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诗草
诗别集。清张问陶著。二十卷,补遗六卷。卷一为乐府十四章,卷二、三为《戊丁集》、《戊巳集》,卷四为《出山小草》,卷五为《松筠集》,卷六、七为《乞假还山集》上、下,卷八为《扁舟集》,卷九为《骡车集》,卷一○至一三为《京朝集》,卷一四为《奇零集》,卷一五、一六为《己庚集》、《辛癸集》,卷一七为《依竹堂集》,卷一八为《出守东莱集》,卷一九、二○为《药庵退守集》上、下。连同补遗,收编年诗凡三千余首。《诗草》前有释道嵘及自序,后有石韫玉书后;《补遗》前有顾翰序,后有陈葆森跋。《诗草》有嘉庆二十年(1815)石韫玉编次刊本、同治九年(1870)席珍山馆刊李岑、江海清《船山诗注》本,《补遗》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陈葆森据从张立轩处所得遗稿刊行本。今通行本为1986年中华书局据嘉庆本《诗草》、道光本《补遗》排印之《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附录张问陶研究资料。又《船山诗草选》六卷,黄丕烈选,收诗五百余首,有嘉庆二十二年黄氏士礼居刊本。
淇园编
诗文集。明陈道潛(1364—1433)撰。四卷。 道潛字孔昭, 别号拙斋, 东阳(今属浙江)人。 建文进士。 累官礼科给事中、 湖广彝陵州判官、都察院江西道监察御史。 曾纂修《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诸书。此书最早由其裔孙淇塘、少淇于嘉靖间(约1560年)修编而成,共十卷。百十二目,曰《侍御拙斋公存稿》。至清康熙间已大部佚失。此本乃其裔孙玉成于康熙九年(1670)据残稿重刻,念先祖肇基淇水,且原书由淇塘、少淇修编,故名。约十万字。卷首有翁万达、清林之蕃等五人序。书后有其十世孙震龙跋,叙成书过程。收诗文百余篇,其中奏疏仅收《纂修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诸书告成复命表》。翁万达称“拙斋之文夫固以实胜”,“悉可观可传者。”诗文中多应酬文字。有明嘉靖间刻本,清康熙间选刻本。
叠山集
宋代诗文别集。16卷。谢枋得著。作者原有各类诗文64卷,已有散佚。本书系明人刘隽编集刊行,凡诗3卷、文12卷、附录1卷。作者为宋末元初的爱国文人,作品大都是抒发强烈的民族气节。其上留梦炎的《却聘书》,义正辞严,拒绝投降元朝,表现出凛然的正气。在《与李养吾书》中,强调“人可回天地之心,天地不能夺人之心。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反映了昂扬的斗志和无畏的气概,历来为人们所传诵。集中诗歌风格苍凉。如《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以梅花的坚贞喻自己拳拳的爱国之心。《北行别人》为被迫北上前夕,以死明志的誓言:“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天下岂无龚胜洁,人间不独伯夷清。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忠孝大节,炳著史册,却聘一书,流传不朽”,“其他文章,亦博大昌明,具有法度,不愧有本之言”。《叠山集》16卷有明景泰五年(1454)黄溥等刻本、成化二十一年(1485)王皋刻本、嘉靖十六年(1537)黄齐贤刻本。另外,尚有2卷、6卷、10卷(文集5卷、外集3卷,卷首1卷,末1卷)等不同分卷的谢枋得集。
道园学古录
诗文集。元人虞集(1272—1348)撰。五十卷。集字伯生,号道园,祖籍四川仁寿,迁居江西崇仁。历官国子助教、国子祭酒。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卒谥文靖。以编《经世大典》负有盛名。有《虞文靖公诗集》、《道园遗稿》。虞氏为元著名学者、诗人。当时宗庙朝廷典册、公卿大夫碑版,多出其手。是书为其门生李本等整理,于至正六年(1346)刻印行世。全书分为四篇。包括在朝稿、应制稿、归田稿、方外稿。总计收各类诗七百余首,各类文八百余篇。诗以应酬赠答及题画之作居多,辞丽韵雅。后期诗转沉郁,表现厌弃官场生活,向往归老田园。虞集词在元代为上品。黄宗羲在《明文案·序》中将虞集与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曾巩相比,则为过誉。有明景泰、嘉靖刻本及《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民国间中华书局铅印本较为通行。
