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山集
北宋哲学家杨时文集。时号龟山,故名。共四十二卷,其中书、奏、表、札、讲义、经解、史论、启、记、序、跋各一卷,语录四卷,答问二卷,辩二卷,杂著一卷,书七卷,诗五卷,志铭八卷,状述一卷,哀辞、祭文一卷。理学思想以二程(颢、颐)为宗。注重六经的研究,认为“六经中自有妙理”(《龟山集》卷十一),不从六经中求道,则“学愈博而道愈远”(同上书,卷二)。尤其推崇《中庸》一书,说“《中庸》之书,盖圣学之渊源,入德之大方也”(同上书,卷四《中庸义·序》)。其根据《中庸》“已发”、“未发”之意加以发挥而提出“存天理,去胜心”主张;又据《中庸》“诚”之意阐发二程“格物致知”说,认为“学始于致知,终于知至而止焉。致知在格物,物固不可穷胜也,反身而诚,则举天下之物在我矣”(转引自《宋元学案·龟山学案·语录》)。强调为学过程要以“诚”来贯穿。发挥二程“理一分殊”说,把儒家伦理观念“仁”和“义”对等于理一和分殊,以说明纲常伦理道德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强调内心涵养功夫,认为“至道之归,固非笔舌能尽也。要以身体之心验之,雍容自尽,燕闲静一之中,默而识之,兼忘于书言意象之表,则庶乎其至矣”(《寄翁好德》,引自《宋元子案·龟山学案》)。在上钦宗皇帝奏表中,攻击王安石“新学”为“功利之学”,并力请罢王安石配享。还提出了积极抗金、反对割地议和等政治主张。此集是研究杨时理学思想的重要著作。有明万历年间林熙春刊本、清《四库全书》本等。
东廓集
全称《东廓邹先生文集》。十 二卷。卷首为序跋和目次,卷一至四为序疏说记,卷五、 六为书简,卷七为答问,卷八为杂著,卷九、十为碑传志 铭,卷十一、十二为诗。其中《青原赠处》是最早记载王 阳明“四句教”的文献之一。明邹守益 (1491—1562)撰。邹守益字谦之,安福 (今江西西部) 人。正德六年(1511)中进士第一。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隆庆初追谥文庄。邹守益传王守仁之学,诗文皆阐发心性之语。其门人陈辰始编录作为东廓初稿。东廓,山名,为邹守益讲学处。诸门人又梓其切要一百二十四篇,名曰摘稿,而晚年著述,则未之备。此编为嘉靖中所刊,题建宁府知府刘佃汇选,同知董燧编次,通判黄文明抡集。又题门人周怡、宋仪望、邵廉续编,孙德涵等十八人重辑。错互颠舛,不知出于谁手。史称世宗欲去与献帝本生之称,守益疏谏,下狱拷掠。嘉靖二十九年 (1550)九庙灾,守益疏陈上下交修之道,又忤旨落职。其疏具载本传,此集中不载。考 《千顷堂书目》,此集之外尚有《东廓遗稿》十三卷。今未见其本,或别收于遗稿中。
范文正集
原名《丹阳集》,一名《范文正公文集》。诗文别集。北宋范仲淹(989—1052)撰。二十卷,别集四卷,补编五卷。仲淹字希文,幼二岁而孤,母改嫁朱氏,从其姓,名说,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举大中祥符进士,始还姓更名。晏殊荐为秘阁校理。曾官吏部员外郎、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参政知事。任职时,正直敢言,察民疾苦。曾同富弼、欧阳修等向仁宗建议改革官制、重视农桑等十事。因被谗,于赴颖州途中病死。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是编元祐四年(1089)成书,苏轼为之序。含赋二卷,诗三卷,议、颂、记、书五卷,祭文、碑铭、墓表等五卷,表状五卷。计收诗赋二百六十八首,杂文百六十五篇。《别集》四卷,乃綦焕于淳熙十三年(1186)校定旧刻时续辑,含诗一卷,赋二卷,序一卷。计收诗文三十七篇。《补编》五卷,为清康熙中仲淹裔孙能濬搜辑,收奏议、序等一卷,制词一卷,题跋一卷,碑记、祭文二卷。仲淹工于诗、词、散文,其作品多有丰富政治内容。著名的《岳阳楼记》,抒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抱负,文中多用四言,杂以排偶,铺叙藻饰,写景壮丽,为历代传诵。其词赋亦境界壮阔,风格苍凉,突破了唐末五代词之绮靡风气。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四部丛刊》影明本(题名作《范文正公文集》)。
