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梵志诗校注

唐诗别集校注本。王梵志为唐代著名通俗诗人,其作品散佚严重,近年于敦煌文书中有较多发现,前此已有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出版。法国汉学家戴密微亦有《王梵志诗集附太公家教》一书。项氏此书则根据敦煌写本王梵志诗诸原卷、影本及唐宋诗话、笔记、禅宗语录所载王梵志诗辑录,其中包括从未公布的列宁格勒藏1456号敦煌卷子及斯4277号卷子,是到目前为止搜集最完备的王梵志诗集辑本。全书七卷,前六卷编次略同于张锡厚、戴密微二氏之书,但分首间有不同。卷七为新增内容,较旧本多六十馀首。七卷合计三百九十首。项氏对敦煌文学研究有素,功力颇深,对每首诗所作之校注诠释,堪称精详赅博,实得称为王梵志诗集之功臣。书前有长篇前言,论王梵志其人其诗,附录有校注者关于王梵志诗考订的论文五篇,其中提出的观点,如谓此三百多首诗“决不是一人所作,也不是一时所作,而是在数百年间,由许多白话诗人陆续写就的”,“它们的作者应该主要是一些僧侣和民间的知识分子”,视王梵志为一特殊文学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卧庐词话

周曾锦撰。一卷。共二十则,记述词人轶事、交游酬唱等,所录以近代词人为主,兼及宋词人,有柳永、张先、吴文英等,但不以时代先后排列,如首录杜文澜词,后录张子野词。书中间有评论,如云:“勒少仲(方锜)《榑洲词》二卷,清丽有馀,新警不足。”又云:徐贯恂(澹庵)《碧春词》“清新可传。归安朱古微侍郎称其词自壬子(1912)后,一洗粉泽之态,与东坡、后村二家为近,可谓善变”。有家刻《周曾锦遗书》本。《词话丛编》本据以辑入。

太公家教

一卷。不著撰人姓氏。前有自序云,余乃生逢乱代,长值危时,忘乡失土,波进流离,只欲隐山学道,不能忍冻受饥,只想扬名后代,又无晏婴之机,才轻德薄,不堪人师,徒消人食,浪费人衣,随缘信业,且逐随时之宜,就以讨论《坟典》,简择诗书,依经傍史,约礼时宜,为书一卷,助幼童儿云云。则知宋王明清《玉照新志》三卷,传说是书为有唐村落间老校书的才能著之。此书特以浅陋鄙俚之故,各史志与宋人书目,均未著录。俗传是书为《太公家教》的课本,唯前辈方知太公《家教》。张溟 《云谷杂记》卷二,亦著此书,可见是书流传于唐代。巴黎所藏敦煌古卷,有《新集文词》、《九经钞》两轴,屡引是书。侪太公于老子、孔子之间。作者或误以此太公为姜太公。然此又可知是书之见重于时矣,敦煌本又有一别卷。卷首题《武王家教》,而卷末则署为《太公家教》。设为武王与太公问答语,似从此书变蜕而出者。按陶九成《辍耕录》卷二十五所载金人院本名目,有《太公家教》一种。疑为扮演别本的,盖原书由一人口中宣讲伦理,不易成篇;别本直以太公为姜太公,又加入武王,一问一答,为天然戏曲原料。然则金元以来,是书别本犹行于世,其原书之不传,盖在南宋时。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是书共四卷。一整本,三残本,兹校其异文,定著为一卷,入之子部儒家。有 《敦煌卷子》本。

道山清话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北宋时人撰,姓名不详,原本《说郛》题作道山先生撰。陶珽增补本《说郛》署为王暐作,为妄题,不足据。书末有建炎四年(1130)作者之孙跋, 自称朝奉大夫暐,缺姓。跋语称“先大父国史在馆阁最久,多识前辈,尝以闻见著《馆阁录》、 《曝书记》,并此书为三”。另二书亦无考。凡一卷,有明覆宋本及《百川学海》、《学津讨原》等本。本书记北宋朝野杂事,迄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书中对王安石新政诋斥为奸,对二程兄弟及刘挚等人也颇致不满,记载苏轼、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交际、议论、诗文轶事则较详。《四库提要》推测作者“为蜀党中人”,大致近是。书中所记,多可补史书之缺失,但间或亦有传闻失误处。

