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何希深舍人赴召

十年持节国西门,万里东归德愈尊。平叔渊源易论语,子云游戏字方言。坐令国体还元气,重见文星照掖垣。廊庙诸公倘相问,为言真欲老田园。

缘识

慈悲与喜舍,历劫自然深。法要无抱束,缘归一寸心。性相华严海,爱河渡要津。法门千万偈,奥妙演无伦。玄微达造化,得一不言三。利益众生愿,情迷谩口谈。静非山里住,闹即拟何之。缘识归空寂,生前旧亦知。时流求法界,问取本真诠。了悟空皆寂,心明海月圆。如梦复性坐,寻思境外忙。因缘开利钝,语默自清凉。邪见终成僻,真如是久长。闲心通物外,日月四时忙。出利袪烦恼,红尘指道衣。悟来持一念,尊大默玄机。识重随缘喜,精心住处安。慈心常淡薄,人我定心难。南北及东西,千山与万溪。路岐长不断,曲直几人迷。眼识诸缘相,行持妙法存。明开邪见性,不见有无根。谷响耳中音,根虚不易寻。諠哗袪得尽,识契本缘心。鼻闻心所著,香臭不同根。穷究缘中识,非干妄想门。口爽哀滋味,深思命本根。心邪迷妄相,圣法教中言。身惟知冷暖,假合是缘根。了达真空相,金刚不二门。意生于物外,心依染病根。正持闲语默,清净法中存。皮毛非实相,四大拟奚为。悟即真空法,愚迷自不知。津液如泉涌,虚无本不同。源深知冷暖,根尽一时空。心猿知意马,方便自须调。勿自生烦恼,菩提道不遥。群生宗法界,秘密十方尊。大教缘心识,周通一念存。大道传来意,缘穷识外因。善言论浩劫,天是法王身。法要唯心法,浮生苦海中。经传归实相,水印月皆空。心缘身外境,法相本常存。若求无生理,先明取善根。烦恼浮生业,愚迷智自通。根尘如不染,识照曩缘空。大觉如来指,心王作智都。刹尘千万亿,定相不差殊。五花笺纸好,下笔欲书之。其意何深远,沈吟复再思。仰望秋天色,月华露湿衣。传更方兴罢,萤绕御阶飞。人竞爱于花,花应亦爱人。从头堪好笑,老尽少年春。夜静风还静,凝情一弄琴。看书闲罢笔,自在信缘心。知静求难静,忙心不可闲。艳阳天地热,思暮日衔山。黄昏初入夜,漏促九天春。各自随缘意,悲欢旧亦新。早起阶前雪,萦丛压竹攲。行人迷失路,粉壁晃书帏。高下不相及,非今自古来。十洲花满树,岂用俗情咍。老少竞浮沈,须知岁月深。开花如似梦,世有几般心。清高宜养性,善事好相兼。果蓏招贤客,心闲道味添。促轸调弦急,碎声用意弹。指头轻妙和,莺舌五音端。天地自相悬,何名大道坚。聪明无滞碍,愚昧莫知前。深秋云物冷,经雨斗添寒。尽日缘情坐,霜叶易燋乾。欲息何情思,良犹本不真。群心皆有异,老尽少年人。无事胜多事,非缘不是缘。深穷浅近意,寻往便知前。行幸一何得,民安君子乐。求官利益人,劝善惩诸恶。炎天收已去,凉气触幽襟。稽古看书罢,时听一弄琴。常负岁寒色,贞姿不动摇。任从霜雪里,凡木易乾燋。常读古人书,随宜道更殊。闲忙心各异,恬淡入清虚。丽句冥搜得,灰心大道尊。从人言澹薄,古僻是玄门。少年虽共语,不解老人心。莫作为闲事,高山似海深。少年多语笑,终日遂心娱。不会凡情识,如痴我亦愚。假合于形影,如同梦里身。若言等级类,谁是较量人。晴霁夜清秋,星繁月似钩。乐耶兴我意,绝唱入冥搜。雨多七八月,遍地生秋草。寂静半斜闲,看书心更好。妙道藏真世莫臧,勿言圣事似寻常。眼前不见非常境,别有三天照十方。般若须将法相宗,四生九类化归空。离然应物随缘境,自是凡夫道不通。贤愚善恶未尝休,是个众生信佛求。真实持经堪郑重,非心不定谩劳修。修行缘识近宗师,妄想真空各自持。慕道终来归正法,无穷方寸莫教痴。直修学道有科仪,里外缘中境不移。