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斋读书志

目录著作。晁公武撰。宋孝宗淳熙年间,门人杜鹏举在蜀刻4卷本。此后门人姚应绩重新编定20卷,亦在蜀刊刻。淳祐九年,游钧在衢州重刻20卷本,是为衢本。次年,黎安朝延赵希弁在袁州重刻4卷本,赵希弁据自己藏书写成《读书附志》1卷,录衢州本姚应绩增加的一些书编为《读书后志》2卷,又另撰《考异》,一并刊行,是为袁本。衢本、袁本自宋代刊刻后,久已绝迹,仅赖抄本流传。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海宁陈师曾得袁本不全抄本,刻为袖珍本。嘉庆二十四年(1819),汪士钟得瞿中溶的旧钞衢本,请李富孙详校刊行。清末王先谦又据陈师曾所刻袁本,与衢本对勘,整理成新的衢本。1925年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故宫图书时,发现宋淳熙刻袁州真本,1931至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先后收入《续古逸丛书》,《四部丛刊》3编。晁公武(约1105—1180),字子止,中国宋代澶州清丰(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世居京师昭德坊,故世称昭德先生。本书分经、史、子、集四部45类。每部有总论,即大序,每类有小序。小序末标明,均编入每类第1部书的提要之内。提要的形式和内容,大体仿《崇文总目》,而偏重于考证。在每书之下,或述作者略历,或论书之要旨,或辨明学派渊源,或胪举不同学说,并加考订,为后世了解宋代及宋代以前的古籍,提供了依据。本书不仅是宋代有名的提要目录,也是中国第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目录。

体论

杜氏《体论》四卷,魏幽州刺史杜恕撰旧、新《唐志》同。恕字务伯,晋征南大将军杜预之父也。官御史中丞,出刺幽州,以斩鲜卑小子一人为程喜所劾,免为庶人,徙章武。阮武谓恕曰:「今向闲暇,可潜思成一家言。」遂著《体论》八篇,又著《兴性论》一篇。嘉平四年卒于徙所,《魏志》有传。八篇者,一曰《君》,二《臣》,三《言》,四《行》,五《政》,六《法》,七《听察》,八《用兵》;四卷者,卷凡二篇,其书盖亡于唐末,《群书治要》载有六千余言,不著篇名,审观知是《君》、《臣》、《行》、《政》、《法》、《听察》六篇,其余《言》篇、《用兵》篇略见《御览·六帖》,而《意林》以《自叙》终焉。今录出校定为一卷。恕又有《笃论》,别载于后。嘉庆二十年岁次乙亥二月既望。

世纬

二卷。 明袁袠 (1502—1547)撰。袁袠字永之,号胥台,吴县 (今属江苏) 人。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选庶吉士。历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广西提学佥事等职。以病告归,读书于横塘别业。著有《皇明献实》、《袁永之集》等书。此书共二十篇,分别为 《官宗》、《遴传》、《简辅》、《降交》、《诱谏》、《广荐》、《崇儒》、《遗士》、《裁阉》、《汰异》、《距伪》、《抑躁》、《久任》、《惜爵》、《惩墨》、《节浮》、《革奢》、《正典》、《实塞》、《均赋》,所论皆指陈时弊,切中要害,毫无所隐。作者在自《序》中,以“凿柄异用,竽瑟殊好,空言无益,祇增多口”之语,指斥不务政事的文臣武将。他在《距伪》篇中谓“今之伪者则不然:其所诵读者,周孔之《诗》、《书》也; 其所讲习者,程朱之传疏也;而其所谈者,则佛老之糟粕也”。“党同而伐异,尊陆以毁朱,不出老生之常谈,庸人孺子皆知其非,而士之好名利,趋富贵者,方以为孔孟复出也”。即指斥姚江末流之弊。其他所论,亦皆忧时感事,发愤而作。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全书》本等。

