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蕺歌

上山采蕺留山阿,衱蕺下山日午蹉。回首白云漫漫多,云中仙吏脱佩珂。停骖独上舞婆娑,九秋鹤唳摇林柯。孤亭高标白云窝,俯临万井如星罗。悠然怀古山之陂,右军遗迹今苔莎。蓬蒿是处少经过,叩门不见羊与何。止留清池浴鴐鹅,旌干欲去道不呵。北郭先生寤也歌,蕺山窈兮钟山峨。钟山鸣琴声相和,为我洗耳清云萝。

赠罗炼师

大人先生生何年,乃在无始之始,先天之先。尘尘刹刹万万古,天荒地老神独全。中间要妙言不传,我纵言之玄又玄。宇宙广广,人处一焉。生人林林,公处一焉。四大假合,二气循环。凡夫百岁如土偶,婴儿十月成金仙。当知前日罗先生,乃无极老翁之鼻祖。今日罗先生,乃无极老翁之儿孙。儿孙落地持门户,自辟玄风建旗鼓。读书只读五千言,悟后明明无一语。柱下翁,函关吏,异世同堂应见许。何况圣人在东鲁,在西土,亦应著眼交相觑。先生得诀早归来,万象森森日亭午。灵台双阙回霄壤,玄牝重门锁风雨。未雨何龙,不风何虎,却笑顽仙守三五。十年一握九还丹,达者视之如腐鼠。岂知大药有真传,本来妙道无今古。长生学就即无生,元气养成为气母。道人本是道中人,少壮蹉跎今晚暮。底事无成奈若何,日夕空山坐枯树。树头老眼难见人,眼中之人道中蠹。年来始识罗先生,一日相知两相慕。如公方是学仙人,嗤杀秦皇与汉武。

山居杂咏 其五 摘茶

草木得真性,无人也自芳。下山才半日,采撷已盈筐。剩有烟霞气,归来衣带香。留僧酣茗战,看尔展旗鎗。

壬戌元宵应制 其二

千金一刻是元宵,惟有官家乐事饶。烟火熏天呈巧样,管弦随处奏新谣。重门月上金铺暖,四海春回玉烛调。愿取沧溟供寿酒,年年今夕奉神尧。

侯玄真不至用前韵

公来不来客亦行,上江船逆下江轻。空闻此日悲吟在,谁问从前太瘦生。竹月晓沉山阁冷,石坛秋老菊花清。人生佳会真难必,十度商量九不成。野菊篱前领客行,白牛柂转小车轻。风流有样看前辈,笑语忘机接后生。霜簟夜摊岩屋冷,月瓢秋泛钓湍清。东溟望断渔翁地,只卖江门一劵成。

送云季昭

东墙隔树有书声,晚阁长歌坐月明。一队邻家小儿子,夜凉分得案头萤。道人自是东方朔,分得西池玉色桃。别后好传青鸟信,大江谁道隔风涛。池草青青秋水深,杏花坛上坐鸣琴。日长自讲先天易,说破羲皇万古心。素王宫中多种竹,每分凉影过西邻。多情只有云夫子,九载弹琴看好春。别日情多会日稀,嫩凉昨夜入秋衣。除书远近须相报,好付霜前白雁归。

满江红 其十四 寄呈荔裳观察

北望卢龙,痛精卫、魂填溟涨。何幸得、南楼老子,下官无恙。千里相思风雨夕,十年重过江湖上。笑故人、只有一杯莼,为君饷。飞蝶梦,游丝漾。骑马地,朝鸡唱。算半生白发,星星愁酿。笠泽烟波宜载酒,泰山日观聊携杖。再休提、宋玉赋秋风,悲哉状。

