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道巴陵登岳阳楼以望洞庭真天下之壮观也因诵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句追古今绝唱用以为韵赋诗十篇 其九

重湖望不极,秋色蔼残阳。洲渚云沙白,菰蒲霜叶黄。飞帆适沅澧,回雁过潇湘。楚客经行处,依然兰芷香。

万历乙未正月十五日莲池大师受缁白之请诣南屏山弘演圆觉了义经三月四日圆满恭送还山成五言排律四十韵用元和体

身倚南屏隐,心将宗镜传。杖藜过净寺,开藏惜残编。幸得多人写,欣看万卷全。阐扬须大士,弘演忆先贤。谁继永明日,遥赡回耀天。如公甘让席,杨尹肯辞筵。同谒云栖祖,期闻《圆觉》诠。沿江入山拜,投地掩泥虔。交口勤三请,陈辞具十缘。逗机如有待,应供岂虚延。方丈都生草,圆袍见性莲。他山并芜秽,此地绝腥膻。但值狮扬麈,何愁鸠化鹯。况师渝六十,应早利三千。近赴王城请,新安佛国禅。赤栏荣树覆,金榜杂花鲜。门外貂珰侍,床前缨緌连。藩司作屏翰,关令望神仙。广护伽蓝大,深居兰若坚。师来上元节,人庆下生年。顿启神通藏,俄倾吴市廛。城东老母出,贫里病儿前。戢戢鱼头密,纷纷猿臂牵。旧僧仍落发,故友愿齐肩。共趁山钟晓,争观慧日悬。莫须疑看杀,耐可厌胡缠。立雪僧腰没,瞻风客履穿。贞明釜犹小,香积突常烟。剥落黄妃木,干枯圆照泉。龙归偏坐蜕,蛇去敢留涎。张果乘驴至,天王入梦怜。虎除不净肉,宫购放生渊。既阐诸经旨,还滋众福田。孰参裴相侣,我听伯牙弦。返棹辞余粟,临行散衬钱。白云披坏衲,明月照空船。推费天人力,高同佛祖眠。铜轮元誓取,宝地向争先。他日新笺就,重宣净土篇。知为不请友,转觉一音圆。

