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忠肃奏议遗集
二卷。宋郑兴裔 (1126—1199)撰。郑兴裔字光锡,初名兴宗,开封(今河南开封市)人。兴裔乃显肃皇后外家三世孙,因皇戚恩授成忠郎,历官江东路钤辖,迁均州防御使,保静军节度使、召领内祠,武康军节度使。赠太尉。卒谥忠肃。兴裔历事四朝,皆有政绩,以才名著称,当时外族之贤,未有其比。《郑忠肃奏议遗集》二卷所录多为奏疏、表状,其中如请起居重华宫、论淮西荒政诸疏,词意剀挚。其他如蠲緍钱、禁改钞、论折帛钱诸奏,所列绍兴间一切弊政,皆《宋史食货志》及《文献通考》所未载,足补史志之缺。有 《四库全书》本。
天原发微
天原发微,元初鲍云龙撰,方回校正。书成于元贞年同(1295-1296)。《正统道藏》本十八卷,收入太清部。另有《四库全书》本。此书言天文象数。作者认为秦汉以来言天者,或拘于数术,或沦于空虚,以致天人之故郁而不明。遂根据《周易大传》,博考详究而撰此书。其书分二十五篇,论述太极体用、岁运、万物终始、动静阴阳、日月星辰、十二次、七十二侯、置闰法、河图洛书、先后天、左右旋、数原、鬼神、变化等。各篇皆先列举周敦颐、邵雍、二程、张载、朱熹、蔡元定等宋儒之说,而以自己见解附于其后。大旨以象数《易》学原理发挥程朱理学,而归本于朱子主敬之说。
本草思辨录
本草类著作。清周岩撰。四卷。岩字伯度,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清末医家,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颇有研究,著有《六气感证要义》等。周氏认为“方之不效,由于不识证者半,由于不识药者半。识证矣而药不当,非特不效,抑且贻害”。提出“辨本草”为“医学之始基”,故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书中常用药物为主,于光绪三十年(1904)撰成此书。约十一万四千字。卷首绪论,对当时医界不重视“经典”,“贱中医贵西医”等观点进行抨击。继之对一百二十八种常用药进行辨析。卷一载石膏、赤石脂等十八种。卷二载木香、郁金等四十六种。卷三载生姜、干姜等十七种。卷四载沉香、乌药等四十七种。周氏论药,或据《本经》、或据《伤寒》、《金匮》,兼采众家之长,又善抒发己见,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光绪三十年山阴周氏微尚室刊本,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一九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易外别传
元俞琰述。道教经书。一卷。前有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序。全书阐发魏伯阳《参同契》之学,描述先天图环中之秘,反而求之自身,认为此是养生之切务,不可不知。内收邵康节“心为太极图”,朱紫阳“太紫虚中先天图”, “先天六十四卦直图一,“地承天气图”,“月受日光图”,“后天卦离南坎北图”,“乾坤坎离图”,“八七九六图”,并引《参同契》 《周易》、《阴符经》以及邵雍、朱紫阳等语解释这些图象,着重从养生学角度发论,以“身中之易”为主题。可作研究道教易学及养生学的参考文献。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儿易内仪以
