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双名记
一卷。明李肇亨撰。李肇亨字会泰,嘉兴(今属浙江)人。本书所录古今妇女双名共六十七人。书中自序谓王元美《弇卅卮言》、张睿父《琅琊代醉编》、陈无功《析醉漫录》中皆有所载,而彼此未备,暇日偶有所睹,即随手录出,又兼三书考其出处云。
读诗私记
五卷。明李先芳撰。先芳字伯承,号北山,监利(今属湖北省)人。寄籍濮州(今属山东省)。嘉靖二十八年(1547)进士,官至尚宝司少卿。着有《读诗私记》、《江右诗稿》、《李氏山房诗选》等。是书成于隆庆四年(1570),所释大抵多从毛、郑。毛、郑难通之处,则参之吕氏《读诗记》、严氏《诗缉》诸书。其自序曰,“文公谓小序不得《小雅》之说,一举而归之刺。马端临谓文公不得郑卫之风,一举而归之淫。胥有然否,不自揣量,折中其间”云云。所释不专主一家,故其议论平和,无门户之见。如说《郑风·子衿》,仍从学校之义,则不取宋学。谓《国风》《小雅》,初无变正之名,则不从汉说。至《楚茨》、《南山》等四篇,则小序与《集传》之说并存,不置可否。虽援据不广,时有缺略,要其大纲,与穿凿臆撰者不同。朱彝尊《经义考》载先芳有《毛诗考正》,不列总数。
雷公炮制药性解
六卷。明李中梓。此书为本草类著作,为李氏博采诸家本草之长,结合临床经验,于崇祯二年 (1629)撰成。全书共分金石、果、谷、草、木、菜、人、禽兽、虫鱼九部,载药三百二十三种。金石部为三十三种,果部十八种,禽兽部十八种,谷部十一种,草部九十六种,木部五十七种,人部十种,虫鱼部二十六种。每味药下各有论案,对药性、归经、功能、禁忌、服法均作介绍,论析详明,颇有见地。有人认为此书是托名之作,因李氏有医名,故托之名。有明天启二年(1622)翁氏刻本、清文盛堂刻本。
古穰集
诗文别集。明李贤(1408—1466)撰。三十卷。贤字原德。邓州(今河南邓县) 人。宣德进士。曾官文选郎中、吏部侍郎、翰林学士、华盖殿大学士。宪孝之世,名臣相望,多为贤所识拔。卒谥文达。尝奉勅编《明一统志》。有《古穰杂录》、《天顺日记》等。李贤子璋与婿程敏政编次。古穰县在邓州境内,而李为邓州人,因以名集。凡30卷,奏疏2卷,书1卷,记2卷,序3卷,说、题跋1卷,神道碑4卷,墓碑、碣1卷,墓表2卷,墓志2卷,行状、传1卷,祭文、铭、诔、赞、赋、哀辞1卷,古今体诗2卷等等
全辽志
区域志。明李辅修,马应龙等纂。李辅认为旧《辽东志》舛讹脱落甚多,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行重编,越六月而成书。六卷,图一卷。辅字近台,江西进贤人。嘉靖进士。官辽东巡抚。应龙,定辽卫(今辽宁辽阳)人。嘉靖举人。官通判。嘉靖四十三年(1564)辅巡抚辽东,聘请应龙等人,以《辽东志》为基础,删冗补缺,续以新事,并对原目多所更定。四十五年(1566)成书。约三十万字。志分图考(附全辽总图、辽阳镇境图等二十幅)、沿革、山川、赋役、边防、兵政、马政、职官、选举、人物、风俗、方物、祥异、故迹、艺文等十九门。
三垣笔记
三卷,附识三卷。明李清撰。此书所记大都是李清于明崇祯、弘光两朝,历官刑、吏、工科给事中时所见所闻,故名之为《三垣笔记》。书中记明末朝章典故和重要廷臣的言行事迹,并及崇祯、弘光二帝秉政作风,性格为人。李清以“记注邸抄.多遗多讳”,“传记志状,多谀多误”,故据耳闻目睹,“志十年来美恶贤否之真”(《自序》)。例如,书中力为弘光洗雪娈童季女之诬,于龚鼎孳直书其垣中之过。此书以目睹与耳闻分为本书和附识,并增《附识补遗》、《附志》、《附录》若干条。本书上、中记崇祯朝事,下记弘光朝事;附识上、中记崇祯朝事,下记弘光朝事。本书前三卷是作者亲身目击的事实,附识部分则是得诸耳闻,作者对其真实性尚持保留态度。这种体例较之一些笔记不问真实与否,不加区分地笔之于书,应该说态度颇为谨慎。李清在当时的官僚士大夫中,是比较没有明末党争门户偏见者之一,故记事比较平实。