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歌辞 司马相如琴歌

凤兮凤兮非无凰,山重水阔不可量。梧桐结阴在朝阳,濯羽弱水鸣高翔。

咏史六首 其五 司马相如

狗监无端荐薄情,鹴裘犊鼻帝乡尘。当时最有文君恨,不识长门买赋人。

读苏武李陵司马迁传 其一

白旄持节使单于,万里风烟十载馀。柳毅不行沙漠路,却凭归雁为传书。

读苏武李陵司马迁传 其二

河梁一别子卿归,删后无诗始有诗。若把李陵从反汉,马迁膏鼎亦何辞。

读苏武李陵司马迁传

白旄持节使单于,万里风烟十载馀。柳毅不行沙漠路,却凭归雁为传书。河梁一别子卿归,删后无诗始有诗。若把李陵从反汉,马迁膏鼎亦何辞。

花发沁园春 咏司马相如私印

倒薤披离,朱丝零乱,土花苔叶交亚。龙文覆斗,天色垂阴,温润玉情堪把。千秋作者。字里认、当年司马。叹经过、华屋山丘,阅人良自多也。辛苦临邛书剑,倩何人昆刀,刻镂风雅。凌云赋就,卓女妆成,十样蛮笺亲打。纤纤欲下。早逗漏、明红一罅。好留伴、砚匣琉璃,冷光朝暮相射。

钱编修所藏司马相如玉印歌

汉庭司马梁园客,早岁为郎晚驰驿。因慕邯郸旧相贤,借取高名注属籍。当时原有摹玺书,大者砻石小琢玗。螭首龟膊总衔带,碧文绿籀皆施朱。相传解玉刻小记,四角中央构名字。檄使填将《喻蜀文》,酒徒印作当垆契。于今相隔几千年,不虞此物留人间。土衣苔绣半斑驳,银钩玉筋还新鲜。截肪径寸覆玦纽,何必黄金大如斗。钱郎得此真罕希,每与秘书通系肘。会当天子好古文,相如已是同时人。尚书给札令缮赋,落笔殿前如有神。遂登著作入金马,名在何须更相假。对策姑令董相先,容才久为廉颇下。长安秋尽寒欲来,驱车一上昭王台。酒间出示争把玩,令我怀古生徘徊。前人意气不长在,况复微文等光怪。何物精灵护此符,历劫千秋不曾坏。龙门遗册懒未收,图书堆垛能生愁。我今欲借文园篆,一惹桃花纸上油。

文儒咏 司马相如

长卿工谢病,一坐倒金樽。知音在新寡,琴心春以温。孰云佣保贱,牛酒献当门。时无杨狗监,终负卓王孙。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 其六十七 司马迁

悲哉执手泣,论著谨毋忘。岂识迁它日,能紬石室藏。

和读苏武李陵司马迁传 其二

携手河梁一别归,衷情尽寄五言诗。故人妻子存乎否,因甚诗中无片辞。

和读苏武李陵司马迁传 其一

不爱其身过易于,尽判一死外无馀。麒麟阁上没公议,却把芳名最后书。

和读苏武李陵司马迁传

不爱其身过易于,尽判一死外无馀。麒麟阁上没公议,却把芳名最后书。携手河梁一别归,衷情尽寄五言诗。故人妻子存乎否,因甚诗中无片辞。

史记三十六首 其三十一 司马相如

徼外西夷入版图,使君拥传过成都。长江可恨流如锦,不洗临邛旧酒垆。

偶为十绝句 其二 司马相如

长门作赋锁重帷,贳酒成都日几卮。纵有文君同岁月,茂陵风雨不胜悲。

偶为十绝句 其三 司马迁

人天留影足千秋,纪传传家忍百忧。椽笔幽怀差可念,恨无货殖脱蚕囚。

咏史一百三十首 其六十 司马迁

龙门大手笔,著史识穷通。眼底无馀子,纷纷桧下风。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五十四 司马迁

博极群书,综统千古。豪气孤骞,阔视无伍。发为文章,凌高厉空。一代奇才,史学之宗。

多叶白牡丹一干两花其一重台其一每叶之上间以青纯前所未闻名之曰青白圭盖用司马相如檄析圭注白藏天子青分诸侯也为赋此诗

品极王封壶有妃,其馀国艳视诸姬。上黄贵紫知无敌,藏白分青合付谁。旧谱由来虚爵邑,新名此去备藩维。古之兄弟方华鄂,今以公侯属缥枝。

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上林赋

汉赋。司马相如作。《史记》,《汉书》的司马相如传将《子虚赋》、《上林赋》连成一气,南朝梁代萧统编《文选》,始分为两篇,《子虚赋》收入卷7,《上林赋》收入卷8。据《西京杂记》所载,司马相如写此赋时,“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跃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可见其构思之苦。《上林赋》与《子虚赋》同为汉赋代表作,其内容上承《子虚赋》所述,当子虚、乌有二先生互相夸耀楚、齐时,亡是公以天子代表的身份,申明诸侯国应纳贡述职的道理,又极力渲染了天子上林苑的广阔和天子出猎的壮观。然后,笔锋一转,叙述天子对“大奢侈”幡然省悟,命令“解酒罢猎”,使子虚、乌有“愀然改容”,有所悔过。刘勰曾说:“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文心雕龙·诠赋》)而明人王世贞则在其《艺苑卮言》中说,司马相如此赋“材极富,辞极丽,而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意极高,所以不可及也”。《史记》、《汉书》本传指明:因司马相如在梁地作《子虚赋》受到汉武帝召见,他便“请为天子游猎之赋”,以《上林赋》进呈,所以一般都将这两篇赋视为正续篇,往往一并论之。

1 2 3 4 5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