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刘几
家自唐来世大儒,惟君不肯读家书。春游烂漫少曾醒,俊气飘扬频得卢。早讲猿公飞剑术,更通风后握机图。何时羽猎长围合,请看云中一鹗孤。
从仁叔求楷笏四首 其二
好事频求阙里堂,文房裁斲已盈床。讲郎乞与非抛却,已办棼丝结紫囊。
参观王安石纪念馆感怀,次荆公《送郑叔熊归闽》韵
笔阵何堂堂,举世罕匹敌。骏足千里驰,所向无南北。抗论朝野惊,口讲更指画。糟粕瞥眼过,粹美常独得。垢面诵经史,华堂耽蔬食。惜哉性执拗,律条每苛刻。政令犹未颁,已耗苍生力。群小皆腾飞,君子路幽仄。苏黄持异见,遂作迁谪客。我立塑像前,歆慕转凄恻。古今横胸际,波澜未能息。抚河汤汤流,忧端凭谁塞!
五月十三游双花水库,同者肖、李 其五
初摇两桨力难当,五月枯禾烈太阳。不必开衣裸膛臂,风来染水自清凉。
捕鱼词
钱唐萧萧暮潮响,雪片打船天苍莽。此时江心鱼不上,渔郎视鱼如在掌。身跃水底胜落网,手擎一尾一尺广。回身落水水几丈,俄顷出没鱼穰穰。起立船头发蔽颡,不着衣裳还打桨。
秋江曲
妾家住银塘,石楠秋叶香。忆君荡桨去,江水与愁长。西风夜泣荭花露,鸭觜岸低人不度。冷莎如针刺烟素,鸳鸯飞来畐去。
旴江谢郡侯遣钟抡潘玉来习乡射礼二生归裁此以赠之
弥月龙潭讲礼回,从容行李不须催。黄堂风采超今古,何处闾阎不看来。
江南行
家住横塘口,船开去渐遥。归时不愁暮,出浦正乘潮。偶来长浦里,相伴采莲归。并船打两桨,溅水湿罗衣。
瑞龙吟 邓尉归舟感赋,次清真韵
横塘路,无奈细草笼沙,乱云迷树。嬉春商略吴天,画船载酒,重来归处。乍延伫,还记万梅花下,那人当户。柯亭短笛频吹,四桥暮雪,篝灯共语。风度笙箫依旧,忍看临颖,公孙娇舞。回眼断魂山川,清艳非故。题香纵墨,还谱蘋渔句。空追念双崦荡桨,修廊联步。梦影随春去,芳辰胜地,都成痕绪。霜点青丝缕,禁数载江湖,听风听雨。夜寒对月,客衣谁絮。
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
唐法藏撰。一卷。依据《华严经》,各分十门讲“普贤观”和“普贤行”,前者是观想思考的义理,后者是具体的修行内容。“普贤观”分十门:(1)“会相归性门”,指“观一切法自性皆空”,根据“理”而进行思考,达到“摄散入静”的“止”;(2)“依理起行门”,由于“真理非断空”,“不碍事法宛然显现”,故应“于事无念”,此即为“起照名观”;(3)“理事无碍门”,因“性实之理,必彻于事”,“理事混融”,故修行菩萨可“止观双运”;(4)“理事俱泯门”,由于“理事交彻”,事中有理,理混于事,则“非事非理”,故菩萨修行应顺此“行心”,“非观非止”;(5)“心境融通门”,指“绝理事”的“无障境”,与“泯止观”的“无障心”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关系,故“心”与“境”相互融通;(6)“事融相在门”,指“多事”依于“一理”,而“一理带多事”又“全遍于一事”,故菩萨修行的止观是“即止之观”,可以“于一事中见一切事”,保持“心无散动”;(7)“诸法相是门”,由于诸法“不异于理,复不异于事”,故菩萨修行可“以不异止之观,见一法即一切法”;(8)“即入无碍门”,由于说“一多相入”,而不是说“一多相即”,故菩萨修行可“以无念之智,顿见无障碍之法”;(9)“帝网重现门”,指一事中可以显现一切,而所显现的一切又各自以一事显现一切,由此重重无尽,故菩萨修行具备了“普贤眼”,就可“见”到这种现象之间相互包容。重重无尽的“法界圆融自在,无有限量”的实际存在状况;(10)“主伴圆备门”,指菩萨运用“普贤智”,可以“顿见”这种“普贤法界”,故若任意“举一门为主,必摄一切为伴”。“普贤行”分十门,是对初学菩萨行法的十种要求:(1)“先起信心”;(2)“归依三宝”;(3)“忏悔宿罪”;(4)“发菩提心”;(5)“受菩萨三聚净戒”;(6)“修离过行”;(7)“修善行”;(8)“修忍辱行”;(9)“救摄众生行”;(10)“修平等行”。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出游归鞍上口占
