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随机无尽颂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善现重伸请,妙悟心清醒。实扣此经名,岂欲谈虚境。当何奉此经,直千金□□。诸佛从此出,十地尚魂惊。金刚真般若,默契非谈写。教外别传人,世间希得者。名字假宗乘,宗乘岂立名。得兔忘蹄去,通方万里平。既剖尘中卷,三千及大千。□□□□□,鼓众看喧天。休擎日下灯,髑髅照路行。一日皮相离,零落撒荒坑。欲知亲切处,必定无本据。忽然言不会,勘破面壁觑。庾岭问南能,踏碓到三更。谁知憨俗汉,绍祖列传灯。
大衍易吟四十首
卦下观一彖,卦中求六爻。今人仅知此,著眼未为高。太极元无极,先天异后天。今人不识此,读易岂其然。谓今三画卦,不自偶奇生。便指三为八,徒劳口舌争。乾坤用九六,义例析为三。朱子申欧说,开编请细探。阳爻极六位,进退贵因时。德则何忧亢,神而不可知。六阴升已极,坤下战乎乾。建亥阳生处,居然复卦前。用九不为首,阳画位屯初。百八十五变,刚爻可舍诸。十年女乃字,守节以胜情。凡诸卦用六,观兹利永贞。屯初康险难,蒙上觉昏童。开辟乾坤后,君师大有功。德盛时逢险,乾刚坎在前。谚云姑少待,乐饮岂徒然。讼吉观西伯,师中验太公。得人师不战,反己讼无终。小畜过无坎,胡为以雨云。互观藏兑泽,止水亦兴云。履若蹈虎尾,五刚亨厥躬。乾三独柔变,是以咥人凶。盛夏靡草死,岁寒松柏贞。泰须防陂复,否有大人亨。大有同人盛,离柔寓戒辞。无威斯近弱,不广即为私。谦卑六位得,豫乐四爻非。庄敬与安肆,冥冥祸福几。泰变即为蛊,否变仅为随。元祐绍圣事,至今心骨悲。俯下知临吉,其如仰观何。相孚不待荐,一盥已为多。离明用狱四,噬嗑贲旅丰。中孚夹离卦,两画玩虚中。剥三与复四,皆处五阴中。自拔弃其类,吾推道是从。仁道成已极,体元乾长人。独休不远复,当且学回仁。午月至子复,书云七日来。六日七分说,观天何隘哉。无妄均所与,大畜患不多。性岂无知者,心如未尽何。艮上戒舌驷,震初羞指鼋。细观颐内外,口是祸之门。大过本末弱,厄运逢瞒奴。文举有死耳,渊明其归乎。习坎德天险,重离文日新。明内始照外,亨心方发身。咸取男下女,恒言妇事夫。始感终当□,君臣其谨诸。姤阴进不已,吾遁其奚言。阳壮过于泰,□虞羝触藩。夜闇勿遽戚,昼光无疾行。自昭惟进德,用晦岂伤明。一女卦反对,不同而后同。始知天下事,苟合最为凶。在险惟反己,出险即及人。让夷急病者,蹇解二忠臣。损其不善者,惟善则益之。自然获天祐,可受十朋龟。五王复唐祚,不杀武三思。苋陆察爻义,惜哉张柬之。六籍火未熄,龙兴芒砀云。呼韩朝渭上,已纳王政君。原筮而后比,无疑方可升。不食匪井患,有言奚困亨。震动对艮止,革故继鼎新。饮啐随时义,天机信屈伸。屡厄未济旅,难逢既济丰。巽谦能自降,蹇困讵为穷。易乃一量秤,铢铢分重轻。百千亿万事,义理是权衡。全卦定凶吉,逐爻殊否臧。顷刻有变易,纵横无典常。凶人凶其吉,吉人吉其凶。曳轮能自信,揲策勿求通。
神龟诗
于昭皇祖,圣神文武。德合乾刚,功超前古。肇基江左,虎踞龙蟠。鸿图巩固,宗社奠安。际天极地,罔不臣服。朝贡以时,献琛执玉。卉裳椎髻,接踵梯航。南金大贝,厥篚相望。猗欤我皇,绍继大统。一遵成宪,天锡智勇。念形羹墙,永言孝思。陵庙奕奕,未树穹碑。圣德神功,纪于史氏。载勒贞珉,以诏后世。贞石既获,厥趺是求。爰启爰斸,龙潭之丘。有昂者龟,若瞻若顾。忽焉以呈,神物斯护。其傍璀璨,果得巨石。相趺是宜,弗爽毫尺。惟皇孝诚,孚于神明。有感斯应,神祇效灵。濯以温泉,瑩如紫玉。陈之丹陛,韫之宝椟。窿然其分,间错以文。匪雕匪琢,气凝絪缊。臣庶聚观,宛然天成。欢呼踊跃,幸睹嘉祯。帝曰嘻哉,匪予之力。神瑞之应,皇考之德。载蠲吉日,献于孝陵。陈之閟宫,纪之金縢。昔闻神龟,负书出洛。夏后取则,洪范是作。今逢圣明,文命诞敷。获此奇瑞,异世同符。颂声洋溢,洽乎四海。福祚绵绵,亿千万载。
