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谢朱伯初惠橘 其一
溪上山中两绝尘,惟应黄绮最相亲。治生每愧奴无木,行酒空闻脯有麟。丹实结容朝得句,锦囊驰赠座生春。年年移作朱门供,谩想山林色正匀。
次韵谢朱伯初惠橘
溪上山中两绝尘,惟应黄绮最相亲。治生每愧奴无木,行酒空闻脯有麟。丹实结容朝得句,锦囊驰赠座生春。年年移作朱门供,谩想山林色正匀。病骨逢秋怯早凉,登高无分伴徜徉。忽惊风雨重阳近,自觉山林引兴长。嘉果年年劳远赠,新诗字字写幽香。何如四老无名姓,千古商山有耿光。
待制赵公伯泳哀诗二首 其一
赵氏源流自副枢,至公清节亢门闾。绪言犹接淳熙际,亲擢何惭庆历初。班马定为廉吏传,韩欧无责谏臣书。可怜衮斧忠邪学,仅向甘泉扈属车。
待制赵公伯泳哀诗二首
赵氏源流自副枢,至公清节亢门闾。绪言犹接淳熙际,亲擢何惭庆历初。班马定为廉吏传,韩欧无责谏臣书。可怜衮斧忠邪学,仅向甘泉扈属车。忆昔鹓行接武趋,与君肝胆素相孚。孤忠不忍欺明主,健论真堪立懦夫。公是意林曾续否,退之手注尚存无。暮年数出交游泪,莫怪星星满鬓须。
水调歌头 丞相李公伯纪寄示水调一阕,咏叹李太白,词采秀发。然予于太白窃有恨焉,因以陶渊明为答,盖有激云耳 其一
元亮赋归去,富贵比浮云。常于闹里,端的认得主和宾。肯羡当年轩冕,时引壶觞独酌,一笑落冠巾。园圃日成趣,桃李几番春。挹清风,追往躅,事如新。遗编讽咏,敛衽千载友斯人。君爱谪仙风调,我恨楼船迫胁,终污永王璘。何似北窗下,寂寞可栖神。
和家恭伯韵别曹扬休还涪陵五首 其五
读易岩前访德人,分明枯菌茁芽新。趋庭领会传心法,一笑陈编万古春。
戊申之秋外舅李公伯行奉使英国奏调司书记新加坡留别王啸龙章一山诸同年 其四
市隐郊居意自宽,还从杯底觅清欢。茫茫落日长途远,寂寂江山独立看。物外初闻鸡犬地,枕中曾见甲兵寒。龙门马阪浑閒事,百尺楼中酒不干。
庆清朝 再叠前韵,伯谷为汝南袁公客,再游燕市,袁公已捐馆舍,时相有修怨者,或劝伯谷自讳毋言袁公,伯谷谢不从,感其事,再赋一阕 其三
燕市重来,袁公何在,一枰棋局更新。青骢巷陌,依然十斛香尘。惟有平津车厩,棠梨零落不成春。摇鞭过燕刚辞垒,雀可罗门。我亦汝南旧客,笑犹携章甫,远适文身。酒杯浇尽,腹中兀自生鳞。太息桓谭逝矣,箧书黯淡旧题痕。摩挲久,怆然陨涕,不省何因。
子温作驱疮诗伯初与顾景蕃皆属和蕃以谓不当止酒初以谓宜鍊元气予亦戏次其韵
小儿私化权,令行错穷冬。淫疡薄皴肤,欲战垒块胸。道人寖不平,怒发忽上冲。馋夫犹收痂,义士唯吮痈。快无仙爪爬,滥有苦剂攻。坐令费讥诃,沾汗文字中。虎头笔有神,众妖避其锋。似闻以意医,请用三杯通。阿兄言更深,细述葆鍊功。二说俱可人,而子将何从。酒醇傥消忧,气厚定保躬。自然四体胖,那复百病凶。吾闻柳州语,祸物人犹虫。旻苍厌呻呼,疴痒应汝容。疾去会有时,未为吾道穷。汝自多识者,吾言犹匆匆。
戊申之秋外舅李公伯行奉使英国奏调司书记新加坡留别王啸龙章一山诸同年
