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遍 隋董美人墓志,效稼轩括体
按董美人,生长蕊宫,不幸华年死。有墓志。家世颇详之。溯其先恤宜乡里。祖佛子。北齐凉州刺史。敦仁博洽标誉起。父后进其名,令闻河渷,英雄俶党声驰。诞美人、淑质秉华姿。接上恭承,以顺亲帏。凤采龙章,砌炳瑾瑜,庭芳兰蕙。噫。鲁殿来仪。梁台出事。摇环佩。倾国妖容貌,穷巾角,妙弹棋。看冶笑千金,曳裾万态,投壶技巧鹤高飞。旋回雪吹花,春秋十九,忽摧芳仁寿第。望龙原、寂寂付幽栖。空想象、文成术无施。散长空、遥天霞绮。谁怜冰枕弹泪,幕卷愁滋味。花台秋夜,凝尘故黛,只有余芳传此。其文哀感总淋漓。况多情、帝子亲制。
系龙洲歌
粤若稽古元洪荒,大地之水何洋洋。怀山襄陵齧日月,九州本自龙家乡。自从神禹受帝命,敷治九土归农桑。龙飞上天或入海,不与世人同畿疆。汤年大旱地尽坼,求龙雨水龙茫茫。纵欲系龙供驱使,神物安肯为人缰。西南地角苍梧野,流传古是舜所藏。如何一龙独不去,宛转局促江中央。诸山环抱作械梏,一石突兀如锒铛。无复兴云作雨势,安能四海更周章。农夫渔父任骑狎,虾蟹鱼鳖各称王。我来见龙为叹息,问龙何不去翱翔。龙言我岂人能系,今之不出循其常。称龙之德在潜隐,待时而动将天骧。亢不知退必有悔,今我之屈以求张。呜呼原野血玄黄,龙欲出兮龙彷徨。龙不出兮我忧伤,为龙歌兮歌慨慷。龙之言兮何能忘。
冷山行
禅房阁雨锁春阴,幽人切切鸣幽琴。一声两声风萧森,三弄五弄天沈沈。纷纶十指终不乱,双鸾对舞扬哀音。初为湘灵怨,再鼓别鹤吟。弦声按抑止复作,忽然变态穷㠊嵚。曲终从容奏恬淡,落花啼鸟青春深。苗夫子,吾独知尔心。胡为翻作冷山操,此意似欲为师箴。昔年忆侍明光宫,曾以丝桐沃舜聪。薰风一曲岩廊静,万国无为至化中。明昌有道真重瞳,重瞳左右多夔龙。朝廷诏起冷岩公,鼎湖龙去弓剑空。不闻天宝相国忠,渔阳马嘶旌旂红。圣主中兴日月功,首诛羿浞锄群凶。张公上书见大计,臣以琴谏非琴工。先生年来到骨穷,但愿四海无兵戎。夜阑更请弹三乐,臣独饥寒亦不恶。
五郊歌五首 青帝歌角音
震宫初动,木德惟仁。龙精戒旦,鸟历司春。阳光煦物,温风先导。岩处载惊,膏田已冒。牺牲丰絜,金石和声。怀柔备礼,明德惟馨。长嬴开序,炎上为德。执礼司萌,持衡御国。重离得位,芒种在时。含樱荐实,木槿垂蕤。庆赏既行,高明可处。顺时立祭,事昭福举。爰稼作土,顺位称坤。孕金成德,履艮为尊。黄本内色,宫实声始。万物资生,四时咸纪。灵坛泛扫,盛乐高张。威仪孔备,福履无疆。西成肇节,盛德在秋。三农稍已,九谷行收。金气肃杀,商威飂戾。严风鼓茎,繁霜陨蒂。厉兵诘暴,敕法慎刑。明神降嘏,国步惟宁。玄英启候,冥陵初起。虹藏于天,雉化于水。严关重闭,星回日穷。黄钟动律,广莫生风。玄樽示本,天产惟质。恩覃外区,福流京室。
安世房中歌
大孝备矣。休德昭清。高张四县。乐充宫庭。芬树羽林。云景杳冥。金支秀华。庶旄翠旌。七始华始。肃倡和声。神来晏娭。庶几是听。粥粥音送。细齐人情。忽乘青玄。熙事备成。清思眑眑。经纬冥冥。我定历数。人告其心。敕身齐戒。施教申申。乃立祖庙。敬明尊亲。大矣孝熙。四极爰轃。王侯秉德。其邻翼翼。显明昭式。清明鬯矣。皇帝孝德。竟全大功。抚安四极。海内有奸。纷乱东北。诏抚成饰。武臣承德。行乐交逆。箫丂群慝。肃为济哉。盖定燕国。大海荡荡水所归。高贤愉愉民所怀。大山崔。百卉殖。民何贵。贵有德。安其所。乐终产。乐终产。世继绪。飞龙秋。游上天。高贤愉。乐民人。丰草葽。女罗施。善何如。谁能回。大莫大。成教德。长莫长。被无极。雷震震。电耀耀。明德乡。治本约。治本约。泽弘大。加被宠。咸相保。德施大。世曼寿。都荔遂芳。窅寙桂华。孝奏天仪。