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唐德舆通判
忆昔中原全盛日,犹推巴蜀多人物。况今王气在东南,北望中原渺萧瑟。先生隐居谈典坟,博士乃有垂世文。内前之行传未了,钩党已到白鹭群。舍人父子自知己,红药翻残棠屡憩。逮公四世传以是,池上凤毛宜翙翙。胡为一再才别乘,纵说翱翔岂其称。鸡群牛皂匪殽杂,玉水珠渊自辉映。维公大父我曾祖,绍圣同年蒙主恩。我今流落不足论,附骥讵敢侪青云。鄱阳别去今三岁,邂逅从公宁自意。几思著句道所以,笔力甚孱无好思。今辰何以为公寿,四世斯文端不朽,匪蜀眉山还有否。
与李敬熙
细月肩舆病坐迟,相逢连夜几相思。欲将老眼号天泪,痛洒秋江教子诗。蛮貊虎狼尼父叹,中华男子邵雍痴。喜音日望檐前报,先有山家冻鹊知。多承携拜令翁前,一尺长眉八十年。忽忆老亲埋土壤,可胜血泪涨青天。百年欲死成吾恨,千古何心累子贤。每望聪明长不及,此怀还莫老夫偏。千言万语在溪桥,逆耳深知老舌饶。自觉此天无半寸,欲将何处动分毫。纲常父子谁甘灭,斧钺春秋敢自逃。以我旧从亲党后,得忘天地几长号。五世堂前忍泪过,谁知微泣变滂沱。伤心万古明朝缓,揩眼三纲半月多。纵不寻常吾辈改,其如天性自家何。若将他日寻慈孝,遗臭流芳耿不磨。伤心泣涕否还真,只把譊譊沥胆频。鹰隼鸾皇都在我,曾参大舜亦何人。但知天下难为子,岂有人间不是亲。倘肯幡然慈赦后,拜公千拜拜苍旻。子道谁卑父道尊,可将定位问乾坤。人言莫谓何须恤,天鉴还知略未昏。千古是非良自我,人间祸福恐无门。老泉明论公曾读,但识雷霆亦理存。百拜焚香不隔帘,青天只尺罩茅檐。老亲念苦慈还在,圣主恩宽律颇严。得罪举凡皆可祷,揲蓍除此欲何占。千茎老发垂添白,几夜因君白更添。
后山诗注
宋诗别集注本。宋陈师道撰,宋任渊注。十二卷。任渊的《后山诗注》与其《山谷内集注》并行,《山谷内集注》刊行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由此推断《后山诗注》问世也不会晚于此年。《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四中说:“原本六卷,此本(浙江巡抚采进本)作十二卷,则渊作注时每卷厘为二也。”《后山诗注》之前有后山门人彭城魏衍所编的《后山集》、刻本现存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为最早,刻本前有绍兴二年(1132)汝南谢克家序,其中收诗六卷,与《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原本六卷”相合。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中说:“先生既殁,其子丰登以全稿授衍曰:‘先人实知子,子为编次而状其行。’衍既状其行矣,……今又受其所遗甲乙丙稿,皆先生亲笔,合而校之……衍今离诗为六卷,类文为十四卷,次皆从旧,合二十卷,目录一卷,又手书之。”诗文卷数与《后山居士文集》同,编次皆从陈师道亲定旧本,以岁月为序。任渊即用魏本作注,任渊绪正仅限于《示三子》等数篇,并在目录之下作了说明,编次按后山诗写作年月先后为序,自元丰六年(1083)始,皆为陈师道三十一岁以后的诗,独有《赠二苏公》一篇为少作。任渊作注每首诗下都释词阐义,注释所引材料出处都比较精审,然小误亦所不免。《后山诗注》有宋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有明弘治杨一清序刊本、清武英殿本,《四部丛刊》本借江安傅氏双鉴楼藏朝鲜活字本影印,卷首有政和五年(1115)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和王云政和六年的题记,以及任渊的《后山诗注目录年谱》。
梅苑
