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语

元诗别集。2卷。艾性夫撰。艾性夫诗集《剩语》及《弧山晚稿》原本早已不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曾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艾性夫诗两卷,分别出自《剩语》及《弧山晚稿》,《四库全书》编者因“题作《剩语》者较多,今故用以标名,不复更为分析”。《弧山晚稿》,原均作《孤山晚稿》。明人曹安在《谰言长语》中提到,他在成化五年(1469)见到一种艾性夫诗集,卷首有贯云石叙。并认为艾性夫“歌行多关世教”,曾引称其中3首诗的诗句,仅有《扑满吟》不见于《四库全书》辑本《剩语》。《四库全书总目》评《剩语》说:“性夫虽讲学之家,而其诗气韵清拔,以妍雅为宗,绝不似宋末有韵之语录。五七言古体笔力排荡,尤为擅长。”这一评语与曹安的感受显然不一致,曹安所论比较客观。由于《永乐大典》今已仅残存数百卷,不可能再就《四库全书》辑本《剩语》中所收入的诗一一辨别出究属原题《剩语》还是原题《弧山晚稿》。《四库全书》辑本《剩语》卷上为古体诗,卷下为今体诗。在明初抄本《诗渊》中,尚存有较多的《弧山晚稿》中的诗篇。

牧庵集

元代诗文别集。36卷。姚燧撰。《牧庵集》原本久已亡佚,今存36卷本,是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卷首有至顺三年(1332)吴善序、泰定元年(1324)张养浩序。张养浩序是为江西省臣准备刊印姚燧文集而作。吴善序是为江浙行省所刊印姚燧文集而作。据吴序,50卷本《牧庵集》收入赋3篇,诗222篇,序38篇,记53篇,碑铭墓志140篇,制诰58篇,传2篇,赞15篇,说11篇,祝册10篇,杂著13篇,乐府124篇。今存36卷本《牧庵集》,内容要比原本少四分之一左右。其各卷所收是:卷1为祝册、诏制,卷2为诏制,卷3—4为序,卷5—9为记,卷10—12为庙碑,卷13—25为神道碑,卷26为碑、碣,卷27为阡表、阡碣,卷28—29为墓志铭,卷30—31为传、行状等各体文,卷32为赋、五言古诗,卷33为七言古诗,卷34为五言律诗及七言律绝,卷35—36为词。卷末附录有刘致所撰的姚燧年谱。本集编成后,又收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四部丛刊》据以影印编进初集。

苏氏演义

唐苏鹗撰。苏鹗,字德祥,京兆武功 人,唐僖宗光启二年(886)进士。此书原为10卷,但原 书久佚,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文, 编为2卷,由于此书有些条目与崔豹《古今注》、马缟《中 华古今注》相同,因此四库馆臣认为《中华古今注》是抄 袭《苏氏演义》而作,而今本《古今注》则又是后人摭取 《中华古今注》中的部分内容编成的。然而根据《四部丛 刊》影印宋嘉定本《古今注》所载李焘跋,可知南宋尤袤 刊刻《苏氏演义》时,后4卷误将崔豹《古今注》全文刊 入。《永乐大典》中所收的《苏氏演义》很可能就是尤袤 的这个刊本,所以才会有部分内容与《古今注》雷同。《苏氏演义》是一部考究经传、订正名物、解释词语、 辩证讹谬的笔记。虽然今存是残本,且羼入《古今注》的 文字,但此书仍有许多可取的材料。《四库提要》称其 “训诂典核,皆资博识”,不为过誉。如下卷叙述使臣所 持“节”的沿革,结合文字训诂加以解说,论述极为详明, 可供研究古代名物制度时参考。上卷谈卜筮的两条,可 与《易经》注疏参阅。此书如阐释“狼狈”、“滑稽”、“娄 罗”、“龙钟”、“乾没”等词,也都溯得其源,言之成理,为 后代辞书所采用。此书195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排印本,与《古今注》、 《中华古今注》两本合印为1册。

