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之季哀故御史余公阙守舒城死节而作
汉之季,洪流何汤汤。赤子为龙蛇,蔓于汉于淮,割我城邑图不祥。天子曰:嘻,予何以奉宗庙、朝群臣、登明堂?曰:予近臣御史阙,咨尔抚师古舒国。阃以外,尔制之,赐尔三百卫士斧与节。毋黩民、毋究刑,苟附而安,文武并用礼之经。臣阙昧死顿首泣,主忧臣辱敢不力。御史骑马来,万姓泪落喜且悲。予我涂炭民,汉官威仪今见之。东市牵牛羊,西市罗酒浆。纷纷列道左,御史下马相扶将。谕以天子圣且爱,明见万里外。宵旰不遑食,兵尔饥尔苦颠沛。御史虽愚颇知忠与慈,惟尔患难相扶持。鼓尔鼓,旗尔旗,疾则疾,徐则徐,壮者战守老者居,俾尔农桑毋夺时。桑青青,麦茫茫,牛羊走丘墟。御史城上行,茅屋人家闻读书。以心感人心,敌至辄败不敢窥。城东啼虎豹,城西啸熊罴。蕲黄攻始退山越,什什伍伍来相围。裹疮战城南,吮血战城北,大船小船捍江列。嗟城中如流鱼,御史奋臂城上呼。悲风扬,尘沙起,白日无光士争死。廪无粟,士气衰。朝食城上草,暮煮城下箕。疠疫相枕何流离。御史斩爱马,士卒不忍食。日久援不来,矢尽兵残益危迫。枭骑死野战,乌鸢衔肉流尸僵。孤城坐殄瘁,土山地道不可当。御史诚不德,握手谢父老,尔民多杀伤。御史登城北,面拜称臣万死无以报陛下,阖室竟与城俱亡。楚山苍苍,楚水洋洋。御史之节,功烈显彰。天之奎壁,地之河岳,人之纲常。千载弗渝,日月普光。谁能置庙复立社,享尔祀尔百世及天下。
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
能饥谋艺稷,冒寒思植桑。少年负奇气,万丈磨青苍。梦寐见古人,慨然悲流光。吾道有宗主,千秋朱紫阳。说敬不离口,示我入德方。义利分两途,析之极毫芒。圣学信匪难,要在用心臧。善端日培养,庶免物欲戕。道德乃膏腴,文辞固秕糠。俯仰天地间,此身何昂藏。胡能追轶驾,但能漱馀芳。持此木钻柔,其如磐石刚。中夜揽衣起,沉吟独徬徨。圣途万里馀,发短心苦长。及此岁未暮,驱车适康庄。行远必自迩,育德贵含章。迩来十六载,灭迹声利场。闭门事探讨,蜕俗如驱羊。隐几一室内,兀兀同坐忘。那知颠沛中,此志竟莫强。譬如济巨川,中道夺我航。顾兹一身小,所系乃纲常。枢纽在方寸,操舍决存亡。胡为谩役役,斲丧良可伤。愿言各努力,大海终回狂。
挽七十六翁少和盛先生古体一章
秦人刺扁生,曹公僇华氏。念非遘凶残,此曹会不死。盛翁擅秘方,且复精名理。肘有青囊书,舌余上池水。出奇不为恒,所治人立起。手诊贫儿腕,巷停富客轨。义声冠当时,颠癖亦尔尔。昨岁冬仲朔,冲寒过吾里。宗戚若而辈,赖翁锡余齿。华筵簇高张,郑声奏绮靡。翁去不复顾,自抱琵琶妓。风流一朝尽,有药它人饵。七十六年春,花飞逐湍驶。犹举逸少云,乐死胜二子。为悰虽不同,伤生亦如此。惜哉三仙翁,制命不在己。
首尾吟二十首
达观万象付评量,性命元机孰主张。天地无穷皆一物,帝王有统始三皇。衮衣制礼兴周室,科斗成文出孔堂。可喜生民殊鬼蜮,达观万象付评量。达观万象付评量,底事虚空一色苍。高大绝伦包六合,运行无息系三光。忍令颜蹠殊脩短,偏遇尧汤久雨旸。此意微茫还识否,达观万象付评量。达观万象付评量,今古人间一素王。曾孟有书明道学,汉唐无统烂词章。澄渊静绝风涛险,灵府虚含日月光。参透考亭宗旨后,达观万象付评量。达观万象付评量,自昔王畿制四方。天设函关雄百二,地环洛邑定中央。鹰扬西土功成速,鹿走中原力逐彊。有德易兴无德否,达观万象付评量。达观万象付评量,多少英雄古战场。曾见雌雄分楚汉,从来揖让只虞唐。马牛谣谶归江左,龙凤姿容起晋阳。天命人心非倖致,达观万象付评量。达观万象付评量,过眼荣华梦一场。不把聪明补名教,枉将心志变荒唐。穷经如睹行天日,涉难须经肃物霜。方寸尽能藏宇宙,达观万象付评量。达观万象付评量,欲访丹邱不死乡。天上玉棺如实事,山中金鼎岂良方。