《三垣笔记》较多地记述了明末党争误国和官员之间勾心斗角的情形,持有较客观的态度,全祖望在《鲒埼亭集外编》中称此书最为和平。书中尽管小有失误,如李国祯、张捷、杨维垣之死于难,事本全无,失之于考,但总的来看,在明人笔记中,其史料价值仍属较高。惟书中有建州、建虏、北朝、可汗、属夷、异类、小酋等语,涉及清代忌讳,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列于毁禁书目,清代没有刻本,只有几种抄本流传。其间卷数,内容详略颇有出入,1912年国学粹报社铅字排印 《古学汇刊》中始有六卷足本的 《三垣笔记》; 1923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又有《嘉业堂丛书》刻本流传,二本都是据李清后裔家藏者排印刊刻。1980年中华书局据嘉业堂本作底本,对校了《古学丛刊》本,并参酌审定了其它抄本,出版了断句铅排本《三垣笔记》。卷首附李清自序及其五世族孙李详序,卷末附全祖望跋(摘自《鲒埼亭集》)和吴兴刘承幹跋,列为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之一。
推篷寤语
养生类著作。明李豫亨撰,清王寿芝节录。一卷。豫亨字元荐,云间 (今江苏松江) 人。幼习儒,喜博览,涉诗文、兵法、养生等,终不得志。隆庆四年 (1570) 始捐举业,以鸿胪谒选,乘舟自苏赴京,途中将夙昔所得汇而成书,共十卷。载测微、原教、本术、还真、订疑、町政、往来论学函牍诸篇。此节录本选自原教、本术两篇。所载与医药、养生有关。凡五十七则,近万字。首载原养生之教,旁征博引,杂谈慎动、慎行、知足知止,忌纵欲、惜自身等摄生之理。次载本医药之术,摘自有关医药方剂的短论,亦为一般性医学常识。论述简捷,文辞精练,具有杂记性质。有民国十三年(1924)杭州三三医社排印《三三医书》本。
伤寒括要
伤寒类著作。明李中梓撰。二卷(另有三卷,方二卷本)。中梓有《内经知要》已著录。李氏曾撰有《伤寒授珠》十卷,毁于兵燹,后将其内容删繁去重,择其精萃,十存其二,而无遗漏,名曰“括要”,撰成于清顺治六年(1649)。首列总论,示人分六经、辨阴阳、审表里、察虚实辨治之要。继则以证为纲,分门别类,详析辨治之法。后则以方例证,简言临床应用之法,探究制方精义,末附杂方五十六首。阐发仲景奥旨,采诸家之长,条目清晰,立论公允,简明扼要,切于实用。后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有清朱二然校白鹿山房活字本,一九八五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刊《珍本医书集成》本。
内经知要
医经类著作。明李中梓(1588—1655)撰。二卷。中梓字士材,号念莪,华亭(今上海)人。博学多闻,后因多病及其子被庸医误治,究心医学,对《内经》、《伤寒论》的理论有较深研究。医术高超,颇负盛名。在学术上受李东垣、薛立斋、张介宾等人影响较大,主张脾肾并重,强调阳气的重要性,治疗上擅长温补。一生著述较多。根据《内经》、《伤寒论》理论,参阅诸家著述,结合其多年临床经验,撰有《医宗必读》、《士材三书》、《颐生微论》、《伤寒括要》等著作。本书撰于崇祯十五年(1642),是《内经》的节注本。约五万字。分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八类。分类系统,选材精当,注文联系实际,重点突出。实为学习《内经》的一部较好参考书。为后人所重,流习甚广,为学习 《内经》必读之书。至清薛生白重校加按语,即后世通行本。有金阊传万堂刻本,清道光五年(1825)太邑赵氏重校刻本,一九三七年上海世界书局影印本。杨春波《论李中梓的学术思想及其主要成就》(《福建中医药》1963.8)、徐荣斋《略论李士材学说》(《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78.2),可供参考。