词总集。宋黄大舆编。卷首黄氏自序云:“己酉之冬,予抱疾山阳,三径扫迹,所居斋前植梅一株,晦朔未逾,略已粲然,于是录唐以来词人才士之作,以为斋居之玩,目之曰《梅苑》。诗人之义托物取兴,屈原制骚或列芳草,今之所见盖同一揆。”自序此书成于己酉,即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冬,录词十卷,存词四百余首。周煇《清波杂志》卷一○云:“绍兴庚辰(1160),在江东得蜀人黄大舆《梅苑》四百余阕,煇续以百余阕”。宋本已不可见,毛氏汲古阁有影宋抄本,今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清康熙丙戌(1706),扬州诗局刊刻《楝亭十二种》,内有《梅苑》十卷。《四库全书》亦收有此书。读有用书斋藏有何小山、戈载校本,目录为五百零八阕,仅存四百十二阕,目录后题《群贤梅苑》,与汲古阁影宋本同,其卷五、卷一○之脱文亦同,曹元忠以为“群贤”二字与睦亲坊陈道人所刊《群贤小集》相同,则何、戈所校、汲古所影,皆出于陈氏书棚本。1919年,武进李祖年圣泽楼有新刻本,并附有校记。曹元忠序亦称之为书棚本。近人赵万里称,曹楝亭刻本讹夺满纸,而圣泽楼新刻本据吴县曹氏校何小山、戈载本移录;杂采他书校之,虽差可读,但卷五、卷一○脱文依《花草粹编》补入者仅二首,其他讹夺未能悉正,故据《永乐大典》、《花草粹编》以校李本,补正约数百事,搜得佚词十八首,刊入《校辑宋金元人词》中。
唐子西文录
宋代诗论著作。又称《唐子西语录》或《唐庚诗话》。一卷,三十五条。强行父尝与唐庚同寓京师,日从之游,归记庚口述论诗文之语。庚卒,行父旧所记无存,乃追忆而成是书。唐庚口述于宣和元年(1119)九月至明年正月,强行父追记于绍兴八年(1138)三月。《四库全书》收于集部诗文评类。集外佚文见于《苕溪渔隐丛话》(作《唐子西语录》)、《诗人玉屑》等,辑选三条附后。是书为语录体。论诗极力推崇杜甫,杜甫以下,复推许苏东坡。唐庚以杜甫《北征》为剖,提倡写诗应“因事以陈词”,因感而发,言之有物。故他讲求用词准确,传对象之形神。他称赞杜甫岳阳楼诗只四十字,“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又述苏东坡以一“阁”字,“俨熟如见病鹤”。他还要求学诗者不应“舍难而趋易”,因为“作诗自有稳当字,第思之未到耳”。
诗话总龟
原名《诗总》,又名《百家诗话总龟》、《增修诗话总归》。诗话总集。北宋人阮阅编。九十八卷(前集四十八卷,后集五十卷)。阅原名美成,字閎休, 自号散翁,又号松菊道人,安徽舒城人。元丰年间(1078—1085)进士,曾任巢县知县、郴州知州。建炎元年(1127)以中奉大夫知袁州。喜吟咏,有“阮绝句”之称。此编成书于宣和五年(1123),原书十卷,分三十六类,题名《诗总》。绍兴三十一年(1161)经人增改、易名,分成前后集各五十卷,刊于闽中。
忠正德文集
宋代诗文别集。 10卷。赵鼎著。赵鼎事迹见《宋史》本传。绍兴五年(1135),赵鼎监修宋神宗、宋哲宗二朝实录成书,宋高宗亲书“忠正德文”4字赐之,因此名集。史称其为文浑然天成,凡军国机事,多其视草,有奏疏诗文200余篇。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作10卷。旧本久佚不传。今本系清初修《四库全书》时,馆臣从《永乐大典》搜辑而成。计有奏议64篇,骈体书启14篇,古今体诗274首,词25首,笔录7篇。又据《历代名臣奏议》增补12篇,仍编为10卷。《四库全书总目》评日:“鼎南渡名臣,屹然重望,气节学术,彪炳史书。本不以词藻争短长,而出其绪余,无忝作者。盖有物之言,有不待雕章绘句而工者。观于是集,可以见一斑矣。“除《四库全书》本外,《乾坤正气集》本分为8卷。
临安集
