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武当山张隐君
辞官身寄楚天涯,石屋烧丹别是家。七十二峰春雪里,杖藜随意看梅花。云岩深处独逍遥,海鹤传书昨见招。月下定逢王子晋,玉笙吹下摘星桥。
清凉山赞佛诗 四首 其二
伤怀惊凉风,深宫鸣蟋蟀。严霜被琼树,芙蓉凋素质。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孔雀蒲桃锦,亲自红女织。殊方初云献,知破万家室。瑟瑟大秦珠,珊瑚高八尺。割之施精蓝,干佛庄严饰。持来付一炬,泉路谁能识!红颜尚焦土,百万无容惜。小臣助长号,赐衣或一袭。只愁许史辈,急泪难时得。从官进哀诔,黄纸抄名入。流涕卢郎才,咨嗟谢生笔。尚方列珍膳,天厨供玉粒。官家未解菜,对案不能食。黑衣召志公,白马驮罗什。焚香内道场,广坐楞伽译。资彼象教恩,轻我人王力。微闻金鸡诏,亦由玉妃出。高原营寝庙,近野开陵邑。甫望仓舒坟,掩面添凄侧。戒言秣我马,遨游凌八极。
闻梁蘧玉已寓京口
容易相逢尚未逢,老年亲故喜相从。已辞野店中山酒,望断烟江北固峰。一夜梦游千里月,五更霜落万家钟。莫言人远天涯近,书到楼头第几封?
龙游徐偃王庙
拘儒谈往事,百鸟同一咮。尽信则无书,故牒何足究。穆满方耄荒,四海茕在疚。累囚盈犴狴,飞龙跃天厩。当时徐偃王,坎阱引手救。诸侯尽东来,玉帛已辐辏。德化亦既阐,大业偶不就。后儒肆刻论,竟遗万年臭。昔人更有说,要足订差谬。殷扈以义亡,徐偃以仁覆。此论吾所凭,名实正相副。周宣詟淮夷,自将耀戈胄。当时岂乏材,不敢任指嗾。可知徐方民,历久不忘旧。功罪三古前,是非千䙫后。聃、董异见闻,竹册有遗漏。子长生未晚,文献有所授。世家编田齐,犹有宰我陋。何况今之人,毁誉迭相构。
九华山
一乌将九子,飞集皖江边。精诚忽化石,散作峰头莲。问莲方含萼,何时扬芳鲜。葩舒小十丈,艳发迟千年。将期王子晋,乘莲证金仙。果有新罗僧,来结净土缘。自言彼王子,万里投禅关。爱兹菡萏荣,辞彼蕣华妍。污泥讵难处,烈火焉能然。安养莲胎中,一朝生梵天。朵朵凌朱霞,翩翩翔紫烟。嘉名谪仙锡,异事神僧传。伊余缅元栖,况乃资丹诠。坐惜秋水駚,逾眷云峰攒。峰遥不可即,道阻何由攀。愿接灵凤翼,高飞入云间。
晚眺
极目群峰列画图,落花风里立平芜。鸭头春水迷高下,鸦背斜阳倏有无。乡思已随云影远,客情犹共月轮孤。万家镫火关忧乐,兴尽归来马识途。
瑶花
琼楼高矗,刚对西山,是神仙新筑。黄云凝布飘冷絮,失却遥岚苍绿。疏棂齐展,试凭眺、花生双目。正万家、冻合鱼鳞,阻断画轮朱毂。开尊满座貂檐,有敝裘羁客,同泻醽醇。深宵倚槛贪胜赏,微月流光交烛。不禁寒重,更借暖、熏炉红玉。趁醉眠、梦到江南,梅下小窗茶熟。
登浮图绝顶纵目
突兀孤撑碧落中,攀登一一想神工。当檐日出长安远,搔首人来帝座通。八面轩棂尘世外,万家烟火大江东。临风且漫舒长啸,空惹高飞鹤唳空。
邱文庄浚
少孤借书走百里,右目失明读未已。厅事旋马遗古风,禁涩体者文家宗。亦复慷慨陈利弊,何乃褊衷负盛气。阴阳燮理中书堂,反唇而惎冠投地。手挥院判布鹰犬,面折台臣视奴隶。白沙抑去齮王公,是皆国家栋梁器。宋儒论古无完人,公独以意为屈伸。当夫金源势全盛,宗弼宗望皆名臣。大河以北山四塞,谁能逾越兵如神。黄龙痛饮诚不易,西夏情形则大异。龙图老子万甲兵,坐以生事悖清议。桧也国贼屠忠良,归功再造心病狂。人言卢杞定不信,诏书可以褒五郎。呜呼纲沦目聩义翻覆,西山之书安用补,司马之鉴安用续。
文待诏凤兮砚歌并序