四书管窥

元史伯璿(字文玑)撰。该书见于秘阁书目者五册。杨士奇《东里集》则称有四册刻版在永嘉郡学。永嘉叶琮知黄州府又刊,置于府学。是明初印行已有二种版本。然刻版皆散佚不传。故朱彝尊《经义考》注云,未见。此本乃毛晋汲古阁旧抄。《大学》、《中庸》、《孟子》尚全,唯《论语》缺《先进》篇以下。然量其篇页,厘面析之,已成八卷。《经义考》乃作五卷,或误以五册为五卷。是书引赵顺孙《四书纂疏》、吴真子《四书集成》、胡炳文《四书通》、许谦《四书丛说》、陈栎《四书发明》、倪士毅《四书辑释》及饶鲁氏张栻氏诸说,取其与朱子《四书集注》异同者,各加论辨。诸说之互相矛盾者,亦为条列而厘订之。如《大学》“君子有大道”。《章句》“道,谓居其位而脩己治人之术也”。饶鲁氏谓“大道,乃絜矩之道”。该书认为:“《章句》兼体用说,饶氏只就用上言,以上文‘先慎乎德’之意推之,则《章句》之说有据。”又如《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谰章”。《发明》引张氏说,以几谰为谰于未著,又引饶氏说,以不违为且顺父母意思,不可与之违逆。《发明》自谓张南轩、饶双峰不妨自为一说。该书认为:“二说皆《语录》之所不取,《发明》又引之何耶?大凡说经贵得其旨,得其旨则一说足矣,兼存异说,只惑人耳。若以为有补于世教而取之,则当自为书,不当附在圣经之后也。”书凡三十年而后成。此书与刘因《四书集义精要》略同,而更为重视别白。其中考朱子著述最多,辨说亦最多。虽其间不免有舛异疏误,然于朱子之学,颇有所阐发。有《四库全书》本。

孟子集注

宋朱熹撰。全书7卷。此书属《四书集注》一种。书中采录古注,融会诸儒之说;阐发义理,重视名物词义训解,颇有精到之处。孟子集注考证 注释书。宋末元初金履祥撰。成书年代不详,据金氏年谱考,当不迟于至元十七年(1280)。7卷。本书名为考证实为疏,因朱熹《孟子集注》多因门人之问而更定,其问所不及者则未加修改,部分史实、名物也略而不注,故本书对《集注》中文义详明者不复赘述,而摘部分章句作补充疏解。引证前代训诂成说,前人评注,且加作者疏语。有对文字形、音的校正,多音字、方言的辨析,又有对古书训诂条例的阐发,章指或有可言者亦抒发己见。有金氏祠塾刊本。

钦定南巡盛典

清高晋等初编。萨载等续编。阿桂等合编。是书先有前编,由高晋等纂,于乾隆三十五年 (1770) 书成奏上。共120卷,分恩纶、天章、蠲除、河防、海塘、祀典、褒赏、吁俊、阅武、程途、名胜、奏议十二门记载高宗皇帝于乾隆十六年 (1751) 至三十年四次南巡之事。因只为巡幸江南一地的记录,故乾隆御旨,荟萃巡幸浙江、直隶、山东等地之事,由萨载等续编。阿桂等把两编中的程途、名胜门的重复之处合并,又将天章门移到恩纶门之前,经汇纂成书,共100卷。其中:卷1至卷24为天章门,卷25至卷30为恩纶门,卷31至卷34为蠲除门,卷35至卷54为河防门,卷55至卷64为海塘门,卷65至卷68为祀典门,卷69至卷73为褒赏门,卷74、卷75为吁俊门,卷76、卷77为阅武门,卷78至卷80为程途门,卷81至卷88为名胜门,卷89至100为奏议门。乾隆皇帝这次南巡的事迹,也散见于《清史稿·高宗本纪》 中,但不集中、完整。是书则详尽地介绍了乾隆皇帝于南方各地的活动: 有他庆典颁赏的记录,劝课农桑、崇尚节俭的言论,有他养耆年、衅庶狱、提拔官吏、振兴文教、整顿武备的种种举措,并有他视察海塘防筑、对湖河疏蓄所作的具体指示以及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所作的题咏。由于这几次巡幸高宗多奉太后偕行,书中不但有帝、后起居的记述,还在名胜门附录了帝、后于巡幸各地的行在之所,对其具体位置和修葺大略均有记载,为了解行在宫室建筑和帝王生活提供了有用资料。是书前有卷首一卷,分上下收有《御制南行记》、《御制南巡盛典·序》、《南巡盛典·初编表》 (高晋)、《南巡盛典·续编表》 (萨载) 和凡例等。但 《四库提要》却只介绍了高晋的 《南巡盛典》 (初编) 120卷本。

