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次韵顾孟仁游云洞之作
端居感流序,跃马城东道。卉木竞华滋,山水政清好。于焉息尘营,聊复事冥讨。细泉响岩窦,幽禽啭林堡。凭高一长啸,坐觉天地小。登临二三友,况复富词藻。侧塞林中花,丰茸原上草。物情方向荣,乐事当及早。古来贤达士,阅世犹昏晓。岂无大药资,弱流隔蓬岛。所以日饮酒,愁肠顿如扫。忆昔雪斋翁,故山早投老。风磴游目多,云龛容膝少。人归山寂寂,空宇尘渺渺。念此重踯躅,凄然乱怀抱。人生若山水,繁沃倏枯槁。深谷尚为陵,大陆乃成沼。尘迹当焉如,而不终杂扰。浩歌振林壑,大白浮颢颢。毋令磊磈胸,徒自婴苦恼。沧波复东注,白日忽西倒。帝乡邈难期,征帆送飞鸟。安得凌风翰,肃肃升苍昊。
呈鼎湖契和尚
我生不出空劫先,高谈阔论燃灯前。我生不逢竺土仙,拈花微笑闯法筵。我生不居兜率天,扬眉吐气弥勒边。无端打落五浊世,低头折节诚可怜。年过六十不称意,住山未了还入廛。鼎湖主人知我懒,招我直上孤峰巅。孤峰白云自舒卷,此身归宿终茫然。自从入室领顾鉴,方知落处无中偏。顽金钝铁出炉鞴,昔为骨鲠今如绵。大哉大人大机用,智珠擎出圆又圆。莲池净土云顶律,博山钟板天童禅。一家共唱无生曲,铁笛无孔琴无弦。小乘从旁发大笑,笑翁未了住世缘。愿翁寿,亿千年。众生度尽成正觉,容我湖山高处眠。
忆江南 湖上曲十二阕
湖上柳,罗带舞风轻。烟袅千条眠晓日,丝垂万缕拂春城。飞絮落繁英。寒食后,绿镜远山横。自少霸陵桥上折,长如芳苑殿前盈。浑欲不胜情。湖上山,一抹镜中弯。南北峰高青日日,东西塔锁碧环环。淡扫作云环。微雨过,满袖翠红斑。石蹬半连烟缭绕,蔓萝深护涧潺湲。遥望四天间。湖上女,高髻簇金钿。脂粉邀人随意傅,绮罗趁体及时穿。绰约晚风前。劳望眼,何处最婵娟。可是行云归楚岫,疑来解佩出湘川。空惹恼人怜。湖上酒,■■泛琼卮。一石休辞倾竹叶,十千堪买醉兰枝。玉碗绿浮蚁。春景媚,帘影曳芳时。色映水晶甘露滴,光分琥珀落霞飞。人在习家池。湖上水,流绕断桥横。渺渺泛连遥岫碧,溶溶浮向落花明。鱼浪簇青萍。环曲岸,漪练浸云平。棹引纤罗香拂拂,镜窥娇粉艳盈盈。歌管作波声。湖上风,缥缈楚江东。入面凉生■粉白,飘衣态捲舞衫红。花落水流中。光转蕙,泛漾正无穷。十里杏香吹不尽,四围麦陇拂来重。清气猎芳丛。湖上云,流影日氤氲。天上千重成蜃市,人间五彩作回文。徐起合还分。浮远盖,玉叶散晴曛。仙女瑶台衣作想,楚王巫峡梦曾闻。郁郁更纷纷。湖上月,白露暖空游。瑶彩圆澄苍落皎,素光遥接绛槎流。蟾影最宜秋。三五夜,洁映雪华浮。初见蛾眉临玉镜,还看团扇下琼楼。千里谢庄愁。湖上雪,银砾散奁华。黄竹歌残山夜月,琼林玉坠镜台花。沙雁泣悲笳。梅竹畔,粉蕊落轻纱。柳叶不分张黛巧,絮团还绕谢帘斜。白屋万人家。湖上雨,丝缕望朦胧。几度花催春梦晓,数声鸟唤画船濛。芳径洒流风。瑶草碧,望里失山峰。袅袅飘来沾袂湿,霏霏散去沐枝浓。回首暮云重。湖上草,金谷斗芳菲。细软昔承游辇驻,芊眠新衬勒骢肥。香露滴依依。游子远,平蔼弄斜晖。自有青袍比秀色,从教宝靥见罗衣。百卉正萋迟。
贺新凉 隐居
恐是愁来路。借缑山、白云一块,补联秋树。六折山桥三面水,远却桃花几步。稳著得、闲鸥无数。烟火不留林外照,但苍霞、白石都堪煮。归去也,岂无故。门前只有浮查渡。问年来、山中甲子,未曾重数。车马欲通芳草信,访遍终南旧主。敢正被、猿惊鹤误。不著胡麻流水远,更一竿、垂向无名处。谁信道,有人住。
奉答张观察枉顾沙亭村舍之作用韵
