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冯竺僧之差荆州

江天日月跳丸走,英雄别离一杯酒。海内论交能几人,信陵平原非无偶。我家遥临巴子国,几度欲归归不得。茫茫江湖寄闲身,昂头四顾天地窄。乘风破浪在何时,几辈中流曾击楫。感君孤愤同王郎,拔剑起舞露光芒。沉吟俯仰无今古,抑郁谁诉此衷肠。相逢大笑忘名姓,同舟一夜不闻问。顿触羁愁写诗怀,各道家山秦与晋。君向荆州我向蜀,连日旷望曲江曲。回顾不见君山青,年年空怨湘水绿。与君再会定何年,一曲阳关声断续。枉道不才明主弃,豪杰愁无用武地。朝中虚设大好官,犹屈梅褔吴门吏。君不见,食客弹铗赋归来。狡兔能掘三窟坏。又不见,大树将军何壮哉,功成画像在云台。君家多才何负国,偏教郁郁困蒿莱。感君磊落怀,爱君侠烈气。思君古别离,赠君长相忆。昨日随君出汉皋,今日送君到沙市。吁嗟乎,男儿豪气贯长虹,旋转乾坤掌握中。昊天胡为如此醉,时将磨炼挫其雄。人生七尺伟躯体,目尽风尘无余子。愿君随时爱景光,吾亦请从此逝矣。

读《石遗室诗集》呈石遗老人

有清一代间,论诗首渔洋。渔洋标神韵,雅颂不敢望。归愚主温厚,诗教非不臧。然或失而愚,字缺挟风霜。是皆傍门户,终莫拓宇疆。寿阳祁相国,辅以曾湘乡。寿阳宗杜韩,春海相颉颃。湘乡诗若字,低头豫章黄。杜韩苏黄间,猿翁自助张。郘亭巢经巢,列宿森其旁。诸公丁世乱,雅废诗将亡。所以命辞意,迥异沈与王。穷者秋蟪馆,并世伏敔堂。诗人信以穷,诗道于以昌。石遗老人出,揭橥号同光。双井孕散原,半山孳海藏。韬庵于二者,亦颇扼其吭。节庵工超逸,中晚多感伤。乙庵喜诘屈,深语难浅商。觚庵学简斋,吐珠得苍凉。香宋比陵阳,精卓莫低昂。剑丞视伯足,长者或徐行。博丽斗工巧,云门共龙阳。暾谷迨观槿,后山步趋跄。苍虬起后劲,陈郑观彷徨。壬秋守汉魏,旧派衍湖湘。公度五七言,谢翱欲与翔。喜苏不喜黄,南皮一文襄。各不为地囿,道分而镳扬。诸子自一时,石遗实兼长。石遗持偏师,能以弱制强。石遗挥巨刃,大道辟榛荒。石遗拗秃笔,有时放毫芒。每每下一语,鍊于百鍊钢。生涩者平易,平易者微茫。微茫者冷峭,冷峭者郁苍。池馆恣闲适,江山助凄怆。风雨供驰骋,凤鸾接高飏。词约而事备,貌柔而气刚。视孟穷累累,视韩富穰穰。穷可医肥俗,富可馈贫粮。有如一老树,著花自芬芳。又如老雄鸡,爪觜独擅场。橄榄初苦涩,啖之甘回尝。洪钟无大小,扣之声铿锵。白日忽飞动,大风翻巨樟。攀跻既非易,摹仿焉可常。云从皮陆入,毕竟多皮相。用心已到圣,直逼夫子墙。近人盛宗宋,时服炫古妆。根本不盛大,谬云欲祧唐。学人与诗人,大抵非殊方。往持诗教者,大官坐庙堂。石遗位非高,大力鄙小仓。小仓结公卿,遂令天下狂。公独洁其身,俗士踣且僵。公身虽独善,公名乃弥彰。品诗轶钟嵘,话诗凌沧浪。徵诗逾南山,评诗厌两当。说诗渊无尽,千顷波汪洋。诵诗如闻政,尤能振纪纲。庚戌客宣南,偶见长短章。丙辰过申江,公名震书坊。立志学公诗,此愿久不偿。杂报乏胥钞,剪采贮奚囊。虽未窥全豹,清词沁肺肠。厥后常知公,讲学居上庠。庆历胡安定,元和韩侍郎。今岁侯乙符,言公寿而康。言公工琢璞,琢焉成圭璋。言公敛槎枒,不肯露锋铓。侪辈偶疵谬,舍公孰相匡。后生偶造请,公语必精详。侯子言未终,而今起肃将。年来诗道衰,白战方披猖。其中空无有,咀嚼若秕糠。话言谓独创,寒山实滥觞。谓辟新纪元,击壤早津梁。自命活文学,病已入膏肓。筌蹄视经史,可嗟不自量。野狐思参禅,野马思脱缰。野草终猕薙,野火终自殃。际此道扫地,念公愈不忘。恶风日澒洞,有公抵危樯。途路日纷歧,有公不忘羊。今读《石遗集》,恍如饮琼浆。侯子抱此本,余臂欲先攘。鮀江隔鹭岛,一苇幸可杭。

