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陬冶游录
《海陬冶游录》即为王韬描绘上海青楼的冶游笔记,是书依余怀《板桥杂记》体例分上中下三卷。作者自言:“旅窗无俚,因病得闲,枨触旧怀,抽毫暝写,姑循余曼翁《板桥杂记》之例,以雅游、丽品、轶事分隶之。“上卷”雅游“,绘沪上青楼靡丽纷华之景;中卷丽品”,展还上名姝风流艳媚之态;下卷“轶事”,叙申江烟花风情万种之事。王韬另有《海陬冶游附录》三卷,《海陬冶游余录》一卷,与此形成“海陬冶游”系列作品。《海陬冶游录》对晚清青楼笔记颇有影响,启迪了后代同类作品,如黄式权《淞南梦影录》即“权舆于《海陬冶游录》“而成。
宛陵群英集
十二卷。元汪泽民、张师愚合编。汪泽民,字叔志,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人。延祐五年 (1318)进士,授承事郎,同知岳州路平川州事,历南安、信州两总管府推官,后补平江路总管府推官,调济南路兖州知州。至正三年(1343),召为国子司业,与修三史,书成即迁集贤直学士。寻以礼部尚书致仕,居宣城,自号“堪老真逸”。其事迹元史本传有载。张师愚,字仲愚,宁国 (今属安徽)人。生卒年不详。曾两领延祐、天历乡荐。与汪泽民友善。《江南通志》称他曾撰 《梅尧臣年谱》,实误,系其弟张师曾所撰。本书即汪泽民晚居宣城时所辑,所收上自宋初,下迄元代,得诗一千三百九十三首,以古今体厘为二十八卷。同里施璇为之刊行。其后该书久佚不传。故宁国、宣城二志载籍门内均未著其目。《永乐大典》各韵内所录此书之诗共七百四十六首,作者一百二十九人,看来原本犹存十之五六。其中如王圭等七十余人载于《宣城旧志文苑传》者,他们的许多遗篇往往在本书可见。又如梅鼎祚的《宛雅》所录诸家佚句以为原诗散亡的,其全什也多可见于本书。所以,本书所收虽仅一乡之歌咏,亦有其参佐考订之价值。所传下来的十二卷本,系清末编订《四库》时裒集厘定的。书中凡其人之爵里、事迹有可考者,已补注于姓名之下;不可考者阙之。《永乐大典》原本失载人名,无可参补者,则仍分类附录于后。是书有 《永乐大典》本。《四库全书》本。
文定集
诗文别集。南宋汪应辰撰。二十四卷。应辰,字圣锡,初名洋,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人。学称玉山先生。本农家子,绍兴五年进士第一,高宗为改此名。官至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侍读。卒谥文定。政治上因主战与秦桧不和,为政多革时弊,少从吕本中,胡安国、张九成诸家学,又与吕祖谦、张栻相善,文章学问具有渊源,表侄朱熹颇引以为重。著有《石林燕语辨》。原有集五十卷,世久无传,明程敏政于文渊阁得旧本,摘抄其要,编为廷试策一卷、奏议二卷、内制一卷、杂文八卷,余散佚。嘉靖中,乡人夏浚列刻时,又附遗事、志传等二卷。清乾隆朝,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载与程本互相比较,删重补缺,诠次为二十四卷,虽仅得原书之半,然其精华略备于是。应辰平生不喜为文,以为不宜敝精神,然每作辄过人,代笔制诰,温雅典实。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武英殿木活字本。另有《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福建刻本、广雅书局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附清陆心源辑目、傅以礼录《拾遗》一卷。今人栾贵明据现残存《永乐大典》又辑得十条,见《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可补以上诸本之缺漏。
浮溪集
