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稽疑

二卷。明陈耀文撰。耀文字晦伯,确山(今河南确山)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历官至按察司副使。除本书外,还着有《正杨》、《学林就正》、《学圃萱苏》、《天中记》、《花草粹编》等。古人专门之学皆有师承,各遵师门成说,从而在对儒家经典的训释上分岐颇多。此书取汉唐以来说经之异于宋儒者,分条辑载,上卷为《四书》,下卷为《易》、《书》、《诗》、《春秋》、《礼记》、《周礼》,以存诸经古训,对后学了解宋以前学者们对诸经的训释颇有裨益。但该书甚为粗略,疏漏较多。现存有清抄本一种(四库底本)。

瞽言

瞽[gǔ]言,明清之际陈确的有关道德问题的论文集。共4卷,30余篇。自称其学说不苟同于习俗,“世皆切切然莫不以吾言之瞽”(《瞽言序》),故命之曰《瞽言》。反对宋儒把天理人欲绝对对立,认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造成“身心之害百出”(《近言集》)。指出富贵福泽和忠孝节义一样,是庸圣皆同的人欲。要求人们“只时从人欲中体验天理,则人欲即天理矣,不必将天理人欲判然分作两件也。”(同上)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和道德追求同样具有合理性。揭露周敦颐“无欲”之说为“禅障。”提出气、情、才即性,人性不能离开人的自然生命,批判“另悬静虚一境莫可名言者于形质未具之前,谓是性之本体”的理论是“援儒入释”的学说。(《圣学》)重视“习”在人性修养中的重要意义,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所以有善有不善之相远者,习也,非性也,故习不可不慎也”。(《子曰性相近也二章》)并进而提出“素位”的道德修养方法,宣称“素位是戒惧君子实下手用功处。”(《与刘伯绳书》)只要人们各安其分,诚身改过,“正己反求”,则能“自得而无怨尤”(《生计》),从而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瞽言》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陈确的伦理思想。

南华真经章句余事

宋陈景元撰。本书现存诸本中,以《道藏》本早出。本书是 《南华真经章句音义》的副产品。景元以江南古藏本,徐铉、葛湍 校天台山方瀛宫藏本,徐灵府校成玄英《解疏》中太一宫本,张 君房校文如海《正义》中太一宫本,张君房校郭象《注》中太一 宫本,张君房校散人刘得一《注》,江南李氏书库本和张潜夫《补 注》,校勘国子监景德四年印本,得349异字。九家今皆不存,本 书是宝贵的校勘资料。

周易参同契解

道家著作。3卷。宋·陈显微撰。显微字宗道,自号抱一子,淮阳(今属江苏省)人。嘉定端平间(1208~1236)道士。是书为其弟子王夷于端平元年(1234)所刊。卷内不分章节。书中次第,悉依彭晓之本,其“鼎器歌”一首,亦从彭本附于卷末。书中所解,于内丹阐发较详,故在诸注解本中颇有特点。《四库全书总目》评:“以其诠释详明,古《参同契》诸注之中犹为善本。故存备言内丹之一家, 犹经解之中录吴澄诸书之意云尔。”

小品方

原名《经方小品》,医方著作。陈延之撰。约成书于南北朝宋孝建元年至永徽元年 (454—473)。书名之 “经方”源自 《汉书 ·艺文志》,“小品”之义则取自佛家典籍 “小品般若”(亦译作《小品经》)。原书久佚,历代无刊本,其逸文多存于中、日古典医著《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中。1983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高文柱《小品方辑校》。1984年在日本前田育德会尊经阁文库发现有本书序言及卷1大部分内容的日本古卷子抄本残卷。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原名《三因极一病论粹》,现在通行书名为《宋志》所载,简称《三因论》。以病因分类的综合性医书。原书6卷,今通行本为18卷,约23万字。陈言撰于淳熙元年(1174)。陈言,字年择,南宋医学家,浙江青田人。本书今存南宋刻配元麻沙复刻本、元刻本、清《四库全》本等多种。1957、198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两次铅印。作者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倘识三因,病无余蕴”。本书卷一~卷二前半部为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卷二下半部~卷十八列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等