文鉴十首

临邛落拓诉琴心,卖赋长门易酒金。惭愧茂陵风雨夜,寒灯卧听白头吟。骂祖当年矢在弦,嘲孙今日语如泉。毫端惯作鱼龙戏,未必前修愧后贤。覆雨翻云笔下通,经残史秽古今同。赏音赖有徐常侍,藏拙沉文护魏公。隐迹僧厨事爨炊,丰干饶舌费言辞。能除教下三时业,不废人间两卷诗。日日长安买醉归,谪仙高韵世应稀。惊人一曲清平调,写与龟年唱贵妃。国子先生入学宫,身持木铎警愚蒙。如何远慕颜曾乐,一卷雄文欲送穷。炫奇长庆有宗师,佶屈聱牙绎守池。上士诠言浑不会,空留寱语恫愚痴。千军弃甲锦城开,又见君王舆榇来。漫道文章经国业,降书名世亦堪哀。闲将博议舞唇枪,左氏春秋作战场。暮四朝三矜卓识,毁庄誉段亦荒唐。自筑淩烟自画图,自匀粉墨自嵩呼。雕虫敢笑王丹麓,一字沉吟撚断须。

秋兴八首用杜子美韵

枫霜挂露忆园林,小住瀛湖气蔚森。一彗经天摇夜动,万山呼雨作秋阴。偏生王粲登楼感,未死田横蹈海心。卧看月明闻晓角,不多相思到清砧。银蟾吐魄玉杓斜,明镜朱颜惜鬓华。岛访安期搜秘笈,石贻博望托灵槎。倚楼泪迸中宵笛,去国愁闻午夜笳。丛菊故园秋畹晚,几人把酒酹黄花。岛云蜃气黯斜晖,百感苍茫入暮微。乡国有怀青鸟至,水天无际白鸥飞。千重渡海功犹在,四郡分韩事已违。秋草榆关东去路,汉家塞上马空肥。幕府经纶别墅棋,关河秋色动人悲。鲲鹏海上图南日,蟋蟀堂前战北时。世事转随霜信早,乡书来比雁宾迟。连宵妖孛躔牛斗,露坐观星一系思。旧游回忆蓟门山,慷慨悲歌燕赵间。北地秋风悲汉塞,中原王气莽秦关。空群自相无奇骨,入市论交有醉颜。曾见金台遗址在,往来樵牧尚成班。澧兰幼撷楚江头,归棹潇湘八月秋。黄口昔吞云梦气,青衫今抱汨罗愁。逐臣旧宅巢林鸟,帝子灵旗管水鸥。回首洞庭波渺渺,哀筝夜按古凉州。天堑谁旌战伐功,秣陵王气有无中。寒生江上枫餐露,秋到城边柳卧风。玉树凋零衰草白,锦帆想象夕阳红。水村山郭南朝路,今古兴亡问钓翁。昭回云汉亘天迤,海国秋成水满陂。旅兴鸥眠红蓼浦,骚情蝉抱白杨枝。十年作客风尘老,万里醉乡岁月移。诵得草堂书卷句,缘缨涕泪数行垂。

