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奏稿

明夏言著。五卷。书前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汪文盛序。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纪昀等校后发抄,集于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清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史部内。夏言是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历任兵科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侍读学士充纂修官、经筵日讲兼吏科给事中。嘉靖十年(1531),九月任礼部尚书。十一年(1532)加太子太保。十五年(1536)进少傅兼太子太傅。十二月兼武英殿大学士后加少师,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居首辅。与严嵩相争,被弃市。本书辑著者任礼部尚书时所上疏议,因礼部别称南宫,故名。内有斟酌临雍旧典乞赐宸断疏、改便科举以顺人情疏、请复岁贡旧法以通利人才疏、函育人才以恢弘治道疏、正文体重程式简考官以收真才疏、惩抗违以彰国法疏、明职掌以杜侵越疏、参酌古今慎处庙制乞赐明断疏、乞怜查照旧规以苏民困以安地方疏、公务疏、科举疏、奏灾异疏、正体统以尊朝廷疏、遵旧制以便出入疏等目。

十六汤品

《十六汤品》是一本茶书,是点茶道的代表之作。对茶的煮法加以分析衍释成十六种,将口沸程度分成三种,注法缓急则分三种,茶器种类不同分为五种,依薪炭燃料亦可分为五种,共计十六汤品。其约作于唐末五代,至迟也应作于宋初,其对茶艺、茶道及茶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约成书于唐光化三年 (900),有明代喻政《茶书全集》本、清代陈世熙 《唐人说荟》本、清代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本等。凡一卷,分十六品论述茶汤品质高低。

庆元二年皇后册宝十三首 其五

骖翟崇容,袆鞠陈衣。戾止兰殿,夙兴椒闱。淑正宣华,粹明腾煇。钦若有承,嗣音之徽。

温疫论

《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草堂诗余

唐宋词选集。4卷。南宋人编,不著姓氏。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21)云:“《草堂诗余》二卷,书坊编集者。”没有指出编集者为谁。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刻本《草堂诗余》。则题为“建安古梅何士信君实编选”。明言编选者姓氏。今此两说并存。此书编于何时,巳不可知,其流传则当在南宋中叶以前。《四库全书总目》云:“王楙《野客丛书》作于庆元间,已引《草堂诗余》张仲宗〔满江红〕词,证‘蝶粉蜂黄’之语,则此书在庆元以前矣。”据王楙小序,《野客丛书》一书,完成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三月。《草堂诗余》的开始流传,当以此为下限。此书异本颇多,名称不尽相同,内容也有差异。元刻何士信编选本,题名《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余》,前后集各2卷。卷首总目分春景、夏景、秋景、冬景、节序、天文、地理、人物、人事、饮馔、器用、花禽等12类而不记调名。卷内注明“新添”者若干首。各词下有笺注,后附词话。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遵正书堂又据元至正辛卯本重刻。此本前后2集,各分上下卷。分为11类(饮馔、器用合并),每类各有若干子目,共66目。各类中多有“新增”或“新添”之词。共辑词367首,词下有笺注,后附词话,计作家95人。以宋词为主,其中周邦彦、柳永、苏轼、秦观作品为多;唐五代作家作品很少。以上两种刻本,可以代表《草堂诗余》“分类本”的情况。此外,还有“分调本”。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顾从敬刻《类编草堂诗余》4卷,开始以“小令”,“中调”、“长调”分编,间采词话。是为“分调本”。此后,许多刻本都出自此书。《草堂诗余》虽然编选和笺注等被讥为“芜杂”和“取便时俗”,但因“名章隽句,亦往往而在”,宋以来,一直与《花间集》并行,而且流传更广。现在通行本有商务印书馆印《四部丛刊》本,中华书局印《四部备要》本。1958年6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据吴昌绶双照楼翻明洪武本铅印传世。

