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夏

前山凤回翔,后山龙腾踊。偪仄盘线路,俯视神一悚。路转峦西回,林霏隔溪滃。振策朔风劲,泼面寒雾重。吞日岭中裂,扶崖云四拥。欲落不落势,石骨与秋耸。匹马踏之上,全山绿俱动。轮辕走诘屈,出险可贾勇。驻辔定惊魂,罡飙吹傱傱。夕阳迫崦嵫,炊烟起遥陇。

邝湛若天风吹夜泉砚歌

书君悬针垂露之,奇篆写君离鸾别鹤之悲吟。忠魂缥缈去已久,但有贞珉一片知君心。当年此石诚非偶,滃郁春云落君手。用之愈久德愈全,合伴书窗为益友。鸦咋岭,鬼门关,孑然书剑来猺蛮。山魈狰狞伏洞里,巨蟒睒睗悬林间。砚乎辛苦定同历,幸不弃置埋榛菅。不然军中时草檄,掷笔悬空飞霹雳。丹心耿耿长不磨,愿与东南支半壁。颓城一角阴云愁,日影惨淡悲清秋。奇才岂仅屈宋并,毅魄直同张许游。片石犹存岂君意,悔不烽尘遭破碎。砚池点点浮青痕,尚似忧时贾生泪。桥亭字,墨妙碑,此砚与之应并垂。忽忆旧时好琴癖,画有同嗜安能一一搜剔全无遗。我来摩挲看款识,闲对遗踪思往事。洗处曾来虞苑游,捧时定合青琴侍。君今骑鹤归太虚。砚亦转徙经燕吴,愿祈六丁下摄取,永镇朱明洞府神仙都。

踏莎行 西村邻叟饷予梅子豆荚玫瑰蔷薇满器赋此谢之

北郭浇花,南山种豆。筠篮入市纷如绣。半肩爱惹蜂蝶争,一生怕听蛟龙斗。问讯邻翁,寄声溪友。向时风景依稀否。前村渡已绿多时,野桥梅定黄如旧。

木兰花慢 寄仁先湖上

问南湖湖畔,渔隐话,几人传。有拾得诗成,僧伽伴在,一味诗禅。炉烟夜深香烬,恰十分秋月定光圆。影事琼楼玉宇,归心下噀斜川。词笺写了又重看。渺渺义熙年。道菊是渊明,渊明是菊,形影神全。觥船。夕阳一棹,唤林翁相约酌寒泉。郁郁门前五柳,不曾摇落江干。

疏影 赠蕃锦山庄主人

且兰炒手,开残明画派,瑶草龙友。胜国光丰,屈指书家,要数柴翁眲叟。漫嗟老辈风流歇,公等是后来之秀。压高斋锦绣䐺褫,汉碣秦碑同寿。寒具慎防误解,尽薰檀碾麝,宝玩珍守。贵许通神,化定通灵,高价忍教轻售。一船贯月同颠米,纵万户千钟何有。笑竹垞依样标名,只把纤词饤饾。

东坡生日赵剑秋招集滂喜斋病未能赴成长句奉柬

诗人例有寿苏宴,岁暮壶觞瓣香荐。赵侯嗜古兼好事,嘉日招邀萃群彦。吉金乐石订坠佚,法书名画论最殿。滂喜高斋乔木存,奄有风流继吴县。病翁偃蹇春不苏,盛集未亲但歆羡。闭门倚枕搜冷句,玉局遗蹝心目睊。杭州湖州公所治,八百年来愧后先。有美堂存地已移,爱山台峙云犹茜。文章政绩敢比数,古人心迹颇窥见。乌台狱解尚丛忌,春梦婆醒复奚恋。公生磨蠍困天谗,幸不躬逢靖康变。即今沧海横流日,蕉萃旧京游早倦。荆溪田价悬梦寐,顾塘藤阴阅风霰。座中几人话乡土,江水归心应绻缱。蜩螗世事不可说,且觅古欢释芳奠。东风泛蚁酒杯春,认取流年暗中转。

金篯孙梧下定诗图

长水号诗国,朱钱挈其领。后劲得金侯,维桑慕遗謦。尚论衎石翁,厥旨在深静。君诗固绚烂,骨味弥隽永。善学鲁男子,神似非形影。射石必没羽,霸才讵浪骋。不貌为平淡,尘嚣已悉屏。论古即自道,代兴定首肯。十年共铅暂,酬唱惭蛙黾。小沼蹙微澜,奚足望千顷。蠡洄谬相许,甘苦略能省。小别阅三秋,进德晚逾猛。喜见归田集,一一亲手整。应知桑榆际,孜孜犹汲绠。图绘告功成,枣梨应儿请。诗人例多穷,君独得天幸。笑我最濩落,老不归乡井。伤离复念乱,诗与人俱冷。西风木叶下,目极江湖迥。读诗当披图,缀言聊撞筳。