诗文别集。宋汪藻(1079—1154)撰。三十二卷,拾遗三卷。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崇宁进士,累官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兵部侍郎,拜翰林学士。后以显谟阁学士、左中大夫,知徽州、宣州。卒封新安郡侯。另有《浮溪词》、《浮溪文粹》。《宋史·艺文志》著录有集凡百二十卷,原本久不传,明嘉靖中胡尧臣合旧传诗文,成《浮溪文粹》十五卷刊行,清乾隆间,四库馆臣又自《永乐大典》辑抄补缀,重编为是集,文二十八卷,有奏疏二卷十五篇,表四卷百○八篇,外制文四卷百七十七篇,内制文五卷百七十二篇,序跋等一卷十六篇,记二卷十五篇,碑、传、铭赞、祭文、书札三卷二十八篇,启二卷四十七篇,神道碑、行状一卷四篇,墓志铭四卷三十六篇,凡五百四十八篇。诗四卷,有古诗五言四十九首,七言二十三首;律诗五言四十七首,七言七十八首;五言排律六首;绝句五言十五首,六言三首,七言六十一首;词三首,凡二百八十五首。藻学问博赡,文章淹雅,为南渡后词臣之冠。文如代隆祐太后手书建炎德音诸篇,皆明白洞达,典当情事,诏令所被,无不凄然愤发,天下传诵,足以动人,为辞令之极,擅绝一时。其他杂文,也多深醇雅健。其诗早年学江西诗派,今观其诗受苏轼影响尤深,情感真实,不乏忧念国事之作。有《丛书集成初编》据《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排印本,附清孙星华辑《拾遗》三卷,数量也可观,并逐一注明来源。另有《四部丛刊》本,无《拾遗》;《四库全书》本作三十六卷。今人栾贵明又自残存《永乐大典》中辑得清四库馆臣漏辑诗五首,文十二篇,见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
汪宗沂辑。一卷。汪氏从《水经注》《环宇记》《晋书》《文选》《通典》《北堂书钞》、杜牧《注孙子》《玉海》《御览》等史籍中辑录出关于诸葛亮八阵战法的资料,内容涉及八阵图遗迹,八阵布列及各部分的名称。后附《用阵杂谈》,是从有关史书上辑录运用阵法的资料,共十四则。《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所载《诸葛亮集》无《八阵兵法》。后人伪托诸葛亮之书甚多。汪宗沂所辑不一定都是属于诸葛亮的,汪氏亦未考证,但所辑资料肯定都是宋代以前的阵法。中国古代兵学中,“阵法”是一个重要门类,但文献大都散佚,很少有人研究。汪氏所辑《武侯八阵兵法辑略》,有比较重要的价值。此书现存有光绪己卯刻本。
经礼补逸
元末明初人汪克宽勾辑中国古代礼制的著作。9卷。洪武二年 (1369年) 曾鲁序称,朱熹曾谓 “《周礼》为礼之纲,《仪礼》其本经,而《礼记》其义疏”。属门人黄氏辑录丧、祭二礼,未能有成。汪克宽亦称 “《礼记》乃《仪礼》之传,《仪礼》乃《周礼》之节文。而三礼之要,则在乎吉凶军宾嘉五礼之别也” ( 《自序》,下同) 。他认为古代吉礼12,凶礼5,丧礼4,宾礼8,军礼5,嘉礼6。然 “周之叔世,礼典多散逸,盖不特火于秦而亡于汉也” 。因而遍考《仪礼》、《周礼》、大小戴记、《易》 、《诗》 、《书》、《春秋》三传、《孝经》、《家语》及汉儒记录之合于礼者,列为五礼之篇,次第为吉礼4卷、凶礼2卷、军礼1卷、宾礼1卷、嘉礼9卷。此书不独体例参差无绪,亦多杂春秋诸侯失礼之事,与西周礼制多不合。程敏政跋称,此书曾为人改窜,窃为己有。清人辑《四库全书》,所收此书,或系改窜之本。有通志堂经解本。
参读礼志疑