寒山帚谈

书学论著。二卷,拾遗一卷,附录一卷。明赵宦光撰。具体成书年代不详。该书原为撰者《说文长笺》中的一种。《四库提要》以为《说文长笺》穿凿附会,而且引据疏舛,颇为小学家所讥,然而其中的篆文笔法则有其精湛之处,因而被析出并受到后人的重视。书首有撰者小引二则,其中谈到其书所由自出,云“古有以白垩帚作字,一时兴到,遂得佳书,及以善毫楮墨更作,翻去之远矣,故知兴到作书,乃述书第一义,能事不迫,与知者道,敝帚何爱焉。因作帚谈。”该书正文两卷。上卷四篇,一为权舆,谈十五种书法的起源;二为格调,谈笔法结构;三为力学,谈字功书法;四为临仿,谈书法学习的累积。下卷也四篇,一为用材,规定作法器用;二为评鉴,谈辨识及其深浅;三为法书,讨论古代法帖;四为了义,讨论书家密谛。总体上看,正如余绍宋所说,该书“持论颇为精到详尽,自抒心得,不甚依傍前人,诚临池家所当一读也。”后附“拾遗”一卷,是书成之后的续作,阐发未尽之意,故在每条下注名正篇的篇名,以备分属诸篇。又附一卷为“金石林甲乙表”,及“金石林绪论”。该书有《说文长笺》本、《四库全书》本及《美术丛书》本,及若干钞本。

文说

元代文章理论著作。1卷。陈绎曾著。本书传本久佚,也未见著录。今本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本书是为应付科举考试而撰写的时文程式。全书分列8条,论行文之法,即养气、抢题、明体、分间、立意、用事、造语、下字。陈绎曾强调炼意的重要性,认为要取反复思考得来的“精意”。他论用事,有正用、反用、借用、暗用、对用、扳用、比用、倒用、泛用等9法。论造语,分为正语、拗语、反语、累语、联语、歇后语、答问语、变语、助语、实语、省语、对语、隐语、婉语等14语。谈到下字,分谐音、审音、袭古、取新4法。论及“取新”时说:“凡下字于出奇处,宜用新字面,须寻不经人道语,亦须的当、新奇、不怪僻。今读之若出于自然乃善。”这些见解或失于琐碎,但据此可以看到元人对文章写作的重视。本书是为应试举子而写,所以其立论“大旨皆折衷于朱子(朱熹)”(《四库全书总目》)。陈绎曾还写有《文筌》8卷,有传本,但《四库全书》未收,仅列名于诗文评类的存目。《文说》除收入《四库全书》,还曾编入《文学津梁》丛书。

准斋杂说

二卷。南宋吴如愚撰。此书亦久无传本,唯散见于《永乐大典》中。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共得四十余篇,皆为研究理学之文,基本上恢复原貌。据《行状》记载,早年留心于道教,凡三四年既而幡然醒悟,尽弃所学而不用。刻意讲论儒学,其学术思想初亦涉于禅学。他在书中解 《大学·格物》以 “正”为 “训”,明王守仁 《传习录》所谓“格物如孟子格君心之格”,其说实为吴如愚在此书中所独创,后又为王守仁继承发扬。他虽似欲独行一家之言,但基本学术观点仍以程朱理学为宗。他曾说:“塞乎天地者皆实理,行乎万世者皆实用。惟尽心知性则实理融而实用贯。” (出处同上)故其用功致力,实以体用兼备为主,而不坠于虚无。书中剖析义理,无不发挥深切。如 “天理人欲”之辨,他认为,“天理人欲说者多分而言之,谓天理为善,人欲为不善。殊不知天理初不外乎人欲,而人欲中固未尝无天理也”。“当知人欲之与天理合之则一而公,公则无不善。违之则二而私,私则斯为不善矣。”书末提出的修身处事方法,亦较实际,而不虚无。如《四益箴》谓:“身有四益、不可不志,爱物、亲仁、观书、省事。”《四训箴》谓: “家有四训,不可不佩,敬上、恕下、周外、和内。”《四宜箴》谓:“时有四宜,不可不审,约言、简出、谨文、节饮。”在宋末诸儒中,吴如愚的所论较为平实。所以,今本虽略有残缺,仍不失为研究宋末理学思想发展的可贵资料; 而对研究阳明学派的学术源流亦有参考价值。有 《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珠丛别录》本。