若日月光。乘玄四龙。回驰北行。羽旄殷盛。芬哉芒芒。孝道随世。我署文章。冯冯翼翼。承天之则。吾易久远。烛明四极。慈惠所爱。美若休德。杳杳冥审。克绰永福。硙硙即即。师象山则。鸣呼孝哉。案抚戎国。蛮夷竭欢。象来致福。兼临是爱。终无兵革。嘉荐芳矣。告灵飨矣。告灵既飨。德音孔臧。惟德之臧。建侯之常。承保天休。令问不忘。皇皇鸿明。荡侯休德。嘉承天和。伊乐厥福。在乐不荒。惟民之则。浚则师德。下民咸殖。令问在旧。孔容翼翼。孔容之常。承帝之明。下民之乐。子孙保光。承顺温良。受帝之光。嘉荐令芳。寿考不忘。承帝明德。师象山则。云施称民。永受厥福。承容之常。承帝之明。下民安乐。万寿无疆。
晋鼙舞歌五首 其四 大晋篇
赫赫大晋。于穆文皇。荡荡巍巍。道迈陶唐。世称三皇五帝。及今重其光。九德克明。文既显。武又章。恩弘六合。兼济万方。内举元凯。朝政以纲。外简虎臣。时惟鹰扬。靡顺不怀。逆命斯亡。仁配春日。威逾秋霜。济济多士。同兹兰芳。唐虞至治。四了滔天。致讨俭钦。冈不肃虔。化感海外。海外来宾。献其声乐。并称妾臣。西蜀猾夏。僣号方域。命将致讨。委国稽服。吴人放命。凭海阻江。飞书告谕。响应来同。先王建肆国。九服为蕃卫。亡秦坏诸侯。享祚不二世。历代不能复。忽逾五百岁。我皇迈圣德。应期创典制。分土五等。蕃国正封界。莘莘文武佐。千秋遘嘉会。洪业溢区内。仁风翔海外。
晋四厢乐歌三首 正旦大会行礼歌
于皇元首,群生资始。履端大享,敬御繁祉。肆觐群后,爰及卿士。钦顺则元,允也天子。明明天子,临下有赫。四表宅心,惠浃荒貊。柔远能迩,孔淑不逆。来格祁祁,邦家是若。光光邦国,天笃其祜。丕显哲命,顾柔三祖。世德作求,奄有九土。思我皇度,彝伦攸序。惟祖惟宗,高朗缉熙。对越在天,骏惠在兹。聿求厥成,我皇崇之。式固其犹,往敬用治。煌煌七曜,重明交畅。我有嘉宾,是应是贶。邦政既图,接以大飨。人之好我,式遵德让。宾之初筵,蔼蔼济济。既朝乃宴,以洽百礼。颁以位叙,或廷或陛。登傧台叟,亦有兄弟。胥子陪寮,宪兹度楷。观颐养正,降福孔偕。昔我三后,大业是维。今我圣皇,焜耀前晖。奕世重规,明照九畿。思辑用光,时罔有违。陟禹之迹,莫不来威。天被显禄,福履是绥。赫矣太祖,克广明德。廓开宇宙,正世立则。变化不经,民无瑕慝。创业垂统,兆我晋国。列文伯考,时惟帝景。夷险平乱,威而不猛。御衡不迷,皇涂焕炳。七德咸宣,其宁惟水。猗欤盛欤,先皇圣文。则天作孚,大哉为君。慎徽五典,帝载是勤。文武发挥,茂建嘉勋。修已济治,民用宁殷。怀远烛幽,玄教氛氲。善世不伐,服事三分。德博化隆,道冒无垠。隆化洋洋,帝命溥将。登我晋道,越惟圣皇。龙飞革运,临焘八荒。睿哲钦明,配踪虞唐。封建厥福,骏发其祥。三朝习吉,终然允臧。其臧惟何,总彼万方。元侯列辟,四狱蕃王。时见世享,率兹有常。旅揖在庭,嘉客在堂。宋卫既臻,陈留山阳。我有宾使,观国之光。贡贤纳计,献璧奉璋。保佑命之,申锡无疆。振鹭于飞,鸿渐其翼。京邑穆穆,四方是式。无竞惟人,王纲允敕。君子来朝,言观其极。翼翼大君,民之攸暨。信理天工,惠康不匮。将远不仁,训以淳粹。幽明有伦,俊乂在位。九族既睦,庶邦顺比。开元布宪,四海鳞萃。协时正统,殊涂同致。厚德载物,灵心隆贵。敷奏谠言,纳以无讳。树之典象,诲之义类。上教如风,下应如卉。一人有庆,群萌以遂。我后宴喜,令问不坠。既宴既喜,翕是万邦。礼仪卒度,物有其容。晰晰庭燎,喤喤鼓钟。笙磬咏德,万舞象功。八音克谐,俗易化从。其和如乐,庶品时邕。时邕斌斌,六合同尘。往我祖宣,威静殊邻。首定荆楚,遂平燕秦。亹亹文皇,迈德流仁。爰造草昧,应乾顺民。灵瑞告符,休徵响震。天地弗违,以和神人。既戡庸蜀,吴会是宾。肃慎率职,楛矢来陈。韩濊进乐,均协清钧。西旅献獒,扶南效珍。蛮裔重译,玄齿文身。我皇抚之,景命惟新。愔愔嘉会,有闻无声。清酤既奠,笾豆既馨。礼充乐备,箫韶九成。恺乐饮酒,酣而不盈。率土欢豫,邦国以宁。王猷允塞,万载无倾。
