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玉女飞天歌为神舟六号赋
巍巍西北昆仑冈,其下郁郁盘敦煌。王母夷羿环以卫,中有玉女深潜藏。虹霓为带,明月为珰,既蛾眉而螓首,矧巧笑以含芳。烛龙翕息幽窟闭,千年孤蛰愁肝肠。刑天干戚奔飙飓,夸娥只手摩青苍。石扇崩齑,嵚崎裂灭,始翩翩以出,流盼睐兮耀天地之光。垂云以舞翻罗裳,左环右佩声清扬。兆民仰首黄其庞,奔走传诉纷仓皇,其悲其喜涕浪浪。下视三山五岳何雄长,二水携走弟兄行,如无人境破冥荒。维河山兮信美,忍遽去兮相羊。行迟迟以四察,目摩抚兮旧疆。旋吾扬兮北济,及长城之未圮。蜿蜒硉矹驰峰峦,肆一往兮无涯际。闻其端兮宅黄唐之土茨,恭以叩兮旄羽雉。馈我以指南之车,河洛之图,及乎阴阳之契,使我神兮渊如粹。忽吾抵兮西陲,戈壁索漠兮绿洲岿,梯天绝顶接神威,古雪下映湖波洄。缅吾土兮何广袤而奇崛,聚于阗兮融吐蕃与畏兀。劳我马乳兮哈达,使我肠兮内热。蹇吾返兮中州,大城桓桓兮俯陵丘。中有客兮肃垂拱而坐,匪汉唐之则兮更谁俦。扇扇象耳兮玩狻猊,呈众伎兮列百酋。饮我以醴,申我以谟,止戈为武兮文化为休,赠我彤管与吴钩。嗟恍惚兮猝焉灭,诧遏云兮矗碑碣。觑版筑兮以人之骨,上有书兮书人之血:百十年来我邦隳,黔黎灰扬土炙割。烈士以身补天周,其魂不朽祀不绝。事虽逝兮悲犹馀,澜既挽兮抚中区,交痛慰兮互乘除,抚不足兮予乃至于东海之隅。觏一叶之孤舟,泊大陆之腹腴,如人母之乳子,若鸡母之护雏,呼吸相须,唇齿相扶。胡为乎忘艰难之共湿沫,弃血脉之所流濡,乃矻矻而欲他逋。不见咫尺倭奴国,蚩尤大庙耸天极,有人狞跪乞凶灵,鞘中长刃跳欲立?起来怪目视东溟,溟中火啸腾森黑。舒予袖兮播蕙兰之风,陵波步兮祈沛雨以为功;功不至兮亦岂予忡,抟扶摇兮予以逍遥于巍穹。瞻宙宇兮鸿濛,置寰球兮何蔚葱。周巡览兮发吾衷,孰不家国兮蜷其中。洒予涕兮其或将为甘露,迨永古兮安以同。
张钧衡为母造长生砖塔且摹刘诚悬所书金刚经于石求为赋诗
张君奉母母奉佛,为母造塔摹金经。敦煌唐拓诚悬笔,笔势与塔双峥嵘。此经传世寿无量,有若母寿资长生。我闻世间人子意,奚翅佛力无不能。试观彼佛亦人子,何待功德侔丘陵。适园胜迹谁来访,柳经郑记应齐名。
天地八阳神咒经
亦称《八阳神咒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认为天地间只有人最胜最上,贵于一切万物。人之身心即是佛法器,亦是十二部大经卷。因此,人应当识心见性,修善背恶,以求解脱。经中论及殡葬,认为无须择吉日,选墓穴;论及婚嫁,认为乃阴阳自然之理,天之常道。经中又宣扬持诵本经之功德,谓“八阳”意为“明解”,即明解了别八识因缘。主张以八识为经,八阳为纬,经纬相交,以成经教。历代大藏经收有西晋竺法护译《八阳神咒经》,但与本经内容大异。本经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 二八《伪妄乱真录》中,载有《天地八阳经》,一卷。卷末题云:“《八阳神咒经》,与正经中《八阳神咒》义理全异。此说阴阳吉凶禳灾除福法。八纸。”所指应即此经。日本《卐字续藏》收有此经,题作“唐义净译”。然历代经录中的义净译经录内无此经。敦煌本题名下作“玄奘法师奉敕译”,然据历代经录,玄奘亦未译此经。本经内容与中国儒道两家相通,应为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伪经。日本《诸阿阇梨真言密教部类总录》卷上载有此经,作:“《天地八阳经》,一卷。梵释阙本,今有。录中载之。”证实此经曾东流日本,则《卐字续藏》所收之本或源于此。敦煌出土后,日本《大正藏》将敦煌本与《卐字续藏》本互校后,收入第八十五卷,仍题作“唐三藏法师义净奉诏译”。
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
