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著。发表于1936年《作家》创刊号。小说反映旧中国城市中一所学校里的生活。主人公王亚明是生于洗染店的姑娘,全家节衣缩食供她入学读书,但由于她有一双从事染衣劳动变黑了的手,受到校长的斥责和歧视,同学的厌恶和责难;由于她文化基础差,学习吃力,又不断受到人们的嘲笑和讽刺。尽管她学习刻苦,校长却不准她考试,让她提前离校。作品通过她一系列的不幸遭遇,有力地说明旧的教育制度对劳动人民子弟的歧视、摧残,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无限同情。小说在人物刻画上抓住主人公俭朴和勤奋的特征,进行反复渲染;在情节的设置上注意悬念,以“手”设谜,直到文尾解底,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创造

茅盾的第一篇短篇小说,1928年2月完成,最初发表于同年4月,《东方杂志》25卷8号,署名茅盾。先后收入大江书铺1929年7月出版的《野蔷薇》、天马书店1933年4月出版的《茅盾自选集》,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3月出版的《茅盾文集》第7卷、1980年4月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叙述父亲已死、且小有财产的青年君实要亲自“创造”一个半新半旧——继承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而又是解放了的女子——的理想夫人。但两年后,君实创造结束之日,也是他理想失败之时,夫人不辞而别。这是一篇通过谈妇女解放来谈中国社会解放的作品,证明了中庸之道的失败。说明被解放了的思想是束缚不住的,它将冲破一切阻拦,勇往直前。表明了革命虽失败,并且还会失败,但最后终于要胜利的信念。《创造》标志着写《幻灭》以后,茅盾第一次思想上的变化。在艺术上,茅盾构想用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来试写小说:两个人物,在一个早晨,在一间房子里发生的矛盾。

萍踪忆语

邹韬奋著。生活书店1937年出版。收文37篇。作者在“弁言”中说:“这本书是我于一九三五年夏季在美国观察所得的结果。”由于“材料虽是在美国所得到,但是回国以后才把它整理追记下来,只得称为‘忆语’了。”作者从亲身见闻感受出发,记叙并谴责了包括对华侨与黑人施行歧视的“帝国主义麻醉下的种族成见”,更通过客观的调查研究,“对于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如政治背景、劳工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杂志和新闻事业等等,都根据种种事实,有所论述;尤其注意的是旧的势力和新的运动的消长,由此更可明了资本主义发达到最高度的国家的真相和它的未来的出路。”其间,对于“掌握全美国经济生命的华尔街”、美国头号富豪梅隆的发迹、“世界上最富的城市”纽约的两极分化,以及美国劳工运动、失业救济、生产效率、利润与工资、教育的真相、新闻的垄断等社会问题的剖析,尤为具体而深刻。记叙南方之行,观察南方工人运动的发展,描绘大瀑布大工厂的特色等,也颇能捕捉新意。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希望国人对于这三大国之一的美国能有更深刻的认识”,从中看到“种种事实和教训”,借鉴于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其观察敏锐,记述全面,擅长分析而文笔简明生动。

浮生若梦

本书是著名学者、文学大师、一代幽默大师林语堂的经典小品文选集。作者以他天赋的幽默才能,极其雍容的文笔,娓娓讲说他的人生哲学。他力求将中国古代的生活智慧同现代工业文明完美的融合起来,成为一种宜于享用的中产阶级的哲学:旷达、温厚、适度、快乐。幽默是他的哲学精髓。在书中,从人类观念,人生态度,直到种种的具体问题,如婚恋、家庭、日常生活、大自然,以及文化方面的享受,无论巨细,都有着酣畅的议论,切当的批评,哲趣的感悟。古今杂糅、说东道西、引经据典、亦庄亦谐,具有酣畅的围炉闲话的风致,充分显示了性灵小品的魔力。

剪灯新话剪灯余话(白话文)

瞿祐的《剪灯新话》和李昌祺的《剪灯余话》是明初两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言小说集,其故事内容大多新奇怪异,是对唐传奇的有意复归,既弥补了明代文言小说的空白,同时也影响明代及后来的文言小说创作,在文言小说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此外,两部作品还流播海外,对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其中,《剪灯新话》作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遭到明文禁毁的小说集,一经问世便引起不小的轰动,仿效之作更是层出不穷,《剪灯余话》便是其诸多仿效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剪灯新话》共四卷二十一篇,《剪灯余话》不论在体例、题材,甚至篇幅、卷数都承袭了《新话》,但在内容和思想上又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也存在小说中大量羼入诗文从而导致偏离小说文体特征的现象。此为这两部小说的白话文合集。

