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纪
十四卷。明梅鼎祚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文纪》,此为其一。本编多取自《梁书》、《南史》诸家文集,所录不甚繁碎,考证亦较精核。唯以后梁萧归退附外夷之后不与诸王同列,有伤次序;《侯景矫诏》入于简文帝文内,亦非事实。他若梁武帝《请谥答诏》,不著其人,是为疏漏。《江淹集》纵然撰于齐、梁两世,也只能分而注之,然全入此编,亦未免自乱其例。梁代沿永明旧制,竞事浮华,但古文至梁而绝,骈体乃以梁为盛,则梁代诸家于文学史亦有一席之地。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南齐文纪
十卷。明梅鼎祚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 《文纪》,此为其一。此编于酬答之文,参错附录,及误载前代册诰,与诸编略同,而体例尤为琐碎。如:永明五年九月诏,乃《齐书》撮叙其事,而以为诏词;高祖与周盘龙第二敕,明帝手诏王思远,乃只常言五字,只可存为故实,不应以文章目之;按编例,无姓名之文应附于末,而鱼腹侯子响还本奏独列于前; 代拟诸作,例归执笔人,而褚渊 《禅齐诏》,江淹《筑垒教》却未画一;曹景宗《与弟义宗书》、沈约《答陆厥乐蔼书》,犹言人虽入宋,事关齐代;宋顺帝 《答诛黄回诏》,则 《宋文纪》已自为一编,却又隔代阑入此编;刘虬《答萧子良书》已见二卷,又见六卷,等等,失检尤甚。书中如高祖 《与王彦之书》,尺牍误以为世祖; 崔觉 《与妹书》,尺牍误以为崔恭祖,对此间有小小驳正。但如黄回一人,隔数页而重注;曹虎一人,前注见北魏,而卷七又别出曹虎之名,且详注其爵里,矛盾者正复不少。由此,清《四库全书》编撰者仅以其为一代之文、且与他编形成体系,而收其于集部。此书有《四库全书》本。
隋文纪
八卷。明梅鼎祚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编为《文纪》,此为其终。南北至隋一统,凡齐、周之故老,梁、陈之旧臣,咸荟粹一朝,成文章之总汇。而人沿旧习,风尚各异,乃至著作之林不名一格;终其一代,竟不能自为体裁。传奇至唐已为盛极,而仁寿、大业距离最近,遗篇琐语,真赝相参,故此编最为糅杂。书中如《隋遗录》、《开河记》、《迷楼记》、《海山记》、《大业拾遗记》,皆出依托,而《王度古镜记》尤为迂怪不经。此等搜神、异苑、睽车、夷坚一类之书,亦竟收载乃自秽其书。又如甲秀堂帖载炀帝跋曹子建墨迹,唐以来收藏赏鉴皆所未闻; 而词旨凡庸,显出其后,却一概阑入,未免失于鉴裁。至于唐高祖、太宗、褚亮、李靖、陈叔达、温大雅、魏徵诸人,不系于隋,毋庸置论,乃以其文作于隋末,遂而兼收。而李德林代静帝之诏作于周时、颜之推请考乐之奏上于梁代,此前各集文随人编,此集则人随文列,若文帝复姓令之误采史文,李德林之《修定五礼诏》题为文帝,祖君彦之《移郡县书》、与《袁子干书》,魏徵《与郇王庆书》,皆题为李密,孔德绍《遗秦王书》题为窦建德;以及罪蜀王秀文已见卷一,又见卷二,戴逵《皇太子箴》已见卷五,又见卷七而诸集之通病,不在所论。书中卷八之末载梁神洊等十二人(时代均不详),缘在梅鼎祚 《隋文纪》 以此为终,遂附于此。据 《千顷堂书目》载,梅鼎祚所编尚有 《三国文纪》、《东晋文纪》、《后陈文纪》、《三国》、《东晋》未见其本;“后陈”则未知为何代,疑传写有误,且亦未见其本。统观《文纪》所录,虽抵牾疏漏卷卷有之,然上起古初,下究八代,旁搜博采,荟合成编,使唐以前之文章源委相承,粲然可考,实为艺苑之大观,其功亦不为过掩。此书有《四库全书》本。
宋文纪
