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平定台湾纪略
七十卷,卷首五卷。清乾隆五十三年 (1788年) 奉高宗敕令撰修。乾隆五十一年末,台湾彰化等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林爽文起义,这也是天地会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武装反清斗争,给了清朝统治阶级以极大的震动。本书的断限是:自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闽浙总督常青奏报台湾发生林爽文起义始,至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初八日清廷查明“叛产”(即清廷镇压起义,查收起义者的财产),酌定章程止。本书依据大量的档案资料,对林爽文反清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对这次起义与天地会的关系,对清廷为镇压起义而采取的方针、政策、军事部署及善后措施等问题,都进行了较为真实、全面、具体的叙述,是研究林爽文起义和天地会历史的重要史书。该书共七十卷,卷首五卷。卷首五卷刊载了清高宗有关镇压这次起义的谕旨、批答奏章、御制诗等。该书后收入纪昀等纂修的 《四库全书》 中。
庚午秋日游忠显寺寺僧设酒殽款曲甚至临别出画马小图一幅索予赋诗予既被酒奋笔以寓所怀
房星夜堕渥洼水,八尺龙骧就中起。一朝职贡入天闲,蹀躞康庄五云里。尾长窣地香尘浮,目光夹镜寒不流。千金之价不足数,顷刻万里能周游。奚官牵出连钱动,仰首长鸣金勒重。乌骓赤兔尚腾骞,骥騄乘黄伏翔踊。玉门关外苜蓿肥,黄尘白草相依微。何当汗血向沙漠,奋身霄汉随龙归。
鉴上人通内外学遍游访方晚栖旧隐年来示疾遂不出山牡丹四窠见寄因成三绝句以谢 其一
闻说栽时正出家,春风四纪阅芳华。如今示疾空山里,怕引诸天来散花。
鉴上人通内外学遍游访方晚栖旧隐年来示疾遂不出山牡丹四窠见寄因成三绝句以谢
闻说栽时正出家,春风四纪阅芳华。如今示疾空山里,怕引诸天来散花。远寄灵根自梵家,小园景物顿增华。何当写在屏帏上,一任高禅笑眼花。学道何妨只在家,谩栽花草记年华。个中本自无荣悴,浮世何曾似落花。
挽顾学正 其二
广文官舍冷如冰,几叹朝衫脱未能。忽买春田埋玉地,犹悬绛帐读书灯。佳名空缀仙都石,妙偈争传海寺僧。一幅粉旌春水漫,惜君谁不涕奔腾。
挽顾学正
可惜病相如,谁寻封禅书。双亲千里外,一叶九秋馀。风露翻归旐,尘埃锁故庐。虎丘山下路,会葬有乡车。广文官舍冷如冰,几叹朝衫脱未能。忽买春田埋玉地,犹悬绛帐读书灯。佳名空缀仙都石,妙偈争传海寺僧。一幅粉旌春水漫,惜君谁不涕奔腾。
苏平仲集
十六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元始上真众仙记
略称《上真众仙记》、《元始上真记》、《众真记》。又名《枕中书》,《枕中记》。旧题葛洪撰。刘师培《读道藏记》未加否定。书一卷,书中所述的主要内容是诸神仙结精化生、官号及治所等。对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玉女、太元圣母、扶桑大帝、西王母、广成丈人、鬼谷先生、王子乔、三茅君等都有所记述。可作研究道教神仙的参考资料。此书对后世道教颇具影响,清代学者对其则不以为然。《四库提要》除考证此书非葛洪所作之外,并斥其“书中说多谬悠”、“诞妄尤甚”。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对此书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并提出更加充分的证据说明此书非出葛洪之手,肯定地认为《宋史·艺文志》神仙类著录《上真众仙记》、《通志》所列 《元始上真记》都是《元始上真众仙记》的“省称”。而《说郛》所载《枕中记》及《四库提要》著录《枕中书》都是明人所刊而没其本名。任继愈等《道藏提要》称此书是六朝上清派之书,又因此书所述与梁陶弘景《真诰》有某些雷同之处而进一步推定此书或与《真诰》“为同一时期作品”,其说极是。然此书虽非出于晋人手笔,若为六朝人所为,也算希罕之书,对后世学者研究道家之学,仍为可参考之作。收入《道藏》洞真部谱录类。
