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胡传附录纂疏
三十卷。元汪克宽撰。此书模仿孔颖达《左传正义》,专为胡安国《春秋传》作疏。其《自序》称此书“详注诸国纪年谥号,可究事实之悉;备列经文同异,可求圣笔之真;益以诸家之说,而裨胡氏之阙疑;附以辨疑权衡,而知三传之得失。”但其大旨终以胡传为宗。汪氏自称:“《春秋》传注无虑数十百家。至子程子始求天理于遗经,作传以明圣人之志,俾大义炳如日星,微辞奥旨,了然若视诸掌。胡文定公又推广程子之说,着书十余万言,然后圣人存天理,遏人欲之本意遂昭焯于后世……元统甲戌,教导郡斋,讲劘之暇,因阅诸家传注,采摭精语疏于其下,日积月羡,会萃成编。”汪氏认为,“《春秋》一事之笔削,一言之增损,一字之同异,无非圣心精微之攸寓,而酌乎义理之至当。如殊会一也,而会王世子则书‘及以会’,以卑会尊之辞也,所以尊储君也;会吴则书‘会以会’,以此会彼之辞也,所以外裔夷也。同盟一也,而新城鸡泽独于公会诸侯之下书某日同盟盖新城乃赵盾主盟而鸡泽单子与盟,故皆书目以采同盟之上,所以谨其渎君臣之分而异之也。楚成使宜申献捷、战泓、围宋皆贬书人,所以贱僭窃;而会盂书爵于陈蔡郑许曹君之上,以着其争霸之实,盖不书爵则疑非楚君。昭公失国,会陵、如齐、如乾侯,其返虽不告庙,皆书公至,所以存君;而必系居于郓,盖不言居郓,则疑于复国。通诸二百四十二年,于例中见法,例外通类诸如此者,遽数不能终。”可见其臆度不下胡氏。此书之惟胡氏为宗,前人已有讥之,如明陈霆《两山墨谈》讥其此以鲁之郊祀为夏正,又以周之烝尝为周正,是其迁就《胡传》,不免骑墙之证,明初胡广奉敕编《五经大全》,于《春秋大全》一书几乎全抄袭此书,有明二百余年之科举,于《春秋》则宗此书。此书撰成于元至元十四年(1277)。现存元至正八年建安刘叔简日新堂刻本。
伤寒论辨证广注
伤寒类著作。清汪琥撰。十四卷。琥字苓友,号青谷子,吴县(今属江苏)人。撰有《痘疹广金镜录》、《养生君主编》等。汪氏根据《素问》“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认为“伤寒之病名虽为寒,其所见之证皆热”。故广集诸家学说,对《伤寒论》六经证治原文中属于热病的条文逐条注释,于康熙十九年(1680)撰成是书。卷一至卷二辨伤寒非寒病论及纂注伤寒论例。卷三至卷十为辨六经病脉证并治法。卷十一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卷十二辨误汗吐下火灸逆病脉证并治法。卷十三辨温病脉证并治法。卷十四辨风池、风府等穴针刺法。后又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复撰《中寒论辨证广注》三卷,体例悉遵前书,逐条辨注《伤寒论》中属真寒证治原文,并对真寒证的治疗有所论述。汪氏之论虽有偏颇之处,但自成一家之说。有清康熙十九年(1680)平阳季子东壁刻本(扉页作《平阳季子辨注仲景全书》,又作《仲景伤寒论》。附:《张仲景中寒论辨证广注》三卷)。
环谷集
诗文别集。八卷。元汪克宽撰。汪克宽(1304—1372),字德辅,一字仲裕,祁门(今属安徽)人。曾从胡炳文、吴仲迁等人学。元泰定帝泰定三年丙寅(1326),中江浙乡试。次年会试,论《春秋》与主司之见不合,被黜,南归,弃科举业,聚徒讲学,尽力于经学,笃志著述。以所居山谷环绕,称为环谷,人称环谷先生。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召至京师,与修《元史》,书成,将授官,以老疾辞。洪武五年卒,年六十九。汪以理学名世,当时推为史局布衣第一人,其学以朱熹为宗。其文持论谨严,词意明达,无支离迂怪之病;诗留存极少,而其中七言古诗数首,造语新警,颇近温庭筠、李贺之格。其集系清圣祖康熙(1662—1722)初其裔孙汪宗豫所辑,前列行状、年谱、墓表,又有孙枝蔚序,称《祁门三汪先生集》,系与其孙之集合为一编,因时代各异,四库馆臣分别著录。此集有清康熙中刊本,收入《四库全书》。
