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圭志
清代白话才子佳人小说,四卷十六回,又称《第八才子书》,石印本改名《第一才女传》。题“博陵崔象川辑”, “何晴川评”,首有晴川居士序。 崔象川,生平不详,除本书外,尚写有《玉蟾缘》。晴川居士序称:“戊午之夏,博陵崔子携书一部,名曰《白圭志》,请余为序。”此书今有最早版本为嘉庆十年刊的绣文堂本,戊午当为嘉庆三年(1798),作者为乾、嘉时人。其他版本尚有补余堂、三让堂、经国堂、聚锦堂、右文轩、文德堂、盛德堂、经纶堂等刊本,才女杨菊英与才子张庭瑞私订终身,遭到父亲的极力反对。在万般无奈之中,她想到的是投井自尽。“身为女子,志胜男儿”,才子佳人中,气概与气节,也是作者津津乐道的精神特质之一。据晴川居士序中说:“余详观其下,则有衡之德,张宏之奸,杨公之神,中常之义,种种事端,详于其中,大有正人之心法也。才子佳人得七情之中道,善恶报应见百行之规模,此皆通俗引正之书也。”善善恶恶,因果报应,在劝喻世人向善的道理之外还讲述了一个有头有尾的爱情故事,读者大可各取所需。
粉妆楼全传
又题《续说唐志传》。清代白话长篇英雄传奇小说,八十回。托名罗贯中纂辑,首有竹溪山人序, 称得旧集,“谱而叙之”,竹溪山人实为本书作者,姓名与生平不详。序署嘉庆十年(1805),今存嘉庆二年刊本,署十年有误,作者为乾隆、嘉庆间人可定。作品明显保留口头文学的特色, 所说“旧集”,当指说书人底本,在其基础上加以整理。传世版本颇多,存宝华楼、务本堂、翠筠山房、渔古山房、经文堂、文瑞堂、聚元堂、经元堂、文光堂、松林堂等刊本及爱日堂、金声堂等等。述唐开国元勋罗成之后罗增兵困边关,被奸相沈谦诬为投敌而满门抄斩。罗夫人及子罗灿、罗焜闻讯外逃得免。侯登潜入粉妆楼调戏罗焜未婚妻柏玉霜,玉霜自尽遇救,历尽艰险至镇江投亲,又被沈谦子廷芳骗入相府欲行非礼。
摩尼教残经
摩尼教经典。北宇56、新8470。全卷十七纸粘接,存三百四十五行。首残尾全,无题名。初由罗振玉名为《波斯教残经》,刊布于《国学丛刊》第二册,后收入日本《大正藏》第五十四卷。1911年,法国沙畹、伯希和考定此经系摩尼教残经,并将其法译发表于《亚洲学报》,题为*《中国发现的摩尼教经典》。1923年,陈垣对该卷重加校录,名为《摩尼教残经》,刊于《国学季刊》第一卷第三号。此经为中国迄今收藏的唯一汉文摩尼教经典,经文以教主对弟子答问的形式,阐发摩尼关于人类自身并存明暗二性的教义;行文颇类佛经。对于研究摩尼教及其在中国的演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法、德、英文译本。陈垣疑此经即为摩尼教著名的《二宗经》,林悟殊则疑其为失传的唐代摩尼教经典《证明过去教经》。今之德国学者从柏林收藏的吐鲁番文献中,找到一些帕提亚文残片,内容与此经对应。
三史同名錄 一