一卷。不著撰人。《金刚经》全称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早由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以后出现多种译本,主要有唐玄奘、义净译本等。此经以一实相之理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即对现实世界不执着或留恋。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繁多,也不过于简略,故历来弘传甚盛,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视。本记对持诵金刚经所见闻的灵验功德予以记述,旨在增信,扩大弘法。本书中所载持诵金刚经灵验事,始自梁代招提寺僧琰法师至宝氏法师,共有十八事。主要有:僧琰师事、赵文昌事、遂州人事、畦彦通事、宝至寺僧法藏事、苟居士事、王陁事、崔善冲事、唐晏事、宝氏事、魏旬事等。据所载灵验之事写作文笔,与初唐撰述相同。据卷末所附开元皇帝赞金刚经功德文考察,很可能此书作于唐开元年间,或当时好事之人因唐玄宗作有金刚经赞,而辑此灵验功德记。考其灵验功德之事,多有与道教灵验之事相通之处。如书中有载周武死入地狱等野史杂言。该书对研究佛道教在灵验方面的相互影响与借鉴问题可供参考。现有版本是敦煌卷子本。
青门饮 印敬铭师赐哈密瓜,赋谢
霜酾天浆,露滋仙湩。银盘谢酪,寒飔微动。迅羽西来,绣篮驮出,人自酒泉遥送。曾记敦煌种,斗归装、葡萄能共。暮窗开笼,一线香清,三分凉重。谁话楼兰前贡。欣袖里阳关,瓜州同梦。泌络黄甘,履皮翠爽,风味暗嫌梨冻。合献醍醐颂。望龙门、云边难踵。剩消余俸。议馔无才,含芬徒诵。
客中漫兴 其二
西来山势出昆崙,寻得河源旧日痕。夜半忽闻羌笛起,敦煌知己逼关门。莫说樱花绝可怜,销魂最是奈何天。十年一觉繁华梦,悔共寻芳浅草边。塞外冰天几度春,枇杷门巷已成尘。信陵无忌今安在,误尽英雄是美人。
太上妙法本相经
太上妙法本相经,简称《本相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际。原书至少有二十多卷。现《正统道藏》本仅残存三卷,收入太平部。另据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着录,敦煌遗书中有唐代《本相经》抄本残卷十二件。其中P2429、S2122、P2389、P2476、P3091及贞松堂藏本等八件抄本内容均不见于《正统道藏》本。P2357、S3173、P2396、P2755等抄本与《正统道藏》本有颇多异文。此外《上清道类事相》、《要修科仪戒律抄》等唐宋佛道典籍亦保留不少《本相经》佚文。此经乃元始天尊与「辨夫」及外道之人相互问难,解说道教义理及斋戒法术要旨。其内容颇杂乱,涉及宇宙生成、众生业报因缘、治国修身及修道求仙等等。大旨以《道德经》为立论之本,又受《灵宝经》影响。谓「道者万物之父,空者万物之母」。学道之人应抱道执德,为于无为之为,居于无想之想,处于无著之著。又驳斥外道,论证宿业因缘。谓「一切众生各有缘品,前世积业今生所受,今身所造后世所受」。又强调学道尊师,持斋守戒之重要,论述治身治国皆应以无为无欲为本。敦煌抄本中提及「咐嘱卯金,木子弓口乃兴焉」,可见此经受《洞渊神咒经》影响。
太上洞玄灵宝开演秘密藏经
据《辩正论》,该经即《本际经》第9卷。敦煌道经残卷有《太玄真一本际妙经第九》6件片段,有些可与本经对应。该经述道身与神本,道体唯一,于无相中示真法相,劝人了道,了正观中道,修道传法。
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
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撰人不祥,约出於东晋。系古《灵宝经》之一。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4《灵宝中盟经目》著录《太上洞玄灵宝长夜府九幽玉匮明真科经》1卷盖即本经。《无上秘要》引。敦煌遗经有本经片段。本经为六朝灵宝经述科律后半部为《九幽玉匮罪福缘对拔度上品》,述斋醮科仪。
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说六度经
