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四首 其一
浩浩沧溟波,萧萧枫树林。凉飙一夕至,岁序已骎寻。苕荣委金令,和响收阳禽。出闻蟪蛄鸣,入听蟋蟀吟。顾瞻陇坂上,白露忽已深。触物易为感,忧人怆悲襟。万恨痛在目,辀张间辰参。愤切深情恸,忧思谁可任。往者长已矣,来者方自今。悠悠宇宙间,谁为相知心。
皇州春色歌送余君房沈肩吾
忆昔曾逢小谢游,歌中春色满皇州。皇州盛丽可想见,今日长安古蓟丘。百二山河佳气迥,三千宫殿翠云浮。宫桃似锦笼仙苑,禁籞飘英泛御沟。御沟流水椄平桥,戚里侯门傍九霄。绀幰青牛纷屡过,朱帘紫燕竞相邀。烟深树下银镫出,日暖楼中宝瑟调。曲槛移春多粉黛,华堂宴客半金貂。貂蝉莫问金张里,尘起九衢带三市。频来御史府中趋,醉嗔丞相车前倚。汉家全盛正斯时,五柞长杨猎骑驰。细草渐连千里路,新莺初转万年枝。郊原绮错青阳遍,歌管云停白昼迟。太液晴波光似练,未央垂柳色如丝。柳色波光杳霭间,神皋五畤直南山。看君并辔长安日,红杏花边一醉还。
何氏弟衷远宦滇南矢言送之爰念祖德和赠长沙公族祖四章
思我与子,二姓匪疏。异流同源,曷求其初。祖德长存,不与世徂。眷言念之,对子踌躇。尔祖肯构,同心有堂。甥馆伊谁,陈琳孔璋。叹息代迁,春雨秋霜。觌尔好修,门阀弥光。清时筮仕,喜与子同。所嗟歧路,自此西东。子趋泔海,吾往平江。不有塞鸿,芳讯孰通。别且万里,赠子何言。仕比涉川,学如登山。仕学相须,今古同然。共期努力,毋忝厥先。
虎丘题壁之作
海涌傍吴趋,上有金虎迹。不见阖闾坟,无复王珣宅。沿岸朱槛回,侵云孤塔直。楼台连飞甍,梵宇丽金碧。春游繁士女,杂遝纷如织。笙歌咽剑池,粉腻泽顽石。兹丘亦有幸,产此繁华国。林壑本无奇,千秋为脍炙。天公閟全能,人事徒增益。一榻与一卷,疑是香尘积。天南有奇峰,飞瀑三千尺。移之作并观,怅彼挟山力。幽秘迹难彰,嚣尘名易藉。物情自古然,长啸曳孤策。
送郑侍郎归省
吾闻侍郎之父御史祖,阅世如今八十五。飘萧鹤发未龙钟,巉岩俊骨自奇古。侍郎蚤岁簪笔趋螭头,五朝出入迁擢宠渥稠。往年龙敕推恩出天府,前年鸾诰封秩来庐州。老亲荣贵重重真罕比,银章金带照耀乡闾里。侍郎官署居南京,思亲只隔长江水。今春乃上陈情归省章,报可丹诰飞下五云乡。试问此时拜恩感恩意,东流之水与之谁短长。便理南归旧囊橐,沙头潮退画舫阁。京华相送尽公卿,冠盖追随出郊郭。是时正值春光明媚春气和,柳条弄色流莺歌。江草萋迷含烟竞驻紫骝马,江花凌乱随风飞拂金叵罗。酒尽潮来挂征席,想到家乡秪几日。升堂拜舞多弟昆,堂前罗列儿与孙。歌曲庭闱沸丝竹,宾朋门巷如云屯。大启华筵斟寿酒,欢声喜气倾前后。齐言灵椿不老南山高,共愿亲龄与之同悠久。
名都篇
名都天下饶,闾里藏豪雄。跹跹轻侠子,结友相追从。依凭董君宠,著籍期门中。联骑出近郊,翩翩若游龙。击毬平乐观,逐兽长杨宫。纵横驰道上,意气轻王公。司?不敢呵,敛手避其锋。暮投北里馆,张组陈歌钟。嘉肴列千名,酒醴旨且丰。坐拥燕赵姬,巧笑姿芳秾。转喉变新声,折肢舞回风。为欢竟永夜,挥霍千金空。天明掉臂去,复会平陵东。日月信徂迈,淫乐何终穷。
结交行