遼金元三史。人多同名如前人所論元有五伯顏四脫脫。金有兩婆慮火三婁室遼有兩蕭韓家奴其類 甚多汪上湖韓門綴學嘗論及之。且云或謂譯無定字同名者不妨易換同音之字若遼之耶律撻不也. 與耶律塔不也撻塔異文阿里海牙與阿禮海牙里禮異文可以示別汪氏以謂同者太多勢難盡變是 固然矣抑有未也譯取同音本無定字史官以私意改易字形取其易於分別爾假如撻甲而塔乙里丙 而禮丁惟史官得自知之。他處紀載仍可彼此互換或一概無分蓋本無一定不易之義例其勢自不能 盡人皆心喩也故汪氏之說徒慮太多不能盡變不知縱能盡變其勢亦不行也又云金有兩婆盧火皆 太宗時宗室以在後者附前有兩訛可皆内族之護衞又同守河中因合為一傳兩蒲察六斤一與謀逆 一守門不肯從亂。並見胡沙虎傳分其所分合其所合金史首創其例似可為法也案金史創例固未足 以立訓而汪氏以為可法則亦不知古人之大體矣夫窮則必變變必求通而後可垂久凡事莫不然也 史家發凡起例當為後世師法遇此等參差之事皆爲前代所無而後世之所必不免者尤宜立法以濟 其窮豈可以巧術小數穿鑿私智苟免己責而不顧後人之難為典要哉夫對音繙譯文字無多名字相 同觸處多有作史者自應推春秋釋例兼法古人同姓名錄特譔為同名考將全史所載毋論有傳無傳
三史同名錄 二
遼金元三史。人多同名如前人所論元有五伯顏四脫脫。金有兩婆慮火三婁室遼有兩蕭韓家奴其類 甚多汪上湖韓門綴學嘗論及之。且云或謂譯無定字同名者不妨易換同音之字若遼之耶律撻不也. 與耶律塔不也撻塔異文阿里海牙與阿禮海牙里禮異文可以示別汪氏以謂同者太多勢難盡變是 固然矣抑有未也譯取同音本無定字史官以私意改易字形取其易於分別爾假如撻甲而塔乙里丙 而禮丁惟史官得自知之。他處紀載仍可彼此互換或一概無分蓋本無一定不易之義例其勢自不能 盡人皆心喩也故汪氏之說徒慮太多不能盡變不知縱能盡變其勢亦不行也又云金有兩婆盧火皆 太宗時宗室以在後者附前有兩訛可皆内族之護衞又同守河中因合為一傳兩蒲察六斤一與謀逆 一守門不肯從亂。並見胡沙虎傳分其所分合其所合金史首創其例似可為法也案金史創例固未足 以立訓而汪氏以為可法則亦不知古人之大體矣夫窮則必變變必求通而後可垂久凡事莫不然也 史家發凡起例當為後世師法遇此等參差之事皆爲前代所無而後世之所必不免者尤宜立法以濟 其窮豈可以巧術小數穿鑿私智苟免己責而不顧後人之難為典要哉夫對音繙譯文字無多名字相 同觸處多有作史者自應推春秋釋例兼法古人同姓名錄特譔為同名考將全史所載毋論有傳無傳
三史同名錄 三
遼金元三史。人多同名如前人所論元有五伯顏四脫脫。金有兩婆慮火三婁室遼有兩蕭韓家奴其類 甚多汪上湖韓門綴學嘗論及之。且云或謂譯無定字同名者不妨易換同音之字若遼之耶律撻不也. 與耶律塔不也撻塔異文阿里海牙與阿禮海牙里禮異文可以示別汪氏以謂同者太多勢難盡變是 固然矣抑有未也譯取同音本無定字史官以私意改易字形取其易於分別爾假如撻甲而塔乙里丙 而禮丁惟史官得自知之。他處紀載仍可彼此互換或一概無分蓋本無一定不易之義例其勢自不能 盡人皆心喩也故汪氏之說徒慮太多不能盡變不知縱能盡變其勢亦不行也又云金有兩婆盧火皆 太宗時宗室以在後者附前有兩訛可皆内族之護衞又同守河中因合為一傳兩蒲察六斤一與謀逆 一守門不肯從亂。並見胡沙虎傳分其所分合其所合金史首創其例似可為法也案金史創例固未足 以立訓而汪氏以為可法則亦不知古人之大體矣夫窮則必變變必求通而後可垂久凡事莫不然也 史家發凡起例當為後世師法遇此等參差之事皆爲前代所無而後世之所必不免者尤宜立法以濟 其窮豈可以巧術小數穿鑿私智苟免己責而不顧後人之難為典要哉夫對音繙譯文字無多名字相 同觸處多有作史者自應推春秋釋例兼法古人同姓名錄特譔為同名考將全史所載毋論有傳無傳
三史同名錄 四