英吉利广东入城始末

一卷。作者署名“七弦河上钓叟”,真实姓名不详。是书卷尾有作者自叙。记事起自道光十三年(1833年),与英国议和,许兵费银两千一百万元,定和约五年而一易始,至咸丰九年 (1859年),叶名琛在孟喀喇大里恩寺地方花园楼上病死止。重点记述咸丰七年(1657年)英军入侵广州城始末。是书取材以华廷杰《触藩始末》为主,辅以永嘉张志瑛记述,及自己在广州期间,亲身经历之事,加以增删改易,“诸说同者,可信也;此或诋之,彼有恕词也,亦可信也。其他猥鄙、诽讪、怨愤之语尽删之”。此书对叶名琛颇多微辞,认为他“心仇夷而无术以制夷,以为夷无如我何”,终至“辱身以辱国,且至荡摇边疆,而无能善其后”。对事实的叙述,尚称公允。有“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 本行世。

天豹图

清代白话长篇英雄传奇小说。又名《英雄奇缘传》、 《剑侠飞仙传》,十二卷四十回。不著撰人,作者不详。存清嘉庆十九年(1814)韦胜书坊刊本,首嘉庆甲戌(1814)张氏序,十二卷四十回。又民国二年萃英书局石印小本,书题“绣像剑侠飞仙天豹图”,六卷四十回,无张某序,有人物绣像四页。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有英秀堂刊小本,首道光丙戌(1826)张某序,为郑振铎旧藏。书叙明成化年间扬州府江都县一官宦子弟花子能,其父花锦章,官居当朝宰相,二叔花锦文、三叔花锦龙、四叔花锦凤亦皆当朝权贵。

述怀

余幼好奇伟,不畏俗子詈。食其虽儒冠,仲翔有高气。偪侧闾里中,耻顾蜗蚓饵。长怀千载友,宁论一室事。弱龄经丧乱,楼船管书记。老彭曾竞走,壮王时并骑。不能从俯仰,颇复多慢易。尚枉孟公留,甘作杨津避。忽逢长沙友,邀共泉陵辔。饱看山水归,穷途亦高致。陇西开幕府,陕南伫儒帅。中道有分张,微材免瑕累。梁公实桓桓,胆气固少二。抗手杯酒间,披肝野营次。大江平若席,酣卧有余地。谍报群撚来,早市缠妖燧。深宵呼起起,草檄不成睡。尚想九真役,凶徒俄蚁萃。元戎空瞋目,老将或垂泪。飞炮鸣我前,高唱倚薄醉。突围走天门,道左纷贼帜。湖桥中夜断,纵马泅更坠。移军蕲水县,张幄孤峰翠。炙背当骄阳,披襟逐凉吹。习勇喜观陈,受降甘报使。蹴踏骸骨场,见惯了不异。顾惭百炼质,庶获一割利。何期忝高科,谬得陪清位。低心就绳墨,眵目觑文字。肉食远谋虚,头衔流俗贵。悠悠世事改,冉冉颓年至。方隅空砥平,瀛海竞鼎沸。我如祖士雅,时有声警寐。又似曹景宗,尚忆火出鼻。事愿每自违,身世已无系。由来抚髀叹,不溷洗耳志。艰难况饱历,生死久慭置。天公不见收,水伯亦屡弃。长歌射虎山,奋袖啼猿寺。悠哉复游哉,终已快吾意。

送陈益之架阁

论事不欲如戎兵,欲如衣冠佩玉严重而宽平。作文不欲如组绣,欲如疏林茂麓窈窕而敷荣。桢干盍亦烦绳墨,滋味何如馀典则。吾宗受才万人敌,排空所向无遗力。亲丧三年面漆黑,交情一语千金璧。明朝不爨鼾撼壁,裘马借人无德色。作掾闽山可踪迹,拟将秉秆空螟?。相君有令民未得,勿问堂高若干尺。春江瀰渺风张席,欲言江水何终极。贫贱相依鬓毛白,吾可雷同名送客,浩歌未放情弥激。君看风雅诗三百,亦有初章三叹息。