徐闇公先生年谱

本书(一册一○四面六二、四○○字)不分卷,陈乃干、陈洙纂辑。乃干,浙江海宁人;洙,江苏江浦人。两人阅历不详。此谱成于民国十四年,刊在徐着「钓璜堂存稿」之前。按暗公名孚远,暗公其号,晚号复斋,松江华亭人;明末几社六于之一。崇祯壬午(十五年),学贡士。两京相继陷,航海入闽,隆武除天兴州司理;寻晋兵科给事中。闽溃,栖迟浙海;后移居厦门,颇受郑成功礼遇。永历十二年(戊戌),晋左副都御史。嗣随滇使周金汤、黄臣以入觐,失道入安南,阻而不得进,完节以还;有「交行摘稿」。后辗转止于粤潮之饶平,完发以终。两陈所辑「年谱」,引据有本,旁及时事至伙,足为研究南明与郑氏史事之资。书末,并存两附录:「附录一」有林霍等撰「徐暗公先生传」及「钓璜堂存稿目录」等十一篇,「附录二」即暗公所作「交行摘稿」。

见闻纪训

一卷。明陈良谟(1482-1572)撰。陈良谟,字中夫(一作忠夫),号栋塘,安吉人。官至贵州布政司参政。陈良谟性恬淡寡欲,诗文温醇典雅。着有《天目山房集》等。《见闻纪训》是一部杂记见闻的笔记小说。这部书记载的故事多挖掘因果报应,虽然大旨上是出于对人劝戒的用意,但还是语怪者太多。明万历己卯许琳刻本三卷附《碧里杂存》一卷,又《宝颜堂秘笈》本、《续说郛》本、《五朝小说》本等。

欧阳文粹

二十卷。宋陈亮(1143—1194)撰。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浙江金华)人。自幼聪颖,才气超群,喜谈兵法,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一挥而就。隆兴初 (1163),上 “中兴五论”,无回音,便自修于家,致力于著书。淳熙中 (1181左右),更名同,诣阙上书,极言时事,帝将授之以官,他却渡江而归。光宗亲策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陈亮未赴任而卒。端平初,追谥文毅。所编撰《欧阳文粹》二十卷,虽不及欧阳修著述的十分之一二,然“篇目素定,而参校众本,迥然不同。如 ‘正统论’、‘吉州学记’、‘泷冈阡表’ 皆是也”。(《周必大序》)。亮还著有《龙川文集》、《三国纪年》等,并行于世。此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都官集

宋代诗文别集。14卷。陈舜俞著。陈舜俞,字令举,历官都官员外郎。此书是作者生平所著诗文的汇集,由其婿周开祖所编。初为30卷,蒋之奇为之序。庆元六年(1200)其曾孙陈杞复刻,始名《都官集》,楼钥为作后序。原书失传。《四库全书》本由《永乐大典》辑出,重新分排为14卷。卷1至卷3为策,卷4为书,卷5为奏状、制、论,卷6、卷7为说(其中有15篇存目无文),卷8为纪,卷9、10为书,卷11为启,卷12至卷14为各体诗。陈氏初从学于胡瑗,为文学欧阳修、司马光,素有经世之志,集中策论逾万言。其文率直朴实,语言明晰。三上英宗皇帝书以及诤谏青苗新法的奏状,皆明快畅达,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思辩性。陈氏诗歌,多为被贬之后所作,诗中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如《保圣院》:“门深锁苍苔,地灵育嘉树。寂然烟云宅,不接朝市路。苟能灰心居,即是古乐处”。《中夜》:“宦拙宜身退,家贫长道情。自怜前计失,半世慕虚名”。《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气格疏散,皆自抒胸臆之言”。有《四库全书》本。

木钟集

南宋陈埴著。十一卷。凡论语、孟子、六经总论、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近思杂问、史等各一卷。其体例皆先设问后答之。书名取“善问者如攻坚木,善待问者如撞钟”(《宋元学案·木钟学案》)之意。在论述心、理和性情的关系时说:“道理只是一个道理。有就吾心性上说者,有就事物上说者。”认为“理”既存在于“心”中,又表现在“千条万目”的“事”上。圣人能“一心而贯万事”达到“统体光明”的“上达境界”(天理)。又说“性者,人心所具之天理”,“心居性、情之间,向里即是性,向外即是情,心居二者之间而统之”。基本墨守程朱之说。有明弘治十四年(1501)温州重刊本。

日涉编

十二卷。陈堦撰。陈堦,字升也,应城(今属湖北省)人。该书采录与时令相关的故实、诗歌,按时令编次。每月一卷,先叙月令、节候,再以三十日依次叙列,故实居前,诗歌继后。书前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巩昌知府文安纪元重刻序,指其书不载闰月是为疏漏。《四库存目》为内府藏本。

