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子金丹大要图

上阳子金丹大要图,元朝道士陈致虚撰。原为《金丹大要》之附篇,《正统道藏》单出为一卷,收入太玄部。本篇以图像指示内丹之要。书中有太极图、太极分判图、先天太极图、后天太极图、金丹九还图、金丹七返图、金丹五行图、太极顺逆图、元气体象圈、金丹三五一图、清浊动静图、宝珠图,金丹四象图、金丹八卦图、物形相感图、明镜丹道图、紫阳丹房宝鉴图、紫清金丹火候图、金丹法象投壶图等等。每图皆有说明,简要提示内丹原理。其说融合道教内丹与儒家易学,大略以太极顺逆为本。谓太极为阴阳之本始,阴静阳动而顺生万物;修丹者若逆其道,以阳静阴动而使阴阳相交,五行颠倒,返还太极,则结珠生丹,炼成仙佛。又以卦象解释内丹取坎填离,炼成纯阳之意。以龙虎象人身精气,并列举铅汞(即神气)之异名。又有丹法参同十八诀,论述炼丹之程式及要点。以敛藏神气,一念不动乃至绝念忘形为炼丹至要。

养生辨疑诀

养生著作。唐·施肩吾撰。文中明确指出“学道可以长生”,进而说明习练气功应“先须知其本,知其本则末无不通”,本者即“神由形住,形以神调”、精神稳定于形体之内,形体与精神和调。指出练功时应当节食调神定气, “泯思虑”,“任神庐微微”,久久行之则“元气自然遍体”, “外气不入,内气不出,兀然与天地同体”。重视人体元气,强调“精留于身则身生,精施于人则生人”。认为“服饵草木、金石以固其形”,而又不知“草木金石之性,不究四时顺逆之义”的轻率作法,会导致欲求养生延年,反受金石之毒,而“伤和气,远不出中年之内,疾害俱生”,对修练气功又应用药物摄生、防病治病者是有益的告诫。

大六壬心镜

《大六壬心镜》八卷,唐不欲子徐道符撰,宋元迄今,壬家奉为土臬,因其拟经作歌,用之无不验也。然世苦无全本,余求之十余年不可得。今年春,壬友吕君汉枫出写本壬书十数本示余,《心镜》其一,私心喜焉。惜转写讹误甚多,适程伟堂先生过舍纵谈壬术,亦以未观《心镜》全书为恨。自谓曾客维扬,于《通神集》集出一册,又未知有遗漏与误摘他文否。余以吕君抄本质之,程君雀跃后,即以其所集本与余校对,其本颇善,足以订正原文。然首例起九歌,非徐君之文,又《月将起例》、《十干课起例》、《天将顺逆》三歌,兹本无,未敢定为《心镜》。又《天将旦暮起例》一歌,兹载在《杂将门》之首;又《占怪?六丁歌》是他书而误采入;兵占一门,全未集入。程君语余依其序而复以臆裒辑。

痘疹心法要诀

痘疹专著。《医宗金鉴》之一。4卷。清吴谦等编撰。刊于乾隆七年 (1742年)。即《医宗金鉴》卷五十六~五十九。本书以七言歌诀加注的形式论述痘疹的证治,内容比较简要,但比较规范、精辟。并有附图多幅。此书先述痘疮辨证,主要辨表里、阴阳、气血、寒热、虚实,于痘疮局部重视辨痘形、部位、顺逆、老嫩、疏密。并按发热、见点、起胀、灌浆、收靥、结痂落痂等阶段述其证治,兼述痘疮兼并证、痘中杂证、成人出痘之证治。此外,书中列述麻疹及兼变证治。附有插图,并以小字诠。重要内容多以歌诀概括,便于读者习诵。

发微论

古代堪舆术书。宋蔡元定撰。一卷。《四库全书总目》:“是编即其相地之书。大旨主于地道一刚一柔,以明动静,观聚散,审向背,观雌雄,辨强弱,分顺逆,识生死,察微著,究分合,别浮沉,定浅深,正饶减,详趋避,知裁成,凡十有四例,递为推阐。”元定之学旁涉术数,《发微论》即其相地之书。作者试图以儒家理学融摄相地术,其大旨主地道一刚一柔,而以此理明动静、观聚散、审向背、别雌雄、辨强弱、分顺逆、识生死、察微著,故不同于世俗方技家支离谩诞之说,而为后世所重。《发微论》一书,是蔡元定所撰相地之书。其书列 《刚柔》、《动静》、《聚散》、《向背》、《雌雄》、《强弱》、《顺逆》、《生死》、《微著》、《分合》、《沉浮》、《浅深论》、《饶减》、《趋避》、《裁成》、《感应》诸篇。

