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同龙威游金粟山
濒海多奇峰,势若神所镂。入秋事登陟,缘畦穷野堠。豁兹耳目奇,失喜脱尘囿。晨光澹疏林,娇云蔽遥岫。阴磴垂千尺,巉绝穿积溜。蜃阁时晦明,洪波或吞受。风雨来半空,苍茫失晴昼。俯瞰千村迷,屹立一峰秀,贾勇探幽景,小憩得梵构,杂花媚秋容,暗泉喷幽窦。了了浮修眉,丹青妙刻绣。创造自孙吴,残碑不可读。但能辨旃蒙,漫漶迷蝌籀。吊古余遥情,兴废理孰究。东望秦驻山,坤维相蹑就。图经九十九,罗列如饤饾。睹此造化工,灵境为辐凑。此中有芝田,或者群仙耨。摩挲长松下,恍闻笙竽奏。野衲建精蓝,忍草遍寒甃。蠲渴资茗柯,清气溢襟袖。暂解人事缚,一与烟霞觏。同游竞跻攀,吾意仍稽留。微吟憺忘归,余青恋回首。
游玉华洞用四十四有一百韵
少癖购群书,玉华洞志有。诧入古洞天,飞走绝迹?。今兹过将乐,使者轩乘輶。主人候紫气,止我具糒糗。君姓自仙李,客主龃误龂。我乐从君游,杨祠谒北阜。入城更出城,三华硚水浏。舟拖其里十,藤岭一发{髟久}。会仙真拍厓,漱玉或遗玺。两亭谁所作,接引佛我诱。禽舌译客来,古记谓之舄。土人■烛洞,一扇风䬀飗。绣球踏蹴鞠,弋缴难收?。霏霏伞假客,仙羊初平趣。旁有猫卑伏,敖者駴啷喔。应真十八躯,倒挂示??。苍龙漭出渤,爪弄角?蟉。巨象披毾,四足一鼻㰶。侧身瞰螺旋,?蟺,仙房在其间,床幄系纶绺。别有小仙房,婴绷却绊鞧。畇畇古仙田,洁蠲勃与溲。叠畦垡陈根,莠茁亦不获。闽耕宛则之,重泉灌秬秠。五龙下水戏,舚舌吐腥嗅。锦江鲤上水,涸冻将魱鯦。蓬莱翠叠叠,仙人放麋麔。■尔不可测,雷公面{面幼}{面臭}。舍之抱琴腿,一写思郁懤。鹰隼立目愁,羊肚燖其?。下垂就乳眴,心恻无子㹗。虎瞪儿耽耽,琥猫小更丑。伏地狮鬇鬡,破石爪翻蹂。何人雪深醉,滴滴酿啜?。我命笑嵇生,不乞石髓滫。鼠巧窃绥桃,仙遣狡犬守。雁门雪掌落,药箱冻乾{番臭}。琼楼玉宇人,醑饮诸父舅。抚席或间丈,长夜酣相侑。天平柱与针,平直常地纽。《冰柱》刘叉死,嵋石弥明朽。眼前句敢道,荔支馋手挜。风吹蜡炬泪,生不化先?。雪立陈公背,陈死人久久。秋千孰翻身,雪窝几孰授。八人者胡集,斗魁匡隐?。千岩又万壑,障运刘侯肘。幡然宝盖悬,覆此篯铿柩。厥子拜展墓,茗酒次列䀁。美人姣珊珊,白晰不槁㽲。一柱天为支,昆仑铜揭搝。吹吹金虾蟆,灵龟饮气寿。儒释道三家,天垂象人佑。苍苍其视下,巇哉湫乎攸。达摩无文字,无江渡无咎。鼓子叩则鸣,承露盘莹琇。玄武立若神,蚕丛石背负。闯然仙人扇,刻石至元手。更扪宋墨书,铲洞声䪮䪮。岁乾道丁亥。偕僧两劝首。入穴平崎岖,千载吾开间。爰睋普陀岩,莲花五纬晭。燕燕归其巢,白玉屏琼玖。钟离权吕岩,秘授魄针炙。鹦雕翵弯环,大小狮欲?。犀何望而觢,玉䨲小竹{鼠亚}。躄?跛鳖睨,漾水鸳非?。玉龙首偶出,仰面猱升翛。白玉蟾何娭,兜铳仙斗铳,石龛上石钟,钧广乐成九。村稚小矶掷,铿响殊击缶。沈吟轩辕张,礼乐天地负。仙梆下土传,漫天幂幂{厂穸}。灶盎俨人宅,真灵此薪槱。白狸敦桥边,踱踱弥勒右。布袋向我咍,明月落江否。毫光闪金星,十二乳一卣。酌之拜观音,像胡恒作妇。世间男子子,不悟中黝黝。蒲桃与核桃,刚柔埽用帚。何处木鱼响,七层楼纠蓼。且拾紫芝去,葫芦门罩留。投壶与登塔,手足若我揉。隐隐夜欲曙,一瞥火灭煪。此时心螴蜳,莫问卯与酉。人生梦有觉,子午穴王鲔。适来春水辰,却看秋月丑。四更渐五更,半轮隙光受。忽悟诗云葩,月出歌舒忧。五色需与卿,侧趾无底湫。升天色非玄,入地情无愀。敞克夜何其,窌牛鸣恐庮。石像前小坐,锦段蒙牝服。福地我帷车,浅斟此可酒。我游名山夥,石怪幻夜囿。如何夜又月,媒我若人囮。神仙非可学,金丹徒自痞。鼎炉更迷涂,出洞原自牖。奇哉䆗窱游,略抚壶中钮。何当常常斯,聊别谢吾友。
寄了堂僧
遥知坐夏处,花落石坛清。讲席猿随至,香台鹿引行。采茶岩雨足,晒衲海云晴。岂念许文度,迟公说净名。
游石桥岩并内岩
