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坛问业
十八卷。明黄道周(1585—1646)撰。黄道周字幼平,一作幼玄,号石斋,漳浦 (今属福建)人。天启进士,选庶吉士,散馆补编修,以终养归。崇祯时任右中允。南明时任礼部尚书。他对 “性”、“情”等多有论述,曾深辨宋儒气质之性之非。著有 《易象正》、《三易洞玑》、《太函经》等书。作者自崇祯五年(1632)起家居,讲学于漳浦北山,崇祯七年(1634)夏就芝山之正学堂为讲舍,于崇祯八年(1635)冬召任原官,始罢讲。此书为作者家居时讲学的语录汇编。本书的前十六卷即自崇祯七年五月至崇祯八年冬的讲学语录,第十七卷为作者答复友人的问难之书。第十八卷为答同年蒋德璟所问,为黄道周的弟子所代答,并附蒋德璟原问十八条于后。全书以问答的形式整理而成。每卷分载所编弟子姓名、每卷前又各缀以黄道周的题识。全书的大旨以致知明善为宗,主要宗法于朱熹之学。如他在书中认为,人之性初本无智愚之别,是由积习所造成智愚之分,只要“克己”,把先天本性发挥出来,“便是格物物格”,致知知至。千古圣贤学问只是“致知”。所谓 “致知”,只是 “知止”。此“止”字,只是至善。他重视“慎独”,认为“慎独”的关键是“时时守中”,即保持中庸。其他关于天文、地志、经史、百家之说,无不随问阐发,不作性命之空谈。由于作者博学贯通,故能有叩必竭,响应不穷。虽然词意间涉深奥,而指归则大体可识。明儒语录多陈因迂腐,为博学之士所轻,黄道周的《榕坛问业》可一雪其弊,故为后世学者所重。有明刊本、清刊本、《四库全书》本。
卫生宝鉴
二十四卷。元罗天益撰。罗天益,字谦甫,真定 (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曾从著名医家李东垣学习,为李氏得意门生,尽得其师倾囊所授,故造诣颇深。兼承师意,撰有《内经类编》一部,惜无传本。《卫生宝鉴》为罗天益代表作,系以《内经》、《难经》理论为指导,继承其师学术思想,兼采诸家之说,结合自己心得体会撰成。卷一至卷三为药误永鉴,凡二十五论,论辨发明误治之弊。卷四至卷二十为名方类集,按证治分十四门,采古今精要之方,使后人有所依据。卷二十一为药类法象,论药性用法。卷二十二至卷二十四为医案治验,述作者临证经验。后附补遗一卷,不知何人所作,专论伤寒证治。作者对其师学说多有发挥,如其论脾胃病因,强调饮食所伤有饮伤和食伤之分;劳倦所伤有虚寒和虚热之别。此说更为详辨。作者在前人脏腑辨证启示下,对三焦证治独有创见,阐明了气分实热与血分实热的异同,对后世研究三焦病机多有启发,颇受医家重视。此书有蒋用文所作序一篇,称其书“论病则本于《素》、《难》,必求其因。其为说也详而明,制方则随机应变,动不虚发。其为法也简而当,大抵皆采摭李氏平日之精确者,而间概括己意,旁及于诸家者也。”有明永乐十五年(1417) 吴郡韩氏刊本,弘治中刘氏刊本,惜阴轩丛书本,1959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内功四经
作者不详,清初王南溪作注。是阐述内功锻炼的专著。此书共四篇:一日内功经,一曰纳卦经,一曰神运经,一曰地龙经。内功经讲练气的脉络、格式、气窍、生劲的理法和真气足于内,帅形显于外的境界。纳卦经是将人体头、身、四肢及内脏的锻炼寓于八卦推理之说,进一步阐明调气、理劲、养气、济劲的理法和气萃、劲充而及神明的境界。神运经是讲练精练神的学说,讲述神运之体、神运之势、神运之用、神运之义的理法,指出神运功成可以壮己, 以神运攻人可以丧人胆志。地龙经是讲在练气练劲练神的基础上的练身法。认为人身常是上实下虚,应当强调练底。