莫放身闲堪谛信,乖违背道欲何之。眼前清静莫相违,方便门中好仗依。名利勿贪常澹薄,真来司即一时归。忘中十种善为缘,达得真宗有后前。利口饶教清似水,争如无事虑心田。圆结都来曜日光,玄珠应感必为祥。若悟一真能自守,始知大道隐非常。至道非凡要审知,当仁不必用迟疑。修行忽若无灵应,还信神仙白昼飞。白云风散聚天香,霞彩高明道味长。银汉影沈星乍没,又看红日起扶桑。异草灵芝发瑞光,不浇滋润自然芳。何劳更问延龄药,必可同天地久长。尘中冈测上玄机,日月忙忙速似飞。闲境不能精妙道,疑情谩说六铢衣。洁志清斋仰昊穹,九天云雨正濛濛。都缘学道心无定,岂是灵仙秘尔功。悬鉴高明鬼亦愁,方知研丑更玄幽。恒持大道真空理,清静烟波可自由。遥观极自望云头,碧海波澄瑞日浮。霞彩连天长不断,须凭仙子叙踪由。大众仙坛几万秋,碧云拖翠照昆丘。抱书童子无言话,笑阻迷情不解愁。紧峻焚修彼自知,天嗔不许乱施为。真心实行终归德,善事缘多恶可悲。照烛灵源理甚长,直须清净有馨香。俱含万像人难见,郁郁黄花翠竹光。功成一旦等闲休,岂信升沈满眼愁。莫道盈虚干甚事,天仙灭静镇常幽。玉殿金扉百道光,回旋隐密对朝阳。世人不悟幽深理,却说浮生事久长。坚心不退道皆同,元始天尊大教通。多是世人迷自惑,岂能容易见仙踪。乾刚展转运阴阳,一味清虚道不忙。玄妙永通天地久,未言大海变田桑。一年去住几周游,日月高悬万亿秋。但好心求方外境,勿教妄想没刚柔。道在希夷不易寻,忘言息虑便知深。黄金白玉将何用,争比灵源一寸心。蛮夷夷必尽无知,上圣功成亦化之。大道须归真见性,灰心达善即为师。照耀乾坤大道光,神仙隐见不相妨。非凡非圣能回向,始信三天日月长。天门地户秘机深,谁测玄微妙理心。唯有丹田身外境,清虚恬澹影森森。慕道虔心仰翠微,玄关寂寂少人知。不求世宝兼名利,始悟无心合道时。故无形像显教寻,隐秘踪由自古今。妙法不传经上字,玄门消息冈知深。浮生好道勿虚忙,鍊药修行事久长。轻举不由他假借,一登清境入仙乡。能知养性道中求,须要虔祈事转幽。通达远开明了悟,一真守静万缘休。谁是知非便肯休,空言大道眼前头。惟思利己浮名重,岂信功高入品流。心专慕道真空法,恬澹清虚好到头。如此修行皆尽达,十洲仙侣道相求。初分上下顺阴阳,草木浮生地久长。日月星辰随大道,天心便是法中王。治世求归济物功,希夷入我道情中。从头日日被烦恼,烦恼思量总是空。五色云烟聚十洲,蓬莱海浪压鳌头。化成宫阙遥瞻礼,大众神仙玉洞游。人愚学道谤神仙,岂达虚无物外缘。多是六情贪爱障,更兼朝暮不心坚。冲和道德勿相违,圣事超凡好仗依。但有阴功存世界,何疑白日化身飞。寒销暄盛同天色,花柳逢春谁不惜。几许人心达久长,光阴知道留难得。经到玄科大法中,先持道德济阴功。三清有路人难到,但守虚无一径同。细月衔山似玉钩,先陈踪迹问瀛洲。从来万劫垂名在,王母行天得自由。逢春便见野花新,往覆闲忙旧路尘。轮走足轻多少意,世途常似梦中人。慕道焚修万法通,一心清淡奉真宗。方知异境人难见,见即虚无事不空。世俗忙忙似海深,愚迷岂解圣人心。分明教法生虚妄,慵鍊归真不易金。莫问仙家不死乡,泥丸秘密隐身光。华池禹润无拘束,勤习通流看上方。圣人弃智妄中寻,质实先明朴在心。坦荡玄门常不达,那非那是秘源深。修持须是要精专,常恐他人业类牵。莫把我言为戏弄,轮回断定不迁延。救物功深好自持,知之修鍊善心为。神仙岂谓人间惜,自是迷流识见卑。语言端谨易求寻,己是他非祸返侵。忠信先修销大伪,何曾鄙隔圣缘心。报应从教见祖宗,先持清静后论功。红莲花出青泥里,方信仙凡道本同。任从寒暑镇常侵,一气韬藏万种心。堪笑愚痴浇荡甚,却非淳朴不幽深。