和福建西路观察使吴芝青留别原韵

岭南凫舄入清漳,冯妇车前攘臂将。自顾微官伤潦倒,幸逢大雅肃趋跄。去思民定知羊祜,伟绩公曾佐鲁阳。春水绿波伤别地,桥头柳色绽新黄!鸡群一鹤立当中,布化心期普大同。岂有成心分党派,断无遇事问私公。荆山閒气钟奇士,漳水清流照此翁。父母重来贤子产,萧、曹规矩鉴原空。哀鸿中泽动怀思,耳畔悲鸣困不支。兵燹昔年人丧乱,水灾前度势离披。资生元气犹难复,悔祸天心未有期。观察痌瘝长在抱,为民请命莫迟疑!亦欲勤民亦治军,古来主将本斯文。中天日月销兵气,古郡河山靖匪氛。诗酒相将消暇日,雨霖既足趁归云。他时我亦山中去,肯与苔岑共一群?

宛社初集分均得作字

匡蠡美不收,间时诗豪作。首出数陶公,上与风骚薄。踵武双井黄,开宗为木铎。殿之散原翁,万流归其壑。江西忠义邦,馀事犹卓荦。三峰仰太华,闻天九皋鹤。沾溉到后生,起废一丸药。烟消春景明,盍簪趋北郭,夹衢树向荣,风定鸟声乐。城中十万家,草木影萧索。岂意丧乱馀,萍踪偶同泊。飞鸿送远音,高举谢矰缴。一片西山云,霖雨梦如昨。呴濡情何殷,寸语千金博。尤喜近老成,一树占百穫。从容文字饮,描画羞头脚。呼吸万灵通,性命疑可托。叩钟大小鸣,馀兴肆挥霍。宗风瓣香在,山木工所度。馀兴且饯春,高花红未落。更待荷钱生,东湖泛清酌。

庐山万松林胜集纕蘅代拈得响字因并寄散原老人

泊舟曾见香炉峰,十年影事浔江上。匡君每岁待吾诗,九叠屏风劳想象。平生向往散原翁,五老高居陪几杖。春风樽酒阙寄声,但梦层云胸际荡。秦淮谁念触热人,日夕蛆蝇病抢攘。江水汤汤传尺素,起我吟魂投莽苍。辰良卜集万松林,俨睹盈庭列天杖。不咏畴能识畅叙,未饮差可论汎盎。凉柯迎岚播寒翠,阴谷噫气留昼响。拥鼻定闻洛生诵,跂脚或涉真人想。规模榱桷到白鹿,谁辨石梁豁真赏。我爱洗龙题碧海,霏语如珠逢象罔。闻翁八十犹婴颜,元气浑沦天所养。吾侪慎勿怼山贼,亦莫踪辙厌来往。一灯荧尽千劫尘,帝指峥庐为息壤。

小儿难夫子辨

我行自并门,道出太行岭。路傍古石人,髣髴类形影。过客互传疑,是非竟谁请。会逢田舍翁,荷杖雪垂领。为问定何如,愚蒙庶几警。云昔东家丘,历聘入吾境。偶此值小儿,难诘豪且颖。丘也不能对,驱车返天井。邦人思其贤,想像刻顽矿。始予骇其言,嗔赤发面颈。夫子圣者欤,日月揭馀炳。岂闻采樵斧,巧掩运斤郢。翁徒老于年,此事能不省。翁闻遽愀然,色厉声亦猛。辙迹今尚存,事况传已永。书生多大言,诡辩勿复骋。信知端木赐,下释东野犷。正如与蟪蛄,而语春秋景。小姑嫁彭郎,举世莫能整。嗟哉吾道穷,生死何不幸。生而非其时,伐树迹屡屏。亦尝撩虎须,白刃脱俄顷。死为万世师,庙貌多土梗。自非二仲月,门寮终岁静。山魈与社鬼,香火未尝冷。此事固不平,此心尝耿耿。吾生赋拙直,浪许近骨鲠。与物例多忤,所动坐愆眚。愤世无奈何,空令气生瘿。