唐音

十四卷。元杨士宏(生卒年不详)编。杨士宏,字伯谦,襄城 (今属河南)人。是书收诗一千三百四十一首,卷前有杨士宏所撰 《唐音姓氏并序》。是书分为始音一卷,正音六卷,遗响七卷。编者自记称十五卷,系遗响有一子卷。其 “始音”只录王、杨、卢、骆四家;“正音”则诗以体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又以时代划分,以初唐、盛唐为一类共六十五人,中唐、晚唐各为一类,分别为四十八人和四十九人。“遗响”则选收诸家之作,且附以僧诗共十三人,不分诗体,女子诗,然李、杜、韩三家不录。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曾备述选诗之难,谓选唐诗者唯杨士宏之 《唐音》; 而 “排律”之名亦即始于本书。是书题为张震辑注,其人仕履、朝代未详,其注颇为弇陋,只可做一家之言。然此书积十年之力而成,取舍很得功力。《唐音》成于至正四年 (1344年)。除有 《四库全书》本外,有《湖北先正遗书》本、明初建安叶氏刊本等版本。

黄氏补注杜诗

唐诗别集。36卷,外集2卷。杜甫撰;宋人黄希集注,黄鹤补注。又名《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或《集千家杜诗补注》。黄希字仲得,又字梦得,号师心,宜黄人。乾道二年(1164)进士,曾官永新令。黄鹤字叔似,号牧隐。黄希之子,布衣。《四库全书》收录此书,其《总目》说:“希以杜诗旧注每多遗舛,尝为随文补辑,未竟而殁。鹤因取椠本集注,即遗稿为之正定。又益以所见,积三十余年之力,至嘉定丙子始克成编。”收诗1400多首,“按年编诗,冠以年谱辨疑,用为纲领。而诗中各以所作岁月注于逐篇之下,使读者得考见其前后出处之大致。”书中所列注家姓氏,实际只有151人。注中征引则以王洙、赵次公、师尹、鲍彪、杜修可、鲁訔诸家之说为多,其他亦寥寥无几。当时所称“伪苏注”,书中也加以采掇,说明它是在原有的坊间千家注本的基础上广而补之,因而往往有牴牾不合,穿凿附会之处。但不失为现存宋人注杜中之较为存真者。《四库全书总目》说:“然其考据精核者,后来注杜诸家亦往往援以为证。故无不攻驳其书,而终不能废弃其书焉。”现存有宋刻本,前载宋人吴元集录传、序、碑、铭、诗、记及黄鹤自订年谱、辨疑等。元刊有至元十九年(1282)麻沙翻刻本,至元二十四年(1287)刻本。宋元以后,未见印本。《四库全书》收录时题名《黄氏补注杜诗》,只36卷,卷前无吴元集录的传序碑铭诗记及年谱序跋等。

翠红乡儿女两团圆

明初杂剧剧本。简名《两团圆》或《儿女团圆》。杨文奎撰;一说高茂卿撰。末本。叙白鹭村韩弘道老而无子。其妾春梅有孕,指望承嗣。韩兄已死,有寡嫂与2侄。嫂、侄恐春梅产下男孩子,平分家产,便调唆韩妻将春梅逐出。春梅不肯再嫁,沿街乞讨。新庄店有一富户俞循礼亦老而无子。其妻有孕,冀得一男。临产前,又适值俞外出讨帐。俞妻弟王兽医,夜间行医归家,路遇春梅临产,将所产男婴抱于姐姐。取名添添。俞妻所产女婴王抱回自己家中抚养。王嘱俞家知情者,不得泄于俞循礼。13年后,王向俞借牛具一用而不得,与俞互诟。俞詈王为“无后之绝户”;王亦斥俞无嗣。并欲寻春梅以证。王兽医曾借韩弘道10锭钞。韩不但不要王还钱,连借钱文书也退还给王。王感其德,悯其无嗣。韩夫妇将旧事相告。王方知姐夫之子乃是韩姓。遂具述13年前事。王到俞家塾告诉添添其生父所在,竟携之归韩。俞诘其生女何在,王遂以养女归之。韩感俞无嗣,求其女为婚配。又将春梅寻回。合家团圆,皆大欢喜。此剧大半以元曲家武汉臣《散家财天赐老生儿》杂剧为蓝本,但曲折波澜,场面结构,远胜于《老生儿》。杨讷亦著有《两团圆》(佚)杂剧。现存主要版本有:息机子刊本,《元曲选》本。

