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灯论
又称《菩提道炬论》。古印度阿底峡(Atisa,982~1054)集龙树、世亲、佛陀跋陀罗等各家学说而作。阿底峡为古印度僧人,佛教学者,生于萨护罗(今孟加拉国达卡地区),精于印度五明之术(声明、工技明、医方明、因明、内明),曾出任那烂陀寺、超岩寺住持。北宋宝元元年(1038)应邀赴西藏传播医学及佛法,病逝于西藏。本书成书于11世纪,共1卷69颂半,第1颂敬礼三宝,最后1颂述造此论的因缘,其余均为正论。在本论中,作者首先将修行者区分为下士、中士、上士之别,强调修行要依“三士道”的次第循序渐进,认为求菩提的人首先要供养佛像灵塔,“发菩提心”,然后“严持戒律”,使身、语、意三业清净,进而“修习止观”,获瑜伽智慧,成就神通,作者强调修习瑜伽时要“福慧双修”,由此认知一切诸法无生无我,自性本空而达到无分别境界。以上诸显宗修习阶段完成后,方可进入密宗修持,由师长传授灌顶,证大菩提而即身成佛。本论所阐述的修行次第是藏传佛教修行实践的基本准则,对藏传佛教有重大影响,藏传佛教噶当派,格鲁派皆推重此论。主要版本有藏文版,阿底峡与格瓦洛锥合译收入《藏传大藏经》丹珠尔中,法尊1978年译为汉文,编入1979年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西藏经义浅论》中。
百喻经
全名《百句譬喻经》,《百喻经》为其简称。编撰者是古印度僧伽斯那,他从《修多罗藏》等12部经中辑抄出近百个寓言譬喻故事,藉以宣扬大乘教义,如因果报应、八正道、布施持戒等。译者求那毗地,中印度人,是僧伽斯那的弟子。他在南朝齐建元初年(479——482)来华,在建康(今南京)将《百喻经》译成汉文。此书在南北朝时曾一度被禁。鲁迅于1914年将此书校正断句,在南京金陵刻经处舍金梓书100部,分赠友人。其后又对日本翻刻的高丽藏本与刻本进行校勘,纠其舛误。《百喻经》每则寓言之后,附有一段佛教训诫,语丝社社员王品青对《百喻经》加以校点,“爱其设喻之妙,因除去教诫,独留寓言”,使此书成为颇有文学价值的寓言作品。又因这部经末有“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华鬘竟”之语,据此恢复旧称《痴华鬘》。鲁迅在为此书的题记中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此于书1926年6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百喻经》原来只收九十八喻,鲁迅在题记中推测:“尝称百喻,而实缺二者,疑举成数,或并以卷首之引,卷末之偈二事也。”至于书名回复旧称《痴华鬘》,有多种解释。华鬘,即花环,印度教徒常给人戴在颈上以示祝福。痴华鬘,即给痴者戴上花环(书中多数故事是说愚人蠢夫的),以祝福他们聪明颖悟,正符合编撰者启人心智的寓意。书中许多故事与中国寓言笑话相近,如《乘船失喻》与《吕氏春秋·察今》所载的“刻舟求剑”故事相仿。《医治脊偻喻》影响了明代江盈科《雪涛小说·催科》和清代石成金《笑得好》中的“医驼背”的故事写作,从中可以看出中印文化的交流。
欧阳修全集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又作欧阳脩,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籍贯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积极参与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政治改革。文学方面,欧阳修成就斐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所倡导之古文运动的继承者及推动者,为古文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散文风格平易自然,韵味深美,诗歌风格平易清新,为宋诗奠下基础,其辞赋创立文赋的新体裁,使中国辞赋有柳暗花明的新发展,所著两部史书《新唐书》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谱格式为后世历代沿用,经学上开创宋人直接解经、不依注疏的新风气,易学上打破易传的权威地位,在中国金石学、诗话及花谱撰作三方面,都是开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属当世最高领袖之一,在文学、史学、经学,俱有划时代的成就。
拾芥抄