六卷。《儿易外仪》十五卷。明倪元璐 (1593—1644) 撰。元璐字玉汝,号鸿宝,上虞(今浙江绍兴)人。天启二年 (1622)进士,·历官户部尚书兼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明亡后殉难。后来,清顺治帝赐谥为“文贞”。元璐善书法绘画,除此书外,还著有《倪文贞集》十七卷,《续编》三卷,《诗集》四卷等。《儿易内仪以》一书专门以大象之辞解释经文,每卦列卦爻辞至大象而止。因为《周易》六十四卦的大象都有“以”字,故称之为“内仪以”。《儿易外仪》则分原始、正言、能事、尽利、曲成、申命六目,又分别为小目以纪之,都取系辞中的字义来命名,而且每篇都有图。朱彝尊在其所撰《经义考》中著录此书时只言《儿易内仪》,脱漏了一个“以”字。据倪氏自序知,此书之所以称为“儿易”,“儿”是孩始之义,明万历年间苏浚就曾作过《儿易》一书。可见“儿”字并不象蒋雯阶序中所说的那样,是“倪”的古字通假。倪氏此书作于明末危亡之时,所以书中所说大都忧时感世,借《周易》来阐发自己的感受,不囿于经文本义。此书除《四库全书》本外,还有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道光、光绪间南海伍崇曜刊《粤雅堂丛书》本。
爝火录
三十二卷。附录一卷。清李天根撰。天根字大本,号云墟散人,江苏江阴人。因南明为明之残余,如同爝火,因以名书。该书成于乾隆十三年(1748)。记载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永历、鲁监国五王史事。起于顺治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崇祯之死,终于康熙元年(1662)十一月二十三日鲁王死于金门。通编用清纪年,附南明年号。博采官私史籍及方志、文集、年谱等一百五十余种。首以《明史》及《通鉴纲目三编》所载为准,顶格书写;两书所无者,始采用群书,或删合其文,以求其详;或罗列分说,考其真伪。是书作于乾隆毁禁野史之前,故记明末农民起义及弘光政权事迹较详。有关弘光朝制度、策略、遗闻,间多出于他书。所引重要奏疏、文檄、书牍,有仅见于本书者,为研究南明史之重要史籍。唯于西南抗清史迹记叙较略,间有失误。附录一卷,记郑成功父子事迹,下限止于清统一台湾(1683)。有稿本和《明季史料丛书》本。
两朝纲目备要
《两朝纲目备要》16卷,作者佚名。此书是一部编年体的史籍,起自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迄止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共记两朝35年间事。南宋另有一部不知作者的《中兴两朝纲备要》18卷,记高宗、孝宗两朝事,而这部《两朝纲目备要》原名本作《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即续《中兴两朝纲目备要》,只因《永乐大典》所收此书没有“续编”2字,《四库全书》又是从《大典》中辑出来的本子,所以也不称“续编”,于是《四库全书》著录的这个书名以后就成了通称,其原名渐不为人所知。这两部佚名的《纲目备要》,其体例、格式、史笔以至最初的板刻都一致无二,因此它们很有可能是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由于宋人记载高宗、孝宗两朝历史的著作较多,所以《中兴两朝纲目备要》就远不如《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受人重视。