温公易说

易学著作。宋司马光撰。共六卷。原书亡佚,今本为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依《宋史·艺文志》著录编为六卷。书颇简略,诸卦或说三、四爻,或说一、二爻,或全卦无说;诸传只有《系辞传》说得较详细,《说卦传》以下说仅两条。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以为是司马光作《周易》诠解未成之书。苏轼《司马光行状》记其著有《易说》三卷,注《系辞》二卷。《宋史·艺文志》作《易说》一卷,又三卷,《系辞说》二卷。晁公武《读书志》说,《易说》杂解《易》义,无诠次。

海陵四咏 岳王墩

精忠亘古仰功勋,残垒登临吊夕曛。半壁已无南宋土,一墩犹说岳家军。金焦对峙雄天障,江海平分靖寇氛。回首南都遗恨在,森森古柏鄂王坟。小筑亭台辟草堂,排成十景谱群芳。秋深菊圃迎人淡,春送梅花透屋香。何处箫声閒粉黛,有时诗卷话壶觞。青青植遍当风竹,醉步蹒跚刻数行。虎踞龙盘回绝尘,何年古柏接东邻。寺僧作友枝皆杖,地脉钟灵树亦神。阅世已多甘老牖,本心未昧独长春。莫言涧底松常郁,一样洪钧就屈伸。盐宗祠石小香岩,迢递朱阑映碧杉。春去犹开花烂漫,楼深惯听燕呢喃。曲池傍榭鱼清数,洞石当门柳未芟。语罢钟声起邻寺,半林落日已西衔。

庐山集

宋诗别集。5卷。董嗣杲著。本集收入的,是诗人在九江任职时所写的诗。原本久佚,今传本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所辑出。与《庐山集》同时辑成,并附于一册的,还有董嗣杲另一诗集《英溪集》,1卷,收入的是诗人在武康任职时所写的诗。这两部诗集中所收录的诗歌以寄情山水为主。宋代亡国前夕,社会残破、民生凋敝的景象,在诗中时时可见,如《谢村》:“暮役朝行此可停,临平山色入船青。烟窑惨淡多逃户,泥井虚园有废亭。”《西风》写道:“大江西风三日起,激起怒涛三万里。客子口噤悄无语,纵有高楼危莫倚。”诗中流露出的凄惋悲凉之情,正是时代风貌的反映。从《寄庐山道士》一诗中,又可见作者已经预感到国家将亡,从而表现出消沉的心理:“才怀故里余清梦,方说庐山得好诗。何日与师传菊酒,剧谈浩劫未分时。”《四库全书总目》说:董嗣杲的诗“吐属新颖,无鄙俚琐碎之态,固非江湖游士所及”。

灌园集

宋代诗文别集。吕南公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7著录此书为30卷。绍兴十二年(1142)符行中为本集所写的序称:“先生姓吕氏,讳南公,字次儒。其子郁亦有学问,能世其家,收拾先生遗稿编成三十卷。”但刊板久佚,故书亦不传,仅存抄本《吕次儒集》1卷,其内容只有《麻姑山诗》24首、《福山诗》1首以及《钱邓州不烧纸镪颂》、《义鹰志》、《龙母墓》3篇文章,当是后人由《宋文鉴》和《麻姑山志》抄撮而成。故清代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中搜辑荟萃,重编为《灌园集》20卷。前6卷为诗及仅存的两首词,其余各卷则收入议、论、序、记、书、启、传、颂、赞、铭、杂著、墓表、墓志、祭文等各体文章。《四库全书总目》称吕南公为文“覃精殚思以力追秦汉”,而符行中序也说“曾子固独爱重其文,谓麻姑秀气,世不乏人,岂虚言哉!”又说其“文章雄深浩渺,自成一家”。可见其文学成就以文为高。