本草征要
本草类著作。明李中梓(1588—1655)撰。二卷。中梓另有 《内经知要》已著录。作者因本草药物繁多,对药性阐发不彻,遂以《本草纲目》为主,删繁就简,取其精华,间附己意,详加注释而成此书。刊于崇祯十年(1637)。本书系《医宗必读》卷三~四。书中将药物分为草、木、果、谷、菜、金石、人兽、禽、虫、鱼等10类,共352种药物,每药编成对偶联句,以便初学诵习,并附加按语说明。现存《医宗必读》本及1917年排印本等。
忠贞录
三卷,附录一卷。明李维樾(生卒不详)、林增志(生卒不详)合撰。李维樾,字荫昌,林增志,字可任,二人皆吉州安福(今属江西省)人。生平事迹不详。《忠贞录》为记其同里卓敬事而编。卓敬,字惟恭,瑞安(今浙江省瑞安县)人。明洪武年间进士,授给事中,曾密疏请徙燕王于南昌,燕王即位后,不屈死节,福王时谥号忠贞。《忠贞录》卷一为卓敬遗稿,前有卓敬像赞及遗稿序,收录其诗、序、志铭等;卷二卷三为后人记载题咏诗文,附录一卷收黄养正、陈茂烈二人传,黄为卓敬同乡、学生,又死于“土木之难”,附录收之尚有道理,陈茂烈于卓敬仅同乡而已,别无渊源,收于附录未见合理。该书有1935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故宫文渊阁原藏本。《四库全书总目》载该书为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艺圃集
宋代诗歌总集。22卷。明李蓘编。此书选录宋代诗歌2470余首。卷1至21收作家237人,卷22收释衲33人,宫闺6人,灵怪3人,妓流6人(《四库全书总目》漏计1人),共为285人。编者《序》云:“自世俗宗唐摈宋,群然向风,而凡家宋诗悉束高阁,间有单帙小选,仅拈一二而未阐厥美,终属阙如”,编者以13年的时间编成此书,目的在“见一代之文献而为稽古之一助也。”此书在编选体例上并不精当,选录作家上限始于南唐江为、廖融,下限衍至金朝马定国、周昂、史肃。作家编排次序混乱,大体上以年代为序,却又把苏轼兄弟列在张咏、范仲淹之前,陈与义、吕本中、曾幾列在蔡襄、欧阳修之前,林景熙、谢翱列在陆游之前。入选诗作较多者为苏轼245首,朱熹242首,王安石201首,欧阳修110首。其次以苏门四学士入选较多,而范成大8首,杨万里仅6首。尽管此书编选上有欠精当之处,其网罗一代诗歌之功还是不可抹杀的。一些本无专集或专集失传的作家,其作品往往仅靠此书得以流传。有明万历刊本,《四库全书》本。
戒庵老人漫笔
一名《戒庵漫笔》。笔记。明李诩(1505—1593)撰。八卷。诩字厚德,自号戒庵老人,江阴(今属江苏)人。一生坎坷不遇,“七试场屋”均落第。性耽文史,好评骘古今,性格耿介,不与权势通。后淡于仕进,居家读书自适。随笔缀录闻见杂说及读书心得,晚年成是编。凡五百六十二条,约二十万字。书载古今人事轶闻,史料价值较高。其有关明代典章制度及人物行实的记录,多可补史传典制之失载或与之参证。如叙明户帖、匠班银、官吏解职还里诸条,实为明初户帖、徭役、官吏等有关政治、经济制度的可贵史料。其记朝野典故及严本,徐学诗行实,多可资史传考补。其载宋、元人的诗文书札,有裨补文集缺漏。辨析苏小妹嫁秦少游之诞妄,考订洪迈《夷坚志》之蹈袭数条,均有见地。其他有资文史讹误辨证者亦复不少。惟编次零乱,时载荒诞异闻,考证亦间有疏误。书由诩孙李如一初刊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收入其丛编《藏说小萃》中。清顺治五年(1648)重刻时有所补充。美国国会图书馆现藏明万历间刊刻《藏说小萃》零本,收录本书九册,善本。通行本为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收入《常州光哲遗书》第一集。一九八二年,中华书局出版魏连科点校本。