东海北海海之滨,文王不作归谁亲。太公渔钓奸西伯,美女奇物称三人。吁嗟文武师若此,何如墨胎二子仁。不才佯狂居南渎,食薇颜色能如春。东方每笑首阳拙,曾参亦讥黔娄贫。持蔬槁死宁不可,有母白发方九旬。使君轩车忽相访,鸡鸣犬吠惊乡邻。亥唐菜羹亦未设,荷蓧黍饭乃自珍。踰垣闭户岂中道,礼尚往来吾当循。威凤有德贵能下,神龙之性期终驯。使君吐哺向白屋,刍荛之智图咨询。庭前秋水漱白石,屋后乔松矗苍旻。物物可以代忠告,岂必有言书诸绅。驺忌鼓琴托讽谏,斲轮喻道偏如神。知公相契在默识,忘怀自此日以真。
湘春夜月
又黄昏。夕阳斜映湘阴。可惜一片江声,都泻作愁心。欲抱月光同卧,奈余光如雪,不暖香衾。怕素娥笑客,殷勤玉指,起弄鸣琴。枫林瑟瑟,萤吹鬼火,叶助猿吟。早掩船窗,休更作、楚王迷惑,神女荒淫。云朝暮雨,断人魂、终古情深。恨宋玉,托微辞讽谏,风华寂寞,与谁知音。
怀罗浮
浮山自海来,附罗峙为一。号离明之阳宫,为耀真之阴室。与茅山而潜通,扪女牛于屹?。洞穴徵宝衢,海灵纷云术。十大洞天,此居其七。于焉逍遥,古多羽客。安得仙家绿玉杖,拄到峰巅壮游毕。我所怀兮峰之东,巨人之武留仙踪。冲虚观外有丹灶,欲往从之云蒙蒙。我所怀兮峰之西,延祥寺高七星迷。五百群真会华首,欲往从之道逶迤。我所怀兮在山北,酥醪观亦葛仙宅。学道长期谢世缘,欲往从之炼金液。我所怀兮在山南,长寿观望通天岩,铜龙喑虎守户侧,欲往从之结蒲庵。我所怀兮山之顶,上界三峰峙若鼎。石楼聊憩云满身,来往铁桥仙接引。三千余丈羾天关,八埏三岛一览收全景。稚川为我师,更遇黄野人。乞得丹砂诀,洗伐全天真。毒龙可制害马空,自古圣贤道皆同。殳基曾此鞭青虹,大还丹转坎离融,吮鼎犬亦飞云中。罗浮便是仙灵窟,奚必侈谈蓬壶昆阆与崆峒。
麻葛达刺佛像歌
蝙蝠掠殿松撑门,忉利天中容彼髡。美人占易寇非婚,狒狒来食狼则吞。具此观河皱面痕,空花直斩优昙根。我来访古悲至元,西僧蛊恶方策存。演揲儿法旋乾坤,兴于其祖亡其孙。有尸犹当磔之樠,莲幢膜拜谁为恩。飞来峰巅佛像蹲,杨连罪亦难具论。可怜六陵风雨昏,明月不照珠襦魂。
双调望江南 戏寄葆生
风吹水,皱损绿罗裙。见说楼东梳洗懒,真珠须付寂寥人。莫遣翠眉颦。金条脱,终始感郎恩。休说水晶如意事,一圭獭髓补无痕。重认掌中身。王家女,重画汉宫颦。延寿当时原谬误,奇章再世与温存。宜喜未宜嗔。休放诞,私地戒文君。一笑一啼双玉女,再抟再和两泥人。花底一消魂。斑竹子,点点是啼痕。怕读毛诗逢薄怒,自持班扇掩长门。倩女早离魂。闺房事,惭愧达丹宸。眉妩何伤京兆尹,弹章冷笑瘦腰人。枉自画朝云。
黄山歌
我梦黄山五十年,黄山梦我亦当然。画图几识春风面,文字曾参笔底禅。我昔曾见梅瞿山,遗貌取神弃俗眼。嶙峋突兀清到骨,秀出天外两峰间。古松蟠屈如卧龙,欲待云雨飞上天。此老精神元不死,妙笔长留后人参。又有山僧名石涛,元气淋漓笔如椽。纵横捭阖不可挡,变幻莫测如云烟。我昔见其山水幛,悬之壁间气森然。此画至今不能忘,闭目如对山人颜。又复见其汤池图,吟诗欲上莲峰巅。此翁一去五百载,巨名长令后人怜。近代画黄欲数谁,举世皆知黄黄山。宾老用笔如锥沙,瘦硬干枯透纸背。墨色黝然深且秀,此境得之晨夕间。世人看山取皮毛,欲赏黄画难更难。岂知山灵现神处,正在雨后夕照清风明月间。虹叟看山九十载,得此真意诚难哉。可惜世人都不识,令人千载发浩叹。当今画黄谁第一,毗陵老人刘海粟。九上黄山气如虹,巨笔扫出天都峰。泼墨泼彩皆随意,笔墨已同造化工。最难风雨雷电日,此老竟在最高峰。铺纸挥毫和雨点,烟云飞入画图中。忽见虬龙欲腾去,却是海老走笔泼墨所画之古松。我对此老钦且佩,纵横今古无与对。千年育秀谁之功,自是黄山七十二奇峰。我今游黄第五回,冒雨直上鲫鱼背。天公怜我痴且顽,顿开笑颜扫阴霾。莲峰露出半面妆,耕耘、玉屏肃相待。四顾茫茫皆云海,忽然身在飘渺间。次日复登莲花峰,极目欲尽东海东。苍山万重皆锦绣,青天削出瘦芙蓉。游山归过桃源亭,忽逢海翁作烟云。清风故人不期遇,相视而笑莫逆心。海翁命我题新图,挥毫我亦胆气粗。题罢掷笔仰天笑,世间痴人翁与我。千载此会难再得,惟恐天风海雨吹去无踪迹。归来濡墨不暇思,走笔吟此黄山诗。忆昔米颠只拜石,我与海老却拜山。愿乞海翁如椽笔,画取双痴拜山图,留此惊世骇俗之奇迹。
