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灯夜雨,独坐有感。赋成七首,以述懑怀

人心叵测此时多,汎爱难施可奈何。坡为滥交冤狱累,乐原无咎谤书苛。几回往事诚堪叹,半世虚名未易磨。月旦有评公道在,含沙射影莫为魔。人事年来叹不常,集枯集菀幻沧桑。持身拟作三烧玉,阅世应同百鍊钢。学问益人休自足,功名随分莫徒忙。于今只学陶贞白,上下楼高寄隐刚。半壁纵横遍虎豺,北来音耗听多乖。螳螂讵信能当毂,虺蜴无端起祸阶。嚼齿空存吞贼气,拊膺难遂报君怀。可怜数郡遭荼毒,血肉为泥骨作柴。军中安得奋空拳,敌势猖狂壁垒坚。争战年深稀露布,相持日久合屯田。献谋岂少徐洪客,抗节谁为鲁仲连。愧我昂藏身七尺,渡江未敢著先鞭。国计艰难帑藏倾,一波甫息一波生。牢骚诗有伤时语,忧愤歌多变徵声。惟有痴顽蠲未了,尚馀垒块叹难平。自嗟身世同狼狈,薪米营谋亦屡更。从来泥古病难瘳,千载涛斜话柄留。报国文章成下策,勤王武略见高谋。关中转饷功多矣,海外徵粮事就不。但有萧公经济在,酬庸差不愧封侯。碌碌尘中少赏音,此生风骨自崎嵚。迎人肯作宣明面,谋国当如汲黯心。但得山中长啸傲,何能泽畔免讴吟。知几自古惟明哲,事到非常岂易任。

獭江曾节妇歌

獭江江水无纤垢,獭江奇女世希有。米清昔重林宜人,玉洁今传曾节妇。节妇贫家娘,十七嫁林郎。林郎系亦出曾子,少为林嗣从林氏。朱然先世本宗施,徐绩由来非姓李。底事牵丝月下人?错教同姓结婚姻。周公制礼鲁公犯,谁识斯人独认真。斯人守礼足千古,洞房逃去不言苦。任将沟水流东西,羞学鸳鸯交颈股。从此想思天一偶,鳏鱼骠泊雌凤孤。使君有妇如无妇,罗敷有夫难见夫。夫君去后翁姑老,夫少弟妇鲜兄嫂。举目无亲可奈何,相怜惟有阿姊好。阿姊与妇同阿爷。贫难相助空咨嗟。一男一女继夫后,啼饥号寒常牙牙。饥寒苦况难尽述,尘生甑底磬悬室。朝缲夜织博饔飧,二十七年如一日。邻翁断弦家多金,知夫客死来委禽。妇言偷活因二老,岂为多财移寸心。寸心如铁又如石,永誓柏舟不改适。终身长作女儿身,昔也鬓青今发白。白发皤然姑尚存,承欢仍不缺晨昏。赐金难遇淮阳守,行义未旌桓女门。皮金剪字久明志,含笑寻夫入九地。山埋贞骨亦生香,人谈苦节皆流泪。吁嗟节妇节最奇,令夫亦算奇男儿。此夫此妇两难得,表贤励俗知是谁?

新秋(十二章纪黎、冯之际也)(选六)

鸦婢牛奴大可诛,扫花驱蝶太糊涂。盗兵竟弄潢池戏,出手轻弹玉局铺。小坐忘川兼及楚,设词挑越更燔吴。来因渺渺无人识,窃笑徐娘负故夫。玉黵金符了不真,白头奇想作兵神。茫茫硕画三生愿,落落雄谈四座瞋。近苑楼台高过阙,非花杨柳媚于人。破篱采菊疏狂事,别有玄虚结虎邻。人情浓薄水东流,记得来时近早秋。不佞已经成远别,可怜未必得空留。盟心磐石生蒲苇,誓月冰规减玉钩。盼盼苦心无白处,只宜泉下筑高楼。莲花四角自葳蕤,别后登楼近十回。旧伴重逢心恻恻,柔肠双碎语哀哀。同遭逼迫均无恙,新有郎君想更才。命薄只今分冷暖,久留侬住反生猜。蓬莱宫外漫长堤,松菊依然赋去兮。续带以绳穷子愧,将谦比素故人凄。冷月怕谈前夕梦,新花初发旧诗题。玉函妆镜般般在,但隔红墙听晓鸡。荷花生日日初长,排比文鸳促凤妆。百辆班班迎姹女,前骑咄咄送飞王。先朝大老留长乐,别署新宫号未央。最是小南强可笑,绕篱分路发幽香。

