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喜志
四卷。全称《名公法喜志》。明代夏树芳撰,冯定校阅。约成书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是一部辑录历代名儒百官和忠孝节义之士的持佛态度及言行事迹的传记体著作。所收人物始自汉武帝时的东方曼倩(即东方朔),终于元末明初的杨铁崖(即杨维祯),共二百零八人,多为崇佛者。本书编纂宗旨在于集录参禅学道之士,但唐以前的人物则不限于此。卷首有竹观衡、邹迪光、顾宪成、吴亮的序及自序。
浙幕李端公泛建溪
越城吴国结良姻,交发芙蓉幕内宾。自顾幽沈槐省迹,得陪清显谏垣臣。分题晓并兰舟远,对坐宵听月狖频。更爱延平津上过,一双神剑是龙鳞。
婿王肃之就成亲会致语口号
太宰岩岩正拱宸,笑看双凤度东津。冰清爱弟为佳婿,玉立难兄处上宾。火毓鹊炉香蔼蔼,月穿梅影酒粼粼。主人剩喜机云集,唯祝联镳侍紫宸。
赠殷邑博
宁劳一第著贤声,三府曾看有特旌。经术肯为秦博士,孝廉先冠楚诸生。青衿客诵居平节,银管人书异日名。最是宦馀堪眺访,延陵祠畔暮云横。
信心铭
禅宗著述。隋僧璨著。一卷。是一篇四言体韵文,计一百四十六句,五百八十四字。内容为歌颂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的境界,强调远离一切对立差别、是非得失之妄念,平等自在。作者提倡一即一切、相互融通的华严思想。本篇与傅大士的《心王铭》、牛头宗法融的《心铭》的主旨相近。此文是禅宗的早期文献,对研究中国禅宗史有史料价值。见载于《景德传灯录》卷三○。敦煌遗书中也发现有此文的唐写本。
竞秀阁二首
辋川遥展右丞图,盘谷中藏李愿居。龙睡潭深飞客棹,凤鸣枝老结吾庐。但令蜡屐去前齿,安用鸱夷托后车。西望子陵三十里,烟云来往问何如。客槎飞过小金山,画栋参差杳霭间。隐踏鳌头归月府,侧骑龙背出尘寰。秋生弱水烟霞冷,春至蓬壶日月閒。遥望严陵钓鱼处,十分全似落星湾。
击壤图
陶唐天子调八风,凤仪兽舞明廷中。谁知鼓腹行歌者,复有山中击壤翁。短袖单衣露两肘,野状村容不自丑。掀髯笑傲肩相随,共道帝力我何有。柳谷饯日旸谷宾,老翁那记昏与晨。一作一息有出入,时耕时凿无冬春。蓂荚开残又朱草,生来未识平阳道。海隅赤日烧九州,寰中息壤汨洪流。已见天戈挥丹浦,更闻风伯殪青丘。老翁其间百不忧,直从红颜到白头。君不见许由逃尧劳步履,巢父洗耳污清泚。华封老人费言辞,康衢小儿强解事。姑射丰姿虽可珍,神仙彷佛信难真。君看击壤千年后,多少行歌带索人。
西园引并序
