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启蒙蒙学。作品采用三言顺口溜的形式,讲上古至清代的政治历史。作品共四卷,根据历史,有详有略,简明扼要,朗朗上口,人物提挈,事件贯穿,理解拓展,丰富无限,能够让广大蒙童在诵读中学到认字识读和许多历史知识。

养蒙集

元代诗文别集。10卷。张伯淳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江总督采进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至顺三年(1332)虞集序、泰定三年(1326)邓文原序、《谥文》、至正六年(1346)张采题识。据邓文原序,张伯淳“不喜以藻翰自名,殁后无成稿”,由他的儿子河东宣慰副使张采和长孙张炯访求遗逸,编次为10卷。卷1为册、诏、制、表,卷2为序,卷3为记,卷4为碑铭,卷5为铭、赞、箴、说、题跋、卷6为祭文、疏,卷7为古诗,卷8为绝句、五言律诗,卷9为七言律诗,卷10为词。张伯淳的文章颇受重视,邓文原在《养蒙集序》中说其为文“耻尚钩棘,而春容纡徐”。《四库全书总目》不赞成此说,指出张伯淳之文与此“不甚相似”,但认为“其文源出韩愈,多谨严峭健,得立言之体”;张伯淳的诗却被评作“鄙拙殊甚,古体尤劣”。他的集中有《题鲜于伯机所藏黄庭经》一诗,比较古健,但这首诗是赵孟頫所作,被误收入《养蒙集》中。顾嗣立、王士禛都曾对张伯淳诗提出过尖锐的批评。本集刊本久佚,靠辗转传抄流传到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底本残缺颇甚,虽经清人厉鹗校正,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图书编

一百二十七卷。原名《论世编》,明章潢 (1527—1608)撰。章潢字本清,江西南昌人。喜好经史,主讲白鹿书院,授顺天府学训导。著有《周易象义》、《春秋窃义》等。章潢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始,辑录历代书籍中图谱及释文,至万历五年(1577)类编成帙。分经义一卷至十五卷;象纬历算十六卷至二十八卷;地理二十九卷至六十七卷;人道六十八卷至一百二十五卷。之外又有易象类一百二十六卷;学诗多识一百二十七卷。后两卷与图谱无关,有说无图,列于编末。本书体例简要,释文采摭浩博,条理分明。有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新建万尚烈等刊本、崇祯间金陵孙良富刻本、《四库全书》 本。

华严一乘十玄门

全一卷。唐代华严宗初祖杜顺说,智俨撰。又称华严经十玄门、华严十玄章。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本书系就如来海印三昧之所现而立十门,发挥其玄旨。十门为:(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此十门各具教义、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齐境位、法智师弟、主伴依正、逆顺体用、随生根欲性等十义,总成百门,以显示重重无尽之义。

道德真经章句训颂

二卷。元张嗣成 (生卒年不详)撰。张嗣成,元代正一道道士,为三十九代天师,自号太玄子。撰有《道德真经章句训颂》二卷。自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创立五斗米道,经历朝而至元,张家三十八代子孙相传而至张嗣成。其间几经分化与组合,而并为正一道。虽然其道名及斋戒仪范等有过变化,但一直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张嗣成撰此书,主要是为诵经体道。张嗣成于自序中称:“太上老君道大而德宏,守约而施博……”“故道难闻,因经而后闻,道难见,因经而后见。”阐述道生万物之玄奥与因经而闻道的重要性。并强调诵此经者,如果有得于无为之绪,就可以修身、齐家、安民、措天下于太平。如果性命交融,根蒂相摄,暗合其道而不由言悟,就会别具慧眼,与太上老君相见于寥廓恍惚之间。如果能进一步领悟到“金丹不在他求而至道吾所固有”之理而进行修炼,待“功成行满”就会 “法身不坏”。此书分上、下二卷八十一章。《章句训颂》语言多用韵语,以四、五、七言为主,类似于禅偈,适用于传教授徒,曾深受道教徒的赏识。其书语言浅白、落俗,实非经典之作;然其成书较早,影响较广,对于研究《道德经》的传播及修身,仍有参考价值。现存明 《道藏》本、明 《道藏举要》本。