同曹明府游厓分韵得水字
艺祖弘开基,仁厚植国纪。列宗绳其武,宽仁日重累。武功良未振,声容焉足恃。元丰励精年,杜鹃来洛水。酷梗延绍圣,元气遂以靡。宣和产玉芝,国是迷忧杞。霾云掩鄂宫,鳣鲸困蝼蚁。何俟逢厓日,天运已可揆。哀哉航海谋,飘飘竟何底。大厦势既倾,一木能支尔。天命尚斯须,臣分何涯涘。况幸一旅功,百蹶时复起。直以瓣香誓,之死而后已。岂不知废兴,穹壤秽虺豕。念厥生不辰,值此非常否。目击正气歌,激烈犹在耳。一汴二杭时,何人纡青紫。节彼厓山岑,屹屹轰苍峙。邻邻厓水石,洄澜壮砺砥。往来词墨客,千古切仰止。我朝重劝典,春秋崇明祀。贤侯修厥常,静嘉叶笾簋。郁郁祠畔松,湜湜涧中芷。微涛送我哀,遗芳犹濡轨。夙愿获追随,扁舟向江舣。溪鸟傍旟鸣,际此风日美。厓客怒涛寻丈起,中有柱石磊然砥。从前世变竟若何,亘古天植真如彼。吁嗟南渡事已非,宰臣奸回迷国是。和好翻成避敌锋,频徙那能延帝纪。汴杭闽广下日南,海岛岩厓逢即止。谁云瘴野与鲸波,堪作行朝兼草市。南人澢国蘖先萌,北虏入主运正否。旌旗蔽天日无光,楼船瀰海敌多垒。三千剑戟毒虺蛇,百万生灵困蝼蚁。三臣一节何为哉,孤后二王徒已矣。断维夺港亦传言,负玺沈江良信史。从容燕市分捐生,沈湎膻臊终朽死。只今往事独伤心,长使英雄频切齿。我来舟楫访行踪,目睹江山如历履。大明旌节百代然,小丑乱华一时耳。忠烈如存不足悲,变故靡常只如此。海门潮动客初帆,回首兴亡付流水。
拟古诗(六首。永乐五年)
三五肇人极,圣道何巍巍。夏殷逮成周,文风渐弘开。吕政绝天纪,残苛恣雄猜。万姓坐涂炭,六籍成寒灰。自谓世无敌,沙丘忽崩摧。阿房乐未央,长城空怨堆。人文至今存,狂秦安在哉?千古骊山下,秽德衔余哀。武皇藉文景,民殷仓粟陈。不守清净化,开边政多门。四方屡游幸,万里行三军。有子不自保,哀哉真少恩。外虚仁义名,奈兹多欲身。神仙在何处,茂陵今几春。自古寺人职,司阍供洒扫。秦汉始挠政,国本亦枯槁。唐初任犹轻,高贵在天宝。沦胥宣懿间,神器由颠倒。门生诋天子,尊重压元老。社稷遂已墟,群阉那自保。全忠不堪忿,歼殒何草草。嗟哉太宗业,家奴坏王道。后世宜鉴之,虑患防须早。道君莅天位,聪明迈前人。绍述溺新法,弃彼艺祖仁。昏荒事花石,艮岳排秋旻。师相宠京贯,狂妄开燕云。藩篱既已撤,狼虎俄成群。吞噬至骨肉,和议尚纷纭。父子徙沙漠,中原陷胡尘。至今窃愤录,一览犹伤神。磊落元始祖,英名出天然。继统一海内,彬彬任才贤。偃武重斯文,生民皆息肩。从容颇中道,暗合如有传。胡俗思改易,华风未能全。文统与桑哥,相继专威权。兹诚损盛德,诛殛断弗怜。贻谋计亦疏,国运无百年。顺帝饶巧思,良工弗能及。奇后亵坤仪,储子骄相袭。奸回屡登崇,弊政滋郡邑。群雄遂蜂起,志士如龙螫。脱脱力未展,扩廓兵方集。信谗忌成功,九庙斯嶪岌。不有昏政乖,那归皇祖急。历数在圣明,万代洪基立。
元祐党籍碑在桂林者今尚存沈鲁堂太守拓一本见示援笔作歌
崇宁四年二月吉,臣京奉敕书党籍。首编元祐终元符,所在郡司咸勒石。大书深刻何煌煌,执政待制分班行。聿从章相初定案,七十三人已滥觞。子瞻儋州子由雷,分地各就名偏旁。兹更增列三百九,直空人国无留良。殁者追夺生者窜,并禁子孙仕朝堂。兼有曾持绍述议,亦得附骥分余光。问胡作此一网计,众正登朝我将弃。遂甘铸铁错竟成,肯令死灰焰重炽。剪除异己期必尽,威福横行乃无忌。太师原是一魔君,谬托左元仙伯位,龙脑烟浮别院香,鹑羹命贱行厨味。比邻侍女知避名,天子姻家亲赐醉。回礼南迁诸党人,瘴雨蛮烟葬无地。穷荒僦屋方坐愁,相府歌钟正得意。