偷桃浪尔奇方朔,辟谷飘然独子房。椎碎三神驱恍惚,达观万象付评量。达观万象付评量,楼殿如星起宝坊。唱佛狂谈如有理,参禅兀坐畏无常。法传心印皆文字,形寓阎浮即色香。未必真空都绝物,达观万象付评量。达观万象付评量,大化茫茫气翕张。地辟天开呈海岳,春生秋杀运阴阳。先王礼乐光三代,列国干戈起四方。正闰相承离又合,达观万象付评量。达观万象付评量,司造神功挈纪纲。刬尽剑门除割据,荡平滟滪作康庄。太空日月明无蚀,永夜星辰净敛芒。长愿清宁天地好,达观万象付评量。达观万象付评量,积石龙门势渺茫。西渎流长多润泽,中原地决废耕桑。近年有路通星海,终古无人凿吕梁。莫信槎仙说葱岭,达观万象付评量。达观万象付评量,轗轲由天莫可禳。文士有才多薄命,忠臣仗节或罹殃。鳄鱼遁迹潮民喜,蜃气凌寒海市张。造物还能爱瑰杰,达观万象付评量。达观万象付评量,气化参差亦泛常。美矣长松生涧底,时哉雌雉在山梁。数年许史荣西汉,千古夷齐饿首阳。往事纷纭何止此,达观万象付评量。达观万象付评量,政教流行国祚昌。皇极居尊施五福,人文成化立三纲。世家公子歌麟趾,天下奇才睹凤凰。更有山林安分者,达观万象付评量。达观万象付评量,治日无多乱日长。汉火渐寒三国战,晋疆顿削五湖攘。诫忘金鉴成天宝,法变青苗厄靖康。一统山河忽如此,达观万象付评量。达观万象付评量,历代人才志气扬。佐国大家钟鼎贵,开边能将甲兵彊。乘时立见功名显,持满无如礼法将。骄傲谦恭悬绝甚,达观万象付评量。达观万象付评量,恶物蕃滋苦见妨。秋雨稻畦稂莠长,春风花圃草莱荒。满家厌听喧蝇蚋,当路惊闻走虎狼。元气生生何糅杂,达观万象付评量。达观万象付评量,事遇成全又不长。井邑繁华龙斗野,池台歌舞鹿游场。人情正好生离别,花艳方新遇折伤。郊外行春风雨至,达观万象付评量。达观万象付评量,静玩羲图理数彰。五月豕羸防至弱,六阳龙亢戒全刚。弥纶道妙天无间,辅相功神世永康。太极更求形上者,达观万象付评量。达观万象付评量,喜有贤能列庙堂。多病数年亲药饵,远游千里忆松篁。当门湖水涵天阔,隔树山禽语昼长。岩壑轩裳随所遇,达观万象付评量。
挽周兰坡先生三十韵
今代銮坡侧,斯人不易求。节还惊蜕委,鹤化忆仙游。禁地欢初接,骚坛契早投。星云焕彝鼎,风雨落琳球。典册群推马,长城快倚刘。数谈知少日,流览足前修。硎发看犀利,机行肯逗遛。已开翔鸑鷟,暂遣絷骅骝。应诏鳣堂喜,程材铁网收。科名新押榜,馆阁旧登洲。苏陆遥宗法,沈张近比侔。台阶行贰秩,仙仗谒南州。遂命参桓傅,谁容附李舟。龙钟偏作态,蓬梗动怀忧。朝借邻家蹇,沽凭御赐裘。后生夸夺锦,多病欲扶鸠。小酌能过访,分题互劝酬。层层蕉叶剥,轧轧茧丝抽。敌破探囊底,镫传竖指头。濠梁观唼喋,林木送钩辀。声逐瑶琴断,光仍宝墨浮。老成纷落叶,尘世幻轻沤。细想无余恨,祇缘未乞休。此生原特达,底事类穷愁。架尚堆千卷,车宁要八驺。重泉魂渺渺,残雪路悠悠。旅榇寒郊厝,遗孤薄宦留。春随渔艇发,江入海门幽。姓氏垂青简,襟期在白鸥。郑乡诸弟子,若个涕先流。
安平镇
重镇压瀛壖,周遭树营栅。东回瞻府治,十里惊湍隔。仡仡番子城,荷兰旧擘画。兴朝声教阔,外海恣开辟。维天生五材,并用敢离逿。设帅制狡犷,心输由吭扼。大阅当严冬,千艘壅潮窄。皂纛咽笳鼓,摩动闪云隙。令传齐三呼,狂趡汹涛黑。髣髴遌鲸鲵,森森斗鋋戟。誓将髑髅鏖,肯惜腰膂磔。渊客窜污淤,海童韬踪迹。张幕简趫材,僄狡迅鹯击。将军粲然笑,磊落赉金帛。颓阳入濛泛,馀霞烂西赤。饮至动铙歌,沧溟夜寥阒。
鹅湖灯市词