处囊诀

宋代诗论著作。1卷。保暹著。保暹为宋初诗僧,《宋诗纪事补遗》卷96对其事迹有简要记载。本书内容重在立诗的格法,但首标诗的作用,开篇即讲:“夫诗之用,放则月满烟江,收则云空岳渎,而情忘道合,父子相存,明昧已分,君臣在位,感动鬼神,天机不测。是诗之大用也。”以“诀”名书,始于唐人杜正伦《文笔要决》。《处囊诀》之意,即指作诗妙诀。

义府

清人黄生撰。清初成书。二卷,四百零三条。上卷分论群经词语,下卷分论史子集词语,并兼及宋代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古碑文,又疏证南朝梁人陶宏景《冥通记》词义。注重“因声以求义”、“因声以知意”,于古音古训考究淹通,引据精确,如解《周书·武成》“血流飘杵”之“杵”即古“樐”字,“大盾”意;引《易·系辞》及《孟子》,证“有客信信”、“再宿曰信”之“信”当读为“申”,训“重”,“再宿”义;谓《考工记·玉人》“大圭,杼上终葵首”之“终葵”即“椎”字切音,急言曰“椎”,缓言曰“终葵”。刊正前人谬误甚多。虽篇帙无多,然可取者不在《通雅》之下。原抄本经戴震访求推荐,与《字诂》并收入《四库全书》。道光二十二年(1842),族孙黄承吉自文宗阁《四库全书》录出,为免使二书分离,合加按语,题《字诂义府合按》。《合按》有《安徽丛书》本,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校点本(内附黄承吉《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

读左日钞

十二卷。补二卷。清朱鹤龄撰。此书主要采赵汸、陆粲、傅逊、邵宝、王樵五家之书以及诸儒之说,以补正杜预《春秋经传纂解》之阙讹,大抵集旧解者占十之七,出己意者占十之三,所以名曰“钞”。其《凡例》移,《左传》纯以史解经,所以其论人论事,时有悖于理,学者不可耽于其文之博丽而昧其义之踳驳,这才是善读《左传》。朱氏认为:“会盟战伐及日月人名地名之类,有经文不书而传特详之者,此正可推求笔削之旨。”而陈傅良、赵踳“专从不书取义,最得微旨,今备录其说以为解经翼辅。”又云:“杜氏注得孔氏疏而明,然郑立、贾逵、服虔、王肃、刘炫诸儒之说亦不可尽废,今博引而加以折衷。”其重视汉学,于此可见一斑。其书考证虽少,却时有所得。如引定公五年文公十七年二《传》,证公婿池非晋侯之婿;引《檀弓》越人吊卫将军文子事,证秦人归僖公成风之襚;引《汉书·王嘉传》,证“屈荡尸之”当作“户之”等。不妄断是其书之优点,如“庄公寤生惊姜氏”,孔疏以“寤时生”;“寤而觉”为说,林尧叟则以“困而后寤,因寤而惊”为解,皆不可通。杨开庵、顾炎武引《风俗通》“儿堕地触开目视者为寤生”为说,朱氏则云“吾亦未敢信也”。所补二卷,据其《凡例》称:“亭林顾先生去秋自华阴寄余《左传注》数十则,折疑正舛者,皆前人未发,时此书已刻逾半,不及纂入。间取三传、三礼注疏阅之,尚多可录者,因复缀缉,与亭林所贻汇成二卷,附之简末。”《四库》系抄本收录。

春秋左传要义

三十一卷。宋魏了翁撰。此书亦其所辑《九经要义》之一。其体例亦同于诸经要义,乃节录先儒注疏之文,每条之前,各为标题,而系以先后序第。魏了翁《李明复春秋集义序》云:“余尝览诸儒之传,至本朝先正,谓此为经世之大法,传心之要典,余惧益深,乃裒萃以附于经,尚虑观书未广,择理未精,故未敢轻出。李君乃先得我心而为是书。”此书对前人《左传》注疏中日月名氏之曲说烦重琐屑者,多刊除不录,而于名物制度,则削繁举要,使之本末灿然。宋儒之治《春秋》,多弃三传,而治《左传》,则多废杜氏之注与孔氏之疏。而此书之释经义,则尊杜非服而驳刘炫,俨然杜氏之忠臣。其训诂亦重考证,决非空言释经之徒可比。如其释“口”,则引《说文》及《左传》昭七年所引《正考父鼎铭》以证孔疏之说;释“豭”则引《尔雅》等等。原书六十卷,后散佚,至明代已只存三十卷。现存有宋刻本。