亦称《僧伽和尚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僧伽和尚为唐中宗时泗州普照王寺(后更名为普光王寺)僧人,逝世后被时人视为佛陀供养。经文以僧伽和尚自述的口吻,自称已轮回世间无数劫,教化众生,因阎浮提众生多作恶业,不信仰法,故今欲涅槃。待后与弥勒同时下生,救度善缘。经中自称本居于东海,后离本处至西方教化众生,被称作释迦牟尼佛。又从西方胡国来生于阎浮提。谓涅槃后舍利愿安放于泗州。经中称今后救度六种人:一、孝顺父母,敬重三宝;二、不杀众生;三、不饮酒食肉;四、平等好心,不为偷盗;五、头陀苦行,好修桥梁并诸功德;六、怜贫念病,布施衣食,极(拯)济穷无。并将这六种人接入所设佛国。本经在中国历代经录中均未著录,历代大藏经亦未收载,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
亦称《瑜伽法镜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唐三阶教僧人师利编。二卷(或一卷)。本经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谓“佛临涅槃为阿难说法住灭品”,内容取自唐玄奘译《佛临涅槃记法住经》,改换增减,置之卷首;第二部分即传统判为疑伪经之《像法决疑经》;第三部分是“地藏菩萨赞叹法身观行品”;第四部分是“常施菩萨所问品”。卷首有序文一篇,卷末有译经、校勘、监译等人题名,且有奉敕详定入目录流行的记载,谓此经系唐景龙元年(707)译出。序中又谓,本经系由菩提流志与宝思惟等人译出。智昇撰《开元录》时曾亲自询问菩提流志,流志答曰:“不曾翻译此经。”故智昇辨此经为师利伪造,其文甚详,可参见《开元录》卷一八。本经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延寿命经
亦称《延年益寿经》、《益寿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经中谓如来将入涅槃,延寿菩萨请佛住世以救众生之苦难,佛为说此经,谓若抄写、散转、受持、读诵,可令短命众生长寿,并获如来救护。此经见录于《大唐内典录》、《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开元录》等,皆判为伪经。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敦煌遗书中又有另一种《延寿命经》,内容与此经大异。
小法灭尽经
亦称《法灭尽经》。佛教经典。失译人名。一卷。本经叙述佛在拘夷那竭,将入涅槃,预言佛法灭尽时的情况。谓其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佛教。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婬逸浊乱,男女不分。真正勤修佛法者反遭诋毁。其时女人尚精进作功德;男人懈慢,不用法语。大水忽起,众生皆溺。十二部经尽不复现,不见文字,佛法如灯而灭。要待数千万年后,方有弥勒下凡成佛。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另据历代经录,曾有题名为《小法灭尽经》之疑伪经传世。故敦煌遗书出土后,日本《大正藏》误将本号作疑伪经收入第八十五卷。
佛性海藏智慧解脱破心相经
又名《佛性海藏经》、《智慧海藏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二卷。北致98,首尾俱残,存二百二十九行。英国藏有S.2169、5181等。经文谓佛临涅槃,大众哀恋。佛应除疑菩萨之请,说众生之所以在三界轮回受苦,是因三毒箭之所射,四蛇之所啮,五狗之所盗,六贼之所怖,七杀之所没,八邪之所牵,万恶之所簇。然后逐一解释上述“三毒箭”、“四蛇”等法数的含义。又宣说受持此经的功德,最后宣说涅槃因缘。最初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判为伪经,故为历代大藏经所不收。于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梦到沙州奉怀殿下
一从沦陷自天涯,数度恓惶怨别家。将谓飘零长失路,谁知运合至流沙。浪漫有幸达人主,惟恨天才遇尚赊。日夕恩波沾雨露,纵横顾盼益光华。光华远近谁不羡,常思刷羽抟风便。忽使三冬告别离,山河万里诚难见。昨来魂梦傍阳关,省到敦煌奉玉颜。舞席歌楼似登陟,绮筳花柳记跻攀。总缘宿昔承言笑,此夜论心岂暂闲。睡里不知回早晚,觉时只觉泪斑斑。
全唐诗补编
