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管照神局
三卷。旧题南唐宋齐邱撰。宋齐邱,字超回,后改子嵩。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曾任殿直军判官、右司员外郎、同平章事等职,李璟封为楚国公。后获罪被废,自经而死。宋齐邱生当乱世,十分喜好术数,养星相卜占之士数十人,予以厚待。此书可能即其门客所撰,而托宋齐邱之名。此书专论相法,《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编为三卷。卷上为吕洞宾赋、千金赋、陈抟先生风鉴、陈抟袖里金、陈抟相歌、洞玄经杂断歌、神垕杨先生神部论、西岳先生截相法、胡僧论玉管相书总要诀、通仙录、杂论、论五应五谷等十二篇。卷中首载形分十相图,次为五官杂论、腹背之相、掌法并掌纹图、脚掌纹图等。卷下分体骨、形气、五色、论言谈、五事观相等五篇,并有杂论数条。此书论相,颇为系统,有总论,有分论,有图说,有歌赋。所相有形有神,既相五官,又看身形,既论气色,又分四时。此书认为:“照神之法,说相之宗,看青黄赤白黑而定吉凶,察金木水火士而知贵贱。是故以头为主,以眼为权。头则五行之首,眼则形相之先。”此书还特详掌法,载各种掌纹图七十二幅,每种纹形先说所主,再以诗四句加以解说。此书系相法着作中较早的一部,流传较广,为历代相士所取法。书中保存了丰富的相法资料,可供研究我国相法发展参考。有清《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
周易衍义
十六卷,元胡震著。其书将成,胡震去世,由其子胡光大纂集而成。排列次序为乾、坤二卦卦辞下接以《彖传》,继以释《彖》的《文言》,后为《大象》,再次是爻辞,接以《小象》,继为释爻的《文言》,又置《杂卦》于《序卦》之前。于经文训释,多引史事以发明。《四库全书》本。据书前胡氏《自序》及其子胡光大《识语》,胡氏撰此书将近完稿而卒,后由其子纂集成编。其书经传次序颇多混乱。衍释经旨颇引史事以为证,然论说《易》义则尚平正。《四库全书提要》指出:“书中于《乾》、《坤》二卦卦辞下接《彖传》,继以释彖之《文言》,次《大象》,次爻辞,下接《小象》,继以释爻之《文言》;又置《杂卦》于《序卦》之前,序次颇多颠倒。
两朝纲目备要
《两朝纲目备要》16卷,作者佚名。此书是一部编年体的史籍,起自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迄止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共记两朝35年间事。南宋另有一部不知作者的《中兴两朝纲备要》18卷,记高宗、孝宗两朝事,而这部《两朝纲目备要》原名本作《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即续《中兴两朝纲目备要》,只因《永乐大典》所收此书没有“续编”2字,《四库全书》又是从《大典》中辑出来的本子,所以也不称“续编”,于是《四库全书》著录的这个书名以后就成了通称,其原名渐不为人所知。这两部佚名的《纲目备要》,其体例、格式、史笔以至最初的板刻都一致无二,因此它们很有可能是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由于宋人记载高宗、孝宗两朝历史的著作较多,所以《中兴两朝纲目备要》就远不如《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受人重视。此书虽不知作者,但为宋人所撰则无疑,书中凡遇“昀”字就注为“御名”(宋理宗名赵昀),第12卷嘉定三年五月附记理宗朝追赠朱熹官职,下及淳祐元年(1241),据此可知其书大略作于理宗后期。作者当时尚能看到宋朝实录、国史,因此书中所记大多可信,虽然内容较为简略,但仍可补《宋史》之不足。此书还间杂议论,一部分是作者自己的评议,一部分取自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库提要》称其“叙次简明,议论亦多平允”。
萍洲可谈
