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公日记
《温公日记》(与《温公日录》疑为一书),北宋司马光著。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著录该书云:“司马光熙宁在朝所记。凡朝廷政事、臣僚差除及前后奏对、上所宣谕之语,以及闻见杂事皆记之。起于熙宁元年正月,至三年十月出知永兴军而止。”该书已佚,本整理本系整理者从《续资治通鉴长篇》、《五朝名臣言行录》、《三朝名臣言行录》诸书中辑得,辑录中增补了个别字(如“韩”增为“韩琦”)。共辑得一百零三条。
三国史记
朝鲜古代通史。金富轼著。1145年问世。1394年庆州府使金居斗等人出版的木刻本,是现存最古老的版本。金富轼(1075—1151),30岁中举,历任户部尚书、平章事和元帅等重要文武官职。1147年受封为乐浪郡开国侯,是朝鲜史学的奠基人。除本书外,还参与编纂《睿宗实录》、《仁宗实录》,另有诗文集20多卷。本书用汉文写成,共50卷。记叙前57年至935年的朝鲜历史。分为三国本纪、年表和志、列传3部分。1.三国本纪(1—28卷)。新罗本纪12卷,高句丽本纪10卷,百济本纪6卷。新罗本纪是重点,叙述从酋长赫居世至敬顺王共56王、992年的新罗历史。高丽本纪记录从酋长东明(朱蒙)至宝藏王共28王、705年的高句丽历史。百济本纪记叙从酋长温祚至义慈王共31王、678年的百济历史。2.年表和志。年表(29—31卷)。从前57年至936年,按年代顺序共记载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105位国王(有的是酋长)在位的年表,并和中国诸朝的年代逐年对照。志(32—49卷)。是有关文化、经济、地理、职官等方面的记事。3.列传(41—50卷)。主要记述50个人物的事迹。大体分为贵族传记、封建知识分子传记和人民传记三类。本书虽有某些缺点,如地名、人名、事件相互差错,重要史实有所遗漏。书中记载的高句丽第10代王经中国学者考证亦非真实。但由于朝鲜三国时代的其他古籍一本也未流传下来,使本书成为研究朝鲜古代历史最宝贵的资料。
复社纪事
一卷。清吴伟业撰。《复社纪事》记明末复社创立始末及其主要人物、重要事迹。书称复社之举起于制艺经义之学。有周钟、张溥、杨廷枢、徐汧、夏允彝、陈子龙、张采诸人,以经义学问、应试文章、砥砺品行结交士人,成立复社。娄东二张”(张溥、张采)为主要领袖,订书籍,设都讲,洁馆舍,庇饮食,以待四方之友,士子纷纷响应,声势遍及海内。社中诸人登科入仕,议论朝政,干涉政治,声动朝野。后遭温体仁嫉恨,险些酿成大狱。吴伟业身入复社,所记之事详确,足资考证。然吴伟业记述多推崇其师张溥等,于复社起源未能详述,对江南应社等十几个社团联合而成复社未遑述及。记复社成立时之重要人物亦未周至,但云吴中大姓而已,计改亭曾致书以商榷之。《复社纪事》用笔记体,刊刻成后,引起很大反响。计改亭上吴梅村书称,伏读再四,窃有喜且慰者二:一则推崇老师张溥甚力;二则为周钟投效大顺出脱。又有不能无疑者二:一则不能推原应社一句,泯没吴、孙淳诸首创之人;二则娓娓言周延儒一案,似党人亡国罪状与复社相始终。谢国祯先生则称:“考当日事实,至张溥谋起周延儒以固社局,则亡国之罪,社中诸子亦不能辞其咎也。”(《增订晚明史籍考》)复社尽管是以讲学论文结社,实则经常评议时政,反映江南地主、商人及市民的利益,与大贵族官僚集团斗争,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计改亭以复社诸生“不过文字之会”,“陈俎豆,习礼仪为戏耳”,显然是不恰当的。《复社纪事》有《梅村家藏稿》本、《赐砚堂丛书》本、《昭代丛书》本、《屑玉丛谈》本、《借月山房汇钞》本、《复社纪略》后附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孟子传