诗总集汇编。陈尚君编订。包括《全唐诗外编》校订和《全唐诗续拾》辑纂两个部分。《外编》曾于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原收录王重民《补全唐诗》及《敦煌唐人诗集残卷》、孙望《全唐诗补逸》、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四种专集,现陈氏编为三编,其中《敦煌唐人诗集残卷》改换为刘修业整理的王氏遗稿《补全唐诗拾遗》。陈氏对《外编》所收诗作了全面的校订,不仅删除了误收唐以外人诗及重见互出的篇章,改正了原书材料与文字上的讹误,还补充了大量书证和异文,使原书质量有了相应的提高。《全唐诗续拾》则是陈氏本人对《全唐诗》及其《外编》的续补,共六十卷,录诗四千三百余首,作者逾千人,材料取自经史子集、佛经道藏、金石碑刻、稗乘方志各个方面,且对所录之诗一一追溯其最早出处,详加按断,对所收作者,特别是新增作者,亦尽量钩稽、考辨其生平行迹,务求其实。《续拾》与《外编》合为一集,共收诗六千余首,标志着唐诗辑佚工作的一大飞跃,199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附四角号码“《全唐诗补编》作者索引”。
教坊记
笔记。唐崔令钦撰。一卷。令钦,博陵(今河北定县)人,初官著作佐郎,历左金吾卫仓曹参军,终官国子司业。是书作于安史乱后,记述开元时有关教坊设置、乐工舞伎教习、排练、演出制度。全文近三千字。录有教坊曲名三百二十四个。并记释“大面”、“踏摇娘”、“乌夜啼”、“春莺啭”等戏曲源出本事。所见三百余曲中,杂曲包括歌曲、舞曲、戏曲、傀儡、鼓曲、琴曲等;大曲亦包括有舞曲、戏曲及雅乐有关部分。敦煌文书所见曲调见于此书者居多。是研究唐代音乐、舞蹈、戏曲的重要参考资料。历传丛书本多,一九五六年中华书局出版任半塘《教坊记》笺订,对其作者籍贯、仕履,以及该书版本,所记音乐制度与人事、曲名等考辨甚详。并补录唐五代名曲一百四十六个。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
又名《思微定志经》。道教古《灵宝经》之一。约出于东晋、南朝。原经一卷。《灵宝中盟经目》著录,并有敦煌遗经本,该经为六朝灵宝经。灵宝天尊授思微定志要诀、两半图局及修行十戒,劝人识空忘身。并有故事二则。
道德真经注
四卷。初唐李荣(生卒年不详)撰。李荣,初唐元天观道士,号任真子,为高宗、武后间人。撰有《道德真经注》四卷。仅存一至三十六章。旧题称: “元天观道士李荣注”。书分《道经》、《德经》二经。《道经》末章与《德经》原缺,后在敦煌卷子中发现此书下卷。因书前奏表称道士臣荣,所以都误认为李荣是息斋道人,进而认为此书为息斋道人所著。白云斋《道藏目录详注》在《道德真经义解》下误抄为息斋李荣注,实乃错误。然《道德真经注》与《道德真经义解》之间存在异端有四:其一,《道德真经义解》分《道经》、《德经》共八十一章;而此书仅分《道经》、《德经》并无章次。其二,《道德真经义解》之旨在于: “常无,欲以观其徼,常有,欲以观其微”。认为《道德经》上、下都可以达到一定的极限,掌握它可以得道、治国、修身;而此书之旨阐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提倡圣人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治。其三,《道德真经义解》认为“非常道,非常名,常者不变谓也”,又认为“谷神不死,神藏于体,犹山之藏谷,故曰谷神”。此书认为:“非常道者,非是人间常俗之道,非常名者,非常俗荣华之虚名也”,又认为 “谷空也”。其四,《道德真经义解》多散句,而此书似骈文,如此等等。说明此二书实非一人之作。《新唐书·艺文志》、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及唐末强思齐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对《道德真经注》都有记载和引用,因此学者认定此书为李荣著而于息斋道人《道德真经义解》无涉。后世学者认为此书阐述详实,对《道德经》的理解、解释均有独到之处。为唐以后研究《道德经》者引以为参考。现存明 《道藏》本、明 《道藏举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