悲秋[并序] 民国十四年秋苏鲁战争因而起兴

半生蹉跌误驹光,每届深秋倍感伤。蛮触无端开战局,菊花底事庆重阳。江流呜咽鱼龙泣,山色苍黄猿鹤藏。闲坐大观亭上望,万方多难又沧桑。重阳差幸无风雨,极目龙山峰最高。秋景大殊春日景,皖潮争涨浙江潮。心如战阵千驹跃,身似长空一叶飘。回首白云亲舍远,满怀离恨漫题糕。玉版今秋绘战图,惊心祸劫剧淮徐。云峦层叠皆军帐,雪片飞驰尽羽书。虎斗狼争分胜负,风声鹤唳听模糊。年来投笔知多少,初学从戎忍绝裾。操戈同室果何益,赢得金瓯似破觚。鸾凤自怜栖枳棘,英雄谁识出菰芦。漫云鹤唳华亭杳,曾听鸿嗷建业无。早起登楼穷远目,江山风景已全殊。衾寒漏永家山远,客梦难安每易醒。独我焦心忧故国,几人挥泪泣新亭。频闻海涌千寻浪,犹谓风摇九子铃。一夜曲终秋已老,漫言江上数峰青。炮火频年震粤东,生灵涂炭苦兵戎。城边榕树烽烟黑,岭上梅花战血红。诗寄百蛮怀旧雨,星沦五丈哭秋风。昨宵征雁回南国,似把军情报皖公。秋深王粲怅离家,谁忍登楼览物华。玉露零瀼添菊泪,金风萧瑟瘦芦花。梧桐憔悴悲无凤,杨柳清疏怅有鸦。几度欲归归不得,朝朝凄绝夕阳斜。九秋深夜无聊赖,把酒浇愁总不欢。辗转蕉心霜信早,凄清桐影月光寒。燕归海外离巢易,人隔天涯入梦难。闻道渔阳鼙鼓震,几回搔首望长安。

甲午节事八首

海道烽烟处处传,空堂搔首思凄然。兵临玉马朝周后,灾岂苍鹅出地年。辟世徐君秦子弟,专征杨仆汉楼船。莫将胜负疑天意,草草乾坤绝可怜。天畔登楼强醉歌,关心民困竟如何。朱门丝管春秋艳,白眼河山涕泪多。欲策治安无贾谊,问谁将帅比廉颇。汉廷自有匡时略,出塞琵琶肯议和。长鲸何日始行诛,抚髀苍凉缺唾壶。刘湛安能同管葛,卫青那解学孙吴。取盘枉画平戎策,聚米难为破敌图。不及兰台班令史,洛阳宫殿赋东都。江湖满地感无端,命将终思议筑坛。不见军输同卜式,更闻盐铁论桓宽。南人虚说攻心易,西域深愁断臂难。自愧布衣徒潦倒,琼楼玉宇正高寒。徵调何堪遍四方,华夷祸结恨茫茫。夜观星宿悲刘向,久典枢机笑孔光。列阵士惟闻化鹤,补牢人尽叹亡羊。书生亦抱安危志,听彻荒鸡泪数行。炮震如雷动紫宸,北来消息苦难真。投鞭建业应无意,掩袂新亭竟有人。漫效王罴提白棒,却忧张角起黄巾。伤心怕问燕台畔,羽檄频惊报虏尘。中兴大帅几人存,忧国深宫累至尊。张禹勋名归史笔,陈汤功罪付谁论。亦知诸将堪持重,共道贤王又拜恩。梦里霸陵原上去,摩挲铜狄暗销魂。朝廷自昔慎佳兵,敢请长缨报圣明。陆贾诗书宜盛世,谢安丝竹误苍生。六师罢舞朱鸢乐,四海空传白马盟。十万横行时势异,凄凉怀古不胜情。

