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儒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庐山集
宋诗别集。5卷。董嗣杲著。本集收入的,是诗人在九江任职时所写的诗。原本久佚,今传本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所辑出。与《庐山集》同时辑成,并附于一册的,还有董嗣杲另一诗集《英溪集》,1卷,收入的是诗人在武康任职时所写的诗。这两部诗集中所收录的诗歌以寄情山水为主。宋代亡国前夕,社会残破、民生凋敝的景象,在诗中时时可见,如《谢村》:“暮役朝行此可停,临平山色入船青。烟窑惨淡多逃户,泥井虚园有废亭。”《西风》写道:“大江西风三日起,激起怒涛三万里。客子口噤悄无语,纵有高楼危莫倚。”诗中流露出的凄惋悲凉之情,正是时代风貌的反映。从《寄庐山道士》一诗中,又可见作者已经预感到国家将亡,从而表现出消沉的心理:“才怀故里余清梦,方说庐山得好诗。何日与师传菊酒,剧谈浩劫未分时。”《四库全书总目》说:董嗣杲的诗“吐属新颖,无鄙俚琐碎之态,固非江湖游士所及”。
庐山记
名胜志。北宋陈舜俞撰。五卷。舜俞字令举,号白牛居士,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庆历进士,历官屯田员外郎,山阴知县。著有《都官集》。熙宁五年(1072),舜俞因不行青苗法谪官山南,与友人刘涣游庐山六十天,穷探极观,无所不究,于熙宁末撰成是书。约二万五千字。卷端有李常、刘涣二序。分总叙山水、山北、山南、山行易览、十八贤传、古人留题、古碑目、古人题名八篇。总叙山水篇引东晋僧慧远《庐山纪略》山北、山南记述作者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南行,沿途经过的寺、观、洞、穴等名胜古迹,历史故实。山行易览详记山中一百五十余风景点之间里程。十八贤传记,慧远、刘程之、雷次宗等十八位隐居庐山的人物传记。古今留题录唐以前三十三人歌咏庐山的诗歌。古碑目录有当时大平观、太一观、东林寺、西林寺、简寂观五座寺庙中唐五代前碑铭志文。古人题为颜真卿、韦宙、严续等十八位唐宋大臣题名刻石。史料丰富,考据精赅,为现存第一部庐山专志。宋本明初国内已无完帙,《四库全书》本为残本三卷。民国二十一年(1932),吴宗慈经友人于日本大谷大学借得足本,与日本收入《大藏经》的大正本及《四库》残本互校后收入《庐山志副刊》出版,是为善本,并附吴氏《宋陈舜俞庐山记合校序》。
吕氏春秋白话文译文
也叫《吕览》。先秦诸子散文著作。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共二十六卷,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其著述目的是为秦统一天下进行思想与理论准备。书中内容兼容儒、道、名、法、墨、农及阴阳各家思想。《汉书·艺文志》列其于“杂家”。它虽汇集众说,不名一家,其占主导地位者则为道家思想。全书结构安排精工,组织严密,艺术上也能兼采战国各家文章之长,文笔繁缛,善于取譬设喻,形象、生动地说理。其富于创造性的编写体例与严整的结构对后世散文著作的编撰起了典范作用。此为吕氏春秋白话文
李氏学乐录
二卷。清李塨(1657—1733)撰。李塨字恕谷、刚主,直隶蠡县(今属河北)人。李塨曾向毛奇龄学习五音七声十二律以器色相配之说。作有《宫调图》、《七调全图》、《十二律旋相为宫隔八相生合图》、《五音七声十二律器色七字为七调还相为宫隔八相生全图》、《六律正五音图》,且每图都有说明。其说主于四、上、尺、工、六五个字,除一领调字。余字自领调一声依次升高,又自领调一声依次降低。该书虽对黄钟之宫之所以为律之根本无所发明,但尚可作为一家之说。是书本为李氏所编,因为他师承于毛奇龄,毛奇龄又手定此稿,所以后人将该书编入《西河合集》之中,并题毛奇龄之名于书首。是书有《四库全书》本,《西河合集》康熙本、乾隆修补本,《龙威秘书八集》本《丛书集成初编·艺术类》本。
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著。见《白氏长庆集》,收于《唐代散文选注》。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秋,白居易游庐山,爱其地,修筑草堂。第二年草堂落成,写了这篇记。先写修筑草堂,爱其峰寺胜境。草堂规模不大,“三间两柱,二室四牗”,陈设古雅。然后介绍草堂周围的环境,前有平地,中有平台
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