桂宫流水渐台沈,青松夹道隐黄昏。野花啼鸟谈天宝,剩粉零缣画上林。武清遗迹又榛莽,禁禦犹存气萧爽。前湖镕镜照宫门,门前圣祖亲题榜。四围柳陌接菱塘,兴废龙潜有赐庄。六飞两世南巡后,平地安排作水乡。延陵诏写秦家式,海昌亦仿陈园则。尽占西湖十锦图,中使江南采鸂鶒。平滩浅石学湘山,舵楼晚似越中还。无屋不随山曲折,无山不在水中间。铜沟泻入高粱闸,玉乳流从趵突泉。远过秦地宜春苑,肯数吴王销夏湾。未烧以前有园后,篑士运斤不停手。遍览须教十日游,烹茶坐对灵和柳。白头阿监为我言,道光初元随至尊。是时天下久无事,鹰坊虎圈皆承恩。大内尊严乏水木,每来不怿出园门。园中四序多佳节,至尊最爱华林月。月下亲骑白凤凰,清歌挟弹花如雪。东西复道接长秋,雷殷车声走未休。烛天灯火湖山外,知是官家福海游。蓬壶万炬环孤岛,松栝千株系彩球。赤龙鳞甲随风动,宫娥荡桨银涛涌。步头扶上玉皇来,荷花满袖秋云重。文皇禦宇尤加意,自选传头串新戏。女史分笺纪岁华,奉诚弟子分番试。遥望瓜洲战垒寒,羽书日夜报长安。君王宵旰多愁思,抱尽琵琶不教弹。绣岭乌啼金屈戍,温汤人倚玉栏杆。圌参汁冷疗消渴,海荔瓤多罢晚餐。八里桥头鼙鼓起,惊断歌声落秋水。侵晓开门放内人,翠华已在边风里。汨罗不管金蟾锁,上阳骨葬青莲朵。回首阿房一片红,错认湖山旧镫火。谁念冰天七月凉,蕃河呜咽绕宫墙。似闻天语弥留际,犹问离宫一断肠。亲贤刻意权成败,议定先看敌兵退。奉使迎銮消息迟,列朝宸翰缘街卖。老妪筐中宋本书,牧童壁上元人画。莫问丛残贝叶经,牙签四库亦飘零。僧廊篆鼎蝌文绿,侩肆柴窑宝气青。明年返辔延洪祚,蒙恩遣向园中住。马埒蓬蒿一丈高,斜阳手拨常朝路。厮养眠庋玳瑁屏,灶丁爨砍沈檀树。康国猧儿海户收,交州鹦鹉关山去。朝朝暮暮总堪哀,铜辇秋衾梦不来。脂奁粉盒馀香土,宝册珠衣化劫灰。伤心最怕秋来夕,寂历虚尘幂瑶席。钟鼓迟迟出禁城,佩环隐隐来湖石。柏寝流萤熠熠黄,椒房鬼火荧荧碧。邃洞泥青蝙蝠窠,假山月黑狐狸迹。林间何物解吟诗,楼上无人似吹笛。老病缠绵傍晓啼,又到当年宴舞时。银屏椽烛高花下,正侍君王看水嬉。岂知池苑都非旧,鹢首摧残禦舟漏。手帕鲛绡揾泪珠,年深冰结成红豆。近来特旨兴工筑,楚南梁山括材木。大官虚费水衡钱,万户千门那能复。露台诏下万人呼,赵鬼徒能诵两都。中兴大业崇朝定,太液池头许钓鱼。广寒团殿愁仙跸,玉泉亭榭浮云失。游人莫上万寿山,只剩明湖晒寒日。曲江痛哭子美诗,连昌写憾微之词。逢君半日凄凉话,转忆人间万事非。伶元老去霜侵鬓,力士归来泪湿衣。西陵王气犹龙虎,独立宫门望落晖。
八卦山行
天狼昼明天狗恶,黑旗无光日色薄。万雷淜湃撼孤城,八卦山头云漠漠。蓦然一骑突围来,左甄右甄相刺斫。鼻头出火耳生风,五百健儿齐踊跃。是何意态伟且雄,延陵季子神磅礡。书生抵死在疆场,志士不忘在沟壑。城存与存亡与亡,万民空巷吞声哭。裹尸马革复何惭,弩目牛皮今非昨。提刀大笑向天行,中宵几见旄头落。我来山上吊英灵,独汲寒泉荐秋菊。国魂飘荡国殇哀,哀哉今人气萧索!