郎州太守得片石,云是停云馆主凤兮砚。文家旧物三百年,叹息遗珍眼中见。我闻二十七砚在当时,并宠争妍皆异姿。曾孙眼枯元血碧,凤兮飘摇何处归。培远堂中赖有居亭主,太症经国资赞辅。大胜先生思想帖,出门即受钤山污。景曜流晖嗟命贫,至今老衲写梵文。尔复不为主人辱,太守业与榕门亲。太守况住姑胥门,红阑旧里相比邻。楚人失弓楚人得,世间木落定归根。他年竹啸轩中访鸾友,落落殊翁照胥纽。玉磬同时问故寮,尚有音尘无恙否。抚今感昔怆我神,绝怜八十四岁之老人。心长手软细镌刻,岂期飞下横山村。两承已是麟鸾种,何况凡鸟为儿孙。凤兮尔不见桉头大元璧,古篆长生祝无极。汉皇不守未央宫,何论词宗一块石。凤兮凤兮尔德终不衰,吾歌正不为尔一石悲横来。
赠池滋膺同年
飞凫初下五云端,兼领雷封表海宽。两邑万家歌管乐,三山千里板舆安。瀛洲旧授神仙职,岭峤真推父母官。闻说讼稀亲课士,满城桃李共腾欢。天生卓茂佐中兴,循吏由来未易称。百里清平枹鼓息,九重褒异玺书徵。注衔玉署头冰在,话故金城鬓雪增。愧说瑞安门下士,上方空请一无能。
送汪杏泉入都补殿试 其二
不容混迹列樵渔,奔走风尘难索居。好友难逢多难后,遗民喜见受恩初。一官老我羞元亮,三策期君学仲舒。浪说此乡多宝玉,东行枉驾故人车。
泊临清州二首 其一
下闸冲津纳卫漳,双流咫尺会舟航。中原襟带开岩郡,漕运枢键接帝疆。水市万家烟户密,浮图九级古陂荒。悠悠此去江南路,羁客临歧感夕阳。
泊临清州二首
下闸冲津纳卫漳,双流咫尺会舟航。中原襟带开岩郡,漕运枢键接帝疆。水市万家烟户密,浮图九级古陂荒。悠悠此去江南路,羁客临歧感夕阳。秋潦残堤水势宽,城闉隐起暮烟寒。一行远雁连霜树,数点昏鸦立电竿。行旅方知关吏贵,灾区还念赈需难。嗷嗷中泽严冬迫,谁向监门画里看。
绣停针 十六日还上海,登碧双栖楼,月色皎洁,与贞白咏于湖念奴娇,慨然有作
澹暮景,望四野烟收,皓魄初上。檐瓦参差,楼观万家,并入玉壶冰盎。素波摇荡。似画楫、中流相傍。凭阑酌酒高阁,未输洞庭奇况。千年事惝慌。不道我历历,见伊神王。汗漫骑鲸,东海壮游,回首已成长往。未须愁肠。幸俊侣、登临无恙。夜深归卧,月华更穿屏幛。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
元杂剧剧本。简名《谢金吾》。无名氏撰。旦本。剧写北宋枢密王钦若私通辽邦,为陷害镇守三关的杨景,派女婿谢金吾拆毁杨家清风无佞楼,并伤及佘太君。杨景闻讯偕焦赞私下三关,回家探母,因而中了王钦若奸计,为其所执。焦赞夜入谢府,杀害了他全家。宋真宗遂判处杨景、焦赞死刑。正在绑赴法场之际,被杨景岳母长皇姑所救,同时孟良在三关截获辽邦给王钦若谋反的密信,奏明皇帝,事实才真象大白。王钦若被处死,加封了杨景和焦赞,重建了清风楼。此剧歌颂了忠良,痛斥了奸佞,戏剧矛盾突出,情节曲折动人,人物性格鲜明,声貌各异,很适合舞台演出。
天台山志
作者不详。今人考其作于元末。书一卷。首为郡志辩,考辩司马悔桥,天台之得名等。接着录晋孙兴公《天台山赋》、唐柳泌诗、夏英公铭,又记载洞及丹井。所载较多者为宫观,尤其是有关桐柏观的记录甚多,有唐崔尚《桐柏观碑》、宋曹勋《重修桐柏记》、李白《题桐柏观诗》、白玉蟾《留别桐柏诗》等。据称桐柏观所在地,王子晋、葛仙翁、司马承祯都曾在此修道,为不死之福乡,养真之灵境。另有宋夏疎《重建道藏经记》可窥宋代道书流布的一些情况。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自古为道教名山。本书虽未能全面反映天台山道教状况,但对研究古代浙江地方道教仍有较重要的原始资料价值。收入《道藏》洞玄部记传类。
新旧社会之怪现状