南轩易说

三卷,宋张栻著。曹学佺《蜀中广记》载其书十一卷,误作张浚著。朱彝尊《经义考》称未见,并引董真卿言,已缺乾、坤两章。今存本唯从《系辞》“天一地二”章始,六十四卦皆佚。出于元赣州路儒学学正胡顺父刊本,胡顺父序谓:“鲁人东泉王公,分司廉访章贡等路,公馀讲论,尝诵《伊川易传》,特缺《系辞》,留心访求,因得南轩解说《易·系》,缮写家藏。傥合以并传,斯为完书。乃出示知事吴将仕,刊之学宫,以补遗阙,使与《周易程氏传》大字旧本同传。

月令解

十二卷。宋张虙撰。生卒年不详。虙,慈溪人。庆元进士,官至国子祭酒。此书乃虙端平初年入侍讲幄时所纂。未及竟,以病归。家居时续完并上表于朝。《月令》为《礼记》篇名,记述每年十二个月的时令及其相关事物,并把各类事物归纳于五行相生的系统内,较最早的行事月历《夏小正》内容更为丰富而系统。张虙为之作解,以一月为一卷,每月之初奏请于皇帝,自以为可裁成“辅相天地”之本。然而其说未免过于拘泥古义,未见得尽能施行。然其解对顺时出治之义发挥明畅,颇有可采之处。《月令》见录于刘向《别录》“明堂阴阳记”及《吕氏春秋》十二纪中。马融、贾逵、蔡邕、王肃、孔晁、张华皆以其为周公所作;郑康成、高诱又以为乃吕不韦之作。两者均以《汉百官表言》中“太尉为秦官”为据。虙之解亦未能驳其正,是以《月令》列在《礼记》中相沿已久,自不能引咎于虙。是解因随月进表,故多有繁复,在孟月中所见之解,不在仲月、季月中重见。载入《永乐大典》时合为一编,多删其复,仍间有删之不尽处。

西湖梦寻

《西湖梦寻》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所著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全书共五卷七十二则,对杭州一带重要的山水景色、佛教寺院、先贤祭祠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按照总记、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的空间顺序依次写来,把杭州的古与今展现在读者面前。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在每则记事之后选录先贤时人的诗文若干首(篇),更使山水增辉。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就是一部西湖诗文选。

拙轩词话

一名《棟词》。词话。南宋张侃撰。一卷。侃有《张氏拙轩集》已著录。书中所录前人词作,已佚,今存其议论二十一则。很少涉词林掌故,多为评论之语,或指词旨。间有真知之见。有一九八六年中华书局《词话丛编》本。书前有作者自序说:“予监金台之次年,榷酒之暇,取向所录前人词,别写一通,及数年来议论之涉于词者附焉。”本书主要辑录宋人对有关作品的品评参订,并谈及倚声起源,个别词句的变化出处等等。

渊鉴类函

此书为清圣祖敕撰,张英、王士禛等编纂。凡450卷,计分45部,有2500余小类。其扩充明人俞安期《唐类函》,博采《太平御览》、《玉海》、《山堂考索》、《天中记》等书,广收宋、元、明各代的文章事迹,远有所稽,近有所考,源流本末,一一灿然,以供文人驱遣故实词藻之用。45部顺序为:天、岁时、地、帝王、后妃、储宫、帝戚、设官、封爵、政术、礼仪、乐、文学、武功、边塞、人、释教、道、灵异、方术、巧艺、京邑、州郡、居处、产业、火、珍宝、布帛、仪饰、服饰、器物、舟、车、食物、王谷、药、菜蔬、果、花、草、木、鸟、兽、鳞介、虫豸。每部又分若干子目,每项子目著录5类内容:释名、总论、沿革、缘起;典故;对偶;摘句;诗文。如子目不具备这5项内容,则付阙如。每一类内容都分为“原”、“增”两部分,分别表示《唐类函》所辑唐人类书与清人编此书时所续增。《渊鉴类函》集搜采、分部、序类、剪裁之功。”计其所载,实倍于《御览》。……与《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皆亘古所无之巨制,不输宋三四大书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但因成书于众手,也有不少引文上的讹误疏漏。《渊鉴类函》成书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有内府刊本、1887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1985年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同文书局本等。

