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园姨翁幽楼久矣忽走京都人咸以宦情疑之余独知其不然也既而为荆川先生请谥朝奏疏夕报可客复有进议者曰『此时陈乞一荫得旨如寄耳』嘐然曰『吾驰走黄尘为先公易名两字耳今幸邀主恩归报家庙安能更贪羁绁为故山猿鹤笑耶』飘然策骑归逍遥林下余窃怪向之疑者真以腐鼠意鹓雏也记之以诗得转韵四十八句
中丞骏誉馨兰芷,一代文章推正始。致身霄汉更夷犹,敛手经纶综百史。晚扫鲸鲵靖海尘,扶桑清晏豁疏襟。大星空伴忠魂赏,光焰何曾敌铄金。圣明旷世搜麟凤,蠹简残编百朋重。四部兼麈丙夜观,八编特赏经时总。李牧功名异代思,贾生筹策文孙用。日月昭回冥漠光,风云掩映缥缃动。落落名孙饶祖风,赐书千卷寄雍容。歌凝鸾凤歌箫碧,醉怨棠梨落藓红。奇文弱冠人传诵,侠窟骚坛争引重。潘岳家风首述诗,陆机世得先陈颂。千里孤装触雪行,不求身贵谒公卿。清评曾向清时吐,名世真儒伫易名。圣主从前劳寤寐,览书未半催宣赐。不用词林旧例沿,云章亲定襄文字。问俗方求乐毅孙,披文亟录端明裔。岂知骨性自烟霞,冥鸿早巳飘然逝。松桂浓芬满旧山,酒轮茶臼掩柴关。肯将马灯尘千斛,换却渔竿水一湾。幅巾东路秋莼美,惟有狂吟颂天子。傲骨难投世网中,才名不藉家声起。家庙焚黄享礼成,不嫌野服拜明纶。从来相业山中事,衣白何妨是散人。
至性灵迂僻学术空虚幸逢好古之君获在藏书之府惟无功而禄重招髦彦之讥而多病所萦实喜优闲之任居常事简得以狂吟因成恶诗十章以蓬阁多馀暇冠其篇而为之目亦乐天何处难忘酒之类也尘黩英鉴幸赐一览下情不任兢灼之至
蓬阁多馀暇,年来又一年。所临虽少事,非据亦坊贤。品藻殊无取,文章粗有缘。圣君应念此,不使掌东铨。蓬阁多馀暇,情孤与世违。老嫌知道晚,闲觉近名非。祸福随操履,穷通在隐微。所亲应笑我,终日掩柴扉。蓬阁多馀暇,君恩岂易酬。病犹丰禄赐,闲胜在林丘。风月僧留宿,松筠鹤共游。素餐终不稳,却拟访渔舟。蓬阁多馀暇,优游味可知。宴酣阶拥雪,坐久砚生澌。遇话闻新事,因闲检旧诗。已成疏懒性,亲友莫相嗤。蓬阁多馀暇,扪心或暗思。学应无足日,发自有衰时。庶事曾经目,浮荣病切肌。何当卧云岭,方寸贮希夷。蓬阁多馀暇,群编得纵观。书精新篆籀,画古旧衣冠。故事南朝远,胡风北史寒。不披三两卷,永日度应难。蓬阁多馀暇,簪缨不我拘。杖游僧舍数,马过相门疏。竹简藏蝌蚪,芸香避蠹鱼。已将成四部,犹乞补残书。蓬阁多馀暇,天寒懒出门。宴眠书幌静,夜话地炉温。瓯触烹茶鼎,瓢浮著酒盆。翻同未应举,嵩洛住山村。蓬阁多馀暇,幽轩好养蒙。图书闲案几,水墨故屏风。雪压枯松折,莎藏怪石空。退朝无一事,尽日鸟声中。蓬阁多馀暇,时游近郭园。畦蔬新雨嫩,野菊未霜繁。牛放残阳草,人耕断烧原。暮归城阙远,钟鼓已喧喧。
天历初元京师之变大兴军旅中外皇皇遄闻顺附诛放奸臣朝廷清明海宇宁一皇帝神圣郊天告庙躬行典礼酬功报力恩泽周溥大宥涤濯仁施滂沛百官称庆宾筵秩秩进贤去邪皆繇睿断太平之运适符於今草野愚臣谨摭所闻著为歌咏以称述盛德愧辞语芜谫不足备太史之采传示久远云尔共八十韵
社稷初闻变,朝廷欲托孤。群情迎代邸,至德辟勾吴。大业中兴主,方舆混一图。威声通海岱,神采动江湖。邮传三千里,舟车百万夫。共知尊帝统,犹或窃兵符。政体萧曹辅,权纲耿贾扶。天机开武略,相国发雄谟。未足烦游刃,惟宜破大軱。先锋初出锐,全阵已摧枯。义正师无敌,城降戒不屠。乾坤司化育,民物尽昭苏。颂祷千官集,朝宗万国孚。勋庸荣阀阅,社土赐茅蒩。隐恻纶音切,优嘉宠数殊。酬功颁府藏,怜死恤妻孥。始觉埃坌静,遄闻沛泽敷。近圻仍给复,内郡悉蠲租。宥自深仁施,情矜旧染洿。廛征随刬涤,缧绁遽欢呼。玉烛调苍律,阳和转碧芜。祥开山出瓮,瑞应火流乌。会合宁非数,休祯信不诬。淳风还揖让,彝训协都俞。公器岩廊备,卿材柱石须。合袪登衮衮,览德下于于。裹甲宁论武,紬书半用儒。步联青琐闼,坐列锦氍毹。金马天门邃,铜驼御路迂。考耆视禘礿,报事享郊雩。牢醴周彝鼎,粢盛夏琏瑚。祀皆稽典礼,诚岂荐潢污。宗社金为室,庭碑玉琢趺。乐县通夕展,扆席乡南铺。舞羽虞韶奏,包茅楚匦输。