署事薇垣夜坐偶作

衰病谁堪百虑并,偶来一榻坐残更。文章合是西厅事,簿领何烦别署名。高阁风传疏漏下,虚庭露洗暗凉生。多情惟有霜台月,还向薇垣照独清。

侍宴饯临川王北伐应诏诗

金版韬英,玉牒蕴精。帝德乃琥,王威有征。轩习弧矢,夏陈干戚。周骛戎车,汉驰羽檄。我皇俊圣,千年踵武。德洞十门,威加八柱。金正圮德,水行失道。胡马南牧,戎徒西保。荐食伊瀍,整居丰镐。金关扬尘,铜台茂草。命彼膳夫,爰诏协律。乐赋出车,弦操吉日。玉馔骈罗,琼浆泛溢。圣德温温,宾仪秩秩。

送河北提刑王詹叔郎中被诏充开封府判官

人物神州杂五方,平明京兆坐黄堂。民投牒讼千狙诈,吏抱文书百雁行。幕府要人关听断,朝廷自昔选才良。朔陲使者声名久,随诏南辕佐赵张。

绛守居园池记

一卷。唐樊宗师撰。樊宗师,字绍述。河中 (今山西永济)人。始为国子主簿。元和三年 (808)举军谋宏远科,授著作佐郎。后历任金部郎中、绵州刺史、左司郎中。又出为绛州刺史,有政绩,迁为谏议大夫,未到任而病卒。其文章力求出新,晦涩难懂,被称为 “涩体”。但韩愈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称誉其文章“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其作品较多,《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 《春秋集传》十五卷、《魁纪公》三十卷、《樊宗师集》二百九十一卷,但大多已亡佚。《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九存其《蜀绵州越王楼诗》一首并序。《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存其文 《绛守居园池记》一篇。清孙之騄有《樊绍述集注》二卷。此书为樊氏为新居园池作的记,因其文辞晦涩,元赵仁举、吴师道、许谦为其记作了注释注。此书原有作者自注,但仅略注亭榭之名,其文意仍不明了,所以好奇者多为之作注、唐时有王晟、刘忱二家,其注早已失传,故赵仁举、吴师道、许谦先后为其补注。《绛守居园池记》一文仅七百七十七字,而众说纷纭,终无定论,以其相传既久,如古器铭识,虽不可音释,而不得不谓之旧物,赏鉴家亦存而不弃。有明刊大字本、明袖珍本、《续金华丛书》 本、晴川八识本、《四库全书》本等。

日长三十韵寄赵宾旸

栗里渊明径,桤林子美堂。乱离容不死,穷乏果何伤。红粒炊籼饭,青薹煮菜汤。甲兵才偃息,城市转荒凉。最苦樵苏贵,曾微药饵良。频仍赊酒饮,卒急卖书偿。败絮熏还曝,粗絺洗更浆。炎蒸虽渐迫,寒冷尚宜防。瀹茗徵瓷盏,包梨集纸囊。头昏修菊枕,肤汗拭藤床。困倦成衰懦,疏慵欠激昂。厩空需马藁,碓净缺鸡糠。思虑徒迂阔,营求竟渺茫。忆儿观燕乳,怀友听莺吭。守分甘丘壑,逢时付庙廊。骨骸同朽腐,名字孰芬香。但握锄犁柄,终逃鈇钺铓。交游多竖褐,谈话止农桑。应俗循中道,颐生宝秘方。邻僧营藏字,侠士戏球场。角武焉能往,摛文或可当。病稀摩诘问,歌类接舆狂。举世嘲痴叔,何人识漫郎。北辕回朔漠,南棹辍沅湘。谊气知犹壮,颓龄惧不遑。六旬过眼电,万事满颐霜。静乐非无动,閒遨却似忙。连苔移巨石,带露数新篁。天地诗人少,山林夏日长。此心无别路,一武到羲黄。