北游集
宋代诗文别集。2卷。宋元间汪梦斗著。汪梦斗号杏山。宋亡后,被尚书谢昌言荐于元世祖,特召赴京,终不受官,放还。此集上卷是诗,末有诗馀6首,皆系北游纪行之作。作者于至元十六年(1279)正月赴京,至冬十月归里,舟车数千里,历时270日,途中所见所感,皆以诗记之,视为北游日记,因称《北游集》。当时南宋新亡,而作者又是被迫“北游”的,途中“悲伤怀感,忧惧愁叹,不能自已”(作者自序)。集中充满故国之思,如《道过茌平县感马周事》:“翻思故国今何在,枉抱忠肝似马周!”汶上县有后梁王彦章庙,金泰和中重修此庙,有碑记。作者过此庙,题诗说:“铁枪战死后梁时,消得金人为葺祠。近岁江头几符节,过来须也读此碑!”对宋朝误国诸臣谴责、愤恨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至京后,有《见礼部尚书谢公昌言》诗云:“曾将鸿笔冠群英,自是峨嵋第一人。执志只期东海死,伤心老作北朝臣。”又有“正须自爱不赀身”句,表达了对故国的忠贞,同时又以其义规劝昌言。集中更充满了故乡之思。《金陵僦舟渡江》之六:“已是淮南客,常吟江左风。”《东行鱼台县界初闻莺》:“家山今隔几千里,始听春莺第一声。”《清明》:“他乡逢冷食,故国隔长江!”途中风情亦多入诗,如《道中不见山水》:“有山无水山枯槁,有水无山水汗漫。此处无山亦无水,风沙卷地鼻生酸。”记山东河北之间景象,如在目前。集中亦有错误,如说留梦炎入(元)朝不屈等。下卷为附录,附《杏山摭稿》,收文5篇,乃后人所集梦斗讲学之语,如论“天理人欲”之类。书前有汪梦斗序。今存有《四库全书》本。朱祖谋曾将其中所收的词刻入《彊村丛书》。
广群芳谱
原名《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类书。清汪灏等编。一百卷。凡天时谱六卷,谷谱四卷,桑麻谱二卷,蔬谱五卷,茶谱四卷,花谱三十二卷,果谱十四卷,木谱十四卷,竹谱五卷,卉谱六卷,药谱八卷。清圣祖序称因见明王象晋《群芳谱》“搜辑众长,义类可取”,乃命廷臣“捃摭荟萃,删其支冗,补其阙遗。上原六经,旁据子史,洎夫稗官野乘之言,才士之所歌咏,田夫之所传述,皆著于篇”。虽《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于子部谱录类,但实为一部带有植物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体例依王谱,首录定义文字,次为“汇考”,录典故,又次为“集藻”,收题咏诗文(全文或散句),又次为“别录”,述制用之法,王谱原文在前,增补文字在后。资料丰富,对文学研究也有较大参考价值。书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刊成上表进呈。有武英殿原刊本、《四库全书》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排印本。近有1985年上海书店影印《国学基本丛书》本。王象晋原谱则有明二如亭刊二十八卷本、明沙村草堂刊二十九卷本。
节韵幼仪
《节韵幼仪》,汪志伊撰。汪志伊,安徽桐城双港人。乾隆中期举人,充四库馆校对。历官至副都御史、刑部侍郎、工部尚书。嘉庆中,先后出任福建、江苏巡抚,湖广、闽浙总督。清除江浙漕粮积弊,整顿福建地方秩序,在湖北疏河建闸,编辑《荒政辑要》,增设苏州正谊书院,颇多政绩。嘉庆二十二年(1817)被革职永不叙用。次年卒。其采择《礼经》中曲礼、幼仪,参以近礼,斟酌古今,择其可通行者编成一书。或三字、或五字,节为韵语,务令易晓。名曰《节韵幼仪》。今据通行本整理。
曾子全书