笔记。宋朱彧著。三卷。此书多述其父朱服所见所闻。首卷记朝廷典章制度、君臣言行;卷二则于广州蕃坊市舶、贸易物产、风土民情言之甚详;卷三多记巫卜异事。书中罕言诗文创作,然三卷之中,皆记有朝野重要文人学者如王安石、司马光、苏辙、黄庭坚、沈括等人的轶事,而于苏轼记录尤详。于二苏颇有微词,而于(舒)亶与(吕)惠卿,则往往曲为解释。《守山阁丛书》本钱熙祚校语则说此书“杂记见闻,颇多轶事,虽于绍圣诸臣,意存回护,尚不至如魏泰《东轩笔录》之悖谬,惟青眉紫姑诸条,间涉鬼神,未离小说之习”。此书《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著录三卷,然左圭《百川学海》、陈继儒《宝颜堂秘笈》均只五十余条,不足一卷。清编《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得多条,复编为三卷,“约略校计,已得其十之八九”(《四库全书总目》)。后《墨海金壶》、《守山阁丛书》皆据《四库》本收入。《守山阁》本又将同见于《四库》本与《百川》、《秘笈》本之条目校勘一过,附有校记。后《丛书集成初编》本即据此本排印。另外,《说郛》(宛委山堂本)有此书摘录。
徐正字诗赋
二卷。唐徐寅撰。徐寅,字昭梦,泉州莆田 (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工诗,屡举不第。尝游大梁,以赋谒梁王朱温,误触其讳,欲遁不得,乃作过大梁赋以献。温大悦,酬一字绢一匹,厚礼馆待。大顺三年(892)始登第,乾宁元年 (849)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正字。后依王审知幕府,归老延寿溪。所著有《探龙》、《钓矶》二集,共五卷。自 《唐书·艺文志》已不著录。诸家书目也未载其名。意当时即散佚不传。此书又作_《钓矶文集》,全名为《唐秘书省正字先辈徐公钓矶文集》仅存赋一卷,计八首。各体诗一卷,计三百六十八首。盖其后裔从《唐音统签》、《文苑英华》诸书裒辑成编,附刻家乘之后,已非五卷之旧。其赋句雕字琢,不出当时程试之格。而刻意求工,多有秀句。但此书最早是由徐寅族孙徐师仁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辑成八卷本,其中赋五卷,《雅道机要》一卷,诗二卷。钱遵王有其抄本。元代时,徐寅裔孙徐玩又重辑为十卷本,前五卷为赋,后五卷为诗。此本也只有抄本流传。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均有记载。《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中,又录一种“赋五卷,凡五十首”的《钓矶文集》,实际是十卷本的前五卷。此本亦收入《宛委别藏》丛书。另外,清人席启寓辑《唐诗百名家全集》也录有 《徐昭梦诗集》三卷本。
同徵甫在明入碧云寺寺僧导饮流杯池上
鹫岭东回启石扉,岚光竹色递相依。亭前古柳如人长,木杪春泉作雪飞。椿叶初齐供客饭,藓花犹碧染行衣。清凉此地堪招隐,久卧长安兴自违。
法弘寺建新城时关地有僧涅槃龛中其形如生即寺僧也
浩劫知何代,长林过客迷。不知今壁垒,犹是昔招提。定里人长寂,花间鸟自啼。醉来惟荷锸,岐路任东西。
赤藤杖歌
昔年我过浈阳峡,飞来禅寺停襜帷。寺僧赠我赤藤杖,入手夭矫蟠蛟螭。峡山陡立水清绝,草木坚瘦含霜姿。兹藤纯阳有殊禀,蜷生山腹穿云肌。年深瘴雾霾翠蔓,独标火色争炎曦。蛇缠虺缭更纠结,石刚铁劲尤崛奇。细筋盘环抱真骨,血殷腠理凝燕支。攫拿数尺势千丈,倒垂岩际耀水湄。老樵奋臂拔不得,快斧斫断珊瑚枝。天生杖材带根节,不须凿削烦工师。鸠首翻露丹凤咮,龙颔怒杰赪虬髭。舟中缄识不敢发,江湖怕有神奸窥。归来摩弄净牙角,偶以挂壁惊童儿。近苦脚软仗汝助,掣电绕腕流虹驰。蜿蜒欲飞强捉住,咫尺炫晃光陆离。斗觉生力贯腰膝,徐看宝气衡须眉。残藜枯竹安足道,涂朱髹漆空尔为。会当携汝入山去,遍踏苍崖寻紫芝。
傅忠肃集
诗文别集。北宋人傅察撰。三卷。察字公晦,孟州济源(今属河南)人。年十八岁登大观进士。蔡京欲以女妻之弗受。曾官兵部、吏部员外郎。后被金人掳去,不屈死。此集系宋人傅伯寿编成,首冠周必大序。收诗一百十七首,颂、表三十二篇。作者年仅三十七岁遭国难,无大著作以发挥才气,所存大抵为酬赠篇什,骈丽之作为多。“然其深厚尔雅,亦自足资讽诵”。“诗文虽属无多,固当与李若水之《忠愍集》并传不朽”(《四库全书总目》)。有《四库全书》本。
卢忠肃集
诗文集。明卢象升(1600—1639)撰。二卷。象升字建斗,宜兴(今属江苏)人。天启进士。善射,精将略,能治兵。明末抗清将领。崇祯十一年(1638)在巨鹿(今属河北)遇敌,孤军作战,阵亡。明谥忠烈,清谥忠肃。此集其幼子天驭之孙声谐所编,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成书。约二万余字。象升征战一生,阵亡时年仅三十九岁。其诗文多以军中生活为题材。虽其诗多不入格,然所写家书尺牍,忠孝悱恻,忧国忧民,颇为感人。此集原名《忠烈集》,编入《四库全书》时,因清谥号忠肃而改之。康熙二十七年本,《四库全书》本,《乾坤正气集》本。