彊村语业

词别集。近代朱祖谋著。三卷。龙沐勋民国二十一年(1932)跋云:“前二卷为先生所自刻,而卷三则先生卒后据手稿写定补刊者也。”二卷本有民国十三年张尔田序托鹃楼刊本,三卷本有民国二十二年刊《彊村遗书》本、民国三十八年薛氏崇礼堂刊《清季四家词》本。民国二十六年开明书店排印陈乃乾辑《清名家词》本,则并为一卷,较通行。先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朱氏“从半塘翁旨,删存所自为词三卷,而以己亥(1899)以前作为前集,曾见《庚子秋词》、《春蛰吟》者为别集附焉,后又增刻一卷,而汰去前集、别集,即世传《彊村词》四卷本也”(龙跋),晚年始订其词为二卷。《彊村遗书》所收《彊村弃稿》一卷、《剩稿》二卷、《集外词》一卷,均在《语业》所载之外。另有民国七年孙氏四益宧排印《鹜音集》本《彊村乐府》一卷。近又有1992年岳麓书社排印钱仲联辑《清八大名家词集》本。

蜃中楼

传奇。 清李渔 撰。二卷,三十出。渔有《笠翁传奇十种》已著录。此剧乃十种之一。约于清初成书。演二龙女与柳毅、张羽事。实以元杂剧《柳毅传书》和“张生煮海”故事揉合而成。叙洞庭、东海两龙女游蜃楼,得遇书生柳毅,洞庭龙女与柳生订情,柳生并为好友张羽与东海龙女作伐。后洞庭龙女迫于父母之命,错配泾河小龙。幸张生传书,才得返回。张、柳二生又得神仙之助,煮海使沸,迫使龙王就范,方得成就两对姻缘。

兰丛诗话

诗话著作。清方世举撰。方世举(1675—1759),字扶南,号息翁,安徽桐城人。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科,不就。有《春及堂集》。方世举为方苞之弟,少从朱彝尊游,“泛览唐诗”,即作有诗话,未及成而弃去。中年在都下与翰苑诸同事“谈诗为事”,复录有《梁园诗话》,后亦亡佚。又在扬州与其侄方观承谈诗,观承录成诗话一册,未刊。《兰丛诗话》系其八十五岁时所作,凡一卷。桐城方氏,世习杜诗,方世举亦承此家法,篇中言及用韵、章句等法,大多取义于杜诗。其论诗先归于唐:“诗屡变而至唐,变止矣,格局备,音节谐,界画定,时俗准。今日学诗,惟有学唐。”再归于杜:“唐诗亦有变,今日学唐,惟当学杜,元微之断之于前,王半山言之于后,不易之论矣。”杜诗如一峰高峙,学者往往“登高自卑”,故“宜先求其次者”,“五古五律先求王、孟、韦、柳,七言歌行先求元、白、张、王”,七律则先求“白香山之疏以达,刘梦得之圜以闳,李义山之刻至,温飞卿之轻俊”等,杜甫举而众家皆各定其位。方世举虽崇杜,但其论杜诗亦偶有误,如谓杜诗七古无通韵者,即遭汪师韩《诗学纂闻》驳正。有《清诗话续编》本。

尧峰文钞

五十卷。清汪琬撰。江琬,字苕文,号钝翁,又号尧峰、玉遮山樵。江苏长洲 (今苏州) 人。顺治十二年 (1655年) 进士,曾任刑部郎中、户部主事等职。康熙十八年 (1679),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因病乞归,结庐尧峰山,闭户著书。与魏禧、侯方域齐名,称 “三大家”。著有《钝翁类稿》六十二卷,续稿五十六卷。晚年又加以删节重订,成 《尧峰文抄》。是集凡五十卷,其中文四十卷,诗十卷。他在写作上强调文章应有规矩法度,对才气宜加节制,当以儒家经典为本,以唐宋名家为楷模。他受明代唐宋派散文家尤其是归有光的影响比较深。其散文不及侯、魏之文纵横恣肆,而雅清则过之,世称以简洁平实,疏畅条达取胜。集中对侯方域、王猷定、钱谦益等人散文颇多批评。他的文章兼备各体,而以记叙文成就较高。《江天一传》着墨不多,却生动刻划了抗清志士慷慨赴国难的形象,其它如《书沈通明事》等文也都富有特色,他在当时被认为代表了古文的正统,故 “一时公卿表状,皆争得琬文为重”。他也工诗,早年取法于唐人,中年以后近于宋调。律诗洗去铅华,绝句则清新可喜,写景颇多佳句,但影响不及散文。有康熙间林佶写刻本,《四部丛刊》所收四十卷本,有 《四库全书》本等。