文鉴十首
临邛落拓诉琴心,卖赋长门易酒金。惭愧茂陵风雨夜,寒灯卧听白头吟。骂祖当年矢在弦,嘲孙今日语如泉。毫端惯作鱼龙戏,未必前修愧后贤。覆雨翻云笔下通,经残史秽古今同。赏音赖有徐常侍,藏拙沉文护魏公。隐迹僧厨事爨炊,丰干饶舌费言辞。能除教下三时业,不废人间两卷诗。日日长安买醉归,谪仙高韵世应稀。惊人一曲清平调,写与龟年唱贵妃。国子先生入学宫,身持木铎警愚蒙。如何远慕颜曾乐,一卷雄文欲送穷。炫奇长庆有宗师,佶屈聱牙绎守池。上士诠言浑不会,空留寱语恫愚痴。千军弃甲锦城开,又见君王舆榇来。漫道文章经国业,降书名世亦堪哀。闲将博议舞唇枪,左氏春秋作战场。暮四朝三矜卓识,毁庄誉段亦荒唐。自筑淩烟自画图,自匀粉墨自嵩呼。雕虫敢笑王丹麓,一字沉吟撚断须。
赠文叔良
翩翩者鸿,率彼江滨。君子于征,爰聘西邻。临此洪渚,伊思梁岷。尔行孔邈,如何忽勤。君子敬始,慎尔所主。谋言必贤,错说申辅。延陵有作,侨肸是与。先民遗迹,来世之矩。既慎尔主,亦迪知几。探情以华,睹著知微。视明听聪,靡事不惟。董褐荷名,胡宁不师。众不可盖,无尚我言。梧宫致辩,齐楚构患。成功有要,在众思欢。人之多忌,掩之实难。瞻彼黑水,滔滔其流。江汉有卷,允来厥休。二邦若否,职汝之由。缅彼行人,鲜克弗留。尚哉君子,异于他仇。人谁不勤,无厚我忧。惟诗作赠,敢咏在舟。
源氏物语
11世纪初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代表作。日文“物语”一词,意为故事或杂谈。小说共分54回,前44回是源氏的故事,后10回为薰君的故事。天皇桐壶有一爱嫔,出身微寒。她遭其他妃嫔妒恨,生下一子后郁郁死去。天皇考虑此子无外戚做后盾,遂将其降为臣籍,赐姓源氏。源氏12岁时娶了左大臣之女葵姬,后与继母藤壶妃私通,生子名冷泉。桐壶天皇对此子十分钟爱,立为太子。源氏追求各式妇女,达到狂热程度,前后染指女性近20人,上至皇婶,下至民女。后源氏纳养女紫姬为正妻。桐壶天皇因多病让位后,新皇上台,打击政敌,排斥异己,源氏被逼离开宫廷,放逐山乡。后冷泉登上天皇宝座,源氏便青云直上,掌朝廷大权,荣华绝顶。源氏营教六条院,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但好景不长,源氏一派内部矛盾加深,他感到自己政治地位不稳,又发现最后一位夫人与人私通生子名薰君。源氏得知真相,不胜懊丧,审人度己,慨叹报应。葵姬去世后,他钟情的藤壶、紫姬等也相继去世。他终于摆脱尘世,遁入空门。薰君长大成人,对浮舟等妇女追逐的故事在后10回予以描述。此书错综复杂的社会人物关系,涉及到的400多人物形象,在作家笔下得到生动体现。全书以散文为主,插入近800首和歌,并引入白居易诗句等汉诗文,可看作中日文化交流的记录。此书是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至今,研究“源学”的日本学者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仍在探讨源氏人物形象的特性等问题。《源氏物语》是日本古代物语文学的最杰出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写实长篇小说。
皱水轩词筌
词论著作。中国清代贺裳撰。裳字黄公,江南丹阳人,生卒年不详。工于词,著有《红牙词》1卷。《皱水轩词筌》共1卷,赖古堂集本为54则,今人唐圭璋又据《倚声集》、《词苑丛谈》、《昭代丛书》三书补遗13则,合之共67则。作者在论述中,能运用比较分析法,如将欧阳修词与范仲淹词相比较,秦观词与黄庭坚词相比较,将姜白石与张功甫的咏蟋蟀词相比较等,通过比较指出各自特色和得失。作者反对作词浅直、酸腐、怪诞、粗莽和涉于淫靡,指出“词虽宜于艳冶,亦不可流于秽亵”。对于“语淡而情浓,事浅而言深”的“风流蕴藉”之作,击节称赏为“真得词家三昧”。特别强调作词要写出真情、实境。他说:“作词不待用事,用之妥切,则语始有情。”“小词以含蓄为佳,亦有作决绝语而妙者。如韦庄‘谁家少年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之类是也。”“词家须使读者如身履其地,亲见其人,方为蓬山顶上。”作者还认为词人创作时应如韩幹画马一般,“身作马形,凝思之极”,以求达到“形神俱似”的境界。本书有赖古常刊本,昭代丛书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词话丛编》本。
诗序