山斋文集
明代诗文别集。郑岳(字汝华)著。郑岳著述较丰,所著诗文有《蒙难录》、《西行记》、《南还录》、《山斋吟稿》及漫稿、净稿、续稿、奏议等,因雕版焚毁,所存不过数集。此集为其曾孙郑炫所编,于万历十九年(1591)梓行,凡24卷。其中诗7卷、文17卷。据郑炫跋,是集视旧集十不能存二三。清人在郑炫刻印本基础上进行过增修,前加印了郑岳像。《四库全书》著录的也是郑炫刻本。《四库全书总目》评其人与其集说:“柯维骐《续莆阳志》称其所作诗文,俱畅达蕴藉。朱彝尊《明诗综》引谢山子之言,亦称其诗深于讽喻之体。考《明史》岳本传,称其屡拒中官崔文之干请,争宁王宸濠之侵占,又以争兴献王袝庙,忤旨夺俸。其居官颇著风节。而为江西按察使时,与李梦阳互讦,为兵部侍郎时,又为聂豹劾罢。所与龃龉者,乃皆正人。盖其天性孤介,非惟与小人相忤,即君子亦不苟合也。其文章落落远俗,因亦有由焉。”其诗作颇能吐露真情,较有个性,五言诗尤优,弥见风韵。
浮山集
宋代诗文别集。仲并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及《宋史·艺文志》均著录此集16卷,其书至明初焦竑《国史经籍志》卷5犹载录,当于此后即佚而不传。清代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中辑其诗文,重编为10卷。前3卷为诗词,以下各卷载奏议、书、序、跋、记、赞、行状、墓志、祭文、表、启及杂著等各体文章。又将周必大《平园集》中所载《浮山集序》移录于卷端。周序称其集16卷系仲并外孙、南安太守孟猷所编,“君之古律如王良,造父驭骏马、驾轻车,有奔轶绝尘之势”;“其四六叙事虽闳肆而关键实密,属对虽切而非骈俪所能拘”;“其它论时事、条利害,深切明白,务在可行”;“杂著题跋清雅可爱,复以馀力出入释氏、游戏、歌词,无不过人”。《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古文颇高简有法度,四六能以散行为排偶,尤得欧、苏之遗;诗亦清隽拔俗。”以此可以略见其诗文风格与成就。
竹轩杂著
宋代诗文别集。林季仲著。《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的《竹轩杂著》为15卷,其书久佚。清代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辑录其诗文,重编为诗2卷(《四库全书总目》误标为“诗一卷”),文4卷,凡6卷。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称林季仲颇喜为诗,而且其诗“语佳而意新”。《四库全书总目》则指出:“季仲在绍兴中实负清流重望,故集中札子虽所存无几,而多力持正论、深切时弊之言。其赵鼎南迁以后所与简牍数篇,无不反复慰藉,词意谆挚。交道之笃,尤可概见。”并且评其诗云:“其所作虽边幅稍狭,已近江湖一派,而笔力挺拔,其清隽亦可喜也。”由于其集久佚,林季仲文名颇不为论者所知。
有商志传
明代白话长篇历史小说。全称《按鉴演义帝王御世有商志传》,一名《有商传》。四卷十二回。题“景陵钟惺伯敬父编辑,古吴冯梦龙犹龙父鉴定”。成书于明崇祯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嘉庆十九年(1814)稽古堂刊《夏商合传》本,藏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1987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夏商合传》。叙商朝兴亡故事。据书叙,商汤至纣,前后十五帝,几经盛衰而复兴。汤用伊尹、莱朱,天下大治。其子太甲即位,初甚暴虐,放伊尹而终悔悟。六传而至太戊,政复衰微,伊尹之子伊陟教以勤政爱民之道,由是复兴,如是者三。其间插叙西岐之兴,四夷侵扰。盘庚迁殷,数传而至纣,宠幸妲己而乱政,暴虐无道,终致覆国,超过全书四分之三的内容为虚实参半。是书明刊本已佚。今传有清嘉庆间稽古堂《夏商志传》合刊本。题“景陵钟惺伯敬父编辑”,“古吴冯梦龙犹龙父鉴定”,当为覆明刻本。所题钟伯敬编辑,当系伪托。