因之既要练立行,又要练倒地,做到高低任意,远近纵横。经中着重论述了全身练地,施展底攻的要义和理法,是练底盘地躺的重要理论。此书成书年代不详,清康熙年间瑯玡技击家王南溪和其珠山友人宗景房为书作序称:《内功》四经是王南溪之祖公,清初时为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有商人覆,多极货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书二卷,一曰《刻丹》,一曰《内功》真传,其《内功》一书有此四篇,后记: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录。公以重价买之,遂传于今。
彭公案
《彭公案》是继《施公案》、《三侠五义》之后的又一部侠义公案小说。书中主人公彭朋,实为康熙年间的彭鹏,字奋斯,号无山,一号古愚。福建莆田人。由知县官至巡抚,著有《古愚心言》。《彭公案》与其它公案小说一样,就是为清官编写传记,从出身起,写到“位极人臣”,最后受皇帝封赏,官至兵部尚书。《彭公案》的第一回回目就是“彭公授任三河县”。彭朋在官任上,以“为国尽忠,与民除害”为己任。他每到一地,必要留心捕捉盗贼,“好者劝其改邪归正,不好之贼就地正法”。他除掉豪强左奎、武文华;镇压了“不服皇帝管”的响马周应龙;查办了大同总兵傅国恩等的叛乱。……这些都是他重用侠客,如李七侯、张耀忠、欧阳德等,正是在他们的保护和协助下,取得的政绩,而得以在皇帝那里邀功请赏,钦赐一方“忠臣爱民”的匾额和“如朕亲临”的金牌。小说歌颂彭朋是一个“上报君恩,下安民业”的清官贤臣;对众侠客的奴性也倍加赞赏,如侠客高恒年已八十,为保彭朋,而只身探寒泉穴,捞取金牌,终致丧生。关于真人彭鹏的故事,民间多有流传,虽然大多出于附会,但也“未必尽属子虚”。(蒋瑞藻:《朝花生笔记》语)书中还穿插叙述了黄三太在京打虎救驾而被钦赐黄马褂的故事;还有杨香武三盗九龙杯的故事;高恒父子寒泉捞印的故事等等。落入“贤臣微行,豪杰盗宝”的俗套。小说文笔不佳,又多落前人窠臼。
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
唐法藏撰。一卷。依据《华严经》,各分十门讲“普贤观”和“普贤行”,前者是观想思考的义理,后者是具体的修行内容。“普贤观”分十门:(1)“会相归性门”,指“观一切法自性皆空”,根据“理”而进行思考,达到“摄散入静”的“止”;(2)“依理起行门”,由于“真理非断空”,“不碍事法宛然显现”,故应“于事无念”,此即为“起照名观”;(3)“理事无碍门”,因“性实之理,必彻于事”,“理事混融”,故修行菩萨可“止观双运”;(4)“理事俱泯门”,由于“理事交彻”,事中有理,理混于事,则“非事非理”,故菩萨修行应顺此“行心”,“非观非止”;(5)“心境融通门”,指“绝理事”的“无障境”,与“泯止观”的“无障心”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关系,故“心”与“境”相互融通;(6)“事融相在门”,指“多事”依于“一理”,而“一理带多事”又“全遍于一事”,故菩萨修行的止观是“即止之观”,可以“于一事中见一切事”,保持“心无散动”;(7)“诸法相是门”,由于诸法“不异于理,复不异于事”,故菩萨修行可“以不异止之观,见一法即一切法”;(8)“即入无碍门”,由于说“一多相入”,而不是说“一多相即”,故菩萨修行可“以无念之智,顿见无障碍之法”;(9)“帝网重现门”,指一事中可以显现一切,而所显现的一切又各自以一事显现一切,由此重重无尽,故菩萨修行具备了“普贤眼”,就可“见”到这种现象之间相互包容。