Dismeryer先生

短篇小说,彭家煌著,《Dismeryer先生》写了一个失业的德国年轻人酸楚的遭遇,Dismeryer先生变卖了自己几乎所有的财产,却终于难以生存下去,自尊和自强的性格也使他杳然不知所终。同样有着争强好胜性格的H先生是冯至作品中比较独特的一个典型,不同于伍子胥等传统中国文化形象,H先生提供了一个“西方”想象,他拼命地教书,拼命地挣钱,到头来却一无所有,悲惨地死去。

锻炼

长篇小说。全书27章。小说从1948年9月9日至12月29日在香港《文汇报》连载。1979年作者修改时,将发表于1934年《文艺先锋》的《走上岗位》第5、6章修改后,移作《锻炼》的第14、15章。1980年12月和1981年5月分别由香港时代图书有限公司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单行本。现收入《茅盾全集》第7卷。小说以 “八·一三”战争开始到结束为背景,广泛地展现了抗日战争初期上海各阶层的社会动态。抗战爆发后,上海及其郊区人民同仇敌忾,以各种行动参加、支持战争。国华机器制造厂总工程师周为新、助理技师唐济成、总务蔡永良以及工人群众冒着敌机轰炸,紧张地进行迁厂活动并与妥协动摇的资方开展尖锐的斗争。爱国知识分子陈克明教授、苏子培医生及爱国青年苏辛佳、严洁修积极地投入各种抗日救亡斗争。作品还描写了国华机器厂经理严仲平在迁厂过程中的动摇; 大学教授崔道生和青年罗求知在国民党反动政策压力下的屈服; 国民党当局在推行片面抗战路线中卖国投敌、迫害学生的反动政策,以及国民党内部的腐朽堕落。全篇采用开放型的结构形式,将多条情节线索交错进行,庞大繁杂而又井然有序,从而展现了特定阶段的时代风云,描绘了众多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笔触摇曳多姿,色彩缤纷,在艺术构思上别具一格。

红牡丹

本书以主人公的情感生活为线索,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欲罢不能。小说通过牡丹在婚恋生活上的曲折经历,表现了一个清末的少妇在寻求爱情过程中的大胆追求,细致地刻画了情爱世界的奥秘。虽然,小说的时代背景是清末,但书中人物的意识却是现代的。书中实际上是以古喻今表现了一种适合现代西方文化观念的女性意识。作者在书中所表现的价值观,与西方文化的价值标准十分接近。书中对爱情的哲理性的剖析,隽永妙语,含义深刻,引人深思。

银杏之果

现代中篇小说。滕固著。上海群众图书公司1925年3月初版。收作者《序》1篇。作品描写一位意志薄弱、性情忧郁的青年因爱情不幸而自戕的悲剧。少年秦舟因避战祸,与表侄女H小姐一起到K县亲戚家寄居。他们在一起交谈,观海,拾银杏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不久,嫡母以两人辈份不合为由破坏了他们的恋爱。秦舟带着感情的创伤赴上海求学。他讨厌父亲的专制教育和苛刻的督导,又渴望得到感情的寄托,便引诱了女学生Y小姐并与之同居,结果导致Y小姐遭到世俗舆论的攻击,自己也受到同室朋友的谴责和警告。秦舟感到无法在这片世俗的空气里生活下去,只身赴东京留学。他企图以异国的风景和文化来陶冶自己悲哀的心情,但终因精神不安、生活寂寞而逐渐沉沦。正当他怀念H小姐并为她祝福之际,传来了她不幸早逝的消息。秦舟的精神受到刺激,终于在银杏树下投渊自尽。小说通过主人公秦舟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悲剧,揭露了封建伦理和家长专制作风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幸福生活的扼杀,表现了“五四”时期青年一代对幸福的追求。小说带有作者自叙传的性质,虽然气氛悲哀,但“取材亲近”,感情诚挚,“人物的性格、事件的推移都很真实”,带有一种“写实的作风”(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

岭南摭怪

传说故事。原作者〔越南〕 陈世法,改编者武琼、阮乔。13世纪陈世法的原著已佚,现在见到的是15世纪武琼、阮乔的改编本。全书包括22个(有的写本是23个)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有些故事关联到民族起源问题如《鸿庞传》、《扶董天王》,有些讲到风俗习惯如《槟榔传》、《薄持蒸饼传》,也有的谈文化遗迹,如《金黾传》、《蛮娘》,还有的介绍贤圣仁君如《贰征夫人》、《一夜叉》等。其中有些故事与《粤甸幽灵集》重复,部分故事有中国、印度及占城(今柬埔寨)的影响。内容颇为丰富,并体现了人民的爱憎,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韦十一娘传