潜邱劄记

札记。清阎若璩撰。阎氏生前并未成书,后人掇拾于散佚之馀而成帙,非其全豹。阎氏太原人,潜邱为太原附近地名,曾于《尚书古文疏证》卷六第八十一条下有“潜邱劄记”等字,故取以为书名。《四库全书》据吴玉搢重定本,删并为六卷。卷一杂考,卷二、三释地馀论,卷四丧服翼注,卷五补正《日知录》,卷六与人答问经史书。《四库提要》称其“言言有据,足为考证之资”。如:卷五“单名以偏旁为排行,如卫瓘、卫玠之流”条,“按,《晋书》玠乃瓘之孙,非弟也”;“《春秋》自僖公以前大夫并以长幼之字为称”条,“按:《春秋》自庄公十二年卫大夫已称子,石祁子是也,大夫称子,莫先于此。”其孙学林所刻,缀辑其祖残稿而欲一字不漏,故漫无体例。

东斋记事

6卷。北宋范镇撰。是书仿唐人著书以述当时之事,使后人有可考证,故追忆馆阁中及在侍从时交游语言、里俗传说而撰。多及北宋故事、典章制度、士人逸事,于蜀地风土人情尤详。书成于元丰间,因写于所居之东斋,因以名书。书成元丰间,因写于居所东斋,故名。《宋史·艺文志》作十二卷,《文献通考·经籍考》作十卷,原本早佚,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分为五卷;又采《皇朝事实类苑》等书所引,加以删校,续为补遗一卷。1980年中华书局点校本又辑得佚文二十三则。

春秋意林

二卷。宋刘敞撰。此书体裁类似经义、史论。所论虽为《春秋》经传,实则多寓借古喻今,针砭时事之意。故《四库提要》称此书“其间正名分、别嫌疑、大义微言灼然圣人之意者亦颇不少”。但此书艰涩难读。元吴莱《春秋意林后序》云:“刘子作《春秋权衡》,自称书成世无有能读者,至《意林》犹未脱稿,多遗阙。今观其书,或仅标经文数字,不置一词;或草草数言,文不相属,而下注‘云云’二字;或一条之下别标他目一两字,与本文迥不相关;或诘屈聱牙,猝难句读;或仅引其端而词如未毕。其为随笔札记,属稿未竟之书,显然可证。”此书于宋哲宗时被旨刊行,现存有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乾隆聚珍版本、闽覆本等。

项氏家说

十卷,《附录》二卷。南宋项安世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着录亦与此相同。自明初以来,原本久佚,仅散落在《永乐大典》中。所载多兼及《说经》、《说事》、《说政》、《说学》等篇名,而逐条又各有标题,其原书体例约略可见。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是为今本。卷一、卷二为《易说》,卷三《书说》,卷四《诗说》,卷五《周礼》,卷六《礼记》,卷七《论语》、《孟子》,以上为说经,主要是对诸书的解释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如认为,《诗经》中的“思”字,是语气辞,用于句子末尾,亦有时用于句首。解释“圭田”时,称古者圭田五十亩,自卿以下皆同等。而今之职田,以职务的贵贱而定田亩的多寡,此非古制。卷八、卷九、卷十则先为其《说事篇》,次为《说政篇》,再次为《说学篇》,阐发自己的社会观。如认为,处事必须验之于心,自心不安,则人心不服,人心不服则自己不得安。《直斋书录解题》记载,《附录》四卷为《孝经》、《中庸》、《诗篇次》、《邱乘图》,各为一卷。原各为单书行于世,以后才附于此书之后。今本《附录》仅有《孝经说》、《中庸臆说》二书为二卷,主要是阐发二书的思想。如认为,孝是德之本,五常百行无非是孝。天命之谓性,自然之“中”;率性之谓道,自然之“和”;修道为教,君子通过学习以致其“中和”。项安世学有体用,通达治道,而说经不尚虚言,其订复同异,考究是非,往往洞见本原,迥然出于同时诸家之上。有《四库全书本》,清许氏刊卢文弨校本,闽刻本及杭州刻本。

