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集

五十四卷。宋王十朋撰。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 (今浙江乐清县)人。绍兴二十七年 (1157)进士,授绍兴府签判,除著作郎。孝宗即位,知严州,除侍御史。上疏论史浩八大罪,使浩出知绍兴府。张浚北伐失利,主和者乘机攻击,十朋上疏劝孝宗勿为群议动摇。后出知饶州、夔州、湖州、泉州等。颇有政绩,人绘而祠之。累官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卒谥文忠。十朋政治上反对和议,主张恢复。每以诸葛亮、寇准、范仲淹、韩琦、唐介自比,为朱熹、张栻推重。学以孔孟为正宗,以韩愈、欧阳修,司马光为师,是绍兴末乾道初最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刘琪集序称其诗“浑厚质直,恳恻条畅,如其为人。”汪应辰亦称其“于文专尚理致,不为浮虚靡丽之词。其论事章疏,意之所至,展发倾尽,无所回隐,尤条畅明白。”著有《会稽三赋》、《论语解》、《东坡诗集注》等。所著 《梅溪集》五十四卷为正统五年温州教授何㶇所校,知府刘谦刻之,黄淮为序。共奏议五卷,前集二十卷、后集二十九卷。并附以汪应辰所作墓志铭。后有其子宣教郎闻礼跋。今见《四库全书》和《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另有 《梅溪王先生文集》五十四卷见 《四部丛刊》。

攻媿集

诗文别集。南宋人楼钥(1137—1213)撰。一百十二卷,拾遗一卷。钥字大防,号攻媿主人,鄞县(今浙江宁波)人。隆兴进士,乾道间曾随使金,历官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论事得罪韩侂胄,去官。后起翰林学士,迁吏部尚书,知枢密院事,进参知政事。是集原本作一百二十卷,乾隆间两淮盐政采进,缺卷七十七至七十九,卷五十六、 七十三、 七十四有残缺, 又以卷四十八、八十至八十二有青词、朱表、斋文、疏文之类一百六十七篇“非文章之正轨”,删削后重编为一百十二卷,入《四库全书》。有诗十四卷,得古今体诗一千一百六十九首;文九十六卷,载表、奏议、状札、内外制文、序、记、启、书、题跋、行状、神道碑、志铭诸体文一千九百六十五篇,末二卷为《北行日录》。钥学问赅博,文章词气雄浑,笔力健雅。淳熙、绍熙间,学士大夫每见召令援据赅洽、义理条达者,必称为楼钥之手文。在南宋词臣内,可谓佩实衔华,曾辅以大政,竟有谀其为一代文宗者。其题跋诸篇,尤多资于考证。其诗虽多但少兴国复邦之音,流畅可读,却少名世之作。《北行日录》是乾道间,以书状官从汪大猷使金,记途中见闻,颇具史料价值。有《丛书集成初编》本,《武英殿聚珍版书》广雅书局、福建刻本,附清傅以礼《拾遗》一卷,仅有《东观余论序》、《石屏诗集序》、《通鉴总类序》三篇。另有《四部丛刊》本。

中州名贤文表

地方诗文合集。文三十卷,诗七卷。明刘昌编纂。刘昌字钦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正统十年(1445)进士,历官河南提学副使,迁广东参政。此编即其提学河南时所编。刘氏在此为官九年,多有馀暇,为表彰中州先贤,乃选许衡(河南沁阳人)、姚燧(河南洛阳人)、马祖常(河南潢川人)、许有壬(河南汤阴人)、王恽(河南汲县人)、富珠哩翀(河南邓县人)六位名家诗文,合为一编,略依其本集之体,各以传志碑铭附后。每位各录诗一卷(或不到一卷),唯独马祖常录诗二卷,祖常在六人中诗歌成就亦最大。许衡、许有壬、王恽、马祖常皆有集传世,姚燧、富珠哩翀虽亦有集著录,但姚书仅为残本,富集已不传,端赖此书校正其误,或补其佚。此编每集之末皆有刘昌所作跋语数则,颇见考订之功。刘氏自序曾言此编为内集,尚有外集、正集、杂集若干卷,但未见传世。“文集”初刻于成化间,此本尚有传世者,嘉靖间有重刊本。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王士禛劝河南达官宋荦重刻,宋荦委托钱塘汪立名重刊。《四库全书》著录者即此本。

