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桀诈令人为燕王旦上书言光疑有非常臣愿归符玺宿卫察变上曰朕知是书诈也后桀燕王等谋废立事觉尽诛

燕国归符玺,将军有谤书。君王嗟诡诈,党与悉趑趄。白日中天照,浮云扫地除。狂谋身一败,邪骨满丘墟。

送张殿丞吉甫知资阳

单骑欲之蜀,綵衣初过秦。王乔凫是舄,陶令酒名巾。灞上愁逢雪,褒中喜见春。两川风物美,不似走京尘。

和芸叟左司被资治通鉴之赐感事赋诗

庙席词林一二臣,校雠撰述体惟均。圣心欲以古为鉴,史法有如王次春。神武略中书事类,天和览后得名新。羡君受此传家宝,遗与儿孙似昔人。

次韵王景文赠行四绝

圣主龙飞白首郎,误蒙亲擢与南床。言多妄发汲长孺,心不敢邪苏世长。天涯行客正悲秋,况向鹘孙愁处愁。歌听竹枝刘刺史,诗怀庆朔范饶州。吾道从来自不孤,果蒙好语慰榛芜。孜孜相勉惟名节,官职何须校有无。君年方壮我颜苍,敢以宗盟论雁行。孝子忠臣公论在,送行诗似少陵章。

谢王立之送蜡梅五首

未教落素混冰池,且看轻黄缀雪枝。越使可因千里致,春风元自未曾知。恐是凝酥染得黄,月中清露滴来香。定知何逊牵诗兴,借与穿帘一点光。上林初就诏群臣,紫蒂同心各自新。谁见小园深雪里,破春一萼更惊人。诗报蜡梅开最先,小奁分寄雪中妍。水村映竹家家有,天汉桥边绝可怜。去年不见蜡梅开,准拟新年恰恰来。芳菲意浅姿容淡,忆得素儿如此梅。

令人王氏挽词

嫁早仍知孝,夫贤自不贫。事姑如事母,忧物胜忧身。凤诰恩荣渥,鸠桑德意均。孺哀声不绝,泪柏不成春。宦达方资助,家肥忽悼亡。一区终异室,千载尚高冈。奉倩神犹惨,安仁鬓欲苍。黄昏愁绝处,谁伴紫微郎。

恒斋为顺德王通判题

大运固不息,岁运成四时。惟人斯有常,秉心贵不移。所志在弗易,所存当善持。允矣先圣言,孜孜戒巫医。贤哉三槐裔,佐郡际明时。斋居揭华扁,贤哲以为规。勉循自毋怠,矫激谅非宜。惟能慎终始,一节斯弗亏。

秋夜雨中述感呈王殿元允仁时寓普照禅院兼示无瑕上人

禅窗夜雨不成寐,侧枕微吟聊自慰。老僧破竹编疏篱,滋养菊花开也未。葫芦架底乱寒声,薜荔墙间浮湿气。安得九霄出月光,北照帝城分象魏。豪门秉烛各丝簧,醉杀五侯拜七贵。明朝老仆畏冲泥,却省探囊沽酒费。欲过西林问寂寥,煮茶不尽淡中味。

送盛孔赴淄川丞二首 其二

魏有径寸珠,守境无檀子。照车十二乘,何如照千里。世乏威王贤,孰知天下士。所以饭牛儿,商歌中夜起。徒求南海产,半触蛟龙死。异才何代无,纠纷今可理。

社中观餐霞王叟塑佛赋赠

观世尽虚假,痴人妄认真。偶然拈一土,捏作大圣神。金碧与丹艧,涂抹及污漫。体魄俨然具,姿容眇若新。观者诧奇绝,悲仰极欢忻。回看一块土,丹垩众具陈。土木何情者,胡然忽现身。凭君双手眼,变幻殊绝伦。千人千手眼,观者如一人。君岂普眼佛,能摄众眼根。君岂兜罗手,而转大法轮。天地一幻师,万类属陶甄。君巧侔造物,玄玄众妙门。工技信无匹,风期亦可亲。瘿钵樛藤杖,青袍白帻巾。矫矫云中鹤,飘飘岭上云。长揖归匡庐,五老斗嶙峋。

送万资中赴南京大理寺副

万生吾郡秀,文学重乡评。不媚难谐俗,无争亦让能。盛时趋召命,累岁在承明。书奏天颜悦,恩沾宠赐荣。联班谢北阙,两骑赴南京。齐鲁经游好,河山眺望清。徘徊嘅往迹,倾写畅吟情。议狱须推恕,持廉岂为名。孜孜体帝德,勉勉骛王程。公退如清暇,潜心向六经。

