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送越倅胡郎中入京
雄镇扬州域,前闻越绝灵。天文直牛女,地势压沧溟。霸业虽陈迹,王图乃旧经。遗风终朴素,弥世慎仪刑。纡绶皆英彀,乘轩尽德馨。迄今无僭滥,自古底安宁。硕德居华旦,清资应列星。司城新进秩,别乘旧扬軨。妙誉高藩翰,嘉名蔼阙廷。自堪剖符竹,犹此驾箳篂。裨替无遗恨,平反得所听。威仪严肃穆,文雅焕青荧。裁决真穿缟,经纶甚建瓴。属城尝乏守,茂绩可书屏。完士终何感,丹心独愿铭。沦埋脱吴阪,知赏谬柯亭。述业知晞骥,多闻愧识鼮。成风非匠石,合舞谢庖丁。滥拟窥场藿,叨曾食野苹。禹门俄暴鬣,陶梦辄摧翎。捧檄终堪喜,弹冠讵可停。未能餐沆瀣,安敢卧清泠。山薮容樗栎,川河纳渭泾。不教长在涧,还许预充庭。破竹期迎刃,提刀更发硎。有缘重奋迅,何虑复伶俜。稳步封崤底,长驱过井陉。旋瞻丹阙凤,密觏宝阶蓂。先哲犹嘲白,微才乃拾青。既沾新籍桂,无负故囊萤。寒谷逢阳律,幽姿得震霆。心诚期秉石,踪迹免如萍。矩范兹亲觌,徽音此窃聆。执鞭欣有自,整驾恨难扃。杯水遮雕辔,壶浆拥彩舲。鸣钲发兰沚,叠鼓起蘋汀。庞骥虽云展,黄陂未易形。虔刀方电发,孔榻任尘冥。伫见宵人伏,行观病者醒。驰心逐旌旆,引领瞩郊坰。
送杭州使君苏内相先生某用先生旧诗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犹爱水云乡为韵作古诗十四首
至人本无我,与世初无方。彊从金銮游,聊用示行藏。忠清秉全德,日月可争光。振衣千载上,临世濯沧浪。至人孰可测,跨世富英量。千龄遘治运,万古真遐想。三台接布武,万乘拱函丈。辞荣明光殿,乞身青天上。世人期公浅,云是真谪仙。愿公老台鼎,白首冠貂蝉。为之乃固有,弗为愈知贤。清风不可挹,高高薄云天。纷纷竞干禄,汩汩第谋身。先生独任重,忧道仍忧民。精诚贯白日,孤忠横北辰。求之千载上,古亦鲜若人。平生史鳅直,往岁展禽黜。青衫窜长沙,华鬓谒宣室。重光照八极,命世真贤出。奈何江湖去,独为苍生恤。道德富瀛海,百谷输浩渺。云梦吞什伯,坐映黄陂小。斯文再炳蔚,精义凌缥缈。典谟追灏噩,协气充四表。周公非汲汲,仲尼岂皇皇。吾道无若人,孰能相维纲。古今异伦轨,英风自相望。下民今喁喁,造物太茫茫。造物虽茫茫,至人自嚣嚣。虽稽具瞻意,欲全千仞高。富贵一敝屣,功名两鸿毛。独知退为乐,可怜夸者劳。公去吾道辱,公来吾道荣。生民系休戚,国势随重轻。先生如九鼎,坐折奸宄萌。天如欲平治,用舍若为情。先生如蓍龟,万事可告犹。勋业轻黄屋,得贤方解忧。念昔汇征日,民瘼庶有瘳。莫赋归去来,衮衣或能留。吴越控岛夷,东南一都会。淫风旧倡靡,懦俗无慷慨。除弊在躬行,报政可立待。类非俗吏能,千龄树遗爱。迩臣均劳逸,方面乃毗倚。细人怙权宠,补外习为耻。馀杭股肱郡,湖山真信美。意雅如望之,肯效倪若水。小人虽嗜学,岁月空屡勤。同门尽鸳鸾,登瀛校书芸。嗟余老西河,索居久离群。从龙从上下,愧彼油油云。四海李元礼,龙门多俊良。英英郭有道,一揖遂生光。画鹢凌云波,仙舟水云乡。此心徒皦皦,千里共苍苍。