此书虽不知作者,但为宋人所撰则无疑,书中凡遇“昀”字就注为“御名”(宋理宗名赵昀),第12卷嘉定三年五月附记理宗朝追赠朱熹官职,下及淳祐元年(1241),据此可知其书大略作于理宗后期。作者当时尚能看到宋朝实录、国史,因此书中所记大多可信,虽然内容较为简略,但仍可补《宋史》之不足。此书还间杂议论,一部分是作者自己的评议,一部分取自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库提要》称其“叙次简明,议论亦多平允”。
孟子传
二十九卷。宋张九成(1092—1159)撰。张九成字子韶,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绍兴二年(1132)中状元,历任佥判、著作郎、礼部侍郎等职。反对秦桧和金,又被诬与禅师宗杲交游,谤讪朝庭,一贬再贬。自号横浦居士、无垢居士,谥文忠。其学术思想宗程门理学,曾师事杨时,但受佛教影响,有援佛入儒之意,被朱熹指为“阳儒阴释”、“洪水猛兽”。有《横浦文集》、《孟子传》等著述。《宋志》载张九成《孟子传》三十六卷,《郡斋读书志》赵希弁《附志》著录张九成《孟子解》三十六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张九成《孟子解》十四卷,马端临《文献通考》亦著录《孟子解》十四卷,或作《孟子解》、或作《孟子传》,或十四卷、或三十六卷,是同一书卷帙分合不同。《四库提要》以为《文献通考》卷数传写有误,实属臆断。九成之前有冯休《删孟子》、李觏《常语》、司马光《疑孟》、晁说之《诋孟》、郑厚(字叔友)《艺圃折衷》诸书,皆掊击孟子。九成此书特别阐发义利之辨,认为孟子尊王道、贱霸道有大功,拨乱反正有大用。全书致力于阐发宏旨,并不笺释文句,类似论体。言辞切近事理,少空寂之语。《四库提要》称此书“在九成诸作中,此为最醇”。该书传本很少,宋刻本、元明本均已不传,四库底本及清琴川毛氏影宋抄本,今归南京馆,并非全本,只二十九卷。
三国杂事
二卷,宋唐庚撰。唐庚 (1071—1121),字子西,北宋眉州丹棱 (今属四川) 人。绍圣中举进士,调利州 (今四川广元县)负责狱讼,后迁郎中令,又拜为宗子博士,又由宰相张商英的推荐,提举京畿常平。政和元年 (1111),张商英罢相,唐庚亦坐贬,谪居惠州 (今河北磁县),后复官承义郎,提举上清太平宫,后卒于归蜀途中。通世务,工诗文,人称“小东坡”。著作有《眉山唐先生文集》、《三国杂事》等。《三国杂事》 一书杂论三国时期的事件,共写成三十六条,自序一篇,后人都编入唐庚的文集中。唐庚在论述三国时期诸事时,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论诸葛亮宽待法正以及改元之事,论荀或争曹操九锡之事,都与一般人的论述不同。当然,书中也存在一些纰缪之处,但总体来看,他的议论可以采取的地方颇多。此书有单行本。还有《函海》本、《学海类编》本、《读书斋丛书》本、汪亮采刊 《眉山集》本。
陶朱新录