壬辰四月上旬,海内诗家四十余人云集天柱山为诗会焉。余忝随其后,身本皖人,虽珠玉在前,初无取乎默焉尔。爰赋百二十韵,贪多勿诮,亦聊以为山水吐气耳

茫茫开辟初,造化钟间气。大山宫小山,腾踔萃奇丽。孰为锡嘉名,霍也副经义。荏苒邃古下,潜玉鄙儇媚。司命专千壑,仙真集百瑞。孤峰擎天立,六龙堪繫辔。绛阙拂云开,大千荫空翠。悠悠不计年,光精讵长閟?吁嗟皖肇封,象德伯其类。治绩冠春秋,名之庶无愧。卓荦百世姿,及兹行颖异。岂独震凡尘,并可回天意。舳舻蔽江来,厥惟汉武帝。登礼封南岳,镇国尊神器。遗式南北朝,燔柴固绳继。祀典重三公,舆图光遐裔。维岳间降神,锡申风云际。羽客及缁流,肥遁祛尘累。卓锡开梵宇,栖真张鹤第。盛极得无衰,非关干天忌。大隋一四海,文明渐南被。移封向衡阳,未始非国计。龂龂争正统,辩口肆无谓。契阔名不居,酝酿功既济。挂眼百代余,人文迭映蔚。周武尝灭佛,唯斯未陵替。教外有别传,法门开不二。东山廓堂庑,溯源此津逮。一花开五叶,宗风猛而厉。众生病为病,即心孰默契?荆公判舒州,丘壑自位置。于时兴不浅,信有高士致。涪翁山泽癯,结茅三祖寺。却回俗士驾,清溪日莅止。自许金华儿,石牛叱不起。颊上为添毫,画手龙眠李。西江承山谷,真源从此始。仁者朱晦翁,乐山敦行谊。生民立极功,望峰识经纬。生心皆入诗,当时固容易。间有摩崖存,馈贫指囷米;龙舒大文脉,沾溉不一例。桐城重宋学,考亭实先启。论文张义法,近接八家轨。诗学嗣涪皤,下开同光体。斯文树南针,海内从披靡。皖学终轩腾,今代犹未已。雅俗顾兼容,何尝别泾渭。乾隆致徽班,所关非微细。同光十三绝,髯程莫与比。国剧喧京师,渊源自皖水。世间儿女情,则入黄梅戏。宛转歌一曲,海外亦陶醉。山水吐雄奇,种种见孤诣。我昔望远尖,髫龄即翘企。迟回廿载前,方展游山履。发始马祖庵,巨石惊奇诡。霹雳开混元,触境参妙理。翠竹现真如,绿茶丛法喜。任运莫污染,悬流走宛委。三峰压头颅,钦挹目为眯。攀缘蹙苔壁,还效山猴技。天梯相钩连,脱颖洞腹里。入地孤掌平,植寮缚筐篚。茶果俱不赀,饥渴信有以。樵叟叙山经,那嫌语下俚。啜茗眺山东,不言有大美。诸峰争出没,经天日巡礼。俄而涨湿云,有车载奇鬼。殷雷震耳聋,天坠欲忧杞。织空雨如麻,骨立尘缨洗。戛然风色净,兜罗云徙倚。天外飞来石,雉卵差可拟。忍负仰止心,贾勇庶可抵。索途六月雪,滑易艰移跬。及上振衣冈,万松排迤逦。石泉积潺湲,一酌甘若醴。破寂画眉音,直可砭里耳。罡风中面寒,瑟缩战折齿。顾视同游辈,流离渐琐尾。势成衰而再,努力无不遂。终拨神秘雾,入谷伊胡底。前洞后洞间,蛇行时张弛;凸石圆石表,缘壁旋磨蚁。窅然穿风隙,有时仅容己。动辄生障碍,碰壁叵怨诽。仰视一线天,皦然漏寸晷。石罅松童童,岩花灿霞绮。穿云百尺泉,堕地激如矢。窾然洞天中,听水倚石几。潇洒出尘想,两腋生风似。腾身天池上,豁然赏精髓。巉绝擎天柱,咫尺可把臂。石笋片片动,云气层层紫。向来千百峰,不中作仆婢。欲往友赤松,肯弃世如屣?别来自萦回,梦中长在彼。不意二十载,又蹑名山趾。风景或不殊,忝陪洵髦士。逐队入缆车,机心役物使。凌空旷无邻,摇摇七魂褫。呼吸广莫风,托足云辔驶。觌面何人斯,疑是广成子。倾耳有希声,磅礴作变征。掀簸升危巅,真救命如纸。东道有好怀,惠然动食指。果腹施施然,抚松拭目视。一柱长峥嵘,群峰旧鼎峙。二水界混茫,汩汩流清泚。江山真无恙,人事多感喟。日下近诡谲,何可识情伪。家国亦立极,旨哉民为贵。君子自任大,岂独为膴仕?修己方治人,无耻之耻耻。从来残民者,悉数入奸宄。物我一体仁,胡能容贪鄙。因结山水缘,庶几振叔季。考盘乐在昔,陶成丈夫伟。举君笔如椽,千钧书人字。无负江山灵,息壤其在此!

去岁道巴陵登岳阳楼以望洞庭真天下之壮观也因诵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句追古今绝唱用以为韵赋诗十篇

登楼窥洞庭,沧波渺无际。波间起飞龙,惨澹带云气。云雷倏变灭,天水共澄霁。矫首望君山,镜面青螺髻。地枕江湖阔,秋来多郁蒸。山城少见日,雾雨长冥冥。今夕定何夕,月华风露清。于此兴不浅,栏干聊复凭。秋色到极浦,层空霭行云。长剑抚玉珥,欲降云中君。桂旗澹偃蹇,风驭何缤纷。淹留岂予愿,沐浴空兰薰。此身堕江湖,恍若在清梦。梦中亦何为,思古亦长恸。心驰关塞远,目与飞鸿送。贾客不知愁,凄然笛三弄。江湖渺无涯,怅然怀震泽。地分吴楚远,天共云水白。鲈鱼正堪脍,蟹螯亦可擘。何日归去来,秋风思迁客。西风木叶脱,洞庭水层波。蘋芷满洲渚,有怀忧思多。眇眇帝子愁,欲降山之阿。兰蒸奠桂酒,浩唱闻九歌。湖光如镜平,风雨一摇荡。蜿蜒舞翠蛟,汹涌叠银浪。帆樯走阵马,势出霄汉上。吾生幸可惜,何事鱼腹葬。濯足洞庭波,秋高翠增岳。美人渺何在,使我怀抱恶。悠悠江湖深,坐阻关山邈。采兰亦寄之,终朝不盈握。重湖望不极,秋色蔼残阳。洲渚云沙白,菰蒲霜叶黄。飞帆适沅澧,回雁过潇湘。楚客经行处,依然兰芷香。江湖秋日暮,远客若为情。宿舸沙边缆,征鸿云外声。星河摇倒景,鼓角起江城。去国同王粲,登临百感生。