重重无尽的“法界圆融自在,无有限量”的实际存在状况;(10)“主伴圆备门”,指菩萨运用“普贤智”,可以“顿见”这种“普贤法界”,故若任意“举一门为主,必摄一切为伴”。“普贤行”分十门,是对初学菩萨行法的十种要求:(1)“先起信心”;(2)“归依三宝”;(3)“忏悔宿罪”;(4)“发菩提心”;(5)“受菩萨三聚净戒”;(6)“修离过行”;(7)“修善行”;(8)“修忍辱行”;(9)“救摄众生行”;(10)“修平等行”。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四明十义书
凡二卷。宋代四明知礼撰。又称十义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天台大师智顗所撰述之金光明玄义,在唐末五代之动乱后,流传有广略二本。或谓广本中之十种观心部分乃后世所增添者,例如慈光悟恩着金光明玄义发挥记一书即持此一主张。然未久,其弟子源清、洪敏两人作难词二十条反驳上述观点,自此,天台宗山家、山外两派遂展开八十余年之论争,本书即于此一背景下著作而成。本书广泛引用五次论争中之诸问答书内容,包括山外派庆昭、智圆等所撰之辨讹、答疑书、五义书、释难书,及山家派知礼之问疑书、释难扶宗记、覆问书等。更以十义对山外派诸师阐明观境真妄之问题。十义,即:(一)不解能观之法,(二)不识所观之心,(三)不分内外二境,(四)不辨事理二造,(五)不晓观法之功,(六)不体心法之难,(七)不知观心之位,(八)不会观心之意,(九)不善销文,(十)不闲究理。此外,当时十数种往复论难之著述多已不存,仅存本书与观心二百问,故成为了解山家、山外论争之珍贵资料。注释书有宋代继忠之四明十义书科一卷,日本之光谦所著四明十义录二卷、四明十义讲要一卷等。
成实论
梵名Satyasiddhi -s/a^stra 。凡十六卷。又作诚实论。诃梨跋摩(梵Harivarman )着,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十三年至十四年(411~412)间译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为成实宗之根本经典。‘成实’即‘成四谛之实’之意。论中说明宇宙各种现象之存在皆为无实体之假象,最后终归于空,修如是观可体解四谛之理,以八圣道灭除所有烦恼,最后到达涅槃。内容分发聚(序论)、苦谛聚、集谛聚、灭谛聚、道谛聚(以上为本论)等五聚,计二○二品。发聚共三十五品,先论述佛、法、僧三宝,后说造论之理由及四谛之法义,并列举佛教有关有相、无相等十种重要异说,以示明本论之立场。苦谛聚共五十九品,说明五受阴(五取蕴)之苦,并详叙色、识、想、受、行。集谛聚共四十六品,说明苦因与业、烦恼。灭谛聚共十四品,披沥本书独特之见解,即谓灭尽假名心、法心、空心等三心,可达于涅槃之境界。道谛聚共四十八品,说明灭苦而实现涅槃之方法,为禅定与智慧。其中,智乃空无我之真智,系灭烦恼后所得者;此外,复言及空与无我之实践。本论之立场取二世(过去及未来)无论、性本不净论、无我论等,且说人法二空;全书之教说不仅网罗部派佛教(小乘佛教)重要教理,亦含有大乘之见解;又多立于经量部之立场,以排斥说一切有部之解释。在佛教史上,被认为是由小乘空宗走向大乘空宗过渡时期之重要著作。古来对本论究竟为大乘或小乘时有争论,如南朝梁代之三大法师站在般若、法华、涅槃诸经立场,判定本论为大乘论,嘉祥大师吉藏一派则断定本论为小乘论。南北朝时一度出现专讲此论之成实学派。
超日明三昧经
