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吴梅村宫扇
宣皇避暑通明殿,碧槛丹幮开四面。照夜谁呈越国珠,招凉思换齐家扇。南内宫中御制奇,良工雕刻采章施。薄缫蛱蝶千丝茧,柄削珊瑚二尺枝。丁歌甲舞看不足,匣启玻璃环佩玉。纱晕轻摇烛焰红,罗纹细叠帘波绿。五月皇都富贵城,榴花十里晓霞明。昭容带醉交钗影,侍女承欢动钏声。离宫宴罢樱桃熟,一卷《豳风》挥汗说。九华殿角南薰来,在抱冰壶两清绝。禁苑颁传赐近臣,阁门携谢拜恩新。雉尾移来云五色,蛾眉捧出日双轮。水晶帘卷烟如绣,玳瑁筵开花献寿。入手争夸书画名,回头翻笑蒲葵陋。幽赏由来惬圣衷,清凉世界画屏中。银床冰簟芙蓉梦,雾鬓烟鬟茉莉风。玲珑绝代翻新式,转眼繁华增太息。一自秋风怨洛城,残纨断竹无人识。桐叶纷飞夕殿凉,菱花瘦损美人妆。彩线空教金凤系,丹符徒把玉麟张。旧宫零落新宫废,遗物摩挲悲割爱。宝匣萧条蠹粉残,华箱寂寞鱼鳞碎。苦忆君恩祇自哀,雕红镂翠总成灰。祇今惟有南楼月,犹似当年扇影开。
拟古三十韵呈大兄
忆昔承欢年最小,无彩堂前竞梨枣。春花秋月尽嬉游,缃帙牙签学搜讨。彩线閒临绮阁前,阿兄素志留青毡。针传薛指人争羡,笔吐江花名占先。马氏眉峰推共白,左家才藻叨同述。璞碎终怀玉石疑,伯乐未逢甘伏枥。潦落俄惊几度秋,相看霜发忽盈头。敢憎世上炎凉态,莫问人间青白眸。造化茫茫真莫叩,积德始知能裕后。玉树森森绕谢庭,一枝已夺天工秀。杏苑堪夸早著鞭,洛阳年少方翩翩。荣封姓字题黄绢,清要声华著木天。锦堂风月真无及,曲谱新翻奏瑶瑟。翠袖看娇画里人,斑衣笑舞阶前色。我本悲歌感慨流,相逢喜语偏绸缪。欢极每怀怙恃泪,情深须念鹡鸰愁。数奇昔共嗟难遇,此日云泥境殊异。但能教子习书香,岂惮丸熊与削柱。早誉咸称似舅贤,操觚稍解攻芸篇。化鹏弱翅惭无力,愿藉吹嘘送上天。
春日游西湖书院
随遇可自适,要不如乡居。宁必入山深,始能得所娱。今晨会无事,驾言来西湖。四山政过雨,青翠沾衣裾。一奁春水活,荡漾靴纹疏。忽惊波面响,泼剌飞双鱼。天然管与弦,鸟声上下呼。时值生徒散,喜与儿女俱。坐久觉稍倦,槛外立须臾。邻妇见我来,挈儿更呼夫。生计不缝纫,辛苦惟耰锄。始悟南与北,风气绝相殊。见我尊无酒,命儿贷村酤。又见食无肉,命夫分社猪。情意颇殷挚,言语宁嫌粗。倏忽暝色来,匆匆将升舆。尚问湖蟹美,十月能来无。
题教猎小照
不愿学迂儒,终岁朱墨涂。残书不愿腰金紫,蜗角浮名撄祸枢。不愿长生学枯槁,不愿选佛髡髭须。爨下无薪盎无米,妻子呻吟愁欲死。身中无衣囊无钱,壮士低眉无好颜。首阳饿夫何足道,端木货殖称高贤。但能规利博温饱,铸冶洒削人争传。埋照韬精每相抑,英风有时难自戢。雕鹗横秋厉羽翰,劲气抟空思攫击。昔曾写作郊猎图,角弓羽箭神龙驹。风沙萧萧原野阔,一日怒杀三封狐。今复绘图坐秋野,丹穴双雏随上下。秋水为神玉为骨,环立渥洼汗血马。昂首嘶风若待驰,指授射御何潇洒。王济爱马谢爱山,马有神骏山幽雅。旷士襟期烈士胸,欲将二子归陶冶。莫但拘牵纸上文,坐谈经济成虚假。
崇真宫歌
兴济旧县无垣墉,岿然独见崇真宫。新雨洗来殿瓦绿,斜阳照出宫墙红。青松文梓已无色,阴蚪阳马仍凌风。其旁赑屃负碑立,剔藓得字粗堪通。大书弘沼十五载,皇帝敕谕颁司空。朕维兴济百里地,详源福绪长秋钟。爰命所司建祠宇,用昭美扳垂无穷。想见新宫落成日,实与坛庙同尊崇。大官金紫拜阶下,小侯蟒玉陪亭中。那知世事一朝改,繁华境上浮云同。武宗继世兴邸入,大礼议起来张璁。孝康已削圣母号,延龄难保通侯封。生辰尚免百官贺,此地固宜埋蒿蓬。况今城郭亦非昔,是何规制犹恢宏。鄙人作歌纪颠末,以鞍为几殊匆匆。但愿留作灵光殿,他年作赋烦群公。