竹谱

十卷。元李衎(1245—1320)撰。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 (今北京丰台区北)人。官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追封蓟国公,谥文简。李衎少时见人画竹,从旁窥其笔法,“始若可喜,旋觉不类,辄叹息舍去”。后跟从黄澹游学,见黄澹之父黄华所画墨竹后,兴趣大增;至元初年 (1264)到钱塘,见到黄华之师文湖州的画幅,便专心师学墨竹画。后深入东南一带竹乡,观察各种竹的形色情状,辨析精到,作《画竹》、《墨竹》两谱。传世画迹有 《四清》、《墨竹》、《双松》等图。据邓文原《履素斋集》注曰:《竹谱》原为二十卷,后二卷并一卷,成今十卷之 《竹谱》。《竹谱》前有 “竹谱原序”,后分十卷。是书分四门: 画竹谱、墨竹谱、竹态谱、竹品谱。其中 《竹品谱》又详分全德品、异形品、异色品、神异品、似是而非竹者、有竹名而非竹者,凡为六品。故卷一为 《竹谱详录》及《画竹谱》,卷二为《墨竹谱》,卷三为《竹态谱》,卷四为《竹品谱》之“全德品”,卷五、卷六为“异形品”之上下,卷七为 “异色品”,卷八为 “神异品”,卷九为“似是而非竹品”,卷十为 “有名而非竹品”。李衎于卷四《竹品谱》中释全德品为“南北俱有,宜入图画者”,异形品为“形状诡怪者”,异色品为“颜色不同者”,神异品为 “神异非常者”。其中卷各有图,广引繁征,颇称淹雅。书中有 “有说而无图者”,自序谓 “与常竹同者则不复图,非阙帙”。《竹谱》是我国绘画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论竹、绘竹著作。有 《知不足斋》本七卷、《说郛》本 (不全)、《画苑》本、《唐宋丛书》本、《八千卷楼》有钞本、《美术丛书》 本,《四库全书》本。

兰室秘藏

《兰室秘藏》,三卷,元·李杲撰,刊于公元1276年(元朝至元十三年)。书名“兰室”,取《素问·灵兰秘典论》“藏灵兰之室”一语,表示所载方论有珍藏的价值。全书分二十一门,包括内、外、妇、儿临床各科。卷上,共六门,首列饮食劳倦、中满腹胀、心腹痞、胃脘痛,以突出其脾胃学说;卷中自头痛至妇人门,共六门;卷下自大便燥结门至小儿门,共九门。每门之下,先有总论,其内容是以症候为主,详论各症候的病源和治疗原则,然后根据治疗原则载列各种处方。其中不少处方为东垣创制,药味虽偏多,但配伍精当,疗效颇高。本书为李东垣代表作之一。

周易尚占

二卷,元李道纯撰。 占筮书,书前有图,题“局部第一”,列 有“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等九 图。图下有文。其次为“旁通用第二”, 有“六位例”、“月建六神例”等十例。 再次为 “发瑞部第三”,有 “以钱代 蓍”、“合卦例”等十二题,言及世应、 飞伏等。最后为 “决断部第四”,有 “六亲断例”、“六神断例”等六条断例。 是为上卷。下卷讲六十四卦各如何依 象定吉凶,与《周易》实无联系。全书 皆言占筮,借用《易经》名义以行其巫 术,不可为据。有《宝颜堂汇秘笈》本, 藏北京图书馆善本室。