白岳辟西户,石磴几盘纡。山穷敞绣塍,缘隰陟崎岖。丹岩突兀耸,赤城霞不如。太古余溜痕,赭黑交相于。壁有青龙蛰,倒挂颔垂珠。神彩宛飞动,苔藓绕其躯。山势忽幻形,长桥跨清虚。广度三百弓,高建五丈旟。中摇一峰影,窈窕似名姝。青青千琅玕,暮倚容更殊。搜奇越长桥,内岩何沮洳。岩端洒霜雪,炎夏凉衣裾。在昔甘泉子,辟堂此读书。堂圮易梵刹,刹更倾颓余。人事有兴废,林壑无终初。我来乐斯丘,箴言谢卫蘧。
客子吟 其五
长星出地光丈余,睒睒似值三垣居。宫中尧舜方宵衣,袄象何意干衡枢。百年不修王会图,大秦空产径寸珠。原祝治如康熙时,卷环之君来拂庐,稽首承御臣前驱。
题康郎湖忠臣庙壁
草昧龙争日,风云得武臣。乘时元赤帜,奋迹岂黄巾。羽檄绥南服,天垣动北辰。断蛇先谶楚,逐鹿后降秦。建业王居正,洪都战血新。旌旗迷过鸟,矢石骇潜鳞。借箸应无匹,焚舟若有神。阽危神稷重,仗节死生均。日月躔双璧,羌戎奠九垠。君恩五等锡,士气一朝伸。孙子圭璋在,春秋俎豆陈。白波吹浩溔,苍瓦覆嶙峋。往事今为烈,羁人感自真。临流独横涕,萧瑟对秋旻。
年周花甲勉赋四律 其四
猥荷齐张厕荐贤,轮蹄憔悴历幽燕。勉酬先志缘收族,忝任民佣敢爱钱。谱以编年凭腹稿,家无恒产赖心田。满园春色饶生意,自寿诗成急就篇。
寿母七十索贺诗六首 其六
叫得婆婆喜欲痴,灵山当为觅灵芝。年登七秩缘天与,诞遇三春惟子知。秉烛园中花放处,飞觞坐上月圆时。□□□□□□□,□□□□□□□。
百字令 大军行
千年此事,是神明苗裔,毅然初战。断海艨艟东碎后,哀吼至元波撼。吴越缘边,禾桑列郡,一代啼红满。危碉纪效,雄旗今日新展。为了民族生存,疆原无恙,大义人间践。我本东方仁孝国,对此一肩难忝。粉本沙场,明妆战者,起起云霓骋。高华无比,填填明月芳甸。
天籁集
二卷。白朴撰。前有至元十二年(1275)西溪老人王博文子勉序,谓与白朴有三十年之旧,时会于江东。白朴言“作诗不及唐人,未可轻言诗。平生留意长短句,散失之馀,仅二百篇。愿吾子序之”。后经兵燹散失。洪武七年(1374),白朴孙白溟得之姑孰士大夫家,传写失真,字多谬误。经江阴孙大雅考订,序而归之,见洪武九年孙大雅序。清初朱彝尊编《词综》,憾未得白朴只字。康熙三十九年(1700),六安杨希洛从白朴裔孙白驹处得《天籁集》,由朱彝尊析为二卷,遂付刊行世。末附《摭遗》一卷,皆掇拾他书所载套数小令。朱彝尊跋云:“兰谷词源出苏辛,而绝无叫嚣之气,自是名家。元人擅此者少,当与张蜕庵称双美,可与知音道也。”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九云:“是书环溪王皜手书上版,书法秀美,如铁画银钩,雕镌亦精,堪与林鹿原手书《渔洋精华录》相伯仲。其朱竹垞序、像赞及诸跋,以行书隶书上版,印记套朱,实清初精刻本中之至精者。”光绪十八年(1892),王鹏运借皕宋楼所藏杨希洛刻本,刊于《四印斋所刻词》。王鹏运跋云:“此本从皕宋楼藏书移钞,即杨刻也。仁甫词洵如《提要》所云,清隽婉逸,调适韵谐,足与张玉田相匹。乃沈晦越数百年,始得竹垞、希洛为之表襮,而别集孤行,流传极鲜。其由显而晦,又将二百年矣。杨刻卷首有仁甫小像,末附摭遗,为所制曲,兹刻皆未之及。卷中讹阙,以无可校正,悉仍其旧云。”《全金元词》据四印斋本入录,上卷四十八首,下卷五十六首,共一百四首。间以丁氏善本书室藏钞本《天籁集》校正。
白云集
三卷。元释英撰。释英字存实,号白云,俗姓厉,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详。是唐诗人厉玄之后人。自幼好学不倦,稍长即以诗为文坛主流。曾出游江湖,与赵孟頫结识。后在天目山出家。著有《白云集》。此集共三卷。前有至元二十九年(1292)牟山献、赵孟頫、胡长孺、林昉、赵孟若等人序。据孟頫序称,其集“凡诗一百五十首,分为三卷。”今存的《白云集》仅有诗约一百首,各卷亦未按体裁分类编次,不知为何人所精选刊行。其诗号称“诗不离禅,禅不离诗”,“超然有出世外之趣”。较为平白自然,不事雕琢,亦缺乏雄浑宏伟之气。有《元诗选初集》本行世。