沁园春 即事
已度三朝,忻逢四并,重对春波。看杨柳堤边,羽觞泛去,蔷薇洞口,油壁来过。北地贤宾,江南名士,人物加于晋永和。况杂坐、有美人相间,齐画双蛾。兴来酒泻银河。恰岩畔斜阳照绿萝。看环拥楸枰,目萦琢石,暗抛博具,指印纹螺。红袖香生,碧桃花放,此际春光可奈何。华灯起,见楼头纤月,徐上林柯。丁巳之春,我来沪渎,喜遇西园。念当日闻声,有如日下,今朝高会,竟在云间。江薛才华,庾徐藻采,所著佳文是偶言。笺题外,有吹蓬小令,折竹新篇。桃花初涨平川。又风起城头扑柳绵。自画阁摊书,谈深烛下,闲堂赠妓,肠断樽前。两次三番,风晨雨夕,是处相逢非偶然。沟头水,问东西会合,知在何年。凉月衔云,清风出谷,秋满人间。况出水芙蓉,诗篇绝丽,环溪修竹,酒兴将阑。子羽湖头,伯通桥畔,好友相思尝往还。扬舲去,见停来顾渚,望去吴关。横塘暑气将残。更微雨初过销夏湾。只陂有鸡栖,人归画舫,丘当虎去,寺在青山。畴昔曾游,石城深处,夜月清樽酹未干。歌词罢,向旗亭试听,可有双鬟。桃叶堤边,琵琶巷里,人字青溪。本博陵旧氏,愁窥燕幕,汾阳公子,共听乌啼。春寒愁又度,落尽东园几树梨。空回首,正江南烽火,塞北征鼙。相誓盈盈两地。奈仙源鸡犬望后都迷。况渚下书沉,误排雁影,章台人去,遗恨桃枝。隔巷空还系臂,便钿合金钗何处思。只蛮笺数幅,堪付新词。
内子五十初度以诗寿之四首
花诰黄金两负君,百年荏苒已平分。麻姑亦有沧桑感,鸿妇依然井臼勤。容易相庄成白首,故应雅尚慕青裙。自嗤重作长安客,只为闺中慰望云。男婚女嫁几绸缪,辛苦为余荩箧搜。老去禦贫荒岁谷,平生失计五湖舟。藜灯尚许添香伴,藻佩何妨换酒谋。一事差堪相慰藉,牛衣安稳谅无忧。虽少东征作赋才,颇从宦辙阅埏垓。薛涛井畔安舆侍,柳恽洲前班马来。每忆闺襜饶胜赏,犹堪烟水溯遐隈。而今却共林逋隐,爱写孤山数点梅。榴丹蒲绿送韶光,寄迹青门十载强。漫说莺花仍辇毂,不惊风鹤自壶觞。家传清白箴还守,梦想升平愿待偿。我老更为儿辈勖,春晖报答在书香。
和丁向卿同年感怀二首
淘沙东去万军声,孤剑横磨照胆明。论将冯唐悲老大,渡江祖逖感垂成。中朝抗疏需酬志,寰海交游浪得名。常此儒生忧社稷,何年亲见泰阶平。莽莽虫沙动易讹,中年志节未消磨。东垣浪子羞邦彦,北道元戎半薛婆。盾鼻功名思草檄,矛头心事仗雕戈。秋来每倦登临眼,落日河山感慨多。
香江近事图咏九首 凿防空洞
香炉峰下是仙津,历尽烟波来避秦。近恐流尘天外到,凿山深护武陵春。禁火空传不夜城,此中人已厌闻兵。宵来何处堪行乐,深院银灯暗里明。罂粟花开露未晞,为谁晓起立多时。烟销门放人潮涌,破尽功夫买一支。银灯蜡板美人魂,金屋新开百乐门。塞上霜寒谁管得,肉屏风暖楚腰温。力尽肩头腹又鸣,一盂冷饭拌残羹。朱门酒肉香如许,独立风前不忍行。窄窄春衫瘦不支,金樽檀板唱南词。酒边莫问家乡路,扇底桃花泪似丝。歌管吹残柳底莺,街头串弄老优伶。薛腔马调无人赏,触地铜钱三两声。聚香成海百年遥,纪念邮花六种娇。异国风光方寸裹,教人低首念前朝。呵儿护女夜漫漫,风雨长街梦未安。枉有千间沙路脱,不曾大庇到严寒。
感事二首