中藏经

中国古代综合性医书。今本3卷 (或著录1卷、2卷、3卷)。旧题汉·华佗撰。据考系后人伪托之作。本书系中医学重要古典医籍之一。本书成书年代不详,记载见于《补续汉书艺文志》和《后汉艺文志》等。现存最早为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尚有明清刻本20余种,195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铅印本。日本有宽保2年 (1742) 刊本。书名“中藏”系取 “宝而藏之”之意。全书由2部分内容所组成,前一部分为医论,凡49篇,着重论述了脏腑生成,疾病的寒热虚实与脉象之间的辨证关系,并记载了古代望面色以判断疾病顺逆、生死预后的经验。前有论述49篇,以论证论脉、论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并介绍治疗方剂。书中附有“内照法”6篇。解放后有排印本。

训蒙骈句

《训蒙骈句》,明代司守谦撰。骈句,即骈偶句,即对仗句。两马并驾为骈,二人并处为偶,意谓两两相对。古时宫中卫队行列月仗(仪仗),仪仗两两相对,故卞偶亦称对仗。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上下联词语相对,平仄相对。用这种形式的四六句写成的文章,晚唐时称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称骈体。对童蒙进行骈句训练,为作文作诗建立根基。《训蒙骈句》按韵部的顺次,由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的五对骈句组成一段,每韵三段。此书与《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当可为吟诗作对之基,爱好诗文者,若熟而能诵,必大利于笔。

肇论疏

(一)凡三卷。唐代元康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成书年代仅次于慧达之肇论疏。于众多肇论之注疏中,以解释忠实于本文而受重视。本书首先详细解释慧达所作之序,继之顺次阐释本文,内容为:卷上有宗本义、物不迁论、不真空论;卷中有般若无知论、隐士刘遗民书问、答刘隐士书;卷下有涅槃无名论、表上秦王姚兴。宋代遵式之注肇论疏及晓月之夹科肇论序等,引用本书之处甚多。开元二十三年(735),扬州白塔寺玄湜曾将本书重新勘校。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

亦称《金刚经注解》。佛典注疏。明宗泐、如玘奉敕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注释书。成书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内容为两部分,先明《金刚经》五重义:一初释法名、二辩实相体、三明无住为宗、四论断疑为用、五判大乘为教相;后依经文顺次注释,注文前加“注”字。自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始,将经文分为二十七段,谓之“二十七疑”,每一疑加一标题,再一一予以详释。见载于明《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及《嘉兴藏》等。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佛典注疏。明宗泐、如玘奉敕撰。八卷。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的注释书。书前有明洪武十一年(1378)七月初十日的“圣旨”及宗泐、如玘的《进新注楞伽经序》,书后有翰林学士宋濂的《新撰楞伽经后题》。是奉旨注解三经之一种,完成于明洪武十一年七月,同年即奉旨刊板印行。经注前有“引文”,略述《楞伽经》几种译本及此经大义。以下依经文顺次注解。所录原文称“本”,注文前加“注”字。见载于明《永乐北藏》、《嘉兴藏》及清《龙藏》等。

澎湖廳志

《澎湖厅志》,清代澎湖厅地方志,由“金门文人”林豪编纂,初稿成书于光绪四年(187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式刊行;《澎湖厅志》亦为自《澎湖志略》、《澎湖纪略》、《澎湖续编》后,台湾清领时期最后一本澎湖厅的志书。 光绪十八年(1892年),因应台湾省设立“通志局”,时任澎湖通判潘文凤接获大宪(上司)命令,赴往台南海东书院取《澎湖厅志》文稿,并在澎湖乡绅蔡玉成处取得副本检阅;“金门文人”林豪再度获聘来澎主编厅志事宜,复请蔡玉成、黄济时参与协修,两个月后完成《澎湖厅志》删补,计十六卷,《澎湖厅志》稿件呈交予台湾巡抚唐景崧,唐景崧另命江苏举人薛绍元检修,删减成十四卷,顺利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式刊行。《澎湖厅志》内容除〈卷首.皇言录〉之外,尚编有〈封域〉、〈规制〉、〈经政〉、〈文事〉、〈武备〉、〈职官〉、〈人物〉上、下卷、〈风俗〉、〈物产〉、〈旧事〉,及〈艺文〉上、中、下卷。

