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牙遗意

二卷。明韩奕撰。韩奕,字公望,号蒙斋,吴县 (今江苏吴县)人,生卒年不详。韩氏幼年端重慎言,博学工诗,好游山玩水,继父业行医隐居,不愿做官。著作除 《易牙遗意》外,还著有 《韩山人集》。《易牙遗意》主要记载食品、菜肴制作。一卷分为酝造、脯鲊、蔬菜三类。二卷分为笼造、炉造、糕饼、汤饼、斋食、果实、诸汤、诸药八类。当时著名文人周履靖校刊后,为当时豪门望族所珍藏。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者考证:韩氏与王宾、王履齐名,明初称为吴中三高士,不可能精心食品、菜肴的制作,恐怕是好事者伪托。是书仿效古食经体例。周氏《夷门广牍》、胡氏 《格致丛书》、曹氏 《学海类编》所收古书十分之九是伪书,大多数不足为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列为存目。现有 《夷门广牍》本。1984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了邱庞同注释的《易牙遗意》。

孔氏谈苑

笔记。旧题宋孔平仲著。此书记事以北宋为主,偶亦及唐代传闻,而内容则较杂,自朝野逸事、士大夫言行至民俗民谚、异闻传说均有涉及,其中亦有关于宋代文人诗词创作(如“王曾赋梅花诗”、“王介甫江宁夹口诗”、“范文正赋有将相器”等条)与诗歌主张(如“作诗如杂剧”、“作诗贵圆熟”等条)者。《四库全书总目》以为此书“颇病芜杂”,且有“不合当时体制”者,“必非孔氏真本”,而疑为不知典故者“摭拾成编”而成。本书有四卷及五卷两种不同传本,两者内容相同而有异文。《郡斋读书志》卷五著录五卷本,《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二著录四卷本。四卷本讹脱较多。四卷本有《宝颜堂秘笈》与《四库全书》本,五卷本则有《艺海珠尘》与《丛书集成初编》本。

研北杂志

元代笔记。2卷。陆友仁撰。书前有作者写于元统二年(1334)二月的自序:“余生好游,足迹所至,喜从长老问。前言往行必谨识之。元统元年冬,还自京师,索居吴下,终日无与晤语,因追记所欲言者,命小子录藏焉。取段成式之语,名曰《研北杂志》,庶几贤于博弈尔。”序文不长,但把本书写作经过及命题主旨都交待清楚。本书或评论前朝史实轶闻,如对柳宗元、刘禹锡诗文优劣表示自己的看法;或绍述当代文人的名言嘉行,如记载了畅师文与卢挚的逸事。兼及文物鉴赏。这些内容,正是元代名士所普遍关心的。全书容量较大,也较芜杂。其间可佐证元代文史的资料时有所见。如上卷记载,鲜于枢的“霜鹤堂之会”,与会者凡12人,其中有燕公楠、高克恭等行辈较高的文人,而萨都刺也列名于与会者之末。如果此条记载不误,那么萨都刺的活动年代当早于目前公认的元代中后期。书中也含有这样的见闻:天历二年(1329)大雪,太湖冰封,并造成洞庭湖柑桔冻死几尽。明年秋水。又明年春,三吴之人饥疫死者数十万。值得一提的还有:卷下录出了五代高居诲《使于阗行程记》中的一段文字。《使于阗行程记》早佚,今本都是出自《新五代史》的辑本,但辑本无上述内容,本书有明宛委山堂刊本,并收入《宝颜堂秘笈》、《笔记小说大观》、《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是较常见的元人笔记。

养疴漫笔

笔记。宋赵溍著。所记内容颇杂,奇闻异事、医术药方、市井传闻、两宋君臣轶事,皆见卷中。其中有较多文字涉及宋代文人及文学创作,如宋太祖与李煜谈诗,靖康难后中原某驿壁所题爱国诗,金人翟钦甫之诗才等等。然亦带有较多传说成分,如记苏轼知贡举泄试题与李方叔而为章惇二子所得,记陈亮与辛弃疾交而陈惧辛害而盗其骏马以逃事等。今有《续百川学海》、《古今说海》、《说郛》(宛委山堂本)、《学海类编》等本。