敬斋古今黈

元李冶撰。原为四十卷,后散佚,今传本仅八卷,分经、史、子、集四类,每类各二卷。“黈”即“不外听”之意。是书为考订经史子集而作,遇有疑义,一一详辨,以考证佐议论,词锋骏利,博辩不穷。其说经,自汉唐以来诸儒传疏,以至程朱绪论,皆折衷会通,无所党附。其论子史,于司马迁、班固、范晔、司马彪、欧阳修等史学家记录之非,杨倞、李轨、宋咸、成玄英、王冰等注释之误,都加以剖析纠正。其评诗文,于训诂之异同、体制之正变,抉摘亦极为精审。该书长于考证,所论多可取之处,在宋元笔记中堪称上乘之作,足为治国学传统学术者参考。今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海山仙馆丛书》本、《畿辅丛书》本等。清人陆心源又辑有《敬斋古今黈拾遗》五卷,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潜园总集》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可供参考。(《四库全书》本为残本,今以繆荃孫十二卷本替)

经济文集

六卷。元李士瞻(1313—1368)撰。士瞻字彦闻。先世新野 (今属河南),徙居荆门。至正初中大都路进士。累官户部尚书。出督福建海漕,就拜行省左丞。入为中书参知政事、翰林学士。封楚国公。此集为其曾孙绅所编,始于为右司掾时,而迄于奉使闽中。集中往来书札七十余通,虽属酬答之作,却可据以考见当时朝政之姑息,兵事之乖方、藩臣之跋扈。如《上中书左丞相》(卷三)即对泉州亦思巴奚兵乱一事多有所补。《四库全书总目》评曰:“《元史》于顺帝时事最称疏略,存此一集,深足为考证之助。”不为过言。有明正统九年(1444)刊本(藏于南京图书馆)、《湖北先正遗书》 本等。

古杭杂记

城镇志。元李有撰。四卷。此编撰于元代, 多记宋理宗、度宗时嘲笑奸佞贾似道、韩侂胄等人诗词,间有永天目山、西湖三贤堂、西湖等名胜诗,又兼载杭州丧葬风俗等。凡万余字。所记不注出处,盖时人耳口相传,有一定参考价值。今有《说郛》本、 《古今说海》本、《历代小史》本、 《学海类编》本、 《武林掌故丛编》本等,均仅一卷。

唐国史补

唐李肇撰。原称《国史补》。三卷。肇为中唐时人,曾官翰林学士,宪中元和时任中书舍人,穆宗长庆时任尚书左司郎中。著有《翰林志》。是编成书于长庆间(821—824),记事起自开元终至长庆,共百余年事。为补史志之阙,故名。上中两卷各记一百又三则,下卷记一百又二则,共三百又五则。近三万字。每则以五字标题,少则三十字,多则四五百字。记有唐代社会风俗、政界传闻、人物事迹、文学掌故史料等,内容广泛。所记为开元至长庆间轶事、琐闻,颇多有关唐代人物传说、职官制度沿革、社会风尚等方面材料,少数条目述及唐中叶运输与贸易情况,亦有资料价值。本书每条皆用五字标目,后为宋欧阳修《归田录》所取法。本书有明汲古阁刊影宋本、《津逮秘书》、《学津讨原》、 《笔记小说大观》本、得月簃翻明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另外《说郛》、 《唐人说荟》、《唐代丛书》诸本只有一卷,是不完整的本子。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

诊法著作。元李杲撰。一卷。杲有《脾胃论》已著录。本书原题朱震亨撰,实为后人误题。成书于定宗三年(1248)。内容以指掌图说明脉象及其主病,对三部九候、五运六气、十二经脉、常脉病脉、脉证治法等脉诀内容,进行解说,分析辨异。以图示脉,颇具特色。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先谦校刊《丹溪全书》本,一九三四年千顷堂书局刊本。