方丘乐歌

至哉坤仪,万汇资生。称物平施,流谦变盈。礼修泰折,祭极精诚。皇皇灵眷,永奠寰瀛。礼有五经,无先祭礼。即时伸虔,惟时盥洗。品物吉蠲,威仪济济。锡之纯嘏,来歆恺悌。无疆之德,至哉坤元。沉潜刚克,资生实蕃。方丘之仪,惟敬无文。神其来思,时歆荐殷。礼行方泽,文物备举。惟皇地祇,昭格来下。奠瘗玉帛,纯诚内著。神保是享,陟降斯祐。四阶秩仪,坛于方泽。昭事皇祇,即阴以墌。洁肆于祊,孔嘉且硕。神其福之,如几如式。荡荡坤德,物无不载。柔顺利贞,含弘光大。笾豆既陈,金石斯在。四海永宁,福禄攸介。卓彼嘉坛,奠玉方泽。百辟祗肃,八音纯绎。祀事承明,柔祗感格。修理方丘,吉蠲是宜。笾豆静嘉,登于有司。芬芬馨香,来享来仪。郊仪将终,声歌彻之。因地方丘,济济多仪。乐成八变,灵祇格思。荐馀彻豆,神贶昭垂。亿万斯年,永祐丕基。

再叠图茔致思四首 宝涧西原

遥遥天马山,群行出城外。涧水东南流,禾黍资灌溉。地幽抱神界,穴秘聚生气。绣衣念厥祖,营为卜迁计。谓彼谷城藏,于中犹有悔。兹焉事改作,辛勤阅年岁。种树皆十围,畚土非一篑。魂气无不之,体魄永攸利。夏官如有知,含笑于下地。载诵思亭章,令人发深嘅。茫茫天地间,寿者何其少。哀哉象峰麓,孤坟埋百草。下有潜寐人,长夜无时晓。当其盖棺日,孤儿未离褓。抱道竟不施,策名空太蚤。郡守解怜才,于焉卜其兆。穿中既深锢,营旁亦高燥。儿今立要津,英名流四表。褒封贲泉壤,奎章掞天藻。夫君身后名,有如白日皦。莆中地滨海,群山多象形。眷兹凤凰山,名之斯称情。盘回若飞舞,峙止疑栖停。五陇相起伏,形胜由天成。林侯卜其吉,为母开佳城。树槚匪求材,砻石斯为铭。五患既尽除,一抔期永宁。雨濡与霜降,春履仍秋行。感此狐兔迹,况闻风木声。凄然泪承睫,寒泉亦悲鸣。死生昼夜理,在人皆善言。及乎处其际,变色不能前。徬徨顾妻子,事事成悲怜。请看涂岭穴,中有长生天。上书论国忧,志欲除其奸。天人与顺逆,大义何昭然。玉工昩其理,反为和氏愆。营兹以待终,将归要领全。圣皇重直谏,再命居台端。直气不可回,风节故桓桓。容悦亮非欢,忠义素所安。岂如庄列辈,呴呴谈神仙。