天下同文集
四十四卷。元周南瑞撰。周南瑞字敬修,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乡贡进士。生卒年、事迹均不详。吴澄《支言集》有《赠周南瑞序》,称安成周南瑞敬修,匾“濂溪”二字于室,或者议之。又称敬修之文词,固已早冠于乡儒之上,自濂溪视之则陋也。盍暂舍其所学,而勉其所未学云云。当即指其人。至称其欲为濂溪后人,当知其门户、路径。是明以冒称周子之裔而诮之,其人好趋附高名者。观其目录末标“随有所传录,陆续刊行”九字。其体例与清末庸陋坊本无异。但本书所载,颇有苏天爵《文类》所未收,足资当时典故。如:《元史》崔或上宝玺事,在成宗本纪及崔或本传均有所载,但未详其得玺月日;本书所收崔或献玺书文,即写明时为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三十日。又如安南世子陈日燇遣使上表并献方物事,成宗本纪记为元贞元年三月乙巳朔,而安南国传则记为至元三十一年五月,两相矛盾。本书所收安南国王贺成宗登极表,则写明时为元贞元年三月初一日,从而得知安南国传所载舛误。故本书所载史实,可资考证之用。其他文篇,亦多有可观者。其中卷十七、卷十八、卷三十一、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四十一均佚阙,世无全本。此书有 《四库全书》 本。及 《雪堂丛刻》 本。
齐乘
山东地方志。元于钦(1284—1333)纂修。六卷。钦字思容,益都(今属山东)人。官国子助教,兵部侍郎,益都路总管。山东,古齐地。古称诸侯国史为“乘”,因以名志。钦曾周览齐地山川,考诸经史,遍访乡老而纂是书初稿,后经其子于潜在至元五年(1339)最后定稿,并撰释音一卷。凡四万余字。内容分沿革、分野、山川、郡邑、古迹、亭馆、风土、人物等八门。作者齐人,又官齐地,见闻较确,叙述简赅,虽间有舛误,仍不失为地方志中的善本。
竹谱
十卷。元李衎(1245—1320)撰。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 (今北京丰台区北)人。官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追封蓟国公,谥文简。李衎少时见人画竹,从旁窥其笔法,“始若可喜,旋觉不类,辄叹息舍去”。后跟从黄澹游学,见黄澹之父黄华所画墨竹后,兴趣大增;至元初年 (1264)到钱塘,见到黄华之师文湖州的画幅,便专心师学墨竹画。后深入东南一带竹乡,观察各种竹的形色情状,辨析精到,作《画竹》、《墨竹》两谱。传世画迹有 《四清》、《墨竹》、《双松》等图。据邓文原《履素斋集》注曰:《竹谱》原为二十卷,后二卷并一卷,成今十卷之 《竹谱》。《竹谱》前有 “竹谱原序”,后分十卷。是书分四门: 画竹谱、墨竹谱、竹态谱、竹品谱。其中 《竹品谱》又详分全德品、异形品、异色品、神异品、似是而非竹者、有竹名而非竹者,凡为六品。故卷一为 《竹谱详录》及《画竹谱》,卷二为《墨竹谱》,卷三为《竹态谱》,卷四为《竹品谱》之“全德品”,卷五、卷六为“异形品”之上下,卷七为 “异色品”,卷八为 “神异品”,卷九为“似是而非竹品”,卷十为 “有名而非竹品”。李衎于卷四《竹品谱》中释全德品为“南北俱有,宜入图画者”,异形品为“形状诡怪者”,异色品为“颜色不同者”,神异品为 “神异非常者”。其中卷各有图,广引繁征,颇称淹雅。书中有 “有说而无图者”,自序谓 “与常竹同者则不复图,非阙帙”。《竹谱》是我国绘画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论竹、绘竹著作。有 《知不足斋》本七卷、《说郛》本 (不全)、《画苑》本、《唐宋丛书》本、《八千卷楼》有钞本、《美术丛书》 本,《四库全书》本。
大唐传载