苕溪渔隐丛话
南宋胡仔编。10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版。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两者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在编排体例上,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眉目清楚。凡属大家,均出其名,以年代为先后,把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本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学流变的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于记事之外,兼重品评,学术性强。作者阅读面广,对于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纵横比较,眼界开阔。如论杜甫的诗学渊源、《杜鹃行》等,都能在充分引证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更为深刻、全面的看法。对杜诗出典、乘槎典故、韩愈《听颖师弹琴》、王建《宫词》中他人误入之作的探讨辨析,亦具此特点。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公案,作者把主资料收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十分有用。作者独特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能总结、点明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如对杜甫律诗变体、律诗扇对格的界定、分析皆令人信服。书中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亦多精见,如论杜甫五言排律腾挪跌宕的格局、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深刻寓意等等。作者论诗,推崇李杜,认为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此外还收有对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人的评论。不少已经散佚的材料也靠它得以保存。可见它是唐诗专著中一部材料丰富、评论精当的力作。
钦定热河志
一百二十卷。清和珅、梁国治纂修。和珅(1714-1799),字致斋,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生员出身。乾隆三十四年(1769)袭轻车都尉世职,授三等侍卫,受高宗赏识。四十一年(1776)授户部侍郎,旋擢军机大臣,在任二十余年。历任步军统领,户、兵、吏部大臣,理藩院尚书。后晋文华殿大学士。曾充四库馆、国史馆正总裁。累封至一等公。嘉庆四年(1799)高宗死,为仁宗数二十大罪,赐死,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谚。着有《嘉乐堂诗集》。梁国治(1723-1787),字阶平,号瑶峰,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外任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乾隆三十四年(1769)擢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办平粜。三十六年(1771)移湖南巡抚,供金川军需。三十八年(1773)升为军机大臣,旋入值南书房。曾充四库全书副总裁。后官至东阁大学士。着有《敬思堂集》。热河最初以温泉得名。《热河志》乾隆四十六年(1781)刻本。全书二十四门:天章、巡典、徕远、行宫、围场、疆域、建置沿革、晷度、山、水、学校、藩卫、寺庙、文秩、兵防、职官题名、宦迹、人物、食货、物产、古迹、故事、外记、艺文。每门列有小序,以记缘起。该志考古证今,辨疑传信,既精且博,蔚为舆地大观。此志图表甚多,如建制沿革门附有热河历代建置沿革表,以府州县为经,以时代为纬。藩卫门附有藩卫表,其罗列世系,俱经过严谨考证。该志尚有乾隆间《四库全书》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重印本和民国二十三年(1934)《辽海丛书》本。
