》,又称《道德真经指归》。汉人研究 《老子》的史料多已亡佚,严遵 《道德指归论》也已难见原貌。严遵把《老子》分为七十二章,上经四十章,下经三十二章加以论述。其要旨以自然无为为宗,认为道德而生神明、太和,进而化生天地万物。主张修身之法与道德仁义相统一,强调为国养物生民之策,实为经世治国、君人南面之术。后世学者对此书极为推重,《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序录》、新旧《唐志》皆有载录。唐代冯廓注《老子指归》十三卷。到宋代,冯廓注本与谷神子注《老子指归》十三卷并存,宋晁公武作《郡斋读书志》,认为二者为一书、谷神子即冯廓化名,而以一书予以著录。明清研究 《老子指归》者,有胡震亨、毛晋、张海鹏等一脉相承。胡震亨辑刻 《秘册汇函》时,其书仅存《指归·德经》部分七至十二卷,胡氏改易卷目次序题为一至六卷,又删去经文及《指归》中谷神子注,并将卷末谷神子注文改题为谷神子序而列为卷首,改书名为 《道德指归论》,收入其所辑 《汇函》,致使 《老子指归》一书面目全非。胡氏 《秘册汇函》毁于火,毛晋得其残版,合家藏旧籍,辑成《津逮秘书》,收录《道德指归论》,清张海鹏依毛氏将此书收入 《学津讨原》。《四库全书》据胡氏 《汇函》本收录,并在 《提要》中称其为 “赝托”,未免有失公正,实亦胡氏之过。现存另有明《道藏》本,标名《道德真经指归》十三卷,题严遵撰,谷神子注。缺一至六卷,存七至十三卷。其书经文、注文、《指归》并存,或可见严遵书原貌。
周易集解
易学著作。唐李鼎祚撰。它博采众长,不主一家,因而称之为“集解”。全书十七卷。由于唐初以来受孔颖达《周易正义》的影响,解《易》者往往排斥郑玄《周易注》而独尊王弼《周易注》,李鼎祚认为“郑则多参天象,王乃诠释人事,且《易》之为道,岂偏滞于天下者哉!致使后学之徒,纷然淆乱,各修局见,莫辨源流”,故采历代《易》家之说,以“刊辅嗣(王弼)之野文,补康成(郑玄)之逸象,各列名义,共契玄宗”(《自序》)。其书采用王弼注本作底本,但分散《序卦》文以冠诸卦之首。引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玄、韩康伯、刘巘、何妥、崔憬、沈驎士、虞氏(佚名)、崔觐、伏曼容、孔颖达、姚规、朱仰之、蔡景君等汉至唐三十五家及《九家易》、《乾凿度》等《易》说。前人义有不详尽之处,鼎祚则加以阐释。其所引诸家,原书大都亡佚,唯赖此书能窥其一斑,是一部保存极可宝贵的《易》学资料的古籍。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集解》十七卷本,是毛晋汲古阁刊本。其它主要版本有《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古经解汇函》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说唐后传