踏莎行
佩解江皋,魂消南浦。人生惟有别离苦。别时容易见时难,算来却是无情语。百计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须去。望君频问梦中来,免教肠断巫山雨。如是我闻,金仙出世。一超直入如来地。慈悲方便济群生,端严妙相谁能比。四众归依,悉皆欢喜。有情同赴龙华会。无忧帐里结良缘,摩诃修哩修修哩。客里光阴,伤离情味。玉觞未举心先醉。临岐莫怪苦留连,樯乌转处人千里。恨写新声,云笺密寄。短封难尽心中事。凭君看取纸痕斑,分明总是离人泪。水满青钱,烟滋翠葆。残英满地无人扫。先来羁思乱如云,无端更被春酲恼。叠叠遥山,绵绵远道。凭阑满目唯芳草。莫惊青鬓点秋霜,卢郎已分愁中老。
贺新郎
有客过东鲁。自葛水、泛舟西下,帆开三楚。万里湖光磨水镜,际五老、落星烟渚。又飞过、二姑门户。彭泽柳青新旧色,望九华、依约池阳路。风雨庙,乌江羽。蛾眉牛渚皆如故。问缘何、鲁港汀洲,江声无语。采石书生勋业在,吊锦袍、公子魂何处。流恨下、秦淮商女。多景楼头吟北固,笑平山堂里谁为主。且烂饮,琼花露。醉醒琼花露。买扁舟、邵伯津头,向秦邮去。流水孤村鸦万点,忆少游、回首斜阳树。又访著、山阳酒侣。细剔留城碑藓看,上歌舞、一啸江东主。望凫峄,过邹鲁。孔林百拜瞻茔墓。历四阜、少皞之墟,大庭之库。竟涉汶河登泰岱,候清光,夜半开玄圃。迤逦问、东平归路。蚩冢黄花吟笑罢,下新州,醉白楼头赋。复淮楚,寻故步。帆卸西湾侧。望康庐、老峰面目,旧曾相识。岁岁滔滔江浪远,回首暮云空碧。今想见、发痕全白。眠鹿矶头茅屋烂,问草堂、谁管真泉石。还更有,青牛迹。老峰点首如招客。道十年、玉斗窗间,两成疏觌。赢得老夫谙阅世,不作少年太息。看雨馀、依旧青山色。汶上归来重过我,最峰头、新长芝堪摘。分半席、共横笛。
题曲江饯别图
昔在唐家隆帝业,仙李盘根夸奕叶。曲江形胜冠名都,一镜光涵浪波帖。香花节候春日低,楼船载妓如城围。公子千金买歌笑,酒酣拔剑鱼龙飞。太平无事息争战,科场妙中穿杨箭。金榜题名雁塔高,同向江头赴秋宴。是时南苑集旗旌,君臣岂乐接镐京。霓裳羽衣教法曲,千门万户皆新声。鼓鼙动地渔阳变,旧日繁华都不见。白头愁杀杜陵翁,春日潜行泪如霰。桑田悠悠知几年,大明赫日当中天。方面专城分阃寄,红莲幕下罗群贤。吴君惯作都司客,啸歌曾醉长安陌。春深修禊濯冠缨,爱看江心明月白。青云咫尺步亨衢,鹏抟万里真雄图。群公宴饯集冠盖,酒酣击碎青珊瑚。笑我淮南两相遇,矫首咸阳问亲故。曲江愿得与同游,怅望西山愁日暮。
题金陵图送霍斯举归南海