石遗室诗话

近人陈衍(号石遗)著。32卷。1929年商务印书馆(上海)初版,线装4册。卷首有著者《自序》。诗话第1则说明诗话之作是由于受到郑孝胥和沈曾植的怂恿,相当于自序。第2则叙述了道光、咸丰以来宋诗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第3则说明“同光体”一词的由来,可视为综论。以下便逐一论述了沈曾植、郑孝胥、林旭、陈三立、易顺鼎、叶大庄、陈木庵、杨增荦、江瀚、丁惠康、陈曾寿、沈瑜庆、林纾、秦树声、王乃征、俞明震等近代诗人。陈衍是同光体首领之一,此书是同光体诗派的主要论诗著作,对清末民初诗人,网罗较多,间有论及唐诗者。陈衍诗论中心为“三元说”,认为诗莫盛于开元、元和、元佑。强调宋人都是推本唐人余法而变化之。书中论诗的写作技法多有精妙之言。衍曾为《庸言杂志》、《东方杂志》撰诗话,后加以增订合并而成此书。又有《石遗室诗话续编》十卷。此书网罗清末民初诗人颇多,可与其《近代诗钞》相互补充。

西塘集

诗文别集。北宋郑侠(1041—1119)撰。十卷。侠字介夫,自号一拂居士,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治平进士。神宗时任光州司法参军,后进京城,监安上门。少时因学习刻苦,为王安石所重。曾屡上书谏废新法,吕惠卿执政,又上书反对新政,因两贬英州。后家居终老。侠集原本二十卷。此本经明叶向高删汰,仅存十卷。含疏、奏状等一卷,序一卷,记一卷,墓志、墓表一卷,文、书、表、启各一卷,诗一卷。末附本传、谥议、祠记等一卷。其古体诗风格疏朴老直,七言古诗则笔力奇崛,代表作为《谢太守惠酒》、《醉翁行赠黎师醇》等,或激昂慷慨,或纵横豪放,皆颇富情感。其近体诗《同子忠上西楼》、《幽居》、《和子京霜字见寄》等亦不乏闲淡简远韵味。王士祯《居易录》、吴之振《宋诗钞》尝称其诗“在白居易、孟郊之间”,具“次山(元结)东野(孟郊)之风,不得以当行格调律之。”有明万历本,《四库全书》本。另有《西塘先生文集》九卷,今存《洪氏公善堂丛书》本;《西塘诗集》一卷,有《宋代五十六家诗集》本。

南阳集

三十卷。《附录》一卷。宋韩维(1017—1098)撰。韩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因文韩亿辅政,不试进士。文去世,仍闭门不仕。宰相荐其好学嗜古,安于静退,召试学士院,辞不就。富弼召见,授予河东幕府,欧阳修推荐他为检讨、知太常礼院。神宗即位,任翰林学士。元祐初,拜门下侍郎,以太子少傅致仕。韩维为官正直,敢于直谏。曾说:“人情贫则思富,苦则思乐,困则思息,郁则思通。诚能常以利民为本,则民富。常以忧民为心,则民乐;赋役非人力所堪者,去之,则劳困息;法禁非人情所便者,蠲之,则郁塞通。推此而广之,尽诚而行之,则子孙观陛下之德,不待教而成矣。”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维著有《南阳集》(曾封南阳郡公)三十卷,其中诗十四卷,内制一卷,外制三卷,王记室二卷,奏议五卷,表章、杂文、碑志各一卷,手简歌词共一卷,《附录》一卷。今有《四库全书》刊本。

谢宣城集

诗文集。南朝齐谢脁(464—499)撰。五卷。脁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著名诗人,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历竟陵王萧子良、随王萧子隆功曹、文学等职,深得赏识,为“竟陵八友”之一。后迁明帝中书郎,建武二年(495)出任宣城太守,累尚书吏部郎,为徐孝嗣构陷,狱死。少好学,以文辞清丽称著,是“永明体”新诗的主要作家。现存诗二百余首,优秀之作,多为山水诗,风格清新流丽,深受谢灵运、陶渊明影响。朓曾官宣城太守,故名。原集十二卷,至宋存十卷。南宋楼炤取其前五卷诗赋歌曲刻之,名《谢宣城诗集》,后五卷应用文屏而不取,已佚。今有影印明依宋钞本。别有明薛应旂、汪士贤刻本及张溥刻一卷本等。又有明正德间刘绍刻本,名《谢脁集》。