遼金元三史。人多同名如前人所論元有五伯顏四脫脫。金有兩婆慮火三婁室遼有兩蕭韓家奴其類 甚多汪上湖韓門綴學嘗論及之。且云或謂譯無定字同名者不妨易換同音之字若遼之耶律撻不也. 與耶律塔不也撻塔異文阿里海牙與阿禮海牙里禮異文可以示別汪氏以謂同者太多勢難盡變是 固然矣抑有未也譯取同音本無定字史官以私意改易字形取其易於分別爾假如撻甲而塔乙里丙 而禮丁惟史官得自知之。他處紀載仍可彼此互換或一概無分蓋本無一定不易之義例其勢自不能 盡人皆心喩也故汪氏之說徒慮太多不能盡變不知縱能盡變其勢亦不行也又云金有兩婆盧火皆 太宗時宗室以在後者附前有兩訛可皆内族之護衞又同守河中因合為一傳兩蒲察六斤一與謀逆 一守門不肯從亂。並見胡沙虎傳分其所分合其所合金史首創其例似可為法也案金史創例固未足 以立訓而汪氏以為可法則亦不知古人之大體矣夫窮則必變變必求通而後可垂久凡事莫不然也 史家發凡起例當為後世師法遇此等參差之事皆爲前代所無而後世之所必不免者尤宜立法以濟 其窮豈可以巧術小數穿鑿私智苟免己責而不顧後人之難為典要哉夫對音繙譯文字無多名字相 同觸處多有作史者自應推春秋釋例兼法古人同姓名錄特譔為同名考將全史所載毋論有傳無傳
满江红
法在先天,玄妙处、无言可说。其要在、守乎中正,灵台莹彻。太极神居黄谷内,先天气在玄关穴。寂然不动感而通,凭刚烈。运风雷,祈雨雪。役鬼神,驱妖孽。只此是、非咒非符非罡诀。寂定神归元谷府,功成行满仙班列。玩太虚、稳稳驾祥云,朝金阙。
昆崙行送大司空朱公驰驿还豫章并呈唐太常万直指
君不见黄河之水来昆崙,浊流万里经龙门。环嵩绝华不少息,吞吐日月排乾坤。天吴扬澜九河溢,大泽龙蛇起原隰。洪荒不解尧舜忧,平成却藉司空力。自从大禹作司空,百川四渎俱朝宗。锁压支祈镇淮甸,至今玉策垂神功。国家定鼎幽燕北,财赋实仰东南域。河渠一线廑帝衷,维时首赖平江伯。二百年来飞挽停,肃皇之末何邅迍。千艘莫进饷道阻,临朝南顾嗟群臣。我公崛起江之右,列星显化神明胄。匡庐彭蠡毓精华,西山南浦钟奇秀。早年通籍谒承明,中岁翱翔汉两京。一朝起任虞庭事,九官四岳咸推能。沛渠已淤徐方塞,巨浪滔天势难遏。两岸洪波迥莫分,百年故道谁能识。神功实始南阳口,夏村既道留城走。报国难将宠辱惊,乘时大展经纶手。栉风沐雨卧不宁,追逐魍魉驱玄冥。八年胼胝勋绩就,青天不动黄流平。东连扬子息江涛,北望天津散海潮。车书万国看王会,玉帛群方贺圣朝。隆庆之中河再决,帝谓元臣有遗烈。一麾暂驻淮泗清,风雷寂静波涛绝。飞廉导车屏翳从,冯夷海若应潜踪。金书鸟篆迹灵秘,异时彷佛岣嵝峰。大禹功高古来少,姬旦才多心转小。门下争看桃李荣,车前肯使骅骝老。纷纷制作悬丹霄,驰驱阮陆追风骚。元和文誉斗山重,天宝才名今古豪。三朝出入方垂注,投簪忽拥南归骑。苍生常恐谢公閒,黄阁难留疏广去。楼船箫鼓出皇州,锦缆牙樯作胜游。群公祖帐灞陵晚,万姓环看渭水秋。迢递关城望乡邑,浮云渐送匡山色。暂舣兰舟水驿滨,故老相逢话胸臆。酒阑倚剑心飞扬,语及前朝俱感伤。丈夫报国志犹在,星辰错落双干将。旌旗明发川原阻,著绣昼行谁与伍。滕王阁上几留宾,孺子亭前频吊古。即今廊庙求贤急,肯使元勋卧黄石。绿野堂开祗暂留,终须勉为苍生出。五老东南势转尊,三台佳气正氤氲。鸾笺倘逐蒲轮到,极目燕台五色云。
醉茶轩歌为詹翰林东图作
糟丘欲颓酒池涸,嵇家小儿厌狂药。自言欲绝欢伯交,亦不愿受华胥乐。陆郎手着茶七经,却荐此物甘沈冥。先焙顾渚之紫笋,次及扬子之中泠。徐闻蟹眼吐清响,陡觉雀舌流芳馨。定州红瓷玉堪妒,酿作蒙山顶头露。已令学士夸党家,复遣娇娃字纨素。一杯一杯殊未已,狂来忽鞭玄鹤起。七碗初移糟粕觞,五弦更净琵琶耳。吾宗旧事君记无,此醉转觉知音孤。朝贤处处骂水厄,伧父时时呼酪奴。酒耶茶耶俱我友,醉更名茶醒名酒。一身原是太和乡,莫放真空落凡有。