二卷。清汪绂(1692-1759)撰。绂字灿人,初名烜,号双池、重生。婺源(今属江西)人。诸生。家贫嗜学,博综儒经,于乐律、天文、地舆、阵法,术数皆有研究。着有《易经诠义》、《春秋集传》《乐经律吕通解》、《孝经章句》等。是书取陆陇其所着《读礼志疑》,援据诸说,以己意附于各条之下为参稽。其于《三礼》大端,如谓南郊即为圆丘,大社即为此郊,禘非祭天之名,路寝不得仿明堂之制。又力斥大飨明堂文王配五天帝,武王配五人帝之说。其所解皆力主王肃之说而贬黜郑玄之义,故颇与旧注相古。至于其所谓东西夹室不在堂之两旁,而在东西房之两旁;士无朝服,玄端即士之朝服,上士元裳,下士杂裳,如此等等,据考与绂说不甚相符,是为其考证未深旨。然其说解多深得经义,如所谓大夫、士无西房,故士丧礼主人括发,众主人免于房,而妇人乃独髽于室,以无西方故也。此说本于孔颖达疏,以此可为陈祥道《礼书》解惑。汪绂是书可与陆陇其之书并存不废,互为参证。有栖碧山房刊本。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简称《素灵类纂约注》。医经类著作。清汪昂撰。三卷。昂字庵,休宁(今属安徽)人。早年业儒,后弃举业,专攻医学。善采众家之长,尤长本草与方剂。著有《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汪氏认为《内经》理全渊深,包举弘传,为医家必遵之经典,然全书浩繁,不便观览。故将《内经》原文分为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候、运气、审治、生死、杂论等九篇。详加注释。多采王冰、马玄台、吴鹤皋、张隐庵诸家之言,约占十分之七。汪氏自注约十分之三。所述平正,于医林中颇有影响。有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刻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会真集
会真集,原题「超然子王吉昌撰」。约成书于金元间。五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本书主要论述内丹道法。卷一为图说,内载太极图、五行生数图、四象生八卦图等十余幅图,每图后附论说。卷二、卷三为曲集,收入曲子九十余首。卷四、卷五为词集,收入词七十余首。其图说词曲,皆以阐述太极、五行和八卦运行变化之数为主旨,以供内丹修炼者取法。对五行八卦生成合会之数,解释尤为精详。认为五行生数始于水,其数一,其色黑,乃乾元之始,八卦之宗,即金丹之本也。炼丹者呼吸升降、采炼抽添、周天运转等,皆须合于阴阳逆顺之数。又称内丹九转功成,再炼神合道而彻了本元生灭之性。其说兼融全真道与南宗张伯端之丹法。
本草备要
成书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代汪昂撰。商务印书馆1954年铅印本。该书是本草学著作,汪氏认为有些本草书籍内容“备而不要”或“要而不备”,故取材《本草纲目》与《神农本草经疏》等书,选取常用药品,述其要旨,又兼补以上两书之末备,故名《本草备要》。卷首为“药性总义”,概括药学理论,次以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鱼虫、人等8部分类,共载药478种,各药名之下,以小字简述其主要功效,并系统介绍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药材形态、加工炮制等,并附图461幅,均系转绘自《本草纲目》钱蔚起本药图。此书完备而扼要,论药虽采众家之说,又有个人创见,书成即风行全国,为中医初学者常用入门书。书中引证了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中关于炮炙的总结性论述,但无新见地,各药项下所注炮炙方法,亦大体同前人。仅对于生、制品的药效解释,以及采用不同辅料对药效的影响,略有发挥。如认为黄芪不必盐炙,“或曰补肾及崩带淋浊,宜盐水浸炒。昂:此说非也,前证用黄芪,非欲抑黄芪使入肾也,取其补中升气,则肾受荫,而带浊崩淋自止……”“人参芦能涌吐痰涎,体虚人用之,以代瓜蒂”。海藻“其用在咸,似不宜洗过。”“当归,非治痰药,姜制亦臆说耳”。
清季外交史料选辑