真迹日录

书画著录著作。明代张丑编撰。五卷。主要版本有乾隆二十八年池北草堂刻本、《知不足斋》刻本、《四库全书》本、《述古丛钞》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艺术丛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等。本书为《清河书画舫》续著,对于所见历代书画赏鉴的汇录。由于采取随见随记方法著录,所以没有按书画作者时代顺序排列,基本上是以各家所藏为序。著录书画名迹的作者名称、款识题跋,间有品评赏鉴之语。与《清河书画舫》相比,有所简略。其中与《清河书画舫》重复著录的书画,有数十件,乾隆年间《知不足斋》本刊刻时皆删去,而存其目。对于字句有详略异同者,则两本并载。本书汇录的题跋和作者的评鉴足资研究者参考。对于了解古代书画名迹在当时收藏流传情况及鉴定考证也有一定意义。

医说

医史、医话著作。10卷。南宋·张杲撰辑。刊于1224年(嘉定17年),在同类著作中,此书出现是比较早的。张氏博览群书,寻觅见闻,锐意搜辑医事典故,凡涉于医者,则分类录载。及至晚年,犹搜访不辍,共历时30年,将“目览之文,耳听之说”编成此书。书中广泛集录了南宋以前各种医著及文史著作中有关医学典故,传说等史料,分为历代医家、医书、本草、针灸、诊法及多种病证、养生等49类。卷首为“历代名医姓氏”,共载自上古至五代唐慎微一百四十六位医家姓名、传略,按年代顺序排列,显示了较高的史学水平。书中汇聚了许多具有生动情节的医话、医案,发人深省,增长学识。如赵学敏《串雅·序》中提到的“欧阳修暴利几绝,乞药于牛医;李防御治嗽得官”的故事即卷六“车前止暴利”和卷四“治痰嗽”,成为盛赞民间医药的佳话。另外还记载了不少怪疾险证,奇方异治,增广读者见闻,并保存了民间医学和有关卫生保健健论述。全书以丰富的资料,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受到读者的赞赏,但其中也辑有一些佛、道宗教的迷信内容。现存有最早的宋刊本。明代刻本《四库全书》本。国外有日本、朝鲜版本。另外,明代俞弁仿此体例,写成《续医说》10卷。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明张爵编写。张爵,为嘉靖时人。他“见公署所载五城坊巷必录之,遇时俗相传京师胡同亦书元”,而采辑成篇,于嘉靖三十九年 (1560) 后刊行。书分五城: 正阳门内皇城两边为中城,崇文门内街东往北至城墙及东城外为东城,宣武门内街西往北至城墙及西城外为西城,正阳、崇文、宣武门外为南城,地安门往北至安定、德胜门内为北城加以介绍,对这五城的三十三坊的名称、方位以及各坊的胡同都作了记述,同时还附载了京师八景、古迹、山川、公署、学校、花囿、仓场、寺观、祠庙、坛墓、关梁的名称。是书记载简明、条理清晰,书前并附有总图一幅,查看起来十分方便。是书为了解明代京师情况提供了有益的资料,并可作为研究当时皇城规模、建置和用途的参考,从而想见当时帝王和京师百姓们绝然不同的生活。是书曾为朱彝尊编纂的 《日下旧闻考》所引用,光绪《顺天府志·世文志》也予以记述。今天北京旧城已经过了很大改造,发生了诸多变化,是书作为认识北京地理历史的作用,已很珍贵,但是书出版后,极少单行本流传。196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此书。1983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将是书与 《京师坊巷志稿》 合订再次行世

言行龟鉴

八卷。宋赵善璙作 《自警编》,摘录古人嘉言善行以示鉴戒,张光祖欲为刊行,熊禾以赵善璙所编尚有未及删润之处,希望张光祖补充完善。张光祖乃以赵善璙《自警编》为基础,又取 《典型录》、《厚德录》、《善善录》、《名臣言行录》等书,博采名臣碑志之文,摘选排比,以成此书。全书分类编排古人嘉言善行,眉目清晰,便于阅览。此书不述诙谐和神怪,所记平近无奇,但笃实切理,足资世人所深思。《四库全书总目》谓其书为“布帛菽粟之文,虽常而不可厌者”,颇为有理。此书原本散佚,仅部分存于 《永乐大典》中,清修 《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重新予以编排。其书原序称,全书共分学问、德行、交际、家道、出处、政事、民政、兵政八门,门下又分八十二目,目下分条记述古人言行,共九百五十五条。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时仅存四百七十二条,八十二目无法考证,只存八门,门下分条记事。书中原序又称,每类之中首先记述善行,其次记述嘉言,先实践,后议论。辑本以为,言行各自分编,“则一人之名,一类中先后复出,时代未免颠舛。又一事一人而言行并见,尤难于割裂其文”,因 “以人统事,以时代叙人”,(《四库全书总目》)按时代顺序,将嘉言善行统一编排,眉目清楚,又不失原书本意,颇为有理。此外. 尚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本。