九日过圆觉庵值蓼洲叔出示登高诗次韵
正拟留题护碧纱,寺僧传迓李邕车。苍茫怀古归诗卷,老大悲秋对菊花。断壑有云多挟雨,废陵无树不啼鸦。登临惯作伤心语,万里愁空掩月华。
海陵四咏 其三 古柏林
虎踞龙盘回绝尘,何年古柏接东邻。寺僧作友枝皆杖,地脉钟灵树亦神。阅世已多甘老牖,本心未昧独长春。莫言涧底松常郁,一样洪钧就屈伸。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原名为《高宗系年要录》或《系年要记》,由《四库全书》定为今名。南宋李心传撰。本书在南宋宁宗宝祐初年曾刊于扬州,流传甚少,今本系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该书为编年体,记录南宋高宗一朝国内外大事。仿《资治通鉴》例编年纪事,与《续资治通鉴长编》相衔接。始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迄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书中所收材料较多,条理也较精密。元末修《宋史》时未见此书,可能当时原书已失。今本是乾隆时修《四库全书》而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这是研究南宋时期历史的重要古籍。
徽钦北徙录
《徽钦北徙录》原名《南烬馀闻》,惟原序中有云:“余亦有感而作书曰《南烬馀闻》,此盖二帝北徙实录。”为切于书的内容起见,故改今名。他本亦有作《南渡录》的,内分《南烬馀闻》、《窃愤录》、《窃愤续录》三种;然《窃愤录》与《窃愤续录》,本书中亦包括在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杂史类中有《南渡录》、《窃愤录》二书,据其所述,亦与本书完全相同。盖原书不一其名,且题名晦涩,在当时或嫌忌讳,在今日大可不必,故亦以改题今名较为统一明晰。
伊滨集
元代诗文别集。24卷。王沂撰。王沂文集久佚无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题名王沂《伊滨集》的诗文若干篇,重编为《伊滨集》24卷。卷1为赋、四言诗、五言古诗,卷2—3为五言古诗,卷4—5为七言古诗,卷6为五言律诗,卷7—8为七言律诗,卷9为七言律诗、五言排律,卷10为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五言绝句,卷11为七言绝句,卷12为七言绝句、词,卷13为诏、辞、设问、序,卷14—16为序,卷17为序、说,卷18—20为记,卷21为记、题跋,卷22为题跋、文、赞、铭、碑,卷23为碑、墓志,卷24为行状、哀辞、祭文。王沂历跻馆阁,屡掌文学之职,庙堂著作多出其手。他与文坛名流傅若金、许有壬、周伯琦、陈旅过从密切,他的诗文风格也与许有壬等人大致相近。在元末社会动乱中,他写过较深刻地反映现实的作品。从作品内容和实际看,王沂在元代文坛都有一席位置。由于《伊滨集》很早失传,致使王沂及其作品长期被忽视。
性情集
元诗别集。6卷。周巽撰。原书久已亡佚,而且很少为人所知,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重辑出《性情集》6卷。卷1—2为《拟古乐府》,并有周巽写于明洪武九年(1376)的自序1篇。据自序,《拟古乐府》原有154首,今仅存60余首。卷2还收有《补古乐歌》5首,亦有周巽写的自序。卷3为五言古诗,卷4为七言古诗、五言律诗,卷5为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卷6为七言律诗、七言排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周巽诗比较直露,题材也不够广泛。他显然是爱梅成癖的人,集中咏梅之作比比皆是,如和林和靖咏梅14首,《溪梅》、《岭梅》等五律,《上苑梅》、《玉堂梅》等七律,《梅花十首》等七绝。这些诗多属应景之作,艺术成就不高。元人吴元德另有一部诗集名为《性情诗》,而周巽《性情集》卷5有五言排律1首,是陪吴元德等宴岳阳楼之作,周巽名集为《性情》,或许是受到吴元德的启发。然而,两部《性情集》都久已亡佚,1部靠《永乐大典》流传至今,另1部却借《诗渊》而免遭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