山家春兴八首
囊琴披鹤向山中,鸟自歌时花自红。一榻浮云飞不到,庚申常守万缘空。袅袅春风涧谷间,紫芝长护白云閒。今来山阁无邻并,笑杀山人不恋山。茶烟缥缈鹤飞迟,正是初醒午梦时。开衲迎凉花气入,绕篱黄蝶未曾知。定息山斋不记年,花开花落自然然。翻嫌看历鲁多事,莺燕时来已报先。阖闾清坐酒全醒,习静楚香养性灵。休道山房春色少,涧松池草正交青。采药山前懒著巾,孰知城市有閒身。回来独对寒藤卧,不觉菖蒲绿已匀。千村万落总依微,山霭层层带夕晖。入洞朝元无住著,花间眠犬待人归。观海行逢有发僧,芳崖翠壁拉同登。解衣推食云中坐,御戢徒惭报未能。
咏面壁初祖
海国何尝问水程,风涛历尽不知名。已无我相堪留石,解学人言总是鹦。休向水痕笼日月,都提木偶辨逢迎。神光急犯西来手,已拔心头黑暗旌。梁园魏苑不多程,一别无人识姓名。月里兔归原羿妇,罗中人语是秦鹦。刊山琴斧须难折,入海狂波莫乱迎。兀兀微微相非相,天龙长此护云旌。灵降尽说有归程,觌面何须设异名。吠日固多川地犬,爱毛浑堕陇山鹦。雷轰殿角疑难听,剑落岩头未易迎。一夜雪光偷髓去,只留残壳卓金旌。儒林原自逊朱程,真宰何尝有定名。偶聚千花薰塔石,曾闻一偈悟神鹦。每思岳麓终难继,自入熊山不可迎。酷似报知求剑者,刻舟留画记云旌。
杂诗
羲和驭日轮,赫赫鉴八荒。游氛积为阴,上翳阳无光。太白窃神威,睒睒昼有芒。斗垣森严地,飞星敢干行。谁实操天权,得毋失厥纲。寂寂河鼓鸣,惨惨参旗扬。天弧不能弦,纵恣来贪狼。下界虮虱臣,惴惴心忧伤。欲将灾异书,上吁通天阊。紫霄昼沉沉,钧天乐方张。王母宴诸天,游戏容东方。天公色然醉,玉女倾霞觞。列侍诸仙官,冕旋各飞扬。方谋剪鹑首,持之赐秦王。共工触天柱,西北遂倾坠。重烦五色石,复得天定位。神娲抑何心?补天不补地。东南大海中,遂令日生事。灵鳌实天遗,受钓误贪饵。岱舆与员峤,坐失神山二。蓬莱固无恙,左股复割弃。为天谋者谁?敢道无遗议?诸仙各神通,坐视果何意?閒愁落万古,茫茫渺难计。徒劳炎帝女,填海作精卫。天鸡不能雄,牝鸡代为鸣。膊膊复腷腷,岂云非恶声?壮士误起舞,慨然赴功名。失身一非时,其辱宁为荣。枕戈夜未旦,素月当天行。团团此皎魄,中有妖蟆生。得地遽僭妄,吞噬亏阴精。诸仙并束手,坐令天偏盲。凭日复有乌,翳日失其晶。安知豢养物,乃起为祸萌。蒙蔽苟不知,安用天聪明?知之不能去,容使终古横。
敦煌歌辞总编
歌辞总集。任半塘编著。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三册。本书合敦煌歌辞总集与理论研究于一编,从敦煌所写卷册约二百四十件内,辑录歌辞(连补遗)约三百馀首,附见辞约五十馀首,分为七卷,一卷为《云谣集杂曲子》,二卷至六卷按歌辞体制,由简而繁之发展,分为曲子、普通联章、重句联章、定格联章、长篇联章,各体均占一章。一至六卷总标目为“杂曲”,七卷为“大曲”。每首歌辞(或联章、或大曲套)之前,均有“前载”五项:曲调名或失调名、原题或拟题、首数、原写本编号、作者姓名。理论研究附见于歌辞之前后,重在疏证和阐释。全书卷帙浩繁,收录颇为详备,是编著者在其《敦煌曲校录》基础上的进一步增订和完善之作,是迄今最为完备的敦煌歌辞总集。无可正者,姑付阙如,亦不妄解。对于研究敦煌歌辞及通俗曲调,颇具参考价值。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演山集