二卷,西晋聂承远译。佛因普明菩萨之问说超日明定,又随诸菩萨之问而说诸法,终受日天子供养。佛游柰园。与二万八千比丘,八万菩萨众俱。讲大乘业无极之慧。善宝长者与千人俱。以七宝华供佛。佛令成盖,光照十方,集诸大众。普明菩萨偈赞佛已。问三昧法?佛言,行八十事,逮得超日明定。离垢目菩萨问三乘学?佛分别答之。净教长者子问菩萨行?佛以增一至十法答之,唱十三昧名字。正见居士请问法要?佛答以有四事法,常不离佛。离垢目菩萨广问十三昧义?佛一一细答,每一三昧,各一嘉瑞,各与一波罗密相应,即是十地之义。慧施长者女,共五百人发无上心,转成男子,授菩提记。慧英菩萨,与文殊菩萨,及佛,问答深义。阿难问佛菩萨道本,及问迟疾?佛言,亦有亦无,因述本生,精进不懈,致先得佛。日天子请佛次日受供。佛还柰园,解法长者,调意菩萨,莲华净菩萨,解缚菩萨,宝事菩萨,恩施菩萨,帝天菩萨,水天菩萨,大导师菩萨,龙施菩萨,大光菩萨,各各问法?佛各答之。
三民主義文化
燕君義著有三民主義之文化一書,出版前送余校閱,並徵序於余,余對於文化問題素無研究,然閱燕君此密,對於中西文化問題解决的意見,實興鄙見不謀合。關於中西文化之匯流與其最近將來的趨向問題,現在固然聚訟紜,尚無疋論,而兩肴優劣點之應相互補足,却不能不承認為事實之所必至。中西文化的特質,過去雖有以勤與靜精岬與物寅等爲劃分的標準,實則此種區分硃嫌過於機械,不知中西文化皆各有其動靜,亦各有其精神物質,不過西方文化,白然科學較為發達,中國文化政治哲學校為精深罷了。所以西方文化偏重功利,中同文化偏w政治的內在動力卽所謂正心誠意,國父謂前者為霸道文化,後翁為王道文化,實為不磨之論。 三民主義文化的建設,便是探究如何以西方的功利文化補找不足,如何以東方講理不講打的文化救世界的流弊,惜乎一般文化論者不能應用中國執中的理則學思想,以為解决問題的方法,不偏於形式邏輯,卽偏於辯證邏輯,不偏於資產階級文化,如偏於無產階級文化,因而以三民主義為基礎的民族文化不能建設起尔,這便是目前文化理論上之一憾事。如胡適陳序經的全盤西化論,與毛澤東陳紹禹的學術中化論,皆為極端之例。全盤四化論的方法,當然是形式邏輯,西洋文化全是進步的,光明的,中國文化全是腐朽的黑暗……
同永嘉李季和望钟山联句
钟山日在望,匏系未成往。我本忘世人,谁能久尘鞅。穷猿苟择木,冥鸿不离网。纳蕞升斗縻,乃此尺寻枉。川江互迢递,天地一莽㝗。霸气遂终陈,山名犹姓蒋。策羸结幽跻,拔茹倾胜赏。蜷林万虬伏,狞石群兽仰。雨晴虹蜺裂,云热鹳鹤响。灵骨瘗浮屠,癯趺踞方丈。陟阁鹰巢危,窥户蜂房敞。禅林旧称一,梵刹新阐两。苾刍化城喻,獬廌严驾上。一人?小月,七佛筑峻壤。狻猊睥玉除,科斗罥银榜。庸超谢膻荤,媚祷怀肸蚃。俗子空卑栖,至人廓遐想。相期访龙盘,何如游雁宕。窗明诵《楞严》,林昏过魍魉。终然千仞颠,极彼九州广。圆龛坐觅心,方具跪合掌。揽秀目颙颙,讨幽心养养。沈绵阻客游,爽垲令人奖。境虚云压阑,江远浪浮桨。挥清宜麈尾,翳静便鹤氅。域分三国鼎,淮凑百川辋。喜弹青绮冠,倦曳绿玉杖。朝晴竟崎嵚,夜梦犹髴髣。祝酒遣诗魔,搜句搔技痒。深推众壑宗,雄据诸峰长。碧眼览益远,白髯联苦强。地籁息箕簸,天孙遗女纺。金声调危铎,石华绣卑磉。骑驴约兹后,惊猿记畴曩。资罄恐支离,腹果归莽苍。间休幻安席,敏夺云门棒。竹露晓衾湿,松飙秋发爽。玉树异风标,珠林列星朗。蹑屐去后齿,早炊囊宿滰。吊古重追寻,披荒增慨慷。
惠州西湖歌