宋朝事实类苑

又称《事实类苑》、《宋朝类要》。类书。南宋江少虞辑。63卷。少虞字虞仲,衢州常山(今属浙江)人。政和进士,调天台学官,历任建、饶、吉三州太守。因见北宋朝野事迹散见于诸家记录者甚多,然零散不联贯,难于稽考。遂采辑稗乘、野史、笔记等50余种,选择类次,以太祖至神宗约120余年史事,编为是书。分祖宗圣训、君臣知遇、名臣事迹、德量智识、顾问奏对、忠言谠论、典礼音律、官政治绩、衣冠盛事、官职仪制、词翰书籍、典故沿革、诗歌赋咏、文章四六、旷达隐逸、仙释僧道、休祥梦兆、占相医药、书画伎艺、忠孝节义、将师方略、知人荐举、广智博识、风俗杂志等24门。汇录浩博,足见当时风政。所引诸书,皆全录原文,不加增损,各以书名注条下。许多后世亡佚之作,赖此得以略存其概。但间有引书误注及引文失注。是书纂集历时14年,成于绍兴十五年(1145)。绍兴二十三年,麻沙书坊出版刻本。国内流行及《四库全书》著录皆传钞本,有作者原序及绍兴二十八年自序。另有日本木活字本,称《皇宋事实类苑》,省称《皇朝类苑》,78卷。较63卷本多谈谐戏谑、神异幽怪、诈妄谬误、安边御寇四门,凡28门,与自序合。有少虞门生汪俣序。清宣统三年(1911)武进董康据以重刻。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参校二本,标点出版。

春秋集注

十一卷。纲领一卷。张洽撰。张洽字元德,清江(今属江西)人,宋代着名经学家。张洽曾在朱熹门下研习六经传注,皆能究其指归。嘉定进士,历任袁州司理参军、知永新县、池州通判,皆有善政,官至着作佐郎。除此书外,张洽还着有《春秋集传》、《春秋历代郡县地理沿革表》,皆佚。宋理宗知张洽家居着书,于是命临江军守臣以礼延访,张洽因此而升任知宝章阁。张洽《进书状》称:“于汉唐以来诸儒之议论莫不考核研究,取其足以发明圣人之意者,附会于每事之左,名曰《春秋集传》,又因此书之粗备,复仿先师文公《语》、《孟》之书,会其精意,诠次其说,以为《集注》。”可见此书是仿朱熹《四书集注》体例,旨在汇集诸家之说而斟酌发明。然通观其书,集解者多而发明者少。张洽为朱熹高足,其说亦多从朱子。如胡安国创“夏时冠周月”说,认为《春秋》经中如“春二月”、“夏五月”之记时,“春”“夏”为夏正,“二月”、“五月”为周正,朱熹曾反对此说,张氏捍卫朱子之说,以“春”为建子之月,与《左传》“王周正月”义合。朱熹曾反对《春秋》一字褒贬说,认为“《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吴楚、贵王贱伯而已,未必如先儒所言字字有义也。”又说:“若欲推求一字之间,以为圣人褒善贬恶专在于是,窃恐不是圣人之意。”又说:“而今却要去一字半字上理会褒贬,却要去寻求圣人之意,你如何得知他肚子里事?”(《朱子五经语类》)张洽继承朱子之说,认为:“《春秋》一书,质实判断不得,除非起孔子出来说当时之事,与所以褒贬去取之意方得。”明初科举,经义宗法程朱,乃以胡安国《春秋传》与此书同列于学官,作为解释程朱之说的权威。至永乐年间钦定《五经大全》,胡广等抄袭汪克宽《春秋纂疏》而为《春秋大全》,其说专主《胡传》,成为科场程式,此书遂被废弃。现存宋宝璠三年临江郡庠刻本、元延璠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务滋堂刻本。

脉诀刊误

又名 《脉诀刊误集解》。诊法著作。元戴起宗撰。二卷。起宗字同父,金陵(南京) 人。曾任龙兴路(今江西南昌)儒学教授。重视医学,潜心研究《内经》,撰有 《五运六气撰要》。此书上卷论寸关尺、三部九候,“七表八里九道”脉象主病。下卷载内、妇、儿科诸病脉证与治疗。戴氏认为高阳生所撰 《脉诀》 内容虽较通俗,便于记诵,流传甚广,但语意不明,立义偏异,故以 《内经》和《难经》为理论根据,并参照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等历代名医有关论述对《脉诀》 予以考订、辨妄,以正本源。明代医家徐春甫说: 戴氏“刊 《脉诀》 之误,辟邪说,正本源,诚有功于医旨也”。《四库全书总目》 说:“是书乃考证旧文,句句为辨原书伪妄,殆抉摘无遗,于脉学殊为有裨。”明汪机又取诸家脉书补其缺,正其讹,撰 《矫世惑脉论》附录于后。有《汪石山医书八种》本,崇祯六年(1633)刻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秦淮画舫录