长□□来数千里,万叠峰峦纷伏起。龙蟠虎踞护神州,□有秦王埋金处。忆昔秦王雄据时,千乘万骑游□□。云中佳气俨可辨,郁郁葱葱烟霭孤。埋金厌胜仗奇术,更敕六丁斲山骨。绿绣青苔没断痕,五色龙文尚盘郁。祖龙老去罢金銮,刘郎已换竹皮冠。铁锁沈江火炬灭,铜驼芜没春风寒。渡江龙马来何许,六代繁华随逝水。曲池芳殿委灰尘,后庭玉树传商女。离离禾黍故宫前,辇路空馀衰草烟。风烛冰山杳莫见,秦淮佳气故依然。淮甸真人骑赤凤,雷霆奋击波涛动。再造乾坤六合开,瑞图宝鼎神灵捧。四海为家风露清,山河环抱作咸京。旭日祥云閒处度,龙楼金阙望中明。云帆粳稻无南北,走马斗鸡无侠客。惯见升平全盛年,步锦看花盈紫陌。霍君本是南海雄,仗剑挟策游江东。金水桥边谒天子,来伴群贤泗水中。圜桥礼乐森回路,东观声名推独步。忽见尘土浣征衣,便泛扁舟逐烟雾。挥袂河梁彩鹢轻,并州却望不胜情。翠翘红袖青楼女,一曲离家别酒醒。明发海门云树远,掩映孤帆千万转。箧中剩有帝京图,回首相思时一展。
赠颜君
复圣之子孙,大宗在曲阜。峨峨司勋郎,与我知交久。曩者游西秦,声诗相可否。黄河石华鱼,华阴槐曲酒。风俗爱宗周,酣歌亦击缶。洋洋风雅篇,正变无不有。夫子昔删诗,先师尝左右。三百所弦歌,琴声满窗牖。龟山与猗兰,二操亦在手。子孙被流风,德性尝敦厚。世为鲁大夫,文献十而九。宗器多圭璋,孔氏称甥舅。光禄善五言,人诵秋胡妇。遗响在黄门,一赋如琼玖。司勋正始声,比兴无其偶。赋诗存讽谏,美刺绝不苟。君也为哲兄,埙篪如一口。陋巷有神灵,文章作渊薮。分支去温陵,礼乐遥遵守。闽海接泗沂,先学相师授。公本济世才,辉映桃陵后。为政历朔南,声教先孝友。含吐黄钟音,中和以自寿。复圣乃春生,一阳为物母。以配复初爻,龙潜未见首。元气在素王,司徒能多取。公也益含弘,光大庶无负。
忆昔答洪月樵即次其韵
忆昔游泮池,词场结交盛。识君人丛中,神彩朗月映。示我帖括文,妙义阐思孟。夺标童子军,时畏此敌劲。诗才尤敏捷,落笔春泉迸。兼长贾董策,万言论时政。鹏翼搏扶摇,只待风月横。所愿岂温饱,欲佐尧舜圣。余亦志青云,道同陪啸咏。朝游联衣袂,夕饮将灯檠。光景宛目前,事隔两尘夐。海邦鼎革来,新学方驰竞。一唱而百和,同音若笙磬。闻人弹古词,齿冷加讥评。而我与夫子,顿减飞腾兴。落魄两青衫,老大意不称。初日出东方,弹丸被兼并。伶俜新寡妇,羞再窥妆镜。谁知耳后珠,照国非照乘。出门望新高,万丈悬危嶝。上自白玉苗,采之欲谁赠?自有此山来,积雪翠微互。登高怀美人,长啸天地暝。浪捲前朝去,云海空濎滢。成功逐荷兰,延明一线命。儿孙非霸才,穷波坐蹬蹬。靖海楼船来,一举降诸郑。从此属神州,凤历春王正。海疆本盗薮,民俗颇剽轻。滔滔婆娑洋,蛟鳄时游泳。二百馀年中,揭竿乱靡竟。淡江军幕开,伏莽始稍定。方面托名臣,政治较昔胜。星罗起衙寺,丹刻俱华靓。蛛丝牵电线,羊肠通轨径。岂知好江山,拱手让他姓。几处呼仓葛,失主旋扫净。嗟余避风鸟,回惑迷本姓。飞去生处乐,饥驱还入阱。振翮触罗网,声发惧祸应。安敢华厦居,自屏邃壑靘。家世鼎钟业,坠落已无剩。愧君赠我诗,满纸犹饾饤。迩来久谢客,车马绝萝磴。闭门惟种菜,不求彭泽令。茆斋临清溪,潇洒置几登。青山隔墙头,时来竹栏凭。索性畏俗氛,与君颇同病。既远磨涅场,庶葆坚白行。回思半生事,一梦邯郸醒。诗词虽无用,未忍弃破甑。汐社自唱酬,尚有知音听。共君素位行,休悲辱泥泞。愤懑种豆歌,须防汉庭侦!