万历乙未正月十五日莲池大师受缁白之请诣南屏山弘演圆觉了义经三月四日圆满恭送还山成五言排律四十韵用元和体

身倚南屏隐,心将宗镜传。杖藜过净寺,开藏惜残编。幸得多人写,欣看万卷全。阐扬须大士,弘演忆先贤。谁继永明日,遥赡回耀天。如公甘让席,杨尹肯辞筵。同谒云栖祖,期闻《圆觉》诠。沿江入山拜,投地掩泥虔。交口勤三请,陈辞具十缘。逗机如有待,应供岂虚延。方丈都生草,圆袍见性莲。他山并芜秽,此地绝腥膻。但值狮扬麈,何愁鸠化鹯。况师渝六十,应早利三千。近赴王城请,新安佛国禅。赤栏荣树覆,金榜杂花鲜。门外貂珰侍,床前缨緌连。藩司作屏翰,关令望神仙。广护伽蓝大,深居兰若坚。师来上元节,人庆下生年。顿启神通藏,俄倾吴市廛。城东老母出,贫里病儿前。戢戢鱼头密,纷纷猿臂牵。旧僧仍落发,故友愿齐肩。共趁山钟晓,争观慧日悬。莫须疑看杀,耐可厌胡缠。立雪僧腰没,瞻风客履穿。贞明釜犹小,香积突常烟。剥落黄妃木,干枯圆照泉。龙归偏坐蜕,蛇去敢留涎。张果乘驴至,天王入梦怜。虎除不净肉,宫购放生渊。既阐诸经旨,还滋众福田。孰参裴相侣,我听伯牙弦。返棹辞余粟,临行散衬钱。白云披坏衲,明月照空船。推费天人力,高同佛祖眠。铜轮元誓取,宝地向争先。他日新笺就,重宣净土篇。知为不请友,转觉一音圆。

春秋属辞

十五卷,元赵汸著。至正丁酉(1357),赵汸《春秋集传》定稿,因《礼记·经解》之说,悟《春秋》之义在比事属辞,而著此书。赵汸《东山集·与朱枫林书》:“《春秋》随事笔削,决无凡例。前辈言此亦多,至丹阳洪氏之说出,则此段公案不容再举矣。其言曰:‘《春秋》本无例,学者因行事之迹以为例。犹天本无度,历家即周天之数以为度。’此论甚当。至黄(泽)先生则论鲁史有例,圣经无例。非无例也,以义为例,隐而不彰,则又精矣。今汸所纂述,却是比事属辞法。其间异同详略,触事贯通,自成义例,与先儒所纂所释者殊不同。然后知以例说经,固不足以知圣人;为一切之说以自欺,而漫无统纪者,亦不足以言《春秋》也。是故但以《属辞》名书。”书中实以杜预《春秋释例》、陈傅良《春秋后传》为本,并有所补正,分例为八:①存策书之大体;②假笔削以行权;③变文以示义;④辨名实之际;⑤谨内外之辨;⑥特笔以正名;⑦因日月以明类;⑧辞从主人。所分八门,较诸家言例者有绪。其中不免穿凿,但宏纲大旨可取者多。收入《四库全书》。

周易文诠

四卷,元赵汸著。《经义考》载此书为八卷,但旧抄止四卷,首尾完备,不似有阙佚,或后人合并八卷为四卷。原书上有读者题记,节节用细字标题,详其词意,但无所发明,清代刻版已削去。其大旨本宋人绪论,着重义理阐释。对天道人事、吉凶悔吝反复推阐,务求明白晓畅。《四库全书》本。此书大旨,以程颐、朱熹之“义理”学说诠释《周易》文意,间亦兼采邵雍“先后天”之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此书大旨源出程、朱,主于略数言理。然其门人金居敬《跋》,称其‘契先天内外之旨,且悟后天卦序之义’,则亦兼用邵氏学也。