《毛诗序》的简称,有“大序”“小序”之分。列在各诗前面,解释各篇主题的是“小序”,往往牵强附会,曲解诗意。在《毛诗》首篇《关雎》的“小序”后面有一大段概论全部《诗经》的文字,叫做“大序”(据《正义》说明,应从“风,风也,教也”句开始)。《大序》比较系统地宣扬了儒家的文艺观点,十分重视《诗》的社会教育作用,把它当作“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工具。也有人把每篇《诗序》的第一句叫做“小序”,第二句以下叫做“大序”。“诗序”作于何人?众说纷纭。有认为《大序》《小序》都是子夏作的(王肃、孔颖达),有认为《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的(沈重),有认为孔子作的(王得臣),有认为诗人自作的(王安石),有认为毛公门人作的(曹粹中),还有认为国史作的(程颐)。又《后汉书·儒林传》:“卫宏,字敬仲,从谢曼卿受诗,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据此,宋以来研究者大都认为《诗序》是卫宏所作。但有的学者认为卫宏所作不是现在的《诗序》。章太炎说:“卫宏先康成仅百年,如《小序》果为宏作,康成不容不知。由今思之,殆宏别为《毛诗序》,不与此同,而不传于世耳。”因此,《诗序》的作者究竟是谁,现在还没有可靠的结论。
东观余论
二卷。附录一卷。杂著。宋代黄伯思撰。伯思(1079—1118年),字长睿,别号霄宾,号云林子,邵武(今属福建)人。元符进士。政和间为秘书郎。能书,好古文奇字。对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之研究,以及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其篆、隶、正、行、草、章草、飞白皆至妙绝,初仿颜、柳,后规模钟、王,笔势简远,有魏、晋风气。是书首例《法帖刊误》,其余为论、序跋、辨记等,凡一百零五篇。其中以涉及书法、碑帖为最多,议论考证,俱甚精确,对米芾等人的著作颇有补益之功。是较早从科学角度研究法书的著作。论书重晋人,尚成规,反对学“阙古人之渊源”的字,体现出古典的书学倾向,在对钟、王楷法的形式,以及和字型发展变化等关系的论述上,有独到见解。《四库全书》谓:“此书精博,胜《集古录》多矣。”伯思卒后,其子诏、礽裒其平日议论题跋汇为是书,前有自序,后有楼钥及其子礽跋、毛晋识。传世主要版本有《王氏书苑》本、项氏万卷楼仿宋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本。
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所撰关于变法维新的重要理论著作。1892年(光绪十八年)在弟子陈千秋、梁启超等协助下开始编著,1898年正式刊行。共二十一卷。书中阐发“托古改制”理论。宣称《六经》皆孔子所作,是孔子假托古圣先王言行,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改革主张,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素王”。认为孔子改制的精义主要反映在《春秋》一书中,而《公羊传》则是阐释《春秋》的典籍。作者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需要出发,附会公羊学派的“据乱、升平、太平”三世说,解释历史发展趋势。认为“据乱世”即西方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即君民共主时代,“太平世”即民主共和时代。这一划分并不科学,但确认历史不断进化发展,强调当时中国应由“据乱世”通过改革进入“升平世”,冲破了顽固派“敬天法祖”和“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反动思想,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影响甚大。顽固派攻击该书“灭圣经”、“乱成宪”,要求清政府将该书毁版。
古穰杂录摘抄
一名 《莘野纂闻》,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明李贤撰。 《国史经籍志》、 《千项堂书目》、 《明志》著录为二卷。 《钦定续通考》、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三卷。现存历代小史本、古今名贤汇语本、续说郛本、五朝小说本均为一卷。记录汇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题《古穰杂录摘抄》,一卷本。本书系作者在任时耳闻目睹及亲历之事,编缀成帙,对研究明初及正统至成化初年宫廷政治与经济、军事、文化诸问题,颇具价值,尤其对文武大臣的言行轶事,多有记述,可补正史之缺。其中多有不满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之语。其谓李时勉自仁宗谴怒之后,不复直言;自王振诬抅以后,即乞归,有明哲保身之义。也颇著微词。《古穰杂录摘抄》是明代小说家元明善所著,由沈节甫编辑成书。主要是元明善对《古穰杂录》中重要的知识进行摘录,为后人了解《古穰杂录》提供了参考资料。