浙西水利书
明代系统摘编的太湖地区水利文集。编者姚文灏,字秀夫,号学斋,江西贵溪人。明成化进士。弘治七年(1494)曾任常州通判,两年后又以工部主事提督浙西水利,对太湖水利有较深入的研究。为了借鉴历史经验,他于弘治十年编成此书。全书三卷,收录宋文20篇,元文15篇,明文12篇,共47篇。都是前人议论太湖水利的文章。编者根据当时水利形势的变化和他本人的亲身体验对“诸家之书,取其是而舍其非”,“一家之书,详其是而略其非”,认真地做了一番“去粗取精”,不失为一部较系统而完善的太湖水利史料汇编。有弘治十年初刻本、1921年退庐图书馆校刊本和1984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汪家伦校注本。
任光禄竹溪记
唐顺之撰。见《荆川先生文集》卷十二。其舅光禄任君治园荆溪,遍植以竹,不植他木,并于竹间作一楼,请顺之作记,因为此文。古来写竹之文不知有多少,而此文堪称绝妙。江南人薪竹而贵奇花石,京师贵奇花石亦贵竹而苦于不能移植,推想之,产竹之地竹贱,产奇花石之海外奇花石必贱,异地方贵,以稀为贵故重价买花、石、竹者,斗富而已,非真好竹者亦非真贵竹者。以此观之,贵竹者与贱竹者都一样不知竹。而任光禄身在砍竹为薪的江南竹乡,治园遍植竹而不植他木,竹无色彩气味,巧怪不如石,妖艳不如花,爱之如此,是无财力致奇花异石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吗?原来有如偃蹇孤特之士的竹是有竹之品格气节的人的精神写照,竹品辉映人品,人见竹因而有自得之乐,于是竹方可以不出江南而贵,这才是真知竹者。顺之为文,哲理深邃,又善于发挥,一个普通题目,也能写出奇绝文字,深刻蕴含,令人玩味。名为记,实议论满篇,且含讥带刺,表现了山水小品议论化并向杂文化过渡的倾向。
文学概论讲义
文学论著。约写于1932年至1934年之间,为老舍在齐鲁大学任教时编的教材,由齐鲁大学文学院印行。1984年6月北京出版社初版。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5卷。全书共15讲。包括《引言》《中国历代文说》(上下)、《文学的特质》《文学的创造》《文学的起源》《文学的风格》《诗与散文的分别》《文学的形式》《文学的倾向》(上下)、《文学的批评》《诗》《戏剧》《小说》。
中国的牛津运动
牛津运动(Oxford Movement)是一场发生于1833至1845年英国国教会中兴起的宗教复兴运动,由牛津大学的纽曼、弗洛德、凯布勒等人发起,故而得名。辜鸿铭在这里把以张之洞等为领导的“清流运动”称为“中国牛津运动”。这一运动反对现代自由主义,反对西方物质功利主义文明,主张更严格地按儒家的信条办事,辜鸿铭将之与19世纪中叶的英国牛津运动相比拟。也许只有辜鸿铭,才会在本世纪初,把清帝国的翰林院比作英团的牛津大学,把清代同光之际的“清流”活动,比作那以前三十年的“牛津运动”,而不顾二者之间有没有可比性。《中国的牛津运动的故事》,便是这样的一本书。辜鸿铭用英文撰写的这本书,按照他的序言所署的日期,初版刊行不不会早于1910年2月。我们仅找到1912年在上海刊行的第二版,封面社明文字依据向德国牧师提供的中文定本,并新增附录两篇。显然,这第二版,是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后修改过的所谓定本,其中有些文字是他在民国成立那年添加的,与尉礼贤的德译本相一致。
中兴论
陈亮撰。见《龙川文集》卷二。陈亮撰写此文时,金统治集团内乱刚刚平息,南宋王朝也稍稍稳定,其内部又出现了苟且偏安的气象。陈亮于此时向宋孝宗呈递《中兴五论》,《中兴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论述了北伐中原、实现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批判了苟且偏安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治、经济改革措施和军事上的策略。作者极力主张建立以襄、汉为中心的战略基地,从东西两翼向中原突出奇兵进行合围。文章又强调事在“人谋”。但陈亮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意欲偏安的皇帝身上,这是陈亮本人思想的局限性。然而从总体看来,文章是切中要害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文近两千言,规模宏大,语气激昂,说理透辟,实为佳作。