千只鹤
《千只鹤》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作品发表于1952年,主要讲述的是一段涉及两代人的畸恋故事,表现了爱与道德的冲突,同时对日式风物与心理的刻画也十分细腻,“字里行间仿佛有洁白的千只鹤在晚霞中翩翩飞舞。”三谷菊治的父亲是个著名的茶道师匠,他生前与一位叫栗本近子的女人有染,后来又钟情于太田夫人,而且由于后者而疏远了前者,但前者仍出入于三谷家。在三谷先生去世四年之后的一天,在栗本近子举行的一次茶会上,太田夫人与菊治不期而遇,太田夫人思恋她的昔日情人三谷,竟移情于他的儿子菊治,菊治也接受了这一不道德的爱,在圆觉寺附近的一家旅馆过了一夜。后来太田夫人似乎出于负罪感的恐惧而自杀。太田夫人的女儿文子在代母谢罪和以后与菊治的接触中又成为母亲的分身,继续对菊治作了“奉献”。近子原本要把她的一个女弟子雪子这位纯洁的处女介绍给菊治。最后只有那位左乳上长着巴掌大的黑痣而且长着毛成了中性人的栗本近子仍按原来的生活方式生活下去。
河东赋
辞赋名篇。西汉扬雄作。《汉书》见载。元延二年(前11)三月,成帝帅群臣,横渡黄河,行幸河东祭祀后土。“既祭,行游介山,回安邑,顾龙门,览盐池,登历观,陟西岳,以望八荒”(《汉书》扬雄“自序”)。天子追踪殷周之墟,遥思尧舜之风,雄以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网”。于是上《河东赋》以劝。此文可分为三段:开段为前引,写暮春谒神于河东,形容车驾旌旗之盛。中段述成帝追观先代遗迹:览介山,思晋文公及介子推;追慕大禹疏决龙门;登历观(山西永济县山名)而望舜之所耕。他将这些遗迹与远处战场陔下(项羽败处)南巢(夏桀败处)相较,认为这些地方均不如河东。于是天子乘翠龙,渡大河,登华山,该地祥云迎,甘雨降,天子遂叱风伯,呵雨师,大致斥令制风制雨。最后一段乃为对天子及汉代的歌功颂德,而这篇赋的结尾不带任何规谏之辞。扬雄自谓此文目的在于劝。然细绎全文,此赋表面上是对王朝汉德的颂扬,实际上寓讽谏于颂扬之中。姚鼐《古文辞类纂》评云:“《上林》之末有游乎六芝之囿及翱翔书圃之语。此文(《河东赋》)法之,借行游为喻,言以天道为车马,以六经为容,行乎帝王之途,何必巡望山川以为观览乎。”全文仿《楚辞》体,亦融合散体之字句。《汉书·扬雄传》所收录之四赋,《文选》仅此篇未录,其由盖因其体裁和文句不特出,此赋或非子云之佳作也。
神童诗
蒙学读本。一卷。北宋汪洙撰。成书时间已不可考。汪洙,字德温,鄞县(今属浙江)人。元符三年进士,官至观文殿大学士,谥“文庄”。据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载:汪洙九岁能诗,自称神童。世人收其五言诗为《汪神童诗》,以教蒙童。在流传过程中,遂直称《神童诗》,又称《幼学诗》。今传本《神童诗》共收五言诗34首。采用按诗的内容分类编写的方式,首选“劝学”诗14首,继选“状元”、“言忠”、“帝都”、“四喜”、“早春”、“春游”、“暮春”、“寒食”、“清明”、“纳凉”、“秋夜”、“中秋”、“秋凉”、“七夕”、“登山”、“对菊”、“冬初”、“季冬”、“除夕”等十九类二十首(其中“帝都”2首)。