忠义集

元代诗歌总集。7卷。元赵景良编。此书由刘壎《补史十忠诗》、刘麟瑞《昭忠逸咏》和部分南宋遗民诗歌合编而成。《补史十忠诗》(1卷),收诗歌10首,为纪念李芾、赵卯发、文天祥、陆秀夫、江万里、密祐、李庭芝、陈文龙、张世杰、张珏等10位忠节之士而作。其自序云:“采清议得忠义臣十人,史不书,各赋十韵,纂其实,曰补史诗。”《昭忠逸咏》(4卷),收七言律诗50首,歌咏南宋末守边抗敌的文臣武将以及同赴国难的部卒、家眷,每一诗后详述其抗敌死节的经过,目的在以诗存史,昭明英烈。附录2卷,收文天祥、唐泾、刘深等26人诗作71首。集中诗作,颂歌精忠报国的忠臣义士,痛斥投降卖国的懦夫,对同赴国难守将家眷倍加褒扬。语言激烈,慷慨悲凉。如“茫茫南国重回首,一片丹心照海红”(《丞相陆公秀夫》);“一门尽节均无愧,千载西山叠叠青”(《江东制置使谢公枋得》);“细君含笑从君后,忠节双双今古奇”(《池州通判赵公卯发》)。这些诗作,颇能激发读者的爱国激情。“后来多少偷生者,掩面西风不敢看”(王介夫《题刘如村昭忠逸咏》)。岳天祐为之《序》云:“如村之逸咏,实可备太史氏之采择,非特游公之赏识而已”。例如文天祥死节的叙述,谢枋得绝食的记载,陆秀夫投海的经过,都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因此,此书不仅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而也有相当的史学价值。有明弘治中刊本、汲古阁合订唐宋元诗五集本、《艺圃搜奇》本、《四库全书》本、清道光刘氏刊本(10卷本)。

周易程朱传义折衷

元赵采撰。三十三卷。《四库全书》本。此书用孔颖达《周易正义》之本,节录程颐《周易程氏传》及朱熹《周易本义》之说,并增列程、朱《语录》有关《易》说于前,而各以己意附说于后,谓之“折衷”。全书大旨,虽以宋代义理之学为宗,但亦颇取汉魏以来之象数《易》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此书“所注仅上下经,殆以程子所传不及《系辞》以下欤?前有采《自序》,称:‘其康节邵子推明羲、文之卦画而象数之学著,有伊川程子推衍夫子之意而卦画之理明。洎武夷朱文公作《本义》,厘正上下经、《十翼》而还其旧;作《启蒙》,本邵子而发先天。虽《本义》专主卜筮,然于门人问答又以《易》中先儒旧说皆不可废。但互体、飞伏、纳甲之类,未及致思耳。故愚以为今时学者之读《易》,当由邵、程、朱三先生之说泝而上之。’云云。故其书虽以宋学为宗,而兼及于象数变互,尚颇存古义,非竟暖暖姝姝守一先生之言也。顾炎武《日知录》谓‘割裂《本义》以入《程传》,始于胡广之修《大全》’。然董楷已用程子之本而附以《本义》,采又因之,则其来有渐矣。炎武专责胡广,殆未见二书欤?”

青山集

八卷。元赵文(1239—1315)撰。文字仪可,一字惟恭,号青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亡入闽,依文天祥。元兵破河州,与天祥相失,遁归故里。后为东湖书院山长,授南雄路儒学教授。著有《青山稿》。据明焦竑《国史经籍志》载赵文有《青山集》三十一卷,但久已散佚,清初已无传本。此本系由《永乐大典》中辑出。共八卷。卷一、二为序,卷三、四为记,卷五为碑记、赞、跋、书后之属,卷六为墓志铭,卷七为古体诗,卷八为近体诗、词。今观其诗文,皆自抒胸臆,绝无粉饰。有《四库全书》本(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四库珍本丛刊》本,另有清乾隆翰林院钞本,藏于北京图书馆;清抄本,藏于南京图书馆。

春秋左氏传补注

十卷。元赵汸撰。赵汸尊其师黄泽之说,《春秋》以《左传》为主,注则宗杜预。《左传》有所不及者,以《公》、《穀》二传通之;杜所不及者,以陈傅良《左传章旨》通之。此书即是采陈傅良之说以补杜氏《集解》之未及。赵氏认为,杜预偏于《左传》,陈傅良则偏于《穀梁》,如果用陈氏之长以补杜氏之短,用《公》、《穀》之是以救《左传》之非,则双方皆可得笔削义例。触类旁通,传注得失、辨释悉当。不但有补于杜注,有功于《左传》,即孔子不言之旨,亦灼然可见。其《自序》云:“《左氏》于二百四十二年事变略具始终,而赴告之情,策书之体亦一二有见焉,则其事与文庶乎有考矣。其失在不知以笔削见义。《公羊》、《穀梁》以书不书发人,不可谓无所受者,然不知其文则史也。夫得其事究其文而义有不通者有之,未有不得其事不究其文而能通其义者。故三传得失虽殊,而学《春秋》者必自《左传》始。”赵汸因其师黄泽《春秋》有鲁史书法,有圣人书法,必先考史法而后圣人之法可求,若基本原脉络,则尽在《左传》”之教,乃取《左传注》诸书读之,“数年然后知鲁史旧章犹赖《左氏》存其梗概。……又十余年,又知三传而后,说《春秋》惟杜元凯、陈君举为有据依。”此书与其《集传》,在宋元皆为用力较勤之作。现存元至正二十年刻、明弘治六年重修本、明初刻本、明正德汪克锡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玉玲珑阁丛刻本。