古人结交重相许,刎颈捐生后人慕。倾心沥胆过弟兄,意气昂藏谁敢顾。一朝势去事稍移,外貌未变心已离。临危忽作安身计,前时相许成相欺。君不见张耳陈馀最相爱,印绶毕竟何人佩。
泰安即事呈同事诸君
忽闻谒台去,颠倒揽裳衣。不知褦襶子,规腰何所师。含吐将及唇,瑟缩未成辞。流汗纷如浆,袖手不顾挥。委蛇将出门,归我旧须眉。轻风发微凉,白日已崦嵫。张宴陈钟鼓,为乐不逮时。北山有岱宗,南山有徂徕。溟海中相隔,步武竟焉之。琼台双文篚,上有五色芝。纤月承卿云,炜煜霞文披。藉以流黄绮,贡之白玉墀。违性虚见珍,虽贵非所希。不如南山柏,千载长如斯。
秋怀四首
浩浩沧溟波,萧萧枫树林。凉飙一夕至,岁序已骎寻。苕荣委金令,和响收阳禽。出闻蟪蛄鸣,入听蟋蟀吟。顾瞻陇坂上,白露忽已深。触物易为感,忧人怆悲襟。万恨痛在目,辀张间辰参。愤切深情恸,忧思谁可任。往者长已矣,来者方自今。悠悠宇宙间,谁为相知心。落日照古原,步出北门山。西京昔云季,墟墓多遘患。取土已过坯,摧墉无遗磗。珠襦达襚道,玉椀出人间。荆棘生颓陇,狐兔穴幽埏。樵牧踯躅歌,便房宁复完。佳城何郁郁,今见白日寒。南武雄一州,今不保重泉。千秋万岁后,人事空长叹。恻怆雍门吟,泪尽不能言。出门万里行,少小怀远志。朅来婴祸患,况感清商气。块处哀愤盈,行吟百忧至。破涕不成欢,在心难弃置。飞蓬恋本根,零落将安寄。已知昨日非,终身竟谁是。凝霜被草莱,清露沾兰蕙。金石亦可销,繁华难久恃。颓魄无复圆,驰晖倏惊驶。勉副平生怀,康途策良骥。洪钧播万物,元气囿群形。日月递照灼,岁时代迁更。四十冉冉至,将来耻脩名。道远期力及,晷刻不暂停。先正有遗言,拳拳宜服膺。雌守信抱朴,天全在遗荣。自得澹无为,夸父岂足矜。翩彼黄鹄飞,宁与燕雀争。少年成丑老,朝槿陨夕英。自非王子乔,谁能阅千龄。高楫餐霞客,延年学长生。
次严宗伯介溪公韵题御书楼
钤山楼阁东南胜,十袭缃纨贮御书。恩戴丘峦千仞表,价增琼玖万钧馀。典谟奥义垂名教,琬琰祥光谢太虚。却忆南阳龙卧日,辛勤诵读力菑畲。三朝法从旧词臣,璀灿天章宠锡频。函锦数重还自爱,籯金万镒底须珍。义方共羡诒谋远,旨授钦承御幄亲。清夜焚香效嵩祝,此生何幸际熙辰。
念奴娇 钜鹿道中作
雄关上郡,看城根削铁,土花埋镞。十月悲风如箭叫,此地曾称钜鹿。白浪轰豗,黄沙苍莽,霜蚀田夫屋。车中新妇,任嘲髀里生肉。太息张耳陈馀,当年刎颈,末路相倾覆。长笑何须论旧事,坻水依然微绿。欲倩燕姬,低弹赵瑟,一醉生平足。井陉日暮,乱鸦啼入枯木。
秋日饮酒诗
秋色从西来,吾斋何潇洒。凉飔拂襟袖,老眼作小楷。念此筋力微,自笑如童騃。又容净远眸,天清暑已解。重曝晏子裘,莫怪侏儒矮。高朋正满座,樽空更须买。取乐少年同,顿忘吾体惫。况有吹箫人,取材谷之嶰。华灯宜高张,梁尘凫凫摆。不醉未云达,遑恤旁观骇。试看战士苦,甲披犹重锴。
哭熊味根烈士
抉目悬门大可伤,头颅万里走沙场。芳兰自为当门忌,广柳谁能复壁藏。贯日白虹天黯淡,授书黄石事荒唐。家居苦被纤儿坏,化鹤归时更断肠。寿春倡义闻天下,今日淮南大有人。辽海烽烟多故鬼,皖江风雨泣遗民。辍耕陈胜思张楚,函首于期竟入秦。莫问虹桥旧时月,衣冠梅岭也成尘。