包括了劝学、得第、为官以及四季景物、节日礼仪的描写。篇幅短小,诗味浓郁、格律严谨,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情趣盎然,易于背诵。《神童诗》的内容有些反映了当时士子的苦读情形,如《秋夜》:“漏尽金风冷,堂虚玉露清。穷经谁氏子?独坐对寒檠。”《秋凉》:“一雨初收霁,金风特送凉。书窗应自爽,灯火夜偏长。”但也有相当多的诗以高官厚禄引诱蒙童就学,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之类,不仅为现代人而且也为古人所非议。应该指出,今本《神童诗》并非汪洙一人之作,也非尽为儿时作品,其中至少有两首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还有南朝陈末代皇帝陈叔宝的诗。《神童诗》坊间刻本甚多,流传很广。后有人杂采历代诗作,增补至数千首,仿作中以《千家诗》影响最大,甚至超过《神童诗》。
风赋
先秦辞赋。旧题战国楚宋玉作。后人或疑为伪托。旧题战国时代楚人宋玉撰。见于《文选》卷13。这是一篇巧妙的讽谏性作品,借楚王和宋玉的问答,展开关于“风”的文章。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风,即“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赋)》、 《智(赋)》,宋玉《风(赋)》……,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文襄奏疏
水利志。清靳辅撰。八卷。辅字紫垣,汉军镶红旗人。初授翰林院修撰,官至总督河道、兵部尚书。康熙初,黄河屡次泛滥成灾,靳氏奉诏治河,后辑此间奏议成书,记事止康熙二十四年(1695)其子治豫汇刊传世。约十八万字。全书计收恭报到任、经理河工、江南大修、指陈河道、酌改运口、请修运河、全河归故等百余通奏疏。每卷卷首题“治河题稿”,卷末附“抚皖题稿”,虽系文牍汇编, 但所载治河史事比较集中、系统。凡治河动议、勘测、计划、措施、方案、工程全过程、 验收、 缮后处置均有详细记载。间涉郑成功复明、吴三桂叛乱诸史事及其影响。清初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多方面史料均有收集。其中有作者继承和发展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的成果,力主蓄水冲沙、全盘规划综合治河。曾请命疏浚运河及黄河下游至入海口,以减弱黄河入淮流量。请筑河崖遥堤、缕堤,修高堰,置减水六坝,以供蓄水、分洪之用。提倡筑堤崖、疏下流、塞决口三事。作者治水十年,成绩显著,为后人所效法。比书系其一生治水经验汇编,有较高史料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周髀算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也是一部宝贵的天文著作。著者不详。全书分上、下两卷。约成书于西汉末东汉初不晚于公元前1世纪。现传本经后汉赵君卿、北朝甄鸾、唐李淳风等许多数学家注释。书中载有周人用测影日表在周的都城进行观测之事,故而得名《周髀》。