春秋师说

三卷。元赵汸编。此书是由赵汸记录整理的黄泽论《春秋》之语录。赵汸曾师从黄泽,其初一再登门,得六经疑义十余条以归。后复往留住二年,得黄泽口授六十四卦大义与学《春秋》之要。此书行文称“泽谓”,概是黄泽之作,故题曰“师说”。元代《春秋》学,以黄泽和赵汸最有成就。据赵汸《黄楚望先生行状》载黄泽说《春秋》之书,有《元年春王正月辨》、《笔削本旨》、《诸侯取女立子通考》、《鲁隐不书即位义》、《殷周诸侯禘祫考》、《周庙太庙单祭合食说》、《作丘甲辨》、《春秋指要》。赵汸本黄泽之意,以类分为十一篇,其门人金居敬又集黄泽《思古十吟》与吴澄之序及赵汸《黄楚望先生行状》附录于后。据赵汸所云,黄泽论《春秋》学以《左传》和杜预《集解》为主。黄泽《春秋》学之着作已不可考,其说则赖此书以行。其论《春秋》述作本旨云:“《春秋》如正例变例之实,此是泽破近代诸儒《春秋》不用例之说。三传皆用例,虽未必尽合圣人,然不中不远。”其论鲁史策书遗法云:“鲁史《春秋》有例,夫子《春秋》无例,非无例也,以义为例,隐而不彰也。……《春秋》凡例本周公之遗法……说《春秋》必须兼考史家记载之法,不可专据经文也。”其论三传得失云:“孔子作《春秋》以授史官及高第,在史官者则丘明作《传》:在高第者则一再传而为公羊高、穀梁赤。在史官者则得实之情实而义理间有讹;在高第者则不见事实而往往以意臆度,若其义理则间有可观,而事则多讹矣。酌而论之,则事实而理讹,后人犹有所依据以求经旨,是经本无所损也;事讹而义理间有可观,则虽说得大公至正,于经实少所益,是经虽存而实亡也,况未必大公正正乎。使非《左氏》事实尚存,则《春秋》不可晓关。”其论《左传》之文体云:“《左氏》乃是春秋时文字(指文体),或以为成国时文字者(按,朱熹有此说),非也。今考其文自成一家,真春秋时文字。战国文字粗豪,贾谊、司马迁尚有余习,而《公羊》、《穀梁》则正是战国文字耳。《左氏》固是后出,然文字丰润,颇带华艳,汉初亦所不尚。至刘歆始好之,其列于学官最后,太抵其文字近《礼记》而最繁富者。”现存元至正二十四年休宁商山义塾刻、明弘治六年高忠重修本、元刻本、明初刻本、明正德汪克锡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春秋金锁匙

一卷。元赵汸撰。此书撮举孔子之“特笔”与《春秋》之大例,以事之同类者互相推勘,研究其异同,以明其属于正例变例。如以隐二年“无骇帅师入极”与桓十一年“柔会宋公盟于折”合为一条,其下云:“春秋以前征伐之不下于大夫也,而大夫专兵自无骇之帅师入极始;春秋以前礼乐之权不下于大夫也,而大夫专盟自柔之会宋盟折始。圣人于无骇去其氏者,谨大夫专兵之始也;于柔去其氏者,谨大夫专盟之始也。”又如以庄十三年“齐侯宋人会于北杏”与庄十五年“宋齐伐郳”合为一条,其下云:“伯主专天下礼乐之权,自齐桓北杏之会始;伯主专天下征伐之权,自齐桓伐郳之役始,《春秋》于北杏之会人四国之君者,谨其从佝之始,所以不与伯主礼乐之权也。于伐郳役加采于齐上者,谨其楼诸侯之始,所以不与伯主以征伐之权。”其书大旨以《春秋》之初,主于抑诸侯;《春秋》之末,主于抑大夫;中间齐晋主盟,则视尊王与否而进退之。其书体例与宋沈棐《春秋比例》大体相近。现存元刻本、《学海类编》本、孔氏微波榭刻本、《学津讨原》本、《翠琅玕馆丛书》本、光绪《藏书堂丛书》本。