长安志图

西安历史地志。元李好文编撰。 好文,字惟 中,东明(今山东东明)人,至正二年(1342)任陕西行台治 侍御史。在长安,因有感于千余年来长安城的沧桑巨变, 撰成是书。书原名《长安图记》,后人以与宋敏求《长安志》 合刊,改名《长安志图》,共三卷。卷上叙汉唐长安与宋金 京兆城及元奉元路城;卷中叙古迹陵墓;卷下叙关中泾渠 及灌溉事宜等。全书有汉三辅图、汉故长安城图、唐禁苑 图、唐大明宫图、唐宫城图、唐城市制度图、城南名胜古迹 图、唐骊山宫图、咸阳古迹图、奉元州县图、奉元城图、唐太 宗昭陵图、唐肃宗建陵图、唐高宗乾陵图、泾渠总图等22 幅,并配有文字说明,所谓“有图有说”,好读而易懂,深得 后人赞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总为图二十有 二,其中泾渠图说详备明晰,尤有裨于民事,非但考古迹资 博闻也。”此书现有明嘉靖十年刻本、清乾隆四十九年毕沅 灵岩山馆校刊本、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 本等。

益古演段

《益古演段》是元朝重要数学著作。元李冶(见《测圆海镜》)1259年撰。李冶去世后于至元十九年(1282)由李师征刊刻,砚坚序,今不传。明修《永乐大典》(1408),将其抄入。清乾隆间《四库》馆臣由《永乐大典》中将其辑出,加以校勘,收入《四库全书》。嘉庆二年(1798)李锐以《四库》本为底本,重新算校,由鲍廷博刻入《知不足斋丛书》。后来,同治十三年(1874)丁取忠《白芙堂算学丛书》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刘铎《古今算学丛书》本、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本,均是《知不足斋丛书》本的翻刻本或排印本。 李冶在本书自序中进一步阐发了他对数学重要性的看法,指出“术数虽居六艺之末,而施之人事则最为切务”。他自述本书的前身是《益古集》,据祖赜《四元玉鉴后序》,《益古集》的作者是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蒋周,生平不详,估计为北宋人。李冶认为《益古集》成就可与刘徽、李淳风相颉顽,而“其閟匿而不尽发”,数理不清晰,于是“再为移补条段,细繙图式,使粗知十百者便得入室啗其文”,遂成是书。

中和集

道教内炼养经典。六卷。元李道纯撰,蔡志颐编。约成书于元成宗大德年间。此集系其门人蔡志颐编辑,于大德十年(1306)成书。依次为文三卷,计三十六篇;卷四后半卷收歌十一首;卷五为诗四十九首;卷六收词五十七首、隐语四则。书中力主三教合一说,认为三教异流而同源,三教所尚都是“静定”,佛教所谓“圆觉”即道教的“金丹”,而儒家则称“太极”。

湘学略

思想史著作。李肖聃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全书用学案式的办法,从北宋周敦颐起至谭嗣同止,分24个学略加以叙述,其中包括一些流寓,如胡安国父子、张栻及朱熹、王守仁在湖南的活动及影响。在第25篇“诸儒学略”中,还按经、史、子、集四部,追溯了汉代以来湖南作者的有关著述。在第26篇“流寓学略”中,追溯到屈原、贾谊以下各朝代外省籍人士在湖南的行踪。作者在“自叙”中论述写作的各学略之缘起,反映了他对各家的观点。如说周敦颐“《通书》启圣,太极象天,卓尔元公,实牖宋贤”。作者推崇朱熹:“穷理主静,上契周程,博综百家,集宋大成”;但对王守仁亦表敬佩:“姚江事业,超迈前贤,远播流风,入我湘川。”对王夫之评价尤高:“明季大儒,孙李顾黄,贞晦深沉,孰与夕堂。”而赞谭嗣同“赤手抟龙,厥有谭卿”。解放前由湖南大学印行,1985年岳麓书社将此书与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合刊重版。

送杨明府陟秋官郎 其二

忧时杨伯起,化理在澄源。训俗心殊切,谈经道自尊。桑麻森遍野,桃李烂盈门。忽奉纶音去,离怀那可言。

出合肥北门二首 其二

断垣甃石新修叠,折戟埋沙旧战场。阛阓凋零煨烬里,春风生草没牛羊。

山间四首 其二

野老缘冈拾堕樵,溪童收网度横桥。高怀尽在行歌里,岂信人间有市朝。

次韵赵当可

元礼门墙岂敢疏,拟题刺字拂尘裾。颓颜此去歌无奈,闻道从来恨不如。食蛤未妨期汗漫,椎芦或可作蘧蒢。西园飞盖成何事,要见枕中鸿宝书。

1 38 39 40 41 42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