六卷。明钱宰 (1299—1394)撰。钱宰,字子予,一字伯均,会稽 (今浙江绍兴)人。元至正间进士,因亲老不赴公车,教授于乡。明初征修《礼乐书》,洪武六年 (1373) 授国子助教,以赋 《早朝诗》忤旨,遣归。二十七年 (1394) 又召修 《书传会选》。书成,优赉加博士,致仕。著有《临安集》六卷。其集明代仅有抄本行世,如澹生堂抄本,凡十卷,诗文各为五卷,前有洪武二十九年(1396)钱宰自序。但抄本行世极少,《明史·艺文志》、焦竑的 《国史经籍志》均未著录。是集是从《永乐大典》中搜集采掇编排而成的。凡六卷。钱宰学有原本,在元末已称宿儒。韩宜可、唐之淳皆其弟子。其诗吐辞清拔,寓意高远刻意古调,不屑为艳仄之体。徐泰 《诗谈》亦称其诗:“以霜晓鲸音,自然洪亮。”古文虽非所擅长,能谨守法度,亦无卑冗之习。是集被收入 《四库全书》。
宫教集
十二卷。宋崔敦礼(?—1181)撰。崔敦礼,字仲由,通州静海 (今天津市)人。绍兴末,与弟崔敦诗同登进士。仕至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其诗文篇帙甚丰。大体格律平正,词气畅达。虽不能标新立异,但亦周规折矩,尺寸不踰。著有 《刍言》三卷。焦竑《国史经籍志》载有敦礼集二十卷,其本久佚。《宫教集》十二卷,是清四库撰官从《永乐大典》中采掇编次而成。作者诗文中所包涵的思想比较复杂。在《枕上》诗等作品中,体现了关心国事的儒家意识; 在 《石湖赋》中,又抒发了近于道家的悠然忘机之乐。此外,在第三卷中的 《太白远游》、《太白招魂》等歌词十四首,摹仿楚辞形式,借李白的不为世用,抒发自己的牢骚,手法十分别致。今有 《四库全书》和 《螺树山房丛书》本。
吴中旧事
地理杂志。元陆友仁撰。 一卷。友仁字辅之,平江(今江苏苏州)人。著有《研北杂志》。是记吴中轶闻旧迹,以补地志之阙而成书。约九千余字。载有李育、程光禄、林德祖、朱勔及绍兴三年长洲地震、淳熙二年(1175)夏秋天久不雨、郡城北数里有古幢等人与事凡百余,间附按考。体似小说。其中辨吴会、吴下之名,及陆贽墓、张翰宅和会坊高彪碑等,对历史研究和考古颇有价值。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望炊楼丛书》本。
夏小正戴氏传
四卷。宋傅崧卿(生卒年不详)撰。崧卿字子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擢甲科,累官给事中,考功员外郎。《夏小正》本为《大戴礼记》篇目,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夏小正》别出一卷于《大戴礼记》之外,并注为戴德撰。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疏》中曾引《夏小正传》,故以为《大戴礼记》旧本只有《夏小正》文而传,戴德为其作传遂成单卷。是书仿唐杜预编次《春秋左传》之体,首为经文,后附传,再系以各家之注及之说。全书以四时次第、每三月为一卷,每月自成一篇,故全书凡四卷十二篇。内容所及天文节气,草木鱼鸟无所不包,搜罗宏富。书中又时以多种版本较其异国,注文标以“旧注”与己说相别。《夏小正》一书分为经传与注释,始于崧卿,其体例对后世颇有影响,南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即沿用此体所撰。“大戴”之学,研治者稀少,《夏小正》一书,文句艰奥,尤不易读。崧卿此编诠释详明,稽核旧文,得其端绪,使读者有径可循,乃考古者所必资。有《通志堂经解》本、经训堂校刊考注本、岱南阁中箱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百菊集谱