祼将流秬鬯,箧实瘗璜瑜。拜俯冠裳肃,周旋组绶纡。嘉生光宇宙,纯嘏接方隅。使者香奁出,祠官驿骑徂。兆坛尊岳渎,列畤及豳鄜。治即阴阳正,时应水旱无。纷纭脩贡篚,容易弃关繻。价重连城璧,雄夸照乘珠。祥麟郊薮兽,神骏渥洼驹。航海期王会,通城乐赐酺。异材徵楚晋,良锻产锟铻。户版三年计,农田九谷需。经邦平赋敛,充府别精粗。势迈唐中叶,功高汉两都。皇猷垂后则,祖宪重前模。接迹风云会,迎恩雨露衢。春旂标禁卫,晓箭递宫壶。班序崇鸳鹭,华裾贱貉㺄。阁中群玉署,殿外执金吾。馔启黄羊圈,香浮白兽炉。宫腰齐窈窕,官瓮杂醍醐。鲜脍银丝脆,驼峰翠釜腴。芳馐调芍药,珍鼎荐淳毋。优戏停丝竹,殊音备越胡。柳塘朝潋滟,花坞夕模糊。酬酢频倾倒,绸缪极燕娱。时方登俊乂,人自屏奸谀。济济星辰履,茫茫造化枢。词场尊贾马,艺苑薄杨卢。大雅风仍朴,群黎俗不渝。栖岩思矫首,报国誓捐躯。丕显传千载,重光耀八区。封功登泰华,铭刻到衡巫。可谓巍巍矣,真能郁郁乎。丘园思孔孟,耕钓慕唐虞。立德期深造,从心矩弗踰。承家思绍述,笃学谨须臾。忠欲绳芳躅,身惟养硕肤。简编时讲受,菽水日欢愉。气郁丰城剑,风留渤海桴。夕歌樵涧谷,晨耒稼泥涂。不效微生直,难从荷蒉逋。陈诗堪作颂,拟赋漫操觚。众已趋时进,吾犹待价沽。摅忠遭盛际,诹吉奋长途。
桐谱
植物学著作。北宋陈翥撰。1卷。庆历间,翥与兄弟分居,以所分山地植桐、竹。披榛棘,陟峰峦,采集良种,选地而艺。至皇祐时已植桐数百株。遂据实践经验撰为此书。皇祐元年(1049)作序,三年后,全书完成。书共16,000余字,分为10篇。“所出”叙产地分布;“杂说”辑录栽培史料;“记志”述生产研究经历;“诗赋”以咏桐形式阐其科学见解与社会思想。“叙源”、“类属”、“种植”、“所宜”、“采斫”、“器用”诸篇,对泡桐及其栽植、利用,作系统论述。所述形态、生态特征,及解剖比较,辨明桐与梧桐非为一类。又正确区分白花桐(白花泡桐)、紫花桐(绒花泡桐)之小异,精确程度接近于现代分类法。而于苗木选择、幼苗繁育、栽植、平茬、抹芽、修枝、中耕、追肥技术、幼林抚育、采伐方法等都有论述。在加工利用方面,指出桐木质轻、耐腐、耐蛀、不易拆裂等性质。认为紫花桐文理细,体性紧,甚光滑,用于琴、瑟、甄、杓、棺、椁、梁、柱,“莫比其固”。还论及大田农作与林业、用材林与经济林关系等,多精见。此书为宋代泡桐知识的系统总结,虽偶有错失,但不失为林业科技史上深有影响的重要著作。有《说郛》、《唐宋丛书》、《适园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东城志略
金陵聚宝门城墉,左右袤延,淮水邪界于其北,中狭而旁广,故城厢隙地,如舒两翼。然土人呼门东、门西。而徐锦衣园亭分踞其胜,因又有东、西花园之称。予既辑《凤麓小志》以纪西南隅之名迹,而东城阙如。山川有灵,殆将怨我。会于暮秋之初,访秦君伯虞于南冈草堂,时天雨新霁,景物澄鲜,疏柳摇风,丛芦作雪,相与登孝侯之台,寻鹫峰之寺,俯仰陵谷,不尽流连,古意满怀,呼之欲出。归乃披图检册,就所闻见,排比成编,命曰《东城志略》。
鹌鹑谱
清代程石邻撰。该书对鹌鹑的生理、好斗、养殖多有精到叙述。如说头:头如蟹壳阔还平,突似彪豺凹似鹰。若得坚固如弹子,定然临阵作将军。嘴:直紧如钳确是锥,三棱似玉世间稀。千嘴不如三嘴好,披毛带血始为奇。腿:长劲粗圆骨法全,要如葱白两条悬。玉指千筋须忌扁,胫雄掌天必争先。骨:骨重筋多最是强,一条腹骨硬还长。鸢肩龟背棱撑样,鹤立如山压四方。
午溪集