幽州早雁拂边楼,畿辅云山动地秋。莫是乘舟非恋阙,断无投笔为封侯。五溪衣服浮家乐,四塞风尘去国愁。万点青峰青未了,中原尽处是崖州。生不逢辰晏百年,鱼龙尺水事茫然。九州落日人皆醉,万仞尖山马不前。闻说参军多记室,我来入幕厕高贤。当时郭李同舟日,争及成连去刺船。扶馀真定事如何,奉使仙槎初渡河。大野星摇闻戍角,海门月落起夷歌。独来岛国衣冠古,每看天文涕泪多。醉后醒来人不见,匣中长剑尽摩挲。挂席沧洲趁好风,抱琴弹向海山空。中原分野星河近,南国楼台瘴疠雄。人笑书生逐什一,天教此子脱牢笼。文螺紫贝寻常物,异日臣佗口舌功。北雁南飞大泽秋,日斜风急正登楼。古今事改天堪问,舟楫功深地要愁。醉后闭门山冷落,起来支枕海横流。年年八月浮查去,万一牵衣宿斗牛。
尼山高一首寿阙里孔公伯处士
尼山高,高嶙峋,千年孕此大圣人。圣人一去圣泽新,云礽玉树何振振。公伯先生号贤者,韦布不沾京洛尘。生时分值祖庭桧,荏苒于今六十春,苍髯势欲凌秋旻。朔风吹地才一日,先生笑坐开芳辰。戏綵儿孙行绕身,携壶陆续来亲宾。崧高一纸驰献寿,知有内翰联佳姻。新诗在眼酒入唇,先生陶然岸乌巾。家山乔木色不改,百岁愿作无怀民。
直舍留道粹广渊君实圣民伯初饮是日邻几济川宴王金吾园亭不预会戏作五言寄之
校雠中秘书,闻子宴城隅。大第丞相府,主人执金吾。浮云驻清唱,回雪舞妖姝。金罍溢醇液,犀箸厌鲜腴。高谈郁不发,应接固已劬。我从四五公,置酒此石渠。开窗埽残雪,列俎焚枯鱼。谹言规姚姒,小说本虞初。不知敝缊寒,未觉膏粱殊。从容忽竟日,此乐亦谁如。长安事交游,贫富固有徒。不恨我失君,恨子不顾予。回头成陈迹,万事与化俱。题诗寄馀欢,毋乃笑其迂。
送制帛
画阁犹催晓漏声,共迎神帛出留京。宫云拥护旌旗转,驰道传呼鼓角鸣。郊庙本严周定制,登封非为汉虚名。因思柴望精禋地,犹有蚕桑赋未轻。
恭和御制和侍郎沈德潜纪恩诗四首元韵
垂绅几载共趋官,松菊今怡老去颜。黄发从容辞帝阙,青蛾迢递向家山。特承宸藻褒耆硕,满载恩波狎鹭鹇。信是儒生稽古力,镜湖一曲讵能班。壮岁栖迟守敝庐,策名已是杖乡余。贞心合作凌云干,健尾终为跋浪鱼。吴下风骚推已久,天边知遇宠方初。年来试检赓飏制,富过《长杨》与《子虚》。去住多为朝野钦,礼优曾记昔年吟。遄归偶许寻游钓,亟返犹时望诵箴。臣迹忍离双阙远,圣情直注五湖深。草堂此日卢鸿往,何限鸣琴想德愔。宫帛携归映绿萝,紫团如凤尾婆娑。衔恩长矢瞻云日,养素无须赋轴薖。雅会重寻夸洛社,新诗频咏应渔歌。遥知每饭难忘处,清梦时时到禁坡。
日讲春秋解义
六十四卷。此书为康熙皇帝经筵旧稿。由着名宋学家,康熙经学老师李光地主持编定,雍正时由大臣张廷玉、方苞修订定稿,乾隆三年(1738)锓版。宋代由于重《春秋》之慎赏罚、当功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之用,特别重视《春秋》一书,治《春秋》者甚众,据《宋史·艺文志》所着录的《春秋》学专着即有二百四十部左右。其中亦有经筵讲义,如王葆《春秋讲义》、张九成《春秋讲义》、戴溪《春秋讲义》。这些讲义,“大抵皆演绎经文,指陈正理,与章句之学迥殊”。(《四库提要》)此书即是采宋人讲义之体裁以阐发《春秋》“微言大义”。