晋正德大豫舞歌二首 正德舞歌
人文垂则,盛德有容。声以依咏,舞以象功。干戚发挥,节以笙镛。羽籥云会,翊宣令踪。敷美尽善,允协时邕。焕炳其章,光乎万邦。万邦洋洋,承我晋道。配天作享,元命有造。上化如风,民应如草。穆穆斌斌,形于缀兆。文武旁作,庆流四表。无竞维烈,永世是绍。豫顺以动,大哉惟时。时迈其仁,世载邕熙。兆我区夏,宣文是基。大业惟新,我皇隆之。重光累晖,钦明文思。迄用有成,惟晋之祺。穆穆圣皇,受命既固。品物咸宁,芳烈云布。文教旁通,笃以淳素。玄化洽畅,被之暇豫。作乐崇德,同美韶沪。睿邈幽遐,式遵王度。
中州集
金诗总集。全称《翰宛英华中州集》。十卷。附 《乐府》一卷。金元好问(1190—1257)编。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山人。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鸿词科,授儒林郎、官国史院编修等,金亡后不仕。著有《续夷坚志》等。此集选录金一代之诗,诗人二百四十九人,诗二千二百五十九首。首录显宗二首,章宗一首,不入卷数。其余分为十集,以十干纪之。辛集目录傍注“别起”二字,其人亦复始于金初。似乎七卷以前为正集,七卷以后为续集。壬集自马舜以下别标“诸相”一门,列刘豫等十六人;“状元”一门,列郑子聃等八人;“异人”一门,列王中立等四人;“隐德”一门,列薛继先等四人。癸集,列知己三人,南冠五人,而附见宋遗民赵滋及好问父兄诗于末,前有好问自序。各人为小传,详具始末,兼评其诗。入四库时,以毛晋刊本为蓝本。有 《四库全书》 本。
包待制智勘后庭花
又名《包龙图智勘 后庭花》。简名《后庭花》。杂剧剧本。元郑廷 玉作。四折,末本。剧写宋仁宗以王翠鸾赐廉 访使赵忠,鸾母同去侍候。赵妻妒忌,命家人王 庆害死翠鸾母女,王转令下属李顺下手。时王 与李妻张氏有私。张氏为害李,怂其放走二人, 王遂以李“违误官司”为由,逼令出具休书。李 悟其奸,欲告状,王惧事泄而杀李,投尸井内。 鸾途中与母散失,只身投宿狮子店,被店小二 持斧逼奸吓死,投入井中。鸾母与书生刘天义 亦来店寄宿,鸾魂与天义相晤,互赠《后庭花》 词。鸾母见天义手持鸾词,即疑天义藏鸾。赵 忠因翠鸾母女走失,遂请包公断案。是时鸾母 亦向包公控告,呈上《后庭花》词为证。包公见 词有“不见天边雁,相侵井底蛙”,疑鸾死于井 中,词为阴魂所作;经查访,从李顺家井中捞出 李尸,由李顺哑子证实王庆即凶手;又在狮子 店井中捞出鸾尸,于是抓获凶犯,案情大白。有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本。明 沈璟《桃符记》传奇即敷衍《后庭花》故事。
香溪集
宋代诗文别集。22卷。范浚撰。此书卷1为古赋,卷2至卷3为诗,卷5、卷6为杂著,卷7至卷9为论,卷10为书总论,卷11至卷15为进策,卷16、卷17为记,卷18、卷19为书,卷20为启,卷21为传,卷22为墓志、祭文。卷首列宋人陈岩肖序,书后附元人吴师道后序及章懋跋。此书为作者门人高栴编,其侄范端臣刊刻。据吴师道后序说:金履祥《四书考证》已称范浚集不传,“至顺辛未始得先生文七卷于亲友应氏家,盖其首编也”。“一日先生族孙俊来言,家藏缺一至五卷,惜其无从补也。于是忻然畀之,足以成编。”除《四库全书》辑入此集外,《四部丛刊》续编也收入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明刊本。此本除将吴师道后序及章懋跋移至卷端陈岩肖序之后,另有明人胡应麟序。书后附《范蒙斋先生遗文》及《范杨溪先生遗文》。最后还有姜殿扬跋。胡应麟序称“其诗文不甚概于古”。《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近体流易,犹守元祐旧格,不涉江西宗派;古体颇遒,亦非语录为诗之比”。