五代名画补遗

绘画品评著作。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五代名画记》。北宋刘道醇撰。1卷。道醇,开封人,尝著《圣朝名画评》。卷首有嘉祐四年(1059)陈洵直序,谓宋初胡峤曾著《广梁朝名画目》,收录五代画家,始自尹继昭,终于刘永,共43人。道醇因其书,捃拾阙遗,叙而编之,故名“补遗”。胡书已佚。此书收录凡24人,分7门:人物10人,山水2人,走兽2人,花竹翎毛4人,屋木2人,塑作3人,雕木1人。门内又以神、妙、能三品分列之。因是书乃补胡书所不载者,故五代54年间仅得此数。书中于画家生平逸事、画艺作品等均有记叙,所述画家间竞技尤具故事性,如跋异作画“败于张将军,取捷李罗汉”一事,颇为生动。《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录有宋刊本。现有明翻宋本、《王氏书画苑》本等。今人于安澜辑入《画品丛书》,198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校点出版。

外科证治全生集

外科专书,又名《外科全生集》。4卷。清王洪绪(维德)撰。刊于1740年(乾隆5年)。卷一载痈疽的病因、症候、诊法并列症29种;卷2扼要地论述外科诸病治则及王氏家传经验,并收有内、妇、儿各科病症治疗经验; 卷3为外科常用药的炮制法及常用方百余首。本书以“痈乃阳实之症,气血热而毒滞; 疽乃阴虚之症,气血寒而毒凝”为理论依据,创用滋阴散寒、阳和解凝等治疗原则,从而为疽症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著名的阳和汤便是这一治则的代表性方剂。与此同时,再次强调“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应是痈疽初期主要治疗原则。书中所载之犀黄丸、小金丹、梅花点舌丹等均为外科之有效方剂,迄今仍为临床医家所常用。但另一方面,王氏过分强调自家的经验,如把外症之白陷,一概作疽症论未免失于片面; 又在治疗上反对刀针排脓、反对使用丹药等,亦属偏见,反映其治疗思想保守的一面。但清·马培之注本对原书作了较为正确的评介,纠正了原书某些不足,故本书仍不失为一部有影响的外科专书。从清·乾隆到光绪年间多次刊刻,流传甚广,建国前亦屡有发行,建国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曾有影印本出版。

脾胃论

《脾胃论》系医学理论著作。3卷。金·李杲撰。约成书于1249年。作者在著成《内外伤伤惑论》之后,犹恐世医对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不能明辨,又著《脾胃论》。因当时兵祸频仍,百姓为饮食劳役所伤,胃气亏乏,调治失宜,脾胃之为病甚多。李杲认为土为万物之母,人以胃气为本,假如胃气本弱,脾胃气伤,则元气不能充,产生诸病。书中卷上讨论了脾胃虚实传变、脾胃胜衰、肺之脾胃虚等,并述君臣佐使法,分经随病制方用药宜禁。其论以《内经》、仲景之说为本。卷中及卷下叙述脾胃虚弱所致诸病及处方用药法。书中列有李杲自制的补中益气汤,创“甘温除热法”。《脾胃论》所阐内伤诸证,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中“脾病则下流乘肾,令人骨乏无力……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迭,此阴盛阳虚之证”,对王海藏著的《阴证论》很有启示。该书所说:“湿能滋养于胃,胃湿有余,当泻湿之太过。胃之不足,惟湿物能滋养”。这一论点,又启示了清代叶天士,成为叶氏“养胃阴”一说的理论依据。该书刊行以来,版本很多,主要的版本有明·吴勉学的《医统正脉》校刊本及近代文盛书局、大东书局、受古书局石印本。建国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曾先后出版影印本及注释本。