儒学类著作。宋汪晫编。一卷。曾子,孔子弟子,名参。《汉书·艺文志》有《曾子》十八篇,已佚。《大戴礼记》中有《曾子》十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记《曾子》二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曾子》二卷十篇,可见宋时尚有《曾子》行世,殆汪晫偶未见,故辑此书。清阮元重新厘定,并加注释,定名《曾子》,共四卷。《曾子全书》凡十二篇,分为《仲尼闲居》、《明明德》、《养老》、《周礼》、《有子问》、《丧服》、《晋楚》、《宋业》、《三省》、《忠恕》,其中缺七、八两篇。《明明德》标为内篇,其余皆标为外篇。《明明德》中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先致其知”,“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该书辑集详备,订正精明,是研究曾子思想及其师承渊源的重要著作。有《四库全书》本,《曾思二子全书》本。
尧峰文钞
五十卷。清汪琬撰。江琬,字苕文,号钝翁,又号尧峰、玉遮山樵。江苏长洲 (今苏州) 人。顺治十二年 (1655年) 进士,曾任刑部郎中、户部主事等职。康熙十八年 (1679),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因病乞归,结庐尧峰山,闭户著书。与魏禧、侯方域齐名,称 “三大家”。著有《钝翁类稿》六十二卷,续稿五十六卷。晚年又加以删节重订,成 《尧峰文抄》。是集凡五十卷,其中文四十卷,诗十卷。他在写作上强调文章应有规矩法度,对才气宜加节制,当以儒家经典为本,以唐宋名家为楷模。他受明代唐宋派散文家尤其是归有光的影响比较深。其散文不及侯、魏之文纵横恣肆,而雅清则过之,世称以简洁平实,疏畅条达取胜。集中对侯方域、王猷定、钱谦益等人散文颇多批评。他的文章兼备各体,而以记叙文成就较高。《江天一传》着墨不多,却生动刻划了抗清志士慷慨赴国难的形象,其它如《书沈通明事》等文也都富有特色,他在当时被认为代表了古文的正统,故 “一时公卿表状,皆争得琬文为重”。他也工诗,早年取法于唐人,中年以后近于宋调。律诗洗去铅华,绝句则清新可喜,写景颇多佳句,但影响不及散文。有康熙间林佶写刻本,《四部丛刊》所收四十卷本,有 《四库全书》本等。
文定集
诗文别集。南宋汪应辰撰。二十四卷。应辰,字圣锡,初名洋,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人。学称玉山先生。本农家子,绍兴五年进士第一,高宗为改此名。官至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侍读。卒谥文定。政治上因主战与秦桧不和,为政多革时弊,少从吕本中,胡安国、张九成诸家学,又与吕祖谦、张栻相善,文章学问具有渊源,表侄朱熹颇引以为重。著有《石林燕语辨》。原有集五十卷,世久无传,明程敏政于文渊阁得旧本,摘抄其要,编为廷试策一卷、奏议二卷、内制一卷、杂文八卷,余散佚。嘉靖中,乡人夏浚列刻时,又附遗事、志传等二卷。清乾隆朝,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载与程本互相比较,删重补缺,诠次为二十四卷,虽仅得原书之半,然其精华略备于是。应辰平生不喜为文,以为不宜敝精神,然每作辄过人,代笔制诰,温雅典实。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武英殿木活字本。另有《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福建刻本、广雅书局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附清陆心源辑目、傅以礼录《拾遗》一卷。今人栾贵明据现残存《永乐大典》又辑得十条,见《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可补以上诸本之缺漏。