书影

十卷,全称《因树屋书影》。为作者狱中记叙生平所学、所闻、所见之札记。所记评诗赋、论文风、谈艺坛掌故及述文人轶事诸篇,涉及小说、剧曲、音乐、绘画等,为文学和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清雍正间有怀德堂据赖古堂原本重刻本,初收入《四库全书》,然因故流传不广。《四库抽毁书提要稿》称,是书记述典赡,议论平允,遗闻旧事,颇足以为文献之征;在近代说部中为瑕不掩玉者。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雍正本排印出版,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是本重新校订 出版。

巾箱说

笔记。清金埴(1663-1740)撰。一卷。埴有《不下带编》已著录。是书乃未完稿,当是晚年之作。约二万字。内容与《不下带编》近似,或重复。亦多载旧闻。由于作者长期随父任居山东,故于山东名人轶事、风土人情记载尤详。亦有考证经史、品评诗文部分,且详记作者与当时文人如洪升等人的交往。有民国初年《古学丛刊》本,一九八二年中华书局《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等。

柳南随笔

清代笔记。王应奎撰。王应奎(1683—约1767),字东溆,号柳南。诸生,屡试不第,以著述终身。此集6卷,另有《续笔》4卷,共10卷。内容或记叙自己的见闻,包括当时文人轶事、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或记录读书心得、涉及经史子集、诗词曲画、文字音韵各个方面。这些内容都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史料。如卷2记复社之声势,卷3记应社、复社之关系,《续笔》卷3《虎丘社稷》记顺治十年(1653)各地文人聚会虎丘大举社事。成书于乾隆五年(1740)。作者少年以诗闻,然八入棘闱未得中式,遂退隐山居,埋头著述。是书仿宋洪迈《容斋随笔》之例,内容分为两类:一是读书所得,随手札记,凡经史子集、诗词曲画、文字音韵等,均有涉猎;二是所见所闻,涉及明末清初文人士大夫遗闻轶事。

北窗炙輠录

笔记。宋施德操著。书名炙輠,取齐以淳于髡为炙輠(车之盛膏器),喻其言长而有味意(见《史记·荀卿传》)。全祖望因书中“于伊洛再传弟子微言多所收拾”,故续修《宋元学案》时于“是书引用独多”(见全祖望跋语)。但此书不独阐释儒学,对宋代历史与文学亦多有记载与议论。如朝廷君臣言行,士大夫文人事迹,宋人诗文之作与论诗文之语,亦杂见于中。以文学家论,书中涉及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陈师道、毛滂等多人,而所收二程门人之言,亦有涉及诗文批评者。此外,书中尚有异闻奇事之记载,有一定小说价值。此书明以来传本已稀,自朱彝尊得此书于海盐,传抄渐广。《持静斋书目》卷三著录一卷抄本,《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三著录二卷抄本。今传有一卷之《四库全书》本,二卷之《学海类编》、《奇晋斋丛书》、《读画斋丛书》本。《读画斋》本较优,《丛书集成初编》因据以排印。