本书(三册三七六面二二五、六○○字)不分卷,选自黄岩王彦威(韬夫)辑「清季外交史料」一书。王氏在清光绪中供职军机处时,尝手录元年至三十年间有关外交之朝廷诏令、枢臣强吏章奏以及密电秘稿等件,初名曰「光绪朝洋务始末记」;以后其哲嗣希隐复搜集光绪季年至宣统三年之涉外文件赓续成书,改易今名。书系按年顺序编次,极易查考。本书所选,殆为光绪十年中法之战、二十年中日之战两役与台湾关涉之史事。此外如同治十三年日兵侵台事件善后事项、光绪初年西班牙船在台湾洋面失事事件、十二年日本兵船事件以及十四年洋商抽厘与后山「剿番」等事件,仅属零星资料而已。十年法兵事起,而以电牍、电奏、电旨为多。书末,节录原书所附「清季外交年鉴」,并略加补充之。
三史同名錄 一
遼金元三史。人多同名如前人所論元有五伯顏四脫脫。金有兩婆慮火三婁室遼有兩蕭韓家奴其類 甚多汪上湖韓門綴學嘗論及之。且云或謂譯無定字同名者不妨易換同音之字若遼之耶律撻不也. 與耶律塔不也撻塔異文阿里海牙與阿禮海牙里禮異文可以示別汪氏以謂同者太多勢難盡變是 固然矣抑有未也譯取同音本無定字史官以私意改易字形取其易於分別爾假如撻甲而塔乙里丙 而禮丁惟史官得自知之。他處紀載仍可彼此互換或一概無分蓋本無一定不易之義例其勢自不能 盡人皆心喩也故汪氏之說徒慮太多不能盡變不知縱能盡變其勢亦不行也又云金有兩婆盧火皆 太宗時宗室以在後者附前有兩訛可皆内族之護衞又同守河中因合為一傳兩蒲察六斤一與謀逆 一守門不肯從亂。並見胡沙虎傳分其所分合其所合金史首創其例似可為法也案金史創例固未足 以立訓而汪氏以為可法則亦不知古人之大體矣夫窮則必變變必求通而後可垂久凡事莫不然也 史家發凡起例當為後世師法遇此等參差之事皆爲前代所無而後世之所必不免者尤宜立法以濟 其窮豈可以巧術小數穿鑿私智苟免己責而不顧後人之難為典要哉夫對音繙譯文字無多名字相 同觸處多有作史者自應推春秋釋例兼法古人同姓名錄特譔為同名考將全史所載毋論有傳無傳
三史同名錄 二
遼金元三史。人多同名如前人所論元有五伯顏四脫脫。金有兩婆慮火三婁室遼有兩蕭韓家奴其類 甚多汪上湖韓門綴學嘗論及之。且云或謂譯無定字同名者不妨易換同音之字若遼之耶律撻不也. 與耶律塔不也撻塔異文阿里海牙與阿禮海牙里禮異文可以示別汪氏以謂同者太多勢難盡變是 固然矣抑有未也譯取同音本無定字史官以私意改易字形取其易於分別爾假如撻甲而塔乙里丙 而禮丁惟史官得自知之。他處紀載仍可彼此互換或一概無分蓋本無一定不易之義例其勢自不能 盡人皆心喩也故汪氏之說徒慮太多不能盡變不知縱能盡變其勢亦不行也又云金有兩婆盧火皆 太宗時宗室以在後者附前有兩訛可皆内族之護衞又同守河中因合為一傳兩蒲察六斤一與謀逆 一守門不肯從亂。並見胡沙虎傳分其所分合其所合金史首創其例似可為法也案金史創例固未足 以立訓而汪氏以為可法則亦不知古人之大體矣夫窮則必變變必求通而後可垂久凡事莫不然也 史家發凡起例當為後世師法遇此等參差之事皆爲前代所無而後世之所必不免者尤宜立法以濟 其窮豈可以巧術小數穿鑿私智苟免己責而不顧後人之難為典要哉夫對音繙譯文字無多名字相 同觸處多有作史者自應推春秋釋例兼法古人同姓名錄特譔為同名考將全史所載毋論有傳無傳
三史同名錄 三
遼金元三史。人多同名如前人所論元有五伯顏四脫脫。金有兩婆慮火三婁室遼有兩蕭韓家奴其類 甚多汪上湖韓門綴學嘗論及之。且云或謂譯無定字同名者不妨易換同音之字若遼之耶律撻不也. 與耶律塔不也撻塔異文阿里海牙與阿禮海牙里禮異文可以示別汪氏以謂同者太多勢難盡變是 固然矣抑有未也譯取同音本無定字史官以私意改易字形取其易於分別爾假如撻甲而塔乙里丙 而禮丁惟史官得自知之。他處紀載仍可彼此互換或一概無分蓋本無一定不易之義例其勢自不能 盡人皆心喩也故汪氏之說徒慮太多不能盡變不知縱能盡變其勢亦不行也又云金有兩婆盧火皆 太宗時宗室以在後者附前有兩訛可皆内族之護衞又同守河中因合為一傳兩蒲察六斤一與謀逆 一守門不肯從亂。並見胡沙虎傳分其所分合其所合金史首創其例似可為法也案金史創例固未足 以立訓而汪氏以為可法則亦不知古人之大體矣夫窮則必變變必求通而後可垂久凡事莫不然也 史家發凡起例當為後世師法遇此等參差之事皆爲前代所無而後世之所必不免者尤宜立法以濟 其窮豈可以巧術小數穿鑿私智苟免己責而不顧後人之難為典要哉夫對音繙譯文字無多名字相 同觸處多有作史者自應推春秋釋例兼法古人同姓名錄特譔為同名考將全史所載毋論有傳無傳