大鼻子的故事
短篇小说。完成于1936年5月27日,最初发表于同年7月1日《文学》7卷1号“儿童文学”专号上(预告题目为《流浪儿》),署名茅盾。先后收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7年出版的《烟云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茅盾文集》8卷,1980年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与1985年出版的《茅盾全集》9集。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散文特写式小说,真实而生动地塑造了流浪儿的典型形象。通过他的生活经历描写了他的卑贱与纯真,特别是自发的是非观念:好人帮好人。他悄悄送回游行者遗失的钱袋,并和他们一块游行喊口号——他开始觉醒了。作品通过这一典型人物塑造反映了大动荡时代气息: “一二·九”运动带来的变化。
石碣
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30年9月《小说月报》21卷第9号,署名蒲牢。先后收入大江书铺1931年5月出版的《宿莽》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3月出版的《茅盾文集》第7卷与1980年4月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截取《水浒》里玉臂匠金大坚刻石碣的情节演义而成。主要通过金大坚与圣手书生萧让的对话,表现军师吴用策略的奥妙——利用暗刻石碣计谋把梁山众多出身不同、阶级有异的人团结起来。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农民斗争团结的重要。
手的故事
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36年12月“开明书店创业10周年纪念专刊”《十年续集》上,署名茅盾。先后收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7年出版的《烟云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茅盾文集》8卷、1980年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与1985年出版的《茅盾全集》9集。讲述张不忍、潘云仙这对青年教师夫妇回故乡正赶上备战风,他们义务为民众做有益于战备的事的遭遇。豪绅奸商官僚相勾结诬陷这对夫妇为汉奸,罪证竟是手粗大。茅盾说该文“讲国民党的所谓战备活动在某个小县城里惹起的一场风波”。通过风波,赞扬张不忍夫妇的爱国抗日热情,暴露国民党当局包庇汉奸、打击抗日力量的罪恶。
有志者
短篇小说。作于1935年5月12日,最初发表于同年6月《中学生》56号,署名茅盾。先后收入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出版的《泡沫》,开明书店1938年出版的七作家集《有志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茅盾文集》第8卷,该社1980年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及1985年出版的《茅盾全集》第9集。它讲述一个中学教师的幻想是写出一部惊人的伟大作品来,但他脑中空空,于是怪房子小,妻子、儿子干扰。他独自搬到庙中还是写不出来时,又怪和尚不早早喊他; 怪没有咖啡催促灵感; 怪蚊子叮他; 怪肚子要饿; 怪老鼠偷吃他的点心,……总之,钱用光了,暑假过完了,他什么也没写出来。作者用揶揄的笔法,嘲讽了这位脱离生活的空立“志”者。该篇与《尚未成功》、《无题》构成“城市三部曲” 。茅盾说: “这是三篇故事、人物有连续性的小说,写一个脱离生活的空头文学家的创作苦恼,当然也是讽刺那两年大批冒出来的各种自封的‘作家’们的。”