东山存稿

七卷。《附录》一卷。元赵汸(1319—1369)撰。汸,字子常。休宁 (今属安徽)人。长于经学,所著有《周易文诠》。晚年筑东山精舍,时人称东山先生。明洪武二年(1369) 曾预修 《元史》。汸门人汪荫裒辑其遗文为一编,后范准又收集补缀。但并不完备。又有嘉靖间鲍志定序,此本乃鲍志定之父所编,诗一卷,文六卷,附录一卷。《四库全书总目》评曰:“有元 代,经术莫深于黄泽,文律莫精于虞集。汸经术出,于泽,文律得于集。其渊源所自,皆天下第一。故其议论有根底,而波澜意度均有典型,在元季亦翘然独出。诗词不堪留意,然往往颇近元祐体,无雕镂繁碎之态。”有《四库全书》本。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汪荫刊本、明抄本 (藏于北京图书馆)、清德化李氏木犀轩抄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均题名 《东山赵先生文集》。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简称《仙鉴》,中国道教神仙故事及人物传记。元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赵道一编。收入《正统道藏》。民国间上海广仓学窘有铅印单行本。作者自称有感于儒家有《资治通鉴》、佛家有《释氏通鉴》,“唯吾道家独缺斯文”。因搜之群书,考之经史,订之仙传,集录得道仙真事迹,始自黄帝、下逮宋末,计745人,成此一书,以补《列仙传》、《神仙传》之缺失。又有《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简称《仙鉴续编》和《仙鉴后集》。盖以得辑历世上圣高仙真修实行之可纪者,以为方来证道真士之监戒,故名。神仙人物传说。正编五十三卷,计七百四十五人;续编五卷,计三十四人;后集六卷,计一百二十位女仙。共六十四卷,总八百九十九人。元赵道一编修。成书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续编和后集成书稍晚,当不早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此书在道教诸仙传中收录人物最多,网罗各种材料,详加考订,间注明引书出处,凡有异说者皆数说并存,是为研究道教史及中国古神话小说史之重要材料。

白苏斋类集

诗文别集。二十二卷。明袁宗道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前后刊刻。《白苏斋类集》按文体编次,前有姚士麟《白苏斋类集序》一篇。正集包括古诗类二卷,今体三卷,绝句一卷,馆阁文类二卷,序类二卷,志状祭文类三卷,记类一卷,笺牍类二卷,说书类三卷,杂说类三卷,共计二十二卷。袁宗道的诗歌清润和雅,平稳清秀,很接近白居易、苏东坡那种平易畅达的风格。集中诗歌的数量不及散文多,成就也不及散文高。他的文章有一种温文典雅,雍容和平的气度,有较强的馆阁气,这同他供职翰林院不无关系。他的诗文求新求异,不落旧套,给人以清新和煦之感。但由于他受禅学影响较深,所以其作品常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淡远情趣。总的说来袁宗道的文学成就不及他的二弟袁宏道和三弟袁中道。《白苏斋集》曾刊刻多次。袁宗道在世时已有刻印,他逝世后书坊又陆续刻印过。原中央图书馆所藏刘氏嘉业堂藏书《白苏斋类集》二十二卷,应是袁宗道最早最完全的诗文刻本,此书每卷前有“弟宏道、中道参校”的字样,当是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或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前后的刻本。《千顷堂书目》和《明史·艺文志》都著录袁宗道《白苏斋类稿》二十四卷,但此本未传。明天启、崇祯年间也有刻本。清光绪七年(1881年)公安继善堂重刻本《白苏斋类集》为十八卷,封面题为《白苏斋集》,有光绪七年袁照跋,此本与嘉业堂藏本略有出入。后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钱伯城标点本。

十三绝句 其十一

赵普元为社稷臣,君臣鱼水更何人。难虚雪夜相逢意,海错犹堪佐酒巡。

1 19 20 21 22 23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