唐代笔记小说集。原称《传载》。 1卷。无名作者撰。《新唐书·艺文志》杂史类著录《传载》1卷,无撰人姓名。《宋史·艺文志》始入小说家类。后世通行本又加“大唐”2字。现存主要版本有清顺治四年(1647)孙明志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四库全书》本、《守山阁丛书》本、《唐人说荟》本、《唐代丛书》本、《说库》本、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与《幽闲鼓吹》、《中朝故事》合订为一册)。《说郛》卷38所收《传载》,实为刘所著的另一部书《传记》。《传载》中文字曾被《唐语林》、《太平广记》等书多次引用,可资校勘。其书前原有作者自序,实质性内容仅说“八年夏,南行极岭峤,暇日泷舟传其所闻而载之,故曰《传载》。虽小说或有可观,览之而喁而笑焉。”据此可知书名由来及作者写小说而非写史书的态度。因无年号和署名,无法确定成书年代和作者。书中记言记事共130条,都很简短。内容时限起唐初,至元和年间止,则本书成书不会早于元和八年(813)。所记有传说掌故、典章制度、官僚文人轶事及杂有考据。因有史料价值,故两《唐书》、《资治通鉴》等多从中取材。记言各条注重应答技巧,间杂诙谐,正是笔记小说本色。书中记载又与其他唐代笔记小说集如《因话录》、《隋唐嘉话》等多有类似者,或因各书作者所闻而偶同,或因互相引录而重复,在当时是正常现象。
外科精义
二卷。元齐德之撰。齐德之为元代著名医学家。曾为医学博士,任御药院外科太医。齐氏博采《内经》以后医学文献中诊治疮肿的论述,结合个人多年临床经验,撰成此书,刊于至元元年(1335),后在明代嘉靖年间收于《东垣十书》中。上卷载有外科医论三十五篇,论述疮肿痈疽诊候,明辨脉形,辨疮肿虚实浅深,辨脓、疮肿证候,以及外治法。下卷广泛收录诸家行之有效的汤、丸、散、膏、丹等一百四十五方。附有论炮制诸药和单方。齐氏此书中对疮疡的诊治和辨证论述精细,论述病因简明,理论联系实际。参考《难经》、《甲乙经》、《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及扁鹊、张仲景、华佗等名家之论,对后世外科发展影响颇大。齐氏鉴于当时某些习外科者,常单凭外症所见,不重视疮疡病的脉理变化以及治疗上偏于外治的倾向,故十分强调医理、诊脉在疡科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在开宗明义的第一篇,便把二十六种脉象变化结合疡科所见作了详细的论述,构成了本书之特征。又先后阐述疡科症候,并首次把肺痿、肺疽列为外科范畴。在治疗方面包括灸法、砭磏法、贴熁法、溻洗法、针烙法、追蚀法、内消法、托里法、止痛法等临床应用。书中所论内容全面、系统,颇有学术价值。《四库全书总目》评此书说:“德之此书,务审病所以然,而量其阴阳强弱以施治,故于疡科之中,最为善本。”有明刻本,嘉靖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四库全书》本,《中国医学大成》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四库全书》 本。
医垒元戎
十二卷。元王好古 (1200—1264)撰。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赵州 (今河北赵县) 人。王氏通晓经史,喜好医学。曾从师于张元素、李东垣学医,官本州教授。撰有《阴证略例》、《汤液本草》、《此事难知》等书。此书序中作者自称: “良医之用药,独不若临阵之用兵乎。”故名。此书成于至元二十八年 (1291),后原稿亡佚,经追忆十得七八,重新辑成此书。书前自序题丁酉岁,盖此书重辑于元初,重刊于元贞三年 (1297)。书中以十二经为纲,论述病证以伤寒为主,附以杂证。其学术渊源,大旨宗仲景之学说,而参以张元素、李东垣之说,选方采用 《和剂局方》,与朱震亨大同小异。