文信公集杜诗

一名《文山诗史》,宋文天祥撰。盖被执赴燕後,於狱中所作。前有《自序》,题“岁上章执徐,月祝犁单阏,日上章协洽”。案上章执徐为庚辰岁,当元世祖至元十七年,乃其赴燕之次年。祝犁单阏当为己卯之月,上章协洽为庚未之日,於干支纪次不合。考是年正月癸卯朔,二月内当有三庚日、二未日,必传写者有所错互。至以岁阳岁名纪日,本於吴国山碑中“日惟重光大渊献”语。

薛仁贵衣锦还乡

元杂剧剧本。亦称《薛仁贵荣归故里》。简名《薛仁贵》或《衣锦还乡》。张国宾撰。末本。由《旧唐书》本传的本事加以缘饰而成。谓薛驴哥,学名仁贵,“不肯做这庄农的生活,每日则是刺枪弄棒”的习武。绛州出榜招收义军,薛便告别父母妻儿投军而去。值高丽王犯边,薛仁贵出马,打败辽东摩利支,立有54件大功,但都被总管张士贵赖去。多亏军师徐世勣主持正义,监军杜如晦当面作证,方得辨明真伪。薛仁贵官拜天下兵马大元帅,衣锦还乡。路遇当年“掏斑鸠争攀古树,摸虾蟆混入淤泥”的童年朋友伴哥。伴哥便把10年前驴哥投军,抛下父母受苦的不孝行为辱骂一顿。唐太宗因薛仁贵功大,将徐世勣的女儿赐与仁贵为妻。杜如晦赶到绛州,宣旨将“薛仁贵一家儿封官赐赏”。此剧中薛父、杜如晦、伴哥都是正末角色,都有唱词,与杂剧常规有别。也许作者欲将事件集中于一时,把“三箭定天山”的内容也搬往辽东,写入本剧之中,使其出现地理漏洞。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曲选》本。

小尉迟将斗将认父归朝

又名《小尉迟 将斗将将鞭认父》。简名《小尉迟》。杂剧剧本。 元明间无名氏作。四折,末本。剧写尉迟敬德 降唐时,子保林年仅三岁,留在北番,后被番将 刘季真收养,改名刘无敌。既长,武艺绝伦。刘 季真攻唐,命无敌为先锋,单搦敬德出战。敬德 旧仆宇文庆在番中抚无敌成人,临战遂详告真 情,并以昔年敬德所留盔甲钢鞭为证。无敌与 敬德战,佯败至无人处,认了父亲,约定次日缚 刘季真归唐。监军与军师徐懋功因敬德不杀无 敌,疑其叛唐,次日,无敌缚刘季真来降,始释 疑,于是尉迟父子皆受赐加封。今存《脉望馆钞 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本。京剧《白良 关》(又名《父子会》、《对鞭认子》),亦演此事。

高太史大全集

或简称《大全集》。诗集。明高启撰。十八卷。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自号青丘子。明太祖洪武二年应诏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三年升户部侍郎,他坚辞不就,回乡教书度日。据说朱元璋读了他的诗“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题宫女诗》),认为是有意讽刺,怀恨在心。后来借口高启曾为魏观作《郡治上梁文》,将他腰斩,年仅39岁。高启是明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启有《扣舷词》已著录。此乃其诗集,为明景泰间徐庸所编。其诗原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五集,凡二千余首。后自定为《缶鸣集》,凡九百余首。诸集先后散佚。明景泰年间,徐庸采摭逸篇,辑为此本。有明景泰刻本、万历孙士弘刻本等。另有1985年上海古籍版,名《高青丘集》