六十卷。宋黄裳(1044—1130)撰。黄裳,字冕仲,自号紫元翁,南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政和间知福州。累迁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时行“三舍法”,裳曾上书谓:“宜近不宜远,宜少不宜老,宜富不宜贫。不如遵祖宗科举之制。”人以为确论(《福建通志》)。黄裳为人伉直,是有守之士,因此其诗文均骨力坚劲,不作萎靡之音。裳精礼经,喜道家玄秘之书,往往爱作尘外语,自号紫元翁。所著《演山集》六十卷,为乾道初其子黄玠辑录,建昌军教授廖挺订正刊行。此集前十二卷为古今体诗,余下各卷,依次编入记、序、书、启、表、疏、词、墓志铭、杂文、御试策、周礼义、论语孟子义、论、策、策问、杂说各体文及著作。有《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珍本》刊本和清抄本。
陶学士集
二十卷。明陶安 (1315—1371)撰。陶安,字主散,安徽当涂人。元至正四年 (1344)举乡试,授明道书院山长。朱元璋置翰林院,首召陶安为学士,并亲制门帖 “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赐之。洪武元年 (1368)命为知制诰,兼修国史,官至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著有《辞达集》、《知新近稿》、《黄岗寓稿》、《鹤沙小记》、《江行杂咏》等。后合为《陶学士集》二十卷。此书分体编次,收所作词、赋共为十卷;其文亦为十卷,而送人之序引居其半。人人以得其赠言为荣,故求之者多,可见其文名之盛;同时安还以儒臣司著作,于郊社、宋朝典礼,皆有奏议。如明初分祭南北郊,及四代各一庙之制,皆定于安,刑律亦安所裁定。然集中均不载此类之文,殆以朝廷公牍,同署者并非一人,故不复列入私集。世人言祝寿之序,自归有光始入集。考此集已有二篇,则此种作法非自归有光始也。陶安声价亚于宋濂,然学术深醇,其词皆平正典实,有先正遗风。一代开国之初,应运而生者,其气象固终不侔。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
姑溪居士文集
诗文别集。北宋李之仪撰。五十卷,后集二十卷。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元丰进士,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从苏轼入定州幕府,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后因事居姑苏。以词着名元祐间。另有《姑溪词》。前集五十卷为乾道三年(1167)吴芾所编。后集二十卷,亦宋佚名氏所编。前集诗十一卷,含赋、古体诗、七律、五律、绝句、挽词等三百三十五首;词曲三卷,九十四首;文三十六卷,含赞、铭、表、启、书、手简、序、记、题跋、祭文、青词、墓志铭等计六百〇六篇。后集凡诗词十三卷,收各体诗三百十四首,文七卷,收各体文九十三篇。前后集计收诗六百四十首,词曲百〇三阙,赋二篇,文六百九十九篇〇之仪于尺牍尤工,东坡极称之。其文皆神锋俊逸,颇具苏轼体魄。其诗名稍逊于黄庭坚、陈师道,然亦笔力雄厚,轩豁磊落。尤长于淡语、情语、景语。《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至今被传诵。有《丛书集成初编》据《奥雅堂丛书》本排印本。另有《四库全书》本,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抄本。