二十九卷。宋张九成(1092—1159)撰。张九成字子韶,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绍兴二年(1132)中状元,历任佥判、著作郎、礼部侍郎等职。反对秦桧和金,又被诬与禅师宗杲交游,谤讪朝庭,一贬再贬。自号横浦居士、无垢居士,谥文忠。其学术思想宗程门理学,曾师事杨时,但受佛教影响,有援佛入儒之意,被朱熹指为“阳儒阴释”、“洪水猛兽”。有《横浦文集》、《孟子传》等著述。《宋志》载张九成《孟子传》三十六卷,《郡斋读书志》赵希弁《附志》著录张九成《孟子解》三十六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张九成《孟子解》十四卷,马端临《文献通考》亦著录《孟子解》十四卷,或作《孟子解》、或作《孟子传》,或十四卷、或三十六卷,是同一书卷帙分合不同。《四库提要》以为《文献通考》卷数传写有误,实属臆断。九成之前有冯休《删孟子》、李觏《常语》、司马光《疑孟》、晁说之《诋孟》、郑厚(字叔友)《艺圃折衷》诸书,皆掊击孟子。九成此书特别阐发义利之辨,认为孟子尊王道、贱霸道有大功,拨乱反正有大用。全书致力于阐发宏旨,并不笺释文句,类似论体。言辞切近事理,少空寂之语。《四库提要》称此书“在九成诸作中,此为最醇”。该书传本很少,宋刻本、元明本均已不传,四库底本及清琴川毛氏影宋抄本,今归南京馆,并非全本,只二十九卷。
后汉纪
东晋袁宏撰。三十卷,编年体东汉史。《后汉纪》是继《前汉纪》之后,又一部断代编年史名著。它记载了自更始元年(公元23年),至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东汉终结为止,共198年的历史。体例仿荀悦《汉纪》,依据《东观汉记》和谢承、司马彪、华峤、谢沈等的《后汉书》及其他史料编成,简明易检,考订、剪裁都较精密。是范晔修《后汉书》的重要依据之一。本书在宋代时的刻本已“衍文助语,乱布错置”,无法句读。至明代,有嘉靖黄姬水刊本和万历南京国子监本,基本恢复了原貌,但仍有脱误。清康熙年间,蒋国祚、蒋国祥兄弟以明刊本互校,又详采其他史书考校,实为近代精本。此外,流传于世的还有学海堂本,龙溪精舍本以及四部丛刊本。今人周天游在上述诸刊本中,择善而从,兼取诸本之长,精加校注,于1987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后汉纪校注》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指脂砚斋加有评语的《红楼梦》抄本,简称“脂评本”或“脂本”。脂砚斋为《红楼梦》最早评论者别号,真实姓名不详,观其评语,当与曹雪芹关系密切。但今称的“脂评”非皆脂砚斋一人所写,其他署名的评者尚有畸笏、绮园、鉴堂、梅溪、松斋等。现存脂评《石头记》,主要有北京大学藏本(原称乾隆庚辰四阅评本,亦称庚辰本),七十八回;清刘铨福藏本(原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语,故称甲戌本)十六回;清怡亲王府抄本(原称乾隆己卯四阅评本,亦称己卯本),四十一回,又两个残回;清蒙古王府藏本的前八十回抄本等。以上诸本中的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曹雪芹在世时的较早本子。各种脂本,均系过录本子, 且不全出于同一底本,文字颇多参差,评语亦有多寡,对研究《红楼梦》原本内容、创作过程及曹雪芹家庭身世的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在甲戌本第一回眉批中有“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的评语,故一说即以乾隆二十年壬午(1763年)为曹雪芹的卒年。但其评语庞杂,不少地方误解了作者原意。另有《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前八十回大部分源出于较早脂本;戚蓼生序本(八十回)、舒元炜序本(四十回);乾隆甲辰梦觉主人序本(八十回),以及在苏联的列宁格勒藏本(近年已由中华书局影行)等,亦脂本系统。
蜀王本纪
亦题《蜀本纪》、《蜀记》。西汉志怪小说集。扬雄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一卷。宋时亡佚。曾慥《类说》卷三十六有《蜀本纪》六则,然多非本书。辑佚本有王谟《汉唐地理书抄》、洪颐煊《经典集林》、严可均《全汉文》、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等。是书属杂史杂传体志怪。 书中主要记载秦前古蜀国历代君王蚕丛、 柏、 鱼凫、 望帝、 开明帝等神话传说和怪异故事。原书已佚。明代万历年间,郑朴搜求散见于《史记》、《文选》注及诸类书中的《蜀王本纪》文字,辑集成书。该辑本后收入《壁经堂丛书》。