《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元代。七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内容分作六类:〈分真创始类〉、〈宋朝崇奉类〉、〈元朝崇奉类〉、〈习仙类〉、〈碑记类〉、〈感应类〉。前三类主要记述采访真君事迹及历代崇奉采访真君之史实。采访真君即庐山之神,又称九天使者或庐山使者。此神至迟在魏晋道书中已有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始建庐山九天使者庙供奉此神。南唐升元二年(938)改名通元府,宋太宗时改名太平兴国观,徽宗宣和六年(1124)又改名太平兴国宫。唐、宋、元代此宫香火兴盛,官方及民间皆崇奉采访真君,本书中对此有较详记载。本书后三类又分别记述历代在庐山学道求仙者事迹,辑录有关太平兴国宫之碑文,以及庐山使者显灵感应事迹。全书实为一部较为完整的庐山史志。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简称《仙鉴》,中国道教神仙故事及人物传记。元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赵道一编。收入《正统道藏》。民国间上海广仓学窘有铅印单行本。作者自称有感于儒家有《资治通鉴》、佛家有《释氏通鉴》,“唯吾道家独缺斯文”。因搜之群书,考之经史,订之仙传,集录得道仙真事迹,始自黄帝、下逮宋末,计745人,成此一书,以补《列仙传》、《神仙传》之缺失。又有《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简称《仙鉴续编》和《仙鉴后集》。盖以得辑历世上圣高仙真修实行之可纪者,以为方来证道真士之监戒,故名。神仙人物传说。正编五十三卷,计七百四十五人;续编五卷,计三十四人;后集六卷,计一百二十位女仙。共六十四卷,总八百九十九人。元赵道一编修。成书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续编和后集成书稍晚,当不早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此书在道教诸仙传中收录人物最多,网罗各种材料,详加考订,间注明引书出处,凡有异说者皆数说并存,是为研究道教史及中国古神话小说史之重要材料。
庐山莲宗宝鉴
凡十卷。元代庐山东林寺之优昙普度撰。又称庐山莲宗宝鉴、庐山优昙宝鉴、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因、念佛宝鉴。普度自称为东晋庐山慧远白莲社念佛之正系,基于南宋慈照子元白莲宗之教旨,编集有关念佛三昧之经说、史传等。盖因慨叹当时称莲宗者多,然不能基于初祖慧远之意,不能了悟开祖子元之本旨,更为邪说谬解所惑,为救此流弊,遂集诸书之善言加以增删或润色而成此书。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撰集,至大元年(1308)白莲宗被禁行,普度针对情势,上进本书,此书遂得御览刊行。本书广述念佛要旨,其纲目与章数依次为:念佛正因十四章、念佛正教十九章、念佛正宗八章、念佛正派二十二章、念佛正信六章、念佛正行十四章、念佛正愿七章、念佛往生正诀十二章、念佛正报五章、念佛正论二十五章。每卷初置总说,以下则接经论要文、古德行状、教语等。
满庭芳 立誓状外戒
专烧誓状,谨发盟言。遵依国法为先。但见男儿女子,父母如然。水除气财酒色,弃荣华、戒断腥膻。常清静,更谦和恭谨,无党无偏。布素婪耽度日,饥寒后,须凭展手街前。不得贪财诳语,诈做高贤。常怀慎终如始,遇危难、转要心坚。如退道,愿分身万段,永镇黄泉。
抚州李氏种桃亭
瑶池阿母杳无踪,结实开花怅望中。何似君家亭子上,一年一度看春风。
题李氏甥彦博所藏枯林兰石
幽芳冉冉路云深,白石沧江见此心。零落佳人在空谷,自弹秋月寄瑶琴。
过庐山
向闻庐山名,未一见颜色。宦游过江州,始领崔嵬壁。九叠插天青,五老生云白。中有飞流泉,直下三千尺。下瞰鄱阳湖,湖波渺无极。鸥鹭点点轻,雁鹜飞飞疾。分帆南北间,浩渺殊倾仄。羡羡同舟公,济济天上客。眷言欲往游,仕途阻程隔。瞻言发清咏,峰云漫漫白。缅怀远公林,矫首陶令宅。愿兹一览观,于以慰畴昔。复得诛束茅,结屋依泉石。去去卒未能,吟望三叹息。
夜宿李氏馆
坐我高斋笑语新,此时归思浩然生。不因乘兴一来往,争识孤云物外情。
藏李氏拙斋
李君抱朴深居处,曲几匡床事事幽。三穴有谋怜狡兔,一巢无计笑痴鸠。白云生满溪前面,黄叶飞来屋上头。应是此中藏大巧,凤楼十二要添修。
送庐山高斋赴南康监郡时兵火之馀在吴城山开司
公昔骑麟下星渚,前身恐是匡庐君。孤城遗老穷无告,太守真符喜见分。彭蠡帆樯明夕照,吴城旌旆拂秋云。明年春殿论功赏,传奏先将姓字闻。
河西李氏孝义旌门
邦人推厚德,天语表高门。自昔干戈集,于今孝友敦。振振生八世,蛰蛰又诸孙。世已朱轮贵,颜如白玉温。承家深雨露,制行谨朝昏。粟麦千夫膳,牛羊几处村。联翩来汗马,奋激起溟鹍。家法常如此,官资讵足论。一经遗教在,百忍古风存。棣萼荣春服,荆花覆酒尊。羽仪鸿有序,兵卫虎连屯。盛事垂编简,声华彻禁阍。恩波通弱水,和气接昆崙。薄俗嗟沦靡,陈诗示后昆。
写庐山图上
忆昔系船桑落洲,洲前五老当船头。风吹云气迷谷起,霜堕枫叶令人愁。高人祇在第九叠,太白一去三千秋。石桥二客如有待,裹茶试泉春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