宣德鼎彝谱
八卷。明吕震等撰。吕震,字克声,临潼 (今陕西临潼县)人。洪武年间入太学,永乐年间任礼部员外郎,宣德年间任礼部尚书。为人奸险佞谀,不识大体,但精力充沛,记忆超人。著有 《宣德鼎彝谱》。是书为奉明宣宗之命而编撰。书前有华益殿大学士杨荣序,书后有嘉靖甲午年间文彭跋。卷一至卷二,主要记载当时所奉皇帝命令的情况,以及礼部呈进图式和工部请议物料诸疏;卷三,主要记载工部请给物料疏,礼、工二部议南北郊至武学、武成二殿及历代从祀名将所设鼎彝名目;卷四,主要记载太庙内府宫殿所设鼎彝名目:卷五,主要记载皇帝赐予两京衙门、天下名胜鼎彝名目;卷六至卷八,主要详释新铸各种鼎彝名义及款式,辨析极精,为后世考古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后附项元汴《宣炉博论》一篇。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山人,生卒年及籍贯均不详。工绘画,精于鉴赏,家中所收藏的书法、名画极一时之盛,以天籁阁项墨林印记识之。所撰《宣炉博论》主要论述宣炉所铸鼎彝之妙,如何考证、识别宣炉鼎彝的真伪等。现存有 《墨海金壶》本、《珠丛别录》本、姚若有《钞足本》二十卷、钱锡之刊本、聚珍板本、《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本。
韶舞九成乐补
一卷。元余载撰。载身世无考,唯据其进书原序,自称三山布衣,前福州路儒学录。又据其门人朱模进《乐通韶舞补略序》,知载为元仁宗天历时人,其字曰大车,以养亲辞官,笃行授徒。是书仅文渊阁书目著录,世无传本,唯《永乐大典》所载篇帙犹完。首为《九德之歌音图》,次为《九德之歌义图》,次为《九磬之舞缀兆图》,次为《九磬之舞采章图》。其说与沈约、司马光、刘鉴诸家之说有异,但虽自出新意,亦不为无据。载所定舞图,皆据河图洛书以起数,未免附会牵合。然数不外于奇偶,奇偶不外于阴阳,易道广大,事事可通,亦未始不言之成理。其书屡经传写,讹误甚多。如《音图》第八章“至哉坤元”之“坤”字,据后《义图》应在第八格,而旧本误在第七格,其他讹误则不胜枚举。是书有《永乐大典》本、《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 ·经部》(嘉庆本、景嘉庆本)、《丛书集成初编·艺术类》本。
中庸衍义
十七卷。明夏良胜撰。夏良胜字于中,南城(今属江西)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历任吏部考功员外郎、南京太仆寺少卿等职,后为仇家所陷,谪戍辽东。着有《东洲初稿》等书。此书嘉靖间夏良胜被谪戍辽东时所着。自宋以来,取古经之义,括举条目而推衍其说者,始于叶时《社经会元》。继叶时之后,则有真德秀《大学衍义》。夏良胜仿真德秀《大学衍义》的体例,推阐《中庸》,故名《中庸衍义》。全书分《天命之性之义》、《率性之道之义》、《修道之教之义》、《致中和议》、《达道之义》、《达德之义》、《经之义》、《诚明之义》、《三重之义》、《平天下之义》等纲,每纲又分为若干目,每目之名皆为夏良胜所自创。如《天命之性之义》分为《正性之原》、《论性之弊》;《达道之义》分为《君臣之常》、《君臣之变》、《君臣之戒》、《父子之常》、《父子之变》、《父子之戒》、《夫妇之法》、《夫妇之戒》、《兄弟之法》、《兄弟之戒》、《朋友之法》、《朋友之戒》;《经之义》分为《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每一名目必一一援据古今,推广演释。其中以采邱浚《大学衍义补》之说为多。夏良胜自己的观点则加“臣良胜曰”分述于后。此书议论的宗旨,作者强调欲求尧舜之治,必须先有尧舜之心,《大学》之道在于“平”字。故论治之本,惟存于“心”一字;论治之效,惟在于“平”一字。古今言治理者,只此二字,可以集大成。书中对崇神仙,好符瑞,尤究极流弊,是为世宗时事而发。有清江西刊本,《四库全书》本。