禹贡说断
四卷。宋傅寅撰。寅字同叔,两浙路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南宋学者。少时尝从唐仲友学,仲友以益友称之,寅学识渊博,于天文、地理、封建、井田、学校、郊庙、律历、军制之类,无不悉心研究,订其讹误,每事各为一图,题为《群书百考》,寅隐居不仕,又不治生产,晚年家境贫寒,学者称“杏溪先生”,工诗,诗风闲远古淡。该书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有宋刊本杏溪傅氏《禹贡集解》二卷,瞿氏谓“东阳乔行简序,首列《山川总会》及《九河》、《三江》、《九江》四图,序首行题曰杏溪傅氏《禹贡集解图》,后又题曰《尚书诸家说断》”。今北京图书馆藏宋刻元修本,与瞿氏《目录》着录本同,是该书原本二卷,书名为《禹贡诸家说断》。《永乐大典》题为《禹贡说断》,《通志堂经解》题为《禹贡集解》,并非宋本旧名。《四库全书》采用《永乐大典》所题该书书名,并将该书析为四卷,愈失其真。该书博引众说,断以己意,具有独到见解,如论《孟子》“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为古沟洫之法,尤为前儒所未及。该书传本以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元修本为最善,《通志堂经解》本多有缺误,另外还有《墨海金壶》本、守山阁刊本、经苑本、《金华丛书》本等。
周官集传
十六卷。元毛应龙撰。毛应龙生平始末不得详知。据张萱《内阁书目》记载,应龙字介石,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大德间当官澧州教授。《周官集传》各家着录均为二十四部,原书久佚,清修《四库全书》,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天官》、《春官》、《秋官》、《冬官》完整,仅缺《地官》、《夏官》,每官四卷,应为二十四卷,实录为十六卷。《周官集传》是采集前代诸家研究《周礼》学说的着作。此书对诸家训释,引据广博,对郑锷《解义》、徐氏《音辨》、欧阳谦之说所采尤多。对出自自己的观点则以题“应龙曰”相区别。其中亦有沿袭误说,未考古义者,如解“钟师掌金奏以钟鼓奏九夏”,汉杜子春、郑玄皆以“九夏”为乐曲,毛应龙不引,而独引欧阳谦误说。又如解“甸祝禂性”、“栗氏为鬴”,毛应龙皆有谬执旧文,疏于考核,疑古义过甚之疵。书中对“冕服车旗制度”、“亩祧昭穆之制”、“司尊彝之六尊六彝”、“司几筵之五几五席”、“方弓义弓之异名”、“正岁正月并用”诸事,条例引证,颇为明晰。《周官集传》对搜集挖掘《周礼》研究作出很大贡献,其中博录宋以来诸家散失之说,尤为宝贵。元代学者研究《周礼》,所存仅此一书最为完整。《周官集传》,在《周礼》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周官集传》之外,毛应龙另有《周官或问》五卷,《永乐大典》将其附于《集传》之后,但所存仅《天官》十九条、《春官》十四条、《秋官》、《冬官》各一条,篇幅寥寥,不能另成一卷,《四库全书》录《集传》时遂附于各传之下。《周官集传》版本有:江西刊本;路氏钞本。
毛诗注疏
亦称《毛诗正义》。经学著作。唐代颁布的官书《五经正义》之一。汉毛亨传、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40卷,每卷末附核勘记。民国25年 (1936)上海中华书局缩印《四部备要》本。此书以 隋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融 合魏、晋、南北朝学者有关研究《诗经》的见解,阐 释《毛传》和《郑笺》,对于了解《传》、《笺》的内 容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由于《正义》遵守 “疏不破 注”的原则,因而承袭了《传》、《笺》的某些错误, 对《毛传》的本意也产生了误解。后世流传的注本有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今流传有《十三经注 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