作者捧花生,据考本名车持谦,江宁府上元县人,字子尊,号秋舫。成书于《吴门画舫录》稍后的嘉庆二十二年(1817)。此书所写,乃是南京秦淮河一带的风月佳话。书前有杨文荪、汪度、陈云楷及作者捧花生写的四篇序言,书后有马功仪、长海两跋。《秦淮画舫录》共分上下两卷,卷上为“记丽”,卷下为“征题”。书中所记皆为秦淮倡优,其中也不乏特立独行之辈。如有一位丽人叫金袖珠,和苏州的高玉英一样,“嗜读《红楼梦》,至废寝食,《海棠》、《柳絮》诸诗,皆一一背诵如流”。作者认为这种女子不是《红楼梦》的会心人,就是《红楼梦》的个中人。

妇人集

一卷。清陈维崧(1625—1682)撰。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宜兴 (今属江苏)人。康熙十八年 (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入馆修《明史》,后病卒。著有 《箧衍集》(已著录)。是集收录了有关明末清初一些颇有才气和行为贞烈女子的资料(包括其生平及著述等),如长平公主、宗梅岑、袁氏三女、桐城姚夫人、会稽商夫人、钱塘陆么凤等。每述一人,辄详述其生平事迹 (尤其贞烈之行)和主要著述,并广征博引,于文中详加注释。集中所述及妇女的故事,大多有哀怨,凄惋之意,反映了战争年代,国破家亡流散妇女的悲惨命运。是一部研究明末清初、尤其是南明妇女问题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其所引之材料,如董以宁 《楚游闻见录》、汪婉 《钝翁说铃》、钱谦益《文江集》、孙承泽《春明梦余录》等亦是研究明清之季笔记小说的参考材料。现存最早刊本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如皋冒丹注。后重刻于道光二十六年丙午 (1846),录入 《海山仙馆丛书》。

吴越备史

四卷,补遗一卷。旧本题宋武胜年节度使掌书记范垌、巡官林禹撰,记载的是钱镠以下累世事迹。据陈振孙《书录解题》载,认为《吴越备史》为钱俶之弟钱俨作,托名林禹、范垌而已。该书原在卷首列年号世系图、诸王子弟官爵封谥表、十三州图、十三州考。但今仅存十三州考一篇。书后有跋二首,一题为嘉祐元年四代孙中孚、一题为绍兴二年七代孙休涣。现存为明嘉靖年间刊本。该书对史事多有补缺,马尽臣所作《补遗》一卷亦别无证据。《吴越备史》记事讫于太祖戊辰 (908),《补遗》讫于太宗丁亥 (987)。陈振孙认为今书起于石晋开运,前缺三卷,可见此本自宋季以来已非完帙。此书有浙江汪汝瑮家藏本、《学津讨源》本、《武林掌故丛编》本、《四部丛刊续编》本。

宋章庙乐舞歌十五首 其十二 嘉胙乐殷淡

礼荐洽。福时昌。皇圣膺嘉祐。帝业凝休祥。居极乘景运。宅德瑞中王。澄明临四表。精华延八乡。洞海周声惠。彻宇丽乾光。灵庆缠世祉。鸿烈永无疆。大孝备,盛礼丰。神安留,嘉乐充。旋驾耸,泛青穹。延八虚,辟四空。蔼流景,肃行风。昭融教,缉风度。恋皇灵,结深慕。解羽县,辍华树。背璇除,端玉辂。流汪濊,庆国步。

答束孝先

纯金出镕炉,烜赫掩炽火。锦成洗春江,众目炫莫奈。鱼盐物诚微,误用幸不涴。君家兄弟贤,我见始惊夥。文章露光芒,藏蕴包丛脞。关门当自足,何暇更待我。固知仁人心,姑欲恤穷饿。苟论才不才,自合弃如唾。忆昨西来初,戚惕侍客坐。交持驾说口,张阖不可锁。间发辨经义,铁舌莫摩挫。高文忽下投,白日骇天堕。眩怖欲前掩,布帛不可裹。初视固宜惊,独获亦堪贺。又如遇贵人,绣锦饰婀娜。回眸忽自鉴,恶面复窭裸。屈降心巳甘,叹愤志亦颇。雄高岂复争,爱恤亦加荷。大诗又来及,推与太浮过。自无贤可称,以是恶甚播。譬如享尪人,豆食止则可。苟强担石负,蹉跌适足祸。何以论报心,结草效鬼颗。