九州之内三西湖,真山真水真画图。钱唐名圣果不妄,二高三竺神仙都。汝阴勺水胡为尔,欧阳太守移家至。续游不是老门生,安得标名在人耳。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绍圣已非元祐日,惠州岂与杭州同。东坡寓惠凡三祀,有诗一百□十二。空将藤菜敌莼羹,江月才留二百字。万里投荒白发臣,栖栖数口合江滨。却为湖中了公事,故令岭外苦行吟。行吟岂是湖山主,不放西湖入佳句。逐臣幸饱惠州饭,敢向湖山添口语。东坡东坡真可悲,磨蝎生当绍圣时。脱离刀几全馀息,领略湖山不在诗。湖山之灵更有说,东坡先生果奇绝。前知后有西园公,能为东坡补其缺。世间清福人最难,清福无过湖与山。钱唐汝阴久占断,罗浮亦已穷跻攀。且留惠州一幅画,付与西园细描写。西园老矣可若何,年来亦是行吟者。生长西湖六十年,半农半圃半渔船。持蟹嗅英烟雨外,黑甜软饱水云边。一片蒲帆五石瓠,六如荒碣三桥路。峰头白鹤几时还,月下芳魂何处渡。竹岸杨堤秋正新,三三两两歌采菱。城头日落不归去,篝灯远近如流萤。永福寺前钟一动,临风短笛渔三弄。轮篙撤网携笭箵,网得银梭争笑閧。漱玉滩横水不波,蓼花深处荷花多。烛龙晓燄射寒玉,潋滟化作金叵罗。孤棹最宜孤月上,水鸟无声秋沆漭。人在冰壶琴一弹,永夜众山皆答响。园公更喜雨中游,荷声淅沥橹声柔。烟鬟今已沐西子,画桨何须载莫愁。万顷烟波湖一曲,人濯其缨我濯足。结茅懒住罗浮山,却向西湖伴幽独。西湖幽独好谁论,可是东坡宿种根。为问西湖千载后,有人能否补西园。
白鹿社为冯泰氏二首
世运际清夷,霸图久沦昧。获鹿闻兹山,名迹空岩濑。岝崿亘朱明,缅邈通衡岱。涧壑互蔽亏,薜萝纷蔚荟。灵境乃天启,胜事于人待。辟社萃朋游,霞烟袭襟带。翰墨时间作,篇章成绣绘。神以幽寂超,赏与高深会。希踪千载前,放志九州外。逍遥契道缘,终期加十赍。夸士吝浮荣,达人慕奇胜。庞公栖鹿门,蒋诩辟羊径。眷兹螺山幽,龙湾夹澄瑩。笙鹤时纡回,骊珠夜辉映。即事寡喧豗,抚化成嘉咏。既伸仲长志,宁浅康乐兴。良辰集我友,投分适所性。大业互切劘,玄言复印證。扪萝拾紫芝,悠然与心称。长啸倚崇阿,鸾音满清听。
波罗谒南海神庙五十二韵
莽莽扶胥镇,庙祀南海神。冕旒古王者,龙服如天人。甲裳列将吏,珠翠罗妃嫔。维神镇炎荒,坐抚万介鳞。自粤隶版图,历代修明禋。岂惟司潮汐,涝旱关喜啧。有时特告祭,天子命大臣。红棉二月花,庙瓦朱璘璘。斑斑两铜鼓,神威藉而伸。雄鸣雌辄应,奔走百粤民。东风吹万艘,打桨波罗春。神寿知几何?云是神诞辰。香烟霭高空,广庭杂羞珍。鱼龙进百戏,曼衍何侁侁?是时庙市集,蜑语争蛮银。泥鸡绘丹彩,妙若能鸣晨。终岁妇孺工,罄售未浃旬。年年荷神麻,近庙民不贫。我来秋九月,寒日摇江濒。市閒庙亦静,神几生秋尘。落叶纷满阶,僧厨应添薪。扪鼓复读碑,两廊且匝循。顾瞻门庭间,赑屃何砰磷?宋明开国初,武功碑具陈。明祖起布衣,尤表雄无伦。惜皆在唐后,但觉年代新。最古惟韩碑,日月光贞珉。碑缺亭亦圯,重建需百缗。同游各倾囊,再至功应竣。我思此庙初,寔瞰南海滨。风涛旦夕生,欲往多逡巡。行舟较今拙,动辄忧沉沦。偶因遣祭归,疑神福其身。作碑旌厥功,匪特耀所亲。安知古沧海,今化田畇畇。庙门通江路,沙壅久且堙。古人系舟处,泥没双石麟。去门数百武,高丘碧麟峋。上为浴日亭,破晓奇景臻。苏诗俨在石,驳落未尽泯。海虽去渐远,浩荡犹无垠。半夜潮始生,云霞捧红轮。此亭得此景,古语仍可遵。我从罗浮归,饱看踆乌踆。维舟此庙下,秋风吹白蘋。虽非邀神福,崇古端冠巾。杖策登此亭,寒绿生松筠。浩吟一以眺,双江绕如绅。斜阳正满目,秋波碧粼粼。海山万紫翠,云驳难为匀。惜无古人见,此景为写真。神鸦送客归,去去秋江津。
湘绮楼评词
词论。清王闿运(1832—1916)撰。一卷。闿运有《湘绮楼全集》已著录。此编系《湘绮楼词选》中之评语,析出单行。作者所作评语,均简要数语,多有深中肯綮者。王氏所评作家达四、五十人。唯词选家常有妄改词人作品之恶习,王氏尤甚。分为前编、续编与本编。前编有李璟、李煜至余桂英、赵与仁,计二十四家;续编有冯延巳、宋祁、苏轼、晁冲之、柳永、蒋捷六家;本编有张孝祥至周密,计十四家,共四十四家。书前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自序,卷末附录汪兆镛《棕窗杂记》。