太史華句
明代凌迪知编著,全书八卷。成书于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明史·文艺志》有著录,该书摘录《史记》字句,以类编次。版本有《文林绮绣》本、《融经馆丛书》本、石印本等。 昔人問摄雄作献之法通語之曰須讀古藏千篇此長神善姆多财善賣之說也若夫三代時券要想女要老田夫點畫聲音尚情如也而言出成文聖人刑詩亦承之以風世又何説也夫文有道之器有因文見道之士而亦有發請性靈馬者因文以見道請愈多都開而發請性靈何蘭章可為也至於善拨古者加靈丹一粒點號成金則片言隻句人可寄零而忽請太史公史記囊括千古渣費自家焕馬爛馬考雲漢之章於天余請其全編矣尤嗜其句之華者摘而彙之名回本史華句授之梓人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余載以車大篇製之我昌黎答束墅序懂得南華經一鳴字而臺感千餘言乃知善有不在關靡而誇多也金之韓是書通為陶冶舍而點級成金良工自得之而已矣萬麼了互初夏之吉若東蘭雪居士凌迪知書於雲章關
竹素斋
天人交敷,牺画马图。文明九丘,科斗六经。于昭日星,漆书汗青。姬公宣尼,斯文缉熙。为世范仪,百家之多。继圣惟轲,如江如河。竹兮素兮,文所寓兮。开牖户兮,尔于其中。朴斫磨砻,德业攸崇。苟习其辞,舍己弗治。虽多奚为,余言若兹。亶弗尔欺,亦以自规。
正同诸丈饯别制干郎中
春风来户牖,春雨过庭隅。揽袂送征车,去去不须臾。借问何人斯,玉立美且姝。庆历丞相孙,太学学为儒。一日上震怒,大奸伏其辜。议者不深计,但惟和是图。直欲函其首,而往献匈奴。君言国大柄,不过赏与诛。况此非常刑,何言归之欤。日月天之经,山河地之枢。纲维在名分,臣子当力扶。大义傥一失,自今难枝吾。此事如君家,曾老姑之夫。又如和议初,编修澹斋胡。精诚贯金石,勇气激顽懦。北庭闻此言,何敢更凶愚。公卿顾之叹,识者空嗟吁。有如此英才,一第岂足污。便当司献纳,朝夕赞庙谟。奈何遗之外,沈浮在江湖。应聘入宾筵,万里来成都。我昔闻其名,英声震八区。今幸见其面,堂堂六尺躯。胸中浩无际,万卷储经郛。开口论世事,不讦亦不谀。况兹当才难,所怀真所须。奉檄过西鄙,敢惮历崎岖。西州号陆海,剑外颇焦枯。男耕饥不粟,女蚕寒不襦。连年虽丰登,今其庶矣乎。抚摩劝薄敛,劳来先蠲逋。疾苦得上闻,欢声沸道涂。褰裳韩信溪,去就想不拘。徘徊萧何堰,万斛收赋租。酾酒李固墓,九原傥可呼。再拜武侯祠,武侯伊吕徒。事业虽不就,千载悬规摹。一力扶汉鼎,初若甚区区。北震于曹魏,东连于孙吴。驯致河洛间,南望携箪壶。传记尚可考,遗迹应未芜。曩闻张忠献,初官敛版趋。慇勤严先生,赠言良非迂。具云今汉中,二士山泽癯。引之与为友,道义相涵濡。以此忠献公,德业日敷腴。驾言过汉中,愿毋疾其驱。世固不乏士,安知今也无。邂逅或相遇,提携与之俱。引领星桥边,云间望归凫。
挽谭邦鉴 其一
忠烈延康子,期颐致政孙。文词金震荡,行治玉纯温。梦熟黄粱早,名馀绛旐骞。伤哉九京路,白日閟泉门。
送谢景思从辟督府二首 其二
艰垒师行遂坦夷,中兴仍待老文辞。上公固已虚油幕,硕画旋看赞鼎司。气隔龙荒朝陇蜀,令严虎旅肃旌麾。风声鹤唳天威振,会见棋馀折屐时。
赠江宰彦通
富沙耆旧江先生,方册之中久闻名。今识其子长安城,中年状貌老典刑。居官不翅冰玉清,未尝一出清之声。临事不翅水鉴明,未尝一示明之形。牛刀初割琴初鸣,市稀善获鲜善烹。江华百里农桑氓,阴受令尹生与成。尚不能窥岂能评,两部使者识理精。循吏政出吾六经,一元动荡万汇亨。不以能称乃真能,交章疾置闻朝廷。明公归重盖如此,素履复修想俱伟。立朝致主从今始,廊庙规摹宁出是。贞观三钱一斗米,房杜传中无可纪。事业文章非异轨,谁云解此不解彼。学诗反几我开启,生平言行诗之理。游泳于诗未知尔,国风雅颂兴赋比。类发于情止于礼,六义同归一宗旨。包涵万象无涯涘,骑驴觅驴殆忘己。子归反听收初视,三百篇中参到髓。
送郭晦叔知海州
凛凛汾阳秀,螺川旧徙居。文名动场屋,孝节冠乡闾。御史论才久,方州躐等除。朝廷终器使,宗庙得璠玙。
题禊帖诗
图契朴雕推圣智,万古奔沈馀末伎。兰亭醉墨更无加,始信功名皆傥尔。庾翼儿郎岂不黠,自是家鸡惭野雉。退之彊聒六艺疏,见处才能到姿媚。相公有官那得取,不与官家深自秘。却因同好露心胸,谩使萧翼誇末计。摸金不必曹阿瞒,温韬家有昭陵器。披沙只恐取黄金,剔轴谁能收故纸。天章宝塔高嵯峨,永表文皇好文艺。至今油蜡传未休,善本何辞万金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