神宗皇帝挽词五首

决事神明速,任人金石坚。天机先兆朕,圣度蕴渊泉。仁义生知性,恩威独化权。乾坤无毁息,长与大名传。听政涉中昃,观书达夜分。周王忘自逸,汉祖不知勤。棣萼因心友,云章落笔文。它年紬石室,光大继皇坟。至德成无象,徽名避不居。期门弋猎绝,步辇宴游疏。钱列金釭暗,兵严武帐虚。蓬莱日晏仗,犹望驾宫车。鳌禁叨承诏,金华侍执经。微生轻草芥,圣泽阔沧溟。鹿性安林野,葵心注阙庭。尧云不可望,白首涕飘零。式道清行马,灵輴下陛帘。云奔同軓集,雨泣兆民瞻。石阙苍烟暝,松门白露沾。载弓徒陨绝,无计附龙髯。

哭李公从二首

水自潺湲月自明,画船红烛记君行。连床已负平生约,败壁空题旧日名。老泪可堪吴季重,何人解惜李宣城。伤心忍死封书处,大半欹斜字不成。沉沉清夜起新愁,处处逢人说旧游。粉署黄堂真一梦,怨云凄雨识孤舟。无儿更溯漳南泽,有恨应怜水上沤。回首方川隔今古,数声啼鸟故园秋。

廉惠卿属题其配吴芝瑛手书楞严经

多才真坠落,何数堪自度。云何谤汝随,正坐高名故。谢庭传家学,四海惊咏絮。工书亦茂漪、簪花足天趣。伤心古怀抱,好事表秋墓。谁知挂弹章,虽解有馀怖。写经信宏愿,佛力必潜护。因思起浮图,更借湖山助。世人方造业,自谓殊不误。是非置勿辨,功德积有素。书成定圆满,巧腕生妙悟。他年比彩鸾,唐韵难独步。

鹧鸪天 用贞白场字韵

镫下辛勤理箧藏。愔愔刻漏未渠央。冯唐自昔沈郎署,北海空闻有荐章。齐好恶,语堪商。人情那得废评量。春风次第看花舞,杨柳腰支独擅场。漫许愁来可避藏。愁城无际亦无央。麻姑已见成霜鬓,织女何曾有报章。歌别怨,乱清商。带围宽尽与谁量。不如觅取消愁法,烂醉花间一万场。田父丰收足盖藏。沟渠绕屋水流长。黄牛走垄将新犊,老树参天过百章。年少事,莫斟量。誓从归去老耕桑。他时认取寒山路,九月霜风正筑场。老伴蟫鱼作隐藏。眼昏犹不废丹黄。饭蔬且喜身常饱,衣褧应知道愈章。书一卷,漏三商。人生乐事故难量。追怜往日真虚费,夜夜明镫纵博场。

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简称《阴符经》,后人依托黄帝所作,成书年代不详,唐代始通行于世,言行事暗合天道,切应盗机,则能功成事遂。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四百余字分作三章,另有三百余字本,各传本字数有所增减,分章或不分章者皆有。《阴符经》历代注家解经要旨不一,或以为兵家权谋之书,或解以道家之言,宋元道士多以内丹功法注经,文人则以儒家性理之说释之。作为道教的一部重要道经,《阴符经》迄清代已逾百家注解,其重要性不下于《道德经》和《南华真经》

全金诗

金诗总集。74卷。清人郭元釪编,康熙五十年(1711)奉敕重篇。本书全名为《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书前有康熙五十年玄烨御制序及郭元釪序。玄烨在序中说,久欲得金诗之全,以补《金史》之所未备,卓然成一代之书,“会有《全金诗》之进,遂命更加搜缉,凡金人集之断简残篇,皆令附以入”。郭元釪序中申明本书的经纂过程,他说,自早年读《中州集》,就十分喜爱金诗,认为金诗“清真淡宕,有宋诗之新,而无其鄙俚;有元诗之丽,而无其纤巧。文质得宜,正变得体”。为求金诗之全,郭元釪据《中州集》进行了增补。《中州集》收入诗人240多位,诗1980余首。郭元釪辑《全金诗》,收入的金代诗人为365家,增120家;所入的诗5544首,约增加3560首。《全金诗》有“卷首”2卷。卷首上收入帝藻、公族等作,卷首下为乐歌。卷1—2为诸相,卷3为状元。卷4—7为宋耆旧,卷8为党怀英(“大家二人”之一),卷9—14为赵秉文(“大家二人”之二),卷15—21为“名家12人”即蔡珪、刘仲尹等人,卷22—52为“诸家”包括朱自牧、孙九鼎等人(其中卷44—50是李俊民的诗),卷53为异人、隐德,卷54—59为“河汾诸老”,包括麻革、张宇等,卷60—61为道释,卷62为“宴会”、“名媛”、“仙鬼”等,卷63—72为“遗献二人”即元好问(卷63—72)刘祁(卷72后半卷,共收诗8首)。作为一代总集,《全金诗》的编辑尽管有《中州集》作依据,但仍然显得比较仓促。体例上显然与《全唐诗》属同一系统。由于它顶着“御订”(或“御定”)之名和金诗本身不如唐诗的读者广泛,所以《全金诗》流传不广,也未见有针对它的补遗、正伪之作问世。首先,它成书较早,不可能利用乾隆年间自《永乐大典》辑佚书的成果,其次作品重出、漏辑时有所见。《全金诗》除了收入《四库全书》,尚有清康熙五十年序刊本,分装3函共30册。