读书札记

书説命惟斆学半故学记曰学然后知不足敎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彊也二者无穷达无老少无人已内外惟理所在以求无不足与困之患而后在人者有以裕于已在已者有以及于人焉余不敏且老于义理进修盖尝玩索而未能深得其味每验诸动静考诸前言若或防通啓悟洎诸生来质疑而考异者必叅订其是书而存之盖取横渠有开劄记之意管提学副使陈君则清与诸生段以金軰交请以喻各学生徒因并就正于有道若以其言为不可易则乌乎敢嘉靖甲午延陵徐问志

四书蒙引

明蔡清(字介夫)撰。十五卷。别录一卷。该书编撰过程颇曲折: 先有稿本失之,作者乃重新缀录,更阅三载,又得故录于家中。参会前后二稿,所录重复过半,又有前后异见者,欲删正而未暇,姑略会而次之,先涂去其最冗秽无谓者,其诸凡近似有理之言,皆且存之。名曰《蒙引》,以明其非定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武进庄煦参照二稿,刊削冗复,十去三四,又十九年而书始成。凡所抄录,先为考定次序,勒去芜冗,条析类从,辑成一书而刊行。书末《别录》一卷,则煦与其友王升(孚斋)商榷订定之语。往往书有:“煦谓如何,孚斋不以为然”,或“孚斋云,此段最警策,何可去也。诚然,诚然”等字样。其书虽为科举而作,然阐明义理,真切深至,犹有宋儒之遗意。如解《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章”,曰:“文者讲学之事知也,仁者进德之实行也。故曰讲学以会友则德日进。讲学固所以明道,讲学而以会友,则道益明矣。为善而得所资,则德日进矣!”又如解孟子“言近而指远者”,曰:“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则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之理,皆见于言外矣!”论者谓:“朱注为《四书》功臣,《蒙引》又朱注功臣。”甚至称“说《四书》者不少百种,未有过于此者”(《四库全书提要》引)。有《四库全书》本。

二程子抄释

明学者吕柟撰。北宋程颢、程颐著述的选编与疏释。凡十卷。考二程解说“六经”、“四书”之语,及其与门人问答行事之言,统编爲一书,收入《二程全书》,卷帙繁多,内容富博,初学者难于观览。故吕柟从中抄出心所好者,编爲此书。书前有柟《自序》称:集爲八卷,凡二十九篇。今所传本实爲十卷,係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吕柟门人邓诰所刊,后有嘉靖十年辛卯(1531)吕柟门人程爵跋语,亦称《抄释》凡十卷。其卷数不同,或原书止八卷,后有所增益之故。该书不分门类,亦不叙先后,依《二程遗书》原载门人某某所记分编。每条之下,各释以一、二语,以标明其大旨。二程原书,本来杂驳,昔朱熹编辑,亦谓真僞相间。柟作此书,削驳留醇,颇爲不苟,其去取堪称精当。吕柟之学,源出于伊洛,故其疏说,亦颇切中二程旨要。惟此书释文,率皆诘屈,其所述词旨,亦往往晦滞,非初学者所能洞晓。是研究二程理学思想的简要读本,亦可作爲研究吕柟思想的参考资料。《四库全书》 收录。

正德明会典

记明代典章制度。官修。前后修撰共三次, 弘治时成书, 180卷。 正德时重校、刊行。大抵以1393年 (洪武二十六年) 诸司职掌为主,参考有关典制史籍12种, 记述明初至弘治之典章沿革科条改易。 首卷为宗人府, 2~163卷皆六部职掌, 164~178卷为诸文职, 末2卷为诸武职。南京诸曹不另立条目附北京诸曹,与北京异者乃另立条目。 嘉靖时续修明 《会典》 53卷, 未颁行。万历时重修成 《万历重修会典》, 题申时行等撰。凡228卷。载洪武至万历间各项典章制度。增加正德至万历间事例。 以六部为纲,分述诸司职掌与事例, 冠服、礼仪等附有插图。 内容丰富, 于一代典章甚为详备, 凡诸史志之所未详, 皆具始末, 可资考证。