散叟复园先后来湖上同作富春之游过沪与石钦下榻海日楼旬日别后皆有诗至作感怀六首寄答

骤暖作雪候,晶天忽萧飒。鳞鳞激黯波,殊光动楹榻。泄云掩长飙,扯挦成破衲。残照万古痕,阵雁带孤塔。气兼冰炽竞,色冱天地杂。燠雨两非真,仰立愁阊阖。山鬼不见天,嗒尔何问答。吹息彼何心,万象困噂沓。吾方有菊事,萧然一酒榼。世事虽谬悠,花理固常定。飘风极控搏,独立渠有命。淡回遗世妍,静益寒妆靓。蕉身对散花,维摩了无病。山居接萧寺,深夜发钟磬。真寂动者存,人天感至听。出入一世间,矫放孰为正。世外青溪翁,湖秋常一来。执手隐呜咽,积愤高镵崖。携作富春游,叠锦随帆开。贪山厕俗旅,杂沓争舷隈。丝风繫九鼎,钓者真奇才。登临赚我辈,蹀影东西台。归舟犯深黑,星芒久徘徊。尖风逆浅舵,破席吟空杯。卧庐追亡逋,光景造冥哀。可怜正则痛,自诡昌黎谐。连朝以诗至,远江堕予怀。骑鲸水仙梦,吞象螺狮涯。连墙老居士,淡味等僧粥。日出吸苍凉,日入拥残烛。舂枕饱惊涛,缘空意仍蹙。夙种哀乐深,大千震微触。蒙庄齐是非,骀荡返不复。不如守一者,硁硁转自足。三年结邻居,微许同归宿。繫马终一驰,冰坚反成燠。八表极萧寥,何寄偿幽独。生还竟相见,破涕海日楼。君真晞发侣,我慕必复俦。书丛割片席,朝夕坐万流。因依馀二子,苍天彼何求。连床鸡戒晓,苦语不能休。懒师一尺涕,惝恍诸天愁。排阊岂真梦,臣袖香烟浮。含生愤所切,义敢惭蚍蜉。昭昭九死志,惧为再见羞。君去日淼淼,我思积悠悠。湘累故憔悴,盛气齐包胥。扬己敢辞毁,忠愤谁能踰。飘飘鲁连子,才辩詟昏愚。顺逆虽较然,粪土安可圬。滔天非一族,吾道其云孤。心伤有难言,所痛雠所愉。覆车一丘貉,恢恢信非疏。此辈亦何恤,??悲同鱼。江汉复狼狈,祸水趋故墟。沈吟故侯言,天意终何如。

王文忠集

元代诗文别集。6卷。王结撰。据《元史》本传,王结有集15卷,但久已亡佚不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王结诗文若干篇,重新编次为《王文忠集》(或简称为《文忠集》)6卷。卷首无序言。卷1为五言古诗,卷2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词,卷4为杂文9篇,卷5为《与临川吴先生问答》,卷6为《善俗要义》。王结被称为“非圣贤之书不读,非仁义之言不谈”,他的诗文也正体现出这一特点。他的诗以古体见长,大抵春容和平,无钩棘之态。他的文章明白畅达,不事雕琢。《与临川吴先生问答》5篇,是与吴澄论学的书信,可以略见他的学问根基。《善俗要义》33条是王结在顺德路总管任上所作,宗旨是用以化导闾里,“凡教养之法,纤悉必备。虽琐事常谈,而委曲剀切,谋划周密,如慈父兄之训子弟。”(《四库全书总目》)统观他的诗文,一般都较缺乏文彩,但以“词必轨于正理,学必切于实用”为其特点。

双溪醉隐集

元代诗文别集。6卷。耶律铸撰。《双溪醉隐集》原本久佚,明人钱溥在《内阁书目》中仅注为19册,卷数不详。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耶律铸诗若干篇,分题为《双溪醉隐集》的《前集》、《新集》、《续集》、《别集》,又别载有数篇《双溪小稿》的序跋,由馆臣统编为《双溪醉隐集》6卷。卷首有蒙古乃马真后称制三年(1244)吕鲲序,赵著序,麻革序。赵著序中指出:耶律铸13岁能作诗,“下笔便入唐人之阃奥”。卷1为赋,卷2为乐府、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卷4为七言律诗,卷5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卷6为七言绝句、词、杂著(13篇)。卷末有元宪宗四年(1254)木庵老衲性英跋,王万庆跋。王万庆跋中说:“尝观双溪诗,气韵高远,清新绝俗,道前人之所不道,到前人之所不到。情思飘如驭风骑气,真仙语也。”耶律铸是“生长于北庭戎马间”(麻革《双溪小稿序》)的诗人,本集写于西域的诗篇是历代西域诗中相当重要的篇什。清人李文田曾为《双溪醉隐集》作笺注,光绪十八年(1892)顺德龙氏把李文田笺注的《双溪醉隐集》刊入《知服斋丛书》。