文章辨体汇选

七百八十卷。明贺复征 (生卒年不详)编。贺复征字仲来,丹阳 (今属江苏)人。本书首无序目,书中有贺复征自著道光和尚述云:“先宪副昔宦夔门, 时为天启四年 (1624)六月。越岁乙丑(1625),予入蜀,悉其事。先宪副为郎南都,嗣后入粤归吴。”又云:“先宫保中冷公请师演说金刚经。”又在吴吟题词中云:“辛未秋,家大人粤西命下,予以病侍行。”据清《四库全书》编撰者对丹阳贺氏一家登科名者之考证,贺复征所序其祖父官阶、年月,俱与史载不合。本书每册首均有晋江黄氏父子藏书印记,而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却未载此编,莫详其故。贺复征认为吴讷所编《文章辨体》收载未广,乃别为搜集,以成此编。书中所收上自三代,下迄明末;分列一百三十二类。每体之首,多引刘勰《文心雕龙》及吴讷、徐师曾之言,间参以已说,以为凡例。据清《四库全书》编撰者称,本书在编次、离分上多有欠慎。如有一体而两出者,有一体而强分为二者,也有一文而重见两体者。此外,本书对金、元之文所收过略,而某些后人拟仿伪撰之作,亦杂其间,未免失于别裁。本书卷帙浩繁,稿本初脱,犹未经刊定,尚未能尽除繁芜。但其别类分门,搜罗广博,亦往往有出人耳目之外者,且其书只存抄本,传播甚稀,已成珍本。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光福诸山记

民国张郁文纂修。郁文,吴木渎人。民国十年(1921年)纂修《木渎小志》。而《光福诸山记》原附在张郁文《木渎小志》之后,著者当即张郁文。光福诸山记是一部记录光福区域范围内的山志。吴荫培《木渎小志·序》称张郁文“究心史地学,尝辑《晋书微》及《元史地理通释》二书,又东瞻泰岱,谒孔林孟庙,南泛圣湖,上匡庐,西泝汴洛,窥黄河铁桥,俯仰伊阙龙门之胜,道武汉而归,其志趣远矣。”又云:“戊午夏,吴县修志局开幕,延君采访,并委任绘图事,时相过从。”本《记》分山水、寺院、名迹三大类,分别记述光福的山水和人文,有些名胜之下还引录了历代名流游玩光福时所留下的诗篇,可作为清徐傅编《光福志》之参照。民国18年苏城毛上珍铅印本清徐傅编《光福志》后附有张郁文《补编》和《附录》,《补编》主要补录徐傅编《光福志》未收的自宋至清22人的传记,《附录》内容略类本《记》之寺院、名迹,但有增删。

直斋书录解题

目录著作。陈振孙撰。宋、元有刻本和抄本行世,到清初56卷之全本已不可见,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重编为22卷,刻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中。乾隆四十一年(1776)至四十三年(1778),卢文弨据秀水朱氏曝书亭抄本、元抄残本、《文献通考·经籍考》等加以校订,辑成《(新订)直斋书录解题》56卷,现存上海图书馆,缺8—16卷。今人徐小蛮、顾美华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为底本,参考元抄残本、卢校本和《文献通考·经籍考》,校点标注,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陈振孙,字伯玉,号直斋,宋代浙江安吉人,嘉定末年任江西南城县官,理宗宝庆、绍定年间做兴化军通判(在福建莆田)。端平三年(1236)以朝散大夫知台州。嘉熙元年(1237)改知嘉兴府。后任临安国子监司业,历官某部侍郎、宝章阁待制。淳祐九年(1249)致仕,赠光禄大夫。官福建莆田时,曾传抄当地郑樵诸家的藏书,得5万余卷,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体例撰成本书。收书共3039种,每书著录其卷数和著者姓名,并写成提要,评论得失。考证较详。分类排列,虽未标出经、史、子、集四部之名,实则按四部序列。前10类属经部,次16类属史部,再次20类属子部,后7类属集部,共53类。本书与晃公武的《郡斋读书志》,被后人誉为宋代私家目录的双璧。由于著录丰富,其中不少书籍早已失传,本书是考查宋以前古籍的依据,所以《四库全书总目》说:“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核其异同,亦考证之所必资,不可废也。”这个评价是极其公允的。