“髀者表也”,即古代天文学家用以测日影长短的一种标竿。“算经”二字则是后人所加。该书上卷第一部分借周公向商高学算谈论直角三角形性质的对话,介绍了勾股定理和地面上的勾股测量以及表、圆和方的使用。第二部分,则假托荣方向陈子求教并谈论日影的对话,讲述了学算的道理和用勾股定理测量天体的方法。下卷载列与太阳的周年运动有关的计算,并讨论了利用日出日落的观察来确定子午线的办法。最早介绍了勾股定理及其实际应用,使用了相当复杂的分数计算和开平方法。还介绍了古代天文学派别之一——“盖天说”的理论,并详尽描述了我国古代测量岁时的长度、二十四岁气、天文南北线、太阳半径、北极四游、二十八宿距离的方法。从现代天文学角度衡量,这些方法还都是行之有效的。此书在我国数学史和天文史上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和天文学异常宝贵的资料。该书的南宋刊本现藏上海图书馆。
文献通考
宋元之际马端临撰。 348卷。记载上古到南宋嘉定末的典章制度的沿革。作者除因袭杜佑《通典》外,兼采经史、会要、传记、奏疏、议论及其他文献等,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始撰,历时二十余载,至大德十一年(1307年)完成。资料较《通典》为详,于宋代制度尤 为详备。自序称:“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疏、诸儒之议论谓之‘献’,故名曰《文献通考》。”全书共分24卷,计田赋7卷,钱币2卷,户口2卷,职役2卷,征榷6卷,市籴2卷,土贡1卷,国用5卷,选举12卷,学校7卷,职官21卷,郊社23卷,宗庙15卷,王礼22卷,乐21卷,兵13卷,刑12卷,经籍76卷,帝系10卷,封建18卷,象纬17卷,物异20卷,舆地9卷,四裔25卷。其中19考参照《通典》而作;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5考,采摭诸书以成之。《经籍考》采录元前各种书目,《帝系考》叙历代帝王姓氏世系,《封建考》记历代封爵建国事略,《象纬考》载历代天象概况,《物异考》述历代各事物灾异变化。每考均按时代排比,前有说明著述成规、考订新意之小序;后附按语,阐述作者见解。所存宋代史料,多为《宋史》所无。 初刊于元至治二年饶州路。传世之本为元泰定年间西湖书院所刻之元明递修本。有明慎独斋校 正本、嘉靖司礼监刊本、清武英殿本等。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有《十通》合刊本,《文献通考》并附考证3卷。
缁衣集传
四卷。明黄道周撰。是书为崇祯十一年(1628)黄道周官少詹事时所进《礼记》注五篇之四。《缁衣》为《礼记》篇名。黄道周将《缁衣》分为二十三章,卷一共七章:不烦第一,咸服第二,殊心第三,民表第四,好仁第五,王言第六,禁行第七;卷二共六章:德壹第八,壹德第九,示厚第十,不劳第十一,成教第十二,忠敬第十三;卷三共五章:亲贤第十四,慎溺第十五,体会第十六,壹类第十七,好正第十八;卷四共五章:坚着第十九,德惠第二十,声成第二十一,成信第二十二,恒德第二十三。每章各证以史事二百余条,以明好恶、刑赏之道。其训释之意在于讽谏,故所采于君心好恶,纲领之原,以至三代而下治乱盛衰之故无不包举。有康熙中刊本、《石斋全书》本。
禹贡说断