谏书稀庵笔记

《谏书稀庵笔记》共有短文165篇,其涉猎内容十分广泛。这些文章中,有反映满清末年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如:捻军北上、义和拳排外、八国联军侵犯京都、辛亥革命、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占领潍县城、张勋复辟等等。有通过描写王公大臣、部曹、书吏等人的私生活,揭示晚清朝政昏庸、官吏贪腐的;有记叙家乡山东,特别是潍县的经济资源、乡土、风俗、名人轶事,赞扬那些洁己奉公、立言有体、鞠躬尽瘁、存心无私的名宦、乡贤、高师、大儒的。也有记叙京都所谓“下九流”人物的。如《赛金花》、《大老板(程长庚)》等等,还有反映他晚年思想情怀的,这位曾以对联“八载退隐抱赤子,十年进士如白丁”释怀的晚清逸民从《笔记》的若干文章中透露出,在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后,他也拥护五族共和、赞成男女平等、解放妇女,兴办平民教育,其思想逐步开明起来了。其在身后留下的《谏书稀庵笔记》,也为后人认识和研究晚清社会及地方乡土文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史资料。

花里活

三卷。明陈诗教撰。著有《花里活》一书。是书的主要内容是记载古往今来的花卉故事。全书按朝代分编,内容大多因袭陈言,特别是在考证方面疏漏较多。至于《花里活》的书名,来源于唐李贺《秦宫诗》中“秦宫一生花里活”之句,秦宫本是梁冀的奴才,这里引以自比,既有失作者的身份,也见陈氏失考之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编修程晋芳家藏本列为存目。

光療淺說

地球為諸大行星之一環繞太陽旋轉。絕無停時。太陽則為一恆星較地球大幾千萬倍以我們現在的天文學智識而論太陽為天體唯一之中心牠供給我們光與熱為能力之源泉。沒有太陽我們地球上亦不會有生物的存在現在社會之工業食料用具等莫不由太陽間接或直接促成其生產者祇要我們仔細一想便不難明白此中道理古代的人民雖不諳天文氣象的學問但他們視太陽為宇宙之主宰為一切生物之給與者則與今人無異……

夷白斋稿

元代诗文别集。35卷,外集1卷。陈基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善本主要是数种明清抄本,另有明弘治八年(1495)张习刻本,题为《夷白集》12卷,不全。“夷白斋”是陈基宅邸中书斋之名。本集为陈基的朋友戴良所编。卷1为赋、乐府、卷2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卷3—4为五言古诗,卷5为七言古诗,卷6为杂言古诗、五言律诗,卷7—10为七言律诗,卷11为长律、联句、五七言绝句、骚,卷12为颂、铭、箴、赞、杂著,卷13—22为序,卷23—31为记,卷32为题跋,卷33为碑、墓志铭、墓表,卷34为传,卷35为祭文。在目录之后,有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戴良序。序中说,《夷白斋稿》收陈基诗文454篇,“良既访之先生,尽得其稿而编次之”。《夷白斋稿外集》也署“金华戴良编”,未分卷,一般著录为1卷,也有个别版本析为2卷,收陈基诗文100余篇。本集未见元刊本传世,但戴良原编的旧貌仍存。

江湖小集

诗总集。宋陈起编。九十五卷。收录南宋洪迈、叶绍翁等六十二家诗(姚镛、周文璞、吴渊、许棐四家附有赋及杂文)。又《江湖后集》二十四卷。收录巩丰等六十四家诗,其中敖陶孙等十七人,其人已见前集而其诗未为前集所载。两集中所收之诗,主要不是从已刻印的诗集中选录,而是直接向某些诗人索稿,故大部分是未曾刊印过的作品。南宋中后期的一些诗作即赖此得以传世。该集中的作者,大多流落江湖,布衣终身,也有一部分曾居官入仕。所收诗人的诗风,或宗江西,或尚晚唐,或远模汉魏乐府,或近规陆游、杨万里。由于该集中的某些作品忤犯当时权贵,陈起曾被黜流放,该集亦被列为禁书毁版。此集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中均曾著录,明初《文渊阁书目》载《中兴江湖集》三种,多者达五十二册,均佚。今存《江湖小集》、《江湖后集》,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有《四库全书》本。