唐愚士诗
诗文集。明唐之淳(1350—1401)撰。四卷。之淳字愚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建文初拜翰林侍读,与方孝孺同领修书事,寻卒。有《萍居稿》、《文断》等。是集约成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约四万七千余字。正文含诗文四卷。文含记等,诗含古诗等。此集诗文相间而总题曰诗,体例不合。集中作品亦未经简汰,金砾并存。其诗气格质实,无元季纤秾之习。其塞外诸作,记山川物产,颇具史料价值。《会稽怀古》诗一卷,凡五言古诗三十首,乃其少作,题下各有小序,仿阮阅、曾极、张尧同之例。所作如《舜庙》、《禹庙》等能不沿袭旧例而有己见。其文则思路敏捷,方孝孺尝极推之。有《四库全书》本。
绀珠集
宋代文言轶事、志怪小说丛集。题南宋朱胜非辑。但书首有王宗哲绍兴丁巳(1137)序,称此书“不知起自何代”,而是年朱胜非适罢相家居, 《四库提要》因断为“不著编辑者名氏”。 《郡斋读书志》云: “旧说张燕公(指唐人张说)有绀珠,见之则能记事不忘,故以为名。”共十三卷。有宋绍兴丁巳刊本、明天顺庚辰刊本、 《四库全书》本。本书抄撮自秦汉至唐宋时期的说部著作一百三十七种,各书所摘多少不一,所录多经删节,并摘出一语为题。所引文字多有与《类说》相同之处,但不同处亦较多,二书间是否有所承袭,是《绀珠集》抄《类说》,还是《类说》抄《绀珠集》,尚不太清楚。本书编纂的原意,是摘取诸书中的辞章典故,以便于作诗文时征引故实之用。但因摘录的诸书,均为古本,且有不少书今已失传,因而对辑佚、校勘说部诸书,极有价值。如所引唐五代人李玫《纂异记》 (本书题作《异闻实录》)、尉迟枢《南楚新闻》、李蘩《邺侯家传》、胡璩《谭宾录》、温庭筠《干子》、武平一《景龙文馆记》、韩琬《御史台记》、皇甫氏《原化记》、杜宝《大业杂记》、潘远《纪闻谭》、令狐澄《大中遗事》、韩偓《金銮密记》、李绰《秦中岁时记》、卢言《卢氏杂说》等书,宋人张君房《乘异记》、《脞说》、钱惟演《金坡遗事》、黄鉴、宋庠《杨文公谈苑》、刘斧《摭遗》、钱易《洞微志》、张师正《倦游录》、毕仲询《幕府燕闲录》等书,均存有相当的佚文。今存的各种著作,也可据本书校录文字的异同,考订内容的正讹。
书指
二卷。书论。明代汤临初撰。临初生平事迹未详。此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分十二则,下卷分十一则。其内容大体是尊崇晋、唐书法,元代推崇赵孟頫一家,认为宋人评书多不可据,对苏东坡、黄山谷,米芾的评书多有指谪。崇尚书法古朴自然: “书贵质不贵工,贵淡不贵艳,贵自然不贵作意。质非鄙拙之谓也。”“字有自然之形,笔有自然之势,顺笔之势则字形成,尽笔之势则字法妙,不假安排,目前皆具。钟、张以来惟右军以超悟得之,故行草楷则种种入神。”“学书而不穷篆隶,则必不知用笔之方;用笔而不师古人,则必不臻神理之致。”对执笔、运笔、笔意、王右军笔势特点,对骨法、肉法、大小字法等都有深刻论述,如论骨法、肉法云: “字本无分骨肉,自《笔阵图》传,后世乃屑屑为言。不知骨生于笔,肉成于墨,笔墨不可相离。骨肉何所分别?人多不悟作书之法,乃留意于枯槁生硬以示骨,效丑于浓重臃肿以见肉,二者不可得兼并其一体而失之。不知古人之书轻重得宜,肥瘦合度,则意态流畅,精神飞动,众妙具焉。何骨何肉之分也?”对赵孟頫、怀素、程邈之书也有精确评论。有明刊本、《六艺之一录》本。