通玄真经缵义

十二卷。宋杜道坚撰。杜道坚收藏和撰注的道经颇多,有 《道德玄经原旨》、《玄经原旨发挥》、《通玄真经缵义》等,《通玄真经缵义》又名《文子缵义》。前人研究《文子》的学者,有北魏李暹作《文子注》,将计然、文子二人合称为一人,认为文子姓辛名钘。唐马总《意林》称李暹之说谬甚。唐颜师古作《汉书注》,称文子与孔子并时,但又提出“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的疑问。唐柳宗元指斥《文子》为“驳书”,认为其书不纯。杜道坚撰《文子缵义》,认为范蠡师计然见于《史记》,同意颜师古关于文孔二子同时的说法,认为徐灵府因有与平王问答而称计然为周平王时人误甚。认为所说的与平王问可能是指楚平王,文子、计然是同一人。传说计筹山是因文子计然曾筹度于此而得名。所以杜道坚自称在那里修道是为了访文子之遗踪,建白石通玄观。因获《文子》故编,闲暇时分章缵义而成其书。杜道坚采用《文子》十二篇本,录其原文,依段分章,于每章之后作缵义。集众家解说,又申已意,文理通畅,不失道家旨意。此书在流传过程中已有散失,清《四库》馆据《永乐大典》仅录七篇,又据它本补《文子》原文以足十二篇之数。而明《道藏》本中仍存全书十二篇,可惜《四库全书》撰修时未审其详。后世学者对《文子缵义》一书颇为推重,认为此书是北魏以来保留最全的《文子》注本,认为观此书所载《文子》原文,如见诸家善本,对于后世研究 《文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存明 《道藏》本、清《四库全书》本、《道藏举要》本,《二十二子》本、《二十五子汇函》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部备要》本等 (皆题《文子缵义》)。

青乌经

《青乌经》 风水奇书,主要讲风水堪舆寻龙之术,历史上影响巨大,以致“青乌术”也成了风水学的另一名称。 传说“青乌”原本是中古代堪舆家的名字,叫“青乌子”,商周时期人。《列仙全传》载:“有青乌公者,彭祖之弟子也。身受明师之教,精审仙妙之理,乃入华阴山中学道,积四百七十一岁,十二试之,有三不过。后服金液而升天。”青乌子后来创立了风水之术,认为祖先坟墓位置的选择会影响子孙后代的命运。因此,青乌子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风水先生,风水堪舆行中的人也把青乌公奉为祖师,而堪舆术也由此称作“青乌之术”。 有说青乌子是秦国的樗里子,据【史记·索隐】甘茂居渭南阴乡之樗里,号樗里子。但又说甘茂是战国中期秦国名将,下蔡(今安徽凤台)人。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仅一字之差,其中“樗里疾”是否就是“樗里子”之误呢?此说存疑。 也有说青乌子或为汉时人的。在《青乌序》中,就认为青乌子是汉时人。 反正古代风水史话很多,很难考证哪个说法更准确。考究无结果,最后只能说是史失其名了。 今传《青乌经》是以四言歌诀的形式写作,很可能就是《宋史·艺文志》著录的《青乌子歌诀》。它是古人对环境认识的经验总结,反映了古人对宇宙自然规律的一种认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徐氏珞琭子赋注

又名《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二卷。宋徐子平撰。徐子平生卒年与事迹皆不详。据刘玉《己疟编》说,江湖谈命者有徐子平,精于星学,后世术士宗之。又说徐子平名居易,五代末人,曾与宋道士陈抟、吕洞宾俱隐华山。徐子平所注的 《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是言禄命之书,其法专以人生年、月、日、时推衍吉凶福祸。李淑《邯郸书目》说它是取“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之意,而不知撰者为何人。朱弁的《曲洧旧闻》说,世传《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不知何人所作,序而释之者以为周世子晋所为,但考其书所引有 “秦河上公”,又如悬壶化杖之事,皆后汉末壶公费长房之徒,可见绝非周世子晋所为。又楚赜序以为是南齐陶弘景自称珞琭子,但禄命之说至唐代李虚中还没形成完整的八字,陶弘景如何能作?考此书始见于 《宋史·艺文志》,而晁公武 《读书志》也说此书行于宋宣和、建炎之间,则此书应为北宋人所作。自宋以来注此赋者有王廷光、李同、释昙莹及徐子平四家。徐子平此注久无传本,只有收入《永乐大典》者为全帙。《四库全书》著录时按 《宋史·艺文志》分为上下二卷。书中论气之向背,金木刚柔之得失,青赤父子之相应,所言多近于理。此书有 《墨海金壶》本、守山阁刊本、《四库全书》本等。