渺渺烟波飞桨去,迢迢桑野策驴还。寄怀楚水吴山外,得意唐诗晋帖间。每惜好春如我老,谁能长日伴人闲。世间自是无兼得,勋业元非造物悭。
同门张少泉大令见赠爱吾庐钞赋诗奉酬四首 其四
高人出处本堂堂,怡养天和兆吉祥。茂草一丛蒋诩径,奇书万卷郑玄乡。新春黄鸟方砭耳,旧梦红羊总断肠。豹幸全斑得窥见,爱吾庐钞口生香。
六月十三日集海藏楼次韵呈太夷先生 其一
讲肆移閒得暂归,孤楼终与斗杓依。元知用晦犹无用,莫叹违天有不违。娱老但教飏朏侍,奋书早溃献羲围。酒阑重念堂堂意,自许狂生见道几。
六月十三日集海藏楼次韵呈太夷先生
讲肆移閒得暂归,孤楼终与斗杓依。元知用晦犹无用,莫叹违天有不违。娱老但教飏朏侍,奋书早溃献羲围。酒阑重念堂堂意,自许狂生见道几。江南残客不成归,药裹诗囊取次依。所徇甚微忧已及,独谣无和意非违。也应鬓镊徒疲镜,可奈心兵又合围。安得相从勤领略,如神志气更知几。
诗格
唐代诗论著作。原署王昌龄著。又名《王少伯诗格》。书中分诗为“十七势”,即17种结构体例。讲诗的“入作”、即“言题目意”,并有例诗为说明,探讨了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写景与情意表达的关系,注重写景为“入作”服务,在唐代诗歌理论著作中为首见。由对具体诗例的研究得出的“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的结论,对诗歌理论的深化有启发。又如“含思落句式”中讲“不得令语尽思穷”,写景要“与深意相惬”,指出写景可以使诗中的情意更加含蓄感人,实际上是承接了六朝诗歌理论中对“兴”的认识。这在“理入景势”、“心期落句势”中也有所反映。《诗格》论诗十分重视“用意”,既要“起于无作,兴于自然”,“不傍经史,卓然为文”、“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又要含蓄不尽的“含思”。王昌龄论创作中的运思,继承了陆机、刘勰的“神思”理论,主张由“忘身”、“凝心”、“心击”超越物象的外在形貌,从而创作出尽情而又得物之妙的情物相融的诗作,这在唐代诗歌理论中是很突出的。今本《诗格》的内容真伪相杂。读《诗格》,应以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地卷》中的“十七势”、“六义”及《南卷》“论文意”中引录的“王昌龄语”为准。有的研究者认为此书系伪托王昌龄撰。
太湖诗 其十六 包山祠
白云最深处,像设盈岩堂。村祭足茗粣,水奠多桃桨。䇹䉦突古砌,薜荔绷颓墙。炉灰寂不然,风送杉桂香。积雨晦州里,流波漂稻粱。恭惟大司谏,悯此如发狂。命予传明祷,祗事实不遑。一奠若肸蚃,再祝如激扬。出庙未半日,隔云逢澹光。??雨点少,渐收羽林枪。忽然山家犬,起吠白日傍。公心与神志,相向如玄黄。我愿作一疏,奏之于穹苍。留神千万祀,永福吴封疆。
秋夜宿重本上人院
却忆凉堂坐,明河几度流。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水国曾重讲,云林半旧游。此来看月落,还似道相求。
秋晚卧疾寄司空拾遗曙卢少府纶
寒几坐空堂,疏髯似积霜。老医迷旧疾,朽药误新方。晚果红低树,秋苔绿遍墙。惭非蒋生径,不敢望求羊。
江上
江清白鸟斜,荡桨罥蘋花。听唱菱歌晚,回塘月照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