六卷、菊史补遗 一卷。宋史铸撰。史铸,字颜甫,号愚斋,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百菊集谱》于淳祐壬寅(1242)年间写成五卷,淳祐丙午(1246)年间,得赤城胡融《图形菊谱》二卷,续为第五卷,移原书第五卷为第六卷。是书前有序言一篇,主要叙述菊花为人所贵,名人佳士数家为之作谱,作者也爱菊成癖,广为搜集诸家之谱及自己所识,编成是书。首列诸菊品目一百三十一种,附注者三十二种。又有一花五名、一花四名者二种,冠于正文之前,不入卷。卷一,为鄞江周师厚、彭城刘蒙、吴门老圃史正志、石湖范成大四家所撰之谱。卷二,为吴人沈竞与作者自己所撰之谱。卷三,为种艺、故事、杂说、方术辨疑、古今诗话。主要记叙菊花的种植、有关菊花的故事、菊花的药用及功能、关于菊花的诗歌和故事等等。卷四,为文章诗赋。主要记载历代名人咏菊的诗、赋、词。卷五,记载胡融 《菊谱》及栽植事实,附以张栻赋及杜甫诗话一条。卷六,为作者咏菊诗及集句诗。其中作者诗六十一首,集句诗,引唐代二十二位诗人、宋代七十位诗人的诗句所组成。《菊史补遗》,主要补续杂采的诗文。因书不成于一时,编次也无体例,但搜集广博详尽。现存明汪氏刊本、钞本、《四库全书》本。
五总志
一卷。北宋末南宋初吴炯 (生卒年不详)撰。吴炯生平事迹不详。唯 《宋中兴百官题名记》载,绍兴十三年 (1143)七月,吴炯为枢密院编修官,八月,改任浙西提举。其余仕履不可考。此书卷首有吴炯自序,题建炎庚戎(1130)避地无诸城,书于萧寺之道山亭。自序称,建炎三年(1130)成此书,以“龟生五总灵而知事”,故书名“五总”。杂记文坛琐事,评论诗文。其论诗推重黄庭坚以为于诗人有开辟之功,故可视为江西诗派。引述故事,得失互见。
弈律
围棋著作。明代王思任著。一卷。载明代冯可宾《广百川学海》。王思任字季重,号谑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曾任九江佥事。清兵破南京后,鲁王监国,以王思任为礼部右侍郎,后进尚书。居绍兴,城破绝食而死,有诗文集《王季重十种》。以诙谐之笔调,将明代法律用于弈棋规则,对种种违规行为、不良习气,作抨击讽刺,所定之律“分笞、杖、徒三等,纳赎有差,凡四十二条”。
寓简
南宋沈作喆撰。十卷。作喆字明远,号寓山,湖州(今浙江吴兴)人。绍兴进士。官至左奉议郎。曾有《寓林集》三十卷,今佚。约当淳熙元年(1174)成此书。以评议北宋名臣之篇居多。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本书以考辨经史诗文为主,涉及面较广。由于作者学问渊博,才辩纵横,所述颇可供参考。此书自序题“甲午岁”,是为淳熙元年(1174),据序知此书为作者放废以后所著。书中多文史杂考,往往信实有据。所记北宋遗闻轶事,亦可资考证。
诗总闻
(宋) 王质撰 王质(1127—1189),南宋郓州(治今山东东平)人,徙居兴国(今属江西省),字景文,号雪山。绍兴进士。曾为枢密使张浚幕僚,入为太学正,上疏请孝宗早定战守之策,忌之者指为异论,罢去。虞允文宣抚川陕、征与同行。后历敕令所删定官、枢密院编修官,允文荐可任右正言,为权宦所阻,遂奉祠山居。笃志经学,于《诗》尤所长,著《诗总闻》。诗风流畅平易,有《雪山集》等。《诗总闻二十卷》,《宋史·艺文志》有著录。其书取诗三百篇,每篇说其大义。复有闻音、闻训、闻章、闻句、闻字、闻物、闻迹、闻事、闻人凡十门。每篇为总闻,又有闻风、闻雅、闻颂,冠于四始之首。南宋之初,废诗序者三家: 郑樵、朱子和王质。郑朱之说最著名,也最与当时相辨难。王质之说不是字字诋小序,因此攻之者也稀少。然而,其毅然自用,别出新裁,坚锐之气却视二家为加倍。自称覃精研思凡三十年,始成此书。王质废序与朱子同,而他们为说则各异。王质之说冥思研索,务造幽深,穿凿者固多,悬解者也不少,故虽不可训,也终不可废。今见《四库全书·经部诗类》;《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经部》;《武英殿聚珍版书·经部》武英殿木活字本、福建本、广雅书局本; 《经苑》大梁书院本、民国补刊本;《湖北先正遗书·经部》;《丛书集成初编·文学类》。
诗传大全