画角清笳特地哀,抚脾怆恨独登台。三年碧血滋青草,十丈红楼长绿苔。北里笙歌催进酒,中原战骨已成灰。男儿七尺昂藏体,何事沙场去不回?连营百里驻牙幢,帕首靴刀并受降。共策元戎功第一,谁怜国士本无双。角声动地惊朝雀,猎火烧空警夜尨。最是美人饶幸福,将军俏影映银釭。
八声甘州
半仙亭篮舆雪中回,黄绸日高眠。儿婚女嫁,奴耕婢织,共有住山缘。梦里松腴酿熟,竹港咽冰泉。万古霜空月,此夜清妍。不爱朝台暮省,爱渼陂鱼艇,杜曲山田。更昭阳遗稿,有意续伶玄。定谁共、旧家研削,要徘徊、观顾影烛花前。西归好、春风未老,留待明年。
红楼梦
《红楼梦》,别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缘等,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性著作。
香宇诗谈
诗话著作。明田艺蘅撰。田艺蘅,字子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以贡生授徽州训导,罢归。博学善文,著述甚丰,世比之杨慎。著有《留青日札》、《老子指玄》、《煮泉小品》、《田子艺集》及杂剧《归去来辞》等。《香宇诗谈》,《说郛续》收有三十四则。内容以评诗为主,不涉记事。书中诗学见解,其一称“诗关气运”,“汉世浑厚高古,魏国雄俊秀发,两晋平典风丽,六代富艳绮靡”。又称“诗类其为人”,“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做人沉着,所以诗沉着”。其二称张说、杜甫、薛能诗用“坐”字,皆本于北齐刘逖诗“纵意坐山中”句;又称许王维《夷门歌》“七十老翁何所求”句“以后人之言,而用前人之事,浑化无迹,使人不知其妙,真点铁成金手也”。其三称“诗有似拙而实妙者”,“拙忌其俚,妙忌其纤。宋俚也,元纤也”。又于唐人中韩、白二家颇致不满,谓韩诗“粗浅殊甚,都不成语,而宋人方谓之闲远”,白诗“可笑其用字之俗”。凡此,大致可见其论诗倾向。
淡然轩集
明代诗文别集。余继登(字世用)著。为冯琦所编,嘱吴达可刻之,不果就,由李开芳至江西始刻成。凡8卷,中有奏疏2卷,序记3卷,志铭及杂文2卷,诗1卷。前有万历三十年(1602)吴达可序、万历三十年冯琦序,末有万历三十年李开芳跋。《四库全书》即以此刻本为底本著录。继登是一位较有识见的封建官吏,曾上疏极陈一切诛求开采之害民者,多能切中时弊。但诗文创作并不出色,《四库全书总目》认为:诗文则应酬之作,未免失于刊削。然大抵平正淳实,无万历中佻薄之习,亦尚不失典型。《明史·冯琦传》称,时士大夫多崇释氏教,士子作文,每窃其绪言,鄙弃传注。前尚书余继登奏请禁约,则所学之根柢可知也。”从文无佻薄与学有根柢肯定其诗文,实际上也说明其诗文无甚文学性。
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系综合性医书。16卷。清·张璐撰于1695年(康熙34年)。本书前12卷论病,以内科杂病证治为主,兼及五官、疮疡、妇人、婴儿各科;后四卷载方。其论病部分,自中风至婴儿共分16门,每门又各分子目,其证类次第,悉如王肯堂的《证治准绳》,而选辑较为精审。每病先列《内经》、《金匮要略》之论述,次引后世诸家之说,最后附以治例。