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山贝冢

巍巍台北城,万瓦鱼鳞覆。蜃气幻楼台,龙宫耀珠玉。我来淡江滨,独爱圆山麓。贝冢尚可寻,千年出幽谷。土色隐斓斑,波纹断复续。云是原人居,穴处传其族。结绳虽云遥,石锄犹可斸。惜无龟甲文,得馈今人读。今人号文明,犹见狉榛俗。仓颉制奇书,天愁鬼夜哭。忧患自兹来,贫富日争逐。富者餍膏粱,贫者甘藜藿。劳逸苦不均,生涯常局促。乃知人世间,所争在饮啄。何如无怀民,食饱还鼓腹。缅怀太古前,独倚潭边竹。

满江红 岁晚有怀仲弘元帅

一片乌云,蔽不了、朝辉皎洁。堪笑是、幢幢阴影,刹那生灭。洗甲看倾东海水,消炎遗以昆仑雪。拱北辰、挥扇自从容,扬芳烈。大旗举,凶威折。歌慷慨,情激越。亘如虹正气,浩然充塞。无敌总缘鱼水契,执言共信肝肠别。乐归心、尽是远来朋,钦豁达。

圆山杂诗十二首

作史评诗且得閒,春光催我上圆山。几人领略游山意,看到精微窈窕间。此间山水足嵚奇,石老林深位置宜。太古巢空人已去,可怜迂谷不知诗。视师海上久留铭,一剑东来气已横。何日化龙天外去?至今争说郑延平。废殿荒凉浸绿苔,忽闻弹指现楼台。可知佛力弥天大,亦待黄金布地来。王谢争墩事亦奇,百年名字有谁知?眼前即是沧桑感,劫后重来祗有诗。隔寺传来一杵钟,钟声惊起剑潭龙。他时为雨为云去,洒遍诸天法界浓。淡江新涨夜停桡,两岸垂杨羃画桥。刮地笙歌嫌太俗,不如此处独吹箫。北投亦是萧閒地,妖女狂且蹀躞行。我替山灵深惋惜,在山泉水不能清。卿能读画我能歌,绝代佳人爱薜萝。持较孤山梅鹤侣,人间清福汝侬多。此间福地亦嫏嬛,著得无愁便是仙。他日棠云添一阁,圆山山上梦同圆。大隐何妨在城市,小山亦足起风云。记从五岳归来后,独爱吾乡猿鹤群。半日清游半赋诗,归家恰值上灯时。从今又坠尘寰去,收拾雄心付酒卮。

婆罗门引 重阳与元帅窦子温暨众友东城赏菊即席赋

浮空霁色,江涵秋影雁初飞。相逢共绕东篱。点检樽前见在,人似晓星稀。对满山红树,叶叶堪题。大家露顶。任短发、被风吹。只恐黄花人貌,不似年时。杯添野水,更何用、频频望白衣。沉醉后、携手方归。

原诗

诗论著作。清叶燮著。四卷。旨在推究诗之本源,探讨诗歌创作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分内、外二篇,内篇“标宗旨”,外篇“肆博辨”,体系严整。论诗首倡源流正变、沿革因创之说,认为诗歌的发展是由源及流,由本及末的生生不息的过程,反对执源而遗流或得流而弃源的片面行为,把沿革因创的辩证统一,看作是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同时还认为时有正变,而“诗变而仍不失其正”,诗歌发展的大势是“踵事增华”,“因时递变”。从理论上根本否定了复古拟古的风尚。其次,就创作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提出了理、事、情和才、胆、识、力之说。理、事、情概括了作为诗歌表现对象的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而才、胆、识、力则综合了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的才能、胆量、见识和笔力,四者之中,尤以“识”为主。所论高屋建瓴,自具系统,识见远远突过前人。此外,还把诗人之“胸襟”视为“诗之基”;又认为诗无定法,以克肖自然为法,以及对艺术思维中的虚实相成、有无互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的认识等,都是深中肯綮之论,部分地揭示了创作的本质规律,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也是继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之后,最具系统性的诗歌理论著作。但因其未能摆脱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因而也就无法把其初露端倪的艺术辩证法贯彻到底。在探讨文学发展的规律时,也往往忽视社会生活诸因素的影响,此为历史局限性所在。有《己畦集》本、《清诗话》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霍松林校注本(1979年版)。