岂知公道昭日星,锢之愈力名愈馨。朝端枉矜九州鼎,天下已诵千佛经,磨砻贞石妙镌刻,翻似为作功德铭。呜呼权奸所争亦细故,祇此目前富贵具。庸知数十年荣华,不过蜉蝣一旦暮。何苦抵死仇正人,徒供千载嬉笑怒。冰山他日况崩摧,白头也赴长沙路。桃花三树诏勒回,东明佛镫黑如雾。一样投荒作逐臣,乘比诸贤多臭腐。相传星变已毁碑,此碑何以完无亏。想因桂管地僻左,深岩无人施斧椎。碑阴不镌刻工某,毋乃亦是安民为。沈侯好古拓一纸,铁画银钩坛绝技。一点金锋虽兆乱,临池功深物秀美。惜哉若亦作清流,故自不减苏黄米。
寄题武林郡署东坡手植双松歌
峨嵋玉局天人流,元祐作守来杭州。两湖浚后葑草薙,长堤筑罢垂杨柔。为民种德难悉举,退傅而后公其尤。政闲铃阁净于水,双松闻植庭之幽。碧云圆合叶常满,黄雪细糁花初稠。偶偕枯衲证禅悦,闲邀冷宦联吟讴。怡颜应与此松对,蓝田丞署能同不。迄今几阅七百载,公虽仙去松犹留。根蟠力压雷雨拔,干攫怒偃蛟龙遒。烟钗雾鬣互掩映,古柯老蘖恒蚴蟉。后人见者歌勿伐,不数邵武夸安榴。回思公也立朝宁,岁寒之节惊同俦。建言抗直忘忌讳,赋诗奇崛凭搜求。去杭而后迹靡定,一官转徙炎荒投。梅花岭外行踯躅,桄榔树底闻钩辀。雪泥鸿爪不再至,侧身东望成阻修。松风亭子僦居日,得无触物增羁愁。平生敬公入骨髓,公之磊砢松应侔。惜余坐此腰脚弱,之而鳞甲观无由。毕宏韦偃世谁及,为我画取悬斋头。配以笠屐之图像,须麋谡谡同千秋。清飙昼卷翠涛泻,勿使化作双长虬。
野处类稿
诗别集。题宋洪迈著。二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一卷,并言“其全集未见”。《文献通考》著录为二卷。此书久佚,《四库全书》收《野处类稿》二卷,《四库全书总目》云此当《野处猥稿》之残本。集前有洪迈自序,称绍兴甲戌(1154)家居卧病时取曩时所存而未弃之诗录为二卷。然清钱大昕疑此集不出洪迈之手,后劳格以为此书乃朱松《韦斋集》(见《读书杂识》卷二)。陆心源《仪顾堂集》卷一五考定此书上卷各诗见《韦斋集》卷一,下卷各诗见《韦斋集》卷二,集外之诗虽洪迈所作,但袭取《宋诗纪事》,别无增益。则此书乃乾隆中书贾拼凑他书而成。除《四库全书》本外,又有《豫章丛书》本,附《集外诗》一卷,并附民国魏元旷、胡思敬撰校勘记二卷。
大隐居士诗集
一名《邓绅伯集》。诗别集。宋人邓深撰。二卷。深字资道(一作绅伯),湘阴(今属湖南)人。生卒年未详。绍兴进士。人为太府丞,后提举广西市舶。以亲老求便郡,知衡州,擢潼川路转运使。卓有政绩。后以朝散大夫致仕。有文集十卷,已佚。诗散见《永乐大典》各韵内,清四库馆臣裒集排纂成二卷。收五言古诗十三首,七言古诗九首,五言律诗四十四首,七言律诗六十五首,绝句五十七首,总一百八十八首。其诗有反映现实生活者,其他或记事,或咏物、记游、抒怀,多有可读。 《千顷堂书目》载有“元邓大隐居士诗集》,《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宋人,而非元人。有《四库全书》本。
鄱阳集
四卷。宋洪皓(1088—1155)撰。洪皓字光弼,鄱阳 (今江西波阳县) 人。政和五年(1115)进士。宣和中,为秀州司录。累擢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为大金通问使,被金扣留。副使龚投归刘豫,而洪皓独不屈节,遂流窜冷山,居雪窖中。陈王固新甚敬礼之,使教诸子八人。后兀术杀固新,迁浩云中。至绍兴二十年(1143)始归国,留金十五年。后为秦桧所嫉,安置英州。居九年,始复朝奉郎,内徙至南雄州卒,谥忠宣。《四库全书总目》称:“皓大节凛然,照映今古。虽不必文章为重,然其子适、迈承籍学家并掇词科、著述纷纶,蜚声一代,渊源有自,皓实开之。”著有《松漠纪闻》、《帝王通要》、《姓氏指南》等,传称尚有文集五十卷,今皆不传。《鄱阳集》四卷,乃清四库撰官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编次而成。今有《四库全书》本。