幽闲鼓吹

唐代轶事小说集。1卷。张固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张固《幽闲鼓吹》一卷”。《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同。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刊《顾氏文房小说》本,有顾元庆跋语,说明他是据家藏宋本翻刻。全书25条,为张固在唐懿宗、唐僖宗时采录唐宣宗时遗事所成。张固生平不详。其书今本实分为26条,原因是今本误把“潘炎妻”一条分为两条。书中记事不限于唐宣宗时遗事,还有元和、会昌时事,是记载中晚唐帝王将相上层人物与著名文人轶事的小说集。《续百川学海》、《历代小史》、《宝颜堂秘笈》、《说郛》、《五朝小说》、《四库全书》、《唐人说荟》、《学海类编》、《古今说部丛书》、《说库》等丛书均收有本书。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有排印本(与《大唐传载》、《中朝故事》合订为1册)。其中较精彩的有:“杜黄裳”条记其廉洁俭朴,“潘炎妻”条记一位有识见的妇女,“顾况”条记其对白居易的赏识,“李贺”条记韩愈对其《雁门太守行》的赞赏,“李宗闵”条记李德裕与李宗闵的互相倾轧,都可作史料看。“苗晋卿”条与“刘禹锡”条记术数应验,有志怪意味。

玉泉子

笔记。唐佚名撰。一卷。又称《玉泉笔端》、《玉泉笔论》、《玉泉子见闻真录》。署为“玉泉子”撰。现存本为残本。作者姓氏生平不可考。玉泉子当为号。《宋史·艺文志》著录《玉泉子闻见真录》五卷。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玉泉笔端》,似另一书。记中晚唐杂事,凡八十二条。所叙时政与掌故片断,含有他书未载的资料。有关文人轶事亦颇可采。惟部分条目已见于《因话录》、《尚书故实》等书。又有十一条为《太平广记》引作《卢氏杂记》。《类记》所收十八条,与今本多有不同。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本。

唐语林

宋代笔记。《四库全书》本分为8卷。王谠编著。此书仿《世说新语》体例,分为52门。取唐代《国史补》等笔记、小说50家,编纂而成。所记多唐代典章故实,文人遗闻轶事,可与新旧《唐书》相参证。前有采用书目,共50种,而今存者不多,所以此书有保存史料之功。其书久佚。武英殿藏明嘉靖初桐城齐之鸾所刊残本,分上下2卷,自德行至贤嫒止18门,约为原书三分之一。四库馆臣以《永乐大典》参互校订,删其重复,增多400余条,析为8卷,以合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之数,并取新旧《唐书》及所存说部加以校勘。据所采书名及门类总目,原书体例尚可考见。其后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后附陆心源辑录《拾遗》1卷,孙星华校勘记2卷;《守山阁丛书》本,附钱熙祚校勘记1卷。

西京杂记

历史小说集。西汉刘歆撰。经后人考证,作者实为晋葛洪。原2卷,后分为6卷。东汉人称西汉首都长安为“西京”。全书记发生于“西京”的西汉统治阶级与文士的遗闻佚事,夹杂一些怪诞传说。南粤王赵佗献南海岛屿所产珊瑚树于长安及有关古墓发掘的记述等,颇有资料价值。9月9日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等被后人引为掌故。内容杂载西汉轶事传闻,摭采甚丰,可补史缺。举凡当时文人逸事、侈靡好尚、宫室苑囿、珍玩异物、舆服典章、风俗民情等均有记述。文笔简洁而有文采。对后世诗词、戏曲、小说等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有《四部丛刊》影明嘉靖本,《抱经堂丛书》本。

萍洲可谈

笔记。宋朱彧著。三卷。此书多述其父朱服所见所闻。首卷记朝廷典章制度、君臣言行;卷二则于广州蕃坊市舶、贸易物产、风土民情言之甚详;卷三多记巫卜异事。书中罕言诗文创作,然三卷之中,皆记有朝野重要文人学者如王安石、司马光、苏辙、黄庭坚、沈括等人的轶事,而于苏轼记录尤详。于二苏颇有微词,而于(舒)亶与(吕)惠卿,则往往曲为解释。《守山阁丛书》本钱熙祚校语则说此书“杂记见闻,颇多轶事,虽于绍圣诸臣,意存回护,尚不至如魏泰《东轩笔录》之悖谬,惟青眉紫姑诸条,间涉鬼神,未离小说之习”。此书《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著录三卷,然左圭《百川学海》、陈继儒《宝颜堂秘笈》均只五十余条,不足一卷。清编《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得多条,复编为三卷,“约略校计,已得其十之八九”(《四库全书总目》)。后《墨海金壶》、《守山阁丛书》皆据《四库》本收入。《守山阁》本又将同见于《四库》本与《百川》、《秘笈》本之条目校勘一过,附有校记。后《丛书集成初编》本即据此本排印。另外,《说郛》(宛委山堂本)有此书摘录。