宋代文言志怪小说。南宋马纯著。马纯致仕后居越州陶朱乡,搜辑见闻著成此书,故名。一卷,有《说郛》本、 《墨海金壶》本、 《五朝小说》本等。本书记北宋至南宋初的杂事。涉于怪异之事占全书的大部分,如说汉泉井中有三鱼,刳之而不死;熊入永嘉城,后城中遭火灾,大致均得之于传闻。所录黄定《冤牛文》,为有感于时人称司马光为牛而作的寓言,写华州村民养牛,在虎欲食人时以身翼卫主人,但主人不察,反以牛为妖,归而杀之。其意为司马光忠于朝廷而不为世人理解鸣不平。此文作于绍圣党禁时,作者当时敢为司马光讲话,颇为不易。另载建炎间金人已攻入汴京,而驻守陈州的宋军尚掠取妇女, 滥杀无辜,对了解宋朝军队的腐败,也有价值。书末附有《元祐党籍碑》全文,与全书体例不合。
正法眼藏
凡六卷。宋代大慧宗杲(1089~1163)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八册。为古尊宿之机缘法语集,总计百余篇,并附撰者之短评。宗杲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因罪迁居衡阳,其间与诸方大德往来酬酢之法语,为侍者冲密慧然随手抄录,于绍兴十七年编录而成,寻即刊行。俗称大慧正法眼藏。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普善庵沙门慧悦及居士春门徐弘泽等,附圆澄及李日华之序,另加宗杲之答张子韶侍郎书,而加以重刻。
禅宗杂毒海
凡二卷。又作大慧禅师禅宗杂毒海、普觉宗杲禅师语录、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法宏、道谦编,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本书之名系由大慧之语‘参禅不得,多是杂毒入心’而来。内容辑录先德之机缘法语、参禅居士追忆记、方外道友赞、佛祖赞等。其后,明代僧仲猷祖阐将本书增编为十卷,广搜诸师之偈颂,包括佛诞、成道、初祖、众赞等,计三十余项,七三二首,刊行于洪武十七年(1384)。清顺治十一年(1654),梅谷行悦继祖阐之后又增八七○余首。康熙年间,临济宗僧迦陵性音将十卷删减,重编为八卷,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其内容次第为佛赞、杂赞、投机、钞化、杂偈、道号、山居等,卷八附录普明牧牛十颂及梁山牧牛十颂。刊行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为宋、元偈颂之集大成者。
哀故单良能先生
南渡衣冠旧,传家具五经。智圆车炙輠,机敏隼扬翎。训奉邹轲母,趋随孔鲤庭。索坟心独领,诗礼耳亲聆。煆炼金镕冶,锋铓剑发硎。行方交自寡,居陋辙长停。骁勇惭雄信,编修慕士宁。妙深杨陆奥,颖脱邵程扃。秘密神尝授,禅玄识自灵。嗟予新造进,讲贯旧曾听。煦妪沾时雨,钧陶藉范型。哲人宁久世,梁木仆深坰。授受多贤弟,传承有宁馨。百年馀手泽,千古想仪刑。马鬣封寒玉,麟州陨德星。见知当世少,我独寸心铭。
东湖联句
旧学芜三史,新居隘一廛。煎熬鱼煦辙,奔窜鸟惊弦。拟整登山屐,须乘破浪船。出关尘已远,过埭意争先。归舶攒桅聚,浮梁断锁悬。潮浑江葑没,塍破岸藤缠。戍栅依樟密,官堤砌石平。机閒蚕唤织,砧响雁传笺。乍静喧烦耳,犹欣辗转眠。鹘桥华屋废,鹅汇曲河连。稛实閒农具,鹾严绝灶烟。急装红蔽膝,辫发黑垂肩。估客编文贝,村家纬木棉。生涯疲剥割,世路窘迍邅。龛室休行客,邮亭叹逝川。韝鹰围猎罢,联骑纵游旋。路转分支港,川明幻别天。鄮城花已暗,甬水恨空传。数堠搜唐刻,题诗纪宋编。会堂夫子像,汲井隐居泉。海眼藏龙窟,山心射鹿田。水鸣知棹急,岸走讶途迁。隐见冈峦近,低昂橘柚鲜。青山犹五里,绿树已千年。归犊如云拥,閒花似火然。