翰苑新书
类书。不著撰人名氏。一题宋谢枋得撰。清人怀疑未必出一人之手。今人余嘉锡则据明《天一阁书目》卷三之二考定为“进士刘子实茂夫著”。有前集70卷,后集上26卷,后集下6卷,别集12卷,续集42卷。前集备书启之用,其中卷一至卷六十皆以职官分目;卷六十一至卷七十则以家世、阀阅、座主、门生、故吏、同年等分目。每门之中,首冠以“历代事实”,依次分别为“皇朝事实”、“自叙”、“旁引”、“群书精语”、“名贤诗词”、“四六警语”。据明代陈文烛序文也只称为宋人。也有的刊本题为宋谢枋得撰,可能为书贾所伪托。陈文烛序中说:此书原来没有传本。慈溪的袁炜做大学士时,才从内阁的书中录出。后来时间长了,其首卷又佚失。后来又得到了华亭徐阶所录本才又补足。此书分前、后、别、续四集,也可能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梓人遗制
《梓人遗制》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木质机械设计专著。薛景石著。书虽于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定稿,但始终未能正式刊印,仅以稿本或个别传抄本面世,流传不广。及至明代,知者愈少,只剩一本入藏于明之内府,后被收录在 《永乐大典》卷18245 “匠”字部 (新印本第172册) 内。《梓人遗制》 前为段成己序。原书正文所记机具110种,现仅存其中 “车制”和“织具”两部分内容中的14种,约占原书的百分之十三,其余的俱己亡佚。“车制”部分现存约三千字,主要讲五明坐车子制造法,另绘有 “图辇”、“靠背辇”、“屏风辇”和 “亭子车”图谱。“织具”部分现存约五千多字,主要讲 “华机子”(提花机)、“立机子”(竖立式织机)、“罗机子”(专门织造罗类织物的木机)、“小布卧机子”(用手织造丝麻织物的木机)以及 “籰子”和 “泛床子”(用于穿综修纬一类机具)等机具的制造方法,及各机具的用法,绘有上述机具及一些零部件图谱。
仁王经疏
佛典注疏。作者与卷数不详。是后秦鸠摩罗什译《仁王经》的注释书。敦煌遗书藏本。为斯2502号,首残尾全,存八十一行。尾有题记:“开皇十九年六月二日抄写讫。”原卷无标题,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本号分两部分:前一部分疏释“我闻”(残,惟存十五字)、“一时”四字;后一部分明《仁王经》所宗。两部分中间留有一段空白。从抄写形态看,两部分所疏应为同一经。《敦煌宝藏》则据前段将此号定名为《法华论》。在本疏中,作者认为《仁王经》以真性为宗,是如来圣弟子说;在菩萨、声闻两藏中,属菩萨藏收,为根熟空顿教法轮。本疏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