十八卷。明梅鼎祚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文纪》,此为其一。此编上承魏、晋,下启齐、梁,其间清俊之体犹存,纂组之风渐盛,居文质升降之关;虽涉雕华,未全绮靡。观此编所录,可见风气转移,日趋日变之端倪,缘故。其编纂之体,略同汉、晋文纪。中间如庐山公九锡文和香方之类,巨细兼收,意取全备。犹之䱇表、头责子羽文诸作,咸登前牒,不能以芜累为讥;唯宋公册封九锡禅代诸文,既为晋人所撰,自当附之于晋纪,而移入此编,乃体例乖误。又如司马越女铭词,虽发自宋年,而撰自晋代,亦不应附入此编。另者,梅鼎祚所辑《文纪》十余种,其版行者,自 《皇霸文纪》至《西晋文纪》而止。梅鼎祚殁后,应天巡按御史张煊、宁国府知府周维新始为次第开雕。而此集先成,故卷首独有其二人之序。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西晋文纪
二十卷。明梅鼎祚(1549—1615)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文纪》,此为其一。西晋相传四叶,为时不多。何晏、王弼等人主张 “援老入儒”,君主无为而治,遂至于南渡偏安。然观此编一代之文,则讨论典故,崇励风俗者,犹居其半。东汉以来,老师宿儒之遗训越三国而尚存,此编则进而伸张了礼教之本。书中多采辑诗赋之序,以足篇帙,特较梅鼎祚所辑他代《文纪》为繁,殊嫌割裂。而司马懿以及师、昭,虽 《晋书》本纪三祖并登,而揆以史法,终成断限;梅鼎祚既统编陈、隋以前之文,自宜附之魏末,使名号不舛,时代靡差。此乃因仍 《晋书》之失。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东汉文纪
三十二卷。明梅鼎祚 (1549—1615)编。梅鼎祚仿冯惟讷 《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编为《文纪》,此为其一。他的 《西汉文纪》,根据 《史记》、《汉书》,多为典确。此编虽亦以正史为宗,而杂书之作盛于东汉,即刘珍、张璠诸记,著录正史者亦逾八家;沿及六代,小说繁兴,其时去洛京最近,故依托附会尤较西汉为多。至于集古、金石诸录,博古、考古诸图,以及隶释、隶续而下,搜括旧刻,争奇炫博者,弥不一家;而西汉自五凤砖数事以外,寥寥无多。其碑碣文词、器物铭识,亦往往唯称东汉。梅鼎祚搜罗既富,意取全收,其间真赝互陈,异同蜂起,而订讹正舛亦不及《西汉文纪》之详。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后周文纪
八卷。明梅鼎祚(1549—1615)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编为《文纪》,此为其一。“后周”之谓,源于卢思道所作《兴亡论》;仅以史称,以别国号,固无实义。然清《四库全书》编撰者唯以令狐德棻《国史》但曰“周书”,而指梅鼎祚以“后周”名集为“失于刊正”,与古来史家有违。收中所录宇文氏一代之文,不过八卷;而庾信一人乃居五卷,次则王褒撰著尚十八篇。苏绰曾受命作大诰,宣示群臣,命当世文章咸依此体。观本书所载一代诏敕,大抵温醇雅令,有汉魏遗风,少齐梁绮艳之习。而庾信集中《春赋》,《镫赋》之类,在梁旧作居多,其入北以后诸篇,亦皆华实相扶,风骨不乏。是为六朝靡丽之风,极而将返,实至周而一小振。此书有《四库全书》本。
北齐文纪
三卷。明梅鼎祚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 《文纪》,此为其一。北齐著作,刑劭、魏收居首,其余零篇短札,取备卷帙而已。书中所采自正史以来,不过 《文苑英华》、《艺文类聚》诸书。缘在流传本少,搜集为难,非其网罗未备。其首列高欢、高澄,亦同《西晋文纪》而滥登三祖。他如侯景报高澄书,史明言王伟撰;文宣即位告天文,史明言魏收撰;天宝元年大赦诏,《艺文类聚》明言邢劭撰,而不归操笔之人,竟冒署其所代,有违史家惯例。而 《颜氏家训》各自为书,史志相沿著录,即使全文裁入已有伤体例,何况仅录其叙致篇首四、五行。是为疏漏甚多。据崇祯戊寅周镳序梅鼎祚所辑《文纪》称,自东晋以下,皆梅鼎祚殁后所刻;其中多草创之稿,其后人又未尽是正而刊之,遂至于此。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陈文纪