方壶存稿
宋代诗文别集。4卷。汪莘著。全书以诗词为主。诗风飘逸,颇有气势。《水天月歌》、《击鼓行》、《放歌行》等三首长篇歌行,均能抒发豪放跌宕的情感。近体诗如《秋怀》“四野秋风交敝庐,时平不用蔺相如。有人来问生涯事,指点蓑衣学钩鱼”,则又表现恬淡闲适的情趣。词作崇尚苏轼、朱敦儒和辛弃疾。《四库全书总目》说:“其中〔水调歌头〕二首,至以持志存心为题,则自有诗余,从无此例。苟欲讲学,何不竟作语录乎?”由此也可看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对他的影响。但〔沁园春〕《忆黄山》 一阕,写黄山的奇丽风光,在宋词中足可与名家媲美。
珊瑚网
四十八卷。明汪砢玉(生平详见《古今鹾略》) 撰。此书成于崇祯十六年 (1643)。此书分“法书题跋”与“名画题跋”各二十四卷。录汪砢玉自藏、目见和抄集的书画题识、题跋,以及收藏家的收藏目录。其间也有一些汪砢玉自撰的跋语,语说。书中搜集的名迹也很多。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中曾说,汪砢玉留心著述,所辑《珊瑚网》一编,与张丑《清河书画舫》、《真迹日录》并驾而行。按张丑从其高祖以下,四世鉴藏。汪砢玉之父汪爱荆与嘉兴鉴赏名家项元汴交好,筑“凝霞阁”以贮书画,收藏之富,甲于一时。可见汪砢玉与张丑之凭借大体相同。所以二人皆能搜罗荟萃,各成名著。二人之书相比,张丑的两本前后编次、年月皆不甚明确。汪砢玉此书则前列题跋,后附论说,较之张丑之书可谓纲目有致。但书中所载法书、多有目睹耳闻,据以著录,不都是汪砢玉所藏,而都一例载录,不曾注明,未免难于区别。中间所载原迹,或全文、或摘录,也没有标出。此书中其它方面亦有失于精审之处,如说唐刻《定武兰亭》有二石,焦山《瘗鹤铭》有三石,则见其真伪不辨。又以李邕书《云摩将军李思训碑》误为李邕《李思训碑》,以宋人所刻《临江帖》误为唐拓,则失其考据。但总观其书,瑕不掩瑜,其于宋、元诸家铭心绝品,以录极详,可见收藏之富,罕有其比。后来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考》、厉鹗 《南宋院画录》,皆借此书而成。另外此书于书跋之后有 “书旨”“书品”,画跋之后有“画继”“画评”,皆杂录旧闻,难免挂一漏万。此书主要版本有:《适园丛书》本、路有抄本、振绮堂有抄本、知不足斋抄本,八千卷楼抄本、《美术丛书》本等。
佐治药言
《佐治药言》是清代 “幕学”著作。幕指幕宾、幕僚,是明清时官员私人聘请的处理具体政务的顾问。“佐治”即辅助长官为治之意。本书作者从幕多年,有感而发,告诫后人,故称 “药言”。作者汪辉祖是清乾隆年间江南名幕,本书在其生前已多次刻版发行,后收入 《知不足斋丛书》。近代又收入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 (初编)》。书中记录著者辅佐吏治三十余年之经验,内有尽心、尽言、不合则去、立心要正、词讼速结、息讼、求生、慎初报、命案察情形、盗案慎株累、严治地棍、读律、妇女不可轻唤、差禀拒捕宜察、须为犯人着想、勿轻引成案,访案宜慎等等
学治说赘
说具于前,已不直善为治者一噱矣。比来威友急公报国多以牧令自效,下问致治之方,老病昏废,更无新得。且言贵可行,谨就佐幕服官时素所留意,最简易者,巢簿记记十则,即前说书板,折以备遗忘一条,引而伸之,乃官须自做靠实之一道,至福孽之辨,勤怠之分,特隐括前说,而切言之近于于费矣。
云宫法语