杂词 其五

相思一夜苦离忧,独语喃喃不肯休。明月下山天睡晓,疏星在户鬓横秋。马牙香煖金狮子,凤胆瓶簪玉绣毬。知有佳期心欲速,不胜长盻在楼头。

和瑶京弟「有感」元韵

毵毵杨柳绿阴成,镇日流莺不住鸣。壮士有谁歌出塞!孤臣犹自梦朝京。功名多是前生定,富贵何须抵死争!把臂与君偕隐去,群仙料亦下山迎。

题康步崖中翰出塞集七首

出关人拜令公祠,南客才名塞上知。赢得弓衣齐绣遍,春风杨柳小蛮诗。王大司空盖虎牙,英雄故里客停车。渔阳突骑都非昔,惆怅云台说汉家。寻秋独上白狼山,涕泪思乡客袖斑。匕首千金诗一卷,秋风匹马入榆关。凤阁新除侍从臣,彩毫还带塞垣春。长安不少鸡林贾,都识能诗白舍人。十载幽并跃马行,久拚关吏笑书生。云骧阁上闻鸡夜,风雪漫天梦柳城。九边烽火迫金台,客唱新添塞上哀。更筑长城防不得,鹫章南下老羌来。展卷如闻敕勒歌,登临不负好诗多。剪灯便作秋边色,夜半天风叫鴐鹅。

鹤惊昆仑

《鹤惊昆仑》又名《舞鹤鸣鸾记》是清末民初北京武侠小说作家王度庐作品。鹤铁五部曲之一,本书写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江小鹤(成名后改号江南鹤,贯穿《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童年时,其父因犯“淫戒”,而被师父鲍昆仑“清理门户”,率众徒残酷杀害。小鹤立志报仇,历经漂泊、凌辱之苦,学得武林绝技,十年后下山,寻找鲍昆仑,兑现复仇誓愿。但是鲍昆仑的孙女阿鸾与小鹤青梅竹马,上演了一出爱情悲剧。

鲁智深喜赏黄花峪

元杂剧剧本。简名《黄花峪》。不著撰者姓名。末本。本剧为“水浒戏”之一。剧演济州秀才刘庆甫携妻李幼奴于重阳日往泰安州烧香,回程在酒店小息。花花太岁蔡衙内见幼奴貌美,令其劝酒,幼奴不从。蔡衙内老羞成怒,遂吊打刘庆甫。梁山好汉杨雄过此,打跑蔡衙内,救下刘庆甫。并说,如有冤屈,可去梁山泊告状。待杨雄走后,蔡衙内复回,抢李幼奴至水南寨。临行,幼奴将枣木梳付与丈夫,为日后报仇寻妻之证。刘庆甫至梁山哭诉。首领宋江遣李逵下山搭救李幼奴,再遣鲁智深随后接应。李逵扮货郎至水南寨,出刘庆甫所与枣木梳,救出李幼奴,打跑蔡衙内。蔡衙内到黄花峪云岩寺躲避,遇鲁智深在寺,遂将其擒拿。此剧第一折正末为杨雄,第二、三折为李逵,第四折为鲁智深,第一折旦角李幼奴亦唱一曲,有异于杂剧常格。《孤本元明杂剧》为本剧所作的提要中说:“曲文本色,颇有俊语,在水浒诸剧中,为最胜之作。”并依据孙楷第的说法,将其归于元代无名氏所作。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曾据以校印。

王忠文集

文别集。明王祎著。二十四卷(别本二十卷)。王祎于建文时谥文节,正统中又改谥忠文。全书分为前后二集,各十二卷。前集题鄱阳刘杰编辑、庐陵刘同校正,有胡翰、胡行简二序;后集则题刘同编辑、刘杰校正,有宋濂、苏伯衡二序。正统刊本另有杨士奇专为此本所作序。王祎是明初古文大家,宋濂序称其文凡三变:初年所作,幅程广而运化宏;壮年出游之后,气象益以沉雄;四十以后,乃浑然天成,条理不爽。其文以“序”“记”二体著力最深,成就也最大。有明正统间刘同、刘杰校刊本,《四库全书》即据此收入。《乾坤正气集》中收有二十卷本,尽管不是原本,但流传较广,曾编入《金华丛书》,后又收入《丛书集成初编》。