斐然集
三十卷。宋胡寅(1098—1156)撰。胡寅,字明仲,建宁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胡安国之侄,收为养子。宣和间进士。靖康初,荐为秘书省校书郎。曾从杨时学。历官起居郎,迁中书舍人。以徽猷阁直学士致仕。卒谥文忠。寅父子兄弟皆笃信程氏之学,学者称“致堂先生。”寅尤以气节著名,秦桧当政时,欲相援引,寅兄弟三人皆力拒不入其党。寅更忤之,乃至流窜。所著《斐然集》三十卷,为嘉定三年(1210)郑肇之刻于湘中,章颖序之。端平元年(1234)冯邦佐又刻于蜀,楼钥为之序。集中十二至十四卷,内外制词,皆秉正不阿。其中有《慈云长老开堂疏》、《严州报恩开堂疏》、《光孝长考请疏》、《光孝抄题疏》等为讲佛文字,与胡室主张自相矛盾。今有《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中国文化要义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著作。梁漱溟著。写于1941年至1949年,1949年路明书店出版。本书共13章,即“绪论”、“从中国人的家说起”、“集团生活的西方人”、“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以道德代宗教”、“理性——人类的特征”、“阶级的对立与职业分途”、“中国是否一国家”、“治道与治世”、“循环于一治一乱而无革命”、“人类文化之早熟”、“文化早熟后之中国”、“结论”。本书认定“孔子精神”、“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支柱。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有“向上之心”。人与人之间应发扬孔子的“互让”精神。西方奉行“个人本位主义”,中国则奉行“伦理本位主义”。这是由于孔子独具慧眼,最早“看出人类真切美善底感情,发端在家庭,培养在家庭”。认为在这个基础上培养起来的伦理关系要求互以对方为重,讲情谊,讲义务,讲调和折衷。认为人的心思作用有两面,“知的一面曰理智;情的一面曰理性”,理性高于理智,“只有理性是主人”,理性就是父慈子孝的伦理情谊和好善改过的向上之心。还提出不是经济决定文化,而是文化推动了经济,决定了经济。而道德就是文化的核心。社会的治理不在武力而在教化,不在法律而在社会礼俗。“以道德代宗教,以礼俗代法律”是“中国文明一大异彩”。本书对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但推崇封建道德,反对革新,是消极的。
六艺纲目
二卷,元舒天民编。其书取《周礼·地官·保氏》郑玄注,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依次编为条目,用四字一语的体裁,讲论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其子舒恭为书作注,同郡赵中作有附注。书刊成于至正甲辰年(1364),前有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潞国张翥、徽州路儒学教授胡世佐、朝列大夫温州路总管刘仁本及揭汯的序,又有舒恭的原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书,“均能考证精核,于小学颇有发明。……其九数一门,以密术推郑注,颇为详至,以之补正贾疏,亦考礼之一助也。”是一部研究经学所讲的六艺与古代贵族子弟教育内容的参考书。收入《四库全书》中。