云宫法语,元人汪可孙撰。书成于大德戊戌年(1298)。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分七品,即〈先天品〉、〈后天品〉、〈养生品〉、〈明善品〉、〈持用品〉、〈道微品〉、〈神化品〉。各品分别辑录三教有关性命之语,略作解释发挥,旨在融会儒、释、道性命之说而纠正其流弊。作者认为:「儒者以养性率性为先,知命立命为务」,故功极于参天赞化;「彼道释明心见性,修命覆命,至于妙有真空,与道合真。」又称:「吾儒之道由正心诚意而得,佛老之道亦由正心诚意而得也。人欲尽净,天理流行,即一念不生,全体自见之大机括。」。作者之意,盖欲立足。儒家而汇通佛道。
西征随笔
笔记。清汪景祺撰。二卷。存一卷。景祺原名曰祺,字无己,号星堂,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举人。尝自邢州取道晋阳、河东入潼关至雍州,凡路之所经、身之所遇、心之所感、口之所谈,皆记之,遂成是书。雍正二年(1724)游陕西以是书干抚远大将军羹尧,三年羹尧因罪抄没,是书遂为朝廷所得。世宗以书中有讥讪圣祖语,旋刑部议景祺大逆不道,罪拟斩立决。书凡三十五篇,三万余字。内容多涉时事,于当时政治人物辄加讥弹,如《卓子山番人》、《钱通政条奏》等篇,言辞不驯,直斥其弊,在整个清代笔记中亦属罕见大胆之笔。可为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此外,亦详载西部社会生活情况,如《遇红石村三女记》等篇描写陕西胭脂匪事,可补史阙。其中亦有情寄脂粉,语涉狭邪处。有民国十七年(1928)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铅印本,民国二十五年北平故宫博物院铅印本等。
地之子
短篇小说集,台静农作,收入《地之子》 中的小说有14篇,正如鲁迅所说:“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作者从民间取材,以朴实而略带粗犷的笔触,描画出人间的酸辛和凄楚。《蚯蚓们》展现的是典卖亲人的尘世惨剧,《负伤者》 中反映的是富豪霸妻,自己也被陷入狱的人间不平,《烛焰》描画的是旧社会习见的所谓“冲喜”,揭露了那种封建婚姻的残酷面貌,《天二哥》里把那种以欺凌弱者为荣的天二哥的愚昧自负刻画得生动逼真,《新坟》里的四太太,女儿被大兵奸死,儿子被大兵打死,家产被吞没,她被折磨得发疯,而这一切,却成为茶客们取乐的谈资,茶客们冷酷和麻木的面貌,跃然纸上。《拜堂》描写了穷人汪二和自己寡嫂成婚,细腻地刻画了他们那种追求、羞愧、委屈的复杂心理,写出了下层人民暗淡的生活和顽强的生存意志。作为未名社的一员,台静农明显地受到了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他执著地反映着现实人生,用他的心血描画着耳闻目睹的种种人间不幸,因而这些作品尽管主要还只是素描式的勾勒,它毕竟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某一方面。
希夷梦
清代白话长篇神魔小说,又名《海国春秋》,四十卷四十回。清汪寄撰。此书现存版本主要有:清嘉庆十四年刊本堂藏板本;光绪四年戊寅翠筠山房刊小本,首《南游两经蜉蝣墓并获希夷梦稿记》,绣像十一幅,前图后赞。本书结构新颖,故事曲折。主要反映的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不满后周的没落,秘密组织力量,利用陈桥兵变自立为皇帝,迫使后周恭帝逊位,夺取了王位。赵匡胤此举,遭到了一些旧臣的激烈反对,但这些反对最后均告失败。旧臣子弟闾仲卿与韩速,为复周救国,前往南唐等国游说起兵复周,也未成就。两人失意后误入希夷老祖的仙山洞府,在希夷老祖的神力安排下,他们睡于洞中石上。睡梦中二人分别流落进入了东海诸岛。由于二人才华出众,武艺绝伦,闾促卿在浮石国施政有方,最后被封为武侯大将军,成了双龙岛主;韩速在浮金国护国得力,最后被封为冠军,成了天印岛主。两人战胜了两国佞臣的各种阴谋,巧妙地解决了两国的军事争端,直辖市了两国的政治关系,使两国重修于好。而他二人也于梦中实现了他们在复周斗争中未能实现的政治抱负,得到了安慰。