八卷。明梅鼎祚(1549—1615)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文纪》,此为其一。南朝至陈而终,文亦至陈而极敝。其时能自成家者,诗仅阴铿、张正见,文则徐陵、沈炯以外,唯江总所传稍多。此编兼其陈,隋诸作,割并于陈,以足卷帙,未免有违史家;但梅鼎祚既取南北朝文通为编次,以成系列,倘缺其一代,则源流始末有所未详,是以不得已之变例。此书有《四库全书》本。
阳春集
一卷。冯延巳撰。马令《南唐书·冯延巳传》谓延巳“著乐章百馀阕”。宋嘉祐三年(1058)陈世修编为《阳春集》,其《阳春集序》称冯延巳为其“外舍祖”,“公薨之后,吴王(李煜)纳土,旧帙散失,十无一二。今采获所存,勒为一帙,藏之于家。”案张侃《拙轩集》卷五《侃词》:“《香奁集》,唐韩偓用此名所编诗。南唐冯延巳亦用此名所制词,又名《阳春》。”似《阳春集》乃冯延巳自定集名。尤袤《遂初堂书目·乐曲类》载有“冯延巳《阳春集》”。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称为《阳春录》,注引崔公度跋,称其家所藏最详确,并谓崔跋本无《谒金门》(风乍起)词,异于长沙《百家词》本。盖冯延巳词在宋时至少已有二本,一为崔跋本,一为长沙本。今传抄本,有明正统间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清康熙间萧江声抄本(出自明嘉靖间钱榖悬磬室抄本)及赵辑宁星凤阁抄本。刻本有:康熙二十八年(1689)侯文灿《十名家词集》本,出于顾贞观所藏;光绪十五年(1889)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本,从彭元瑞传抄汲古阁未刻词录出。前有陈世修序,凡词一百二十首。王鹏运跋因其中有《谒金门》(风乍起)词,谓“殆即长沙本也”。王本夹行有况周仪校记,并有王鹏运所辑补遗七首附后。今人校笺本,有陈秋帆《阳春集笺》(1933),孙人和《阳春集校证》(藏湖北省图书馆),曾昭岷《温韦冯词新校·阳春集》(1988)。曾本并附录考定伪词十八首。
临别赠小李
难事逢轻当为重,霉时计短不如长。勘破浮云未了事,何须夜赶嫁衣裳。
元宫词(一百三首) 其八十三
鹿顶殿中逢七夕,遥瞻牛女列珍羞。明朝看巧开金盒,喜得蛛丝笑未休。
送少师谦斋先生致政归义兴
逢掖登庸玉带归,近来亲见古应稀。两朝旧学传黄卷,一代完名映紫微。西洛园池增胜槩,东城冠盖掩前辉。门墙剩有抠趋地,还许相从认钓矶。
除夕
客里逢除夕,灯前苦忆家。不闻鸣爆竹,宁复颂椒花。鬓发非春事,风霜老岁华。一杯亲陇酒,涕泪隔天涯。
舟中除夕忆李安人
客里逢除夕,灯前少故人。乍如云没海,忽似影离身。满褶衣衫泪,半年河渚尘。井枯泉脉在,栋老燕巢新。
除夕感怀
病后逢除夕,灯前感壮心。梅花万古色,云树一庭阴。客去仍悬榻,歌成复听琴。蘧瑗思寡过,千载有知音。
苦阴
破腊冬仍在,逢正阴更频。寒流未解冻,雪意欲妨春。畏病还疏酒,逃寒懒见人。郊东小桃李,还是一番新。
次韵答郭膳部笃周见怀 其一
典礼趋东省,亲逢主好文。注书推郭象,识字过杨云。旧苑长杨赋,中原细柳军。此时劳尺素,何处挹清芬。
游报恩寺访恩上人
蹑屧登金地,逢师一语同。此生元似幻,无色不成空。慧日开灵境,慈云护法宫。未须谈六代,禅藻在江东。
次韵答郭膳部笃周见怀
典礼趋东省,亲逢主好文。注书推郭象,识字过杨云。旧苑长杨赋,中原细柳军。此时劳尺素,何处挹清芬。使者秋相问,北来飞骑书。天长淮树小,江冷蓟鸿疏。白发愁难遣,黄花饱有馀。登台望京阙,千里独踌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