温氏母训
一卷。明温璜(1585—1645)录。璜初名以介,字于石,号石公,后改今名,字宝忠。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人。崇祯十六年进士,官徽州府推官。璜于顺治二年起兵,与金声相应,以拒清军。历四月,城破,手刃其妻女,然后自刎而死。是书乃温璜述其母陆氏之训。初为其遗集十二卷末所附录。书之卷末有跋,不署名氏。此跋称原集繁重,不便单行,乃录出另印。是书语虽质直,而颇切事理。观璜临难从容,阖家就义,知其家庭素以名教相砥砺,而此书则并非徒托空言。故是书虽录女子之言,《四库全书》特录其书于儒家类。此书有《学海类编》本、清初刊本、《四库全书》本、嘉庆三年温氏刊本、同治二年当归草堂本等。
医学正传
一名《新编医学正传》。综合类著作。明虞抟(1438—1517)撰。八卷。抟字天民,自号花溪恒德老人,浙江义乌人。家世业医,幼曾习举子业,后继承家学,医术高超,撰有《方脉发蒙》、《苍生司命》等。虞氏为“使后学知所适从,而不蹈偏门以杀人”,故以《素问》、《难经》为理论根据,兼采历代医家之说,结合临床体会,于正德十五年(1515)撰成此书。共三十九万字。是书首列“医学或问”五十条对医学上的若干问题进行辨析,以申明前人“言不尽意之义”。次分述各科常见病,以证分门,先论证,次脉法,次方治,所述诸证,皆采历代名家之语。伤寒宗仲景,内伤宗东垣,儿科多本钱仲阳,其余诸病悉宗丹溪。并附有家传方、个人验方、验案及心得体会。对咒禁、巫术,以运气推算病期、病证等均持批判态度,于理论研究及临床参考均有一定价值。有嘉靖刻本(题为《新编医学正传》,残卷),万历五年(1577)金陵三山书舍吴江重刊本,一九六五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医方集宜
方书。明丁凤撰。十卷。凤字文瑞,又字竹溪,金陵 (今江苏南京) 人。世代为医,幼承家训,医术日精,名著金陵。将家中数世遗编,参以古方,并经临床运用体验,汇辑成帙,全书约二十万字。成书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取“医者意,意者宜也”之意,故名。卷一为六气并十二经见证。有中风、中寒、中暑、中湿、燥病、火病等内容。卷二分伤寒、湿热、瘟疫、天行大头病四类。卷三分内伤、泄泻等十一类。卷四分中气、痰饮等十五类。卷五分头痛、眩晕等十三类。卷六分眼目、咽喉等六类,为五官科疾病。卷七分妇人、胎前、产后、崩漏、带下五类。卷八为儿科诸症。卷九为痘疹。卷十为外科病症。全书包括临床各科病症,共载方约二千首。每门均列病源、形证、治法、治方等项。引《内经》及历代名医之论,以阐发病证机理,详细分辨形证及治疗方法,分析透彻,清晰明了,对学习中医的辨证施治及临症用方,均有参考价值。有嘉靖三十三年刊本,万历四十六年 (1618) 重刊本。
伤科汇纂
伤科著作。清胡廷光撰。十二卷。廷光字晴川,号耀山,萧山(今属浙江)人。三代业医,幼承庭训。以《正体类要》、《医宗金鉴》为基础,结合家传《陈氏接骨书》和临床经验,于嘉庆二十年(1815)撰成此书,全书二十五万四千字。卷一至卷二为总论,论述伤科基本理论、针灸等。卷三至卷六介绍伤科手法以及伤科内、外诸证诊治等。卷七至卷八为伤科方剂,载丸、散、膏、丹、汤剂三百四十余首。卷九至卷十二集录伤科应用本草,补续四十四种金疮、虫兽所伤病。本书博采各家之说,广集前贤治验,载录历代良方、验方一千三百四十余首,伤科用药二百二十余种,治验一百二十余例,附图四十二幅。内容较为丰富,为重要的伤科著作,在骨伤科理论与实践上均有一定学术价值。有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博施堂抄本,一九六二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经络全书
经络类著作。前编明沈子禄撰,后编徐师鲁撰,清尤乘重辑。二卷。子禄字承之。曾撰《经脉分野》(即此书前编)。师鲁吴江(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奉命册封周藩,阅岁历转左给事中。儒而兼医。得子禄书稿,为之订正续编并作序。名续编为《枢要》,更名全书为《经络全书》。前编撰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后编撰于万历四年(1576),乘重辑刊于康熙九年(1668)。前编记述全身体表部位名称凡八十八条,逐一详引博考《内经》等书文字,并论述经络循行交会;后编列原病、阴阳、脏腑、营卫、经络、常经(即十二经)、奇经、人迎气口、三部、诊脉、清浊、虚实、客感、传变十四篇。均考《内经》及后世医籍有关经络论述,参合己见加以发挥,对经络学说术语进行较系统整理。书末附有音释。对研究经络学说颇有参考价值。有《脏腑性鉴·经络全书》合刻本,《博物知本》本及抄本。