孔氏谈苑

笔记。旧题宋孔平仲著。此书记事以北宋为主,偶亦及唐代传闻,而内容则较杂,自朝野逸事、士大夫言行至民俗民谚、异闻传说均有涉及,其中亦有关于宋代文人诗词创作(如“王曾赋梅花诗”、“王介甫江宁夹口诗”、“范文正赋有将相器”等条)与诗歌主张(如“作诗如杂剧”、“作诗贵圆熟”等条)者。《四库全书总目》以为此书“颇病芜杂”,且有“不合当时体制”者,“必非孔氏真本”,而疑为不知典故者“摭拾成编”而成。本书有四卷及五卷两种不同传本,两者内容相同而有异文。《郡斋读书志》卷五著录五卷本,《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二著录四卷本。四卷本讹脱较多。四卷本有《宝颜堂秘笈》与《四库全书》本,五卷本则有《艺海珠尘》与《丛书集成初编》本。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续道藏》。此经包括《龟山丹皇飞玄紫文》、《上清始生变化玄箓》二篇,言思神之法。其内容文句与《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一书之上下二卷大致相同。盖是同书之不同版本。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北宋道士陈景元集注。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陈景元序,内称《度人经》乃太极真人授东吴道士葛玄,南齐严东始为之注,唐李少微、成玄英、薛幽栖并有注解。陈景元采集四家之说,删去重复,精选密义,纂成四卷。此注本取《度人经》中道君前序、中序、后序、洞玄章、玉历章、灵书中篇等篇章,逐句逐段加以解说。其中严注偏重字词训释,李注引经据典,明于内音,成注发挥重玄哲理,薛注详解诵习方法。四家注解各有特色,然大抵以外修为主,与南宋以后各家注本偏重内修丹道有所不同。刘师培《读道藏记》称赞此书保存经文古本旧注,弥足珍贵。

元始天尊说梓潼帝君本愿经

作者不详。可能作于元明时。经有三章:《灵宝消劫正心开化章上品》、《灵宝消劫正心灵应章中品》、《灵宝消劫正心报应章下品》。经文引入儒家伦理思想,主题是强调正心可以消除劫难。经中称:心为一身主,沉沉静静,不杂以伪,无虑无思,发而为言温和慈让,发而为行中正端直,其于亲不期孝而自孝,其于君不期忠而自忠,其于兄弟不期友敬而自友敬,其于夫妇不期和顺而自和顺。因此事亲当为心孝,事君当以心忠,处兄弟则当心友敬,处夫妇当心和顺。人心如此一正,大劫自除,可种成长寿果。此经对研究儒家伦理观如何影响渗入道教提供了有用的资料。收入《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又名《太上洞玄灵宝五篇真文赤书》,简称《赤书真文》。道教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陆修静《灵宝经目》已着录。原书二卷,今《正统道藏》本分作三卷,收入洞真部本文类。本书列于道教灵宝诸经之首,其上卷所载「五老赤书真文」尤为重要。所谓「五老赤书真文」,是指五方天帝所掌录之五篇天书灵文,即《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九炁青天赤书玉篇真文》、《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三炁丹天赤书玉篇真文》、《中央玉宝元灵元老一十二气黄天赤书玉篇真文》、《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七炁白天赤书玉篇真文》、《北方洞阴朔丹郁绝五灵玄老五炁玄天赤书玉篇真文》。此五篇真文皆为篆文,共688字,据称乃元始天尊所说,出于空洞自然之中,五老掌录,秘于九天灵都之宫。实际只是五篇符咒文字,依法书写吞服,或佩带胸前肘后,可召神摄鬼,禳灾伏魔。此外本书中卷又载《八威策文》(符图),用于召伏蛟龙虎豹山精;有「五老灵符」,刻书佩身可免万灾。本书下卷则详叙五篇真文之功德福报及世人修持之法。总之,本书所述道法以书符唸咒,召神伏魔,辟邪禳灾为主,对唐宋道教有重要影响。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