竹隐畸士集

二十卷。宋赵鼎臣(约1101年前后在世)撰。赵鼎臣,字承之,自号苇溪翁,卫城 (今四川盐源县)人。生卒年不详。元祐间进士。绍圣中,登宏词科。宣和中,以右文殿修撰知邓州。召为太府卿。鼎臣工诗,才气飘逸。曾往来大名、真定间,与苏轼、王安石诸人交好,相与酬和。故所作具有门径,能力追古人。刘克庄称其诗“才气飘逸,记问精博;警句巧对,殆天造地设,略不戟人喉舌,费人心自。”其杂文刻意研练,古雅可观,亦非俭陋者所能望其项脊。所著《竹隐畸士集》二十卷乃清四库撰官从《永乐大典》各韵中搜采汇集而成,诸体具备、蔚然可观。今有 《四库全书》 和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诸丛书本。

滋溪文稿

元代诗文别集。30卷。苏天爵撰。苏天爵字伯修,真定(今属河北)人。累官肃政廉访使、集贤侍讲学士、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等。其藏书之所名滋溪书堂,故名集。原稿三十七卷。诗七卷,文三十卷。诗稿七卷已佚。文稿三十卷为天爵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属掾高明、葛元哲所编。《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至正十一年(1351)赵汸序,祝蕃《湖广省参政苏公像赞》,商企翁《国子祭酒苏公画像赞》。目录之后有至顺元年(1330)马祖常跋,至正元年(1341)陈旅跋。卷1为词、赞、铭、诗(仅2首),卷2—4为记,卷5—6为序,卷7—21为碑志,卷22为行状,卷23为行状、传,卷24为制诰、祝文表笺、祭文、策问、书,卷25为杂著,卷26—27为章疏,卷28—30为题跋。

敖氏伤寒金镜录

又名《伤寒金镜录》。舌诊专著。一卷。元杜本撰,刊行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杜氏博学善文,兼通医学,对敖氏原书加以增定,增二十四幅舌图,并列出治疗方药,定名为《敖氏伤寒金镜录》刊行。敖氏继翁,字君首,宋元间福建福州人,寓居潮州,深通经学。平生除治经外,专究医学,特别对张仲景《伤寒论》有所研究,依据仲景之论,补验舌法十二条,载舌图十二幅。本书有论有述,有图有文,有方有药。本书上部,首论“伤寒用药说”,次则“验证舌法”,载敖氏原书图十二幅,即白苔舌、将瘟舌(舌色纯红)、中焙舌(舌见纯红,内有黑色如小舌者)、生斑舌、红星舌、黑尖舌、黑圈舌(舌见淡红色,而中有一红晕,沿皆纯黑)。人裂舌、虫碎舌、里黑舌、厥阴舌、死现舌等。在十二舌象后,附有验证舌法病案。本书下部以“敖氏伤寒金镜录图”为标题,详述杜氏新增二十四幅舌图。每幅舌图有文字说明,并据舌测证,遗方用药,以及药物加减、服药法等。由于本书以舌诊为主要内容,以舌测证,推断伤寒之邪在表在里,例如,“人得病初在表,则舌自红而无白苔等色,表邪入于半表半里之间,其舌色变为白苔而滑见矣”,“邪传于里未罢,则舌必见黄苔,乃邪已入于胃,急宜下之。”本书乃中医学第一部舌诊专著,本书的刊行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并为中医舌诊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书现存主要版本有《薛氏医案》本,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甲申王氏刻本,《医林指月》本,《摄生众妙方》本等。一九五六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曾重订出版。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

道家内丹学著作。金代王重阳撰。以问答形式论述内丹修炼的理论和方法。述去欲清静之修行、定性命积精气之诸法,又有三教合一之说。主要包括修真妙理、五行法诀、三乘妙言、富国安民诀、强兵战胜诀、金关玉锁定、三岛回生换死定、九曲黄河逆流定、芦芽穿膝法、七返还丹法、铁车黑牛功、肘后飞金晶、治疾病诀、刀圭法、天地交泰法、钟离背剑法、吕翁钓鱼法、九重铁鼓法、金鞭指轮法、降天关地轴法、玉女摸身法、陈抟大睡法等。盖王重阳早期之作,为研究全真道早期内丹说的重要资料。载《道藏》第七百九十六册。

朱子

朱熹xī(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斋号晦庵、考亭,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紫阳夫子、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谥文,又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婺源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出生于福建路南剑州尤溪县(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学者尊称朱子。 朱熹家境贫穷但自幼聪颖,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年仅十九岁,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宋理宗赐名“考亭书院”,故世称“考亭学派”,又因朱熹别号“紫阳”,故世称“紫阳学派”。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也成为后代科举应试的科目。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是“二程”三传弟子李侗学生。 朱熹的哲学体系以“二程”的理本论为基础,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及佛、道教思想而形成。与“二程”学说合称为“程朱理学”。其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官方哲学。其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朱熹还著有一千二百五十多首诗作,有着不容忽视的造诣和成就。

1 40 41 42 43 44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