曹仁伯医案
又名 《曹仁伯医案论》。医案。清曹仁伯撰。一卷。仁伯有 《琉球百问》 已著录。此书初为抄本,后由裘庆元收入《三三医书》刊行。约万余字。以里居姓氏为题,载案二十五则,包括湿痰、头鸣右盛、交肠、血证、湿热痰浊、伏邪、振颤等,多为内科杂病证治。其中伏邪外感、痰证较多。每案详析病因病机,叙述立法方药,或有按语。仁伯擅治内科杂病,尤重治本,辨治灵活,深得灵素奥旨。叙案细腻,不拘于论证列方。所载数则连续复诊案例,始末清晰,便于了解诊治经过。所治患者来自嘉兴、安徽、杭州、绍兴、松江、洞庭山各地,亦可见其盛名。有一九二三年裘庆元刊 《三三医书》 铅印本。
桯史
宋岳珂撰,15卷。记载两宋故事,凡140余条。所述宋金和战、交涉诸事,皆较正史详备。 所录诗文,亦多足以旁资考证。 清毕沅撰《续资治通鉴》,采是书资证。是书始著录于《直斋书录解题》。旧版刻于浙江嘉兴,现残存亡卷,藏北京图书馆。元刊本为常熟瞿氏之铁琴铜剑楼所藏,陈璧曾校勘、批点之,款式悉依宋本,后代诸本多源于此本。明有成化本,嘉靖重刻本、《津逮》本、《学津》本、《稗海》本等。清修《四库全书》,收入是书。存明成化十一年江泝刊本、嘉靖中钱如京重刊本、天启间岳元声校刊本、《稗海》本等为十五卷本。又《历代小史》本、《说郛》本等为一卷本。1981年中华书局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元刊本为底本,参校各本,标点出版,书后有附录二十一条,以备考。
皮克的情书
现代中篇小说。彭家煌著。上海现代书局1928年7月初版。这部小说由42封情书组成。记叙一对情人在旧势力阴影下的爱情波折。北京某中学教员皮克看上了女学生涵瑜并向她求爱。他们“相识而忸怩的互倾衷曲”。皮克出身贫寒,与诗礼之门的涵瑜相比,地位颇为悬殊,所以这一忠贞的爱情被世家子弟林君视为“殊属不成事体”。林君便向她哥哥告发。涵瑜因此受到哥哥责备,以后又被母亲召回嘉兴。精神上的折磨致使涵瑜“咯血”。皮克得知后,除了去信劝慰以外,还“抛弃职务”前往嘉兴会见涵瑜。为此,皮克回京后被校方解聘。皮克流浪到上海。不久,涵瑜一家也搬往上海。在上海,他们俩又开始了新的爱情生活。不料,涵瑜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中伤皮克为“流氓、地痞”,并诬陷他“骗过女人”。涵瑜因此而常常冷淡皮克。面对涵瑜的责问,皮克极度懊丧、自卑,但他又不想解释。孤寂贫苦的生活使他总想马上结束自己的生命。直到涵瑜明了事情真相,他们俩重归于好。小说以真切的感情,细腻的文笔,袒露了青年主人公的复杂心灵。唐弢曾说,“提起《皮克的情书》,使人立刻想起陀思妥也夫斯基笔底的人物”(《晦庵书话·今庞统》)。
我们夫妇之间
当代短篇小说。萧也牧著。初载《人民文学》1950年第1卷第3期。小说以四、五十年代之交的北京城市生活为背景,描写一对革命夫妻进城后由于思想意识上的差异,在生活中不断发生矛盾,由隐忍而争吵,愈演愈烈,几至离异,最后在认识到“夫妇之间的感情到底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这样一个原则问题,才又重归于好的故事。作品的男主人公李克是个出身于知识分子的干部,虽然离开大城市已经12年,但一进了北京,就为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所诱惑。他希望妻子进城以后把“农村脑瓜”慢慢改变过来。他也认为城市要改造,但“不能要求城市完全和农村一样”。而妻子“张同志”却对城里男人抹头油、妇女涂口红、穿裙子等现象都“看不惯”,更常常斥责丈夫那些“忘了本”的思想和行为。她从“改造城市”的信念出发,在生活上艰苦奋斗,把丈夫的稿费寄给遭水灾的乡亲,而且激公好义,挺身而出去整治那些仍在“压迫人”的资本家,把劳动者当成自己的阶级亲人。作者运用不少生动的细节来表现“张同志”这种“倔强、坚定、朴素、憎爱分明”,同时又包含着“狭隘、保守、固执”成分的性格,以至写她思想上的飞跃,承认自己有弱点,同丈夫应“彼此取长补短”。小说发表后深受读者欢迎,被4家报纸转载,并被搬上银幕。