藏一话腴

宋代笔记。4卷。陈郁著。陈郁字仲文,号藏一。此书分甲、乙2集,又各分上下卷。多记两宋杂事。其间文人轶事与诗话,对研究宋代文学有一定参考价值。如卷3载周邦彦《天赐白》等诗,并称周邦彦诗“若此凡数百篇,岂区区学晚唐者可及耶?”即是研究周邦彦的重要资料。而岳珂序此书称其“博闻强记,出入经史,研考本末,而风月梦怪、嘲谑讹诞、淫丽习气净洗无遗”,评价不免过高。其中品题诗文,往往失于穿凿附会。如惠洪解杜甫“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一联,以老妻比臣,以稚子比君,固为妄诞不伦,而陈郁则谓上句比君子之直道事君,下句比小人以直为曲,亦穿凿无理。所称赏诸诗亦多不工。旧时流传如《百川学海》、《古今说海》、《学海类编》等本皆为1卷本。4卷本有《四库全书》本;又有《豫章丛书》本,附有近人魏元旷、胡思敬校勘记。

洛阳牡丹记

欧阳修撰。见《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七十二。作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本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牡丹的专著,全文分《花品序第一》,《花释名第二》,《风俗记第三》和《牡丹记跋尾》四部分。《花品序第一》,写天下牡丹不能与洛阳牡丹相敌,洛阳牡丹花果为天下第一,驳斥洛阳牡丹之美盛,乃因洛阳居九州之中、得中气之和的说法,并记20多种特著之花名。《花释名第二》,详记牡丹各种品种的得名之由来,花色之特点,尤见名贵品种的产生是人们长期精心培育的结果,指出牡丹不载于文字,文人吟咏篇什不多。《风俗记第三》,记叙洛阳人爱花赏花之习俗和向朝廷贡花之事,并对接花、种花、浇花、养花、医花等方法,详加说明,反映出当时园艺栽培之技术。《牡丹记跋尾》则叙蔡君谟书此“记”于石的经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言不繁,说事明晰。知识性很强,文风也朴实自然。在结构和行文上对陆游《天彭牡丹谱》有影响。

诗传诗说驳义

清毛奇龄(1623—1716)撰。五卷。奇龄有《西河全集》已著录。针对当时盛传托名干子贡、申培之《诗传》、《诗说》而作。明嘉靖年间,鄞人丰坊作《鲁诗世学》一书,不为《毛诗》所束缚,自出新义,往往发旧注所不曾发。但因世人盲目崇拜圣人、名人,恐其说不为文人、学士所接受,乃托言己家世传鲁诗秘本两种,一为子贡《诗传》,一为申培《诗说》,均载于所撰《世学》中。其后郭子章将二书析出单刻、诡称得黄佐所藏秘阁石本。明代学者见书中所言颇近情理,误信为真,其书遂大行于世。奇龄察其托古人之名以传己说,乃博引古籍以证明其作伪。其意在辨明依托,并非以其说为谬。有《西河合集》本。