每条经文之下先例《左传》记事,次列《公》、《穀》之义例,反复演绎,大旨归于尊王。据康熙《御序》云:“惟宋康侯胡氏,潜心二十年,事本《左氏》,义取《公》、《穀》,萃诸家之长,勒成一家之书,虽持论过激,扶隐太严,未必当日圣心皆然。要其本三纲、奉九法、明王道、正人心,于《春秋》大旨常得六七,较之汉唐以后诸家优矣。”因而此书“大约以胡氏为宗,而去其论之太甚者,无传经文则博采诸儒论注以补之,亦时有所折衷。”是此书初稿尚推崇胡传。但据乾隆二年《御序》,则云雍正时鉴于康熙皇帝己对“胡氏之说多所驳正”,但当时廷臣“所进讲义一遵胡氏之旧者,于圣心自多未洽”,所以久久不予“宣布”。至雍正七年才命张廷玉、方苞详细校订。乾隆御制序文时又“反复循览,于胡氏穿凿之说旷若发蒙,笔削之旨阐明者亦过半焉。”可知此书之攻驳胡传之说当在张、方“校订”之时。而其攻驳之重点,则在于胡传因激于时弊而托《春秋》大义生发的讽时讥世,尊王攘夷之论,代之以尊尊卑卑、君君臣臣之价值体系。其书之体例是,于经下先列《左传》、《公羊》、《穀梁》之文,再附以讲解。卷首为《总说》,有纲领、通论、经传源流、传注得失四篇,皆引诸儒之语要者。现存康熙六十年内府刻本。
王岐公挽词三首
景运光华际,洪钧十六年。文明宪前古,礼乐被敷天。有美经邦业,无成载物权。君臣时契会,俯仰逐流川。乘云仙驭远,出震帝图新。百辟瞻元宰,繁机仗老臣。中天扶日月,拱极失星辰。终始先朝遇,勤劳至没身。王俭风流相,岐公博赡资。敷文成国典,亮采作官师。剑佩空黄閤,音容想赤墀。元臣葬礼盛,箫吹朔风悲。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三十八卷。王掞、张廷玉等奉敕撰。康熙三十八年(1699),礼部尚书王掞、礼部右侍郎张廷玉等奉敕撰《春秋传说汇纂》,至康熙六十年始成。康熙《御序》云:“朕于《春秋》独服膺朱子之论。朱子曰:‘《春秋》明道正谊,据实事书,使人观之以为鉴戒,书名书爵亦无意义。’此言真有得者。”又云:“朕恐世之学者牵于支离之说而莫能悟,特命词臣纂辑是书,以四传为主,其有舛于经者删之,以集说为辅,其有叛于传者勿录。”此盖全书之宗旨。其所谓“舛于经者”,主要针对胡安国《春秋传》。此书之驳胡传,不遗余力,揆其原因,除胡传本身多臆测之说外,更主要在于胡传强调“尊王攘夷”,尤其强调“攘夷”之说。而其“攘夷”之论则多有感于当时金人对南宋之压迫而发。清为金人之后,故于此特别敏感。此外,因《公羊》有“革命”思想,故删削最多。所谓“集说”,则是引汉唐至明诸儒之说,计所引一百三十五家。而其引录之原则,亦针对胡传,即凡为胡传所弃者多录之,凡攻驳胡传者多录之。其书体例,先以大字标举经文,次以小字胪列《左》、《公》、《穀》、《胡》四传之文,最后为《集说》。首卷上篇为《纲领》,集诸儒之论为三部分:一论《春秋》经传源流;二论《春秋》大旨,经传义例;三论传注之失及读《春秋》之法。下篇有《王朝世表》、《列国年表》、《王朝列国世次》、《王朝列国兴废说》、《列国爵姓》、《列国地图》、《王朝地名》、《列国地名》,计八篇。其中《列国年表》尤为重要。《年表》仿《史记》年表之体例,内容则大抵抄自《春秋大全·二十国年表》,只是排列次序不同,是按尊王宗鲁及“周之宗盟先同姓”之原则排列。现存内府刻本、外省覆本、浙江书局本。