但到1951年6月,《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青年》等报刊却相继发表署名文章,指责作者“歪曲”革命知识分子,“丑化”工农干部,“依据小资产阶级的观点、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并且已经形成了必须加以批判的“不健康的倾向”。(陈涌:《萧也牧创作的一些倾向》、丁玲《作为一种倾向来看》)。作者本人于1951年在《文艺报》5卷1期发表题为《我一定要切实地改正错误》的检讨文章。1979年前后,康濯、王蒙等相继发表文章,重新肯定了《我们夫妇之间》以及当年被批判的萧也牧的其他作品。天津百花出版社1979年11月出版的《萧也牧作品选》,收入了这篇小说。
花当阁丛谈
一名《村老委谈》、《三家村老委谈》,明代文言小说集。徐复祚撰。未见正史及公私书目着录,现有《借月山房汇钞》本,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有抄本残卷一种。其书卷帙颇有歧异,据《借月山房汇钞》本王东溆、徐述曾、黄廷鉴跋与《乾隆常昭合志》卷十一,其书原为三十六卷,《雍正昭文县志》卷七十一、《光绪苏州府志》卷七十六作三十卷,而抄本徐述曾跋则称原书二十四卷。但原书已经亡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徐复祚的曾侄孙徐述曾得到六卷本一种,王跋亦称其书存六卷,现存抄本即为此六卷本,残存五卷(缺第五卷及第一卷后半卷)。嘉庆甲子(1804年)黄廷鉴于书坊中得残本2册,为六卷本所无,遂冠在原六卷本之前,刻入《借月山房汇钞》中,即今所见八卷本者(见八卷本黄廷鉴跋)。清徐述曾跋谓其书:“大抵记朝廷典故、忠贞邪佞、孝义节烈、高人义士、仙佛奇踪、豪猾盗贼、倡优乞丐、术数伎巧,与夫街谈巷议、善恶果报,可兴可观,无不胪陈。”可见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其善恶观念、道德褒贬,十分鲜明。书中所否定的内容,主要是朝政弊端和日常生活中的若干丑恶现象,而揭露宦官之患尤为激烈,如卷二《分宜逸事》以严嵩柄权时一寺卿久候其门不得见因求空地溲尿为其僮儿所辱、一监司以十金贿苍头欲求见严世蕃而为不屑掷地的故事,反映严氏父子邪恶势力之嚣张气焰。书中部分故事还以官员对朝廷的不合作和蔑视态度,表现人们对最高封建统治者的抵触情绪。如卷三《王光庵》条叙王宾清狂傲世,故旧姚广孝自朝中归里相访,竟至其下马脱朝服后方许其入门。作者还对官场及生活中各种丑恶现象予以鞭挞,如卷六《两掾史》条以叶姓得官后死,王姓冒名顶替,与叶姓平分官俸事,揭露官场的腐败;同卷《金潮》条叙金潮外出行商后,其妻与人有私情,遂骗婆婆外嫁他乡,金潮归后寻得其母,并设计以妻换母。表现人们对家庭生活中不良道德行为的憎恶。
给予者
现代中篇小说。丘东平等著。读书生活出版社1938年1月初版。小说出版时署名欧阳山、草明、东平、邵子南、于逢等集体创作,东平执笔。实际上其它人只是“聚谈了几次”,最后由东平独立完成。作品以十九路军在抗战前后的活动为背景,写出了这支抗日爱国的旧式军队的某些本质。这支军队有抗日爱国热情,但在政治上有很大盲目性,分不清为谁抗日。官兵们过着空虚无聊的生活。主人公黄伯祥由司机升为连长,他思想单纯,忠于职守。在日本侵略者的暴行面前,终于认识了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的一切,包括妻子、儿女和父母都“给予”了祖国。他在上海“八·一三”战斗中,指挥炮兵轰击日寇时,轰毁了他自己在虹口的家。后来他在瓦砾堆里看见了6年不见的亲生女儿。他吻了将死的女儿的前额,然后提起枪继续阔步向前。作家力图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用了自己的全生命献身于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茅盾曾在《〈给予者〉》中指出:“中国人民大众的抗战意志如何在压迫下、践踏下、侮辱下、欺骗下,沉郁而坚定地发展,终于达到‘由自己来担当’,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步;而这,是在主人公黄伯祥的惨痛而平凡的经历上得到了形象的反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