四卷。宋傅寅撰。寅字同叔,两浙路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南宋学者。少时尝从唐仲友学,仲友以益友称之,寅学识渊博,于天文、地理、封建、井田、学校、郊庙、律历、军制之类,无不悉心研究,订其讹误,每事各为一图,题为《群书百考》,寅隐居不仕,又不治生产,晚年家境贫寒,学者称“杏溪先生”,工诗,诗风闲远古淡。该书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有宋刊本杏溪傅氏《禹贡集解》二卷,瞿氏谓“东阳乔行简序,首列《山川总会》及《九河》、《三江》、《九江》四图,序首行题曰杏溪傅氏《禹贡集解图》,后又题曰《尚书诸家说断》”。今北京图书馆藏宋刻元修本,与瞿氏《目录》着录本同,是该书原本二卷,书名为《禹贡诸家说断》。《永乐大典》题为《禹贡说断》,《通志堂经解》题为《禹贡集解》,并非宋本旧名。《四库全书》采用《永乐大典》所题该书书名,并将该书析为四卷,愈失其真。该书博引众说,断以己意,具有独到见解,如论《孟子》“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为古沟洫之法,尤为前儒所未及。该书传本以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元修本为最善,《通志堂经解》本多有缺误,另外还有《墨海金壶》本、守山阁刊本、经苑本、《金华丛书》本等。
东西均
明清之际方以智的主要著作。1652年完成初稿,次年加以订正。全书正文二十六篇(含一篇附文),加《东西均开章》和《东西均记》,凡二十八篇。原仅存抄本,由中华书局1962年校点、整理出版,并附有方以智《象环寤记》一篇。书中反映了方氏哲学上由气本论向心本论的转变,充分发挥了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思想,接受了佛教虚无、相对主义理论。伦理学上坚持人性本善,指出人性之善是“无善无恶”的至善。认为“有先天之善、恶,有后天之善、恶;有未生前之善、恶,有已生后之善、恶”(《颠倒》)。强调善恶的标准和区别都是相对的,不可截然分析,“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公符》),恶是善的补充和作用。绝对的善则超越这种善恶对待,“有善、恶对待之善,有不落善、恶之善”(《反因》),只有使对待之善恶相因相泯,才能在对善恶的超越中求得绝对至善。“无善无恶乃至善也,有善可为,即兼恶德矣”(《颠倒》),表现出明显的善恶相对主义倾向。主性善情恶,以善在恶中论证性在情中,理在欲中,“性善,情恶,无意为之则善,有意为之则恶”(《公符》)。把心性区分为公心、独心,公性、独性。公心是“先天之心寓于独心者也”,“公性则无始之性”。倡导“各安生理”,提出“自食其力”的道德原则,认为维持生命之食是道德的基本点,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生活资料,才符合道德的起码要求。(《食力》)在生死观上,主张“不虚生,不浪死”(《无如何》),要求人们无心于生死,“生死自生死,可出可入”,“不浪死虚生以负天地”(《生死格》)。但并不否定封建纲常伦理,对传统名教叛逆者李贽大加贬抑,指斥他是“官不称意”,于是“颠倒其说以快意,一切不顾”,“遂为坏名教、乱天下之渠魁”(《名教》)。反映了方以智维护传统纲常名教的道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