鹤山集
南宋理学家魏了翁的诗文及学术著作集。了翁号鹤山,故名。109卷。魏了翁生平著述宏富,先是各自为集,此本是后人取其生平著作合编而成。原本100卷,后新增10卷,为刊行者所续入。凡制学文3卷,《周礼折衷》4卷,拾遗1卷,师友雅言2卷。其目共为110卷,而后序称107卷,因重订时,失于检勘,以《周礼折衷》并为3卷,以师友雅言并为1卷,又缺拾遗1卷,故实止此数。后重加校定,仍其所缺,析其所并,定为109卷。了翁的思想资料主要见于此集中。推尊理学,认为圣学的兴衰关系着世道的治乱,主张褒赠周(敦颐)、程(顥、颐),“开阐正学” ,以示学者趣向 (《鹤山集》卷5)。又主张“正心” “养心”,发挥了邵雍 “心为太极” 的思想,认为 “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以主两仪,以命万物” (同书卷16) ,而人与天地同生于一本 (即心) 。了翁笃志经术,造诣精粹,无狂躁、空疏迂腐之习。此集是研究其理学思想及宋代理学统治地位确立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
范太史集
五十五卷。宋范祖禹 (1041—1098)撰。范祖禹,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双流县)人。祖禹少孤,由叔祖范镇抚养,闭门读书。后举进士甲科。曾从司马光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达十五年之久。书成,司马光荐为秘书省正字。王安石颇爱重之。哲宗时,官至礼部侍郎。后因上疏反对绍述新法,力阻章惇为相,被贬为武安军节度副使、昭州别驾,安置永州、贺州,又徙宾州、化州,不久病卒。祖禹平生作文,不下数十万言。史称“其开陈治道,区别邪正,辨释事宜,平易明白,洞见底蕴。其疏类皆湛深经术,练达事物,深有裨于献纳。”著有《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仁宗正典》六卷,而《唐鉴》深明唐三百年治乱,深受学者敬重,视他为“唐鉴公”。此集全名《太史范公文集》,为五十五卷,另有十八卷本,为明人程敏政从秘阁借阅本集抄成。《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均作五十五卷。其中诗为三卷、表章札子九卷、奏议十四卷、墓志铭及石记为十七卷。《朱子语录》称:“范淳甫文字纯粹,下一个字,便是合当下一个字,东坡所以服他。”又曰:“四六语佳,莫如范淳甫。”本集有清钞本数种,常见为《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本。
摛文堂集
十五卷。《附录》一卷。宋慕容彦逢(1067—1117)撰。慕容彦逢,字淑遇,宜兴 (今江苏宜兴)人。元祐三年 (1088)进士,调铜陵主簿。复中词科,迁淮南节度推官。崇宁元年 (1102),除秘书省校书郎,官至刑部尚书。卒谥文定。彦逢才藻富赡,绍圣初,设宏词科,他首中其选。后受知徽宗,列禁近官侍从十五年,时典册多出其手。其文章雅丽,制词典重温厚,尤为得体。著有文集二十卷、外制二十卷、内制十卷,奏议、讲解各五卷,皆不传。仅存 《摛文堂集》十五卷、《附录》一卷乃清四库撰官据 《永乐大典》所载,分类辑录而成。有诗二卷、杂文十三卷、谥议、墓志铭别为一卷附之。今有《四库全书》和《常州先哲遗书》第一集丛书本。