王不庵作卧龙松歌为予寿诗以酬之

黄山山上多怪松,半生石笋半芙蓉。芙蓉石笋亦松变,有一不变为卧龙。龙本无形以神化,真形往往与松同。龙之隐者但高卧,人不见龙见髯翁。髯翁鳞甲多怒决,柯如苍铜枝屈铁。引根十丈始作干,干虽千年似萌蘖。霹雳横将偃盖倾,蛟螭争向轮囷结。夜光有火出空心,日炙多膏流断节。一枝一干一尺蠖,求信且复依岩穴。山僧写图贻我看,王子作歌含凄咽。尺寸得空自盘攫,纵横穿土苦羁绁。峨峨千尺乃无势,幸因奇丑免摧折。五鬣短短少波涛,声似风雷畜未泄。苦心爱此一树怪,自少摩挲至大耋。蹒跚尚有尊足存,支离乃是鬼神设。臃肿何须规矩中,斧柯且喜薪蒸绝。虽然久垫非泥蟠,撑出丹崖作遗孑。石破天惊自小时,后凋凭尔存孤蘖。本是轩皇昔所种,平泽至今乍明灭。当年且战且学仙,霜根留得玄黄血。灌溉颇用朱砂泉,滋润微凝太古雪。浮丘无力治拘挛,容成有意引寥泬。黄山诸松此最古,儿孙万万丹台列。卧者天渊自高深,立者栋梁久颠蹶。君指此松为予寿,意在不材能蹩躠。蝼蚁频容蚀茯苓,藤萝一任为瓜瓞。松黄落地成古苔,松子满天低可缀。君在黄山亦一松,莫教化石存榾柮。一松孤作老人峰,秦汉来封久不屑。卧龙复有扰龙好,缭绕数峰出巀嵲。一松飞作天生桥,一松倒生更奇谲。烦君添作四松图,置我松间长用拙。

题王惠州紫诠使君观瀑图三首

一树苍松偃盖深,高崖飞瀑落千寻。使君雅操清如水,不用临流更洗心。不将笔墨对林峦,燕坐超然静五官。老易本来无二道,河图天一是金丹。曾宿田盘最上方,一麾频岁驻罗阳。知君滋味尝都遍,南北山泉孰较长。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作者司马光和他的重要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根据大量史料,花19年时间,才把从战国到五代这段错综复杂之历史写成年经事纬之巨著。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纲目前编

《资治通鉴纲目前编》18卷,外纪1卷,举要3卷。元朝人金履祥撰。金氏有感于朱熹之书前史空缺之憾而成此编。该书上溯帝尧之世,下讫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家分晋。发凡体例,以纲以目悉遵循朱子之书,所据均注出处,以示为信史。明人陈仁锡将此书与朱子纲目合刻刊行问世。玄烨据以批评时,共得批语2条。

资治通鉴纲目

简称《朱子纲目》,或称《纲目》。纲目体编年史书。五十九卷。南宋朱熹撰。成书具体年代不详。因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部头太大,且内容太繁,所以要点不明,又不便阅读。因此,朱熹以《资治通鉴》为依据,欲改编成一部简明扼要的通俗读本。另外,《资治通鉴》原书的正统名分观点,基本上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这既不能使理学家的观念得到印证和贯彻,又没有通过书法义例而达到寄寓褒贬与劝戒的效果。所以,朱熹又欲以《春秋》笔法为义例,使之能够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并加强了史书对于维护封建秩序及封建道德、伦理教育的作用。总之,《资治通鉴纲目》在编写体例和内容取舍上,无不基于这两点。记事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主要据司马光《资治通鉴》增损括而成。体例仿《春秋左传》,大书以提要者为纲,分注以备言者为目,纲如经,目如传。纲乃朱熹自作,颇寓褒贬之意。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六十卷。清黄以周(1828—1899)等撰。以周字元同,号儆季。浙江定海人。同治举人,历充教官,治经,精“三礼”。著有《礼书通故》、《经训比义》、《子思子辑解》、《古文世本》等。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久已散佚不全,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五百二十卷,但缺治平四年四月至熙宁三年三月、元琇八年七月至绍圣四年三月,及元符三年二月至十二月和徽宗、钦宗两朝。南宋杨钟良《续资治通鉴长编记事本末》曾取李氏原文,而改编年为纪事本末体。黄氏取杨著加以拾补,卷一至卷二补治平,卷三至卷七补熙宁,卷八补元琇,卷九至十六补绍圣、元符,卷十七至五十一补建中、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卷五十二至六十补靖康,并兼附考证。其中或已为杨氏删节者,则考证他书有关资料排比分注,所用史料皆宋、辽、金三代正史,颇可征信,为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拾补》出,始见《长编》之旧貌。参加辑注者有黄以周、王诒寿等,由秦湘业复加勘校总成文。有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刻本。

兰雪斋为金坛王敬赋

谪仙有妙语,清风洒兰雪。高怀千载下,子独慕芳洁。春冰断瑞花,晨露滋奕叶。端居味道腴,光景庶不灭。

木兰花慢 寿王国宾总管

数当今人物,问谁似,玉堂仙。但苏子才名,居中未几,补外何偏。天公意深有在,要周流、海内作师传。万古斯文正脉,一生前圣遗编。胸襟理胜自超然。虽老未华颠。念厚禄崇资,真成大耐,何计荣迁。心期岁丰民乐,更公庭、无讼酒如川。唤取梅花为寿,看他老桧千年。

初春月寄王眉叟

娇娥对春初,新画一眉月。脉脉天涯心,迢迢拜瑶阙。微光射边垒,行客忆离别。今年十三度,随处见圆缺。料得山中人,怜我冒风雪。素衣尘欲缁,玄发星忽忽。惟此哉生明,偏照归心切。

1 43 44 45 46 47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