蒙斋中庸讲义

四卷。南宋袁甫撰。甫字广微,鄞县(今属浙江)人,嘉定七年(1214)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兼国子祭酒,谥正肃。此书散见于《永乐大典》中,不见记载,只有朱彝尊《经义考》著录袁甫所撰《中庸详说》二卷,并且称已佚,可能指的就是此书。该书备列经文,逐节训解,盖平日记录以授门生弟子。袁甫之学出于杨简,杨简之学出于陆九渊,故立说多与九渊相合。如讲自诚明一节云:“诚不可传,可传者明,明即性也,不在诚外也。”此即《象山语录》所谓“诚则明,明则诚,此非有次第,其理自如此”之说。《四库提要》称其“虽主持过当,或不免惝怳无归,要其心得之处,未尝不自成一家。”该书原已佚,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成,按经排列,分为四卷,并且加了案语,以匡正其误。

旅舍备要方

成书于元祐元年(1086年)。宋代董汲撰,木刻单行本。方书。为旅行者“道途有病,治疗有归”而编,所收“经效奇方”证详而法略,使览之者晓然可用,故名。原书共载医方百余首,于明代失传。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神仙紫雪、小半夏汤、半夏化痰丸等46方,收载有30余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如五灵脂“微炒”,槟榔“烧灰存性”,附子“炮去皮”,白附子、天南星、蝎尾、诃子皮“炮”,腻粉、牵牛子“炒”,麻子、麝香、乳香、朱砂、牛黄、马牙硝“研”,黄连“入生姜同杵,炒令紫色”,豮猪血“腊月内以新瓷罐盛,挂于房东上,阴干为末”等炮制方法。

宋朝事实

二十卷,宋李攸撰。李攸,字好德,江阳 (今四川泸州市)人。其生卒年月不详,曾官承议郎。其书原共有六十卷,前三十卷流行后,后三十卷因书中有涉及秦桧的内容,而未能公诸于世。今本二十卷是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并据赵希弁《读书志》所载门目加以编次的。其门目为“祖宗世次”一卷,“登极赦、纪元”一卷,“诏书、圣学、御制”一卷、“郊赦”二卷,“庙制”一卷,“道释”一卷,“玉牒、往”一卷,“官职、勋臣、配享”一卷,“宰执拜罢”一卷,“仪注”三卷,“科目、乐律、历象”一卷,“耕田、财用”一卷,“兵刑”一卷,“削平僭伪”一卷,“升降州县”二卷,“经略幽燕”一卷,共二十卷25门,属宋代会要体史书。其中记载的一些史实,如周世宗下三关,新、旧《五代史》只载益津、瓦桥二关,而是书则于此之外,并载淤口关;“登报赦”门载历朝登报南郊大赦诏令,还有太宗亲制赵普碑铭等,也为许多史书所缺。作者对是书用力颇勤,在所述人物、地名、时间、事迹下附有小注,其史料价值很大,常为研究者所征引;或纠谬、或补缺、或互为参订。修《四库全书》的纪昀等在奏上此书时说:“攸熟于掌故,经靖康兵燹之后,图籍散佚,独汲汲搜辑旧闻,使一代典章,粲然具备。”另外,书中有绍兴乾道间州县升降,淳熙绍熙间馆职员额,光、宁、理、宗四朝神御殿名等,为后人所附,也为十分有用的资料。此书原本已佚,赖《四库全书》辑录、编订而得原稿十之七八。1935年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出版标点排印本。1955年中华书局据此重印。