元诗别集。10卷。陈镒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陈镒曾筑室于午溪之上,并题名为“绿猗堂”,故将诗集题作《午溪集》。本集的传本较少见,除《四库全书》本(收入《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还有几种清抄善本。卷首为元至正二年(1342)黄溍序,至正三年张翥序,孙炎序,孔旸序,至正十六年刘基序。据《四库全书总目》介绍,卷首还应有刘基、孔旸手柬各1通,但今本未收。卷1—2为五言古诗,卷3—4为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卷5为七言古诗,卷6—8为七言律诗,卷9—10为七言绝句。《四库全书总目》曾引刘基书信中的意见,批评道:“今观其集,诚不无稍伤冗蔓,尚少简汰,则基言为能中其病。”陈镒诗篇显然受到晚唐影响,风骨纤弱。但统观全集,清辞丽句仍然时时可见。集中应酬之作较多,水平较低,语意多有重复之处,在很大程序上降低了《午溪集》的艺术水准。
渚山堂词话
明陈霆撰,3卷,曾收入《四库全书》。《四库提要》云:“宋元明佚篇断句,颇赖以存”,“持论多确”。如该书记载王昭仪《满江红》词为其位下宫人张琼英所作,《垂杨》、《玉耳坠金环》二曲为唐宋旧谱所无等等,颇有可资参证者。此书具有较强的民族爱国意识,对文天祥的词品和人品极为推重,誉之为“人豪”。对于元人词中之妄诋宋者,陈氏则加以痛斥。对稼轩词中之使事,加以具体辨别,很有识见。该书作者对摹仿古人、强和古人的一些因袭词作,均有批评的言词,足见其“持论多确”。但陈霆论词亦有迂腐不能免俗者,如谓后唐庄宗《如梦令》为亡国伤败之谶,黄庭坚《青玉案》“忧能损性”为其终身不振之证者即是。《渚山堂词话》共59则,附录《吴兴丛书》跋语和校点后记,王幼安据唐圭璋《词话丛编》本校点。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渚山堂词话》和杨慎《词品》合成一册出版。
本堂集
南宋学者陈著著。凡九十四卷。其中诗三十四卷,词五卷,杂文五十五卷。据其原目,尚有讲义三卷,但有目无书,盖传写时遗佚。其诗多沿《击壤集》派,文亦颇杂,其语录之体不及周必大、楼錀、陆游、杨万里之“淹雅”,又勉推佛老二氏往往过当,不及朱熹之“纯粹”。然宋自元祐以后,讲学家已以说理之文自辟门径。至南宋辗转相沿,遂别为一格不能竟废。该集既有真德秀的“甄别”之风,又有胡寅的“攻驳”之风,可谓“披沙简金,时有可采”,《四库全书·提要》称收此集之目的在于“存备一家”(《提要》)。该集集中表达了作者的理学思想。认为“人之所学何事?亦惟言必有物,行必有常,而忠信笃敬为本”(《与俞察院浙》)。又认为性出于天,道出于性,教出于道,三者一贯,“人受血气而生,心统性情之妙,心不能不感于物,静不能不动于感,而性之欲出矣。欲所当欲,则亦天性也;欲非所欲,则血气之私也。欲,其善恶之机乎!”(《剡学讲义》)司马迁“以欲为善”,陈祥道“认欲为恶”。张载的“气之性”,张栻的“性之欲”,朱熹的“欲即情”,说明了“欲”本身并不就是“善”或“恶”,而是“善恶之机”。“欲”只可“寡”,不可“无”、不可“纵”、不可“贪”、不可“绝”。这是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一大纠正。有路有钞本、天津图书馆藏本。
毛诗古音考
中国传统音韵学著作。陈第著。有《学津讨原》本。陈第(1541—1617),明代语言学家。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万历秀才,曾任蓟镇游击将军。著作有《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尚书疏衍》、《伏羲先天图赞》及诗集多种。本书凡4卷。其自序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著名论断,标志着语音发展观念的确立。自序并有力批判了六朝以来的“叶音”说,为古音学走上科学道路扫除了理论上的障碍。
瞽言