银海指南

眼科著作。清顾锡撰。四卷。锡字养吾,桐乡(今安徽桐城北)人。眼科治验丰富,因道家称目为“银海”,故名。顾氏在《内经》基础上,取《银海精微》、《原机启微》等书精华,广集华佗、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张子和、汪石山、薛岳斋等各家有关论述,并参以治疗眼疾经验,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撰成此书。卷一论述五轮八廓,五运六气,六淫七情与眼病的关系。卷二论述脏腑主病及伤寒、中风等病以及眼病症状,舌脉辨析与治疗原则。卷三、四为眼科常用方药与医案。辨证精细,方药切合实用,书末所附医案详明,多给人以启发。有嘉庆十五年(1810)三友草堂本,《中国医学大成》本,一九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医学读书记

又名《尤氏医学读书记》。医话。清尤怡撰。三卷,续记一卷。怡有《伤寒贯珠集》已著录。本书初刻于嘉庆十九年(1814)。阐述运气、气血、寒热、脏腑等基础理论;脾气外绝、劳风、结阳结阴、胃脘痛等数十种病证的辨证施治,桂枝汤、麻黄汤、大小青龙汤等二十余种方剂和方论。凡八十六条,约二万余言。其中通一子杂论辨、喻氏春温论辨、轲氏《伤寒论翼辨》等篇,辨析明确,多有独到见解。论《灵》、《素》不同、《素问》传写之误、《甲乙》之误等篇,多援引古籍,结合个人体会,颇为精要,有益于后学。后附《静香楼医案》三十一条,多为内科杂病,简明扼要,多有心得。有光绪十四年(1888)朱氏家塾刊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续医说

医史著作。明俞弁撰。十卷。弁字子容,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平时癖于论医,时录心得收藏之。后仿《医说》体例辑成是书。约四万言。初刊于嘉靖元年(1522)。卷一原医,论述明朝医学、古之良医、医儒同道等,并介绍十部宋元医书;卷二论古今名医;卷三辨惑,论述脉诊、三焦、经脉及方药等部分医理;卷四释异法方宜、正治反治等专门名词,颇有发挥;卷五养生杂言;卷六至卷九论述临床医学中伤寒、内科杂病、妇、儿、五官科等部分证治;卷十药性,专论三十三种药物的性味功用。凡三十七门,二百二十八则。选录历代文献中所载医学掌故且未见于《医说》者,及个人耳目所及之医学奇闻轶事,作为补充,并注明出处。其中有些记载颇为可取。如于辨惑篇中,指出圣散子方因苏东坡作序而“天下神之”,宋末及明弘治间瘟疫大作,服此方而被害者不可胜数。乃分析其原因,客观指明此方的实际功效。另于药戒篇中强调寒食散有猛毒,指出服石之弊。叙述简练,编排有序,条理分明,为较好的《医说》读本。但因刊本不多,流传不广。有明嘉靖间原刻本,清宣统三年(1911)文明书局铅印本,一九八四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五陶凤楼本。

神农本草经读

又名《本草经读》。清陈念祖撰。一卷。念祖有《长沙方歌括》已著录。陈氏有感于“宋元诸家,师心自用,药品日增,经文日晦”,欲阐发经旨,融贯《金匮》、《伤寒》之法于一帙,撰于嘉庆八年(1803)。其中辑录《本经》时用药物一百十八种,《本经》以外药物附录四十七种,计一百六十五种。按上、中、下三部分类,每品先列《本经》 及其他古籍原文,然后逐字加以解释。亦引用《本草崇原》等书具体内容,加以注释。详析药物气味、归经、有毒无毒、功效、主治等。继而阐发《伤寒》、《金匮》对药物的运用。间附按语于后,多有独到见解,有嘉庆八年橦书屋刻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商务印书馆《陈修园医书五十种》排印本及一九三七年上海大文书局《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排印本。

评注产科心法

产科著作。2集。清汪喆(朴斋)撰。成书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此书汇集作者数十年女科临证经验,列种子、胎前、临产、产后4门。上集论种子与胎前诸病的治则方药;下集分述临产和产后诸疾的病因证治。书中因症附方,简练明晰,于当时较有影响。该书曾经徐召南评注,名《评注产科心法》。现有嘉庆四年(1799年)刻本及其他多种清刻本、《三三医书》本等。