北山集
诗文别集。三十卷,其中诗九卷。宋郑刚中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刚中撰《北山集》三十卷。作者自序云:“《北山初集》即余所谓《笑腹编》也。余以绍兴乙卯(1135年)至甲子(1144年)岁所录文字自号《北山中集》;《笑腹编》则宣和辛丑(1121年)至乙卯岁中所录者,因号《初集》。”《初集》十二卷,《中集》八卷,《后集》始自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戊辰(1148)终于绍兴二十四年甲戌(1154),凡十卷,为刚中之子郑良嗣编于孝宗乾道九年癸巳(1173)。其跋称此编“总三集,为三十卷,凡一千二百一十四篇,仍以《年谱》冠于篇首。”(现存本中《年谱》已佚。)郑集初刊于乾道(1165—1173)末年,今未见此刻流传。清圣祖康熙(1662—1722)间,郑氏乡人曹定远重刊《北山集》,将初、中、后三集,改为初集、二集、三集。后《四库全书》所收即曹氏刻本。四库馆臣进一步将此三编打通,统编为三十卷,但原集秩序,一仍其旧,故其所收录之诗未集中排列。三十卷中第一、二卷为诗,第十一、十二卷为诗,第十八、十九卷为诗,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卷为诗,从这种编排仍可见原编遗意、郑集除《四库全书》本外,还有曹定远康熙三十四年(1695)刊本,刚中后裔郑世成康熙三十六年刊本,名为《郑忠愍公北山文集》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另有清穆宗同治十二年(1873)胡凤丹所辑《金华丛书》本。
世宗宪皇帝圣训
全称《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圣训》。36卷,乾隆五年 (1740) 敕编成书,有《四库全书》本及《十朝圣训》本行世。全书30余万字,为清世宗胤禛之言论集。胤禛在位时间虽不甚长,但正如《四库全书提要》所说:其“励精图治,日昃不遑。端拱九重而念周四海,为万世永赖之计,故理繁浩剧而不避其烦。厪一夫不获之心,故虑远防微而不遗于细。”临御治国事无巨细,均留意在心,皆有指示见解。按单位时间计算其言论甚多,且篇幅甚长。全书分为29类,包括圣德、圣孝、圣学、敬天、法祖、文教、武功附武备、敦睦、用人、恤臣下、爱民、恤兵、察吏、训臣工、励将士、广言路、理财、慎刑、重农桑、厚风俗、治河附水利、蠲赈、积贮、谨制度、崇典祀、笃勋旧、褒忠节、绥藩服、弭盗等类目。是研究胤禛生平和思想的珍贵史料。有刻本及石印本、铅印本传世。
某前日谒见国史侍读尚书获款燕谈蒙出示周杨子书报许藏山中得岩壑之胜过冷泉亭者叹想不已俾某赋诗退成七言古句一首上呈
素王之宫行秘府,断取瀛州纳环堵。诸儒何必四库书,正自胸中有千古。野人上车才不落,索米无庸面如鼓。归来仰屋坐太息,咄咄书空欲谁语。石林居士今龙坂,忧国形臞心独苦。向来岂止见夷吾,叩阁何由避寒暑。伯仁三日应可尔,顿解新亭对悽楚。坐中人传双尺素,思洛桥南霅溪渚。山回壤接二百里,许藏幽奇天所与。人间那得此岩壑,坐想周郎喜而舞。苍崖壁立欲千仞,蔽日青林自风雨。信知灵境不待匠,古涧穿岩巧吞吐。慇勤留此万里流,更觉山川生媚妩。了观澄湛本非住,却觅喧豗无处所。手诛阴木结茅屋,掀抉高深期尽取。四山擢翠若无地,三石撑空袅相柱。书词岂夸惊我甚,下视呼猿触天姥。卞峰胜绝固自足,莫为东山思解组。龙骧云起要侯王,鹤唳风声走夷虏。会令藿食保安眠,北固山南事幽圃。