潜溪集

文别集。明宋濂(号潜溪)著。八卷。本集所收,均为写于元末之文,原本系郑涣兄郑仲舒所辑,由郑涣增补编定。初刊于元至正年间,有陈旅序、至正十三年(1353)王祎序、欧阳玄序、至正十六年郑涣跋。另有明黄溥辑刊《潜溪集》十八卷,与本集内容不同,是宋濂一生著作的选本。据《宋学士文粹》郑济跋,《潜溪集》原本四十卷。但今见此集均只八卷,当为明人所删并。八卷。原刊本已不可见,今存明嘉靖十五年(1536)温秀校刊本。

彭惠安集

十卷。明彭韶撰。彭韶,字凤仪,福建莆田人。天顺元年(1457)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后擢为副都御史,巡抚应天。弘治中,官至刑部尚书。著有《政训》、《从吾滞稿》十二卷。彭韶正色立朝,岿然耆旧。其文虽治台阁之体,而醇深雅正,具有根柢,不同于神瘠而貌腴。此集初名《从吾滞稿》。嘉靖中重刊,乃改题此名。然据郑岳原序,已有遗稿散佚之语。则似己非其旧本,故所收诗仅十余首。如《明诗综》载其临江词一篇,指斥东里,慷慨激烈,足起顽懦,而此集不载。又莆风《清籁集》载其诗十五首,亦半从他书录入。是掇拾散失,尚多未尽。特赖此一编,幸不至于全佚,是则校刊者之功。彭韶之风节虽不藉文章以传,然文章亦足以不朽。至其巡视浙江,兼理盐法,怜鼋户之苦,绘八图上进,各系以诗。具有元结舂陵行、郑侠流民图之意,又不仅以词采工拙论。四库已存目。

汲古堂集

二十八卷。明何白撰。何白,字无咎,号丹丘,东瓯 (今浙江温州)人。约为万历至崇祯年间人。何白幼时为郡小史,龙膺为郡司理,异其才,集诸名士,赋诗以醮之,为延誉于海内,遂有盛名。著有 《汲古堂集》。是集凡二十八卷。载诗二十二卷,包括:乐府一百三十七首,五言古诗二百八十四首,七言古诗二百零五首,五言律诗二百一十六首,七言律诗三百七十四首,七言排律十首,五言截句四十六首,七言截句一百九十二首。后附杂著六卷,文一百一十首。集前有李维桢、陈继儒两 《序》。其诗宗尚七子,声调浏亮,但锤炼不足,尝露出模拟痕迹。由金璋校阅,董登瀛校刊,现有清乾隆二十九年 (1764年)刊本行世。

凫藻集

五卷。明高启 (1336—1374)撰。高启,字季迪,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称“吴中四杰”。洪武初,召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授户部右侍郎,不受。尝赋诗有所讽刺,后被太祖借故腰斩。其诗爽朗清逸,部分作品对民生疾苦有所反映,对明的统 一也作了歌颂。又能文。著有 《高太史大全集》 十八卷、《凫藻集》五卷《扣舷集》一卷。有人评其诗。说:“高启诗才富健,工于摹古,为一代巨擘。而古文则不甚著名。然生于元末,距宋未远,犹有前辈轨度,非洪宣以后渐流为肤廓冗沓,号台阁体者所能及之。”此集为文集,不知何人所编,共五卷。以其按诗集体例编次,可能为高启自定。集末有《魏夫人宋氏墓志铭》。魏夫人是江苏苏州知府魏观之母。按《明史》本传,高启坐为魏观作《上梁文》见法,则为其末年之作。盖平生古文,尽于此集。初无刻本。周忱为苏州巡抚时,始得其抄本于郡人周立。周立之姑,即高启之妇。正统九年(1444),监察御史浙江钱塘(今杭州)郑士昂又得本于忱,因命教授张素校刊,而周忱为之序。此本为雍正六年(1728)浙江桐乡金檀所刻,即因郑本而正其讹,多所校正。金檀辑注其诗题为《高青立诗集注》并附 《扣舷集》、《凫藻集》 刊刻行世,而成一家完书。