《拾芥抄》(周外章)是南北朝初期所著的类书(百科全书)。全三卷。又称《拾芥略要抄》、《略要抄》 关于《拾芥抄》的撰者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镰仓时代后期至南北朝时代的公卿·藤原公賢编纂,实熙增补;另一种说法是永仁2年(1294年,公贤4岁之年)抄写的《本朝书籍目录》抄本中有“拾芥略要”抄”之名,镰仓时代中期形成原型,《本朝书籍目录》成立后的历应年间,公贤对其进行了增补、校订等说法。 内容是将贵族必须事项分为72个部分,并附有训条和略注。现存本继承了《口游》、《二中历》等先前书籍的流变,以岁时以下、经史、和歌、风俗、百官、例行活动等公家社会所需的知识为中心的99部(上卷35、中卷25、下卷39)以及《宫城指示图》包括“八省指示图”、“东西京图”等众多地图、图类。关于《源氏物语》,在其卷名名录中列举了不包括在现行54帖中的《樱人》一卷等,有自己的记述。不仅在中世,在近代也很受重视,流传着德川光圀就本书询问、测试家臣学识的逸事。 现存最古老的抄本,除了有推测为室町时代初期的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收藏的残缺本(重要文化财)之外,还有很多室町时代到战国时代的抄本,江户时代有庆长古活字本等频繁出版
溧水县志
《溧水县志二十二卷》[清] 施春膏 著;[清] 丁维诚 编;[清] 傅观光 、傅章伟 校,清康熙九年刊本。溧水县,现隶属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此县志内容包括了邑纪、沿革表、官师表、学职表(杂职)、荐辟考、科贡表、武科表、建置志、祀典志、恤典志、风俗、田赋志、山川志、舆地志、名宦传 、忠节传、乡贤传、人物传、廉能传、孝子传、贞烈传、义士传、隐逸传、流寓传、仙释传、杂志、艺文志等,是研究清代溧水地区的重要文献资料。 溧水置县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后经多次建置变革,于1983年3月,由镇江专区划属南京市管辖。2013年2月,撤销溧水县,设立南京市溧水区 。李白、颜真卿、杨万里等历代文人墨客曾游历溧水并留下大量赞颂溧水的诗篇。境内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无想寺、无想山摩崖石刻、天生桥、胭脂河、长乐桥、蒲塘桥、永寿塔、驸马墓等众多文物遗址,以及中山毫、校官碑、骆山大龙及明觉铁画锻制技艺等文化遗存
问话行者智仁炷香请语以此赠之景定癸亥至节虚堂老僧书于雪窦西庵送日本南浦知客
敲磕门庭细揣磨,路头尽处再经过。明明说与虚堂叟,东海儿孙日转多。
文华四章
白草凋矣,谁惜文华?填不宁矣,岂宜室家。阊阖峨峨,曀云寒野。公之委佗,作人不暇。矧曰民主,作民之主。鹿豕狉狉,投畀豺虎。矧曰民主,民作之主。羽籥隔墙,西风不度。
闻化女湘灵为祥云洞侍香仙子志喜六首 其一
冉冉飙车驾彩虹,只闻耳畔响罡风。人间那识祥云洞,幸有天边鹤使通。
闻化女湘灵为祥云洞侍香仙子志喜六首 其二
仙宫玉盏酌流霞,千岁冰桃四照花。蚤解虚皇金册召,不将清泪送鸾车。
闻化女湘灵为祥云洞侍香仙子志喜六首 其四
手启琅函喜欲狂,东来消息大非常。偶然题作留香草,洞府新衔号侍香。
闻化女湘灵为祥云洞侍香仙子志喜六首 其五
西王案下旧琼华,宅在清都第几家?好寄云笺慰慈母,日从溪口认胡麻。
闻化女湘灵为祥云洞侍香仙子志喜六首 其六
阿翁学道已多年,翻使湘灵先著鞭。为种绛桃三万树,迟予蚤晚洞门前。
文华进讲
鹄立朱衣正殿东,炉烟飘动讲帷风。百年礼乐逢昌运,乙夜勤劳仰圣躬。毫末岂能裨海岳,精诚直欲感苍穹。邠风无逸前王训,稽首钧天意万重。
亲郊恭纪三十首 其九 文华殿习礼
文华圣藻重尊天,再仿圜丘礼数虔。簪笏千官环听睹,貂珰为达圣人前。
闻画者丁叟亦逝
云间望六新奄忽,南羽犹称七十人。将是玉楼开影像,一图云树一图真。
文华殿召对 其一
文华昼敝接群工,髣髴唐虞喜起风。外吏被宣称旷典,至尊垂问庆躬逢。木天记注云侵墨,□藻□□日映红。辑瑞此番洵独盛,司存表率愧无功。
文华殿召对 其二
旬宣敢附亮天工,丹陛传□拜下风。咨岳繇来誇盛事,瞻旒谁不羡奇逢。金门旭日千班紫,王案祥云一朵红。天语曾将军储问,挽输死后敢言功。
文华殿召对 其三
庶官无旷代天工,四岳询咨可以风。宣室谩誇前贾谊,圣朝谁敢后龙逢。飏言共吐散衷赤,清问频忧塞外红。似此虚怀谦受益,升平总是一人功。
文华殿召对 其四
十八年前滥若工,重来亲见泰交风。明廷果是俞兼咈,介性何知迎与逢。凤语琳琅天吐白,龙颜晬穆日含红。此行不减桓荣宠,子子孙□咏帝功。
文华进讲
天门晓霁五云深,仙仗遥传玉辇临。圣主虚明齐日月,儒臣文雅动奎参。责难每进丹书戒,纳约常陈大宝箴。自愧大官惟窃食,许身何以比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