春秋集传辨疑
《春秋》学著作。唐陆淳撰。十卷。此书与其《春秋集传纂例》可视为“姊妹篇”。《纂例》一书,纂集啖助、赵匡批评三传之言,总举大意而已。此书乃缕列三传之文,于每句之后,系以啖、赵之言,逐句驳诘之。所述赵说为多,啖说次之,间亦有淳之按断。柳宗元作其《墓志铭》、《唐书·艺文志》、吴莱所作的序,都称此书七卷、或七篇。今本十卷,不知何人所分。书中述啖助、赵匡攻驳三传之言,举其传文之失,一句一字诘辨,故曰《辨疑》。前有《凡例》一篇,十七条,论删节经文、传文的准则。
春秋三传辨疑
《春秋》学著作。元程端学撰。二十卷。程端学,字时叔,至治进士,官至太常博士。通《春秋》。此书外,另有《春秋本义》、《春秋或问》。是书以攻驳“三传”为主。凡端学以为可疑者,皆摘录经文传文而疏辨于下。大抵先存一必欲废传之心,而百计以求其瑕颣。求之不得,则以“不可信”一语否定。盖不信“三传”之说,创始于啖助、赵匡。其后析为三派:孙复《尊王发微》以下,弃传而不驳传者;刘敞《春秋权衡》以下,驳三传之义例者;叶梦得《春秋谳》以下,驳三传之典故者。至于端学,乃兼三派而用之,并以《左传》为伪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斥其为“妄构虚辟,深诬先哲”。然此书于研求书法,纠正是非,亦千虑不无一得,固不可概屏其说。有《四库全书》本。
春秋质疑
十二卷。杨于庭(生卒不详)撰。杨于庭字道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经学家,诗人。万历进士,官至兵部职方郎中。除此书外,有《杨道行集》。此书主要针对胡安国《春秋传》而作。丘应和《序》称,杨氏“于六籍靡所不窥,读《春秋》,间不满胡氏说,辄置疑焉,汇而成帙,以质四方。”杨氏认为,胡安国《春秋传》于《春秋》大义,合者十之七,不合者十之三;其采用或驳斥《左传》、《公羊》、《穀梁》,也有不当之处。《胡传》之失,主要有于“议论务异而责人近苛”。杨氏指出,《胡传》“有剿《公》、《穀》而失之者,以王子虎为叔服、公孙会自出奔之类是也;亦有自为之说而失之者,卒诸侯别于内而以为不与其为诸侯,滕自降称而朝桓得贬之类是也”。此书之驳《胡传》穿凿附会之论多深切其弊。如卷一《春王正月》(上中下)驳胡氏“夏时冠周月”;隐元年驳胡氏以不书公即位为未请命于王等等,皆有根据。此书虽以驳《胡传》为主,但自发议论者不少,如卷二桓公三年“公子翚如齐逆女”但云:“隐世翚再帅师,不曰公子,此曰公子翚者何也”“翚为桓弑隐,故《春秋》以此为桓公之公子翚耳。”又此书攻驳胡氏穿凿,然杨氏之论其穿凿处更不下胡传,所述《春秋》之义,亦皆臆说。现存明万历二十八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