鹅湖灯市白如昼,春色晴明社公后。市人喧逐声如雷,十字三叉竞奔走。筠竿高架矗天衢,锦树彩缯新结构。蚖膏昭灼烧长空,凤脑辉煌耀墟囿。罘罳岂必尽琉璃,楼阁果然皆锦绣。昔闻汉帝张九华,照见百里延广袤。又闻唐宗上元夕,灯轮廿丈冲列宿。东官涂鸦金碧联,西京盘螭鳞甲透。绿桂烟微出禁帷,金枝焰远摧官漏。雁足铜驼制不同,千载盛世传闻旧。鹅湖一曲抱村居,水碧山青环翠秀。沿堤春树万人家,年谷丰登拜神佑。日排彩仗夸陌头,夜燃华烛绕街右。梨园子弟播新声,南部笙歌陈雅奏。细响还将玉笛吹,洪音并向鲸钟叩。火盛传观远近闻,阛阓喧阗人辐辏。蓬门绣户遍高下,皓齿童颜统长幼。西园才子舞珊鞭,南国佳人飘翠袖。筵开玳瑁新姻娅,杯送玻璃旧婚媾。镇日频倾十贯钱,连宵直过三更候。更有鸡坛文秀士,四壁藏谜看射覆。得间偏从古籍翻,乘机却用精思斗。宋元曲里检牌名,孔孟书中寻句读。雅人俗士互推祥,得采曾教毛颖侑。颂扬盛世制新词,乐事今朝欣邂逅。独是春来雨泽希,天将胜举生成就。豹髓龙膏架上焚,南油西漆市中售。白日天光夜未昏,黄柑酒暖春同侑。十口酣嬉猛省回,神前额首祈天宥。皇恩即刻沛甘霖,敬祝九重无量寿。
满江红 余有怀仲震词,南耕昔在南昌,亦与仲震同作老客,遂次余韵,亦成一首,斐然见示。仍叠前韵,用柬南耕,并令仲震他日读之,一轩渠也
五老匡庐,挂冷瀑、长晴不夜。秋瑟瑟、两贤相见,琵琶亭下。阅尽江山真欲舞,算来人物谁堪骂。倚滕王、杰阁瞰章门,银涛泻。羁旅恨,乡关话。拉龚胜,呼曹霸。尽雄心耗与,冷杯残炙。一朵菊花人伏枕,半庭豆叶秋除架。只几年、踪迹最难忘,同游射。
云松巢集
元诗别集。3卷。朱希晦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朱希晦不以仕进为意,居室名为云松巢,所以就以它来名集。卷首有永乐五年(1407)鲍原宏序,正统六年(1441)章陬序。卷1为绝句及五言律诗,卷2为七言律诗,卷3为古诗。卷末有嘉靖七年(1528)朱谏后序。据各序可知,朱希晦写有诗千余首,一直收藏在后人家中。嘉靖年间,由七世孙朱谏选编刊行于世。顾嗣立曾引称他的佳句,如“白发生涯人已老,绿荫时节雨偏多”(《夏日书怀》),“竹吹绿雾沾书帙,花发红云映药栏”(《幽居》)。但由于内容单调,题材狭窄,使得他的隐逸诗总面貌比较平淡。《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朱希晦写诗“其宗派盖瓣香于《剑南》一集”。细读朱希晦的诗,再与陆游《剑南诗稿》风格略作比较,就能发现此说很有见地。他涉及元明易代的沧桑之变的诗篇,笔触颇有力度,虽远不及“赋到沧桑句便工”的元好问,与其隐逸、应酬之作相比,却是另一种境界。《感怀》、《感时二首》、《秋兴》、《有所思》等都是气韵苍凉的好诗。
庆湖遗老集
诗别集。一作《庆湖遗老诗集》、《庆湖贺遗老集》。宋贺铸撰。铸自七岁起,即学诗,日以章句自课,至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1088),凡著之稿者,约五六千首。然以为妄作,三数年一阅,屡焚之。以后,拾其馀而缮写之,至绍圣三年丙子(1096)成集,止于元符二年己卯(1099)前,为九卷,自作序,凡收诗四百七十二首。是为《前集》。徽宗政和三年(1113),程俱为作序。宣和七年(1125),铸卒,程俱为撰墓志铭,称铸有《鉴湖遗老前、后集》二十卷,知《后集》为十一卷。其书未刻,南宋高宗建炎(1127—1130)间,金人占据铸寓居地毘陵。铸“所著文编,悉为虏酋携去,独巾箱有别录庆湖诗《前集》在”(乾道丙戌寇翼序),于是《后集》散佚。南宋光宗绍熙四年癸丑(1193),胡澄刊《前集》九卷,并得古风一首,近体长句五十八首、七言绝句二十首,为《拾遗》一卷(一作二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有著录。《宋史·贺铸传》谓有集二十卷,盖袭墓志铭之旧。《宋史·艺文志》谓有集二十九卷,疑有刊刻讹误。《四库全书》本唯收《前集》九卷。1916年,李之鼎据开有益斋朱述之本校刊,较《四库全书》本多拾遗一卷、补遗一卷,附杨时、寇翼、胡澄诸人序跋及程俱所撰墓志,其书在《宋人集》中。墓志称铸“它文数十百篇”,周煇《清波杂志》亦言铸文甚多,然已“不传于世”。今其文无一篇传。墓志谓铸有“乐府辞五百首”,今存二百八十四阕。张耒序其词集,名《东山词》,不著卷数。《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著录《东山寓声乐府》三卷,李冶《敬斋古今黈》卷八有《东山乐府别集》之目,当时传刻甚多。