医学入门
医学门径书。9卷。明·李梴编纂。作者为便于初学医者,决意写一部易学而实用的医学论著。因此他“寓目古今方论,论其要,括其词,发其隐而类编之,分注之”,历经四年,书成于1575年(万历3年)。书分内外集,自谓“医能知此内外门户,而后可以设法治病,不致徇蒙执方,夭枉人命,故题之曰《医学入门》”。全书以《医经小学》为蓝本,纂辑各家医书分类扩充,用歌赋形式为正文,以注文补充阐述。内容有医学略论、医家传略、经络、脏腑、诊法、针灸、本草、各科临证及急救方等,每类各有所宗。其中“历代名医姓氏”,载明代以前名医215人,具有医史价值。在诊法上除重视脉诊与望诊外,还强调了问诊的重要性,主张初学者必先学会问诊,列举了应询问的事项55项。本草二卷,按药性的寒凉温热及其效用,把九百余味药分为治风、治热、治湿、治燥、治寒、治疮、食治七门,每门又分几目,使众多的药味分类明晰,易懂易记。“习医规格”一节反映了作者的医学教育思想,论述了对习医者学习与医德修养上的要求,认为学医者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专科知识,并忠诚于自己的职守,但同时也存在较明显的理学佛学的思想影响。此书简要实用,流传较广,不但国内有多种刊本,而且有日本、朝鲜刊本,据《大南会典》记载,该书也传入越南。故《医学入门》是古代在医学普及和对外交流方面卓有贡献的一部名著。
剪灯余话
传奇小说集。四卷二十篇,另附《还魂记》一篇。明李昌祺撰。成书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李昌祺,名祯。生于洪武九年(1376年),卒于景泰三年(1452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一说元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曾参与修撰《永乐大典》,后升任礼部郎中。洪熙元年以其才望卓异,迁广西左布政使,又任河南左布政使。李昌祺秉性刚直,素抑豪强,以廉洁宽厚著称于世。《剪灯余话》几乎完全模仿《剪灯新话》。成书于永乐十八年(1420),有永乐庚子夏自叙。其书大都取材于元末明初事,以婚姻爱情故事为主,又多幽冥灵异人物,作者以此表达他“善可法,恶可戒,表节义,砺风俗”之义。其中《长安夜行录》、《鸾鸾传》、《琼奴传》等篇,一方面揭露了封建权要、强暴势力以及封建礼教的罪恶,一方面赞扬了男女青年自由的爱情,但最后总给人物加上“节义”之名。《田洙遇薛涛联句记》、《江庙泥神记》是写人与鬼神相爱。其他如《青城舞剑录》,颂扬了隐居的侠士正直豪侠的气质;《泰山御史传》通过对阴间作官者的议论,抨击官场的黑暗;而《何思明游酆都录》写阴间地府事,以图对世人起到“惩恶扬善”之效。
元艺圃集
元诗总集。4卷。明人李蓘编选。《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总集类。卷首有明万历十年(1582)五月李蓘自序,万历十年八月李蓘再序。李蓘编有《宋艺圃集》,本集是其续编。4卷之中共收入118位元代诗人的625首诗。据李蓘自序,他编选本集时因为家乡地僻少书,所选难以尽括一代之长。而本集选入诸家,也确有不够确当之处,比方未选入杨载之作,再比如收入了某些一般认为不应归于元代的诗人之作,编选次序也颇有可议之处。《四库全书总目》指出:本集似随见随选抄,与《宋艺圃集》相同。但本集却体现出编选者李蓘的眼界颇为不俗。他在自序中曾认为宋诗痼于理,元诗邻于词,这是相当深刻的见解,所以它以去取不苟为其特点。《四库全书总目》说它“以云备一代之诗,诚为不足;以云鉴别,则较之泛滥旁收,务盈卷帙者,精审多矣”,这是十分中肯的评语。本集主要版本,有明万历十年原刊本。
草阁集