妒记
轶事小说集。又称《妒妇记》。南朝宋虞通之撰。 《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二卷。 《新唐志》同,但不著撰人。 《旧唐志》及《宋志》均不载。此书久已亡佚,遗文散见于《世说新语》刘孝标注、《艺文类聚》、 《白孔六帖》、 《太平御览》诸书中。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七条,是今所见唯一的辑佚本。 《宋书》卷四一《后妃传》云: “宋世诸主,莫不严妒,太宗每疾之。湖熟令袁慆妻以妒忌赐死,使近臣虞通之撰《妒妇记》。”(《宋书》卷四十一《后妃传》)可知是书乃是受钦命为现实治政者服务而作,当成书于刘宋末。书中全记两晋以来妒妇故事。
甄异传
东晋·戴祚撰。又称《甄异记》、《甄异志》、《甄异录》。志怪小说集。三卷。原书早佚。《隋书·经籍志》入史部杂传类,题“晋西戎主簿戴祚撰”。 《旧唐志》同, 《新唐志》入小说家类。宋以后史志皆不见载,大约亡于宋。重编《说郛》本辑其遗文五则,但多有误收;鲁迅《古小说钩沉》自《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广记》、《太平御览》、 《齐民要术》和苏易简《文房四谱》诸书中辑其遗文十七条,是当前较完备的辑佚本。所记多为晋太元、建武中鬼神怪异、感应灵验之事,为此前志怪书所不载。其中“秦树”、“杨丑奴”记人与鬼、人与妖恋爱,“张阁”、“张牧\"记鬼使、鬼奴故事,皆首尾完整,情节曲折,较有小说韵味。
冥祥记
古小说。南朝人王琰撰。辑佚书,不分卷。琰约生于宋孝建元年(454),卒于梁天监、普通间(502—527)。仕齐为太子舍人,仕梁为吴兴令。据自序说幼年居交阯(今越南河内),从贤法师受五戒,后还都,云游各地。此书撰成于梁初,系感于观世音金像显验而著。《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十卷。《旧唐志》同,《新唐志》人小说家类。唐前释家书多有记载。此书宋以后史志皆不见载,疑其亡于宋。遗文存《法苑珠林》、《太平御览》、《太平广记》诸类书中, 《说郛》、《古今说部丛书》各有辑佚本,一卷。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一百三十一条及自序一篇,绝大部分取自《法苑珠林》,其中有记隋及唐人事,当系后人窜易,非王琰原作。
观心玄枢
全一卷。宋代僧永明延寿着。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系延寿由禅宗之立场论述佛教之观心玄旨,谓吾人若欲脱境缚、息分别、具足行施与持戒等之六波罗蜜、护持正法、明法相、了四谛、明三藏、降四魔、辨净染等,皆须由观心之法而得成就;若不观心,则一切错乱颠倒,如九十六种外道。卷末附四六俳偶之偈,抒发愿生唯心净土之念。本书继承天台等观心系之思想,援引诸经典中有关观心之文,阐明‘心即大乘’、‘心即佛性’、‘心摄诸教’等观心之要义。
宝藏论
全一卷。后秦僧肇(374~414)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阐说法性真如之体用等,分为广照空有品、离微体净品、本际虚玄品等三品。论中所说常为唐末洞山良价、云门文偃之语录及宋代延寿之宗镜录等所引用,足证其受禅家之倚重。然此论异于僧肇撰之肇论中诸论,且未著录于刘宋陆澄‘法论目录’(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所收)、梁高僧传卷六僧肇传、隋书及唐书之经籍志等。又本书行文与肇论及僧肇所撰诸经论序之语句颇不相似,反多禅家用语,故疑系唐代禅家伪托之作。
弥勒下生经