十三经注疏正字

八十一卷。题为清沈廷芳撰。廷芳字椒园,一字畹叔,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乾隆元年由监生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山东按察使。此书实为与廷芳同时的浦镗撰而由廷芳刊行的。镗(生卒年不详)字金堂,一字声子,号秋稼,嘉善廪贡生(参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证》)。此书或称《十三经注疏正误》,为校正十三经注疏而作,以监本、重修监本、陆氏闽本、毛氏汲古阁本参互考证,音义和释文以徐氏通志堂本为准。诸经正义,宋代曾在端拱、咸平、景德年间多次校正,但由于版本久湮,明以来公私刊版也有据宋本刊正的,而所刊往往不同。此书把诸经原文每条标出本句,再疏其讹误于下,并标明据何本而改。不能确定的字句,一并存疑,即便是据某人所言也并附于后。对文字本身的形声六体,推究尤为详细,清代校经之书莫详于此。但此书也有缺陷,中国古代文字,经久嬗变不能尽以许慎之说为依据;且经学流传多由口授,又限于门户,经典之间的差别很大。作者囿于所见,未见古来善本,又以时文之体读唐代义疏,往往疑所不当疑,而援引俗刻他书肆意窜改。

赞灵集

赞灵集,编撰者不详。约出于明初。四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辑录赞颂洪恩灵济真君(即徐知証、徐知谔)之诗文数十篇,包括碑记六篇、表札九篇、序疏跋文九篇,诗数十首。书中有元人撰〈灵济宫记〉、〈重修灵济宫记〉、明永乐八年(1410)〈重修灵济宫疏〉、永乐九年(1411)〈鳌峰神秀图记〉等文,记述元明二代灵济宫修建始末。又有宜德壬子(1432年)户部主事所撰诗文,故此书应出于《徐仙翰藻》之后,反映明初崇奉徐仙实况。

南疆逸史

五十六卷。清温睿临撰。温睿临,字邻冀,一字令贻,号哂园,浙江乌程(今吴兴)辑里人,康熙己酉科(1705)举人。他博赅群书,谙熟历史,与万斯同(季野)交谊甚厚,在清廷开明史局时,温氏也正在北京,而万斯同实主其事,其间两人时相往复,多所讨论。就在万斯同的鼓励下,温氏撰写了这部反映南明三朝事迹的记传体史书。他在该书的凡例中说,记载南明史事的书籍,所见者有四十余种,“其间记载有详略,年月有先后,是非有异同,毁誉有彼此。取万子季野明末诸传及徐阁学《明季忠烈纪实》诸传,合而订之,正其讹缪,删其繁芜,补其所缺,撰其未备,以成是编”,因此,该书史料价值较高。此书在清代主要以钞本流传 (分为二十卷本和四十卷本),民国四年(1915)上海国光书局铅印了四十卷本,另外还有一个五十六卷本,中华书局在1959年铅印者即为此本。此本在内容上要比四十卷本多,为目前较为完备的版本。

宋史纪事本末[四库本]