六卷。《拾遗》 一卷。《文集》一卷。附《筠谷诗》一卷。明李昱(约1367前后在世)撰。李昱,字宗表,号草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洪武中,官国子监助教。著有 《草阁集》。李昱元季避战乱于浙江永康、东阳间,曾馆于胡氏。故集中与胡伯宏兄弟赠答之篇什最多。此集乃李昱没后胡伯宏及其友徐孟玑、陈公明所辑。拾遗一卷,则是其门人唐光祖所辑。拾遗之后,又附杂文四篇,题曰 《文集》,不知何人所续辑,或亦出自光祖之手。李昱诗才力雄赡,古体长篇,大抵清刚隽上,矫矫不群。近体诗亦卓然不群。虽为高、杨、张、徐诸入盛名所掩,实则并驾中原,未定孰居先后。末附《筠谷诗》 一卷,不著名氏。据宋濂在序中称:“其子李辕,字公载,为诗能继其家。”《千顷堂书目》亦载有《幸辕筠谷集》,注为李昱之子,官宜纶县(今广东儋县)丞。殆编录者以其卷帙无多,而附于其父文后。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
昌谷集
四卷。《外集》一卷。唐李贺撰。李贺,字长吉,福昌 (今河南宜阳)人。其祖上郑孝王亮,系唐高祖李渊从父,故李贺可谓唐王朝宗室后裔,故自以郡望称“陇西”,但家道早衰。李贺七岁能辞章。深得韩愈、皇甫湜赞誉。在应河南府试后,入京赴礼部试,但不第。后以恩荫得官,为太常寺奉礼郎。郁郁不得志,死时二十七岁。著有诗集五卷。李贺长于歌行,尤善乐府,辞尚奇诡,构思奇特。其诗作想象丰富,善熔炼辞采,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称为“李长吉体”。此集又名《李长吉歌诗》、《李贺诗集》等。又因李贺生于昌谷,故名《昌谷集》。有诗二百三十三首,分为四卷。杜牧为之作序,李贺亲自编定,授其好友沈子明,故得以传世。到了宋代,又增加《外集》一卷,并有五种版本流传,即京师本、蜀本、会稽姚氏本、宣城本、鲍钦止家本(又谓上党本)。宋以后,除鲍本外,其余四本皆不传世。现今通行的所谓金刻本,即碣石赵衍本。据赵衍称“此书原本系北宋司马温公旧物。”虽标金刻,实为元蒙哥六年,即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刻。《四部丛刊》据此影印,名为《李贺歌诗编》。元明时,刻本有复古堂本,复古堂本翻刻本,万历广平王家瑞刻本,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称此本“雕印极精”,可能出自碣石赵衍刻本。毛晋汲古阁本,依鲍氏本覆刻。
道德会元
2卷。元·李道纯撰。此书原题“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述”。卷首有至元二十七年(1290)自序,称:历代研究注释《道德经》之书,诸家解义,多“私意揣度,所见不同,各执一端。惟《河上公章句》、紫清真人(白玉蟾)《道德宝章》颇通”。书中于《序例》中设置“正辞”和“究理”两项。“正辞”以《河上丈人章句》白文本为主,将各种《道德经》注释本之差讹列出,凡大同小异者达200余处。“究理”则将各家解义与《老子》义理不符者表出,举异同谬误十余处,以此冠于经文之前,意在使后之读《道德经》者消除异同之感。关于本书对经文注释意图,其序云:“将正经逐句下添个注脚,释经之义,以证颐神养气之要。又于各章之下,总言其理,以明究本穷源之序。又于各章复作‘颂’,以尽明心见性之机,至于修齐治平,纪纲法度,百姓日用之间,平常践履之道,洪纤巨细,广大精微,靡所不备。”故总名曰《道德会元》。书中大抵以儒、禅解《老》,注多儒义,颂近禅偈。后世学者对此书能分析诸家异同,博采众说,且无偏执之弊,予以好评。其书有元至正、明初及明弘治十年(1497)等多种刻本。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