所引诸家有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赵献可、薛己、张介宾、缪仲淳、喻嘉言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其个人所发议论,大抵不外折衷或综合上述诸位医家的观点,很少新的创见。其医学思想,似与薛己、张介宾等相近,并阐发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经验。后四卷论方,共分94门,门下未分子目。本书由于引录诸家之说较详备,理论联系实际较密切,选方实用,故颇为读者所欢迎,流传较广。建国后锦章书局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先后出版排印本。
医贯
医论著作。6卷。明·赵献可撰。刊于1617年(明万历45年)。明·崇祯元年重刊本,题作《医无闾子医贯》3卷。赵氏在学术思想上推崇薛己的温补学说。此书分为:“玄元肤论”、“主客辨疑”、“绛雪丹书”、“先天要论”、“后天要论”等五门,每门又各分子目。全书重点阐述发挥“命门”学说,赵氏以保养“命门之火”贯串处理养生、治病及有关疾病的一切问题,故题名“医贯”。赵氏认为“命门”是性命之门,为生命的根本。书中阐述了“命门”的生理功能,说它是人体“十二经之主”,是“真君真主”,对整个生命起着统帅作用。书中形象地把人体生物活动譬之走马灯,走马灯之能否转动与运转速度的快慢,取决于中间所燃蜡烛的旺微,人的健康与否取决于命门功能的衰旺。命门功能越协调,人就越健康;反之命门之火一灭,生命也就停止。命门主火,同时含有真水于内。他由此推断无论养身还是治病,都须加意于养火养水,对命门之火的不足或失调,其治则只可调补而不可攻泻。书中所述中风、伤寒、温病、血病等证治,均从水火二气盛衰着眼,而通以六味丸(补水)、八味丸(益火)为主要方剂。本书对水火阴阳的辨析较为细致,他所阐发的“命门相火”学说,是现代医学进一步探讨研究“命门”实质的重要参考资料。但学术见解受理学思想影响,也有一些牵强或不当之处。而赵氏以八味、六味丸通治各病,亦不符合临床现实情况。
温病指南
温病类著作。清娄杰撰。二卷。杰字爱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勤于医道,究心有年。因谓《温病条辨》卷帙浩繁,习医者惮以研索,外邑荒陬,知者尤鲜,每治温病仍用旧法,热药杀人,目击心伤。遂别辑篇编,并由门人肖吉甫博采旁搜,反复考订,而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撰成此书。是书本吴鞠通《温病条辨》,参叶天士《临证指南》,薛生白《温热赘言》及王孟英《五种章雅堂医撮》等删繁就简,取长补短。上卷为总论、伤寒辨及风温上、中、下焦三篇;下卷为湿温上、中、下焦三篇。卷末附温病治法要略十八则,以示温病变幻之规模,使学者得治温之门径。此书提纲挈领,力求明白易晓,以证立方,深入浅出。颇便习用。有光绪二十九年(1903)听虚馆刊本,及一九八五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此影印本。
外科精要