光宣诗坛点将录
汪国垣著。初稿民国八年(1919)写于南昌,民国十四年作修改后连载于《甲寅》第一卷第五号至第九号。民国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又刊登于《青鹤》第三卷第二期至第七期。民国三十三、三十四年,又在重庆作修改和补充,写成定本。今通行本为其门人程千帆整理本,见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汪辟疆文集》及1986年中州古籍出版社排印《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前有作者化名铁棒栾廷玉的赞语。诗坛旧头领一员属王闿运,都头领二员属陈三立、郑孝胥,机密军师二员属陈宝琛、李瑞清,参赞军务一员属陈衍,五虎将属袁昶、范当世等,八骠骑属陈曾寿、沈曾植等。有时一员头领下有一作某人的情况,故所录诗人实际上不止一百零八人。且早期发表之《甲寅》本与定本多有不同。点将录后又附额外头领三人:教头王进属郑珍,黄面佛黄文煜属释敬安,铁棒栾廷玉则作者自属。定本有民国三十三年作者跋,另有1983年整理者程千帆后记。
杂症会心录
综合类著作。清汪文绮撰。二卷。文绮有《脉学注释会参证治》已著录。作者认为古今运气不齐,方隅各异,禀赋悬殊,嗜好有别,不可拘泥古书。乃酌古准今,凡外感、内伤,详辨寒热、虚实、真假,成书于乾隆十九年(1754),初刊于乾隆二十年。卷上首载魂魄论、审虚实、知生死三篇,次及中风、偏中、眩运、燥症、湿症、头痛、暑症、喘症、咳嗽、吐血、肺痈、肺痿、疟症、痢症、变症、膈症、盗汗诸证治,后列“脉间止变喘满症论”篇。卷下首载疫症、黄疸、消渴、不寐、胃脘痛、肿胀、胁痛、痹症、痿症、疮闭、肿腮、口角流涎、鼻渊、失荣、吐蚘、吐屎、鼓胀等杂证,次为妇人杂症落三月胎论、子痫及产后泄泻、血晕、发热、腹痛、呕吐、不寐、大便不通、变痉、瘀血流注经络。后有辨胸胁痛后临经变症及阴吹二篇。计总论三篇、内科三十七篇、妇科十四篇,凡五十四篇。文笔流畅,论理精要,辨证析因细致,并列有医方、医案。治法多以扶阳抑阴为主,与明名医张景岳之论颇为相合。实属作者积数十年究习古籍心得,临证体会经验总结,为内、妇科较好参考书。有乾隆二十年率川自余堂精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针灸问对
明代汪机著,成书于1530年。汪氏取《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及诸家针灸之书,条析其说,设为问答,以阐发其义。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从内容可以看出,本书推崇《内经》、《难经》,在84对问答中,完全引录《黄帝内经》、《难经》及其注者的就有46问。正是由于推崇经典,因而对后世医家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有不同看法。如对《子午流注针经》,他认为“素难不载,不唯悖其经旨,而所说亦自相矛盾多矣”。对《金针赋》的手法,也持不同态度,如对“男子左泻右补,女子左补右泻”的针法,他认为“知补泻转针,左右皆可,但当识其内则补,伸则泻耳;后人好奇,广立诸法,徒劳无益”。对《金针赋》十四针法,他认为“考其针法,合理者少,悖理者多,错杂紊乱,繁见重复”。总之,汪机的学术特点,是以古典针灸医籍为本源,治学严谨,力求实效。原书收入作者自著的《汪氏医学丛书》,近代有单独刊行的石刻本和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