文苑英华辨证
十卷。宋彭叔夏撰。彭叔夏,庐陵 (今江西吉安)人。乡贡进士,《江西通志》列其名于绍熙三年 (1192)乡举条下,不为立传,生卒年及事迹已不可考。是书盖因周必大所校 《文苑英华》而作。考周必大 《文苑英华》跋曰: 孝宗皇帝欲刻 《江钿文海》,臣奏其去取差谬不足观。乃诏馆阁裒集 《皇朝文鉴》,臣因及《文苑英华》。虽秘阁有本,然而错乱谬误不可读。周必大退休后,寻取 《文苑英华》不同版本,与朋友彭叔夏等人共同研究、探讨,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增减删削,改正错误,详注各篇,经多方努力,嘉泰四年 (1204),两人之书分别刊出。彭氏之书,前有自序一篇,书中内容共分二十一类,下列子目多条。一曰用字,为目凡三。二曰用韵,为目凡二。三曰事证,无子目。四曰事误,为目凡二。五曰事疑,无子目。七曰人名,为目凡五。八曰官爵,为目凡三。九曰郡县,为目凡三。十曰年月,为目凡四。十一曰名氏,为目凡三。十二曰题目,为目凡二。十三曰门类,无子目。十四曰脱文,为目凡四。十五曰同异,十六曰离合,十七曰避讳,十八曰异域,十九曰鸟兽,二十曰草木,均无子目。二十一曰杂录,为目凡五。其中如磋、驱、帆、��诸字,与周必大所举者合。然序文称小小异同,在所弗录。原注颇略,今则加详。其未注者仍附此篇。则视周必大原本亦多所损益。《文苑英华》本继《文选》而作,于唐代文章,采摘至备,号为词翰之渊薮。而卷帙既富,牴牾实多,在宋代已无善本。至明重刊,承袭前代,错上加错,超出前代。彭叔夏此书,考核精密,大抵分承讹当改、别有依据不可妄改、义可两存不必递改三例。但往往也有持疑不决之处,然而用意严谨,不肯轻易点评篡改古书,也是一大长处。有聚珍版本、许氏有卢校本、《知不足斋》本、《学海类编》本。明嘉靖间活字本、明万历刊本、八千卷楼有旧钞本、《四库全书》本等。
白氏长庆集
中国古代诗文别集。唐代白居易撰。此集的最早编定者为白氏的好友元稹,约成于穆宗长庆年间。50卷,收有白前半生的作品,除各类诗外,还收有赋赞等散文。白氏生前曾亲自对自己的诗进行多次编集、整理,并请人抄写数份,分存各处,把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并于会昌五年(845)写有《白氏集后记》,自云:“白氏前著《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后经兵乱,虽有散佚,但大多完整保存下来,并以《白氏长庆集》、《白氏文集》或《白香山集》之名传世。宋绍兴间刻71卷本《白氏长庆集》是现存最早的白集刻本。又有明万历马元调刻本,71卷,附录1卷;汲古阁本;《四部丛刊》本等。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71卷,外集2卷,书末附有有关白居易的传记和序跋及重新编写的白居易年谱简编等。此集以绍兴本为底本,搜罗较为完备,为今日最流行之版本。其中卷三十八、《外集》下卷共收有赋文18篇。这些赋作华而不艳,美而有度,借物抒情,针贬时弊,体现了他“为文者必当尚质抑淫,著诚去伪”、“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主张。
绀珠集