又名《绣像说唐演义后传》、 《绣像后唐全传》。章回小说。题“鸳湖渔叟校 订”。八卷五十五回。书叙唐代罗通扫北,薛仁 贵征东事。北番狼主遣使者挑战,唐太宗御驾 亲征。不料为屠炉公主设空城计,困于木杨城。 程咬金突围,回朝求救。罗成之子罗通,比武夺 魁,为二路扫北元帅。途中被屠炉公主强逼招 亲,乃得屠炉公主相助,大胜番兵。后高丽国又 挑衅,太宗再次御驾亲征,薛仁贵英勇善战立 功甚多,却为张士贵女婿何宗宪冒领。张士贵 妄图篡位称帝,薛仁贵根据徐茂功锦囊妙计, 擒获张士贵。后薛仁贵挂帅大破番兵,高丽国 王投降,遂班师回朝,受封平辽王。书中多写仙 人、法宝及妖魔。孙楷第认为此书系根据《隋唐 两朝志传》第七十至九十八回,演为罗通扫北、 薛仁贵征东二事,较《说唐前传》尤为荒诞。坊 间多有将一书分为两截,成《说唐小英雄传》十 六回,《说唐薛家府传》四十二回。有乾隆三年 (1738)姑苏缘慎堂藏板本、乾隆三十三年鸳湖 最乐堂发兑本等。
山居感旧百韵
昔在淳熙日,中兴最盛年。身逢千载运,眼见五朝天。楚甸当澄按,岷江极溯沿。经途俱极险,问字始能言。卫国呼珠帽,阎公着玳筵。进思红满幄,便室白连椽。诏趁回衡雁,重听下峡猿。讲书闻岳麓,论道识湘川。至治承三纪,康谣沸九㙻。亲逢尧寿并,继见禹功传。阶玉骈床笏,籯金课椠铅。程书仍把学,句读始精研。白发沈詹事,青云张集仙。遗经说东鲁,大义指南轩。古郢十连地,脩门万里船。欢呼瞻玉轪,恭请拥珠鞯。全盛开京邑,升平沸市廛。民无买刀佩,士有诵声弦。去国波浮鹢,炎陬瘴跕鸢。稍知遗枉白,仅齿与龄玄。附首丁宁切,垂膺涕泗连。止樊谗暧昧,皖箦恨缠绵。奏牒怀留语,慈亲返故泉。名坊观正献,萧寺饯忠宣。鼓笈来承学,抠衣接钜贤。伊濂一宗匠,郑邓两魁躔。持论闻忠厚,逢时正党偏。伪名开建上,威燄张平原。国论几沈痼,初心本怙权。朱彭承既倒,沈季助方燃。东阁陪公议,南州返客还。奋身从百战,垂翅谒三铨。累载需将冠,中宵叹著鞭。穷边周障塞,访古涉淮堧。归抱遗书痛,亲裁逸事编。紬藏金匮底,吁直玉阶前。日射九关豹,风清列辟鹓。丁时旒十二,乙奏牍三千。鼙鼓宸心感,丝纶诏墨鲜。铸佗光裂地,绘像焕凌烟。狐史无留憾,麟台录奏篇。贤书虽偃蹇,仓氏尚拘挛。大幕开丘邓,从军下宿涟。人谋自矛盾,民命困戈鋋。已矣椎铜虎,归欤访石田。哦松期埽径,荐草又誊笺。掌庋斯文在,鸣琚大老先。扈祥才列属,鹤吊复题阡。甫毕三期制,重登九寺联。曾因陈战守,尚忆奏蝉蜎。冯翊菟符佩,华亭鹤羽翩。弱翁惭美报,季子幸求遄。兰省频分帐,枢庭恰缀员。干时繇阃议,问俗许帷褰。平籴千仓富,防江万鼓鼘。田畴免捐瘠,闾里仅安眠。戎监还文石,粮车抗使旃。龙荒潴庙玺,鸿笔研山园。为访平山柳,来寻九曲莲。降胡启胶轕,走檄更喧阗。位棘圭颁瑞,持荷袷在肩。登坛委寄重,仗钺便宜专。间使诛妖福,坚城馘逆全。万艘争转粟,九府亦流钱。诗祸兴同列,天游□上元。閒僧偶传诵,匪石遂铭镌。学羿招弯射,沤阳厌老拳。了无虚券證,仅有巧言谝。幕府门生旧,勋家宿契坚。反身徒浩叹,齰舌谩思愆。皇上颁明制,公朝雪滞冤。复令修甬道,适遇奋空弮。忧职霜侵鬓,忘餐颊露颧。粗能供尺伍,何以报尘涓。忽奉枢机召,难胜束帛戋。迄孤朝仄席,敢望政齐璿。误沐便蕃渥,重寻香火缘。九霄三境近,十阁五云边。倍惜筋骸老,空惊手足胼。支离赋囊粟,温饱及华颠。喘月牛歌戚,嘶风马忆燕。枕戈悲壮志,揭橐愧空饘。