庆元二年皇后册宝十三首

乾健坤顺,群生首资。日常月升,四时叶熙。帝嗣天历,后崇母仪。黼黻承晖,王化是基。熛阙蟺蜎,璧门云龙。烈文维辅,翊奉有容。典章煇明,彝度肃雍。蒇时缛仪,登于璿宫。金晶丽辉,璧叶含春。赞夏之翼,绎虞之嫔。乐序韶亮,礼文藻新。辟公相成,物采彬彬。帟旒云舒,金秀充庭。璇卫銮华,茜佩垂?。皇容熙备,柔仪顺承。三宫齐欢,万福昭膺。骖翟崇容,袆鞠陈衣。戾止兰殿,夙兴椒闱。淑正宣华,粹明腾煇。钦若有承,嗣音之徽。袆帟流光,沙祥增衍。编玉镂德,螭金溢篆。粹猷藻黻,徽文华显。二南声诗,于时昭阐。翚珩焕采,趋节风韶。陟降墄陛,奉将英瑶。辟道承薰,嫔仪扬翘。是敬是祗,德音孔昭。帝奉太室,后仪成之。帝养三宫,后志承之。德如关雎,盛如螽斯。宜君宜王,百世本支。肃肃壶彝,雍雍阴教。险诐自防,警戒是效。中闱端委,列御胥告。其思辅顺,永翼帝孝。天子九嫔,王宫六寝。有烨令仪,载秩华品。福履绥将,节用躬俭。矢其德音,于以来谂。象服之文,鹊巢之风。化以妇道,觐于内宫。采蘋涧滨,采藻涧中。夙夜在公,赞彼累功。光佑晏宁,惠慈燕喜。寿仁并崇,家邦均祉。懿文交举,壶册嗣美。维亿万年,爱敬惟似。天心仁佑,坤德世昭。灼有慈范,著于累朝。俭以赞虞,勤以承尧。是用则效,共励夙宵。

平定准噶尔方略

一百七十一卷。清傅恒等撰。傅恒,字春和,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高宗孝贤皇后弟。初为侍卫,后官至军机大臣,参与清廷机要政务二十余年,颇为高宗所倚任。他在平定准噶尔叛乱的后期,积极为清廷出谋划策,并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任《平定准噶尔方略》一书的正总裁,与来保等人经过十五年的努力,至乾隆三十五年终于纂修完成。准噶尔是我国西北部漠西厄鲁特四部之一,太宗天聪年间即遣使朝贡,世祖顺治年间清廷锡以封爵。康熙年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势力日渐强盛,并野心勃勃地要吞并蒙古各部,与清廷发生冲突。圣祖为此亲征准噶尔,迫使噶尔丹仰药自尽。噶尔丹死后,其侄策妄阿拉布坦及策妄阿拉布坦子噶尔丹策凌、外甥阿睦尔撒纳先后发动叛乱,清廷为此进行了长达五六十年的平叛战争,直至乾隆二十二年才将其全部平定。接着,清廷又向新疆南路进兵,压服了大小和卓木(即当地的维吾尔族叛乱首领布那敦和霍集占)。全书分前编五十四卷、正编八十五卷、续编三十三卷。其中,自康熙三十九年七月“命议青海事宜”始,至乾隆十八年九月命钦差大臣永常为陕甘总督止为前编,记述了准噶尔问题的缘起及圣祖、世宗、高宗三朝对准噶尔方针、政策和“挞伐”之事;自乾隆十八年十一月准噶尔都尔伯特台吉策凌等率众降清始,至乾隆二十五年三月高宗在中南海丰泽园赏赐凯旋清军将领止为正编,记述了清廷削平阿睦尔撒纳叛乱及擒斩大小和卓木的全过程;自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命犒凯旋之索伦官兵始,至三十年十一月伊犁将军明瑞等疏奏办理乌什回人情形止为续编,主要记述了清廷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木以后所采取的善后措施。该书卷帙较大,内容翔实,史料丰富,记述全面而具体,书成后有满、汉两种文本,并收入 《四库全书》 中。