日闻录

一卷。元末明初李翀撰。书中记有元顺帝至正甲辰 (1364)及至正丙午 (1366) 年间事,距明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仅一二年,可知其人已入明。又据书中皆称元为国朝,可知其人为元代遗老,入明以后不仕。书中主要杂记历代故事,间及元代朝野轶闻,于典章制度,颇多考据,末篇极辨佛氏之欺诞,尤为可取。书中亦有疏舛之处,如谓典命以九为节、以七为节、以五为节,即掌节之节,当属臆断;又谓唐以后有司给门旗二、龙虎旗一之类,乃变节为旗。不知《周礼》司常,诸侯建旗、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师都建旗、州里建、县鄙建旐,已各以旗常为表识,不能说自唐以后始变节为旗。再如,所记真德秀题三教图之类,也属传闻附会。然大致引据详核,足与史志相互拾遗补缺,可供治史者参考。此书成书后,不知何时刊行,后散佚,仅《永乐大典》按韵保存部分资料。《千顷堂书目》载有此书,但题作者为凌翀。《永乐大典》所题,亦有一条作凌翀,其余皆作李翀。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抄出,重新归类排比,编为一卷,以所题撰人多者定为作者,虽属残帙,于原书仍可见一斑,足资参考。今传本还有《函海》、《墨海金壶》、《守山阁丛书》、《丛书集成初编》 等丛书本。

后山诗注

宋诗别集注本。宋陈师道撰,宋任渊注。十二卷。任渊的《后山诗注》与其《山谷内集注》并行,《山谷内集注》刊行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由此推断《后山诗注》问世也不会晚于此年。《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四中说:“原本六卷,此本(浙江巡抚采进本)作十二卷,则渊作注时每卷厘为二也。”《后山诗注》之前有后山门人彭城魏衍所编的《后山集》、刻本现存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为最早,刻本前有绍兴二年(1132)汝南谢克家序,其中收诗六卷,与《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原本六卷”相合。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中说:“先生既殁,其子丰登以全稿授衍曰:‘先人实知子,子为编次而状其行。’衍既状其行矣,……今又受其所遗甲乙丙稿,皆先生亲笔,合而校之……衍今离诗为六卷,类文为十四卷,次皆从旧,合二十卷,目录一卷,又手书之。”诗文卷数与《后山居士文集》同,编次皆从陈师道亲定旧本,以岁月为序。任渊即用魏本作注,任渊绪正仅限于《示三子》等数篇,并在目录之下作了说明,编次按后山诗写作年月先后为序,自元丰六年(1083)始,皆为陈师道三十一岁以后的诗,独有《赠二苏公》一篇为少作。任渊作注每首诗下都释词阐义,注释所引材料出处都比较精审,然小误亦所不免。《后山诗注》有宋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有明弘治杨一清序刊本、清武英殿本,《四部丛刊》本借江安傅氏双鉴楼藏朝鲜活字本影印,卷首有政和五年(1115)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和王云政和六年的题记,以及任渊的《后山诗注目录年谱》。

潏水集

宋代诗文别集。李复撰。李复号“潏水先生”,因以名集。《直斋书录解题》卷17著录此书为40卷。钱端礼于乾道九年(1173)闰正月所作的《书〈潏水集〉后》谓“其孙龟年、龟朋出遗集四十卷”,钱端礼原欲刊行,但不久奉祠而归,竟未如愿。直到淳熙十年(1183)十月,其孙钱象祖才在上饶郡任所刊行其书。本集原本散佚无存,以至后世谈论宋文者,竟不知其名氏。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始由《永乐大典》中辑其佚作,重编为16卷。其前8卷辑入奏疏、表、启、书牍、记、赋、辞、序、跋、说、铭、墓志铭及杂著等各体文章;后8卷为诗。卷末附钱端礼、钱象祖跋语及徐衡仲题诗。钱象祖跋称“其文章尔雅,其议论醇正”,而徐衡仲题诗也说:“潏水先生道可宗,清诗华藻亦云工。欲知派别从何出,具载邦君大集中。”试观其集中,文如《华阴遇雨记》、《竹声赋》等,描写景物绘声绘色、穷形尽相,而且意境幽深。其诗多酬唱应和及记游之作,但如《过方山峄》等诗,绘景写情亦颇有新意。

1 40 41 42 43 44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