定庵诗话

诗话著作。近人由云龙撰。由云龙,字夔举,号定庵,姚安(今属云南)人。清季举人。有《定庵诗存》四卷。其人少志科举,攻帖括,于声诗殊少措意。及长,虽偶有佳章,终不能工。《定庵诗话》二卷,《续编》二卷,泛论古今诗派沿革变迁之故,大抵折衷于宗唐宗宋之间,然时相抵牾,前后颇不能一贯。如前编略偏于主宋,续编则转为两可之论。又论清代诗文发展大概,与学术合观,谓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究心实学,而其时之诗文能直抒胸臆;尔后文字狱兴,学术遁于考据之学,诗文则以词华典赡、雍容揄扬为尚;道光、咸丰以后讲求经世济时,于是今文之学兴,而诗坛则宗宋声气蔚成大潮。此书之录诗、记事,皆主于近代,前编泛采海内而续编详于滇贤,亦略有所分别。有民国铅印本。

本堂集

南宋学者陈著著。凡九十四卷。其中诗三十四卷,词五卷,杂文五十五卷。据其原目,尚有讲义三卷,但有目无书,盖传写时遗佚。其诗多沿《击壤集》派,文亦颇杂,其语录之体不及周必大、楼錀、陆游、杨万里之“淹雅”,又勉推佛老二氏往往过当,不及朱熹之“纯粹”。然宋自元祐以后,讲学家已以说理之文自辟门径。至南宋辗转相沿,遂别为一格不能竟废。该集既有真德秀的“甄别”之风,又有胡寅的“攻驳”之风,可谓“披沙简金,时有可采”,《四库全书·提要》称收此集之目的在于“存备一家”(《提要》)。该集集中表达了作者的理学思想。认为“人之所学何事?亦惟言必有物,行必有常,而忠信笃敬为本”(《与俞察院浙》)。又认为性出于天,道出于性,教出于道,三者一贯,“人受血气而生,心统性情之妙,心不能不感于物,静不能不动于感,而性之欲出矣。欲所当欲,则亦天性也;欲非所欲,则血气之私也。欲,其善恶之机乎!”(《剡学讲义》)司马迁“以欲为善”,陈祥道“认欲为恶”。张载的“气之性”,张栻的“性之欲”,朱熹的“欲即情”,说明了“欲”本身并不就是“善”或“恶”,而是“善恶之机”。“欲”只可“寡”,不可“无”、不可“纵”、不可“贪”、不可“绝”。这是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一大纠正。有路有钞本、天津图书馆藏本。

诗童子问

(宋)辅广撰 辅广,宋逵子,字汉卿,号潜庵 (一说潜斋)。师事吕祖谦及朱熹。宁宗初伪学禁严,学徒多避去,广不为动。嘉定初上政府书,反复于是非成败之际,筑传贻书院,教授学者,时称传贻先生。著有《四书纂疏》、《六经集解》、《通鉴集义》、《诗童子问》、《日新录》等书。《诗童子问》之大旨,主于羽翼《诗集传》,叙述平日闻于朱子之说,故曰童子问。卷首载大序小序,采录《尚书》、《周礼》、《论语》说诗之言,各为注释。又备录诸儒辨说,以明读诗之法。书中不载经文,惟录其篇目,分章训诂。末一卷则惟论叶韵。朱彝尊《经义考》载此书二十卷,其中有胡一中序,言阅建阳书市,购得而锓诸梓。而且载朱子《集传》于上,《童子问》于下。此本仅十卷,不载朱子《集传》,也无一中序,故卷数减半,并非有所缺佚。其说多掊击诗序,颇为过当。今见《四库全书·经部诗类》。

1 43 44 45 46 47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