儿易内仪以

六卷。《儿易外仪》十五卷。明倪元璐 (1593—1644) 撰。元璐字玉汝,号鸿宝,上虞(今浙江绍兴)人。天启二年 (1622)进士,·历官户部尚书兼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明亡后殉难。后来,清顺治帝赐谥为“文贞”。元璐善书法绘画,除此书外,还著有《倪文贞集》十七卷,《续编》三卷,《诗集》四卷等。《儿易内仪以》一书专门以大象之辞解释经文,每卦列卦爻辞至大象而止。因为《周易》六十四卦的大象都有“以”字,故称之为“内仪以”。《儿易外仪》则分原始、正言、能事、尽利、曲成、申命六目,又分别为小目以纪之,都取系辞中的字义来命名,而且每篇都有图。朱彝尊在其所撰《经义考》中著录此书时只言《儿易内仪》,脱漏了一个“以”字。据倪氏自序知,此书之所以称为“儿易”,“儿”是孩始之义,明万历年间苏浚就曾作过《儿易》一书。可见“儿”字并不象蒋雯阶序中所说的那样,是“倪”的古字通假。倪氏此书作于明末危亡之时,所以书中所说大都忧时感世,借《周易》来阐发自己的感受,不囿于经文本义。此书除《四库全书》本外,还有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道光、光绪间南海伍崇曜刊《粤雅堂丛书》本。

道德宝章

一卷。宋葛长庚(1194—1229)撰。葛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又号海南翁、琼山道人等。琼州(今海南琼山)人,一说福建闽清人。过继为白氏子,改名白玉蟾。隐于武夷,拜陈楠为师,着道装,浪游华南各地,收彭耜、留元长、赵汝渠、叶古熙等人为弟子。又化名兰元白,居白鹤洞天,号养素真人。诏封紫清真人,世称紫清先生,全真教尊为南五祖之一。撰有 《金华冲碧丹经秘旨》、《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问道集》、《道德宝章》、《海琼传道集》等。《道德宝章》又称《蟾仙解老》。宋人注解《道德经》多立新意,或以儒、道家言释经,或倡三教同源,葛长庚赞同后者。其书随文标注,不训诂字句,也不旁征博引。所注少于本经,语意近于禅说偈颂,以示佛、老同源。元代赵孟頫手书钩摹雕板印此书,使其得以流传于世。明代陈继儒将此书汇入《宝颜堂秘笈》,题为《蟾仙解老》,有失其书原貌,并且于书前有二跋,有疑此书为伪书之意,但所引称唐人张道相未曾提及,更是不确,因唐人绝不可能论及宋人之书。后世学者对葛长庚其人,曾多有非议。世传葛长庚为神仙,而刘克庄集有王隐居《六学九书》,其书序称“所见丹家四人,邹子益不登七十,曾景建、黄天谷仅六十,白玉蟾夭死。”因白玉蟾曾任侠杀人,逃亡在南疆,所以陈振孙称其“得罪亡命,盖奸妄流也。”尽管有此议论,学者对其所著《道德宝章》一书,还是肯定的,认为有可取之处。现存清《四库全书》本。

宋会要辑稿

中国宋代制度史。徐松自《永乐大典》中辑出。有缪荃孙、屠寄整理之广雅书局稿本、刘富曾整理之嘉业堂清本、北京图书馆于1935年据徐辑原稿影印的线装本和1957年中华书局缩印的精装本等。徐松(1781—1848),字星伯,中国清代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中书、礼部郎中、陕西榆林府知府等职。除辑编有《宋会要》、《宋三司条例考》、《宋元马政考》等史籍外,还有《新疆志略》、《新斠注地理志集释》、《唐登科记考》等著作。宋代修撰的会要,前后成书11种,达3000余卷,但大都散佚,惟赖本书保存最多。本书厘分为200册共376卷,约800余万言。内容分为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等17大门类,每大类之下分列若干细目,按年月排比史料,较详实地记述了宋代政治、经济、军政、文化等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社会史事。其中以礼类、职官类、食货类篇幅最多。记事详瞻、生动和具体,有些内容为他书记载简略或不详,有些则仅见于本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是研究宋史最基本的文献之一。但由于本书是宋会要残余部分的辑编,今流行辑本又未作细致的整理,以致书中文字脱漏、残昏、羼混、讹误、重复、衍文、颠倒等情形较为严重,今已有王云海著《宋会要辑稿考校》等书,对此多所改正补校,可供参考利用。

1 43 44 45 46 47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