次柳氏旧闻
或称《柳氏旧闻》、《明皇十七事》。笔记。唐李德裕(787—849)撰。一卷。德裕有《李文饶文集》已著录。该书系作者笔录传闻而成。首传自史臣柳芳,曾亲与内侍高力士谈及玄宗及其太子(肃宗)时宫廷旧闻十七事,或撰成书而佚。次传自芳子柳冕,冕讲与李吉甫,后吉甫述与德裕,故名。当成书于太和年间,约四千字。其中如张果饮堇汁、善无畏祈雨云术、吴后梦金甲神操剑刺肋,兴庆池小龙随玄宗奔蜀,皆属神怪故事;至若所载姚崇与魏好古相倾轧,萧嵩与韩休不睦,源乾曜为相,杨国忠请焚左藏库等事,皆信而有征,可资史家参考。此书传本甚多,题名及内容互有出入。《百川学海》、《顾氏文房小说》、《历代小史》、《宝颜堂秘笈》、《四库全书》、《古今说部丛书一集》均题《次柳氏旧闻》,《丛书集成初编》据《顾氏文房》本排印,并附录故事二则。而《稗乘》、《五朝小说》、《学海类编》等均题《明皇十七事》。此中唯《丛书集成》本较为通行。
周易玩辞困学记
清张次仲撰。十五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解《易》,尽弃象数、谶纬旧说,专主义理,其大旨多切于人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前有《自序》,谓:赋性颛愚,不敢侈谈象数,又雅不信谶纬之说,惟于语言文字间求其谛当有益于身心者,辄便疏录,岁久成帙。经二十余年,凡六、七易稿而后成。持论最为笃实。于《乾》卦遵用王弼本,以便解诂,而仍列郑康成本于简端。前集诸儒之论及己论数十条为《读易大意》。其所论辨,如谓八卦因重之法,自十六、三十二以至六十四,卦变某卦自某卦来,皆夫子所不言。河图洛书之外,别无他图。后人依托夫子之言而支离蔓衍。又谓一卦六爻如主伯亚旅,无此以为君子,彼以为小人,反背错综之理。盖扫除轇轕之说,独以义理为宗旨,虽尽废诸家义例,未免开臆断之门。然其尽废诸图,则实有劖削榛芜之力。且大旨切于人事,于学者较为有裨。视绘画连篇,徒类算经奕谱,而《易》理转置不讲者,胜之远矣。”
三国志通俗演义
嘉靖壬午本。明代通俗长篇历史小说,二百四十则。罗贯中著,约成书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此外还有成书于宋以前、宋、元、明中叶等说法。它最初是以抄本流传,现在所见到的最早刊本,是弘治间蒋大器作序、嘉靖元年(1522)刊行的大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此书刊本很多,书商刻书时屡易名色,如《三国志》、 《三国志传评林》、《三国志传》、 《三国英雄志传》等,明刊本不少于二十余种。明建阳吴观明刊本题《刻李卓吾批点三国志全像百二十回》,以二则合并成一回, 目录每回二句,取前后两则标题合并而成,唯第九回稍有不同。它与嘉靖本其实并无二致,但却开了合并回目的先例。 清康熙刊本《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一百二十回,是此后三百多年流传很广的刊本。毛评本是江南长洲(今苏州)人毛宗岗(字序始)在父亲毛纶的帮助下评改的。他舍弃分卷,整顿回目,合两则为一回,用两个偶句作目录,用删、增、削的方法,将正文修改润色,删除大部分诗词韵文,每回都作了评点,遂成为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