全一卷。弥勒三部经之一,六部经之一。又称观弥勒菩萨下生经、观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弥勒当来下生经、下生经。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古来说弥勒下生之诸经中,本经为最受重视者。内容叙述于未来蠰佉转轮圣王时,弥勒自兜率天下生,以修梵摩为父、梵摩越为母。成道后教化善财、父母等八万四千大众,并与今世之释迦佛同对众生劝说三乘教法。又大迦叶于过去诸佛时,善修梵行,修十二头陀行,故得佐弥勒劝化众人。本经之对?告众为阿难,乃本经之一大特色;其他经之对告众则多为舍利弗。异译本有姚秦鸠摩罗什、唐代义净所各别译出之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注疏有憬兴之弥勒下生经疏一卷、善珠之弥勒下生经义疏一卷,及作者不详之弥勒下生经述赞一卷等。此外,考证本经实系僧伽提婆所译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之别生经,而于唐代误以竺法护为译者。又竺法护译出之十七纸下生经早已散佚。
出家功德经
全一卷。东晋时所译,然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佛陀欲令阿难度化鞞罗羡那王子出家,乃令阿难为之解说出家之功德,谓出家乃胜于布施等一切功德,诸功德中以此为最上。初时,佛闻鞞罗羡那王子之音乐,记彼七日当命终,遂使阿难劝其一日一夜出家。以此出家功德,命终后生于天上,二十劫间不堕三涂,常生天上、人间,最后得辟支佛果。阿难又问助人出家之福与障人出家之罪,佛具答之。
满江红
天也多情,巧幻出、天河寒水。多态度、悠悠扬扬,轻黏窗纸。万里岂无祥瑞应,四方已在饥寒里。把溪山、好处纵模糊,须臾耳。江海阔,风尘起。狐兔狡,鹰鹯耻。假蛮夷威柄,侵渔而已。诸老忠良皆柱石,九重仁圣真天子。待明朝、晴霁看青山,清如洗。
太尉武泰节度寿昌侯挽词
汉数当时盛,唐知馀庆家。至今犹相衮,从昔建高牙。阴邓何劳拟,崔卢亦漫誇。南来方再世,阀阅本京华。乾道风云际,公持绣斧初。既为澄狱户,常忆使穹庐。主圣元无隐,官邪可痛锄。闽山江浙水,屈指事堪书。晚节斋坛拜,勋名已四朝。开边屡铜虎,告弟仅金貂。壮志自难已,英魂孰得招。中原诸老尽,江海听吹箫。
感寓 其二
天道幽且远,明明谁敢欺。勿言不吾察,日鉴恒在兹。所以古君子,敬畏日孳孳。出门如有见,影响真相随。吾人贵居易,左绳右更规。淫荒苟失度,恐为天所遗。公旦无逸篇,卫侯抑戒诗。愿言书诸绅,终身为我师。
白伯伦仪部移居夜阶助甫司封访之席上赋得卜居赤甲迁居新两见巫山楚水春十四韵
客子骑明月,主人开石屋。银河即尔家,岂待成都卜。卧君白云床,读君紫霞书。桃花乱坠酒,疑是武陵居。童子摘松枝,敲冰煮白石。万里天风来,吹作珊瑚赤。龙剑削芙蓉,十载闭其匣。壮士为尔开,满地走鳞甲。醉尔华阳馆,如登昆仑巅。白云一长啸,青山日夜迁。君试探玄草,吾能把素书。问奇频载酒,真作子云居。朔雪不肯去,客衣何处新。尊前歌绿草,僽杀蓟门春。闻君佩玄珠,明月终夜朗。莫作江湖游,白日愁罔两。美人隔江干,咫尺不相见。终日望秋鸿,忽已来春燕。客言湘水至,绿雨泣苍梧。恐是怀沙泪,双垂问大巫。夜呼洞庭君,明月破三楚。开门拾楚云,片片作人语。问君何所爱,庭户满西山。夜夜仙人至,时时拾佩环。主人出家醅,千酌葡萄紫。不问江南人,知是江南水。
行役杂咏 其四
南游过楚江,西征临越甸。当涂想分割,龙津忆征战。或营酸枣台,或起明光殿。平畛开歌舞,危巘收组练。亡何岁似流,悲哉日似电。白骨埋中原,朱扃罢华宴。史册尚流播,山川灭闻见。秦宫无遗瓦,汉苑少残箭。荒烟废冢倾,衰草流萤遍。黄云自南飞,白日但西暝。闲寂窘游志,衰飒穷遐眷。慨然至于今,叹者凡几遍。平生豪横心,虽悟不得遣。
送从弟莼斋从军
山川何处息戎马,儒冠不必谈风雅。驼天台下表难成,念我头颅非壮者。天末劳人怜汝才,慷慨挺出风尘下。十年浪走我真痴,季也能贤心自写。皖公山色清黄埃,李侯莫叟当世才。与我交游招不去,片帆看汝西南来。吾弟行踪不寂寞,我且为之歌徘徊。不见云中两鸣雁,分飞千里流音哀。男儿当为济世用,胆气不雄何异众。中兴诸将岂从容,所嗟悲愤缠云梦。相公襟抱真王佐,不日秣陵贼当破。汝今名隶相公军,举酒堪为行子贺。拨乱扶危须古豪,况今言路收刍荛。孔璋行矣莫自失,爱吾剑气凌斗杓。行逢故人问吟客,为道堪赋《平蛮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