石匱書

《石匮书》,是一部纪传体明史,明清张岱撰,起自洪武,迄于天启,凡二百二十卷。有〈本纪〉、〈志〉、〈世家〉、〈列传〉。 《石匮书》始撰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自序道:“经十七年,明亡后,携副本屏迹深山,又十年而成书,五易其稿,九正其讹。”,脱稿后犹时加删改,“事必求真、语必务确,五易其稿,九正其讹,稍有未核,宁缺勿书”,前后历五十年。〈志〉和〈列传〉有总论和附论,有“石匮书曰”为评论。《石匮书》因崇祯朝无〈实录〉和〈起居注〉,材料不全,止于天启。内容分:〈本纪〉、〈志〉、〈世家〉、〈列传〉;〈志〉有天文、地理、礼乐、科目、百官、河渠、刑名、兵革、马政、盐法、漕运、艺文诸目。〈列传〉下有循吏、独行、行人、儒林、文苑、妙艺、方技、隐逸、名宦、宦者、胜国遗臣、盗贼、兀良哈、朵颜三卫、朝贡各国。 顺治年间浙江谷应泰提督浙江学政,编《明史纪事本末》,以五百金购买《石匮书》,宗子因家贫慨然予之。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多取材自此书。康熙初年,谷应泰编修《明史纪事本末》时,张岱参与其中,得以望见崇祯朝的大量史料,如崇祯朝《邸报》,于是开始强化《石匮书》细节的铺陈,并着手撰写关于崇祯朝和南明史事的《石匮书后集》,分本纪、世家、列传,体例一如《石匮书》,共六十三卷,附录一卷。康熙三年(1664年)《石匮书》竣工,张岱仍继续潜心撰写《石匮书后集》。 邵廷采将《石匮书》与谈迁《国榷》并称:“明季稗史虽多,而心思漏脱,体裁未备,不过偶记闻见,罕有全书。惟谈迁编年,张岱列传,两家俱有本末。”邵廷采又说:“沉淫于有明一代纪传,名曰《石匮书》。以拟郑思肖之铁函心史也。至于兴废存亡之际,孤臣贞士之操,未尝不感慨流连陨涕,三致意也。”温睿临《南疆逸史》亦称“两家体裁较他稗史独完具,而岱、迁于君臣朋友之间,天性笃至,其著书也征实复核,不矜奇门,文以作者自居,故儒林尚之。”

诗序补义

 (清)姜炳璋撰 姜炳章,字石贞,号白岩,清象山 (今浙江省)人。乾隆进士,知石泉县,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称。署江浦,旧县坝久废,谕民修筑,躬亲督之。堰成,开田数千亩,民因号为姜公堰。所作《诗序补义二十四卷》,以诗序首句为国史所传,如苏辙之例。但又有不同,删除首句下的申明之语,存其原文,与首句中离一字书之,一一订其疏舛。炳璋认为,有诗人之意,有编诗之意,如《雄雉》为妇人思君子,《凯风》为七子自责,是诗人之意。《雄雉》为刺宣公,《凯风》为美孝子,是编诗之意。朱子顺文立义,大抵以诗人之意为该诗之旨。国史明乎得失之迹,则以编诗之意为一篇之要。尤其可谓解结之论。原作今见《四库全书·经部诗类》。

空白的忧虑

Q报馆广告部主任植木欣作,每天一清早睁开眼睛,总是先在床上把报纸看一遍。这里面包括二份中央级的报纸和二份当地的地方报纸。他长久以来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读报总是自下而上,从下面的几栏开始看起的。今天早晨也是如此,他伸出一只手把放在枕边的报纸拿了起来。顺序也有一定的规矩:先看地方报,后看中央报。这是因为中央报纸根本不是竞争对象,看起来也不过是浏览一下而已。