逃避自由
弗罗姆(ErichFromm,1900—1980)著。1941年初版。通过对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根源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对人、社会的独特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把法西斯主义的产生归结为是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需要,把纳粹主义看作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是片面的。应从个人的心理中去寻找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原因。提出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化”与“孤独感”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人越来越摆脱他人与自然的束缚,自我实力增强;另一方面,人因切断了同母亲及其他人的“原始缔结的纽带”,使得原先所具有的相与感、安全感不断消失,人越来越感到孤独。这一矛盾使“自由”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意味着个性的独立与发展,又意味着个人的孤独与不安。因此人形成了一种“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即个人放弃其独立自由的倾向,而希望去与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事结合起来,以便获得他所缺少的力量。这种心理机制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一种“社会性格”,把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能量引向同一方向。认为这种心理机制是产生法西斯主义的动力,只要这种心理机制继续存在,就会不断出现各种形式的独裁制度。提倡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心理革命”,铲除独裁主义产生的心理因素。认为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提倡人类之爱,就能克服对孤独的恐惧心理,使人从具有双重含义的消极自由走向只具有一种含义的积极自由。该书确定了作者以后的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奠定了综合考察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的基础。
变形的陶醉
《变形的陶醉》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完成),首次出版于1982年。克莉斯蒂娜是奥地利某小镇一个邮局女职员,生活单调,工作枯燥,薪金菲薄,环境寒碜,只能在贫困中度日。忽然某日,阔气姨妈和姨夫将从美来欧,邀请她去瑞士度假旅游,经过姨妈的调理,丑小鸭变成了小公主,于是她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高级衣衫、豪华饭店、乘车兜风……一夜之间,从毫不起眼、乏人问津的大龄剩女,变成了仪态万方、人见人爱的贵族小姐,无数绅士为她着迷。她沉醉在甜蜜的梦里不愿醒来,拼命地跟绅士们跳舞、调情、爬山、兜风、游玩,仿佛是要拼命补偿那早已逝去的黯淡无色的少女时光。可是,她只看到眼前短暂的风光,看不到这风光背后的危险。关于她真实身份的谣言悄悄传播开来,生怕自己秘密会暴露的姨妈急忙打发她走,懵然不知的她这才忽然发现这美好的一切不过是黄粱一梦。穿上原来的旧衣裳,带着原来的小藤箱,自己一个人从饭店搭车去了火车站,悄悄地走了。丢失了水晶鞋的灰姑娘,灰头土脸地回到现实中,母亲的去世更是让她无依无靠。苦闷彷徨中,她结识了穷困潦倒的退伍兵费迪南,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一见钟情。被生活重压无法喘息的他们,打算双双殉情自杀。可是某个机会又让他们心生异念,企图偷窃钱财远走他乡。费迪南为此做了完整的计划书,当克莉斯蒂娜看完计划书之后,故事却戛然而止。
爱弥儿
全名《爱弥儿,或论教育》。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之一。半论文体的教育小说。写于1757年,1762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全书共五篇,书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的教育制度,系统地阐发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作者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唯物主义感觉论作为认识论基础的,同时与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紧密联系着。