晚明二十家小品

小品文选集。二十卷。今人施蛰存编。成书于一九三五年。按作者分卷编次,本书选录了二十位晚明文人的小品散文,每位作家的作品辑为一卷,共二十卷。依次是:徐文长、陆树声、李本宁、屠赤水、虞长孺、汤若士、袁伯修、袁中郎、袁小修、曹能始、黄贞父、张侗初、李长蘅、程孟阳、钟伯敬、谭友夏、刘同人、陈明卿、王季重、陈眉公,共收小品二百七十七篇。卷后《附录》两种:《附录》甲为《诸家小传》,《附录》乙为本书采辑书目,列出二十九种。明末在公安派、竟陵派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小品文作家。他们的散文小品继承了六朝小品的传统特点,力求摆脱明代文坛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文风的影响,力求摆脱传统古文的法度规范,为明代的散文创作增添了光彩。他们的一些游记、随笔等小品,以抒情叙事为主,笔调轻快洒脱、清新自然,给人以明朗活泼之感,摆脱了呆板、凝滞的道学气。本集所选录的都是具有开拓性的小品作家,他们大都同公安派、竟陵派有些联系,至少是思想观点有些接近。这些人都不曾做过显赫的大官,也不是什么文坛领袖,由于对社会有所不满,而都有山林隐逸思想。他们在文学上基本都主张冲破正统文学的束缚,独抒性灵,写出任情适性的有真意的文字来。编者在编选时尽量以风趣为标准,除选录一些隽永有味的篇章外,还尽量注意到各家对于文学的意见,以及一些足以表现各家特殊风格的文字。集中的小品大都从各人专集或其他选集中选录,一般以该书的珍贵程度和是否罕见为选录多寡的标准。正如编选者所说,本书是撷取数十种明人文集、全书之精英而成,得此一编,可以抵得上读上百卷明人文集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编选;上海书店一九八四年根据光明书局民国二十五年版复印出版。

宝刻丛编

《宝刻丛编》20卷,南宋陈思撰。陈思乃临安市贾,其书编成于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有魏了翁、陈振孙、孔山居士3篇序,其中陈振孙序说:“始欧阳公为《集古录》,有卷帙次第而无时世先后;赵德甫《金石录》乃自三代秦汉而下叙次亡,而不著所在郡邑;及郑渔仲作系时、系地二录,亦疏略弗备;其他如诸道石刻录、访碑录之类,于所在详矣,而考订或缺焉。都人陈思,一旦取诸家所录,辑为一编,以今九城京府州县为本,而系其名物于左,昔人辨证审定之语具著之。”此书按地登载碑刻,以《元丰九域志》京府州县为纲,凡石刻可考郡县者,均分别辑入各路之下,最后一卷收录不详其地者。每碑之下均引录前人考证,并注明其出处。其中所引《寰宇访碑录》、《诸道石刻录》、《集古后录》、《复斋碑录》、《京兆金石录》、《元丰碑目》等书,今皆散佚不传,借此可见其涯略。就是所引存世著作,也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清初朱彝尊就曾辑录此书所引《隶续》佚文,以补今本《隶续》之阙。《宝刻丛编》今天的传本均有所残佚,《四库全书》本残阙较多,较完备的版本是《十万卷楼丛书》本,已经收入《丛书集成初编》。这个版本缺卷情况如下:第11(秦风路、河东路)、12(淮南东路、西路)、16(荆湖南路、北路)、17(成都府路)共4卷全缺,第15卷江南东路缺饶州以下,江南西路全缺,第18卷梓州路和利州路只存渠、巴、文3州,其余均缺。

新语林

不佞自少嗜稗官家言,尤酷好刘义庆《世说新语》,肄业学校时,治科学余暇,恒手一篇展玩弗辍。及长,随杨味春表伯于任所,公博通群籍,喜刘氏《世说》单词只语,隽永玄妙,往往举书中人物言行为谈资,谓恨不为魏晋人,日与群彦身亲酬酢。不佞愧未尝学问,读书每有疑难,辄得公片言而解。公弟杏城表叔,于书无所不窥,好宋人语录,视公尤笃,在朝虽日与官书为缘,犹时时省览,退而在野,几靡晨夕不手此一卷自娱。比年先后居京师、津门、沪滨,不佞尝侍侧,每集名流为文酒之会亦间列末座,公谓临翰多得是书之助。尝慨叹今之才人性行与古贤哲不侔,语及士大夫某也贤、某也不肖,品评之公允、论议之乎实无以加焉。不佞饫闻日久,且笔而存之,因不时叩公以时流佚事,公有所知必语,语必详尽,不佞亦必详记。

1 39 40 41 42 43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