寄临川亲旧十首意到辄书不复次序

偶从行李转江湖,所至翛然一物无。午枕久拚闲事业,夜窗新有静工夫。少小交游不乏贤,二三豪杰聚临川。自从老大飘零尽,独有残诗数百篇。屡试吴中千里莼,闽中荔子亦尝新。独游每恨无佳思,正好溪山少故人。故人自失嵇中散,疾病衰颓转不堪。犹喜闲居有贤弟,且随长铗住江南。张卿别后且郊居,无复黄公旧酒垆。试问今年有闲暇,亦随书剑入城无。交游畴昔住临川,博士高风世不传。饶谢得名三十载,当时已道小汪贤。故人子弟惟汪谢,每一思之忘寝兴。莫道临川便寂寞,后来相继有诸曾。吏部声名动一时,中原人物未全衰。低摧不用还归去,坐守遗经可疗饥。金溪比岁复何如,二董风流却未疏。闻道移家远城市,欲携书籍更深居。爱贤如渴吴夫子,不染世间儿女尘。老病不逢终不悔,后生谁复记斯人。

贺新郎 秋雨饮作

独坐长秋夜。有孤愁、破空而至,疾如阵马。缭乱中心听不得,莽雨一天休泻。更谁语、篱边床下?卅载刑天干戚舞,被二三落叶惊飞罢。谁果是、英雄者?怀壶小酌凄然也,引无数、狂朋怪侣,争来旧话。剪剪眸光汪碧水,一色藕裙罗帕。算一例、竹篮水打。明日天涯摇落尽,剩西风旷荡苍茫野。从此去,天地罅。

燕歌行

天声远振祁连北,深入穷庐追猾贼。手提长剑光陆离,挥霍顿教天失色。一自将兵出玉关,年年出没风尘间。檄书只隔黑河水,狼烟近接贺兰山。行役谁人不怀土,马上操戈冒风雨。朝来更觉铁衣寒,怕见长天雪花舞。冻眼茫茫冻叶腓,寒鸦无数居人稀。巡边游骑畏逢敌,守寨尪兵愁被围。从戎自念经年久,每与将军作留后。里正来时为裹头,今日悠悠成白首。自是男儿志四方,马革包尸亦何有。匈奴未灭敢言归,独卧月明击刁斗。营中健卒日纷纷,料得何人建大勋。君不见牧羊人奴取侯印,汉家争说卫将军。

送少师杨公归建安

富贵还故乡,古今所欣快。安知明达人,志出富贵外。立身天地间,所重孝与忠。君亲与天等,敬事道实同。杨公南闽英,天禀挺卓特。胸中书五车,笔下云五色。三十登金门,射策奋高鶱。天兴圣明主,躬被汪濊恩。清密侍丹扆,煇煌裁紫诏。玉署兼青坊,高步儒林表。龙舆戒巡省,峨冠扈属车。平戎万里道,櫜鞬行秘书。黾勉三纪馀,服事四朝圣。孤卿百僚上,高年备鸿庆。思以上益君,思以下益民。小心效臣职,亹亹摅恭勤。恭勤副深注,声誉闻遐裔。苍松老益坚,皓首心愈厉。国事靡遑暇,亲恩讵能遗。卅年别丘垄,寝食劳怀思。不见白鹤峰,飞云恒在望。手植垄头柏,应过十围壮。岂惟羹墙觌,夜夜梦旋归。水木有源本,谁能不歔欷。仰荷明主仁,洞鉴中迫切。玺书赐展省,龙光昭日月。阳和二月中,御柳初含金。凝冰泮九河,好鸟繁春音。骊驹发都门,官僚皆祖饯。渡济遂踰淮,载驰驶于箭。暄风芍药时,候者集龙津。矫首睇桑梓,含情兼戚忻。追远致禋祀,怀旧访亲爱。岁久多凋亡,相知几人在。言归席未暖,岂不耽家居。恭承玉旨重,尚敢淹踌躇。庙谟待公陈,衮阙待公补。丈夫君臣义,无为倦衰暮。炎光变素颢,凉露下青芜。预买中山醪,迓公东城隅。