他反对经院式的教学方法,反对束缚儿童个性发展的宗教信条,鄙视抽象的死啃书本,指责这种教学使“那些华而不实的学科在这个不幸的孩子周围造成了许多的陷阱” 。他在本书中探求一种造就生活在社会状态中的 “自然人” 的教育制度。指出,在自然状态中,人的唯一情感是自爱。这种情感是双重的:作为弧独的个人,这种情感使人爱护自己的肉体,害怕痛苦,厌恶死亡,力争幸福; 作为社会性动物,它又使人珍爱善良,热爱同胞,为大众谋利益,甚至为公共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后一方面是发展的、自动的,是人天生的公平和正义原则,卢梭称之为良心,指出人应该毫不犹豫地服从良心,甚至不惜违背理智。人生来是善良的,但文明的发展败坏了道德,使人们日益忘却良心的召唤。人人热心公共利益,只是为了确定个人私利。作者认为,消灭私有制,返于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造就生活在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却是可能的。这必须从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做起。这必然给儿童以 “自然教育” ,让儿童身心自然发展,养成“不染任何习惯” 的习惯。其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是在生活和实践中用启发式,通过感官感受,促使儿童的感觉和理解能力,以及良心发现,以清楚动人的经验在儿童心灵上造成永久的印象。书中还讨论了对少年进行智育教育,对青年进行德育教育,和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等问题,提出了按年龄特征对受教者分期施教的思想。《爱弥儿》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贵族和僧侣大为僧恨,当众将它烧毁,但无法阻止其广泛流传。
文苑诗格
五代或宋初诗论著作。1卷。旧题白居易著。一般认为是伪托的。书中讲诗“意”,有正统儒学文论的成份,但也从诗的结体、文藻、物象、用事等方面阐述了意的表现。如“依带境”,“抒析入境意”及“招二境意”都论及物色描写的“境”与意相合,由境见意;“影带宗旨”中讲文藻与意的关系,也主张以意为主,然后饰以文彩,即可“悉皆流美”;“雕藻文字”讲在“势”的基础上“精求”文字。“联环文藻”讲“隔句相解”,未免机械,但也强调了文为意服务。“精顺以事”与“叙旧意”主张诗中用事应有新意,不落古人窠臼;“重叠叙事”、“明五七言”推崇言辞的精炼。作者注重诗中之意,并不仅限于文字的表现,而是要达到“语尽而意远”的境界,并以清空幽远的写景诗句为说明,继承了唐代自释皎然以来的意境论的思路。有《格致丛书》、《诗学指南》等本。
贩书偶记
目录书。孙殿起撰。1936年孙氏借闲居排印本。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版,附书名、著者四角号码索引。1982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重印,附雷梦水《正误并补遗》,较为完善。孙殿起,撰《贩书偶记》、《丛书书目拾遗》、《清代禁书知见录》等,均为学术界重视。本书是孙氏经营古书时随笔记下的古书经眼录,其收录的基本原则为:凡见于《四库全书总目》者概不入录,有之必卷数互异者;非单行本不录,间有在丛书中者,必系初刊单行之本或抽印之本。全书20卷,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每书记书名、卷数、著者、版本。著者冠以籍贯。部分书对内容有简单说明,为读者提供必要资料,如《醉爱居印赏》2卷,著录:“王睿章篆、徐逵照校订,乾隆辛酉刊。并附考篆文刀法,笺释字义。结构谨严。”版本一项,有些书对牌记、装潢、版式亦有简单记述,如《补后汉书艺文志》4卷,著录:“番禺侯康撰,无刻书年月,约光绪间刊,据封面背后题菜香室丛书第四集之三则,版心刊有训纂堂丛书贵筑杨氏刊十字。”本书著录的图书大部分为清代及辛亥革命后至抗战前的传统文化著作,达1万余种。从著录范围和数量看,相当于《四库全书总目》的续编,可视为清乾隆以后的著述总目。本书基本上是普通本线装书目录,但兼收清及近人的稿本、钞本。如“《尚友记》无卷数,江都汪喜荀撰,底稿本。”又如:“《艺术汇谱》1卷《续补》1卷,大兴翁方纲辑,传钞本。”因此,本书又可视为清及近代的版本综录,是查找清及近代古书版本的重要工具书。自1936年出版以后,作者又积累资料6000余条,卒后,助手雷梦水整理成《贩书偶记续编》20卷,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体例一仍前编。合两编所得,达1.6万余种,已远远超过《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与存目的总数,保存了极为丰富的清代以来古文献资料,在版本目录史上有重要地位。
钦定四书文