吴都文粹续集

诗文总集。明钱谷(1503—1572)辑。五十六卷,补遗二卷。谷字叔宝,号罄室,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孤贫,游文征明之门,得染水墨法。好读书。闻有异书,虽病必强起亲观,手自抄写。穷日夜校勘。至老不衰。所录古文金石书几万卷。有《三国类抄》,《南北史摭言》,《隐逸集》等。是集乃谷仿宋郑虎臣《吴都文粹》,辑成续编,凡九十八万七千余字。正文含都邑、城池二卷,学校五卷,风俗、节令等一卷,公廨、仓场、古迹等四卷,书院一卷,祠庙等五卷,山二卷,山水四卷,题画二卷,花果、食品、徭役一卷,道观一卷,寺院六卷,桥梁二卷,坟墓等九卷,杂文二卷,诗三卷,诗词二卷,五十三、五十四卷缺,诗文集序二卷,补遗上、下二卷,收有西晋左思《吴都赋》,明钱仁夫《维摩寺》,唐刘禹锡《苏州谢上表》等诗文。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载,谷“仿郑虎臣《吴都文粹》,辑成续编,闻有三百卷,其子功甫继之,吴中文献藉以不坠。”今本五十六卷,其中第五十三、五十四卷具逸,第五十卷亦残缺,已非完本。其中各门分类,亦多未确。《四库全书总目》指摘其“能博而未能精”。然其所选自说部、类家、诗编、文稿以至遗碑、断碣,采辑甚富,几乎为郑书之十倍,吴中文献多藉是以流传。有《四库全书》本,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孝经述注

注释书。明项霦撰。成书年代不详。全书1卷。以古文《孝经》为本,订正章节次第,述其章旨、文意。诠释不务深奥之论,而循文衍义、按章标旨,颇为简明而不支蔓。在文意诠释中间有训诂、校勘等内容。明朝惟《永乐大典》存录此书,但编次有佚脱。清人收入《借月山房汇钞》

榕坛问业

十八卷。明黄道周(1585—1646)撰。黄道周字幼平,一作幼玄,号石斋,漳浦 (今属福建)人。天启进士,选庶吉士,散馆补编修,以终养归。崇祯时任右中允。南明时任礼部尚书。他对 “性”、“情”等多有论述,曾深辨宋儒气质之性之非。著有 《易象正》、《三易洞玑》、《太函经》等书。作者自崇祯五年(1632)起家居,讲学于漳浦北山,崇祯七年(1634)夏就芝山之正学堂为讲舍,于崇祯八年(1635)冬召任原官,始罢讲。此书为作者家居时讲学的语录汇编。本书的前十六卷即自崇祯七年五月至崇祯八年冬的讲学语录,第十七卷为作者答复友人的问难之书。第十八卷为答同年蒋德璟所问,为黄道周的弟子所代答,并附蒋德璟原问十八条于后。全书以问答的形式整理而成。每卷分载所编弟子姓名、每卷前又各缀以黄道周的题识。全书的大旨以致知明善为宗,主要宗法于朱熹之学。如他在书中认为,人之性初本无智愚之别,是由积习所造成智愚之分,只要“克己”,把先天本性发挥出来,“便是格物物格”,致知知至。千古圣贤学问只是“致知”。所谓 “致知”,只是 “知止”。此“止”字,只是至善。他重视“慎独”,认为“慎独”的关键是“时时守中”,即保持中庸。其他关于天文、地志、经史、百家之说,无不随问阐发,不作性命之空谈。由于作者博学贯通,故能有叩必竭,响应不穷。虽然词意间涉深奥,而指归则大体可识。明儒语录多陈因迂腐,为博学之士所轻,黄道周的《榕坛问业》可一雪其弊,故为后世学者所重。有明刊本、清刊本、《四库全书》本。

1 39 40 41 42 43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