《韦十一娘传》是出现于明代中期的一篇剑侠小说,在国内已失传三百余年的明人胡汝嘉著《韦十一娘传》,在韩国发现,见于朝鲜活字本《删补文苑楂橘》。最近韩国学者将《韦十一娘传》影印本寄给本文作者。该作品重现、填补了我国剑侠小说史上一个重要环节。该作提出侠剑为公不为私的新见解,在剑侠小说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特殊意义。小说回归故乡是中韩文化交流史上又一佳话。

离婚

长篇小说。老舍著。写于1933年。作品描写旧北平财政所一班科员庸俗空虚的灰色生活。它以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老李对庸俗生活的抗争和对所谓富有诗意的爱情的内心追求为主线,又以热心做媒的科员张大哥一家人的遭遇以及另外几个科员的家庭风波为穿插,揭露、否定了凡事敷衍、妥协的小市民的劣根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旧官场的腐败、特务的横行及旧社会制度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小说取材于北京市民与旧衙门的日常生活,注重风俗世态画面的描绘,尤能运用轻松酣畅的幽默讽刺笔法刻画不同人物的个性。透过喜剧性的情节和生活场面,批判了造就小市民性格弱点的封建思想和文化传统。虽未深入揭示黑暗社会的本质,但仍能启发人们对社会现实和国民性问题的思索。

痛史

历史小说,二十七回,未完。我佛山人(吴趼人)著。原载《新小说》第八至十三、十七至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至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出版。宣统三年(1911)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单行本。书名“痛史”,写的是宋元之交的一段民族沦亡的痛心历史。小说取材于南宋灭亡历史,主要写贾似道等权奸卖国求和,苟延残喘,同时歌颂以文天祥为代表的抗战派。借古喻今,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1903年初刊于《新小说》,后有风雨书屋铅印本。有195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章苔深校注本。

小学诗

《小学诗》,是由清代人谢泰阶根据宋代大学者朱熹所著《小学》而改编的儿童启蒙教材,全篇依《小学》一书的内容为主轴,依次分为立教、明伦和敬身。语言通俗易懂,通用五言句,并以四句为一段,整齐押韵,颇便诵读。书中,关于养成进退、处世立身等内容,皆以一二首诗言明,而关于道德贞操的内容,则赘言五首,由此使许多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万恶淫为首」的道德理念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曾以此书教授门徒,期于启发助学性灵。时人称扬「语语刻挚,有功于世道人心」,虽是溢美之词,但它对传播和普及朱熹《小学》,客观上也起了一定作用。

禅里禅外悟人生

《禅里禅外悟人生》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真义。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本书还配有弘一大师的照片、画像、亲笔手书的格言、佛教造像等,让读者在领悟人生真谛、佛学思想的同时从多侧面、多角度领略一代文化巨人和佛学大师的风采。

心与禅

本书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要义。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与同时代交往的文化名人、学界泰斗之间的书札、信函,从中感悟人生真谛,深切体悟他的思想内涵,领略弘一法师的人文风采。弘一法师有极高的的文学造诣和佛学造诣,他的作品被同时代的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所推崇,赞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阅读弘一法师的作品,从中领悟人生真谛、佛学思想,从多侧面、多角度领略一代文化巨人和佛学大师的风采。《心与禅》收录弘一法师的全部佛学著作,是一部全面展现弘一大师人生境界、佛学思想体系的经典著作。弘一大师平生注重实践,本书内容也要言不烦,其慈悲心怀,溢于言表,堪称启悟世人的经典巨著。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佛教传记。 唐慧立、彦悰撰,十卷。唐麟德元年(664),慧立为表彰其师玄奘功业,将玄奘赴印取经事迹写成前五卷。到武则天垂拱四年(688),玄奘另一弟子彦悰将前五卷重加整理,又续撰五卷,完成此书。为玄奘法师生平最早也是最详的传记,前5卷记玄奘出家至印度求法之经过,后5卷记玄奘回国后翻译佛经等活动。书中保留不少古西域、印度历史资料,及玄奘西行途中见闻,对唐初以长安为中心的宗教文化情况反映颇详。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收录了胡适论述中国佛教及禅宗的文章。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然而,说到对佛教和禅宗的研究,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大学者,胡适先生的通彻见解,是无人能出其右的。他的开创之功,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研究佛教禅宗的学者们。全书对于佛教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研究。

李叔同说佛

本书是弘一法师晚年将其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这是我们常人无法领悟的境界。李叔同把他的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与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语堂等文化巨擘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安士全书

清朝周安士居士所著,包括“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万善先资”、“欲海回狂”、“西归直指”四部。被号称中国净土宗十三祖的民国高僧印光大师称为“善世第一奇书”。全书共分四部,约60万字。本书被印光法师称为“善世第一奇书”,在佛教界被认为是准佛经。全书以佛教思想为主线,汇集了许多历史故事,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儒释道三教文化,雅俗共赏,启迪智慧,有益于劝人为善、济世救人、净化心灵。

1 31 32 33 34 35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