外科医书。别称《外科宝鉴》。3卷。宋·陈自明(良父)撰。约刊于1263年,是宋代有代表性的一部外科专著。陈氏三世业医,在医学方面有较深造诣,曾任建康府明道书院医学教授。陈氏鉴于当时专攻疡科的医生,多只重视外症而忽视医理方脉,每遇痈疽之症,“无非对病阅方”,甚而“心中惶惑,当下不下,悠悠弗决,迁延日久”,以致发生“轻者重,重者死”之不良后果,遂决心广辑古今医家之“得效方论”并结合其个人的经验编撰而成。《外科精要》一书较早见于明·《文渊阁书目》,传于后世者有明·熊宗立校本及薛己注本,熊本流传甚少,今广为流传者为薛己注本。薛氏在注释的同时,又增补个人治验及附录一卷,厘为四卷,畅发了原著的义理,提高了原著内容的学术水平,成为历代习外科者必读之书。本书在论述痈疽病因、病机、诊断、预后等内容的同时,强调按八纲辨症而选方,反对拘泥于热毒内攻而专用寒凉攻伐之剂; 并对疡科用药次第作了恰如其分的归纳、整理,从而使后学在辨症治疗上有所遵循,对中医外科学术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全书有55论,选方70余首,虽属个人撰著,但它较好地反映了当时的外科水平,有其一定的参考价值。
外科理例
外科专书。7卷,并附方1卷。明·汪机辑撰,为汪氏晚年之作。刊于1531年(嘉靖10年),后收入《汪石山医书八种》中。汪氏鉴于当时之疡科医生,在诊疗病患时,往往只靠外症所见,不重视脉理虚实之殊,经络表里之异,故撰辑此书。他在“外科必本诸内,知乎内以求乎外”的思想指导下,广辑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等金元医家有关疡科之论,并收录当代医家薛己的疡科临症经验。此书从医学理论出发,较深入地阐述了诸外科病的症治经验,每论一症之后,均附有医案,并以按语形式加以剖析。本书之所以取名“理例”,意在使后学重视整体,学其理,仿其例,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对痈疽的治疗大体以调补元气、先固根本为主,重申“以消为贵,以托为畏”的观点,反对滥用刀针,不轻易投用寒凉之剂,强调详审脉症,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根据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充分体现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观点。此书理论联系实际,在处方遣药方面,随症变通,不拘成法,对后世外科治疗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建国后有排印本出版。
舌鉴辨正
诊法著作。清梁玉瑜撰,陶保廉录。二卷。玉瑜有 《医学答问》 已著录。保廉侍亲宦游,足迹半中国,于新疆病心烦骨痛,求治于玉瑜。后深得其传,笔录成书于光绪二十年(1894)。卷上,列论白舌三十二条、黄舌二十五条、黑舌二十三条。卷下,列论灰舌十七条、红舌四十一条、霉酱舌三条、妊娠伤寒舌六条、蓝舌二条。凡百四十九条。每舌作总论,述其辨证大纲。每条均绘图,并叙其形象及具体辨证方法。书中旁参张登《伤寒舌鉴》、《薛氏医案》 诸书,条分缕析,言简意明,有证有方,图文并茂。对临证治疗及舌诊研究均有参考价值。有光绪二十三年兰州固本堂书局刊本,光绪三十一年云南高等学堂刊本,光绪三十二年石印本。