行路难
冯驩不去孟尝君,灌夫独厚魏其侯。刘巴耻与兵子语,祢衡岂从屠酤游。英雄结交各有意,安能东西南北随波流。犬吠驴鸣,不如对一片石。鸟集兽散,不如卧百尺楼。大儿孔融,小儿杨修,余子碌碌,非我同俦。何况人心险,酒食生戈矛。君看张耳陈余传,刎颈之交成仇雠。
玉山纪游
一卷。元顾瑛(1310—1369)纪游唱和之作,明袁华厘定成帙。顾瑛字仲瑛,号金粟道人,昆山(今属江苏)人。集中所游,自昆山以外,有天平山、灵岩山、虎丘、西湖、吴江、锡山、上方山、观音山,亦有远在数百里以外者,总题曰“玉山”。游者以顾瑛为主,并非一人;游非一地,而往来聚会悉归“玉山堂”。每游必有诗,每诗必有小序,以志岁月。与顾瑛游者,除袁华之外,有会稽杨维桢,遂昌郑元裕,吴兴郯韶、沈明远,南康于立,天台陈基,淮南张渥,嘉兴瞿智,吴中周砥、释良琦,昆山陆仁等,皆一时风雅胜流之士;还有里贯、事迹不详之顾佐、冯郁、王濡之三人,以其侪偶推之,亦非俗士。本书所收不及《玉山名胜集》、《草堂雅集》之富,然山水清音、琴樽佳兴,一时文采风流,尤可重见。袁华后已入明,《四库》依其诗皆作于至正年间及其编此集时间为由,而将此书列诸元代。此书有四库本。
修辞鉴衡
诗话与文论汇编。二卷。元王构撰。上卷论诗,下卷论文,采集宋人诗话、笔记、杂记而成,是元人对宋人诗文评价的辑录之作。王理《序》云:“《修辞鉴衡》之编,所以教为文与诗之术也。”又云:“尚辞者义亏,植意者事逸。义亏竭塞,事逸耗枯,皆不足以达辞辅理,于道则眊矣。”王构辑录宋人诗文评语,意在提供一种写作的“鉴衡”,即意与辞之间的谐调、双美。比如卷一,既引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诗以意为主”说,又引葛立方《韵语阳秋》“作诗贵雕琢,又畏有斧凿痕;贵破的,又畏粘皮骨”,即可见全书主旨之一斑。《修辞鉴衡》的另一价值,即宋人散佚诗话,多赖以保存。如《诗宪》,《蒲氏漫斋录》等。《诗宪》据郭绍虞《宋诗话考》,为南宋时书,作者本山谷、惠洪、范温说诗,明确揭示“夺胎”之法与“蹈袭”、“因袭”、“转易(翻案)”的区别与联系,是宋人诗学中极有价值的理论。《蒲氏漫斋录》关于江西诗派的“点化”一法,也有甚准确的评说。对研究两宋诗学颇有裨益。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最初用修辞这个熟语正名本学的,却是元代王构(肯堂)。”认为王书虽不甚精,但可作修辞专书的滥觞。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则认为《修辞鉴衡》不能视为第一本修辞专书,第一本应是《文则》。
墓铭举例
等谨案墓铭举例四巻明王行撰行字止仲长洲人洪武初辟为本郡文学行以墓志铭书法有例其大要十有三事曰讳曰字曰姓氏曰乡邑曰族出曰行治曰履厯曰卒日曰夀年曰妻曰子曰葬日曰葬地序次或有先后不越此十余事耳取韩愈李翺栁宗元欧阳修尹洙曽巩王安石苏轼朱子陈师道黄庭坚陈瓘晁补之张耒吕祖谦一十五家之文所载碑志录其目而举其例以补元潘昻霄金石例之遗墓志之兴或云宋顔延之或云晋王戎或云魏缪袭或云汉杜子夏其源不可详考由齐梁以至隋唐诸家文集传者颇多然词皆骈偶不为典要惟韩愈始以史法作之后之文士率祖其体故是编所述以愈为始焉乾隆四十二年五月恭校上