学余堂文集

《学余堂文集》二十八卷。《诗集》五十卷。《外集》二卷。清施闰章撰。施闰章,字尚白,号愚山,又号蠖斋;宣城 (今属安徽)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康熙时举“博学鸿词”,官至侍读。授刑部主事,因试高等,充山东学政,取士有“冰鉴”之誉。迁江西参议,分守湖西,有异绩,人呼为 “施佛子”。著有 《矩斋杂记》、《蠖集诗话》、《拟明史》、《青原志略补辑》。诗与山东莱阳宋琬齐名,号 “南施北宋”。王士祯选 《感旧》、《山木》二集,所录闰章诗最多。又取其五言近体八十二联,为 《摘句图》,见所撰《池北偶谈》中。施闰章尝语王士祯门人洪升曰:“尔师诗如华严楼阁,弹指即见。吾诗如作室者,瓴甓木石,一一就平地筑起。”王士祯亦记于《居易录》。平心而论,王士祯诗自然高妙,固非施闰章所及,一些吹捧语是不足为定评的。但他也确是当时文坛著名人物。施闰章所论,或亦微有所讽,寓规于颂。其 《蠖斋诗话》有曰:“诗如其人,不可不慎。浮华者浪子,叫号者粗人。窘瘠者浅。痴肥者俗。风云月露,铺张满眼,识者见之,直一页空纸。故曰君子以言有物。”观其持论,宗旨可见。其所作古文亦摹仿欧、曾,不失矩度。然视其诗品,稍逊于文。魏禧为作集序,乃置其诗而盛许其文,有一定道理,当然也有失全面。外集二卷。一为《砚材拾遗》,乃奉使广东时记所见端溪石品。一为 《试院冰渊》,则历年典试序文及条约。又有别集四卷。其二卷为 《蠖斋诗话》、二卷为 《矩斋杂记》。诗话别择未精,瑕瑜参半。杂记颇涉神怪、尤为小说家言。王士祯谓施闰章五言诗 “温柔敦厚,辞清句丽”。有乾隆四年(1739) 刊本、《四库全书》 本。

御定孝经注

福临御定,蒋赫德纂注。1卷。顺治十三年(1653)成书,有《四库全书》本行世。清世祖福临以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代帝王全面接受汉文化熏陶,深悉以传统道德治理国家之重要,决心以孝治天下。该书之出版、颁行,集中体现了他的这一治国思想。书前《御制孝经序》阐述孝对国家、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作者说:“朕惟孝者首百行,而为五伦之本,天地所以成化,圣人所以立教,通之乎万世而无斁,放之于四海而皆准。至矣哉,诚无以加矣!”但就是这样一个十分严肃、十分重要的问题,却与人人息息相通,“其渊源实本于因心,溯厥初生咸知孺恭,虽在颛蒙即备天良”。因此,“位于尊卑,人无贤愚,皆可以与知而与能”。是人生固有的本性。它是在身体力行中实现,“非语言之间所得而尽也”。虽然孝植根于人心,但“觉世之功必赖夫圣人之训”。只有在圣贤启迪之下,孝方能成为自觉之行动。孔子之《孝经》便是因此而作。作者又说,自己在治理国事之余,曾再三研读,认为《孝经》一书,“其言近而旨远,理约而该博”,可为立身行道、移风易俗所遵循,“诚万世不刊之懿矩,百圣不易之格言”。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不可一日阙者”。但自汉朝以来,为该书诠释作注者日渐增多,却往往不得要领,良莠俱存,于孔子作经之本意,均有未当。有鉴于此,乃纂辑此书,“集古今之注更互考订,其得中而窾綮者采辑之,其妄逞而臆说者删除之”。同时于“流览之余,时获一是或足以补未发之蕴者,辄为增入,聊备参观”。以达到“发矇启锢,四方亿兆咸知效法,而允迪共底于大顺之休焉”的目的。通观全书作者之目的达到了。该书共18章,约1万余字,每章之下均以一句话点明主旨。正文则以简洁之词注释析义,清晰明确,甚便阅览。《四库全书》提要称该书“用石台本不用孔安国本,息今古门户之争也,亦不用朱子刊误本,杜改经之渐也。义必精粹而词无深隐,期家喻户晓也。”这是对该书特点的恰当评论。

永泰公主挽歌二首 其二

舜华徂北渚,宸思结南阳。盩绶哀荣备,游轩宠悼彰。三川谋远日,八水宅连冈。无复秦楼上,吹箫下凤皇。

1 19 20 21 22 23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