四十一卷。清方苞 (1668—1749)等奉敕编撰。方苞,字凤九,号灵皋,晚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进士,雍正时曾充一统志馆总裁。乾隆时累官至礼部右侍郎,系桐城派创始人,与刘大櫆、姚鼐并称 “桐城三大家”,著述颇多。有 《方望溪全集》、《钦定四书文》(简称 《四书文》)。包括化治、正嘉、隆万、启祯及国朝五集。乾隆元年 (1736)清政府为了科举考试和进一步禁锢人民思想的需要,令方苞等人编撰此书,目的是“俾学者童而习之,日以义理浸灌其心,庶几学识可以渐开而心术归于正也”(《序》)。全书所选文章之主旨必在“制义”,方氏以为明时文章大体四嬗,故划为化 (成化)治 (弘治)、正 (正德)嘉(嘉靖)、隆 (隆庆) 万 (万历)、启 (天启) 祯 (崇祯)四个间断共四百八十六篇明人文章,并按四书之体例,依次编纂排列。“每篇皆抉其精要评论于后”(《序》)。书中有强烈的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政治的色彩,其分类也未必恰当,是为之弊。然其 “文章必随时而改”、“文必清真雅正”等观点则是可取的。该书最早版本是乾隆五年 (1740)刊印本,后有四十一年、四十四年重新校刊本,《四库全书》本。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梁漱溟著。作者于1920年和1921年分别在北大、山东教育厅的讲演记录编辑而成。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至1930年,曾先后十次出版发行。1987年,商务印书馆又推出初版的影印本。1989年,收入《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章,申论东西文化及哲学的特质并标书其各自在“世界文化” 中的 “位置”。认为“文化是民族生活的样法”,“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由于人生态度的不同和意欲要求的方向的差别而导致西方、中国、印度三方文化的差别。西方文化 “以意欲向前为根本精神”,由此有了个性的伸展、科学的进步、民主制度的建立; 中国文化“以意欲的自为调和折中为根本精神”,成就了中国的艺术和道德; 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产生了宗教。西方文化是人类本来应有的第一期文化,中国文化是本来应有的第二期文化,印度文化是本来应有的第三期文化。暗示东方文化优越于西方文化,断言人类文化发展的终极归趋是印度文化,而最近的未来文化必定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东方文化之不足在于没有第一期文化应有的充分发展,是谓之人类文化的早熟。若没有近代之东西交通,东方文化很可能要长此终古。东西文化的接触是东方文化的机遇,面对此机遇,中国对未来文化的对策应该是:第一,要排斥印度的态度,丝毫不能容留; 第二,对于西方文化是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就是对其态度要改一改; 第三,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该书因论述东西方文化派的独特角度,体现了东方文化派回应西方文化的立场,受到广泛关注。某些观点,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共识。
小说论
文艺理论。郁达夫著。1926年1月上海光华书局出版,后曾多次再版。1925年,郁达夫曾在武汉大学讲授文学课程,《小说论》便是他当时的文艺学讲义之一。全书共有六章:第一章,现代的小说; 第二章,现代的小说渊源;第三章,小说的目的;第四章,小说的结构;第五章,小说的人物; 第六章,小说的背景。郁达夫认为,“小说的生命,是在小说中事实的逼真。”艺术来自生活,但又是生活的升华。他说:“艺术所表现的,不过是把日常的人生,加以蒸馏作用,由作者的灵敏的眼光从芜杂的材料中采出来的一种人生的精彩而已。”“小说在艺术上有价值,可以以真和美的两条件来决定。”郁达夫特别重视感情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小说与科学哲学,在真理的追求这一点是同的,其不同之点,是在表现的方法。哲学科学的表现,重在理智,所用的都是抽象的论证。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所用的都是具体的描写。”郁达夫特别强调要塑造典型人物,他认为人物是“小说中最重要的要素”,而作品中的人物,“大抵是典型的人物,所以较之实际社会的人物更为有趣。这‘典型的’Typi-cal三字,在小说的人物创造上,最要留意”。此外,他还研究了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对艺术结构、人物刻画、背景描绘等方面,也都陈述了自己的意见。郁达夫的《小说论》,有许多精辟见解,同时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虽然强调小说的真、善、美三者不可割裂的关系,但同时对“善”的要素又有所忽视。他说:“至于社会的价值,及伦理的价值,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尽可以不管。不过事实上凡真的美的作品,它的社会价值,也一定是高的。”郁达夫受到过多种文艺思潮的影响,其小说理论也相当芜杂。
女论语