瞽[gǔ]言,明清之际陈确的有关道德问题的论文集。共4卷,30余篇。自称其学说不苟同于习俗,“世皆切切然莫不以吾言之瞽”(《瞽言序》),故命之曰《瞽言》。反对宋儒把天理人欲绝对对立,认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造成“身心之害百出”(《近言集》)。指出富贵福泽和忠孝节义一样,是庸圣皆同的人欲。要求人们“只时从人欲中体验天理,则人欲即天理矣,不必将天理人欲判然分作两件也。”(同上)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和道德追求同样具有合理性。揭露周敦颐“无欲”之说为“禅障。”提出气、情、才即性,人性不能离开人的自然生命,批判“另悬静虚一境莫可名言者于形质未具之前,谓是性之本体”的理论是“援儒入释”的学说。(《圣学》)重视“习”在人性修养中的重要意义,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所以有善有不善之相远者,习也,非性也,故习不可不慎也”。(《子曰性相近也二章》)并进而提出“素位”的道德修养方法,宣称“素位是戒惧君子实下手用功处。”(《与刘伯绳书》)只要人们各安其分,诚身改过,“正己反求”,则能“自得而无怨尤”(《生计》),从而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瞽言》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陈确的伦理思想。
文始真经言外旨
道教经籍。南宋陈显微撰。9卷。《文始真经》即《关尹子》。作者认为老子之道,不可言说。而关尹请老子强为之说,必然言未尽意。关尹当为老子第一弟子,述成此书,以披露《老子》奥旨,其文可贵,然文约义丰,后世难知,故再阐述关尹之意。又认为《文始真经》九篇排列的次序,是说明“一化为九,九复归为一”的意思。作者弟子称此书“探老、关骨髓,述成言外经旨”,故名。
中兴论
陈亮撰。见《龙川文集》卷二。陈亮撰写此文时,金统治集团内乱刚刚平息,南宋王朝也稍稍稳定,其内部又出现了苟且偏安的气象。陈亮于此时向宋孝宗呈递《中兴五论》,《中兴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论述了北伐中原、实现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批判了苟且偏安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治、经济改革措施和军事上的策略。作者极力主张建立以襄、汉为中心的战略基地,从东西两翼向中原突出奇兵进行合围。文章又强调事在“人谋”。但陈亮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意欲偏安的皇帝身上,这是陈亮本人思想的局限性。然而从总体看来,文章是切中要害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文近两千言,规模宏大,语气激昂,说理透辟,实为佳作。
继世纪闻
明陈洪漠撰。6卷。是作者撰写的两部笔记之一(另一部名《治世余闻》)。专记明正德一朝的见闻,书成于嘉靖初年。其中对于明王朝与西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哈密、吐鲁番等地关系有详细记载;披露了明朝后期宫廷内部对于吐鲁番问题的矛盾和争议。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可补正史记述之不足。有明万历陈于庭所刊《纪录汇编》本、晚明《历代小史》本遗世。今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
中国妇女生活史