幼科类萃

儿科著作。明王銮撰。二十八卷。銮字文融,号容湖,世居乌程 (今浙江吴兴) 人。世医之家,王氏继业尤精,长于幼科,广引博采萃取诸家之精要,故名“类萃”。撰于明弘治至嘉靖间 (1502—1534)。卷一、卷二为总论,多为论说。卷三至卷二十八为分论,将儿科病证分为: 初生、惊风、诸疳、疟疾、痢疾、吐泻、咳嗽、斑疹、水肿、腹胀、风痫、伤寒、伤食、腹痛、伤积、痞癖、小便淋证、丹毒、黄疸、诸血、诸汗、咽喉齿舌、耳目口鼻、杂证、痘疮等二十五门。每门多列脉法、论证、治法、诸方等,并附诸家之说,参以己见,反复辨析。治法强调针药结合,温凉补泻适宜。用药多宗洁古药式,强调五脏一体,尤重于后天脾胃。为有价值的儿科参考文献。有明刻本及一九八四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天津市卫生职工医学院藏明刻本影印本。

钦定大清会典

一百卷。亦称《清会典》,清奉敕官修。康熙三十五年 (1694) 初修。雍正五年(1727)续修。这两次编撰是依《明会典》的体例,将事例分散于各条之下。乾隆十二年 (1749) 始命 《会典》与《事例》各修一书,于乾隆二十九年修成为《会典》 一百卷、《则例》 一百八十卷。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编《会典》为八十卷,《事例》九百二十卷,《图》一百三十二卷。光绪二十五年(1899)再行编纂,又复《会典》为一百卷、《事例》则增至一千二百二十卷,《图》二百七十卷。《清会典》是记载清代典章制度的资料汇编,它依宗人府、内阁、军机处、六部、理藩院、都察院、各寺监、八旗都统、内务院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顺序,对清代的行政、军事、司法等各机构作了较全面、详尽的介绍。此较是书历年所修各本,《会典》内容前后基本一致,变化不大,而乾隆后修的本子,将“事例”别编一书,则不断增加卷数,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值得一提的是,光绪再修本增加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内容,反映了清末外交事业的发展。《四库全书提要》对本朝所修《会典》多所推崇之语,此虽不尽然,但所提出编纂典制之书的宗旨: “不尽系编纂之工拙,而系乎政令之得失”,于史实“不能删而不书”,也“不能饰而虚载”或“有所点窜变易”,(卷八十一,史部、政事类——中华书局1965年版698页)倒是应该遵循的。是书有光绪重修本,现今通行的《万有文库》本即以此本的原写本影印刊行。另外,清朝每修《会典》,除了汉文本之外,同时也有满文本。

马端肃奏议

十二卷。马文升撰。马文升(1426—1510),明河南钧州(今禹县)人。字负图,号三峰居士。景泰 (1450—1457)进士。授御史,历任山西、湖广巡按,福建按察使。成化(1465—1487)初,巡抚陕西,与总督项忠平定满四起事。成化十二年(1476)以兵部右侍郎整饬辽东军务,上边计十五事。为权阉汪直所诬,谪戍重庆卫。二十年(1484),再度巡抚辽东,次年任漕运总督。弘治(1488—1505)中历任兵部、吏部尚书,严核将校,罢黜贪懦,屡平西北边塞。正德二年(1507)权阉刘瑾乱政,被罢官。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有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卒谥端肃。有《马端肃公诗集》、《马端肃奏议》等。《马端肃奏议》集五十五篇,乃嘉靖丁未(1547)其孙马天琇编次,并以恩命录、行略、墓志等文附之,所载多和明史及本传印证。有《四库全书本》

西清笔记

二卷。清沈初撰。沈初,号云椒,浙江平湖人。清大臣。乾隆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有《兰韵堂集》。是书分恩遇、典故、文献、职志、名迹、庶品等类,记述内庭见闻,有些史事其它史书未见记载,如于敏中欲谥文襄,裘曰修欲谥文达,稽璜以礼部尚书召至京,对皇帝言及傅恒经略缅甸事宜,不合圣意,遭降职等,均可补史之阙。庶品类,记述当时各处贡品,名迹类载内廷书画,多为常人所未知,也有可资参酌之处。是书为乾隆初年所辑,现有嘉庆刊本,光绪刊本,并被收入《丛书集成初编》。