纪事本末体中国宋代史专著。陈邦瞻撰。最早刻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是为原刻本。后有淮南巡抚黄吉士的合刻本,明末有江苏太仓张溥的论正本以及清代的江西书局本、广雅书局重刻本等10余种版本。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校点本,为目前通行版本。记载始自《太祖代周》,至《文谢之死》,凡立109目,记述了宋代300余年的历史,共约60万字。它把大量的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和集中,按历史事件来写。书中涉及的问题也比较广泛,还记载了金和蒙古早期的历史情况。明冯琦曾撰《宋史纪事本末》未成,遗稿为刘日梧所得。沈越曾编内容、体例与冯书相仿的《事记》,书稿为徐申所有。刘、徐商请陈邦瞻合编二书。陈遂以冯、沈之稿为基础,据《宋史》、《东都事略》、 《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等,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着手编撰。一年余而成。除各国大事外,经济、文化、天文、历法及农民起义等也均有专章记载。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东轩笔录

史料笔记。十五卷。北宋魏泰撰。书成于宋元祐九年(1094年)。魏泰,字道辅,晚号临汉隐居、汉上艾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宋神宗、哲宗、徽宗时期。襄阳人。他博极群书,长于诗文,年轻时恃才豪纵,曾因殴打主考官而未能考取进士,后便隐居。因与王安石、王安国、王雱、黄庭坚、黄大临、徐禧、章惇等人交往甚密。因此,他有丰富的朝野见闻。是编据其交往见闻而撰,成于元祐九年(1094)。记宋太祖迄神宗六朝轶闻故事,内载王安石及其相关人物,宫廷诸杂事,感情偏激,文笔恣肆,颇夹私愤,每致失实,《旧闻证误》,《容斋随笔》对比已有驳正。除此书外,他平生所著尚有《临汉隐居诗话》一卷、《订误集》二卷、《书可记》一卷、《襄阳题咏》二卷。

观弋阳诸公诗题其后简刘国瑞

客有袖短牍,过我城南陬。云是乡诸老,文字吾所收。当窗取之读,惊喜频掉头。应接不自疲,赤手捕蛟虬。往往与我会,殊源忽同流。雄文虎凤跃,清诗千里驹。才名自如此,咳唾传九州。群公皆高年,老拳非众仇。辞醇殆纯熟,智妙足发谋。张子吾所畏,文成已汗牛。徐君金闺彦,缀久笔不留。碧海连月窟,双袖珊瑚钩。烂熳发奇怪,天公闻之愁。署云白玉署,足使作者羞。顾我方老矣,技薄讵敢酬。揽卷三太息,深坐愧冥搜。岂无正始音,击壶歌不休。长恐文献落,见此岂复忧。沽酒白门下,作赋仲宣楼。放荡且娱乐,焉知敝貂裘。

赵千里画长幅

神区何处有此山,盘回耸峙如髻鬟。安期曾于此鍊液,琼柯郁秀非尘寰。白云拥户不须掩,紫雾临窗未许关。朱楼缥缈足舒眺,虚亭幽绝时跻攀。珠帘轻揭青鸾舞,画舸徐牵白鹤还。溪回时有飞琼度,桥迥常凭弄玉扳。绛桃乱落无人扫,瑶草丛生若个删。山中胜概何可数,流泉㶁㶁空潺湲。谁能摹写长图好,伯驹笔妙趣自閒。固知作者有深思,展卷情驰未拟还。先生寤寐何时已,晴窗对阅娱心颜。陶贞白,在何处,胡不同来此中住。仙家自昔忘岁年,长啸拂衣自来去。

往山洞

既停九龙策,沥醑礼前贤。复寻三洞蹊,秉玉朝群仙。群仙去绵邈,遗迹费采甄。标峰绚霞外,裂窦綵云间。旁听流活活,俯瞰深渊渊。脊曲骇初入,膝阻艰屡迁。躧迥方蠖伸,缘隅乃猴牵。冥行路易失,前?火频然。倾壁见斜倚,危室睹孤圆。穴杳石如透,潭空海疑连。涉深怯龙跃,出险怵途悭。纡徐度虚隙,恍惚脱重泉。仆御矜乍往,朋徒庆生还。夙志爱游役,芳时屡徂愆。流光忽我迈,践胜及兹年。栖息固有期,迟暮复何言。二皇倘可值,颓龄庶能延。

1 20 21 22 23 24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