晚清人情世态小说。题冷眼旁观人撰。5回,从故事内容看,尚未完结。上海鸿文书局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版,页12行,行29字。封面仅印书名。作者取“冷眼旁观”态度,对清末“新”“旧”社会交替之际的种种“怪现状”予以讽刺,特别对某些无行文人的嘴脸作了揭露和刻画。如书中的贾存仁,是一个“假洋鬼子”。他“颇识时势”,同广德州里的读书人“时常议论维新的事,也曾募了些捐,开了一个小学堂,又要想建藏书楼,创阅报社,开演说会。那班新党,就间日三朝到他家里来,谈起这种事,好似发狂的一般。”其实他“原是逢场作戏,博个新党的头衔罢了”。一但见榜上有名,中了举人,便不禁“满面春风”,洋洋得意起来。作者给他起名“贾(假)存仁”,显然不无旨讽。书中还借贾妻柳氏之口来讽刺那些假“新党”:“嘴里说得狠强,若皇帝知道了,钦赐他一个举人,或进士,他的行为翻变转来比风轮还快哩。”又如贡生阎日非,临放榜日,在家中踱来踱去,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夜间将几张稿子再翻开来,看了又想,想了又看。“想道,照这一段,若中了试官的意,必定加圈,不觉欢喜起来。又想道,照那一段,倘试官嫌气势不足,便尴尬了,不觉又发燥起来。坐又不是,立又不安。”令人觉得可笑和可怜。但听他发出长叹:“天啊,就给我一个举人吧。好让我去做个董事,包包粮米,管管闲事,一年有七八百块洋钱现成到手。……那蚕丝局的公款我也可以去考察考察,不致被那狗头军师独吞了去。”几句话却又暴露出这一人物的卑污心态。书中对某些人物的刻画手法上是成功的。如混迹于上海的章丹翼,不通中国文理,但因在外国学堂里用七年功夫混了个特班生文凭,便“趾高气扬,如有天大的本事,把什么人都看不上眼”,“成日价去拜望几个外国人,又和那吃洋饭的几个中国人时常打麻雀,吃花酒,有时讲到时事上头,便摇摇头道:‘中国气数!中国气数!’好像自己并不是中国人了。”对阎日非的蛮横和愚昧无知,则是通过他发现塾中学生们手头有春宫画的情节来写的。阎贡生检查学生的文具,发现一个学生的抽屉中有张小方纸,“上面画着一个繁荣所在,自左至右,横写着‘英之伦敦’四个字。阎贡生看了不解,把四个字倒念一遍,忽然厉声道:‘可恶!原来这些不祥的东西,都是你这畜生画的,快去叫你老子来,我这里不容你读书了。’”学生的父亲来后力辩说:“这张英伦景致,是我见过的,那几张恐怕不是他画的。”阎贡生道:“哼!‘敦伦’二字,你难道不懂吗?‘敦伦’是什么事,他今年只有十五岁,就敢在这个上头逞英雄,那春宫还说不是他画吗?”结果立逼家长把学生带回家去才算了事。观此书名,作者或有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之意。但由于反映“社会”的范围比较狭窄,加之篇制短小和功力不足等原因,这篇小说在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方面都无法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相比。
隋堤柳
曾傍龙舟拂翠华,至今凝恨倚天涯。但经春色还秋色,不觉杨家是李家。背日古阴从北朽,逐波疏影向南斜。年年只有晴风便,遥为雷塘送雪花。
哭李常侍峄二首 其二
青琐陪双入,铜梁阻一辞。风尘逢我地,江汉哭君时。次第寻书札,呼儿检赠诗。发挥王子表,不愧史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