如半硫丸条下注云:“此丸古时用,今时气薄不用。”用药选方十分灵活,讲求斟酌变通,既详且慎。治病主张“随脉察病,逐脉定方”,对伤寒杂病论述比较全面,用汗、吐、下三法准确灵活。此书中还论有王氏自订验方多条,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此书经后人节录整理为一卷本,刊于 《济生拔粹》、《东垣十书》等书。有明嘉靖二十二年 (1534)刻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济生拔粹》本。
道德真经章句训颂
二卷。元张嗣成 (生卒年不详)撰。张嗣成,元代正一道道士,为三十九代天师,自号太玄子。撰有《道德真经章句训颂》二卷。自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创立五斗米道,经历朝而至元,张家三十八代子孙相传而至张嗣成。其间几经分化与组合,而并为正一道。虽然其道名及斋戒仪范等有过变化,但一直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张嗣成撰此书,主要是为诵经体道。张嗣成于自序中称:“太上老君道大而德宏,守约而施博……”“故道难闻,因经而后闻,道难见,因经而后见。”阐述道生万物之玄奥与因经而闻道的重要性。并强调诵此经者,如果有得于无为之绪,就可以修身、齐家、安民、措天下于太平。如果性命交融,根蒂相摄,暗合其道而不由言悟,就会别具慧眼,与太上老君相见于寥廓恍惚之间。如果能进一步领悟到“金丹不在他求而至道吾所固有”之理而进行修炼,待“功成行满”就会 “法身不坏”。此书分上、下二卷八十一章。《章句训颂》语言多用韵语,以四、五、七言为主,类似于禅偈,适用于传教授徒,曾深受道教徒的赏识。其书语言浅白、落俗,实非经典之作;然其成书较早,影响较广,对于研究《道德经》的传播及修身,仍有参考价值。现存明 《道藏》本、明 《道藏举要》本。
周易参义
十二卷。元梁寅撰。寅字孟敬,新喻(今属江西)人。元末明初经学家。世业农,家贫。寅自力于学,淹贯百家。元末召集庆路儒学训导,以亲老辞。明初征召天下名儒修述礼乐,寅在礼局中讨论精审,诸儒皆推服。书成,将授以官,复以病辞归,结庐石门山。学者称为“梁五经”,又称石门先生。著述颇丰,除《周易参义》外,尚有《礼书演义》、《周礼考注》、《春秋考义》、《诗演义》、《石门集》。此书为寅所作《周易》之义疏,成于至元六年(1269)。书前有寅之自序。该书大旨以《程氏易传》主理、朱熹《周易本义》主象,稍有异同,因融会参酌,合以为一。又旁采诸儒之说以阐发之。书分《上经》、《下经》、《十翼》,一依古《易》篇次。诠释经义,平易近人,言理而不涉虚无,言象而不涉附会。大都本日用常行之事,以示进退得失之机,故简洁详明。虽剖析尚欠精微,“论其醇正,要不愧为儒者之言焉”。( 《四库全书总目》)该书有清康熙十九年 (1680)通志堂刊《通志堂经解》本,今藏于北京图书馆等多处。
禅门宝藏录
凡三卷。朝鲜僧天頙撰,成书于元代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左右。明代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与禅门纲要集合并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三册及禅门撮要卷下。系天頙摘录景德传灯录、嘉泰普灯录、传法正宗记等诸灯录中之宗乘质疑问答语要。内容包括禅教对辨门二十五则、诸讲归伏门二十五则、君臣崇信门三十九则等。又据朝鲜僧幻如觉岸(1820~1894)所撰之东师列传卷一载,由年代与思想方面考证,本书作者应为真静法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