胡端敏奏议

十卷。胡世宁撰。胡世宁(1469—1530),字永清,号静庵,明代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弘治癸丑(1493)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上书极言时政缺失,与李承勋、魏校、余祜称“南都四君子”。迁江西副使,疏论宁王宸濠反状,系锦衣狱,后减死戍辽东,宸濠伏诛,起戍中。嘉靖 (1572—1566)中,累拜兵部尚书,陈兵政十事,又上备边三事,与张璁、桂萼不协,以疾乞归,卒谥“端敏”。此奏议原有二十卷,后刊印时仅汰存其半。此本所录奏议,皆有裨于世务,并可与史传相参核。

关中奏议

杨一清撰。杨一清(1454—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又号石淙,安宁(今云南安宁)人,成化进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谥文襄。本书共十八卷,是杨一清生平奏议的汇编。内容可分为六类:卷一、卷二为马政;卷三为茶马,是杨一清以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时所上奏疏;卷四至卷六为杨一清巡抚陕西时所上奏疏;卷七至卷九为总制,是杨一清总制延绥、宁夏、甘肃边务时所上奏疏;卷十为后总制,是杨一清病归复起时所上奏疏;卷十一至卷十八,是杨一清嘉靖四年(1525年)以故相再任提督三边军务时所上奏疏。该书内容多涉及陕甘边事,故以关中题名。嘉靖初,此书始刊于南京,其中所载多为杨一清奏稿,同时亦编入当时部臣复疏及前后所奉谕旨等,于时事本末,颇为详尽。杨一清督学陕西时,即详究边情利弊,后又在陕西为官最久,其所指画皆中肯綮。该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关中奏议》有《四库全书》本、《关中丛书》本、《杨一清集》本(中华书局,2001年)。

绥寇纪略

《绥寇纪略》,又名《鹿樵纪闻》,明末清初吴伟业撰。《绥寇纪略》记述崇祯元年流寇起义至明亡之事。《绥寇纪略》以纪事本末体例,各卷皆以三字为标题,分为〈渑池渡〉、〈车箱困〉、〈真宁恨〉、〈朱阳溃〉、〈黑水擒〉、〈谷城变〉、〈开县败〉、〈汴渠埝〉、〈通城击〉、〈盐亭诛〉、〈九江哀〉、〈虞渊沉〉等12卷。卷九〈通城击〉论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明史》的“李自成传”多采用本书,徐鼐《小腆纪年附考》、查继佐《罪惟录·李自成传》、冯苏《见闻随笔·李自成传》、陈鹤《明纪》亦多采此书。嘉庆九年(1804年),有人附加补遗上、中、下三卷。

濯缨亭笔记

笔记。明戴冠(号濯缨)著。十卷。《明志》子部小说家类著录,题《笔记》。《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杂家类存目,云:“是书杂记见闻,终以辨物字义,皆钞撮前人成说。”“旧本以《礼记集说辨疑》一卷附此书之末,殊为不类。今析出别入经部焉。”其稿原名《随笔类记》,都穆为易今名。前有嘉靖二十六年(1547)陆粲序,后有华察跋。据陆序“余为绪正讹阙,除其复重,厘为十卷,华学士子潜取而刻之。”知稿本曾经陆粲整理编订,华察梓刻。又据序云:“是编所存仅什二三,盖非其至者”,则此书所收,仅作者笔记的小部分。刻本今已罕见,据谢国桢《明清笔记谈丛》介绍,为“白棉纸印本,字大悦目,刊刻精工。”此书记有明一代掌故制度,尤以他所居苏州和掌教的绍兴两地事迹尤详,有许多民间传说故事。今人王利器藏有精抄本二册。现存一至五卷,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善本室。

1 34 35 36 37 38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