包孝肃奏议
一题《孝肃包公奏议》。北宋包丞撰。10卷。治平二年(1065)由包拯门人张田编次。分应诏、致君、任相、择官等30门,凡171篇,多是针对时政提出的主张和建议,是包拯思想的集中体现。体现其政治思想的有《仁宗皇帝开天章阁亲制策问》之对策、《七事》、《论大臣形迹》、《论冗官财用》、《论取士》等篇,针对时弊,切中要害。而《论诏令数改易》、《请绝内降》等篇集中反映其法律思想,提出了“法存画一,国有常格”,方能取信于民,执法要公正公平。他希望统治者能爱民,以民为本,故上《请罢天下科率》、《请放欠》等篇,以期减轻人民负担。针对当时边备,他上《治边将》、《请择探候人》、《请发支汴河粮纲往河北》等篇,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措施,反映出其对边患的殷忧与关注,体现了他的国防思想。《包孝肃奏议》不仅是研究包拯思想的基本史料,也是研究宋代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文献。张田10卷本传至南宋初年,汪应辰因不满张本“其事之首尾,时之先后,不可考也”,故对其进行了笺注。张本和汪本的原本均已失传,今存最早的是明正统元年(1436)合肥方氏刊本,即出自张田本系统。1963年中华书局的《包拯集》即在张田本基础上整理而成,并辑录了两篇佚文。1989年黄山书社的《包拯集编年校补》在现存各种版本的基础上,增辑佚文15篇,对各篇章奏逐一考辨系年,分为4卷,是目前较好的本子。
清季外交史料选辑
本书(三册三七六面二二五、六○○字)不分卷,选自黄岩王彦威(韬夫)辑「清季外交史料」一书。王氏在清光绪中供职军机处时,尝手录元年至三十年间有关外交之朝廷诏令、枢臣强吏章奏以及密电秘稿等件,初名曰「光绪朝洋务始末记」;以后其哲嗣希隐复搜集光绪季年至宣统三年之涉外文件赓续成书,改易今名。书系按年顺序编次,极易查考。本书所选,殆为光绪十年中法之战、二十年中日之战两役与台湾关涉之史事。此外如同治十三年日兵侵台事件善后事项、光绪初年西班牙船在台湾洋面失事事件、十二年日本兵船事件以及十四年洋商抽厘与后山「剿番」等事件,仅属零星资料而已。十年法兵事起,而以电牍、电奏、电旨为多。书末,节录原书所附「清季外交年鉴」,并略加补充之。
历朝释氏资鉴
简称《释氏资鉴》。佛教史书。元至元十二年(1275)熙仲编集。十二卷。编年体。所述佛教史迹,上自周昭王二十三年释迦牟尼降生,下至元世祖至元初年(1264),共二千余年。所引资料,宋以前多采自宋本觉《释氏通鉴》等,宋、元部分多采自笔记杂撰。本书以“明佛祖之垂慈,彰王臣之皈仰”为要旨,故记载有关历代王臣皈仰佛教之事很多(包括王臣与禅僧的对答“唱酬”)。本书见载于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