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唐人四时宫词二十首次官汝清韵 其八
玉阶辞后隔关山,镜里流光似转环。又是困人时节至,龙盘慵整凤笙闲。
西湖塘
芳草满湖阴,人家隔碧浔。留连鱼鸟语,澹荡水云心。浅立长堤上,微闻横吹音。采莲欲有赠,惆怅楚江深。
哭唐元朴老师
十年遥隔步趋前,不断音书到海边。八十星辰犹是履,崔嵬泰岳乃云巅。丰城宝剑芒何在,蒿里哀歌露溘然。筑室深惭端木子,长涕飞洒洞庭烟。
游谭家庵
诸山时闭阁,当午不闻钟。此地足云水,往来多远踪。酌泉有妙理,隐几即孤峰。缭绕香生雾,应藏听法龙。
同唐荣夫大行人余宗周侍御过马文明中舍西轩小酌席中赋二首 其二
面面清风洒葛裳,麻姑陈酒更盈觞。宜男砌草迎人绿,菡萏盆荷称意香。笔底敢降今日敌,胸中无复少年狂。阿谁绘得閒滋味,几片丹青挂短墙。
挽唐愚士二首 其一
久入平津阁,新趋禁掖门。宾筵存旧礼,翰苑荷殊恩。竟抱漳滨疾,俄招楚泽魂。不堪愁绝处,邻笛怨黄昏。
内阁用唐人韵简徐李许三学士
黄阁文章万丈辉,青霄閒看鸟云飞。巍峨凤阙凌云迥,宛转銮坡到客稀。屡草黄麻依紫极,常联玉笋侍彤闱。却惭老大承天宠,一字何曾补衮衣。
怀葛炳昆季
翩翻棠棣花,零乱春风里。念子弟与兄,飘泊正如是。一逐风波迁,相去各万里。儒冠虽误身,戎服今已矣。怅望楚天遥,孤云岭头起。
柳塘
一水溶溶隔柳南,浪花如舞落深潭。飞来黄鸟添春色,影出青山识旧岚。万事忽同萍梗聚,几人能与世情谙。凭君一会沧波意,坎止流行肯漫谈。
送唐太守令子元殊还桂林
桂林西望隔长沙,独秀峰前是子家。老我旧游情眷眷,每思岩洞晓栖霞。
挽唐愚士二首
久入平津阁,新趋禁掖门。宾筵存旧礼,翰苑荷殊恩。竟抱漳滨疾,俄招楚泽魂。不堪愁绝处,邻笛怨黄昏。飘风翻穗幕,落日闪丹旌。未展生前志,空遗殁后名。托交知己任,执绋故人情。旅榇东归处,凄然泪满缨。
揽清堂即事
东阁爱宏敞,风生满院秋。云封苔砌润,花覆石床幽。倚醉攀霄汉,狂歌逼斗牛。更闻沧海啸,不用步琼楼。
唐多令 甲辰冬,武林旅馆对雪
小阁独挑灯。闲愁无数生。怯严寒、倚倦云屏。一夜朔风惊旅梦,晨起望、粉妆成。碎玉遍山横。琼瑶布满庭。念崎岖、客路江程。料得梅花将报信,清态度、费诗评。
偃月堂
堂偃月,阁格天。一堂一阁构造完,金瓯天下已不全。
唐多令 双清馆赋菊,呈苏龛
钿阁月初斜。霓裳閒旧家。病西风、还护屏纱。消受伶俜寒蝶意,香不到,鬓边鸦。衰帽侧霜华。尊前百感加。卷帘人、同是天涯。教理秋妆临镜看,人毕竟,淡于花。
唐多令 题画,贺蔡辛父纳姬
钿阁日笼明。湖山点黛青。嫁东风、初费娉婷。端正隔帘梳洗并,红上了,鬓边星。汉上数题襟。欢量珠价平。护深重、九畹双茎。娱老料应吴女好,杷背处,几曾经。
哭胡瘦唐侍御
隔年邻寺与追寻,一径听钟绝足音。劫运更教孤气类,谏书忍问出呻吟。江湖摩荡回天梦,几榻绸缪学道心。收拾谁编独行传,岛人写恨海沉沉。
龙兴寺阁
全赵堂堂入望宽,九层飞观尽高寒。空闻赤帜疑军垒,真见金人泣露盘。桑海几经尘劫坏,江山独恨酒肠乾。诗家总道登临好,试就遗台老树看。
唐朝新定诗体
诗格著作。唐崔融撰。崔融(653—706),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属山东)人。年二十四以词弹文律科登第。历任崇文馆学士、太子侍读、著作佐郎、内史、凤阁舍人等职,兼修国史。神龙二年(706),奉敕撰《则天实录》,又奉敕为《则天哀册文》,用思精苦,发病而卒。《唐朝新定诗体》或作《唐朝新定诗格》,见于《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著录,未题撰者。《文镜秘府论》征引诸书,地卷有“崔氏《新定诗体》”一目;东卷复作“崔氏《唐朝新定诗格》”,二目实为一书,崔氏亦即崔融。《文镜秘府论》引及崔氏此书内容,计有十体、八对及六犯,其内容亦为初、盛唐诗格所普遍讨论者。十体者,乃形似、质气、情理、直置、雕藻、映带、飞动、婉转、清切、菁华十目,“体”非体性风格,而是写作方法。其中形似、质气、直置、飞动等说与元竞相类,旧题白居易《文苑诗格》亦多袭用。“八对”中有三对为崔融独创,即切侧对、双声侧对、叠韵侧对。“六犯”指六种病犯,其中亦有与元竞《诗髓脑》相重者。此外,《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四声谱》最后一节亦引崔氏曰,有“旁纽”及“纽声双声”二目,内容多袭自沈约。崔氏《新定诗体》内容可考者仅此数目。另外,托名李峤《评诗格》,内容多同于崔氏,亦可相参。有《全唐五代诗格校考》本。
诗格
唐代诗论著作。原署王昌龄著。又名《王少伯诗格》。书中分诗为“十七势”,即17种结构体例。讲诗的“入作”、即“言题目意”,并有例诗为说明,探讨了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写景与情意表达的关系,注重写景为“入作”服务,在唐代诗歌理论著作中为首见。由对具体诗例的研究得出的“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的结论,对诗歌理论的深化有启发。又如“含思落句式”中讲“不得令语尽思穷”,写景要“与深意相惬”,指出写景可以使诗中的情意更加含蓄感人,实际上是承接了六朝诗歌理论中对“兴”的认识。这在“理入景势”、“心期落句势”中也有所反映。《诗格》论诗十分重视“用意”,既要“起于无作,兴于自然”,“不傍经史,卓然为文”、“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又要含蓄不尽的“含思”。王昌龄论创作中的运思,继承了陆机、刘勰的“神思”理论,主张由“忘身”、“凝心”、“心击”超越物象的外在形貌,从而创作出尽情而又得物之妙的情物相融的诗作,这在唐代诗歌理论中是很突出的。今本《诗格》的内容真伪相杂。读《诗格》,应以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地卷》中的“十七势”、“六义”及《南卷》“论文意”中引录的“王昌龄语”为准。有的研究者认为此书系伪托王昌龄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