《中国妇女生活史》是陈东原于1928年所著的一本历史著作,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被认为是关于中国妇女史第一部系统性的论著,对于后来的中国妇女史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 内容论述从中国上古至民国妇女生活,以朝代分章,各章中又以主题分节,例如婚姻、礼教、妇女教育、妇德、妓女、贞节观、缠足、近代的女权运动等来分节。 在观点上该书由于受到民初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思想的影响,对于传统中国在文化上、制度上和实际生活中对于妇女的种种不公、压制作出甚多的描写及批判,一直到近代妇女生活的章节,才看到妇女生活开始有所改善。书中绪论即指出“我们有史以来的女性,只是被摧残的女性,我们妇女生活的历史,只是一部被摧残的女性的历史” 陈东原并进一步述说该书写作的目的:“只想指出来男尊女卑的观念是怎样的施演,女性之摧残是怎样的增甚,还压在现在女性之脊背上的是怎样的历史遇蜕”,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时,那种希望借着揭露压迫而促进妇女解放的期望。
所安遗集
元诗别集。1卷。陈泰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卷首是《天马赋》,陈泰以此赋得领乡荐。书后有陈泰后裔陈铨所书跋语及王士禛跋。《所安遗集》是陈泰曾孙陈朴编,陈泰所作诗生前向未刊行,所以名为“遗集”。后来由明华亭教谕陈章刊行于世。成化二十三年(1487),陈铨重刊于内江官邸。陈铨重刻时,原书就已有蠹蚀,并非原貌。本集所收主要是七言歌行,王士禛评其歌行:“驰骋笔力,有太平之风。在元人诸名家中,当居道园(虞集)之下,诸公之上。”其《朔方歌》、《梅花五友歌》、乐府古题《丁都护》,都是“才气纵横,颇多奇句”(《四库全书总目》)之作。《邯郸道上书所见》写路经邯郸的少数民族商旅:“丁丁零零西番经,轧轧刺刺单于曲。西番经,无人听。单于马上琵琶声,乌纱辫发双娉婷。不知是河西,不知是女真?”写得生动形象,具有时代气息。除《所安遗集》之外,陈泰尚有少数佚诗保存在《元诗体要》、《乾坤清气》等书中。本集主要版本除有数种清抄善本之外,尚有清光绪六年(1880)谭钟麟刻本行于世。
学蔀通辨
十二卷。明陈建撰。其学以朱学为宗,反对王守仁的心学。主要着作有《皇明后信录》、《经世宏词》、《陈氏文献录》、《西涯乐府通考》等。当时王守仁心学盛行。他“忧学脉日紊”,乃取《朱子年谱》、《行状》、《文集》、《语类》及朱熹与陆九渊兄弟往来信札,逐年编辑,并对以往《朱陆编年》二编进行修改,稿本修改六七次。终于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成书,题名《学蔀通辨》。全书分为《前编》、《后编》、《续编》和《终编》,每编又自分上中下。他在此书的《总序》中认为,自陆九渊以来,引释入儒,阳儒阴释之风很盛,到王守仁师徒更是推波助澜,加之王守仁等人造作朱熹“早异晚同”说,致使儒学正宗的朱学受到佛学“异说”的遮蔽,而失其正。造成“儒佛混淆”,“朱陆莫辨”的学术“蔀障”。故他愤然究心通辨,要专明一实,以扶三蔀。此书的《前编》辨驳朱、陆“早异晚同”说,以明朱、陆“早同晚异”之实。他认为,朱子早年尝出入禅学,与陆九渊是未会而同,故朱、陆之学早年并非异而是同。朱子中年时方认识陆九渊,其学说多去短集长,疑信参半。朱、陆晚年相互指斥,“冰炭之甚”,陆九渊卒后朱熹“排之尤明”。《后编》批评陆、王心学“阳儒阴释”。他站在朱学的立场,批评陆、王心学为“佛禅”、为“援儒入佛”、“借儒以掩佛”、“阳儒阴释”。指出陆九渊的“宇宙无穷之说”、“吾心宇宙之说”与佛教禅宗的“佛性”、“法界十方世界”一样,“一言而该禅学之全”。他还认为,明初的陈献章发扬了陆九渊的“宇宙之旨”,把佛禅的“作弄精神”推向极端。《续编》论佛学近似惑人之实。《终编》讲圣贤正学不可妄议。在王学盛行时,陈建撰此书对它进行批评,其思想颇有影响。有《西京清麓丛书读编》本,《聚德堂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崇文总目