原作者不详,宋代李嘉谋注解。五卷,前有序。据序文,此经板行西蜀,至南宋理宗宝祐(1253—1258)年间,天饴子谢图南为序而传,蜀本已不存。谢图南宦游岭表,得此经于方外一蜀士之手,后至西浙授李嘉谋,嘉兴道士李君可募工付梓以传,并与所谓《八威龙文》合刻为一书,由李嘉谋作序。今本无谢、李之序,亦无《八威龙文》,当系元以后版本。经文托称元始所说,分为妙、元、神、真、道五篇,每篇一卷,一千言,共计五千言。每篇九章,合计四十五章。序称其与《老子》五千言并传于世,实则仿照五千言,借《道德经》之名以引起世人注意,以广流布。经文主要讲明妙、元、神、真、道的含义及其之间关系,尤重对“道”的阐释。李注按经义发挥,或引儒佛之说以解,明白易懂,较晦涩的原文更具理论价值。收入《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元始天尊说变化空洞妙经

《元始天尊说变化空洞妙经》,「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南北朝或隋唐之际。蒋叔舆《斋坛安镇经目》着录「洞玄灵宝变化空洞妙经」,当即此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此经乃元始天尊命真仙传授,言修习「变化空洞八道」之法。八道即四时八节之日。经文宣称八节日是「天上朝会开真大庆之日」,其时万神集会,分判善恶,记功书罪。学道者应于八节之日戒斋忏谢,烧香诵经,愿念诵咒,上感神明,即可名列玉籍,向日飞升。书末有「灵真八道变化空洞玉景隐符」八枚,学道者可于八节之日各书一符吞服之。

元始洞真决疑经

亦称《太上决疑经》。内容托为元始天尊与太极真人、天真皇人、上相青童君三人的质疑,天尊一一作答,故名《决疑经》。其主旨在于说明世间有为法皆属无常,即生即灭。唯出世昇玄至道才是常住,即不生不灭。学道之人要敬事明师,诵经受戒,出家静修。成道之后,乃能离三界,入九清。经文多借用佛教用语,疑出于隋唐时。收入《道藏》第31册。

元始四十九章修道经

《元始四十九章修道经》为道教至尊元始天尊所传。本经兼论内修和外功,即道与德、自度与度他、出离与菩提等,跟佛家经典真是如出一辙。与道家最重要的《道德经》相比,二者在“内圣”方面差别不大,但在“外王”方面则后者的内容更广,直延伸至“治国”和“平天下”(此“平”非扫平、荡平的霸道之平,乃和平、太平的王道之平作动词用)。其实,就“外王”而言,佛家也没有多谈。但总的讲来,儒释道基本都从“内圣”修起,本立而道生,再推己及人,如日当空,自可朗照寰宇。当然,最终普及至何种程度,则因位、因势、因时、因地、因因缘而不定。不过,这就不是要关注的重点了,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人事听天命”可也。

郑氏关系文书

本书(一册八三面四九、八○○字)集刊三种文献:一为「郑氏关系文书」,二为「石井本宗族谱」,三为「海外异传」。所谓「郑氏关系文书」,乃为日本前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市村赞次郎於清光绪二十七年夏在北京(今北平)紫禁城内阁东大库检出有关台湾郑氏之文书。今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存有抄本,据以整理刊印。有「郑泰洪旭黄廷咨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文」、「钦命管理福建安辑投诚事务户部郎中贲岱等题本」及「南安县生员黄元龙密奏」三文并所附郑泰造报官员兵民船只总册及所谓「伪底册」等件,均为清康熙初年郑成功殁後闽海发生变化之原始资料。「石井本宗族谱」一名「延平郡王郑氏系谱」,据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抄本编印。首有郑芝龙、芝鸾等序文诸篇,次为「井江郑氏历代人物」,又次为「南安县四十三都石井乡郑氏世谱」及「同安县感化里石澳保狮石乡郑氏图谱」。徵考各篇序文,有作於明崇祯十三年(芝龙、芝鸾),有作於清嘉庆六年(名山)、道光十三年(希石)及十四年(曾文峰),知原谱历修数次,此为断片抄本。在此不甚完整之谱牒上,可以获睹郑成功家世及其族人之状况。但有沿袭各种文献,如误芝龙平西侯、鸿逵靖西伯(「西」为「卤」之误抄,「卤」又为「虏」之同音字替代。并误鸿逵晋爵定虏侯为靖西侯),不可不注意及之。「海外异传」为一篇传记,日人斋藤正谦撰。此传记述山田长政之霸暹罗、滨田弥兵卫之胁红毛及郑成功之王台湾;後二人事,均与台湾史有关。由於前两种文献均为抄本,讹误脱漏所在多有;今本巳酌加订补,并作有「郑氏关系文书暨石井本宗族谱校勘记」附於书中。