三史同名錄 四
遼金元三史。人多同名如前人所論元有五伯顏四脫脫。金有兩婆慮火三婁室遼有兩蕭韓家奴其類 甚多汪上湖韓門綴學嘗論及之。且云或謂譯無定字同名者不妨易換同音之字若遼之耶律撻不也. 與耶律塔不也撻塔異文阿里海牙與阿禮海牙里禮異文可以示別汪氏以謂同者太多勢難盡變是 固然矣抑有未也譯取同音本無定字史官以私意改易字形取其易於分別爾假如撻甲而塔乙里丙 而禮丁惟史官得自知之。他處紀載仍可彼此互換或一概無分蓋本無一定不易之義例其勢自不能 盡人皆心喩也故汪氏之說徒慮太多不能盡變不知縱能盡變其勢亦不行也又云金有兩婆盧火皆 太宗時宗室以在後者附前有兩訛可皆内族之護衞又同守河中因合為一傳兩蒲察六斤一與謀逆 一守門不肯從亂。並見胡沙虎傳分其所分合其所合金史首創其例似可為法也案金史創例固未足 以立訓而汪氏以為可法則亦不知古人之大體矣夫窮則必變變必求通而後可垂久凡事莫不然也 史家發凡起例當為後世師法遇此等參差之事皆爲前代所無而後世之所必不免者尤宜立法以濟 其窮豈可以巧術小數穿鑿私智苟免己責而不顧後人之難為典要哉夫對音繙譯文字無多名字相 同觸處多有作史者自應推春秋釋例兼法古人同姓名錄特譔為同名考將全史所載毋論有傳無傳
海州直隶州志
《海州直隶州志三十三卷》清‧唐仲冕等修,汪梅鼎纂,清嘉庆十六年刊本。 海州直隶州是清代江苏省的一个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裁州存县,改海州直隶州为东海县,治海州城内。同年4月,析东海县东南境11镇置灌云县。 195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由灌云县与涟水县部分乡镇成立灌南县。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计有《宸翰》、《恩纶》二纪;《舆地》、《山川》、《建置》、《学校》、《食货》、《海防》六图;《沿革》、《纪事》、《职官》、《选举》、《旌奖》五表;又有《舆地》、《山川》、《建置》、《食货》、《学校》、《祀典》、《海防》七考;《良吏》、《人物》、《列女》三传;《艺文》、《金石》、《奇观》、《冢墓》、《拾遗》、《叙述》六录。凡二十九个目,一百一十三个子目,四十余万言。在我国府、州、县的各类方志之中,虽然算不上鸿篇巨制,也可谓包容甚丰了。 海州志序:苦者,國有史而無志之作,新扵漢而山經、《禹貢》其權輿也。海州在溪為東海郡,幅頗廣,厯代分合變更不常,所轄亦稍狭。至今日而言,海州固非丙者戰争鋒鏑之區也。夫洙浴至化幾二百年,而不能臚紀盛德之麻,修葺典章之府,以無世以經遠,則司收者何詞以謝?吾友唐陶山,長沙名進士也。博雅多識,有良史才,作令花吴,源本經術,民和而政平,擢牧海州,優柔漸摩,人心欣然。濬甲子……
三朝野記
中國力亂外禍歷史書書叙 歷史上本名三或州王版财為寇之成们。清人以異族の主中國、曲解春秋尊王之教因襲政棼書之策·以编抄四庫全書计書微取全國国稻祥至檢察,世■石悦,别全徵之,或抽燬之,俟全圆人民不致弃受民族主義之抄港有来钱教事者,劉以長力擎破之,而且花年定茶某香云時次行女無直魂乎之伎俩。此政策·行之结二百餘年及母季也、節秋枝光生与劉中叔,黄海闻诸光生始印行國叢書学茫疆已火之書拂拭而流布之,其线湖别以行行神州國光集之故分最後廷在居神州國
房陵十首 其十
翁媪同围老瓦盆,倒篘新酒杂清浑。枧南枧北皆春社,且放乌犍卧晏温。
酒家
香篘闻十里,人指画桥东。紫瓮盛秋露,青帘飐晓风。曲尘飞柳外,檀板响楼中。社鼓枫林急,村村卧醉翁。
子夜吴歌九解赠李顺德于鳞 七解 其七
玉树抽新条,炎炎困赤土。日望天上云,不得阶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