触事常多感,怀安祇自怜。深山游鹿豕,交友半貂蝉。北海亡郗渐,南荣偃偓佺。馀生知有幸,世虑盍无牵。多幸偕癃老,清时释绊缠。采芝从涧底,策杖又山巅。止足须关念,沈迷盍久悛。便须便漱石,勿使诿乘轩。垤蚁还惊梦,冥鸿愿比骞。屋閒云可宿,檐曝日常暄。适性频移竹,忘忧更树萱。衔杯趁安健,卒岁乐周旋。往岁当流马,归心听杜鹃。方眠不忘起,已病始知痊。鼯技羞穷木,羊肠易折辕。但令思愦愦,岂厌腹便便。逆旅还推枕,知音谩续弦。谁谈少年事,为我写蹄筌。
柏梁诗
日月星辰和四时。骖驾驷马从梁来。郡国士马羽林材。总领天下诚难治。和抚四夷不易哉。刀笔之吏臣执之。撞钟伐鼓声中诗。宗室广大日益滋。周卫交戟禁不时。总领从官柏梁台。平理请谳决嫌疑。修饰舆马待驾来。郡国吏功差次之。乘舆御物主治之。陈粟万石扬以箕。徼道宫下随讨治。三辅盗贼天下危。盗阻南山为民灾。外家公主不可治。椒房率更领其材。蛮夷朝贺常会期。柱枅欂栌相枝持。枇杷橘栗桃李梅。走狗逐兔张罘罳。啮妃女唇甘如饴。迫窘诘屈几穷哉。
玉带生歌
玉带生,吾语汝。汝产自端州,汝来自横浦。幸免事降表佥名谢道清,亦不识大都承旨赵孟頫。能令信公喜,辟汝置幕府。当年文墨宾,代汝一一数。参军谁,谢皋羽。僚佐谁,邓中甫。弟子谁,王炎午。独汝形躯短小,风貌朴古,步不能趋,口不能语。既无鸲之鹆之活眼睛,兼少犀纹彪纹好眉妩。赖有忠信存,波涛孰敢侮!是时丞相气尚豪,可怜一舟之外无尺土,共汝草檄飞书意良苦。四十四字铭厥背,爰汝心坚刚不吐。自从转战屡丧师,天之所坏不可支。惊心柴市日,慷慨且诵《临终诗》,疾风蓬勃扬沙时。传有十义士,表以石塔藏公尸,生也亡命何所之?或云西台上,晞发一叟涕涟洏。手击竹如意,生时亦相随。冬青成阴陵骨朽,百年踪迹人莫知。会稽张思廉,逢生赋长句。抱遗老人阁笔看,七客寮中敢嗔怒。吾今遇汝沧浪亭,漆匣初开紫衣露。海桑陵谷又经三百秋,以手摩挲尚如故。洗汝池上之寒泉,漂汝林端之霏雾。俾汝留传天地间,忠魂墨气常凝聚。
度辽将军歌
闻鸡夜半投袂起,檄告东人我来矣。此行领取万户侯,岂谓区区不余畀。将军慷慨来度辽,挥鞭跃马夸人豪。平时蒐集得汉印,今作将印悬在腰。将军乡者曾乘传,高下句骊踪迹遍。铜柱铭功白马盟,邻国传闻犹胆颤。自从弭节驻鸡林,所部精兵皆百炼。人言骨相应封侯,恨不遇时逢一战。雄关巍峨高插天,雪花如掌春风颠。岁朝大会召诸将,铜炉银烛围红毡。酒酣举白再行酒,拔刀亲割生彘肩。自言平生习枪法,炼目炼臂十五年。目光紫电闪不动,袒臂示客如铁坚。淮河将帅巾帼耳,萧娘吕姥殊可怜。看余上马快杀贼,左盘右辟谁当前?鸭绿之江碧蹄馆,坐令万里销烽烟。坐中黄曾大手笔,为我勒碑铭燕然。么么鼠子乃敢尔,是何鸡狗何虫豸?会逢天幸遽贪功,它它籍籍来赴死。能降免死跪此牌,敢抗颜行聊一试。待彼三战三北馀,试我七纵七擒计。两军相接战甫交,纷纷鸟散空营逃。弃冠脱剑无人惜,只幸腰间印未失。将军终是察吏才,湘中一官复归来。八千子弟半摧折,白衣迎拜悲风哀。幕僚步卒皆云散,将军归来犹善饭。平章古玉图鼎钟,搜箧价犹值千万。闻道铜山东向倾,愿以区区当芹献。藉充几币少补偿,毁家报国臣所愿。燕云北望尤愤多,时出汉印三摩挲。忽忆《辽东浪死歌》,印兮印兮奈尔何!