香溪集
宋代诗文别集。22卷。范浚撰。此书卷1为古赋,卷2至卷3为诗,卷5、卷6为杂著,卷7至卷9为论,卷10为书总论,卷11至卷15为进策,卷16、卷17为记,卷18、卷19为书,卷20为启,卷21为传,卷22为墓志、祭文。卷首列宋人陈岩肖序,书后附元人吴师道后序及章懋跋。此书为作者门人高栴编,其侄范端臣刊刻。据吴师道后序说:金履祥《四书考证》已称范浚集不传,“至顺辛未始得先生文七卷于亲友应氏家,盖其首编也”。“一日先生族孙俊来言,家藏缺一至五卷,惜其无从补也。于是忻然畀之,足以成编。”除《四库全书》辑入此集外,《四部丛刊》续编也收入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明刊本。此本除将吴师道后序及章懋跋移至卷端陈岩肖序之后,另有明人胡应麟序。书后附《范蒙斋先生遗文》及《范杨溪先生遗文》。最后还有姜殿扬跋。胡应麟序称“其诗文不甚概于古”。《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近体流易,犹守元祐旧格,不涉江西宗派;古体颇遒,亦非语录为诗之比”。
莲峰集
诗文别集。一作《莲峰家集》、《莲峰先生家集》。十卷,其中诗二卷。宋史尧弼撰。其集卷首冠以省斋、任清全二序。省斋序作于南宋孝宗乾道二年丙戌(1166)谓编尧弼“平日所著文,凡三十卷,刊出与众共之”。然据任序,尧弼之文“至多,皆散落不存”,是乾道本所收已不足。任序作于宁宗嘉定六年癸酉(1213),谓乾道原刻至此时已漫漶,“莲峰兄长之嫡孙师道取而再刻之,加以南轩(张栻)少时一跋并诸公所跋附其后”。其集,《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均未著录,流传不广。《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谓一部六册。《箓竹堂书目》卷三同。《国史经籍志》著录,谓三十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同。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修《四库全书》时,其集已不见,乃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十卷:卷一至卷二,收各体诗一百三十六首;卷三至卷一○,收各体文八十五篇。任序所称之张栻及其他跋文皆不见。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诗一首,文三篇。今行世者有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授经图
二十卷,明朱睦㮮著。《崇文总目》有《授经图》三卷,叙《易》、《诗》、《书》、《礼》、《春秋》三传之学,但其书不传。宋章俊卿尚溯其宗派,各为之图,然不完备,且多舛讹。此书即因章氏旧图而增益之。首为授经世系,次诸儒列传,次诸儒著述、历代经解名目卷数。每经四卷,五经二十卷。其义例称周、汉至金、元作者凡一千一百三十二人,明代三十九人;经解一千七百九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一人。清虞稷与龚翔麟校刻时,又新增作者二百五十五人,经解七百四十一部,六千二百一十八卷。书以汉代经学年久失传,因溯其专门授受,对西汉经学传授考辨最详。是一部研究五经自汉迄明传授流演的参考书。今存《四库全书》。