宋代文言轶事、志怪小说丛集。题南宋朱胜非辑。但书首有王宗哲绍兴丁巳(1137)序,称此书“不知起自何代”,而是年朱胜非适罢相家居, 《四库提要》因断为“不著编辑者名氏”。 《郡斋读书志》云: “旧说张燕公(指唐人张说)有绀珠,见之则能记事不忘,故以为名。”共十三卷。有宋绍兴丁巳刊本、明天顺庚辰刊本、 《四库全书》本。本书抄撮自秦汉至唐宋时期的说部著作一百三十七种,各书所摘多少不一,所录多经删节,并摘出一语为题。所引文字多有与《类说》相同之处,但不同处亦较多,二书间是否有所承袭,是《绀珠集》抄《类说》,还是《类说》抄《绀珠集》,尚不太清楚。本书编纂的原意,是摘取诸书中的辞章典故,以便于作诗文时征引故实之用。但因摘录的诸书,均为古本,且有不少书今已失传,因而对辑佚、校勘说部诸书,极有价值。如所引唐五代人李玫《纂异记》 (本书题作《异闻实录》)、尉迟枢《南楚新闻》、李蘩《邺侯家传》、胡璩《谭宾录》、温庭筠《干子》、武平一《景龙文馆记》、韩琬《御史台记》、皇甫氏《原化记》、杜宝《大业杂记》、潘远《纪闻谭》、令狐澄《大中遗事》、韩偓《金銮密记》、李绰《秦中岁时记》、卢言《卢氏杂说》等书,宋人张君房《乘异记》、《脞说》、钱惟演《金坡遗事》、黄鉴、宋庠《杨文公谈苑》、刘斧《摭遗》、钱易《洞微志》、张师正《倦游录》、毕仲询《幕府燕闲录》等书,均存有相当的佚文。今存的各种著作,也可据本书校录文字的异同,考订内容的正讹。
海录碎事
宋代类书。22卷、叶庭珪撰。叶庭珪字嗣宗,崇安(今属福建)人,政和五年(1115)进士。此书为其晚年编撰。卷首有作者绍兴十九年(1149)自序,云:“余入仕四十余年,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常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抄之,名曰《海录》。其文字成片段者,为《海录杂事》;其细碎如竹头木屑者,为《海录碎事》;其未知故事所出者,为《海录未见事》;其事物兴造之原,为《海录事始》;其诗人佳句曾经前辈所称道者,为《海录警句图》;其有事迹著见作诗之由,为《海录本事诗》。”据此知本书为作者计划编撰诸书中的一种。共分16部,584门,每门下罗列典故及史书诗文中新隽字句。意在为骈文写作提供故实成语,与其他类书用意稍有不同。因所录皆从借读之书随手摘抄,编次不免疏误。然其采摭繁富,轶闻琐事,往往而在,颇足以资考证。《四库全书总目》称此在“南宋类书中犹为善本”。《宋史·艺文志》著录此书作23卷,《文献通考》作33卷,四库馆臣所见本则为22卷。疑《文献通考》著录有误。
宋元学案
《宋元学案》,共100卷,最早为明末清初黄宗羲整理。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宗羲完成《明儒学案》后续修此书,仅成17卷并序而卒,其子黄百家续作,又成8卷,后由弟子全祖望、杨开沅、顾諟等人于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年(1747年—1755年)补述,全祖望于逝世前一年完成,未刊刻而卒,后来底稿归鄞县卢氏抱经堂的门人卢镐(月船)保管,残本归宿愿蒋氏。宗羲六世孙黄征、七世孙黄直垕又补充为86卷,道光年间流入浙江学政陈少宗手。道光十八年(1838年)王梓材、冯云濠受督学何凌汉委托,整认讹钟,始成《宋元学案补遗》100卷,共补遗约有七、八百条。王梓材《宋元学案补遗》序云:“余与五桥广辑《宋元学案》之遗,凡得四十有二卷……五桥笃信好学,家有醉经阁,经史子集四部各归其伍,宋元儒文集不下百数十家,藉是以详校《学案》,无待旁借,即《补遗》之辑,亦是阁有以成也。”稿成之后存于屠用锡家中。