二十卷,明胡广等著。为明永乐年间所修《五经大全》之一。本刘瑾《诗传通释》损益而成。仅删刘书冗蔓者数条,余皆如故。唯改原书“瑾案”二字为“刘氏曰”,并将刘氏原书以《小序》分属各篇,合为一篇。顾炎武、朱彝尊对此都有辨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述其沿革:“自北宋以前,说《诗》者无异学。欧阳修、苏辙以后,别解渐生。郑樵、周孚以后,争端大起。绍兴、绍熙之间,左右佩剑,相笑不休。迄宋末年,乃古义黜,而新学立。故有元一代说《诗》者,无非朱传(《诗集传》)之笺疏。至延祐行科举法,遂定为功令,而明制因之。然元人笃守师传,有所阐明,皆由心得。明则靖难以后,耆儒宿学,略已丧亡。广等无可与谋,乃剽窃旧文以应诏。此书名为官撰,实本元城刘瑾所著《诗传通释》而稍损益之。”
尚书讲义
二十卷。宋史浩(1106-1194)撰。浩字直翁,一名若纳,两浙路鄞县(今属浙江省)人。南宋着名政治家、经学家。绍兴十四年(1144)进士,孝宗为建王时,浩以司封郎中兼直讲,孝宗即位,迁翰林学士知制,浩累官右丞相,卒谥忠定。主要事迹见《宋史》本传。着述除《尚书讲义》之外,还有《鄮峰真隐漫录》。《尚书讲义》、《宋史·艺文志》着录作二十二卷,原书久佚,库书据《永乐大典》录出其文,依经文考次排订,厘为二十卷。该书以注疏为主,参考前人旧说,时出己意。体例为随经演绎,近似经幄讲章体。书成后,曾得到朱熹好评(见《朱子语类》),孙应时《烛湖集·上史越王书》称此书“多所发明帝王君臣精微正大之蕴,剖抉古今异同偏见,开悟后学心目,使人沛然饱满者,无虑数十百条”。蔡沈撰《书集传》,多用其说。版本有《四明丛书》本。
岩下放言
三卷。北宋末南宋初叶梦得撰。叶梦得自崇庆节度使致仕,退居乌程弁山,每日读书著述,潜心钻研儒家经典以外,亦究心佛老等诸家之言,每有心得,记录成篇,因成此书。陈振孙《书录解题》谓此书一卷,清修《四库全书》时,采进本为三卷。后传本卷次不一。明商维浚《稗海》丛书收有《蒙斋笔谈》二卷,题曰湘山郑景望撰,其文全与《岩下放言》相同,只是删去数十条。清人厉鹗作《宋诗纪事》,称郑景望为北宋元本、元祐间人,比叶梦得生平为早。所录郑景望颍川一诗,亦取自 《蒙斋笔谈》一书。又《岩下放言》旧无刻本,因之有人怀疑叶梦得剽取郑景望之书而作。然考书中称先祖魏公;又称余绍圣间春试不第;又称大观初,余适在翰林;又称在颍州时,初自翰林免官;又称余守许昌时,洛中方营西内;又称遭钱塘兵乱;又称余镇福唐;又称出入兵间十余年,所将数十万;又称余顷罢镇建康等。所述仕履皆与叶梦得本传相合。书中又称曾撰《老子解》、《论语释言》二书。今考陈振孙《书录解题》论语类,确有叶梦得《论语释言》十卷,道家类中有叶梦得《老子解》二卷,并所载《老子解》中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本韩非子之说,以为四支九窍云云。亦与《岩下放言》所述相符。据此可知,是书非为剽窃 《蒙斋笔谈》而作,当为后人剽剽窃此书伪作《蒙斋笔谈》。商维浚误信伪书,未加详考即收入 《稗海》,给后人带来了混乱。书中记述经史百家之说,遗文掌故,风俗文化等,颇为繁杂。书中多提倡佛道之说,沈作喆、王宗傅、杨简等人以佛理说《易》,实萌芽于此,体现三教合流之趋势。梦得学问博洽,多知故事,其所记录,颇有可采,足资治史者参证。今传本不一,《四库全书》、《石林遗书》、《观古堂所刊书》、《郋园先生全书》作三卷,宛委山堂《说郛》、《五朝小说》、《五朝小说大观》等丛书作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不分卷。
世范
家训类读物。南宋袁采撰。3卷。初名《俗训》,府判刘镇为之序,始更名《世范》,谓书中所言不仅可以行诸当时,而且可以行诸后世。书前有刘镇淳熙戊戌(1178)序,后有作者绍熙改元(1190)后记。今通行者为《丛书集成初编》本。卷一言“睦亲”,即怎样使家庭成员和亲戚之间和睦相处之类。卷二言“处己”,即怎样接人待物、居安思危之类。卷三言“治家”,即怎样管理婢仆、营家治产之类。皆言之谆谆,反覆详尽。且语言通俗,虽田夫野老,幽闺妇女,闻见皆能晓然。此书对后世较有影响,论者以为“不失为《颜氏家训》之亚”。清倪元坦《家规》即据此书删削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