目录著作。王尧臣等撰。庆历元年(1041)仿《开元四部录》据4馆藏书修成,凡66卷,又叙录1卷。南宋绍兴以后,本书有详本与简本同时流传。详本即原本,简本则没有大小序与解题。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44与《四库全书总目》卷84皆以郑樵批评《崇文总目》文繁无用,绍兴中遂去其序释。实则简本为战乱后访求佚书而作,序释文繁,播诸民间,颇费寻阅,因仅录66卷之目,或注阙字,以便按籍而求。故《崇文总目》无序释,与郑樵初无关系。记录当时宫廷藏书。崇文,指当时宫廷藏书崇文院。共六十六卷,分四部四十五类,著录藏书三万零六百六十九卷。原每书均有解题,南宋时被删去。该书元初已无完本,明清只剩简目。清修《四库全书》时,据天一阁藏残钞本及《永乐大典》辑为十二卷。
东原录
一卷,北宋龚鼎臣撰。龚博通经史百家之说,精心考证,一有心得,随笔录之,以成此书。此书多考论文字训诂,兼及杂事。许多考论,颇有见地。如解《易》之“鼎金铉”即《仪礼》之鼎扃;解《礼记》“升中于天”为《左传》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之中;解《太玄》“如玉加莹”句,据唐类书证李轨注为误本;解《后汉书》注引《潜夫论》“化国之日”句,为章怀太子避高宗讳;解马融“轶越三家”句,为指三王;又引《说苑》子桑伯子事,证王肃注之漏;引《汉书·地理志》有煮枣,证颜师古注之漏;引王弼解子弓为朱张字,证杨倞《荀子注》之误;引殷仲堪《天圣论》解仁宗年号,证拆字为二人圣之非;引《汲冢记》证汤墓在河东,证刘向说之非等,都颇有见地。所记杂事,如太宗赐进士诗;太祖批答赵普论王仁赡札;太祖幸绫锦院警戒梁周翰事;《郑氏诗谱》别有全本,欧阳修所得乃残帙;文彦博家庙不作七间,乃用唐杜岐公家旧式等等,对研究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版本主要有《艺海珠尘》本、《四库全书》本、《函海》本、《十万卷楼丛书初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宋人小说》本等。
備急千金要方 卷一
本书由黃幹南編述 黃悌君校對 陳景山䨱校,共24卷,这是第一卷。黄孝廉幹南世丈,萃六年精力,凡五易藁,成唐千金類方二十七卷,都數十餘萬言,偉哉斯觀。夫易稱方以類聚,疏謂方為法術性行,術性之同者,以類而聚,可云類方之祖。論語言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方取諸近,推類至盡,此亦類方之義。夫醫,仁術也,有術不可無方,有方不可無類。醫術肇自歧黄,遞隋之巢氏病源,而術益演。醫方始自長沙,遞唐之孫氏千金,而方益備。巢氏有論無方,孫氏本巢論而作千金,方術合一矣。惟近世醫師,有愛讀千金方者,輒以有方無類,淄澠淆混,令讀者不知其所以讀,此千金之厄也。幹丈有見及此,爰以巢源之病理,考千金之制劑,合勘分觀,舉綱張目,成此鉅製,用餉後學。今而後孫氏千金有方有類,讀者不病尋檢,其有助于醫林,豈曰小補之哉?且不僅便尋檢已也。龍宫祕義由是而傳,華原仁術因之益顯,此著者之苦心也。抑尤有説,醫為通天徹地之學,必有數十年之極深研幾,復證諸實驗,始可以言著作。幹丈醫學紹自庭訓,醫宗經論,早嵗成誦,壯習舉業,無間研索。戊申、已酉間,同官京曹,竝寓邑館,目覩其斗室書城,强半醫籍,昏燈點讀,目眵不輟,凍筆批評,手鞁屢呵,董生帷園、江泌月燈,殊未足喻其刻苦。時值民政設部,當軸採聲,任以醫職,日訂方案,數輙逾百,理症互證,學厯交資,如是者有年,乃掬其心得,與世相見,猶比于述而不作之先訓,以類方名書,雖曰未作,其功倍勤于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