《宋元学案》共分87个学案和2个学略(《荆公新学略》、《苏氏蜀学略》),以及2个党案(《元祐党案》﹑《庆元党案》),全书以安定、泰山两学案开篇,至卷九五以萧同诸学案为殿,共记宋元学者超过2000人,其中以司马光为首的《涑水学案》、邵雍的《百源学案》、周敦颐的《濂溪学案》、程颢的《明道学案》、程颐的《伊川学案》、张载的《横渠学案》、朱熹的《晦翁学案》、叶适的《水心学案》等都用2卷的篇幅详述。道光十八年(1838年)刊于浙江,却毁于鸦片战争。光绪五年(1879年)张汝霖再次主导,翻刻于长沙,成通行的100卷《宋元学案》,从草创到成书、刊印、通行,前后历经200余年。胡适撰写“《宋元学案补遗》四十二卷本跋”。此书为初步了解宋、元二代理学家、哲学家的生平,思想大要,全书首冠《考略》,历叙成书始末,次《序录》,次学案正文。并节录了宋、元二代诸儒思想的文章。
钦定西清砚谱
二十五卷。清于敏中、梁国治、王杰、董诰、钱汝诚、曹文埴、金士松、陈孝泳等八人奉敕编写,门应兆奉敕绘画。于敏中(1714—1779),字叔子,一字重棠,号耐圃,金坛 (今江苏金坛县) 人。乾隆年间进士,初授编修,乾隆二十五年(1760)以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他在军机处二十年来,交通内侍,广收地方贿赂。后事败露,曾受追究。死后数年,又被撤出贤良祠,子孙也被剥夺世职。除编有《钦定西清砚谱》外,还著有《临清纪略》。梁国治(1723—1786),字阶平,号瑶峰,一号丰山 ,卒谥文定,会稽 (今浙江绍兴市) 人。乾隆年间进士,初授编修,累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好学爱才,名士多投其门下,清廉有名,工书法,除参编《钦定西清砚谱》外,还著有《敬思堂文集》。《钦定西清砚谱》前有序言一篇,卷一至卷六,所记载之砚,皆陶之属,上从汉未央宫东阁瓦砚,下至明旧澄泥四直砚共五十五品。卷七至卷二十一,所记载之砚,皆石之属,上从晋王廞璧水暖砚,下至清朱彝尊井田砚共二百品,绘图四百六十四幅。卷二十二至卷二十四为附录,所载诸砚四十一品,绘图一百零八幅。使当世松花、紫金、驼基、红丝诸砚品及仿制澄泥各种砚品,皆备列,使人目不暇接。书中每砚各图,其正面、侧面、背面,凡奉有御题、御铭、御玺及前人款识印记,全部按体临摹,并详细叙述其尺寸、材质、形制及收藏鉴赏姓名,系说于后。此书内廷所贮二十四册,当时按册为卷,而以原目为首卷,故为二十五卷。现存清钞本二十二卷、《四库全书》 本等。
徐氏笔精
明代笔记。8卷。徐火勃撰。今存有明崇祯年间刻本,前有邵捷春、黄居中序,全书分为38类。另有《四库全书》本,题为《笔精》,前面无序,全书分5大类。两种版本的编排不同,《四库全书》本恐是据抄本收录。《碧琳琅馆丛书》本、《芋园丛书》本均据崇祯本翻印。黄居中序说明了该笔记的内容及特点:“异闻必识,秘简必搜,当其意所赏会,或胸有独照,往往札记掌录,纷纷纶纶,积久成帙”。“是编出经入史,而独详于诗。诗自三百篇以迨我明,亡不品题而栉次之”。其中谈诗部分,崇祯本分为“诗原”、“诗诂”、“诗订”、“诗砭”、“诗评”、“诗话”、“词品”7类。其中关于明诗的议论,如对王行、蓝智、沈愚、何其渔、唐寅、沈周等诗作的评述,对研究明代诗歌颇有助益。此外,该笔记敢呈己见,《四库全书总目》指责其“好为异说,援儒入墨”之处,如以乾象“阳在下”为《老子》之“犹龙”,从卦坤“黄中”、艮卦“行其庭”,为皆指道家之“黄庭”,以《系辞》“游魂为变”为释氏之“四生六道”等,虽然不尽妥当,但均表现出明末较为自由的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