苧裳游女净,芦管野伶妍。系缆披团氅,循溪舍竹箯。径香幽菊傲,土薄假山偏。灯火精庐古,衣冠故物全。登门论子姓,对坐叙姻联。金魄筛窗影,丹砂养井渊。萤飞光熠熠,鹤唳翼涓涓。斗室横乌几,方床藉素毡。魂清时入梦,意得竟忘筌。过墓成扃户,遵湖复扣舷。沧洲迷秀麦,真隐拱朱椽。碧洞诸天杳,苍珉帝画镌。梯危频缩武,像寂且擎拳。紫府商霖歇,丹书汉泽宣。铜铺苔暗蚀,经庋燕新穿。倦鸟辞枯柳,游龟戴旱莲。古奁开潋滟,斜縠绉漪涟。淤塞茭排剑,洲乾蓼糁钿。官徵都尉粟,渔纳水衡钱。王绝山灵泣,祠荒野老怜。纸旗邻社闹,草广曲河填。此去真聊尔,斯行信偶然。柏幽藏魍魉,潭黑衮蜿蜒。雅兴呦呦鹿,劳生跕跕鸢。揽芳真啖蔗,写绝拟和铅。辙迹芜菁翳,麻綦枲耳缘。贞娥郁龙虎,冑相绍貂蝉。宰木分神隧,思亭列石筵。风霜翁仲老,香火释迦专。楚些招归魄,王官慨昔贤。拜峰谁控勒,篆水自书玄。屈曲东西路,纵横南北阡。繁华眸转电,得失口垂涎。絮酒悲宗老,囊经想地仙。房温连梵呗,市近接腥膻。破露生衣湿,登坡弱足胼。卧牛遗扁暗,眠鹿绘容虔。金刹从兹访,尘缨合少蠲。伐山灵运躁,冲雪子猷颠。桧煖蜂偷蜜,芦寒鸟啄绵。蟹稀螯数百,樵夥斧论千。淡日收人影,空岚涨土埏。蒲葵遮望眼,茧纸论吟篇。除道家僮懒,偷程地主儇。蚁封徒曲折,驹隙漫拘挛。碎石行行直,修篁个个圆。深丛惊雉翠,夹径耸楠楩。濯锦芙蓉艳,飘香桂子骈。雕楹回复道,斜阁布陶砖。刻画功难尽,翚飞势欲翩。奉常陈剑履,尚服锡纮綖。幰织鲛人网,帷凝罽国旃。妖姝污粉颊,土偶耸高颧。袪石当时力,临渊昔日权。只今留旧业,何处觅幽禅。燕颔风云会,龟趺日月躔。蛛窠缘衮服,鼠迹上朱笾。累仆供朝沃,因僧进午?。佳城蹲五凤,素业废三鳣。胜已穷兰若,名犹慕偓佺。台空霞佩冷,殿寂羽幢蔫。观主何年住,真官永世键。画梁谁复葺,美荫久频朘。木已非真李,僧宜贱寿篯。悲来云羃羃,恨极水潺潺。重岭藏椒屋,斜晖指蕙櫋。暂归心未稳,欲去眼空眩。忆昔穷诛辟,如今猛弃捐。慈山名转赫,困墺耻谁湔。积翠林霏悄,流波海月娟。远钟催宿鸟,横笛挂乌犍。拄笏风骚夐,携壶主仆牵。情怀同黍醴,臭味比香荃。圆泽休论旧,华胥复记前。乳彪号涧侧,哀狖啸云巅。惇族盘餐盛,通家笑语阗。鵁鶄归桨熟,舴艋逆风沿。济胜应难促,临流且赋遄。鸱夷歌逝矣,渔父卜终焉。紫槿遮篱角,丹枫压庙堧。鍊形金骨化,团础土砂坚。破屋啼山鬼,荒碑立老鹯。岁时羞野赛,水旱祷灵篿。西帝澄金宇,东湖铸玉璿。凉飔舟泛泛,晴日草芊芊。射鸭萦长弋,叉鱼击短鋋。酒庐横矮瓮,屠几斫肥牷。衒市僧袍丽,招虚贩鼓鼘。登临难婉恋,想像费平铨。更欲南窥海,谁能北跨燕?同心双茧绪,徇俗走珠蠙。朗鉴词联写,玄谈茗更煎。翱翔诚放浪,匍匐类狂孱。已乏凌云句,时思缩项鳊。还家如梦寐,共点晓霞边。
送李顺文
维齐古青州,其地山水秀。尝遭国大祲,夹辅犹腋肘。宅土称上腴,财赋等浙右。奇阃久乃隳,完城失封守。妖盗起潢池,跳梁裒林棷。白昼烧通衢,戎马相践蹂。屋化飞尘灰,莽莽草木茂。往年大姓家,存者无八九。兵兴岁无虚,穑事废南亩。纷驰赤白囊,烈勋径何有。上贻国之忧,轸念夜达昼。简师行天诛,岌岌不敢后。秦中出精甲,长道屈群丑。言言七十城,易若摧瓦缶。大野熄烽烟,多士释介胄。两河关梁通,中原绝纷纠。行者如蚁旋,居者如辐凑。济南李徵君,累年文献旧。躬耕食其力,园田如错绣。自经丧乱来,避地东西走。草食面削瓜,布絮体盈垢。先师有遗文,一一付君手。万死逃一生,收藏免脱漏。吾尝观其书,篇章灿琼玖。读之京华馆,霜月动虚牖。寻将刻枣梓,上俪钟鼎寿。古称贤弟子,君乎实无负。始予未相识,闻誉则已久。昨枉过山斋,衡扉竹外候。吐饭欣接之,笑语忘辰酉。论议悉超绝,白日云雾剖。读书不窥园,焚膏在研究。巢由尚羊裘,禄仕不挂口。譬之天马驹,不肯恋栈豆。裹粮出都门,归期迫夏首。春容耀桃李,川色润栲杻。太行入青云,千峰淡如帚。黄河浪卷天,风雨怒蛟吼。路经百战场,青苔白骨朽。抵家拜邱坟,狐狸上荒阜。俯仰成古今,野哭杂山溜。莫伤门祚衰,晚节当大就。立言绍前修,蚤夜猎文囿。为国植英才,民俗尽归厚。我家汉水上,昔别齿尚幼。艰危十馀年,骨肉知在否。君归我何如,涕泗满衣袖。执手河之干,临风一觞酒。人生会合难,岂不怀亲友。相期保令名,良时不可久。