文渊阁赐茶
层阁文华殿后峨,昨春庆宴觉无何。具瞻楠架四库贮,且喜芸编三面罗。十载春秋成不日,极天渊海尚余波。待钞蒇事遗百一,月课督程仍校讹。
登崇圣阁
金地环回半锦城,累年斤斧不停声。远村民舍烟未起,满寺僧筵钟尽鸣。栏槛高低资眺览,市廛言笑尚分明。阿房昔日徒虚语,壮丽应亏此画楹。
西林寺
八水空怜翠欲浮,西林胜概委荒邱。鹫宫半没祥光杳,狮迹徒存猛气收。游客无缘瞻宝树,寺僧犹自说灵湫。岂因二圣谭锋尽,只合同归一默休。
过吴子玉函山草堂
玉函山色草堂偏,恰有幽人拥膝眠。树杪径回千涧合,窗中天尽四峰连。绿阴欲满桑蚕月,白首重论竹马年。就此一樽无不可,因君已办阮家钱。
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全书一千八百多字,十三经中篇幅最短,但依然为一本独立的经书。可见儒家对孝道的重视程度,视之神圣,故孝经在古代亦常获赋予宗教意味,而用于祈祷,驱邪,治病等。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书中首次将忠君和孝顺连结起来,认为有“孝道”的人才能尽“忠”;书中还对不同等级的人规定了不同的行“孝”内容,比如天子的“孝”要博爱要能感化百姓;而卿大夫的“孝”要在行动、言语、服饰上都要合乎礼节,起到榜样作用;而普通老百姓则需做到保重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名誉,节省用度,使父母衣食无忧。
岘泉集
明代诗文别集。张宇初(字子璿)著。张宇初是张道陵的43世孙,洪武十年(1377)袭掌道教。据《明史·艺文志》记载,《岘泉集》本有20卷,今已不存。现存有崇祯年间刻本,除了原有的王绅、程通2篇序外,还有文震孟、邹凤梧重刊的2篇序。凡6卷。收入《四库全书》的仅是4卷,《四库全书总目》说:“此本皆所作杂文,惟末附歌行数十首。”现将崇祯本与《四库全书》本比较,《四库全书》本正缺卷5、卷6,所以四库本诗作甚少。另外,《岘泉集》还存有明抄本,凡12卷,《道藏·正乙部》收有此抄本。张宇初虽执掌道教,但却有较浓的儒家思想,恰如《四库全书总目》所云:“其中若《太极释》、《先天图论》、《河图原辨》、《阴符经》诸篇,皆有合于儒者之言。《问神》一篇,悉本程朱之理,未尝以云师、风伯荒怪之说张大其教。”其诗文创作也斐然可观。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曾说:“其文如空行之云,入秋之水,词赋诗歌亦极婉丽清新,均得自然之妙。”
庸庵集
元代诗文别集。14卷。宋禧撰。据清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宋禧有《庸庵文集》30卷,《庸庵诗集》10卷。以上两书传本很少见,到清初仅有《庸庵诗集》10卷尚有抄本传世。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宋禧诗文若干篇,分属于《庸庵集》及《庸庵后稿》。《四库全书》编者重编为《庸庵集》14卷,其中10卷诗主要依据浙江采进本《庸庵诗集》10卷;4卷文则全取自《永乐大典》。卷1为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排律,卷4—7为七言律诗,卷8为五七言绝句,卷9为七言绝句,卷10为七言绝句,词(1首),卷11—13为序,卷14为记、碣记、哀词。宋禧学问源出于杨维桢,但他的诗却不受“铁体”拘束,清和婉转,以自然恬淡为宗,显然受到白居易、陆游的影响。他的文章详赡明达而不诡于理,《四库全书》编者称他是:“可谓善学柳下惠,莫如鲁男子。”现存宋禧的文章全是写于元代的作品,入明以后之作未能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