郁氏书画题跋记

十二卷。续题跋记十二卷。明郁逢庆撰。郁逢庆,字叔遇,别号水西道人。嘉兴(今浙江嘉兴)人。此书共有前后两集,前集末有自识说:所见法书名画,积成卷帙,时崇祯七年冬。按崇祯七年是公元1634年,这是前集成书时间。后集未曾指出成书时间。此书内容是郁逢庆所见书画而录的题跋。因此书是随见随录,并不分类,时代与作者也无次序,所以也无法分清其体例特点。书中所录也有一些错误。如赵孟坚所藏定武《兰亭》本“天圣丙寅”一条、“范仲淹”“王尧臣”“米黻”“刘泾”四条的年月日位置,皆与海宁陈氏《渤海藏真帖》所刻楚摹本相同。本来赵孟坚定武《兰亭》本就有范仲淹题,褚模本也有赵孟坚印。由于传写错误,使两本题跋混为一种。又如五字损本文征明题跋,既载于前集第十卷,作“嘉靖九年八月二日”,下注云“详见续集”。但续集第二卷载此跋则作“嘉靖十一年六月二十又七日”。这样同一帖,同一跋而年月日截然不同。还有,前集中高克恭仿米芾《青绿云山》也注“详见续集”,但前集中高克恭名款及“至正戊子吴镇题”一段,续集中反而没有。另外沈周《竹居卷》也说详于续集,但前集中原有徐有贞、文林、吴宽、钱仁夫、秦巘诸人之题诗,与前集所载次序也颠倒。诸如此类,前后多相矛盾。至于前后体例上,如宋高宗画册、梁楷画石、王羲之书扇等皆有水西道人题记,亦即由郁逢庆所藏,但第一至第四卷,每卷尾皆有“崇祯甲戌冬日收藏”题记,核其年月,亦即郁逢庆所自识。总之此书错误芜乱之处不少,但由于其收辑繁富,多可为后世人互资参考。所以仍为《四库全书》著录,此书主要版本有:路有抄本、振绮堂抄本、余家有抄本、八千卷楼有精抄本、宣统三年(1911)顺德邓氏风雨楼铅印本。

针灸甲乙经

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魏晋时期皇甫谧撰。原10卷,后改编为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56年左右。主要论述脉诊理论、脏腑经络、腧穴部位、针灸法以及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候、诊断、针疗灸治取穴等。书中认为人体经络是循环往复的,而十二经络又各有通路。分析了人体生理和经络穴位的各种特点,厘定了腧穴654个,其中单穴48个。所有穴位按头、面、四肢、胸、背等解剖部位作了系统介绍,具体指明不同穴位的针刺深度、留针时间和艾灸时间,介绍了针灸的具体操作手法、顺逆宜忌及其它必备知识。注意医德,强调“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神在秋毫”,要“如临深渊,手如握虎”。此书据《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的内容以及作者本人丰富经验编著而成,系统总结了晋以前针灸学的成就,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问世不久,即传到朝鲜、日本等国,被用作医科教材。国际针灸组织亦将其作为确定针灸穴位的参考书。解放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曾出版校勘本。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

全一卷。唐代僧窥基撰。略称西方要决。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旨在劝众往生,内容系阐释往生西方之诸疑难。凡十四段:第一无相有相观念、第二心外心内观佛魔眷属、第三净秽修行胜劣、第四断惑未断念佛、第五静无生观修西方胜劣、第六魔障难解、第七弥勒西方难易、第八得生不退可难、第九念佛多善根、第十二乘有无、第十一会释三阶五种小疑、第十二念佛别时意趣、第十三定散念佛、第十四念佛作业次第。前六段通释金刚般若、佛藏、维摩、弥勒问、最胜妙定、涅槃等诸经所说往生净土之旨趣,第七段比较西方与兜率之优劣,举列十种相异处,八、九、十等三段顺次问答不退、少善根、二乘,第十一段会释三阶行者之五种小疑,第十二段依摄大乘论而论释往生西方是否有别时意趣,第十三段阐论散心称名可生净土,第十四段阐明作业之方轨、四修之行法。本书虽于题下署有‘基述’之字样,然却有疑义,故日僧济暹提出五项疑难:总相相违义、始觉本觉相违义、一乘权实相违义、兜率退不退相违义、迎不迎相违义等,断定其非窥基所撰。本书之注疏有日僧圆智之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科注二卷。

1 22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