桃源忆故人 因赵元帅舍人出示用其韵

人生百岁诚稀少。此事任谁明晓。相见但开口笑。管甚闲悲恼。四时风月寻常好。放下心肠便了。虽是身难恒少。到底须迟老。

南乡子 谢王秋岩元帅重阳送糕果

霜冷雁来天。甓社重阳又一年。多病文园扶未起,挛拳。节物关心正自怜。照眼菊花鲜。盘果旗糕簇满前。知是秋岩人送似,欣然。便带新词到枕边。

送崔让士良都事江淮行省

时平久不脩武备,一旦盗贼起跳踉。南窥荆邓北徐汝,红巾直来据武昌。摧城破壁官吏走,九江太守能死守。赤眉铜马终殄除,此贼游魂?得久。天兵势若风雨来,直扫四野无氛埃。庙谟最先择元帅,国计莫重完江淮。堂堂中书开外省,幕府人材倚公等。崔侯如刃新发硎,锋锐所当无肯綮。金汤表里元有捷,正藉前筹资薄伐。草茅有策可采用,义士多方须教阅。酒酣客起征马鸣,壮气满髯肝胆倾。浩歌把剑徒激烈,老矣莫赋从军行。

送邝将军元帅还郴古诗十首

桓桓邝将军,讨贼奋英武。所至缚贼奴,将以血觉鼓。淮阴信无双,哙等焉足伍?年富力正强,成功报明主。桓桓邝将军,赋性机甚警。沈毅罕言语,每发中肯綮。及其闻善言,沛然发深省。酷吏尽扫除,疲民得苏醒。桓桓邝将军,忧国常戚戚。韶民苦凋瘵,军赋从何出?慨然示无私,政令始归一。仓库岂不盈?稽之不终日。桓桓邝将军,苦天久不雨。青黄不相续,斯民亦良苦。忠诚自心出,虔祷遽如许!神灵亦阴相,青天雨如澍。桓桓邝将军,拟归集精兵。凉秋八九月,伫看官陂平。其馀持土苴,不战将自倾。与子当并驱,笑敚南雄城。桓桓邝将军,号令甚严肃。荒村人夜行,空谷鬼昼哭。风霆无留滞,迅若置邮速。昨日归牵牛,推恩及茅屋。桓桓邝将军,仗义能急难。水陆势既合,破贼笑谈间。声名播南海,威武耀北蛮。明当唤班固,勒名貂蝉山。桓桓邝将军,罕与污冗亲。所以奸谀夫,无所容其身。况耳不妄听,中心明如神。谁知杀贼汉?高出知书人。桓桓邝将军,密尔宜章市。公然一榻外,老贼敢鼾睡。一朝生致之,持归献天子。天子嘉其功,声名播寰宇。桓桓邝将军,民社当自重。但愿贼扫除,勿遣民倥偬。居民苟一空,城存复何用?此理君固知,丁宁为君诵。

赠武夷魏士达

武夷山水天下无,层峦叠嶂皆画图。神奇直疑混沌凿,秦汉而下灵仙都。中天积翠开宫殿,石壁红光夜如电。鸾凤常骖神姥游,猿猱共醉曾孙燕。洞中别有升真天,琼林遗蜕如枯蝉。露盘仙掌千年药,春水桃花九曲泉。万松冈头羽衣客,更入三山采真诀。神游不计海天遥,梦觉长怀山月白。归来高隐万年宫,天香时降双青童。道参元始鸿濛外,身寄虚空象纬中。嗟予久慕烟霞侣,天遣空山作诗苦。清歌曾绕幔亭云,冻笔空题草堂雨。金丹拟就玉蟾分,木叶西风铁笛闻。野老只知尧舜世,樵夫或遇武夷君。黄尘白发悲年暮,回首蓬莱更何处。病容岂是学仙才,儒术元非济时具。余侯留滞海南居,鸿应来时一寄书。期君天柱之南、隐屏之北,共斸黄精煮山雪。

1 19 20 21 22 23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