净明忠孝全书

元代道教净明道的经典。该书前一卷题「净明传教法师黄元吉编集,嗣法弟子徐慧校正」,中四卷题「净明传教法师黄元吉编集,嗣派弟子徐慧校正」,末一卷则题「净明法子玉隆陈天和编集,庐陵徐慧校正」,由此可知其编纂当不止一人一次。书成于元泰定四年(1327)。原本六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是书为研究元代净明道历史及其教义之主要资料,内容包含了早期净明道的祖师生平、教团历史、教理教义、道德规范、修炼方法、科仪符法等内容,并记录了元代儒家文人士大夫对该书的态度。各卷内容大要如下:卷一收入净明道祖师许逊、张氲、胡慧超、郭璞、刘玉、黄元吉、徐慧等人传记,共七篇。其中黄元吉、徐慧二传盖为后人所增。 卷二收入〈玉真灵宝坛记〉、〈净明大道说〉、〈净明道法说〉、〈净明法说〉、〈玉真立坛疏〉等五篇短文,乃许逊、胡慧超、郭璞等先师降授及元代净明祖师刘玉所造。各篇分别叙述净明派教旨、道法、戒律,以及刘玉将为净明道新祖师之谶语。 卷三至卷五为刘玉语录,分为内、外、别三集。其说大抵以「净明忠孝」为宗,谓「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以净明忠孝为基,不离日用人事而实践之,惩忿窒欲,则心火下降,肾水上腾,不期长生而自然长生成仙。又称以净明忠孝治内,为施行祈禳炼度等净明道法之根本。 卷六载《中黄先生问答》,乃刘玉弟子黄元吉语录。其说与刘玉略同,而特重惩忿窒欲,认为真人「只是惩忿窒欲,改过迁善,明理复性,配天地而为三极,无愧人道,谓之真人」。全书所述净明教义,多取于儒家理学心性修养及忠孝伦理观念,而又承袭道教符箓祈禳、性命修炼传统,是为儒道融合之典型。

金箓斋三洞赞咏仪

原题「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张商英奉敕编修」。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赞颂类。「金箓斋」是供帝王修奉的斋法,用来消除天灾、救度帝王。「三洞」是道教经籍的分类法,指洞真、洞玄和洞神三部,也可泛指道教的经典及学说。「赞咏」是指道士举行斋醮仪式时诵唱赞颂词。《道藏》所收斋醮科仪中的大量赞颂词章,既有道士作品,也有文人帝王作品。此书卷上为宋太宗御制《步虚词》十首、《白鹤赞》十首、《太清乐》二十首。卷中为宋真宗御制《步虚词》十首、《玉清乐》十首、《太清乐》十首、《白鹤赞》十首、《散花词》二十首。卷下为宋徽宗御制《玉清乐》十首、《上清乐》十首、《太清乐》十首、《步虚词》十首、《散花词》十首、《白鹤词》十首。以上各类唱赞歌词共一百六十首,皆行金箓斋时所用,表达思慕神仙之意。其词藻雅丽,可歌可诵。唐宋以来的赞咏词是一种配乐的歌词,从形式上看,赞咏词虽然保存了步虚词的入乐法式,但也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在七言诗的基础上加入许多衬句。按《通志•艺文略》着录《太宗御制金箓斋道词》一卷、《真宗御制金箓斋道词》一卷、《徽宗御制金箓斋道场词》一卷,当即本书。

文昌帝君阴骘文

作者不详。道教劝善书的一种。简称《阴骘文》。一卷。 “阴骘”一词源于《尚书·洪范》: “惟天阴骘下民”,意谓冥冥之天在暗中保定人们。文昌本古代星名,帝君指梓潼帝君。宋元道士造作的《清河内传》及《梓潼帝君化书》称玉皇大帝委任梓潼神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司文人之命。

云杜故事

笔记。清易本烺撰。一卷。本烺字眉生,京山人(今属湖北)。道光举人。是书成于光绪间。约六千字。多采诸邑志和文人笔记,文字虽短,内容甚丰,于历史事件、文人诗词、乡贤遗闻、名人轶事、出土器物等无不俱载。 兼有考证,如《京山孝》博采群书,论证翔实可靠。亦偶及灵怪,多为荒诞不经之事,尤喜谈科举宿缘。有光绪三馀堂《湖北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行世。

1 37 38 39 40 41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