封建社会传统女教之书之一。唐代女学士宋若莘撰,其妹宋若昭对书进行了申释。共10篇,包括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家、侍客、和柔、守节等十二章,体例仿效《论语》。以前秦设学授业的女经学家宣文君宋氏代替孔子,以东汉曹大家(即班昭)等人代颜渊、闵损,用问答体,四字一句,阐述封建妇道。《女论语》在序言中,就申明了三贞四德的女教大义,“古来贤妇,九烈三贞。名标青史,传到而今。后生宜学,亦匪难行。第一守节,第二清贞。”《女论语》还特别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行为规范,如在处理夫妻矛盾时,“夫若发怒,不可生嗔”,要“退身相让,忍气吞声”。孝敬父母,是妇女之道的应有之义,“女子在堂,敬重爹娘,寒则炕火,热则扇凉,饥则进食,渴则进汤。”对家庭其他成员和东邻西舍均要“以和为贵”,要“上房下房,子侄宜亲,东邻西舍,礼数周全”。妇女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矜持端庄,谨行循礼,“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交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即使坐谈应对也要循礼有节,“凡为女子,当知礼数。女客相过,安排坐具,整顿衣裳,轻行缓步,敛手低声,请过庭户,问候通过,从头称叙,答问殷勤,轻言细语,备办茶汤,近来送去……如到人家,当知女务。”《女论语》主要强调敬事,在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上,把三从四德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但较之《女诫》似乎平和,内容也更丰富具体。其中也包含着不少女性修养的合理因素,反映了东方女性特有的矜持端庄、温文尔雅等女性美。今存的《女论语》托名曹大家撰,语句均为四言韵文,亦非问答体。后人推测可能不是宋若莘原著,或许是宋若昭的申释之书。
钦定授时通考
七十八卷,清乾隆二年奉敕撰。该书是清政府官方编纂的大型农书,由乾隆帝授命鄂尔泰、张廷玉等多位大臣历时五年编写而成。取《尚书·尧典》“敬授民时”之义,命名为《授时通考》。分为八类:一为天时,分记农家四季作业,略如田家月令。二为土宜,其中又分为辨方、物土、田制、水利等项内容。三为谷种,分论各种作物。四为功作,叙述自垦耕至收藏整个生产劳动过程。五为劝课,记录封建国家关于鼓励农业生产的政令。六为蓄聚,列载仓储、备荒等制度。七为农馀,指大田作业以外的农事活动,包括栽种蔬菜、果木及畜牧业等在内。八为蚕桑,记录养蚕种桑的制度。并将木棉、麻、葛、蕉、桐等生产特别标为“蚕馀”,表明这些用物都与桑蚕一样,为提供衣物的原料。该书以大田农业生产为中心,以供给衣食为原则,材料大多取自前人著作中有关农业生产的资料,但体裁严整,征引周详,又附有很多插图加以说明,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书收入《四库全书》。此外还有武英殿本、富文书局本、上海实业研究社石印本、中华书局排印本等。
我的前半生
爱新觉罗·溥仪著。是中国最后一代皇帝溥仪的回忆录。作者忠实地记录了自己具有传奇色彩的前半生,包括家世、童年、紫禁城内外、在天津的活动、潜往东北、伪满14年、在苏联、从疑惧到认罪、接受改造获得新生。按年代顺序,作者专题将自己的读书、成长过程,帝王生涯、治政与理想,与后、妃、亲人、大臣等人的关系,如何投靠帝国主义势力以至逐步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以及解放后艰难的思想改造过程等一一娓娓道出,其中颇多精彩的描述。溥仪的一生,做过三次皇帝,七年寓公,五年俘囚,经历十年战犯改造生活,经历了无数次的喜怒哀乐,尝尽酸甜苦辣。封建统治者将溥仪培养成丧失人性、唯我独尊的天子,新社会又将他改造成普通公民,其间的经过与转变过程,本书作了深入细致的描写,揭示的非常充分。另外,作者对于宫中上层的政治争斗与宫内奢糜的生活,也花费了大量笔墨,颇引人入胜。全书文笔朴实,叙事具体生动,条理清晰。作者撰述的均为自己和他人的亲历或目击,所征引的丰富的史料也多为专门的调查材料或档案资料,且绝大部分摘录的是原件,故翔实可信。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与认识以及对历史的看法,也基本上客观公正。本书由群众出版社1964年出版。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清实录光绪朝实录)595卷。陈宝琛、世续等修纂。1986—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清实录》中包括该实录。清代实录是一种编年体的史籍,资料来源于内阁和皇史宬的各种档案,以及各衙门的则例和禀牍奏疏,尤为重要的是皇帝的文集和御笔。有清一代实录,虽然卷帙不等,但体例不变,记载的主要类别是相同的。领衔修纂德宗实录的陈宝琛,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后为溥仪的师傅,并任弼德院顾问大臣。在已修成的清代12朝实录中,德宗朝的份量最大,共有597卷,是在清亡后1927年修成的。从卷437至卷492,共有57卷记载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三年期间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及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情况,其中记载义和团事变颇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