国故论衡
近代章炳麟著。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日本初版。共三卷,上卷小学,中卷文学,下卷诸子学。凡七万言,以发扬国学传统为宗旨,被黄侃称为能“见古人之大体”、“识刑名之取舍”(《国故论衡赞》)。其中《原学》、《原儒》、《原道》等,阐述学术思想的源流,论辩诸子学说的优劣。书中肯定孔子删定六经、变“学在官府”为“学皆在家人”的历史功绩,然否认“六经皆孔子臆作”的说法。以佛学教义为论据,驳孔子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谓人的意根都有“我见、我痴、我爱、我慢”四德,智出于见,愚出于痴,我见与我痴具生,故愚与智亦不相离。“上智无痴必无我见也,非生而具之。下愚者世所无有,诸有生者,未有冥顽如瓦砾者”(《辨性》)。体现出了作者“不一孔父,不蹩躠为仁义”(《原儒》)的立场。又曾言“宋世儒者之书盈箧,而言不能舍理气,适得土苴焉”(《明见》)。以示对宋儒思想狭隘僵化的不满。后收入《章氏丛书》,篇目和文字均有变动。
急就篇
一名《急就章》,中国古代字书。史游著,唐颜师古注。史游,汉元帝时任黄门令。《急就篇》今本34章,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编成韵语,多数为7字句,以教学童识字。取首句“急就”二字为名。共2016字,起首5句说明编书宗旨:“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急就”,速成意思。“觚”是识字用的木板。二三句说明本书的体例编排,四五句说明是速成识字课本,努力学习“必有喜”。书中所收多为当时常见常用的字,另外兼收人名、地名、杂物、词语,以类相从。文皆三、七字句,整齐押韵,便于诵读和记忆。唐代颜师古曾作注,宋代王应麟作补注,分为四卷。有津逮本、学津本,《至海》附刻本等。
孟子集疏
十四卷,宋蔡模著。赵顺孙《四书纂疏》载蔡模有《大学演说》、《论语集疏》、《孟子集疏》。今唯存此书。卷末有其弟蔡抗序,称“(蔡)沈书以《论语·孟子集注》,气象涵蓄,语气精密,至引而未发,尤未易读。欲取《集义》、《或问》及张(栻)、吕(祖谦)诸贤门人高第往复问答语,如朱子所谓搜辑条流,附益诸说者。类聚缕析,期于语脉分明,宗旨端的。未及编次而卒。模乃与抗商榷以成此书。皆备列朱子《集注》原文,而发明其义,故曰《集疏》。”其书于各家之说有所去取,少有辨证。以发明朱熹《孟子集注》为主,或佐证其义,或旁推馀意。因蔡沈为朱熹弟子,蔡模又为蔡沈之子,此书又本蔡沈初创,故于《孟子集注》的疏解,知之确,择之精。今存《四库全书》。
尚书正义
《尚书》学著作。唐代颁行的《五经正义》之一,二十卷。孔颖达等撰。唐贞观年间,“新定五经”颂布后,太宗又命撰《五经义疏》。由孔颖达领衔,王德韶、李子云等执笔,撰《尚书义疏》。该书以梅赜所献伪《孔传古文尚书》(《舜典》篇用姚方兴所献本)为底本,甄录南北朝以来各家旧有疏注,尤其是刘焯、刘炫的旧疏,“览古人之传记,质近代之异同,存其是而去其非,削其烦而增其简。”(《尚书正义序》),加以综合发挥而成。初稿撰成后,几经讨论修改,马嘉运驳正其失,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增损其辞,直到高宗永徽四年,始定稿刊行,定名为《尚书正义》。从此,《尚书》各种异文版本以及各家学说不再流行。由于该书抛弃和排斥马融、郑玄、王肃等注本,而肯定伪《孔传古文尚书》,不仅使人们对《尚书》真正版本的面目认识模糊,而且常常使自身的解说陷入矛盾之中,不能自圆。然而,此书保留了汉以来经学界研究《尚书》的一些成果,特别是使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得以流传下来,应该是一大功绩。有《十三经注疏》本。