伯卿官新成奉题,四章
古言国宅即官衙,称意经营宦亦家。万里代云高雁断,十年海雨野鸥赊。得来清气归兰席,取次春风讯楝花。好在诛茅庾开府,不教邱壑废天涯。攒罗画戟与油幢,轩闼重新占此邦。为护印床花绕径,好安研席树当窗。分题静数迟迟漏,促坐徐倾浅浅缸。诗酒如君合驱使,胜情还擅境无双。桐华披拂一亭云,鹄对于兹忆卯君。只谓栖皮勤习射,翻从异地感离群。本根孝友风犹古,规矩高曾世有芬。堂构依然家法在,底誇新筑张吾军。师门海外笃情亲,踪迹苔岑合亦真。司马设官缘武事,将军赐号本文人。我耽研北清閒甚,君向花南结构新。博得濠梁相视笑,惠庄至竟远风尘。
蓟门怀古五首 碣石
长淮直接大河冲,无数堤防日夜供。瓠子几劳沈璧马,烝黎时复喂蛇龙。九河震荡沦初迹,四载胼胝忆旧庸。日落海门还倚杖,每从碣石认尧封。亦知天眷已西临,独信民彝待力任。叩马责难君父义,采薇之死弟兄心。漆书旧简清风在,草蔓荒祠古色深。历历遗歌著仁暴,不胜凄绝一长吟。渔阳古郡接边陲,张郭循良旧所推。再见炎灵开草昧,顿令编户起疮痍。桑麻夜雨新畬辟,鼓角秋风故垒夷。何地岩疆称重寄,从来民命系安危。故李将军猿臂奇,能堕纪律老行师。数临沙漠终无当,一踬泥涂亦可悲。避舍碛中传姓氏,封侯戏下后偏裨。北平此日秋风落,更有飘零哭数奇。无终山翠镇萦纡,乱世真宜聚族居。深喜渔樵时往复,不知宗社日沦胥。戎车自足通荒塞,束帛何烦及弊庐。尚有野人寻隐迹,石梁云壑莽成墟。
题康南海欧洲十一国游记
吁嗟乎,康君万死之身卒不死,当时咸谓留有俟。讵料天意茫茫中,终身遭际竟如此。光绪承统国运衰,强邻耽耽如虎视。君本草茅一介儒,感喟时艰奋袂起。旋由廷试擢曹郎,晋谒王公筹国是。两次呈上书万言,变法救时为宗旨。由来成宪率先朝,骤议更张徒逆耳。遭疑遭忌复遭谗,党祸株连杀数子。缇骑四出捕君身,君先奉诏已适彼。风传沪上始闻知,从旁救护来英使。为言中国非无人,有才如君终弃委。同舟载去往伦敦,举国欢迎争倒屣。戊戌至今十馀年,蒙罪逃亡谁谅只。昨持一编仔细观,知君在外游历纪。人才物产山川形,城邑街衢宫室址。政教风俗揽全欧,详参中外治乱史。就中论说列多端,得失昭昭持正理。天生君才已属奇,遍历奇观叹观止。世界从今将大同,此编先券同文轨。更有诗歌情见辞,忠爱拳拳系桑梓。李陵在虏家已亡,庄舄微吟泪常泚。事后心迹自昭然,堪叹时流妄訾毁。沧桑世境我生悲,海外孤臣犹未徙。吁嗟乎,中山孙氏志已酬,南海康君长已矣。
惜香乐府
十卷。宋赵长卿 (约1224前后在世)撰。赵长卿自号仙源居士,南丰(今江西东部)人,宗室子。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词集共十卷,分类编次。其中 《春景》三卷,《夏景》一卷,《冬景》一卷,《总词》三卷,《拾遗》一卷。据毛晋跋语,乃当时乡贡进士刘泽所定,其体例殊属无谓。且《夏景》中如 “减字木兰花咏柳”一阕,“画堂春辇下游西湖”一阕,皆属之春。《冬景》中 “永遇乐”一阕,皆属之秋。是分隶亦未尽惬。其词往往瑕瑜互见。如卷二中《水龙吟》第四阕,以了、少、峭叶昼、秀,纯用江右乡音,终非正律。卷五中 《一剪梅》尾句,“才下眉头,恰上心头”,抄袭李清照此调原句,窜易二字,无异于点金成铁。卷五中 “叨叨令”一阕,纯作俳体,已成北曲。至卷七中“一丛花”一阕,本追和张先作,前半第四句,张词三字一句,四字一句,此乃作七字一句,后半末三句,张词四字二句,五字一句,此乃作三字一句,五字二句。可见音律亦多不协。但长卿恬于仕进,觞咏自娱,随意成吟,多得淡远萧疏之致,固不以一罪而尽废其文。他如《小重山》前阕结句,用疏雨韵入芭蕉六字,亦不合谱,大概是毛晋刊本误增雨字。又卷六中《梅词》一首,题曰 《一剪梅》,而注曰或刻摊破丑奴儿。知此调非《一剪梅》,当以别本为是。卷五之《似娘儿》即卷八之《青杏儿》,亦即名 《丑奴儿》。晋于《似娘儿》下注云,或作 《青杏儿》。于 《青杏儿》下注云,旧刊 《摊破丑奴儿》,非。不知误在 “摊破”二字,《丑奴儿》实非误刻。是又明人校雠之失,其过当不在长卿。有《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