登云居山二首 其一

贪清不自爱,历历疏远目。缅怀云居胜,驾言陟层曲。樛枓遁斧斤,岐径积朴樕。云栈纷当心,不敢轻落足。扪枯骤战兢,披荆逾匍匐。尪羸无奈何,况复迷浚谷。虽无夔莘警,讵测蜒蚿伏。少焉青霞深,转思白日速。山海信伟观,何以慰彳亍。我行孰驱迫,自致穷途哭。伯阳不出门,世路了如烛。愿昭篯子诫,或免华山辱。

苦辛行

贪清不自爱,历历疏远目。缅怀云居胜,驾言陟曾曲。樛枓遁斧斤,岐径积朴樕。云栈纷当心,不敢轻落足。扪枯骤战兢,披棘逾匍匐。尪羸无奈何,况复迷浚谷。虽无夔莘恐,讵测蜒蚿伏。少焉青霞深,转讶白日速。山海信伟观,何以慰彳亍。我生孰驱迫,自致穷途哭。伯阳不出门,世路了如烛。愿昭篯子诫,或免华山辱。

登云居山二首

贪清不自爱,历历疏远目。缅怀云居胜,驾言陟层曲。樛枓遁斧斤,岐径积朴樕。云栈纷当心,不敢轻落足。扪枯骤战兢,披荆逾匍匐。尪羸无奈何,况复迷浚谷。虽无夔莘警,讵测蜒蚿伏。少焉青霞深,转思白日速。山海信伟观,何以慰彳亍。我行孰驱迫,自致穷途哭。伯阳不出门,世路了如烛。愿昭篯子诫,或免华山辱。搜奇头欲改,禹穴未得傍。忽慕麦斜岩,玄境足佳况。连峰削芙容,石门天下壮。筼筜复修纤,天声落屏嶂。云居独奇绝,遐思愈飞飏。以兹发高踪,力欲排云上。百息径崄艰,一眺极沆漭。鹓鸾税仙骖,芝荪洗凡状。试按山海图,一一皆不妄。虽然羸瘵成,已过平生望。应悲蜉居子,兀兀坐盆盎。吾将从卢敖,直与云露抗。西凌昆崙风,东薄沧海浪。前期邈悠悠,拊膺以惆怅。

戊申六月十七日齐鲁地大震歌以纪之

冥海禺强立天门,啄害下人乘夜昏。耳间青蛇双噀火,蜿蜒竞与蛟螭奔。穿穷地肺作陶复,谽谺势欲无昆仑。大噬羵羊细蝼蚁,苍生履厚徒惛惛。千雷万霆伏床下,发声直夺飞廉魂。城郭跳踔金石走,六幕八柱手可扪。威斧怒划裂平壤,幽光腾闪疑陆浑。黄泉激水立千丈,虹霓交射相并吞。踉跄裸体走旷野,摩挲大树同鸱蹲。荒鸡不鸣狗乱吠,行冲南纪犹啍啍。闾门渐返寻骨肉,眼明喜见扶桑暾。恍疑中宵现妖梦,一时庆吊忘饔殄。共言巨鳌覆公餗,缩颈自请甘钳髡。高陵深谷瞥然改,岳渎亦失公侯尊。嗟尔东人出兵燹,版筑未就三冬温。焚巫暴尪测天意,疲氓忍使疮痏存。西方雨雹大如象,探丸篝火惊峰屯。野人习见尚云妄,监门何得彻九阍。三十年来增户口,祇愁庸调抛见孙。村头一夕遍磷火,旧鬼烦冤安足论。

宋瓷箫歌

未央瓦甒缺不全,隗嚣宫碗霾寒烟。?珑陶器出天水,绣匣珠襦话惘然。刻箫以玉亦以铁,范土抟沙妙逾绝。一枝直干遏行云,十指春寒弄晴雪。图画清明记上河,樊楼镫火夜阑多。参差织手当窗奏,窈窕娇喉背镜歌。牟驼冈下烽烟逼,从此箫身陷榛棘。一曲残山剩水声,千龄雨过天青色。惜不招邀汪水云,金台秋老话斜曛。长携雪窖冰天坐,如响青嵩碧洛闻。花瓷昔制陶人手,遗事宣和未曾有。青城应唱念家山,紫玉曾吹《折杨柳》。野火寒郊万劫灰,山河破碎剩箫材。官哥柴汝知何似,筝笛笙簧倍可哀。红愁碧恨春无主,月冷陶丘蚀风雨。不知埏埴纪何时,此亦中原乾净土。

1 41 42 43 44 45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