内经博议
医经类著作。清罗美撰。四卷。美字淡生,号东逸,新安 (江苏新沂) 人。自幼酷爱医学,对《内经》、《难经》、《伤寒论》 颇有研究,撰有 《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名医方论》 等。本书系罗氏综合《内经》 中主要内容所撰论文集,刊于康熙十四年 (1675)。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六部。末附“张子和九气感疾论”、“缪仲淳阴阳脏腑虚实论治”。根据《内经》 原文,参照各家注释,融以自己心得,阐述 《内经》 奥义,发前人所未发。可供研究 《内经》 参考。有《珍本医书集成》 本。
西升经
全称《老子西升经》。原名《西升记》。传老子西游至关,其谈论言旨,尹喜录之,纪而成书。本书援引老子哲学阐发宗教义理,是早期道教及之后《太玄经》系统的一部重要经典。二卷,计分三十九章。约成书于三世纪左右。该书的确切著作时间及撰人,均不可考。仅采摭有关史料如下:南朝梁释僧祐编《弘明集》卷一收《正诬论》引“故其《经》云:‘闻道竺乾,有古先生,善入泥洹,不始不终,永存绵绵。’竺乾者,天竺也;泥洹者,梵语,晋言无为也。” 《道教义枢》、《甄正论》和《昭德先生读书后志》都载关令尹喜受老子《西升经》而述之的说法,此说显系伪托。晋葛洪《神仙传》中提到此经,故此经当成书于魏晋之间,或为魏晋间道士所作。该经首称“老君西升,开道竺乾”。以老子化胡,诋抑佛教观点为引道,重在阐发老子哲学思想,论述道教义理和修养。认为“道”乃自然之根本,“气”聚合以成形体。本静在虚无。宇宙万物的生化过程是“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虚无章》)。强调形神合同,称“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
翰林记
二十卷。明黄佐撰。黄佐 (1490—1566),字才伯,号泰泉,广东香山 (今中山) 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嘉靖初由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广西学政、南京国子监祭酒,累迁少詹事。学宗程朱,然不以聚徒讲学为名,故所论述,多切实际。为学重博约,博通典、礼、乐、律、词、章,著有《泰泉乡礼》、《南雍志》,已著录,尚有《论学书》、《论说》、《东廓语录》、《乐典》、《泰泉集》等。本书所载,乃有明一代翰林掌故。始于洪武,迄于正德、嘉靖间。每事各列一题,记事共二百二十六则。内容广泛,本末赅具,首尾贯串,叙次颇为详悉。如所记殿阁卿寺转衔,与《明会典》各书互有异同。又“会议”、“缮写”诸条,于制度记述甚详,足以备考核。第十七、十八两卷,具列馆阁题名,尤足以见一代人材升降之概况,同时可以看出,翰林出身的官员在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本书提供了大量资料,有些是正史所未载者,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后廖道周撰《殿阁词林记》即多采本书。有《四库全书》本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