三余赘笔

二卷,分夜半日出、古字相反、饮食必祭、十友十二客、传书鸽、艾一壮、梓潼神、昼夜百刻、吴绫出火、论语辩惑、鹿角、道家南北二宗、淫沛、风马牛、蕈、辩鸟雌雄、戒指、老医少卜、钟馗历日表、急须仆憎、说虎轩、白乐天爱姬、雷公电母、彖象、须眉发、古玉器、二十三十字、角三弄二十八个子目。杂录见闻,亦间有辨论,但多摭拾旧文。如其引《唐六典》解世俗长功、短功之名,未免有些附会古义;谓郑本伯爵,《春秋》书爵非贬;段必敌人之名,故书曰克,决非其弟,殊为悖谬。但其它如论邓攸杀子不情,朱子不当载之于《小学》书中,颇有见地;又如陶九成著书、吕洞宾始末、赵缘督姓名、宋高宗作幽闲鼓吹数条,均可资考证。又如戒指条云:今世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按诗注,古者后妃群妾以礼进御于君,女史书其月日,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者著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以成法。则世俗之名戒指者,自有来矣。此引诗注释世俗戒指之名,对了解名物、名称之由来有一定参考作用。此书有《格致丛书》本、《古今名贤汇语》本、《续说郛》本、《五朝小说·皇明百家小说》本、《五朝小说大观·皇明百家小说》本、《续知不足斋丛书》本以及 《丛书集成初编》 单行本等。

雍正陕西通志

陕西地方志。清刘于义修,史贻直、沈青崖纂。一百卷。于义字喻旃,号蔚冈,江南武进(今属江苏)人。康熙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贻直官西安总理巡抚。青崖官陕西布政使司督理粮储道佥事。此志成于雍正十三年(1735)。约五百万字。体例仿康熙《志》。正文分星野、建置、疆域、山川、职官、贡赋、学校、祠祀、选举、兵防、驿传、水利、盐法、茶马、物产、风俗、祥异、人物、古迹、 经籍、 纪事、艺文等三十二门。部分门下列目,如艺文门列御制、诏诰、奏疏、表、状、议等三十一目。建置门自夏商至清每代各附一图,凡十四幅, 配以图说,又以表叙三代、秦汉抵清历代政区沿革,引正史地理志诸书以证之,明晰详核。疆域门绘省、府、州、县舆图百幅,山峰河流地名等地理要素标注齐全,图绘亦精。经籍门分经、史、子、集四部著录历代典籍约二千种,并附原书序、跋或解题,多有今已失传者,堪称一部完整地方文献书目。艺文门含御制、诏诰、奏疏、碑文二十篇,记三十余篇,序二十五篇,传五篇,论、说、辨、考、文各十余篇,均为陕西地方史料。搜罗宏富,考证严谨,为陕西通志中最大一部,对研究古代陕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教育诸方面均有较大参考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订古证今,详略悉当”,由于修志者时代和阶级限制,对非正统王朝诸如王莽政权、苻坚、石赵政权、人物、室制、地名不予承认而摈弃,降低了文献价值。有雍正十三年底稿本藏北京图书馆,十三年刻本。