法书考
书学论者。八卷。元盛熙明撰。揭傒斯序言其成书于至顺二年(1331年)。盛熙明,生卒无考。龟兹人,家移居豫章(今江西南昌)。清修谨饬,笃学多才,工于翰墨,通六国书。曾经游历四明(浙东),补《陀落迦山考》,有诗云“沦州到处即为家”。该书前有虞集、揭傒斯、欧阳玄序,后有朱彝尊跋。八卷皆有二、三子目。卷一“书谱”,中设“集评”、“辨古”二子目,“集评”辑前人评论唐以前书家二百四十六人;“辨古”则摘录书评并举列古代法书碑帖,辨证其真伪优劣。卷二“字源”,分“梵音”、“华文”二子目,“梵音”下列“梵书”十六声三十四母,“蒙古书”四十二母等,与法书无关;“华文”下摘录许慎《说文》序及张怀瓘《书断》。卷三“笔法”,分“操执”、“挥运”二子目,也都是抄摘已成之文,较它卷更为芜杂,又多采有伪籍。卷四“图诀”,分“图诀”、“偏旁”二子目。卷五“形势”,分“布置”、“肥瘠”二子目。卷六“风神”,分“性情”、“迟速”、“方圆”三子目。卷七“工用”,分“宗学”、“临摹”、“丹墨”三子目。以上四卷也都采录已成之说,不枝不蔓,颇见剪裁。卷八“附录”,分“印章”、“押署跋尾”二子目。由上可见,全书多摘录前人言论而成,但书中也时有议论,较为可观,如云“翰墨之妙,通于神明,故必积学累功,心手相忘。当其挥运之际,自有成书于胸中,乃能精神融会,悉富于书。或迟或速,动合规矩,变化无常而风神起逸,是非高明之资孰使然邪?”故朱彝尊称“其文约,其旨该。”有曹栋亭刊本,《十万卷楼丛书》本、《四库全书》本等。
尚书正义
《尚书》学著作。唐代颁行的《五经正义》之一,二十卷。孔颖达等撰。唐贞观年间,“新定五经”颂布后,太宗又命撰《五经义疏》。由孔颖达领衔,王德韶、李子云等执笔,撰《尚书义疏》。该书以梅赜所献伪《孔传古文尚书》(《舜典》篇用姚方兴所献本)为底本,甄录南北朝以来各家旧有疏注,尤其是刘焯、刘炫的旧疏,“览古人之传记,质近代之异同,存其是而去其非,削其烦而增其简。”(《尚书正义序》),加以综合发挥而成。初稿撰成后,几经讨论修改,马嘉运驳正其失,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增损其辞,直到高宗永徽四年,始定稿刊行,定名为《尚书正义》。从此,《尚书》各种异文版本以及各家学说不再流行。由于该书抛弃和排斥马融、郑玄、王肃等注本,而肯定伪《孔传古文尚书》,不仅使人们对《尚书》真正版本的面目认识模糊,而且常常使自身的解说陷入矛盾之中,不能自圆。然而,此书保留了汉以来经学界研究《尚书》的一些成果,特别是使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得以流传下来,应该是一大功绩。有《十三经注疏》本。
清微斋法
清微斋法,原不题撰人。从书中所列清微派师承谱系看,应为元代道士所作。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此书内容可分为三部分:首先叙说清微宗派源流,列举元始、灵宝、混元、正一等四派宗谱,认为清微派融合四派而归于一。其传法谱系止于宋末南毕道、元初黄舜申。 其次论述清微道法要旨,认为道家之修持即儒家格物之学,以正心诚意为主。唯正心诚意而存养之,方能通神感物,自然法术灵验。 最后一节《灵宝大斋醮法》为全书主体,详述清微派斋法科仪。内载行斋所用各种奏章经箓简诰符咒之文法格式,分为章式、书式,经式、词式,黄箓式、简式、玉诰式、玉历式、王礼式,从九种。其中简式又分为救苦简,长生简各十二品,从中可见清微派斋法源于灵宝派。