病中寄王鹏举主簿
青山从事居南谯,十年勇出当氛嚣。笑持六镞关弓弴,攻城夜遁来报枭。大旗短槊风萧萧,于焉荐剡铨县寮。呜呼斯民熬然焦,赖公抚治慰龀髫。拔稂去莠如树苗,康衢鳞次虹横桥。相将偻指四载遥,薇垣赏格使乘轺。印绶累若金悬腰,每思祖泽未易徼。三槐手植重生条,晋国魏国登前朝。魏国既相勋业超,闻望勃勃翻秋潮。天人责报何寥寥,至今肉食分宗祧。伊予潦倒不自聊,兴修本欲甘箪瓢。云霾肯翳星月昭,始谤终信郑之侨。似闻两庑公所劭,锥石妥帖功匪窑。洒扫未备网蟏蛸,阍人奔走藏山椒。使我多病肌骨消,援琴自奏閒中谣。
送绶东归十一首
青岩山下万松青,雨露沾濡岁月经。莫遣樵夫来剪伐,严君体魄暂须宁。手种堂前宫样梅,燕脂染色瓣重台。梅边好献慈亲酒,暖日花容映醉腮。旧宅年深县治西,萧条门外带荒蹊。喜闻令尹存忠厚,留我梧桐待凤栖。文献流风百世师,华川东畔有新祠。殷勤为谢同门友,蘋藻时将荐一卮。一曲清江一畈田,闲居耕钓足长年。庞公城市何尝入,千古令人说隐贤。青村地僻稼轩幽,来往过从总白头。酒盏诗篇虽不废,已应非复少年游。螭陛趋朝星在户,銮坡出直日沉城。乡书欲写浑无暇,千里怀思独此情。客边别我觉惊心,遗汝囊无一寸金。归路迢迢吾颇熟,梦魂随汝到家林。吾家十世绍簪缨,愧我才疏似不胜。虽是文章无可用,诗书遗绪要相承。多年为客倦驰奔,赖尔艰辛植户门。临别欲言无可说,但将甘旨给晨昏。归路钱唐莫久留,西陵渡口趁官舟。到家已是将残臈,好会亲邻酒旋篘。
题伯颖云林茅屋图
将军今为庶,茅屋住云林。白帽长年著,黄精积雪寻。已闻瓜地近,更说鹿门深。猿鹤频来往,真知避世心。中林避世士,茅屋一閒云。雨笠寻芝术,晴窗究典坟。竹深羊仲至,瓜熟邵平分。也有幽栖处,长随鹿豕群。避人深卜隐,食力自为园。卖药从过市,催租不到门。厨烟蒸术起,社酒漉醅浑。风雨相期夜,诗成更细论。
明堂 其三 十二时
恢皇统,宵旰勤考,正朔亶同规。留谈经幄,来谏书帷。稽古极文思。尊耀魄、宝秩神祗。礼从宜。显相协钦祗。颢气结华滋。西成献瑞,百谷满京坻。化无为。斯万卜年期。隆昌运,大报同姬成,文武绍重熙。历朝缺典,自我亲祠,容采炳葳蕤。嘉能事、秀错多仪。太平时。清风涵溥惠,浩露浃深慈。群方昭泰,保定宅华夷。拥灵禧。万叶累鸿基。
乌乌歌
莫读书,莫读书,惠施五车今何如。请君为我焚却“离骚赋,”我亦为君劈碎“太极图。”朅来相就饮斗酒,听我仰天歌乌乌。深衣大带讲唐虞,不如长缨系单于。吮豪搦管赋子虚,不如快鞭跃的卢。君不见前年贼兵破巴渝,今年贼兵屠成都。风尘澒洞兮豺虎塞途,杀人如麻兮流血成湖。眉山书院嘶哨马,浣花草堂巢妖狐。何人笞中行,何人缚可汗。何人丸泥封函谷,何人三箭定天山。大冠若箕兮高剑拄颐,朝谈回轲兮夕讲濂伊。绶若若兮印累累,九州博大兮君今何之。有金须碎作仆姑,有铁须铸作蒺藜。我当赠君以湛卢青萍之剑,君当报我以太乙白鹊之旗。好杀贼奴取金印,何用区区章句为。死诸葛兮能走仲达,非孔子兮孰却莱夷。噫,歌乌乌兮使我心不怡。莫读书,成书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