水阁书事寄郑明斋

方桥匼匝小如亭,山色倾江滃滃青。雨里芭蕉怜画扇,花间鹦鹉惜金屏。谁传鸿宝中篇术,自写《黄庭外景经》。练水东头三十里,何人识得伍乔星。

四月十三日偕同年华子才,内翰、章叔安明经、吴品英茂才,朱立卿家定生,游琴东三峰兴福两寺 其一

胜游遥接永和春,况有名山作主人。路入青苍云四绕,寺经兵燹佛重新。蒲团习静输行脚,香火留缘證后身。尘海茫茫才近岸,回头终仗法王仁。

四月十三日偕同年华子才,内翰、章叔安明经、吴品英茂才,朱立卿家定生,游琴东三峰兴福两寺

胜游遥接永和春,况有名山作主人。路入青苍云四绕,寺经兵燹佛重新。蒲团习静输行脚,香火留缘證后身。尘海茫茫才近岸,回头终仗法王仁。要与伽蓝结净缘,重临胜境倍翛然。楼观沧海穷天际,风激松涛落酒边。怪石悬崖惊虎踞,白云归洞抱龙眠。老僧最喜谈因果,劝我还山种福田。

寄武川摩诃院圆明老人五首 其三

我爱圆明道眼明,简书时复寄鲰生。谈真辨妄输达士,背正归邪笑世情。且隐骊珠光万丈,奚贪尺璧价连城。穹庐高枕无馀事,静听潮轰北海声。

尚書今古文注疏

孙星衍认为今古文之说不能合一,故此书分别疏注今古文,“毛、郑异义,各如其说以疏之”。材料来源,遍采自汉至唐涉及《尚书》的各种著作,兼采清代王鸣盛、江声、段玉裁治《尚书》的著作,而不取宋、明诸家之注。其体例,是自作注又自作疏,注文简括明显,疏文才加详,疏出注文来历,加以引申,组织严密。孙氏著书历22年,成于嘉庆二十年(1815),共30卷。书成后颇受重视,光绪年间王懿荣曾奏请立于学官。近人皮锡瑞评论此书“于今古文搜罗略备,分析亦明”,“大致完善”,又称其缺点是“误执《史记》皆古文,致今古文家法大乱”(《经学通论》卷一)。刊本有《平津馆藏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部备要》本(有排印本、缩印本),《皇清经解》本。 孙星衍(1753-1818年),字渊如,阳湖(今江苏武进)人,乾隆五十二年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官至山东督粮道,又曾主讲杭州诂经精舍和江宁钟山书院。勤于著述,在经学、史学、音韵学、训诂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是当时十分受人尊崇的一位学者,传世著作有近二十种,其中以尚书今古注疏一书最负盛名。

久旱用廖南溟韵

我有双剑恨不斩虹霓,虹霓日日天东横隔断,山东雨暗山西晴,良田六月尘埃生。官家租税乏供给,胥吏打门朝暮声。安得封书奏明主,下诏即免今年徵。君不闻府帖昨夜来点兵,汉官政化今又更,令民卖牛买剑东南征。伤哉大旱政如此,何不蠲租罢战纾民情。为邦乃以民为本,本固未必邦家倾。呜呼本固未必邦家倾,安民不战四海平。

寄武川摩诃院圆明老人五首

临行不暇别圆明,禅客机关百变生。明月清风都不会,落花流水两无情。只知常谒摩诃院,谁道曾离归化城。宾主相忘非聚散,笑谈松竹自清声。新诗入手眼增明,老作机锋太峻生。略叙寒温闲礼数,过承褒赏假人情。羡君奋迅超真地,笑我徘徊恋化城。且喜武川归海若,狂流万派尽消声。我爱圆明道眼明,简书时复寄鲰生。谈真辨妄输达士,背正归邪笑世情。且隐骊珠光万丈,奚贪尺璧价连城。穹庐高枕无馀事,静听潮轰北海声。归与不得效渊明,细碎功名误此生。客里正如闲气味,病来犹有好心情。冰弦罢品昭君曲,醉墨闲题苏武城。受用观音法无尽,悲笳风送两三声。一扇儒风佛日明,舍生从此乐馀生。高人编简寻长味,衲子林泉称野情。见道谷绵充廪藏,喜闻流散集京城。自惭无德毗明主,千里虚名浪播声。

1 2 3 4 5 6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