清微神烈秘法
清微神烈秘法,原不题撰人。从书中所列清微派师承谱系看,应为元代武当山清微派道士所作,约成书于元末。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本书分为〈雷奥秘论〉、〈师派〉、〈圣位〉、〈习定坐法〉、〈祈祷建四溟外坛式〉、〈符命一宗〉等节。主要叙述清微派雷法奥秘、宗派源流、内修习定方法,以及各种斋坛符咒法术。宣称清微雷法乃元始天尊降授,由黄舜申、叶云莱、张道贵、张守清、张守一等法师一脉相传。其奥秘在于「以吾神合彼神,吾灵合彼灵」。但于平日行住坐卧中收敛身心,存无守有,使万缘顿息,身心俱无,止于太虚,「一点灵明自然宏照十方,心田无秽,性地绝尘,久则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乃大道之根,万法之本,早晚内修习静亦不外行此之道。又书中所列符咒法术,亦以内修习静为本,而不重外在祭祷仪式。主张书符作法之要在于日常修习纯熟,不昧真性。临坛作法时从「一点灵光」随意发用,信手画符,以我之元神合雷神将帅之神,则自然互相感应,可见本书受佛教禅宗影响,以明心见性作为符咒法术之内在依据。
清微元降大法
清微元降大法,撰人不详。书中所列清微派传承谱系,止于元初黄舜申,故应为元代道士编集。原书二十五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此书为宋元清微派道法汇编。全书内容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叙述道法源流,包括〈元始清微应运〉、〈师承集要宗会〉、〈道原〉等篇。本书宣称清微道宗上承元始、上清、灵宝、道德、正一诸派,而会于一。后半部汇集清微派各种道法,以雷法为主。包括清微通玄秘法、元始一炁神玄策法、上清摄山五雷法、西梵碧落五雷法、上清五元五雷法、清微龙光内法等,共计五十种。诸雷法皆先列本部雷神将帅之姓名、冠服及其相貌,然后列举本部雷法所用天经、玉章、灵药、神咒,并概述其功用。全书末附〈道法枢纽〉、〈清微道宗〉二篇。其中〈道法枢纽〉综述清微道法要旨,大略以先天之道为符法之本,以内修心性为书符行法之要。认为一念不生,万物俱寂乃道中之道,符图咒诀皆为末焉。道法无存想、无造作、无叱喝,无祝赞,唯以一点灵光通天彻地,以我之精神合天地万物之精神,精精相抟,神神相依,方能以符召神。本书融合道教内丹派及佛教禅宗、儒家理学心性修炼之说,标志道教符箓术在理论上达到完备的成熟。
道德真经义解
四卷。宋息斋道人 (生卒年不详)撰。息斋道人,即李嘉谋,宋人研究《道德经》者,关于道德分体与否多有争议。息斋道人坚持道德分见的看法,所以他撰 《道德真经义解》将 《老子》分为 《道经》、《德经》上下卷共八十一章。他认为《道德经》微妙玄通,深不可测,天地有尽,此道无穷;并对该书分章作解,每章统论大义,顺文衍义,以求道、治国、修身之说释解《老子》。后世学者对于此书的作者众说不一。除有学者认为是李嘉谋所作外,也有人认为是李荣之作。但一般认为是息斋道人李嘉谋所作,而李荣作此书之说似传抄之误。此书释义有反证之言,较为可贵;注释明畅,是读王弼注本的重要参考读本; 对于研究《老子》其他注本,亦有可鉴之处。现存明《道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